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23-0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数学课,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难点: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想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0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能主动探索,学习0的有关加减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共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这一含义,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毛掉毛”这一动画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接着,让学生猜罐子里的硬币加深对印象;最后,还让学生举例说明,用放磁铁强调。这样,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了0表示没有的'含义。

二、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有关0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一个数加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一个数减0,结果也等于这个数本身的规律。我先让学生看图列出有关算式,再举生活中例子让学生列有关算式,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出类似的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上的组织教学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首次到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对周边一切都很好奇,加上多媒体教室相对教室大得多我没带扩音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纪律较涣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做到一手抓组织教学,一手抓学科教学,两手都不能误。

二、调控课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但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考虑到课件的问题,所以在个别环节显得啰嗦。如,“三毛掉毛”环节,学生说三根毛都掉了,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成了光头,我应该顺势引出:没有一根头发用哪个数来表示。可考虑到下一张课件,却做到一再啰嗦三毛头上有三根头发用几来表示,二根头发用几表示,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而后才问没有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致使教学显得啰嗦。

学无止境,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随机调整预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从感兴趣话题引入,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时,他会主动与它接近,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对其进行再创造。爱玩玩具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从学生喜欢玩玩具、做玩具这一特点引出,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研究,获得亲身的体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实例,并且还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灵活处理教材,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学生手中有了圆规,多少都有一些画圆的实践。不能把学生已有的画圆的技能都看成空白。故我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画圆,事实也说明,虽没有老师强调的一二三点,但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地画出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画圆过程中的注意点,进一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画圆的方法。这些发现都是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出来的收获,学生通过感知便能知道,不再需要老师的画图三步曲了。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在这节课中,让通过“做玩具”等一系列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以及本年段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特征。特别是在对学生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四、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上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标准》还指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作为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资源,尽可能的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一组连线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各种大小不同的圆和它的直径有关,并通过对错题,如“自行车车轮直径7厘米”、“茶杯盖的直径5分米”等的辨析和借助手势比划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等诸多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备学生之所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教学时,教师也应多关注学生,要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根据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临时适当地调整教案,开发和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在听课之前我看了教材和《课标》知道了《上下》是北师版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3、出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夏老师上课情景再现:

在上课之前呢,夏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他善良慈祥,待人友善。在森林里有很多的好朋友。今天啊,树爷爷生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有谁来了,好不好?

生:好。

师:有谁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啊?

生:小鸟,小兔子

师:有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观察力。请小朋友观察下它们站在哪里?在干什么呢?对自己的同桌轻轻的说一说,等下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一说。

生:兔子站在树底下,它还给大树爷爷送来了红萝卜。

生:小鸟站上树上为树爷爷唱歌。

师:小鸟和小兔子一只站在树上,一站在树下。它们站得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再认真观察下小鸟和小兔子的位置。想一想:“小鸟在小兔子的哪面?小兔在小鸟的哪面?”这两个数学问题。然后轻轻地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生1:小鸟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下面。

师:还有那些小朋友会说的?

生2:小鸟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下面。

在教学设计上夏老师安排了“我说你摆”这一游戏环节,师生互相配合,我说位置,学生摆,摆完后看看自己摆的`,同学摆的,和老师说的一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一环节是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本节课夏老师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同桌互相观察同桌的身体,结合身体上的东西说说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学生找的很准确,有的是我也没想到的,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强。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数学语言准确。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情境,一统全课。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春游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知识的轻松获取。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有目的加以引导观察,从养殖场主题图中所提供信息,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以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充满童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感知,数一数谁多谁少,教给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维的一次热身,这样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课上应放手让不同的学生说,让学生有不同的说法,教师只需适当引导。新内容“少得多”的获得,是在对前一部分知识的应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有效的提问:为什么不选76人而选12人呢?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与疑难处茅塞顿开,“少得多”的`提出不着痕迹,水到渠成,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更胜一筹。数学课同样肩负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的适时一问,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礼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渗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变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设计正是学生所喜欢的,富有人文气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出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加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教学中小结是教师的拿手戏,本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我主体作用的小结,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探索者,发现者,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学生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课已尽而味无穷。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认识6时,通过老师操作拨珠,学生摆了6个圆片,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6这个抽象数字的认知是比较到位的,而对7、8、9、10的认识,我为了紧缩课堂时间,以为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需要通过操作摆圆片,就能够建立数感,结果大失所望,学生只认识了数字,根本没有形成数的概念。

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单独一个数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它和具体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实际意义。认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物动手操作,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明显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明显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如果“7、8、9、10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能不惜时间,让学生操作摆圆片,学生通过圆片的个数逐渐增多,感受到8、9、10都比7大,也就不会出现认为10不比7大的错误认识了;如果在游戏中让学生摆的圆片比7多,有学生摆了10个,肯定不会认为是非得摆8个才对。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认知水平较低,让他们多感受、体验数从实物到抽象过程是有必要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数概念有了切实体验和理解,这与数感培养是分不开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xx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兴趣是培智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培智学生如果对数学有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就会愿意学习数学了。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

有趣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数学。例如:教《6的组成》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6个同学上台,然后出示食物(橘子和李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喜欢吗?最喜欢什么?请喜欢橘子的站在左边,喜欢李子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6由几和几组成,并写出6的组成。还可以提出其它的问题:语文和数学你喜欢哪一门?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玩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6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游戏为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培智学生的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爱游戏,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组成,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做好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如:在复习

6、7的组成时,进行“夺红旗”比赛,先把学生分成两组,比赛写

6、7的组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1、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很好的发挥空间。时我先设计了几道同类的算式让学生做,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得较好,并且有些学生能按顺序把5以内的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及相关算式都讲出来。

3、在上这个教学内容后,有一深刻的感受,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占的比重实在高。在一(4)班的教学记录是以上两点可以说的,但在一(3)班,根本无法进行0的加减法规律的教学,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纪律涣散,注意力涣散,你说怎么进行思维的深层次的探索?我得想想办法。首先,在两个班要用不同的方法,因为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尝试以下方法:

1、教学设计的不同:三班必须要用上生动有趣的幻灯加上生动明快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图像、语言等情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四班可以加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因为习惯已有保障;另外,继续做好深层次思维的引导,争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思维,多出数学尖子生;再者,鼓励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多鼓励,多引导,争取能让每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2、教学组织方法的不同:采用一种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激励措施来组织三班的教学,我觉得可以另外设一套激励措施,如课堂纪律加星制度。在一张长条纸上写上名字,再在每节课前贴到黑板右侧,每节课都用正字法打星,每周根据正字统计数发奖,前十名5笑脸,第10到20名3笑脸,20到30名2笑脸,30到40名1笑脸,进步10名以上再加2笑脸。笑脸可以换红苹果,红苹果可以换绿星卡这些都不变。试试看,希望能够有效果。努力,少说抱怨的话,智慧地努力工作,要让大家都认为纪律不好课难上的班数学也能教好才是有本事。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因为教学对象还只是一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更多的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35分钟的课堂不仅要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要渗透一定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实施是很重要的。一年级是进行课堂常规培养的关键期,虽然常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但为长期目标的实现这点时间花得还是有价值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坐姿;如何在练习时正确握笔;如何用正确的姿势书写等。

但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再通过尺子上的0让学生发现0的起点含义,然后通过课中操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巩固0的起点含义,接着进行课间小结,让学生明确0的两种含义,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让学生发现图中具体的变化这一环节,课件出示大图时过得太快,最后4幅图同时出现来谈发现,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每一幅图时,依次记录图中出现的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一系列的数据来发现其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数感。

0表示没有突出,只通过书本,学生不是很理解,在课中小结时没几个学生能同时说出0的两种含义。通过总结,觉得可加入实物,让学生对0表示没有有更深的感知。例如盘子里没有苹果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桃子被小猴子吃完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等。

数字的书写书空很重要,需强调;在0书写示范过程中,0是从上线的中间写起,这样书写学生容易把0写尖,0从右上角开始书写可有效避免学生把0写尖。同时,书写反馈时要展示学生的书写,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写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可直接指出学生写的好的地方,使学生对书写漂亮有个正确的定位,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评价使学生了解怎么把0写漂亮,指出写0的注意点,四个点碰。

在设计巩固练习时,主要以课后的练习为主,发现学生后半节课的积极性不高。可适当使练习多样化,引起学生的兴趣。0的概念掌握,0的几种概念不需要都要掌握,这堂课只需掌握0表示没有,概念“起点”一笔带过,尺子这一环节可适当修改,用扔铅球的起点更形象。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活动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会用学过的百以内的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抓东西的动手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同时学会一些估计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前调查中,让学生用一百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的题目,书上也给了两个例子,结果发现学生说的例子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

(1)学生说的例子范围很窄,许多孩子就按照书上的例子套,没有发散开来。

(2)学生举的例子数字局限在10以内的数字居多。

分析原因,在于学生接触的事物的数量以10以内的数为主,并且他们关注的事物是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一部分,比较狭隘。教师就在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一百以内的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找一找,并在上课时把找的东西带来全班展示,结果学生找的很多东西都非常有价值,比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根皮尺,上面就有着百以内的数;又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本日历来指给大家看上面的百以内的数,班上甚至有一个孩子把家里的如筷子的.支数,小人书的本数,光盘的张数,象棋子的个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更加深了百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课后调查中,仍有这道题目,目的是检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能不能更开放的说出生活中的例子。可惜的是结果并不如人意,学生的回答要么仍是自己找的例子,要么还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如班上有36人,说明教师这一部分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演示书上的例子,这时已经有学生举起了手准备回答,但教师为了再开拓学生的思路,没有对此做出反应,而是拿出自己准备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里说,最后才请个别学生说他们的发现。问题出现在四人小组讨论这里,学生虽然都互相说了,但并没有认真听其他人的发言,也就没有吸取别人说的好的地方,最后能说出来的可能仍是自己带的例子或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

本节课以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为主,有四人讨论,更多的是四人动手操作抓糖果、花生米和黄豆的活动,在课堂中就呈现出一种比较乱的状态,教师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把握还需要改进和训练,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又能有序地进行组织教学,做数学活动中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分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物体进行有规律的摆放来切入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设计习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尽人意之处,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和好动生,把每个学生从始而终的学习状态保持下去。应增加小组合作的次数,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放手的地方应更多一些,在练习题处理上还应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汇报,最后电脑演示,这样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动起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思考,我会继续努力钻研教学业务,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如:完成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应该教师说,教师说了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学生板演时“可不可以按颜色分?”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货架上物品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复习巩固过程中学生答错的问题应该当作错例来分析、指导如:5比3少几时有几个学生答5减2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东西?

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一样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我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我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5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导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么,教师只有把教学与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其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基于对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对自己所上《统计》一课,做一个反思性的分析,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一、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持坚定可行的态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课标精神、教学目标、课题研究进行教学设计的。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一个小组中的同学最喜欢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类球类活动的'情况。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以上的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课题为:《课堂中学生倾听、表达、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这节课教学《统计》,并且是: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在一堂课中对学生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的得星情况的统计,不仅能让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竞争作用,同时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班的情况,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个了解,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数据信息的处理)。

二、评价应做到:点到为止,不可泛滥。

这节课中,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对四个小组进行竞赛式的评价,其效果较好,但在评价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够好。一节课中,我是这么做的: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方面的评价,途中也让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意见,尽量做到评价的民主性。

2)在场听课教师的评价,主要理念:互动式评价。人们常说:画龙点睛。在这节课中,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不够到位。

如果只让一位教师或两位教师参与评价,那么,教学时间和效果会恰到好处。在这个环节中,我做得有点主次不分:这节课是评价为主呢?还是统计呢?而我让5位在场听课教师参与评价,多了,而且得星数呈平均分配状态,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应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体现: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课堂评价要体现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可主要是因为时间上不许可,也因为在场教师评价多了些,影响到了后面的教学。但在学具的统计表中,准备让学生统计本组得星总数,也让学生从颜色上进行统计。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这么去做了,则能更好地体现本节课统计知识的难点所在,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

感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或这或那的不足,但“个性化”教学,让教师不再感到压力,而是一种展示与探讨。而反思,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学习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现在要补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坚持做的事。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一次反思:

首先、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有些内容是本学段内不作要求的教学知识硬加到了学生的学习栏中,导致吃力不讨好,讲了还等于没讲一样,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第二、

不能做到认真地倾听完学生的发言再做评价。当时站在讲台上,只怕学生说不到自己设计的那方面,所以抢学生的话,没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以后一定让学生在说完后,自己再发表意见,起到主导作用,即使学生没有按自己的设计说,发生了小错误也不怕,也许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以后得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在错误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第三、

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比如在4人握手时,很多孩子想出了不同的表示方法,这时应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方法,并给同学介绍,这比每个孩子说,师在上面做记录要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更多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不足,相信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精彩,让学生真正受益!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认识钟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目标是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看整时。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有以下两方面的反思。

一、教案设计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先让学生听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听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生活的时间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写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课堂实践

教案设计虽然较全面,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很多不足。

1、学生动手实践还是不够。因为学校没有一人一份的学具,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没办法让学生每一个时间都拨一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间。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老师说得较多,让学生思考的太少。整堂课气氛比较好,但是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环节比较少,也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时针分针的走向,还有“一小时之后是几时”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固定化,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弱,还需强化。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意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最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我个人认为,教学中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它们的教学理念没有变,都是在围绕新的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

现我们正在进行“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摸索与探究,作为最基础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先学后教。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触碰到相关知识点,由此展开对新知的探究,教师只需在旁引导、指点即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必过分担心学生是否能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因此,只要组织引导适当,学生定会送上一份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课堂的开始,并没有急于讲授,而是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滚一滚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学生在观察、交流之中就发现了各种图形的特征,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然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己感悟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以学定教。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创设好的'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的环节:1、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袋子里礼物,判断它的形状并说一说它的名称。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这一组活动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最后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玩搭积木游戏,学生们“玩”得非常开心,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搭积木中学生能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明白了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等,也发现平面与平面的接触可以越搭越高,而曲面则不行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令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离开了学习的生活,更是寸步难行。刚入学儿童的生活是彩色的,游戏、童话、动物、故事……不必须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认数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忙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完美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烈向往。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学“10的认识”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少数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题,数一数,发现有10位小朋友,从而引出“10”这个数。还有像“0的认识”,不仅仅借助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0表示没有”,借助米尺体会0还能够表示“从那里开始”,等等。对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帮忙很大,学生很容易理解,避免了孩子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一、教学内容: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练习及第六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复习。

二、成功例谈:

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把应用题带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愿意去接受和学习。

三、我的困惑及改进:

1.在做口算题的过程中对于速度慢的学生没有给予更多更细致的教导,以至于在第六单元阶段测试中有个别学生答不完题的现象!在以后的课上要重点考察这些学生运算的速度!

2.在讲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过程中讲解过快,导致有些学生没有跟上我的思路,也就对该类问题一知半解,到了考试时不会解决此类问题!因为此类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个难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一步步对学生加以引导,思路理清了题目自然就读懂会做了。

3.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上重点问题的题型过于单一,形式有些枯燥,在今后的练习题目也应多加入新题型开阔学生的.视野!

4.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时过于急躁,对学生有时也会缺乏耐心,对学生的态度可能会过于严肃,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分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物体进行有规律的摆放来切入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设计习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尽人意之处,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和好动生,把每个学生从始而终的'学习状态保持下去。应增加小组合作的次数,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放手的地方应更多一些,在练习题处理上还应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汇报,最后电脑演示,这样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动起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思考,我会继续努力钻研教学业务,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左右》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注重课堂师生情感的沟通。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中间,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

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x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六年级还要学习用数对来表示)。

这节课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生能准确而熟练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数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只能这样了。

《十几减九》教学反思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讲完这节课有以下感受:

1.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上来。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3.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反馈计算方法时,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在备课时预设的方法都出来了。学习减9时,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进行方法的择优。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本课中,我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用多种方法来算同一道题,以此来感受几种方法之间不同的思考与转化的思想。同时也让这些学生有一些挑战,而不至于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4.课后的练习创设了“智慧屋”,把各种练习题安排在里面,形式多样,以课件来演示,学生非常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来回答问题。5.算法多样化。6.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拿来的的学具不同,在操作活动中不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l,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出示24支彩色笔,让学生说出几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师生一起读写24.教师再摆出30支彩色笔,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并让学生知道各位上一个也没有的时候用0表示。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数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本内容是在读写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孩子前面数数时已经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明白相邻的数的概念。教材主要通过学生填表复习数数、写数,又更加清楚100以内数的顺序,再通过选数读一读,巩固读数,发现有趣的排列规律。教学主要一个是填表一个是找规律,同时利用规律框数。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孩子填表是需要时间的,差异很大,填完大致需要十分钟,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利用课前时间带领孩子填表,把重点放到观察规律,运用规律,拓展思维上,所以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首先改变了百数表数字出现方式,一改冰冷的数字,冠以情境、动画、音乐让死板的百数表活起来,接着选择一些让孩子填数,唤起孩子的回忆(因为课前填表),然后直接完成想想做做2的按顺序填数。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交流发现,重点引导,然后在斜着、拐着弯等让孩子大胆交流它们的发现,教师预设一些斜排规律,以及重叠数颠倒数等、数位和相等等。然后完成想想做做1,改变想象做做3做成抽奖形式,第二个部分是框数研究规律,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我还及时进行了田字格十字格已知数各个不同位置的拓展,最后让孩子欣赏不同的各种魔力框,试着填数,让孩子相互出数考一考,最后自己设计各种魔力框。

也一直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让孩子课堂填,时间来不及,探究规律无法深入,课前填好像又不妥。二是练习题的设计与取舍,尽管都明白课后的习题不一定都要讲解,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放弃,生怕没有理解教材意图,另外我的练习呈现方式和时间都进行了改变,不知道是否合理?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寻找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巩固数的含义、数位、数的读与写等知识;难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掌握一些排列规律。根据教材的编排思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准备”和“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3、“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尤其在学习例8时,引导学生由“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这是阶梯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根据例8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第三步是猜数游戏。这是阶梯式的最后一步,也是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第一次改行教数学,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资料、每一道练习题都能够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搞笑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一样的学习资料,编排设计了很多不一样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我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齐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一样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一样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明白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透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个性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透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一样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向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一样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用心主动去寻找不一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潜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好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潜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一样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我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成功之处:

1、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了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备课时,我把练习八上的第2题和第3题设计成两个游戏。如:第3题我把题目中的数打印出来剪成小纸片,“盒子”是用两个条装的烟盒用红纸糊上,把“大于60的数”和“小于60的数”打印出来贴在盒子上面,请两个学生抬着盒子让别的同学把自己手中的数投向相应的盒子里面。投对的,下面的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投错的,下面的同学默不作声。游戏中,学生们的情绪高昂。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到必需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如:学生们认为最不行的一个学生,我让她抬着投数的盒子,另外两个也让他们参加到了投数的游戏中。

3、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备课时,我考虑到所讲的内容和练习题不在一页上,一年级的学生在翻课本时好多同学动作慢,我就把例题和相应的练习题用电脑汇集在两张A4纸上,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鲜,一上课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学习上,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

4、教学设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即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特征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尽量设计得形象、直观。如:例8时中的两只母鸡我从网上下载了不同颜色的两只打印出来剪成逼真的鸡,在教学时,加上我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容易的比较出了两个数的大小。另外的四个计数器我也打印在A4纸上,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也很快地写出了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不足之处:

1、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在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给“十位上是3的数涂上绿色;给个位上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我看学生在找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时找得有点慢,我就在旁边提醒。如我给足学生时间,学生会找出来的。还有就是学生在做排列数的大小游戏时,学生有一个数的`位置安错了,我就在旁边提醒,由于提示语过于明显,学生马上改正了错误。我当时应叫学生好好想想,不要提示他,让他自己找到数的正确位置。

2、有时语速过快,亲合力不够。有时我讲着讲着不知不觉语速快了起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思维就跟不上,也就谈不上语言的亲合力了;而语言的亲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年级小朋友对老师的“向心力”。

3、课堂总结理论化,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在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只说:“先看数位,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相同的数要看位,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其实我应边说理论边在黑板上例举相应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说的话。

总之,“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总结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自然奥妙无穷,发生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

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树爷爷问小松鼠:“你

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动一:先出现小鸟和小兔图,把松鼠从情境中去掉,重点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充分自主地说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再出现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电脑显示)。(通过小童话剧的情节揭示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扮演松

树爷爷说:“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

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边是谁?”

“小兔的上面是谁,下面是谁呀?”

“小兔在小鸟的哪面?”

“小鸟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鸟的哪面?”

2、大家小组合作,在一起讨论一下,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小松鼠和小鸟交换位置,又该怎样呢?

3、如果森林的医生啄木鸟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

,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自由发言)。

活动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投影片)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设影片)(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3、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

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时钟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钟表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必要的了解,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并且在生活的整个小时内都有必要的感性生活体验。然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并不构成一种可操作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本课程的设计中,一方面要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探索学生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验认识时钟面和整个时间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知,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主体探索中观察、比较、操作、合作、探索,大胆表达,学会识别钟表。经过实践教学,思考如下:

一、更好的方面

1.课件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全班使用了精美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灯谜》也是一年级学生的最爱。因此,让学生将其引入到他们最喜欢的“猜谜”中,然后使用课件展示彩色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把握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场景,让学生建立起对钟表整体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充分体现在对钟面和整小时的理解上。首先,在课件中展示钟面,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借助学生生活中对钟表的体验,让学生自己认识钟表的表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观察和谈论他们的自我发现。学生可以详细报告他们的自我发现,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钟表重新观察。在学生们对钟面有了必要的了解之后,我开始教学&mdash—了解整小时,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和实践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什么时间。

3.注重动手操作实践&孩子的智慧就在指尖。《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必要的困难,因此他们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物理时钟面。结合教材,我要求学生及时拨钟。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亲自拨钟,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独立探索、观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二、缺点:

1。由于学生不经常进行操作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学生们从动手操作到独立探索,再到语言和文学表达,都不知所措。

2.提出问题的`方向不够明确。例如,当要求学生观察三个钟面并找出三个钟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让学生谈谈你从三个钟面中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学生们不能抓住要点,回答要点。我们应该尽可能从一个角度提问,例如时针和分针指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回答问题的范围就有限了,就不会有歧义。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发现、准确把握、切中要害,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3.在课堂上,学生们举手发言不够广泛。

4.我认为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如果我的语言能更具活力和丰富性,尤其是激发学生的语言,它能更好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简而言之,只教学生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感受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学习,使我们在课堂上有足够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就会愿意学习数学了。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

有趣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数学。例如:教《6的组成》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6个同学上台,然后出示水果(苹果和梨),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喜欢吃吗?最喜欢吃什么?请喜欢吃苹果的同学站在左边,喜欢吃梨的同学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6由几和几组成,并写出6的组成。

二、以游戏为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爱游戏,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组成,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做好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如:在复习口算教学时,进行“夺红旗”比赛,先把学生分成两组,比赛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多创设他们乐学、愿学、善学的情景,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既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中班数学活动的教授方法与孩子的学习表现,为家长在家里教数学提供依据,根据班级数学活动的课程进度选择了这个活动。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念。特设计了这次数学活动。俗话说:“玩是幼儿的天性。”在心理学上,这正是幼儿的一个正常年龄特点。特别是对于数学,倘若一味的乏味,只会让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各方面的能力。中班的孩子也渐渐开始变得越来越活泼、好动,因此,我结合了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通过数字、数点及各数量的关系等,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2、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

2、材料袋:二种不同颜色、花瓣数、大小不同的花的卡片。

3、神秘箱,1—9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㈠根据要求摸花,能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1、出示装有花朵图片的神秘箱。请个别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摸出相应数量的花朵图片,并数一数摸得是否正确。如,摸3朵、4朵、5朵。

2、这些花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你能把一样的花放在一起吗?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㈡给花儿分类,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1、引导幼儿将花朵分类。

2、同伴之间交流分类的标准,说说自己把什么样的花放在了一起。

3、帮助幼儿明确:按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摆法。如,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花瓣数分。

㈢各色各样的花

1、出示操作材料《各色各样的花》,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朵花。

师:请你把相同的花圈起来,数一数有几朵,然后和圆盘中的一样数量的数字或点子连线。

2、引导幼儿按花的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或贴上数字粘纸。

3、引导幼儿认识具体物体、圆点与抽象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它们能表示同样的数量。

活动结束

收取活动材料,并逐一检查批改。

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教师在前面展示图片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被教师遮挡了,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改变提问策略站在左边提问后马上又站到右边提问照顾到幼儿全体那样活动效果就更好一些。

小温馨提示:数学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在教学8加几时,XX老师是按照书上的课时安排,把8、7加几放在一个课时里进行教学,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学得糊里糊涂,计算起来既费时又费力,很是麻烦。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尝试拆开教学,8加几安排第一课时,7加几安排在第二课时,那么这节课的中心就是教学8加几,使学生能理解算理,正确并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以学生都喜欢的闯关游戏引入,设计了闯三关的`游戏(第一关复习,第二关学习8加几,第三关解决问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关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

第二关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动画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探索出8+4、8+7、8+3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脱离图画,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计算8+5、8+6,思考算法,算出得数,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填,巩固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计算8加几,再通过心算,直接说得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三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并正确运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相比之下,这样拆开分两课时教学的效果要好的多了,使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凑十法,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还需要再多加巩固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学习、和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会读几时几分。

三、教学过程:

一)谜导入新课

1、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学习和休息,你们猜猜它是谁?

2、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3、(课件)你能说出图上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吗?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课件)要想准确地说出钟表上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看还有什么?

2、认识分

1)教师指着钟说:看时针是用来计时的,时针从12走到1是多长时间?时针从1走到2呢?谁还能说一说?

2)分针是用来记什么的?分针走多少是1分?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为什么?

3)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小组学习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从12走到2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几分,——

4)学生汇报,教师出课件。

5)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感知1分钟(课件计时)

1)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2小格,经过的时间是2分。分针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2)想不想知道1分钟内能干些什么?

学生:跳绳、拍球、夹球、仰卧起坐

3)1分钟后学生汇报。

小结:一分钟跳绳()下、拍球()下、夹球()个、仰卧起坐()个。课下老师调查了一下,同学们一分钟能写15个生字,20道口算题,打字员阿姨能打200个字等等。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看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时间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呀!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每一分钟努力学习。

4、时、分的关系

在钟表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

1)钟面,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

2)(课件)在同一时间里时针从几走到几?分针从几走到几?

再观察一次,时针,分针是怎样走的?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几时?(板书:1时)

分针正好走一圈是多少分?

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所以1时与60分有什么关系?

(板书:=)学生读1时=60分

三)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1、有时时钟不正好指着几时。

2、像这样(出示课件教师演示)

看钟面时针不是正好指着8时,而是过了一些,所表示的时间就是8时多了,那到底多多少呢?还要看分针。现在分针指向几,(指向1)分针走了多少分?因此表示的时间是8时05分。(板书)由学生写出另一种表示方法。

四)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钟面的时间。83页1题

2、拨表练习。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请同学们拨出这些时间,课件出示,我上午8时05分上第一节课,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时55分下班。

2)小组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组内互查)

3、找朋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到了生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回忆上学期钟表的一些知识,从学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来引入课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我告诉学生钟表里还有一个小秘密,认真观察的学生才会发现。当我用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但在嘀嗒声中却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巩固练习中做找朋友一题时,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不仅注重了练习的优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1分钟就是分针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钟有多长呢?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此我为学生们设计了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在一分钟里做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来了解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以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如:拨表练习。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请同学们拨出这些时间,课件出示,我上午8时05分上第一节课,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时55分下班。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参与实践的质量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作为一线教师,及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来。<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一、从感兴趣话题引入,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时,他会主动与它接近,并......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小明的一天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联系生活进......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对我挑战性最大的是低年级的教学,因为我很少接触低年级的学生,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付出就会有收获。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张家寺小学喇玉龙2009.01作为一名老教师的我,初到张家寺小学,本学期我接任了一年级的数学课程,责任促使我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怨无悔。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石剅小学-------贺彦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促进经验积累,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华东师大叶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