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时间:2019-05-15 09:1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第一篇: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 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当听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是当所有烦恼、迷惑和恐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聪颖,变得更加无惧,那么外在的一切烦恼也就不构成威胁了。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太在乎得与失,而不在于老天对我们有多不公。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不要把希望托付给一份浅薄的骄傲。

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可能大家总是会感觉有许多的压力与烦恼。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的支点呢?《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实际上他们是最快乐的。快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热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它都是我们每一天应该去做的事情,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只要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会带给你成就感以及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快乐。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相信我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完美、强大,就会享受到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第二篇:于丹 论语心得 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能打动一个人,一本好书能感动一个人。很幸运,我发现了这本书,很自豪,我阅读了这本书——于丹《论语心得》。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哪怕再忙也要丰实自己的羽翼,让厚积薄发成为自己的习惯。细细品味这本书,于丹教授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众所周知,《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心的提炼,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章节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这一章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要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常常这样想,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不要管别人如何。也因此把自己发座右铭定为“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不仅应该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还有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谓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心灵之道的解读,让我们学会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第三篇:观《于丹讲论语》有感

观《于丹讲论语》有感

机关服务中心 孙艳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一下子便被这个美女教授吸引住了,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了。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通过她的讲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她阐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内容,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许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的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模棱两可。《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观于丹讲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第四篇:观于丹论《论语》有感

观于丹论《论语》人生之道心得

今天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而发,故做此篇,聊以内心的告白。生命匆匆转瞬即逝,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从时光中借了一段给予自己,而我们要让自己的这段生命时光更加有意义而又不那么总是痛苦、彷徨、纠结、悲伤、难过、自责、怨天、尤人等等之生活。就必须要慢慢的理解古人或者他人有借鉴意义的生活方式。孔子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儿好学而已”。这句话也说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其并非生下来就知道一些事情,明白一些事理的,只是对研究古人留下的经验教训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学以致用而已。当然话题有点远了,进入正题。

说起人生之道,有时候自己真的很是迷惑。尤其是遇到一些自己觉得很纠结、很困难的事情。心里便会一直念叨着,时时徘徊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孔子教我们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如何让自己的心境会更加淡定从容一些。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老夫子对自己人生的概括,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之道。结合自己的年龄,当然于丹说人又三个年龄,一是生理年龄,二是社会年龄,三十心理年龄。我指的是自己的生理年龄,二十有三,属于志于学阶段。马上要步入自己的三十而立之年龄,不过这个需要一个过程。针对于志于学阶段,于丹有这样的概括,做好眼前事,不该操心的不要操心,当然还有对学习的定义,是一个世界性的定义,那就是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个定义也许对很多人不太适用,因为当前社会的信息量很大,也有许多可以学的东西,但真正能对自己起作用,甚而至于导致行为改变的知识也许是少知又少。当然我对此是表示赞同的,我觉得学习一是要自己感兴趣,(当然如果所学知识是我们以后要用的即使没有兴趣,也要慢慢培养这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二是要出效率肯钻研。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实际中去了,不仅自己受益,而且可以维持自己的各方面的生存。下面的就是三十而立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什么样的阶段呢,立即为成家立业之立。但真的只有这些吗,于丹教授用黑格尔哲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个立那就是和的意思,黑格尔的哲学说人生有三个概括性的词语,叫正反和。何谓正反和呢,所谓正就是在我们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或者小学以前,总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天是蓝的,太阳是金灿灿的,月亮是弯的,白雪公主是一定要嫁给白马王子的。但当我们上了中学或者大学以后,会发现一切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美好,所以便出现了很多小愤青,他们对社会充满了仇视与愤怒。觉得社会是不公平的,是黑暗的,是邪恶的,是丑陋的,是自私的,是血腥的,是没有人情味的,是……这就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即为反阶段。但是当我们在往后走会发现原来社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仇视与愤怒而有丝毫改变。于是自己慢慢的会变的和起来。所谓和,即为中庸,对社会少了一分抱怨,而对自己多了一份自省。泰山上有个楹联写到“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些哲理。海到远处看不到边的时候以为是天是他的边际,人等到山的顶峰发现自己就是顶峰。这里面暗含了而立之年的中庸思想,其就是自我的融合与提升。

三十而立,过后即到四十不惑之年龄。惑,顾名思义,取迷惑之意。但四十是怎样一种不惑呢?于丹说,如果我们三十之前的生活是加法的话,四十以后就是减法了。怎样讲呢,即是说,三十之前我们在争自己的名与利。而到了四十突然发现有了这些东西后,幸福感并未提升,所以出现了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种舍弃的精神,才能不惑,这就是舍得的含义。当然就是舍得多些,这样自己才能不惑,才能自在。这个时候就到了五十知天命的阶段了,这个天命是不是那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呢,显然不是,孔子一向不谈鬼力乱神。那这个天命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境界,此为天命也。于丹说的好,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并且有种自信和坚定的东西在里面。孔子说,“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才是合乎大道的。当自己到了君子的级别,也就到了

六十而耳顺的年龄了。耳顺,即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会那么的好奇了,而是觉得其有存在的道理(存在即合理)。而对任何一句话都能听的进去,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反感。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可以很自在的享受生活,而不是一味的为自己开脱。真正达到君子上达之境界。当然小人下达(即是说小人才会琢磨别人说的话或者做的事情是否不利或者有利于自己),达到一种不争的境界。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孔子认为的人生之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又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四个字悲天悯人,通俗讲就是包容与理解。于丹说,就像两朵云彩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与条件下下雨,而七十不逾矩就是不管在什么高度均可以因材施教。

在于丹讲的人生之道中,举得两个例子很有感触,一个是这样说的,在一座寺庙中供养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佛像,人们都争相去朝拜。而在他们朝拜人的脚下是跟这尊佛像采自同一山石的台阶。有一天这些台阶们终于不服气开始向佛像发难说,“咱们都是在一个山中出来的,为什么你就是被人膜拜的主,而我们就必须被人们踩在脚下呢?”佛像听了,微微一笑说了这样让人沉思的话“你们是经历了四刀就到了这个位置,而我是经过了千刀万剐才得到的”。这个寓言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应该少些抱怨的成分在里面,要做的事情是当自己失败了以后,应该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多一些努力,而少一分嫉妒。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在英国一实验基地,做了一个生命的实验,即是对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南瓜上面加砝码,并且要做到既不压死也不让其太过自由的重量。而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对一个南瓜做了特殊照顾,那就是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停的加适合它的砝码重量。而当所有的南瓜都成熟的适合,开始做的是,把这些南瓜都切开。当其他的南瓜都切开的时候,唯独这个加了很重的砝码切不动,用斧子也砍不动,最后是用电锯锯开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我觉得这说明了生命应该让自己不停的面对各种砝码(即困难),当自己成熟的那一天,才会变的无比坚强与刚韧!

人生之道,路漫漫,而人怎样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做到人生最后的不逾矩呢?难道非得等到七十吗?于丹认为到了七十,恐怕时间太长了,生命却太过短暂。那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为生命的张力,使我们的生命在古人智慧的光芒下,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我个人觉得要想做到从心所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自己慢慢对自己失败的事情,成功的事情去慢慢总结。但无论失败与成功,我们可以在做这些事情时,有一个从容的心态,那就是要抱着中庸、不争、淡定、从容、坚持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达到这种很自在境界,当然一切都得从当前做起,只是多了一个人生指导的“手册”,让自己的心理平和一些。加油!未来属于我们的!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让我在安静中从新审阅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师的我能够潜下心来品出自己工作的无尽源泉。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下载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之后,才突然发现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原来传递的是这样一种简单......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今年学期初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听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其实《论语》告......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鲍珺 在几个夜晚舒心的阅读后,我认为,《于丹论语心得》,这无疑是一本好书。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吴金湖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论语》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两千年里为人们信奉、传承, 它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