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会影响人的品性,人应在好的环境中生活。而我却要说,对人的影响更大的是自我的修炼,在无人监督时,尤其需要坚守本心,不失自我。君子慎独,就是这个道理。
慎独者往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便在无人监督时也会用道德、法律约束自己。现在有许多人在人前是一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德行,背后却干着君子不齿的丑事,实在可憎。真正的君子是不会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他们在独处的时候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丝毫也不懈怠。
慎独者会在独处时不断反省自己,以严格的道德标准来对照自己的言行。曾文正公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几乎每天都会在日记中写一段自省的话,即使到了去世的前几天,他的日记中仍有着关于自省的话语。正是因为在独处时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所以他赢得了官位高于他的李鸿章的尊重。不要觉得独处时便可以肆无忌惮,而要知道那恰恰是一个人修炼品性的关键时刻。
其实,慎独者在独处时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独处的,而是觉得时刻都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自己。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杨震拒收王密送给他的黄金,还教育王密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荐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虽然王密赠金之时只有天知地知、他们二人知,但是杨震也没有做出有违道德与自己人生信条的事。杨震若是收了那三十两黄金,难道不应该用孟子的“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来反问自己吗?于我们也是一样,当我们因独处而肆无忌惮时,不妨也用孟子的这句话来为自己敲一敲警钟。
当今有些公众人物很不慎独,人前人后两张脸。人们不知情时,将他们捧上天;人们知情后,便将他们狠狠地抛弃。试想,如果那些公众人物独处时也能够像大众注视时那样善良、正直的话,也许就不会把事情搞得那么糟糕了。在反腐倡廉行动中被打的“老虎”,往往也是因为不能做到慎独,不懂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冲破道德底线,最终锒铛入狱,沦为人民的罪人。
要做到慎独,就必须严于律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有些人做错了事情,却怪身边的人把自己染黑了,可如果你道德高尚、谨慎独处的话,又怎会轻易受他人影响呢?相反,你还能以自己高洁的品行将别人染白呢!
慎独,需要他律,更需要自律。
话题作文“慎独”导写及例文
【写作指导】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容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
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写作时出现的不足:
审题时可能会因为对“慎独”理解错误而导致跑题,例如将“慎独”理解为“独处”、“独自反省”等等。“独处”只是一种背景,而“慎独”重点是要谈处于这种背景之下要“谨慎不苟”;“独自反省”是“慎独”的一个方面,但重心是言行要“谨慎不苟”,而不仅仅是“反省”。、【思路点拨】 纵向结构
1.可以“小议慎独”为题:引论:由常有一些社会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本论:为什么要慎独?从4点分析:①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②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③慎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④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诚信。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关爱。结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慎独”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③“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④慎独离不开坦荡为人。⑤慎独离不开诚实守信。(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为分论点)⑥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2.可以“什么是慎独”为题:可按层进式展开:什么是慎独?《辞海》称:“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或明或暗,或在人群,或单身独处,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在思想和言行上稍微离“道”。为什么要“慎独”:①慎独是一种情操;②慎独是一种修养;③慎独是一种自律;④慎独是一种坦荡。怎样才能“慎独”。那么,该怎样慎独呢?①要让所有的角色身份都保持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原谅自己。③要“慎一”,否则会在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横向结构:
3.可以“慎独之美”为题:文章应围绕慎独之“美”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论述:慎独成就了大自然的有序与和谐;慎独闪耀着崇高修养与人性的光辉;慎独为充满智慧的人们另辟蹊径。以此结构谋篇,文章层次清晰,做到了议论文论述应有的宽度。
【拟题参考】
1.慎独,人生的至境;2.千金难买是慎独;3.梨虽无主,我心有主;4.在无人的时候;5.也说“慎独”;6.慎独•慎始•慎终;7.为官要“四慎”;8.做“真实的自己”,你能吗?9.慎独是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10.人在做,天在看;11.人生第一要义;12.慎独伴随你成功;13.人前人后我们都能是君子;14.为“以不贪宝”叫好;15.作一棵在孤寂夜空下看守心灵月亮的树;16.慎独是人生的必修课;17.拒绝第一回;18.难得“慎独”19.书记的后悔20.满城尽是电子眼。
【素材连接】
1.柳下惠的节操
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槐)不乱”的正人君子。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壁,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
3.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4.道光年间的刑部官员冯志圻有收藏碑帖字画之好。一个下属寻得一帧宋拓名碑,用古锦包好送冯志。冯连看也没看就当即退还。有人劝冯志看看无妨。冯志说:“一看恐怕就不想退了,而接受它就难免为送礼者所利用”。此乃慎始之举,守住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清朝野史大观》)
5.据一则“轿夫湿鞋”的民间故事说:一个轿夫雨后穿新鞋抬轿。开始抬腿迈步十分小心,专拣干处走,生怕湿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脚踏泥水,弄脏了鞋,就再也不管了,干处湿处随便落脚。这说明轿夫虽“慎始”,但坚持时间不长,自然就没有“慎终”之说了。
6.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对慎独做了通俗的解释: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针刺文】
小议“慎独”
佚名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摘自《高中议论文阅读训练》)
【简评】
这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从身边的种种“摆平”现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用三个自然段阐述了“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都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三句构成排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这个观点把“慎独”这个观点诠释得“入木三分”!紧接着,又提出慎独的方法:①严格要求自己;②自我反省:举了2005年感动人物:王顺友的事例,贴进社会生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文章注以“新鲜的血液”,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结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风景”,一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