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用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鲜花的清香。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充满新意。比如:讲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讲到诗歌,可以在教室开展诗歌朗诵会;泛读课文时,可以夹杂着录音及录像等。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过程,提倡小组的学习方式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发现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
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整体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琐杂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等形式,保证合作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把握评价,促使教师看待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它突破了长期来,在各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语文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习情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我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及时的语言评价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能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2、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小小积极者”、“爱动脑筋星”等活动使学生感到光荣,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做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第二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如有说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点课件)这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这一点主要讲的是我们课前所要准备的内容。)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和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
第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这两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第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后我们可以拓展的内容。)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翻课件”下面我就从第一方面备课谈起。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如在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播放出来,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的,那就是读书学习。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翻课件)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的一些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在(一)识字教学。
我们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这些方法在我们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都在用)认识运用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字写字相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我们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我们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说声对不起》。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草原》。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说明文:如课文《生命与水》。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5、诗歌:如《西江月》。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阅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武夷山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武夷山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3、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老舍先生写的文章,和一些关于写老舍先生的文章,从而了解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做铺垫,如鼓励学生多阅读报刊、优秀诗文等,学习写作方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目标的落实情况。而课堂是否和谐开展,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以上是我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不成熟,仍需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
第三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往应试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方式方法过于枯燥乏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难以提高兴趣,开发智力。而小学语文采用有效性的教学则显得尤其必要,不断的开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提升语文的学习水平,增强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虽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探寻过程中,教师仍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反馈的行为、表现的情感和突出的意识进行归纳总结,采取针对性的目标确定具体的内容设计切实的教学环节才能够使学生从根本的兴趣出发,激发对小学语文课堂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水平,到达更好的知识获取状态,才能够真正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策略
其实就像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文章预习一样,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也需要对教学进行目标以及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制定进行一个具体步骤的列举,也就是俗称的备课。其实,语文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技术,必须经过精心的准备,才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知识展示,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自己。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独裁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进行一个适当的引导。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设计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寻,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背的内容也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匹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我,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意思,与教师形成互动。在这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这样才能够做到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地对小学生进行个体化差异的对待和知识的培养。另外,就是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而不是学生一味的听教师讲课,使得原本生趣和充满探索欲望的课文内容枯燥乏味,进而让学生产生厌恶、抗拒等的负面情绪。所以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讲《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丑小鸭》的相关电影或视频,然后教师可以将故事简单地进行一个阐述,然后让学生通过全文内容的阅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来进行一个文章大体意思的阐述,使学生能够既获取知识章节的内容,又能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有一种紧张感和好胜心,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去。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上课的节奏,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状况,以判断是否应当继续进行或暂停下来进行适当的引?АT诮?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有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受,这样才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谈论并发挥自我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进行角色扮演来体验人物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情感宣泄以及语言来表达自我,综合提升自我的价值,并且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不断提升的自我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在活跃课堂氛围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一个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教师需要做的一点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用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得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形式上更加的生动活泼。比如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命题的讨论当中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程度。或者也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以这种形式来增加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以及知识的获取程度。另外就是需要经常性地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回答,愉快的讨论,感受到知识的深刻含义。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价值观,不再拘泥于课本。让他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培养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能力[1]。
总之,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性格特征基础上,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个自我喜好的反馈,可以让学生给老师提有相关的意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的明显。这样一来,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进行一个检讨反思,采用上交作业的形式让他们列举出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这样一来就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不断的进步,教师也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2]。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0
第四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阿左旗六小包淑清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
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
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
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
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五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回民区铁六小张坤静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应从以下几方面去优化课堂教学。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教学《五彩池》一课,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色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二、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必须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主动去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2、沿途看到什么景物?
3、作者怎样描写外洞、孔隙、内洞的?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授人以渔”。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主动、自主地学习。
三、有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
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养成勤思多问的习惯。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也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促进、检查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