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问题频发:保民生还是保政绩

时间:2019-05-14 21:5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障房问题频发:保民生还是保政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障房问题频发:保民生还是保政绩》。

第一篇:保障房问题频发:保民生还是保政绩

保障房问题频发:保民生还是保政绩? 网上舆情要览:数量指标是硬性的,并且直达地方政府,与其政绩挂钩。一旦资金出现紧缺,质量自然就成了一个薄弱环节。在指标压力和资金局限下,开发商也就有了在质量上大打折扣的借口。他们或有压缩建设成本,有时甚至偷工减料,抢工期节省人力开支,也是其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如果地方政府的主导思想是以速度为业绩,那就更会对其大打质量折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形成放水的默契。这样的保障房,保的是民生,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绩?

新闻背景:

近两年来,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各地保障房建设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却频曝墙体开裂、楼板漏水,这些“问题”被当地官方解释为建筑“通病”。而在其他一些省份,部分保障性住房被查出存在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等问题。(《新京报》5月16日)媒体论道:

保障房质量问题缘何成了“通病”?

一个在工程建设方面“荣誉满身”的保障房项目,竟然还出现楼板开裂等质量问题,面对业主的质疑,当地官员却轻描淡写地将问题归咎为“通病”,不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在当地官员眼里,这些所谓的“通病”还“很难克服”。

保障房质量问题频出真的是“通病”吗?这些问题真的“很难克服”?其实不然,截至目前,多地已制定出台保障房质量监管办法,对建设中的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为了确保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对保障房质量监管提出严格要求,并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

应该说,只要施工单位、监理方、政府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行事,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又何至于发生各种质量问题?事实上,诸如墙体开裂、楼板漏水等质量问题,大都与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有关,施工方出于谋取额外利益的考虑,而出现这种结果,监理方、地方政府显然都脱不了监管不到位的责任。

自身监管不到位,却将责任归咎为所谓“通病”,凸显出政府官员责任意识的缺乏。必须承认,地方官员之所以在质量问题丛生的情况下,仍然敢于说出如此荒诞的理由,某种程度上又反证了制度对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的问责乏力。虽然我们已经提出“终身问责”的目标,但问题是,如何量化指标、惩罚措施如何跟进尚处于空白。

即使有问责,多数时候只是相关负责人受处分,极个别行政降级,相比保障房质量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诸如此类的问责显然犹如挠痒痒,起不到实质效果。保障房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容不得一点马虎。因此,当务之急,针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地方政府,应该有可操作性的问责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质量问题的“通病”。(中国证券报)保障房优质工程墙体开裂讽刺了谁?

在高房价时代,不管是经济适用房还是商品房,一套房子几乎就是百姓的全部家当,不少人还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房子出现质量问题自然十分闹心。如果说个别房子出现问题是偶然现象的话,深云村小区交房已经两年,不少业主阳台上还挂着红底白字的诉求,上面写着“维权”、“墙体裂开了”、“天花裂开了”等字眼。如此之多的业主花钱买烦恼,问题非同小可。令人费解的是,业主拉横幅维权,施工方还以名誉侵权为由把业主告上法庭。楼板渗水、墙体开裂,业主无法入住,施工方还占理不成?施工方如此反咬一口,业主安居权利何处安放? 其实,问题经适房并非深圳深云村小区的专利。尽管报道说,多地已制定出台保障房质量监管办法,对建设中的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但是近两年,各地的保障性住房频曝墙体开裂、楼板漏水,这些“问题”被当地官方解释为建筑“通病”。而在其他一些省份,部分保障性住房被查出存在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等问题。如果说问题经适房是开发商与施工方偷工减料、不负责任造成的话,深云村项目在工程建设方面“荣誉满身”:在2008年第二、三季度全市大检查中两次名列全市第一,安全文明施工被评为“市样板工地",被评为省、市双优文明工地,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并一路绿灯通过竣工验收。“问题房”获得这么多耀眼光环,岂不是莫大的讽刺?管理部门对问题房通过验收程序也难逃监管失职之嫌。从“楼歪歪”、“水帘洞”到墙体开裂的“优质工程”,保障房几乎成了“问题房”的代名词,这给住房质量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住房保障政策的软肋。实际上,“问题房”顺利通过验收,与验房制度存在漏洞不无关系。一位南京民间验房师曾坦陈自己的验房经历:“从2005年至今,我验过的每套房子几乎都有质量问题。”如此惊人之语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是惊人之语道出了房屋验收潜规则。既然房子有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又是如何通过验收,被戴上“优质工程”光环的呢?业主花尽积蓄,啃光父母老本,用房奴身份换来的房子竟然是问题房。让人欲哭无泪。虽说开发商急功近利、偷工减料是建筑质量问题的主因。但是问题房不顾业主维权抗议,绕过法律规定与多个部门“层层把关”通过验收程序,相关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关部门以蜻蜓点水抽检的办法验房,架空了“分户验收”的规定,掏空了住房的质量灵魂。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对保障房质量监管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面对保障房质量没有保障的现实,不仅开发商血管里要流淌道德血液,不能昧着良心偷工减料,要认真反思、积极整改,赔偿业主损失,相关部门也要依法追究开发商、施工方的责任,认真落实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而且相关部门要前移监管关口,完善验房程序,严格执行分户验收制度与监督问责机制,分户验收不合格,不能进行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把问题建筑消灭在萌芽状态。(齐鲁网 叶祝颐)豆腐渣频现,问题并非都出在监管

对于频仍的保障房质量安全问题,不少人将其归咎于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监管力度不够。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因为既然房屋质量问题缘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那么为何同为政府监管对象的商品房并没有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更何况,政府对于保障房质量的要求事实上高于商品房,比如国务院反复强调的要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

如此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之下,保障房质量还是问题频仍,除了有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跑冒滴漏”因素外,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投入水平并没有和其建设数量要求相匹配。按照保障房建设规划要求,2011年全国需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所需资金1.3万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5000亿元,其余800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来弥补。

相比商品房,保障房建设不仅投入产出比低,而且资金回流周期长,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都缺乏足够的参与投资积极性。另外,政府出资的5000亿元部分,也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比例问题。根据2011年初财政部公布的预算安排,中央财政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投入是1292.66亿元,虽然预算执行过程中有所追加,但大体看,中央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大概在10%-15%之间。这样的状况说明,保障房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其建设负有直接责任的地方政府负担,其要么直接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真金白银,要么能够让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对保障房建设有足够的利益预期。可谁都知道,精明的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都集中在投资回报率高的优质建设项目上,保障房对他们没有太大吸引力。同样,对于仰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建设更多的是责任而非收益。去年《人民日报》在关注保障房建设时,曾披露过东北某市的保障房建设政府投资账——算上拆迁征收土地的成本,公租房的建设成本最低每平方米也要2000元,国家和省级补助占600元,让市级政府在无偿划拨土地的情况下再补贴1400元太难了。窥一斑知全豹,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上的尴尬大体就是如此。

在必须建设保障房的“政治压力”和赔本的“经济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只好在保障房问题上玩“数字游戏”,或者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保障足够的数量。以武汉市为例,2011年该市保障房建设总量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可是,在光鲜成绩的背后,却是大量以旧充新、以企事业单位宿舍楼充当保障房的“贴牌”现象,而且该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爆出多处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楼房漏水等严重质量问题,被称为“楼脆脆”、“楼裂裂”。

如此尴尬对比说明,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房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再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也防范不住频仍的质量问题。(中国青年报 贺方)保障房质量到底该谁来保

要真正让百姓住上放心房,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律,而应该把政府责任放在首位,所有工程最终质量要有政府出来保底。

保障房的质量问题近来屡遭曝光。日前武汉的一处保障房出现墙体裂缝、屋顶漏水等质量问题,相关部门却声称不负责质量问题。对于验收方面的疑问,相关人员称由于技术原因,验收的很多质监程序是通过检查样品来完成的,而送检样品的质量和现场成品的质量往往存在出入。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家称,现场检测同样也存在问题,往往是用目测。而偷工减料、施工抢工期、草草验收,很多都是建筑行业的潜规则。

未来五年,中国政府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比起2010年的不足1.6%的保障房覆盖率,这在关注民生上真是大大跨越了一步。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如此巨大的工程,资金筹措自然成为一大难题。关于资金来源,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有8000多亿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剩余的5000多亿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地方的巨额土地收入如不能及时输血保障房,保障房的建设情况令人担忧。

如此看来,数量指标是硬性的,并且直达地方政府,与其政绩挂钩。一旦资金出现紧缺,质量自然就成了一个薄弱环节。在指标压力和资金局限下,开发商也就有了在质量上大打折扣的借口。他们或有压缩建设成本,有时甚至偷工减料,抢工期节省人力开支,也是其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如果地方政府的主导思想是以速度为业绩,那就更会对其大打质量折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形成放水的默契。这样的保障房,保的是民生,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绩? 难道保障房花的不是百姓的银子吗?就可以漏水裂缝吗?如果保障房不能保障基本的安全,何谈惠民?保障房建设不但是惠民工程,亦是良心工程,工程质量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危。要真正让百姓住上放心房,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律,而应该把政府责任放在首位,所有工程最终质量要有政府出来保底,对保障房的考核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实行严格的责任倒逼制。为了确保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必须健全完善验房机制。严格执行分户验收制度与监督问责机制,分户验收不合格,不能进行住宅工程竣工验收。验收环节,邀请保障房业主参加,强化公众话语权,善用群众监督。(京华时报 白岭)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要落到实处

保障房建设又被称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国家为了保证中低收入阶层能够居有其屋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最近两年来,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夹心层”有望以较低廉的价格获得住房,从而过上舒心惬意的生活。大量保障房的入市,缓解了刚性需求给楼市带来的压力,为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随着公共财政在保障房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也获得了调整的机会。可以说,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提升民众福祉,有利于和谐稳定,是值得全力以赴抓好的工作,但是,不少地方的保障房却相继曝出质量问题,民心工程有沦为“伤心工程”的危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苗头。

保障房重在保障,其优势在于价格相对低廉。但是,也正由于其价格较低,利润空间不大,少数开发商就在降低成本方面动起了歪心思。“瘦身钢筋”、不合格混凝土、劣质建材等相继出现在保障房项目上,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质量验收等环节也都存在疏漏。有的保障房项目甚至在即将建成时不得不推倒重来,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又由于保障房的消费者大多是弱势群体,维权资源较为匮乏,遇到问题往往很难获得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帮助。诸多迹象反映出一个重要的矛盾,即保障房本来比普通商品房需要更严格的质量把关,但在现实中情况往往相反,保障房的质量问题很容易被轻易放过,从而给群众利益带来损害。这样的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扭转,保障性安居工程就将面临困局。最近一段时间,多个地区的保障房“遇冷”,多少也与保障房本身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关。

去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保障房建设要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质量出了问题,责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终身责任制的提出,反映出中央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可能出现问题的警觉和预判。安徽省等地在落实终身责任制方面做得较为细致,除了在保障房项目上安装永久性标牌、标明责任人之外,还在建设环节设立群众监督员,由当地群众参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把关。北京则对保障房项目实行随机抽样检测和分户验收,还规定开发企业在保障房入住后要成立专业保修队,并公示保修处理程序。在保障房建设大提速的关口,这些特殊政策措施的提出和实际应用,保证了保障房总体质量的稳定。

但是,也必须看到,保障房终身责任制这一好的制度,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更不简单。保障房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质量事故?承担责任者除了施工单位外,是否还应包括相应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责任追究,其问责程序又如何?人们从新闻中了解到,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保障房质量问题,但还很少听说有人因此受到了责任追究,这意味着终身责任制还需要完善、更需要发力。如果终身责任制能够像利剑一样高悬在开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头顶,则安居工程的“安”字就能深深写在老百姓的心上。(北京青年报)

下载保障房问题频发:保民生还是保政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障房问题频发:保民生还是保政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