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说课稿

2023-0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高二生物说课稿》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生物说课稿》。

高二生物说课稿

高二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A、半透膜。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吸水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学生们在几章中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对基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做到铺垫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基因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基因工程,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及其操作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

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四、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通过基因特异性表达而形成的。

列举: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够吐出丝;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提问:人类能不能改造性状?能不能使本身没有某个性状的生物具有某个特定性状呢?引导:让禾本科植物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能否让细菌“吐出”蚕丝;让微生物生产

出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珍贵的药物。(这种设想能实现吗?)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

2、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页第二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并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概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归纳列表,便于学生的记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

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2)基因操作的工具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抗虫棉培育过程示意图,同时提出讨论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思考:在以上的基因工程培育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或难点是什么?

引导:关键步骤的完成过程中都要用到基因操作工具,并使学生形象地记忆“工具”的作用。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未端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用DNA连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要连接几个磷酸二酯键?

限制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大家一起思考下这些工具到底怎样操作才能完成基因工程的过程呢?

思考题: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3)基因工程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科书P。104的内容。教师总结,并从具体事例引入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启发学生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讨论。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重要工具,完成课后习题

4、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二生物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础,从而明确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变过程,巩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实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一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分子扩散的现象,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b、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c、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具准备:烧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塑料袋、吸耳球、含量70%的酒精等

4、教学重点:以课程标准和本节目标为依据,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气体交换的原理是理解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的基础,故本课重点应为:

(1).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设计的改进。

(2).说出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5、教学难点:针对气体交换过程是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还需要思维过程中的推理,联想、分析、判断等的支持。根据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以及缺乏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对气体交换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联系实际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气体交换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气体扩散的现象他们有感性认识,教师通过描述屋里有人抽烟使得周围的人都闻到呛人的烟味,利用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做实验使得教室充满香味,借助多媒体的课件演示气体扩散的现象,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按协作小组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课堂上讨论各小组的实验设计而后针对老师的实验设计和装置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为教学需要学生所设计的实验和老师设计的实验同时进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呼吸前后的部分气体的成分的变化。所以,本人采用以探究实验为重心,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及发挥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观察讨论→探究性实验→归纳→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归纳→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密切新旧知识的联系,预留知识拓展的空间。对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再通过课堂练习得以巩固。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大家互相质疑达成共识、动手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1)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何特征?肺静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还是动脉血?(2)分别请一位同学叙述人体的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过程及物质交换和肺循环的过程及气体交换。

(一)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导入激发求知欲:在进入肺泡的气体中,氧气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二)知识点讲授

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各小组讨论后所填写的实验报告。其他小组分析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后,展示自己的设计)

高二生物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高二生物说课稿4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高二生物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高二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介绍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分析影响矿质离子吸收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中,联系合理施肥、无土栽培技术、中耕松土等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有关元素的知识,但只是在认知水平上,不能进行系统的分类,并且潜意识里总有水和盐相伴而行的观点,认为是水把盐带进去的,这就为理解“相对独立”的观点设起障碍,所以我把“对水的吸收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作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高二生物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高二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高二生物说课稿9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教学过程概述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同左

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类比推理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XWXWX白眼XwYXWY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或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经过分析、推理,培养学习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总结: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课堂练习:书本31页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高二生物说课稿

高二生物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高二生物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本单元知识点在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分,所考查的内容涵盖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分布、生理作用、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等、该单元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高考命题时常常可以借助多种生活素材以多种不同的题型呈现,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出现时更是变化丰富、考试题型主要有材料分析、实验分析、实验设计、曲线图表分析、实践应用等,不仅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考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考一轮复习,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一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不必要过多训练,但对难点的突破是有缺陷的,而高考考查灵活多变,有时设计几个知识点的考查,所以在二轮复习时,应注意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围绕生长素及其他植物激素所设计的实验题、图像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应通过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提高图文转换、图表分析的能力来突破这一重点、要加强对难点的突破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重点

1、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2、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

3、实验分析与设计

四、教学难点

1、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

2、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知识回顾;重难点突破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

第二课时:实验部分

第三课时:练习讲评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首先,完成知识网络图和植物激素连线题,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教材的基础知识,回忆起这一专题中有哪些内容,各种激素具有怎样的作用,为下面的深入探讨做准备、然后做例1,

植物能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B、10 ℃有利于过程②④,30 ℃有利于过程⑤⑥

C、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长日照能促进所有过程,短日照能抑制所有过程

讲解该题,接下来练习1检测、整个过程8—10分钟

第2步,重难点突破,这是本堂课的关键,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二是生长素与植物的向性运动、对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分两个方面,一是生长素的两重性,二是生长素对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选择例题

例题: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C、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该题能较好的反应两重性问题,然后进行总结板书

总结:生长素促进生长与其浓度关系的分析

(1)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称为“高浓度”、

(2)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3)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4)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5)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即大于C点所示生长素浓度,将会使生长受抑制、

接下来,进入敏感程度的学习,许多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通过学生分析甲乙两图,得出结论,然后习题讲解

例下图是一平放的活植物茎尖,另将2个琼脂块A、B置于如图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素浓度:A>B;生长速度:背地侧>向地侧

B、生长素浓度:A<向地侧

C、生长素浓度:A=B;生长速度:背地侧=向地侧

D、生长素浓度:A向地侧

总结:生长素在植物体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下端,因此首先要判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然后再综合考虑重力的影响,才可以判断浓度、若本题将“茎尖”换为“根尖”,则结果应是D项、因为根尖对生长素比茎尖更敏感,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得快,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生长、从前面的例题中,需要考虑到重力的影响,这是植物向性运动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引出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对于相性运动,由于右面有实验专题会涉及,所以此处略讲,选择两道习题进行讲解、最后归纳: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等敏感性的差异↘

归纳:诱导因素(光、重力等)→生长素(或生长抑制剂)不均匀分布→不均匀生长

整个过程大约30—32分钟完成、

第二课时,着重解决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围绕生长素及其他植物激素所设计的实验题、图像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应通过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提高图文转换、图表分析的能力来突破这一重点、对单一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控制、对照组的设置等学生有些模糊,首先一起回忆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对照实验,以及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问题、时间五分钟左右、然后将实验方法分成四类: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2)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3)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4)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让学生一一填写到学案上,分别请学生讲述实验过程和所写答案,教师适时补充,时间十分钟左右、将整个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类型分成7大类,

1)暗盒开孔类、

2)云母片插入法、

3)切割移植类、

4)锡纸遮盖类、

5)旋转类、

6)幼苗横置类、

7)失重类,

学生自行阅读理解,有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时间大约8分钟,然后例题巩固:例5(xxxx·北京卷,29)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xx,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x作用的xx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xx;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xx 、

(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xx 、

(4)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xx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xx、

(5)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xx、

(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xx(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最后,对于实验设计题,

4、实验设计

例6:(20xx年四川卷)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其中细胞分裂素起着重要作用、

①细胞分裂素主要存在于xx部位,其中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xx和xx 、

②研究还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涂抹14C标记

氨基酸溶液

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氨基酸可被叶片吸收并在叶片内移动),蒸馏水,棉签,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在叶片

左半叶某一部位涂抹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如图所示)、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答案、

①正在进行细胞分裂(根尖等处)细胞分裂组织分化

②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叶片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b、

第三步:在a组叶片右半叶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在b组叶片的相应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

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本题为是一道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实验设计题,是一道很好的能力考查题,整题中包括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过程、结果都涉及到了,是一道比较全面考察的习题、实验设计大概15分钟左右

第三课时:前面两节课布置了导学习题以及自命的植物激素调节试卷,利用第三节课进行习题讲解、

高二生物说课稿3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2教学重点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3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4、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5、教学过程概述

5.1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5.2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5.3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5.4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5反馈运用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6、教后体会

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高二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学以第六章《遗传变异》中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八章中种群内容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脱旧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好这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①了解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解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②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掌握基因频率的测定方法、计算方法。

能力方面:①了解自然选择学说以及对学说的评价,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②解释生物界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③基因频率的计算,掌握运用具体科学方法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3.说重点

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在初中已有接触,但学生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善欠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理论并要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用具

教育录像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先阐述生物进化的原因,早在19世纪,生物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提出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过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进化论。后让学生观看课前制作的教育录相——森林中两种生物间的生活状况包括繁殖,撕杀,死亡以及几百年来的进化等,引导学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所观看到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的生存以及生物的进化,从理性角度运用学说分析、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同时,让学生运用第六章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尝试从遗传的角度分析生物的进化过程,引导做如下的归纳: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新类型生物接着阐明达尔文时代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局限性,学生对达尔文学说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突出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所体现的“现代性”。

第二部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举例引入: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充分理解种群的含义,有助于对种群的基因库以及基因频率的清晰认识,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进化实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引入的两个例子,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一种或一类生物)

第二步:教师举几个关于种群的例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总结来判断对错,教师并给以及时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步:师生总结归纳构成种群的三要素:

2.教师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可进行繁殖→以温故之新为出发点,让学生回忆基因和基因型,为下面学习基因频率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

3.抛砖引玉:

教师明确阐述基因库的可发展性,就使得基因库中存在一个出现频率的问题,引入基因频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测定基因频率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将基因频率的改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实质生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第三部分:复习巩固,学以致用课堂完成课本第69页

一、填空题1;

二、判断题:1,2,3,三、选择题:1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新类型生物

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测定方法:抽样调查法

计算方法:如抽取个体100个,AA、Aa、aa个别分别为30,60,10则A基因频率=(30×2+60×1)/100×2=60% a基因频率=(60×1+10×2)/100×2=40%归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高二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高二生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高二生物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A、半透膜。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吸水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二生物说课稿8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高二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介绍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分析影响矿质离子吸收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中,联系合理施肥、无土栽培技术、中耕松土等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有关元素的知识,但只是在认知水平上,不能进行系统的分类,并且潜意识里总有水和盐相伴而行的观点,认为是水把盐带进去的,这就为理解“相对独立”的观点设起障碍,所以我把“对水的吸收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作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高二生物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础,从而明确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变过程,巩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实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一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分子扩散的现象,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b、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c、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具准备:烧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塑料袋、吸耳球、含量70%的酒精等

4、教学重点:以课程标准和本节目标为依据,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气体交换的原理是理解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的基础,故本课重点应为:

(1).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设计的改进。

(2).说出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5、教学难点:针对气体交换过程是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还需要思维过程中的推理,联想、分析、判断等的支持。根据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以及缺乏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对气体交换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联系实际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气体交换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气体扩散的现象他们有感性认识,教师通过描述屋里有人抽烟使得周围的人都闻到呛人的烟味,利用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做实验使得教室充满香味,借助多媒体的课件演示气体扩散的现象,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按协作小组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课堂上讨论各小组的实验设计而后针对老师的实验设计和装置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为教学需要学生所设计的实验和老师设计的实验同时进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呼吸前后的部分气体的成分的变化。所以,本人采用以探究实验为重心,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及发挥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观察讨论→探究性实验→归纳→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归纳→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密切新旧知识的联系,预留知识拓展的空间。对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再通过课堂练习得以巩固。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大家互相质疑达成共识、动手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1)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何特征?肺静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还是动脉血?(2)分别请一位同学叙述人体的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过程及物质交换和肺循环的过程及气体交换。

(一)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导入激发求知欲:在进入肺泡的气体中,氧气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二)知识点讲授

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各小组讨论后所填写的实验报告。其他小组分析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后,展示自己的设计)

高二生物说课稿11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教学过程概述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同左

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类比推理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XWXWX白眼XwYXWY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或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经过分析、推理,培养学习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总结: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课堂练习:书本31页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下载高二生物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生物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生物说课稿

    《生物的进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学以第六章《遗传变异》中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八章中种群内容的学习设......

    高二下册生物说课稿

    高二下册生物说课稿 高二下册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高二生物

    2011-2012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实验总结 高二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基本顺利,但由于受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只按计划完成部分实验,本学期共做了3个实验,......

    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教师面试说课稿万能模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

    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制作植物细胞模型”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乌鸦九年制学校 向宏梅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观察动物细胞”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48页的“动物......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模板生物说课稿模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年级 册第页第章第 节的《》,现在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

    生物说课稿

    篇一:高中生物说课稿暴强模板 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 各位领导老师好 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