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2
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每个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阅读几本国内外的教育名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明白如何做、教、与学生沟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被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的感动,特别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习作作品也取之于生活。
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之后,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
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
朋友和导师”。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
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所以,走上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位之后,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4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阅读陶行知的文集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力量,也引发了我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技能、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二是强调教育的生活化,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在生活中实现;三是提倡教育创新,他认为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阅读陶行知的文集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魅力和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生活化,提倡教育创新,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他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他过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忽视了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这些问题和不足也是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生活化,提倡教育创新,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5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6
陶行知,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国的教育道路。
《陶行知文集》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缩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与理念的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反映。在品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与陶行知先生一起思考、探索教育的未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改革的执着,对教育创新的追求。他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学生。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陶行知先生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主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种教育理念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陶行知先生还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引路人。他提倡教师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行动中学习,学习中行动”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伟大和深远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感自己的幸运和责任。我将继续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我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7
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陶行知的一生,全心全意为民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奋斗,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学习与反思。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源于他对中国国情的独特见解。他从改造国人的素质入手,通过普及大众教育来改造中国的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主、独立。他指出:“国家把一个国家的人当作国人而尊重时,这个国家的人才就会像万流齐汇,扬滔而上,自然就会达到使国家富强的目的。”陶行知认为中国有救世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他毕生从事教育实践的结果,是他教育理论的思想精髓。他从全面贯彻国家总路线出发,从解决“立国于己有术,立国于人无方”的矛盾入手,以普及教育为立国的根本大计。他指出:“立国于己有术,立国于人无方。”要解决这个矛盾,“根本在于教育”。要使教育“不脱离民众生活的实际需要”,就要使教育与人民的生活相联系,“生活与教育不能分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具有伟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指出:“立国之本,在于教育。”他倡导“生活即教育”,批判了教育中“死啃书本”的倾向,要求改变陈旧的生活教育内容,将生活教育普及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在造就人民大众的素质上,他要求不仅要加强普及教育,使文化教育由少数“仕人”及于“庶人”,而且要求使受教育的对象普及到老者、幼者、病者、残者、贫者、弱者。在造就人的品质上,他要求“德育为本”,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民大众的`四种基本道德品质:劳动、智育、体育和群育。在造就人的知识上,他要求加强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在造就人的能力上,他要求培养人民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活教育传统与西方民主主义教育的精华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方法上,陶行知提倡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即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实行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使教育与生活密切相连。这些主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生活教育”道路,通过普及大众教育来开发民智、启迪思想、培养人才、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这是陶行知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8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两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近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可是,每每此时,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们总是埋首于作业堆中,或者在训斥那几个“惯犯”。所以,当他要说笑话时,一句“下次吧”,冻结了孩子的笑颜;当他给你水果时,你的拒绝接受让他心伤。总之,他们的满腔热情总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是希望与你多亲近,而我们不停歇的脚步,让他们抓不住,于是,距离就越拉越远,也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无法怀有当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脚步,降低身姿,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学校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9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成人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10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人。
陶行知的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他热忱致力于普及教育,追求教育革新,推广平民教育,倡导科学精神,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普及是中国的希望,生活教育的普及程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普及生活教育就是“人民生活的伟大运动”。他指出:“普及生活教育,就是要反对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只有活的教育,才能适应活的社会,才能改造活的世界。”他强调生活教育的普及性,主张把生活教育的.普及与科学、民主的普及联系起来。他指出:“普及生活教育,首先要普及生活教育的思想。思想普及了,然后教育才普及,科学才普及,民主才普及。”
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提出:“学生要自治”,“学生要自学”。在《致育仲介同志》中说:“普通教育是生活的基础教育,应当培养良好的公民。职业劳动是生活的本位价值,应当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
在《评提倡职业教育之谈话》中又提出:“国民教育是教人服务群,职业教育是教人服务己。普通教育是教人立己立人,职业教育是教人自立立人。服务群服务己服务自立立人合起来便是立群立己立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11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顿觉受益匪浅,充分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陶行知先生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称学生“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我们精心地护理,教师对幼儿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爱孩子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情感,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同时热爱幼儿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调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怎样去爱,目的是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读了陶行知先生xx后,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颗博大、无私、奉献的爱心,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用爱接纳每一个孩子。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出许多教育观点,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符合幼儿园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xx,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集体、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篇12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近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1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顿觉收益匪浅,充分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陶行知先生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称学生“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我们精心地护理,教师对幼儿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爱孩子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情感,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同时热爱幼儿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调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怎样去爱,目的是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读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后,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颗博大、无私、奉献的爱心,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用爱接纳每一个孩子。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出许多教育观点,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符合幼儿园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集体、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学高才能为人师,身正才能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靠阅读课本中的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始终在不断摸索、尝试:
(1)、给他们推荐好书,甚至到少儿图书馆给他们借书,而且当前畅销的儿童读物,适合青少年的优秀书刊,我都买来或借来读,以求和孩子们找到共鸣,有共同谈论的话题。这样一来,孩子们感觉老师和他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互相“攀比”,看谁读得书多。借机开展读书交流会、讨论会,使读课外书常态化、自觉化。
(2)诵读经典的古诗文。老师教学时的出口成章,让学生深深地折服,发自内心想像老师一样多背古诗文,自主学习自然就落到了实处。在作业不多的情况下,坚持每周背诵2—3首古诗,积累内化。
(3)优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奥难懂的鼓励学生背诵。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那清新的文字,诗一般的笔调,背着背着,学生就完全融入了这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希望的春天里。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用自己独特朴实的教育方法感动并教育着每一位孩子。记得我的学生曾经做过一篇课外阅读叫《四块糖果》,即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小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陶行知找一个犯错学生个别谈话,不仅没批评而且四次表扬,学生很惭愧,主动承认并改正错误,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这种唤醒道德的本领确实可赞、可赏,值得我好好学习。
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令我感到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眼光放长远,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4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5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两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近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可是,每每此时,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们总是埋首于作业堆中,或者在训斥那几个“惯犯”。所以,当他要说笑话时,一句“下次吧”,冻结了孩子的笑颜;当他给你水果时,你的拒绝接受让他心伤。总之,他们的满腔热情总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是希望与你多亲近,而我们不停歇的脚步,让他们抓不住,于是,距离就越拉越远,也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无法怀有当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脚步,降低身姿,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学校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6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近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7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9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成人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