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角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然后放飞学生的思维,在班上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通过三次找角的过程,学生对角的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同时深深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视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涵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实际了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过“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小儿歌,既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角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了。
四、本节课中的不足。数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敏捷的,在备课时我觉得,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已经预设的比较全面,可是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后,我还是觉得有些应接不暇,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智慧的发挥。由此感受,扎实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详尽,同时也要对所教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回顾整堂课,有三个方面的成功之处:一是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以亲切、自然、富有童趣的语言设疑导入;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敢于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最后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其中第二大环节,从8个方面完成探究新知过程,在导入新课时,能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进而从摆角、认角、找角、折角、摸角、玩角、猜角、创造角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通过直观演示+两纸条实际操作,突破难点,让学生化难为简。当然,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遗憾,象有的细节,处理的不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当今倡导的有效课堂,乃至高效课堂,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这节课上完了,但思绪却没有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反思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一、源于生活,课堂更有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教学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亲”产“趣”,由“趣”生“需”,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我有序地组织学生三次找角的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张漂亮的生活实物图(钟面图、三角形图、西瓜切面图),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使他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
(2)当学生对“角”已有了一个较模糊的形象记忆时,我就让他们说说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接着组织学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体表面的角。学生的表达朴素而真实,但正是这样不规范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感悟到要认识的“角”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是生活的样版。这不仅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材料,也为学生他们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和寻找角。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两条小棒可拼成一个角;用圆形的纸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两根纸条和图钉可以钉成一个活动的角……这种设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既让学生回顾、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交流和知识探索的环境。
二、互动的课堂,让课堂更灵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畅,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个角的两条边,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归纳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组织学生利用: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的纸和两根纸条、一枚图钉自己创造一个角,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清晰、明确,而且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的各种角中找到一种特殊的角――直角。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逐步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所需重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使角变得大一点?怎样使这个角变得小一点?那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当学生思维发生冲突、矛盾,课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议不下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一道眼力题和一个活动角的教具,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这些简单而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蹲下来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力求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思维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在关键时刻,教师又不失去有价值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的同时,体尝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活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缺少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
2、不应只让学生认识固定角,还要让学生认识移动角,如生活中的雨刷器工作时形成的角等。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学生对于什么是角、直教、锐角、和钝角都能正确的进行判断,可是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难点却不理解,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课上通过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画角”、“玩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丰富的角的表象,为什么学生还不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呢?现在回想教学过程,我认为根源在于教学角的组成时,没有深入挖掘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只是从表面上让学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角。教材中没有出现角的符号,我也没有给学生补充这一知识,因此学生没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里。
在今后教学“角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我认为除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状,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外,还要让学生认识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两条边张开的地方,用弧线表示出来,就是指这个角的大小。画一条小弧线这样就使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由抽象化为具体,由表及里内化了知识,自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明确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我们在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集体研讨、商量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这单元的课上完了,通过后来的练习反馈,我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的一些优缺点,具体如下:
优点:
一、趣味性强。
一直以来学生在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有一定困难,因为眼睛常常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觉边越长角也越大,那么怎么样才能把这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呢?这里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故事“蓝角与红角比大小”为主题,以观看动画故事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善于借助身边的事物来组织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还用卡纸剪了一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角,借助投影仪把其中一个角放大,让学生来判断角是否变大啦?根据形象的对比知道,角的边变长了,但是角的大小没有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后,又借用教师用的大三角尺与学生的小三角尺上的角来对比进一步巩固。
三、活动性强。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也因此学生的兴趣高昂,能积极的参与进来,整个教学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缺点:
一、学生对于角与直角的区分较模糊。
通过练习的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区分“角与直角”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也反思了这部分教学,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直角的`过程中来,如果下次再上,我想这样,让学生在课后描出生活中的物体上的角,并且剪下来(每人收集中营4个),在通过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角集中起来,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找出这种特殊的角——直角。再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当中来找一找具有相同特性的角,也就是那些角是“直角”。这部分的失败让我知道,学生参与进来的知识会学习的更好。
二、画图的技巧。
在画角的练习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就是画不准(两条边没有交到顶点或是直角总是画了了90多度或是角不尖是圆的),这里主要是教学时没有注意传授学生画图的技巧,因为笔有一定的宽度,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要稍稍移一些再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找身边的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也就是说我要力争做到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另外我还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自己感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学习角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对矩形的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角的初步理解,正方形和三角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度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通过找、画、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介绍环节,我从学生识别的三角形、矩形等平面图形入手,用漂亮的云娃娃覆盖,让学生猜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并给出理由,从而引出主题:对角度的初步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角的集合发现角的共同特征,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个边,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孩子们掌握了角点有一个顶点和两个边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点,哪些不是角点,并解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对角点特征的理解和理解。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角度的大小与两侧的分叉程度有关,而不是与两侧的长度有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一个物理角度,指出活动角度的顶点和两个边缘,让学生操作几次,播放活动角度,让学生感觉到两边合一时角度大小的变化,让孩子们操作,讨论并感知角度大小与两条边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力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解决问题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划桨,让学生有进取心地思考,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从中学到小学,就必须转换教学思考方式,必须努力化解数学的理性与学生感性之间的矛盾,其中,研究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简单,其实简单的东西往往不简单,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怎样在孩子的感性基础上让孩子学习到感受到数学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本章内容的教学,需要设置生活化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情景性和直观性应该是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适当的选取现实素材,让生活实例、生活经验成为学习的支撑。所以,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发现其中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始,通过用不规则的纸片遮住三角形、四边形的部分。只漏出三个角、四个角。让同学们来猜,被遮住的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二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在对角的认识过程中,先通过认识角---判断角——画角---制作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形成对角的认识。
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时,我通过举同学们都熟悉的'三个例子,三角板,钟表,剪刀。从这三个物体表面的一个角来认识角的共同特征,例子贴近生活,学生较为熟悉。通过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如:顶点是尖尖的,有两条直角边,之后抽象出角的几何模型。同学们都能很快总结出角的特征。熟悉角的特征后,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相结合,找一找班级都有那些角,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前面的知识维基础,再让学生判断角就较为容易。通过判断角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另外,数学学习中,有时候还需要画角,先提醒画前的注意事项,演示标准画角一般步骤,强调画角内容后,在让学生画角。对学生画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展示并纠正。评讲后,再总结前面讲过的内容。
接下来,通过利用吸管做不同角度的滑梯,来展示角有大有小,在动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无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题材来源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至于感受到数学课的乏味。在了解角有大小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怎么判断一个角的大小呢?拿出已经剪好的两个不同颜色的手工角,让同学们独自尝试比一比。在探索中发现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利用这一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这样,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给突破了。
三、总结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系统总结与回顾。
四、拓展延伸
回顾整个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个人感到不足的地方是:说话不够简练,数学语言不够精准。另外画角活动中,对角的展示时间没有合理的掌控,导致最后角的比较大小的活动中时间不足,较为仓促。我以后将更加认真的学习课改精神,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像优秀的老师进行请教,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探索,不断学习及时反馈,打造有效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画角,做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备课中,教师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整节课,构思新颖,环节紧凑,思路清晰,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4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导入快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摆一个三角形,再任意拿走一根小棒,变成了什么图形。学生很快反应出这是一个角,也对角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3、联系生活,切入主题。整堂课,我都是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角,你能举例吗?”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你能找出藏在物体中的角吗?”对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找到角,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显著。
4、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5、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本节课中,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找角,动手折角,用小棒摆角。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产生了多种思维方式,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断地加深,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6、练习形式多样并层层深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纵观整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但在一些数学术语上把握得不够好,导致学生在找角时不能准确地把找到的角描述出来。其次在比较大小时,除了多媒体演示,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拿活动角来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取长补短,争取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学得开心,自己也能不断进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借助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物中的角,对角的形状有个略微的感知;再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活动角,变化活动角,用身体比划出各种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大小变化、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温故中感新。我首先出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问这些图形上都有什么?学生接触过生活中很多广泛意义上的角,但在数学课本上这是第一次接触角,对角的了解不是很细致,学生回答这些图形上都有角,这个问题还不是十分自信,这时我及时的鼓励孩子,你们太棒了!让学生在温故旧知中感知新知。
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出示主题图: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找角,并问他们怎么表示出来,大多孩子不知道,只点着角的顶点说这就是角,这是我教给学生从实物中找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
3、通过折一折、指一指、看一看深刻理解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出一个角,从手到脑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加深对角的理解;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觉角的形状特征,谈谈自己对角的直观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初步了解角的组成并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4、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根据刚才对角的特征的了解,从现实实物体表面上找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提高认识,拓展应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活动角,他们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引出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把实践操作和有效的观察比较结合起来,让学生找教室里的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两课两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10月31日上午参加了学部高段数学举办的两课两反思活动,听了三位老师课,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在听课活动中,我看到了两位老三师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还有他们善于挖掘新事物,以及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听课的同时,我回想到了自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几点要努力的:
1、愉悦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角的度量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郑老师设计的这堂操作课从头到尾都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此刻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贴近孩子认知的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三堂课中,教师在导入部分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又是孩子感兴趣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孩子对新知形成的一个过程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四年级的孩子在郑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摆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认识总结度量角的过程。透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4、生主体,师引导。
三位老师的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三位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