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1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3、读中感悟,初步理解物各有所长,所短,要全面的看待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陶罐和铁罐》让我们明白了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那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2、孩子,你看,谁来了?(扳书:鹿)
你喜欢这只小鹿吗?
那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夸一夸小鹿?
(可以从局部、整体各个方面来夸)
3、小朋友这么喜欢小鹿,那就来当当这只小鹿,好吗?
现在我们就是这只漂亮的小鹿,有一天我们来到了池塘边喝水,突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谁来夸夸自己。
a、出示句子:“啊!我的身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b、孩子,我们把课桌当作水面,先自由夸夸。
c、指名夸小鹿。
△小鹿小鹿,那这句该怎么读呀!
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指名读
4、小结:孩子,从刚刚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小鹿的角非常美丽,让人喜欢。而小鹿的腿却很难看,小鹿也不喜欢它。(板书:角美丽腿难看)
二、初读感知全文
1、但是,当鹿经过了与狮子之间的事情后,对自己的评价悄然发生了变化,想知道什么事吗?赶紧去读一读,读完第一次读第二次,一直读到自己有话想说,有所感悟。
2、生自由读课文
3、孩子,读着读着,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的态度转变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鹿和狮子之间发生的事,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找一找。
2、指名分段读5、6
3、孩子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过猛兽追赶猎物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是啊,对于弱者来说,将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让我们再读课文,争取通过我们的读牵动所有人的心。
4、出示第5自然段
a、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小鹿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是没精打采,当狮子向他逼近时,鹿非常恐惧、紧张)
b、谁能把这种内心的变化带进课文再去读一读,自由读。
c、指名读
5、孩子,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在这生与死的关头,小鹿是怎么做的呢?
a、出示第六自然段,注意读好描写小鹿动作的词。
b、指名读,先读前面2句。
(读出动作真敏捷有力)
c、引读,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
d、谁接着读,指名读后一句
e、孩子,让我们出去目睹一下狮子捕食猎物的场面。(播放视频)
f、你看,高大的斑马尚且如此,更何况弱小的鹿,多么恐惧多么危险的时刻,请自由读读。
g、指名读请女孩子试一试男孩子读
h、孩子,在这千均一发之际,鹿把角挣脱了出来,用四条有力的腿拼命向前跑,还好,有惊无险,这次(齐读)
6、经历了这次灾难,鹿对待自己的角和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名说
出示句子:他叹了一口气……
指名读(如果叹了口气不读,也轻声把叹口气读出来,会更好,先试一试)
读指名
7、小结:孩子,鹿的角很美丽、却让鹿险些丧命,鹿的腿很难看,但是关键时刻却让鹿狮口逃生(板书险些丧命狮口逃生)
8、面对鹿的角和腿,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同桌讨论)
指名说(预设:如果都说喜欢腿,引导把角去掉好不好?)
小结:是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点、缺点。所以不管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要全面地去看待它。
9、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吗?或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小结:老师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对课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会有更深的感悟。
四授之以法,积累词句
文章前面四个自然段也有很多句子值得大家去细细品味,我们再去读一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标上记号,并在边上写上喜欢的理由,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小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知道数是有大小的,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符号来描述数的大小。
2.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3.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4.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小白兔、小猴、小松鼠、小熊等许多小动物。它们决定举行第一届森林运动会,咱们去看看吧!
2.课件呈现森林运动会的画面。
(1)提出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每个代表队各来了几位运动员,并帮它们整整齐齐排好队。
(2)每个小组发一张粘贴表(如下图)和小动物图片,让学生把它们贴在方格中。
(3)学生汇报,可让数得又对又快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
二、引导探究,组织讨论
1.帮小动物设计比赛方案。
提出要求:小动物们首先要进行的是拔河比赛,小朋友能不能先帮助它们设计比赛方案(哪两种小动物分在一组比赛)?
(1)学生分组设计比赛方案。
(2)学生分组汇报。
2.认识“=”。
(1)让学生看设计的这几种比赛方案,想哪一种最公平,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小白兔(4)——小猴(4)这种方案最公平,它们都是4只,一样多。
引导学生用○代替小白兔,用△代替小猴,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2)指出:像这样,小白兔和小猴一样多,我们就说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相等,可以用“=”连接起来,写成4=4。(板书)
(3)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6个○,让学生对着○摆△,要求△和○同样多,指名到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自己摆。
(4)介绍“=”。
“=”叫做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读作“等于”。学生读并观察“=”的样子。
学生汇报:两横一样长,粗细一样。
指导学生写“=”。
(5)练习。
出示5○5,让学生填空并读一读。
3.认识“>”“<”。
(1)出示后几种比赛方案,让学生说看到这几种方案,有什么想法。
(2)学生观察,回答:这几种方案不公平,有的代表队小动物多,有的代表队小动物少。
(3)出示小松鼠(5)——小熊(3)比赛图,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案是不是公平。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①小松鼠多,小熊少,比赛不公平;
②小松鼠比小熊多,比赛不公平;
③小熊比小松鼠少,比赛不公平。
(4)指出: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大,可以写成“5>3”;反过来也就是3比5小,可以写成“3<5”。
(5)引导观察并指导书写“>”“<”。
“>”:开口朝左,尖尖朝右,左边数大,右边数小。
“<”:开口朝右,尖尖朝左,右边数大,左边数小。
指导书写“>”和“<”:先书空,再描红,最后独立写。
(6)启发学生根据“5>3”和“3<5”再说说几比几大,几比几小。
(7)出示以下练习:
△△△△□□□□
○○○○○○○
比多比少
4○24○5
要求学生先用△和○摆一摆,再填空。
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
1.出示:2○11○03○32○35○4
要求先在○里填上“>”“<”或“=”,再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从1、2、3、4中任意挑选两个数,先比一比,再用“>”“<”或“=”连一连。
3.举卡片游戏。依次出示:
4>○2<○5=○1<○
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选出合适的数字卡片并举起来。
四、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课后观察学校和家里的东西,每次挑选两样,运用学过的方法比一比它们的多少。
小学教学设计4
【教材简说】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⑴ 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⑵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⑴ 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⑵ 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⑶ “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⑷ “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初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象图景: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
4、选读积累,研读交流:
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
从以上的词语中,你体会到雷雨前后有什么特点?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⑴ “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⑵ “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⑶ “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⑷ “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越( )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⑴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⑵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⑶ ( )了,( )也( )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实践活动
1、创造情境,以“我为你广播”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学气象员向市民广播天气预报。“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向气象台咨询不明白的问题。
2、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雷雨前:压 乱摆
雷雨中:看不清
雷雨后:挂 坐 叫
小学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民族风情,展示交流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适时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解说员”。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他们共同把自己的学校称为(我们的民族小学)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和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所地处边疆的“民族小学”。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尤其关注一些学困生)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 绒球花 傣(dǎi)族 景颇(pō)族 阿昌(chānɡ)族德昂(ánɡ)族 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 孔雀舞 摔跤(jiāo) 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 摇晃(huànɡ)
3、分组朗读,全班比赛
①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②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文,释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的“民族”主要指哪些民族?
2、再读课文,想想这所“边疆的民族小学”是怎样的一所小学,与我们所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⑴.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⑵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在精读课文,品词、品句和品读。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所民族小学与我们的学校有许多不同。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走进校园去领略它的特别。
二、品读课文
(一)上学路上
1、比较句子,体会描写的具体性。
(1)早晨,从各处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2)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2、比较句子,体会“的字结构”的运用特点。
(1)……走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小学生。
(2)……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小学生、有景颇族的小学生、有阿昌族的小学生和德昂族的小学生,还有汉族的小学生。
(3)……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得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二)来到学校
1、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穿戴”的“戴”是什么结构?在本文里,“穿戴不同”换成“穿着不同”好吗?为什么?
2、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所民族小学的学生,再现早上来到校园里的情景。注意理解“招呼”一词的含义。)
3、指导朗读。
(三)课堂学习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1、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个句子
2、比较下面的句子,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1)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2)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3、既然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一起读课文时“那声音真好听!”而且用的是感叹号,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描写那好听的声音,而是写各种小动物的表现?
(四)课间活动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作者在这里也没有具体描写课间活动的情况,却又写了小鸟、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点题抒情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所民族小学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校园美丽——小学生鲜艳的民族服饰,校园里古老的铜钟、粗壮的大青树、摇曳的凤尾竹……
民族团结——民族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同一教室读书,一起玩耍,和睦相处……
生活欢乐——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和看热闹……
2、比较下面的句子,体会有无“就”字的不同,然后读出相应的语气。
(1)这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2)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3、比较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然后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1)这就是我们的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2)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4、品读加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A、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认真地朗读这句话,第一、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表现出这所学校“民族”的特点?
B、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认真地朗读这句话,第三、四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表现出这所学校“边疆”的特点?
C、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认真地朗读这句话,然后同桌讨论,这里的“我们”指的是哪些人?请选择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a、“我们”是指这所民族小学的学生和老师。
b、“我们”是指这所民族小学所在的地区的人。
c、这里的“我们”同时又是指包括我们同学在内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里的人。
三、感情朗读,自主选择,积累背诵
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小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多音字“间”“重”“还”的读音。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思乡之情,想想诗人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
4.品析“绿”的妙用。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2.诗人简介。
3.读诗。(指名读,正音)
4.自由读,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5.交流,指名说。理解关键词“间”的意思(画指示图)。“绿”——吹绿。再连起来说说诗意。
6.品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自由读,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明月”——拓展相关诗句。
问题:上京赴任,这正是施展政治抱负的大好机会,诗人为何还未到任就开始想着要回去呢?
链接时代背景。
7.品味“绿”的妙处。
反思:今天的内容安排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可以。但是课堂时间的把控不到位,导致前松后紧。
前一个从导入到读诗就用了十分钟,第二步的理解诗意也用了将近十分钟。剩下的二十分钟里,让学生品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在“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里就花了不少时间。
一开始让学生泛泛地谈,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一望无际的长江在作者眼里却只是“一水”之间(读“一水”一词,有学生说:这就像是一条小水沟一样。也有的说:“很近呢,感觉一下子就能跨过去。‘),重峦叠嶂的“数重山”却是“只隔”。
伊始,学生也处于疑惑状态。浩杰的一番话令他们茅塞顿开——虽然隔得远,但是他的心是很近的。
在此,我让学生们顺着这个点深入谈,请了三四位孩子来补充,谈得很不错。
等这一处整完的时候差不多就只剩下十分钟了。这个时候,只能做些取舍。是抓“明月”还是“绿”?答案显而易见。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袋”,对比读。(这个对比读很有必要,我似乎太随意了,以致不少学生并没有对“绿”的好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受,导致后面的引导很辛苦。)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板书关键词——生机勃勃。色彩美。诗情画意。柔美。
剩下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作业本上关于“绿”的一道题目,要求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时间匆匆,只能让学生用课后的时间了。
小学教学设计7
1、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小学教学设计8
教学思路: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是新课标中的新教学理念其一。本课选用了贴近孩子生活、以孩子最感兴趣的春游活动为主题的歌曲。教学过程通过歌曲听辨、唱游、律动等自主探究手段,让学生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和鸟语花香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情境、情感和学习内容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听听、看看、唱唱、动动”等音乐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习活动趣味盎然、高潮迭起。
教学目标:
1、可以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2、喜欢聆听乐曲《郊外去》、《野蜂飞舞》。在听赏中可以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感受音乐的快慢、强弱对比。并可以用跑、跳、蜜蜂飞舞等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变化。
3、可以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来了》。有创造性地用动作来表现歌曲,主动用歌声、动作来表现对春天美好向往的情感。
4、通过音乐学习来认识、亲近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环保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可以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来了》。
2、可以感受两首乐曲的基本情绪,并可以用动作(或律动)主动参与表现音乐中的快慢、强弱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体验和表现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并可以大胆、自信、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关注环保的情感。
教具准备:
音响、课件、打击乐器、“小明星”奖章等
教学方法:聆听法、启发法、听唱法、表现法、游戏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表:
教学环节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说说看看)
1.听音乐《春之声圆舞曲》进入教室。师生问好。
2.“说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春天美吗?
生:美!
师:你们可以说说春天有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吗?
(学生自由说出春天的各中景色)
3.“看看”——
师:在美丽春天里,人们都喜欢去春游,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有关春天的相片和图片(播放本班同学去春游的相片和一些春天的美景图)
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一走入教室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播放学生自己去春游的照片,这样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说说”、“看看”中自然地走入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感受体验1
(听听动动)
1.师:春天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中走到美丽的郊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播放钢琴曲《郊外去》,师生随音乐做走、跑、跳的动作。)
2.分别听赏《郊外去》的快、慢音乐片段,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3.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郊外,到处是树木、花草,漂亮极了!瞧,还有几之小野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我们一起来听听小野蜂的音乐……
(播放小提琴曲《野蜂飞舞》,师生随音乐做野蜂飞舞的律动。)
4.师:你听到这段《野蜂飞舞》的音乐,可以想象到野蜂在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5.“听听比比”——
师:你们知道《野蜂飞舞》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小提琴。(出示小提琴图)
师:《郊外去》是用什么乐器的演奏的?
生:钢琴。(出示钢琴图)
(对比听赏两段音乐,边听边模仿钢琴、小提琴的演奏姿势。)
学生在“听听动动”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快慢对比、强弱对比。教师引导学生用动作、律动来表现音乐的情绪及快慢、强弱对比。
三、感受体验2
(唱唱创创)
1.师:在春天里,不仅有优美的景色,还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歌曲。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日本歌谣《春天来了》。(播放歌曲范唱)
2.学唱歌曲
A.随范唱拍出歌曲节拍。
B.随范唱拍出歌曲节奏。
C.按节奏读歌词。
D.听唱歌曲。
3.唱唱创创
鼓励学生创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4.课外延伸、环保教育
师: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日本歌曲《春天来了》,关于春天的音乐和歌曲还有许多
许多。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音乐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播放动画片段)
师:故事中的小女孩,在森林中长大,她从小就爱护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主动照顾森林里的小动物,正是由于她的善良和勇敢,才可以使松百合在寒冬里开放。
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她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学唱歌曲的步骤,体现了音乐以“听”为本的原则,先让学生多听,并且每听一遍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听音乐拍节拍、听音乐拍节奏等。再用听唱的方法学唱歌曲。
歌曲学会后,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用动作表现歌曲,进一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歌曲学习后,动画片段的欣赏,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外音乐欣赏的延伸。让学生听赏课外有关春天的音乐,并借故事加以情感的熏陶和环保的教育。
四、鼓励评价
课堂小结
1.让学生互相讨论、评价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评出“小明星”。教师发给“小明星”奖章。
2.师:今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做一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好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积极性,评价以鼓励为主。
小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小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知:知道植物是人类的朋友,离开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要爱护植物。
情感:怜惜被蹂躏、被破坏的植物,对人类不爱护树木的行为感到自责。
行为:爱护花草树木,争当校园、社区的“绿化小卫士”。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解题。
1、播放课件:小朋友给花浇水;小朋友给小树设置护栏并插上警示牌;小朋友不踩草坪;……
2、问题:屏幕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3、相机播放课件:第十二课爱护植物(师生齐读课题)。应该事迹
二、披景入情,引发思考
“植物真奇妙”栏目。(景象、思考题)
1、学生登录宁德师范附小“学习之友”网站,点击“植物真奇妙”栏目。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下列问题:
①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②能具体说说美在哪里,不美在哪里吗?
3、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学习课文,自悟明理。
“植物心声”栏目(课文录音朗读、情境图、讨论题)
1、学生点击“植物心声”栏目,边倾听录音朗读课文边看情境图(情境图为书中三幅插图,且已化静为动)。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①小强下课时是怎么做的?
②老树、小树、大树都说了什么?
③小强后来是怎么做的?
④植物有什么作用?
3、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四、搜寻探究,升华情感。
“植物聚焦”栏目(本栏目植物以食衣用赏分类,要求学生寻找。食:稻、麦、玉米、蔬菜、油料、水果、药材等;衣:植物的纤维;用:造房屋、桥梁、枕木、作矿柱、家具;赏:四季盛开的鲜花、风景如画的公园、树荫浓郁的街道。供学生操作的表格或其他的形式。)
“结识新朋友”栏目(本栏目有濒危植物、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二级保护植物)。
1、小组合作点击“植物聚焦”“植物大观园”栏目,查找相关资料,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①你新结识了哪些植物朋友?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②假如身边没有植物,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③植物有哪些作用?
④请自行设计一个问题,并找出答案。
2、小组汇报探究学习结果。
五、辨明是非,引导行为。
“红花对我笑”栏目(辨析题、图画题且以游戏的方式出现)。
1、小组合作在计算机上完成辩析题(限定时间,时间一到计算机拒绝操作)
2、评析。
3、教师小结。
“护绿小队在行动”栏目(本网点有:警示语、牌子、小草语丝、画、歌……),
小组合作设计爱护植物活动。(活动内容提示:制作“爱护植物,人人有责”牌子、办环保手抄报、背警句、读小草语丝、画幅画、唱支歌、成立校园护绿小队、幻想未来家园……)
1、要求:
①根据活动提示,结合班级、学校、社区具体情况,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护绿活动。
②有些活动,可在计算机上操作。
3、各小组展示所设计的爱护植物活动。
六、教师总结、课外延伸。
1、小组交流学文总感受。
2、指名谈感受。
3、教师总结。
4、布置课后延续内容。
小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数蛤蟆》,读童谣《花蛤蟆》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愉快、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听辨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为歌曲创编歌词。
课前准备:电子琴、多媒体、图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歌
1、节奏小律动。节奏难点处理。同学们你们的小耳朵真灵。
2、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猜猜,看看谁能猜出是什么动物。“水中有位歌唱家,穿件绿色花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叫,田里数它本领大”。猜一猜它是谁?
生:青蛙(大屏幕展出图片)
师:青蛙有个好朋友,外形跟它长得很相似,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蛤蟆。(大屏幕)
3、师:青蛙和蛤蟆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播放,讲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回了解青蛙和蛤蟆的区别了吧。虽然蛤蟆的形象相对丑陋些,但是,它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
二、歌曲学唱。
1、师:我国民间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国的四川省有一首民歌《数蛤蟆》(板书:《数蛤蟆》四川民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川的小朋友是怎么数蛤蟆的吧。
2、听范唱录音。(出示多媒体动画范唱)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3、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歌曲里数到了“蛤蟆”的哪些部位?
生:嘴、眼睛、腿
师:几拍子歌曲?歌曲什么情绪演唱的呢?
生:二拍子歌曲,活泼、有趣地。
4、师:听小朋友数蛤蟆数得真开心,老师也很想来数看看,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数蛤蟆吗?(师弹琴范唱)
5、领读歌词。(出示歌谱)
(1)师:让我们西安跟节奏来读读歌词吧。我来读红字,你来读黑字。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乓乒乓|跳下水|……(配上节奏)
(2)师:解释:“花儿梅子梭,水上漂”。因为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所以它采用了地方方言。这句是歌曲中的“衬词”,没有任何意义。有了这个“衬词”以后,歌曲就更加的生动,形象,更有地方特色和民歌的味道。
提问:你们知道“蛤蟆不吃水,它吃什么了?
解释:蛤蟆不吃水,它是因为吃害虫了。庄稼没有了害虫,自然就是一个丰收的太平年。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呢?
生:欢快、活泼,高兴的心情演唱。
6、学唱歌曲
(1)师:大家跟老师配合得真默契,下面我们一起来数蛤蟆吧!师生随琴分工唱。(2遍)
师:歌曲的衬词“花儿梅子梭”一定要唱得自然流畅,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要唱准。(旋律中的难点多练习几遍)
(2)找出节奏、旋律完全相同的乐句。大家看第一句是两个重复的乐节,在这首歌里藏着两个双胞胎,也就是说有两对旋律、节奏完全相同的句子,请你们把他找出来,并能唱一唱吗?
(3)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跟着电子琴唱歌曲。
(4)跟范唱齐唱歌曲。
(5)唱旋律
(6)师:四川人民豪爽幽默,我们要把歌曲表现得在诙谐生动一些,大家跟伴奏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鼓励学生,生动演唱)
(播放伴奏录音)
(7)分男女组进行赛唱。
三、拓展延伸
1、师:大家唱得真棒!你还能接着往下唱吗?三只、四只蛤蟆呢?我们来试一试,唱一唱,看谁数得清?谁数得准?(播放歌曲伴奏)
①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办法数出来的。(出示蛤蟆图片)
②数出后并唱一唱。
2、创作表演
①师:你能加上动作来表演吗?(全班同学随音乐自由创编舞蹈动作)
②师生舞蹈表演。(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带上蛤蟆头饰)
③加入打击乐器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精彩,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数蛤蟆》,认识了蛤蟆也是保护庄稼的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看到有伤害小动物的行为要制止,做个爱护小动物的好学生。
五:作业
师:请小朋友回去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它编一首儿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让我们随着歌曲的旋律结束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小朋友们再见!(播放歌曲《数蛤蟆》)
小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小学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小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小学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要游戏,喜爱游戏,教师借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基于此,我模仿七星大擂台节目,创设了展示台,在愉快的情境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6个汉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写字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感悟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喜欢这两只小松鼠吗?让我们再次走近小松鼠与他们交流,学习好吗?
1、打开学生自制的卡片,小组内坐火车,竞赛读。
2、集体做猜字游戏。
(1)教师出字卡,学生读字、组词。
(2)打哑谜,学生读字动口不出声,老师猜字。(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复习生字,再次强化上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开设展示台学知识。
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七星大擂台》节目吗?你想不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今天就把我们的课堂当成展示台,展示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写字水平、绘画水平、口语表达水平,好吗?
(这里把生活引入课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
1、以小组竞赛,配乐朗读等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评出小小播音员。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巩固生字读音,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2)自学生字书写笔顺,逐个书写。
(3)交流学习心得,你记得了哪些字,把字法说给大家听,提醒大家哪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4)师指导写重点字。
(5)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人人动脑,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后延伸,动手实践。
(1)谈未来,续编故事。
同学们,这只可爱的小松鼠已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么等到将来小松鼠及这片树林会有哪些变化呢?谁愿意把故事接着讲下去?评出:故事大王
(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学生能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以)
(2)画未来。
请同学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自己想到的景象画出来。评出:小小书画家
(耳听美妙的音乐,身处这样的意境,学生怎能不联想,把们们的所思、所想画出来,使之自然的抒发)
(3)想未来。
你们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想怎样争做环保小卫士呢?
(学生各抒已见,感悟文意,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布置作业。
把今天学的小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将学校这个小课堂和生活这个大课堂链接起来,使语言如生活般丰富多彩。)
青白江区城厢学校六年级(水平三)体育课教学设计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
时 间:2017年
水平三(小学5-6年级)健康教育知识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思路:
为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针对现在的学生近视程度低龄化,且人数变多,学生眼病发病率日益提高的这一现象,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了解近视的危害和造成近视的原因,教育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写姿势。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做好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工作,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活动背景分析:
通过调查我班视力状况及分析,知道近视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生在经历调查、搜集、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参与小组共同的活动中,了解近视的危害和造成近视的成因,合作探究出预防近视的方法。培养学生珍爱眼睛,保护视力。掌握预防近视眼的方法并养成科学用眼卫生习惯。
三、教学活动目标:
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近视的苦恼和造成近视的成因,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
向学生进行用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经历调查、搜集、整理信息、汇报交流近视的危害和造成近视的成因过程中,合作探究出预防近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眼睛,保护视力。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并养成科学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近视的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眼睛的结构,调查家人、邻居、同学等近视的原因以及近视带来的不便。
蒙住眼睛,在老师准备的脸形图上贴上眼睛、鼻子、嘴。听清了教学用课件:
①卡片、脸形图、眼罩
②动画片《近视危害科普宣传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课题:
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愿意吗?“白天开门,晚上关门,仔细看看,里面有人,是什么呀?”(眼睛)(真聪明)
游戏——《盲人画像》。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与跟眼睛有关的游戏。谁来?(一位学生上台表演)
听老师讲规则:
在做游戏前戴好眼罩吗?拿好卡片,开始吧。打开眼罩看看贴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可以评一评。
眼睛的作用
师:大家都觉得很好笑。其实,没有眼睛,我们的生活就会是这样子。这位同学的作品,也就告诉我们:眼睛是多么的重要。
师:大家来说说,有了一双美好的眼睛,我们能干什么? 生:明亮的眼睛能让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能更顺利地做实验,生:有了眼睛,我们能看很多很多的书,生:有了眼睛,我们就能画出五彩斑斓的图画, 生:有了眼睛,我们吃饭、出行都更方便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完整表达)
小结引入
师:是啊,我们正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眼睛。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就不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即使有了眼睛,不注意保护,近视了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所以我们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板书:保护眼睛,预防近视(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一部动画片,看一看《近视危害科普宣传片》。
(设计意图: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认识眼睛的重要性。)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看动画片《近视危害科普宣传片》
提问:近视的危害?(近视了)你是怎么判断他近视的?(生回答)
师:是什么导致强强近视的?(也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汇报得最好。(小组活动,组长记录、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师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相及打开课件)其实产生近视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素缺乏之外,更多的是不良的用眼卫生行为习惯所造成的。
(1)读书、写字等学习习惯不好。
(2)书本放得离眼很近。
(3)采光、照明条件不好(过强、过弱、光源的光谱与太阳的相差太大)。
(4)持续用眼的时间太长。(5)课桌椅的高度搭配不合适。
师: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近视的人越来越多。但从正常的眼睛变成近视眼是有一定的过程的。我们先来看眼球结构图。
课件出示眼球结构图,说一说眼睛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瞳孔:就是眼睛里的黑眼仁,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课件演示“正常眼睛视觉形成示意图”和“近视眼视觉形成示意图”,明确近视的定义。
从正常眼变为近视眼的过程。(看课件,听解释)
师:人的眼睛就像一架非常精密的自动照相机,把外界的各种事物投影到眼睛里,聚焦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看清东西,这就是正常的眼睛。如果总是把书本放得离眼睛很近,我们的眼球前后径就会变长,进入眼球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就会导致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变成了近视眼。因此,后天因素对近视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一旦近视了,我们的生活学习都会受影响。下面有请小记者出场,请他采访一下我们班里近视的同学。(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近视的成因,从而懂得用眼卫生是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
近视会给你带来哪些危害及烦恼呢?
小记者采访,请近视的学生回答。
师总结近视给人带来的危害及烦恼。(出示课件)
师:是的,近视会给人带来很多危害及烦恼。老师做了一下总结,请看大屏幕。(指名读)
①视力低下,眼睛经常干涩和疲劳,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长期戴眼镜,会导致生活、工作的不便。
②中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突出,眼睑松弛,影响容貌。
③升学、参军、考公务员和找工作会受到限制。
④最主要的危害是,中高度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出血和脱离而致盲。
师:因此,得了近视不能忽视,要积极预防。预防近视都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回答下面的问题。
探讨预防近视的方法(出示课件)
看电视时要注意些什么?(人距离电视屏幕对角线的5倍,电视与人的眼睛保持30度的夹角,看电视一次一般不能超过一小时等)(这其间学生谈,师指出正确做法是:相及出示答案)
写字时要注意些什么?(眼睛距离本子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光线要从左上角照射下来,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等)
学生对照要求做动作。(身体端正、自然,眼睛距离本子一尺,握笔姿势正确)板书:“三”个一
看书时要注意些什么?(不躺卧看书,不走着时看书,不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也不在光线暗淡的地方看书等)
学生对照要求做动作。(身体端正、自然,眼睛距离书一尺,双手捧好书本)板书:“四”不看
读书、写字一段时间后要注意些什么?(半小时后要休息一段时间,最好能看一看远处的景物)板书:“二”个要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用眼最多的是:读书写字,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做到:(指着板书说)“二”个要,“三”个一,“四”不看
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师:谁还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1)注意眼睛清洁卫生(学生结合具体事情去谈)(2)防止意外伤害(学生结合具体事情去谈)
(3)良好的用眼习惯,合理饮食(学生结合具体事情去谈)(4)睡眠充足,保证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对于预防近视十分重要。
(5)定期检查。
(6)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师:是的,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了怎样保护眼睛,预防近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眼睛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个感觉器官。(出示课件)眼睛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国家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爱眼日,号召全社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眼睛健康。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养成了正确的爱眼、护眼习惯,大家都会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你们的手势给了我正确的答案,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懂得了应怎样爱护自己的眼睛,那就让我们一起改正不良的用眼习惯,让明亮的眼睛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意图:学生的参与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学生踊跃谈体会,达到了预防近视,引起全体学生重视的目的。)
巩固新知
学生齐诵《眼睛保健歌》
看书写字姿势正,相距一尺要保证;
光线强弱要适当,眼保健操常进行。
观看电视应注意,屏幕高低要适宜;
夜间室内开小灯,距离不能少两米。勤剪指甲勤洗手,不用脏手把眼揉;
脸盆毛巾要专用,防止沙眼少忧愁。
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对你的眼睛说什么?(学生谈收获和感受)
师:通过今天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近视的内容和怎样爱护我们的眼睛,也知道了眼睛的作用很大很大。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欣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它,工作、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和危害,所以,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自己的眼睛保护好?(有)那就让我们一起高声呼喊“保护眼睛,预防近视”这句口号来结束今天的健康课吧!(全班一起呼号)
拓展延伸
师:最后,我想向同学们发出倡议,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队伍中来吧。(出示课件)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珍爱光明就是珍爱生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生命,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眼睛。倡议如下:
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体质。
2、关爱自己,做好眼睛保健操。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4、读书写字一小时,休息片刻或远眺。
5、少看电视,不玩电脑,提倡户外运动。
6、读写姿势要正确,保证一尺一拳一寸。
7、不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
8、不在行走或乘车船时看书。
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拥有明亮的双眼,一起拥有未来的光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