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办案审员制度之思考以苏州刑侦工作实际为视角
主办案审员制度之思考——以苏州刑侦工作实际为视角
图片系陈玮在2016年侦查前沿论坛上发言。
摘要:探索建立主办案审员制度,是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公安改革“1+3”意见方案要求建立主办侦查员制度精神的。因为苏州公安机关早在2008年,就已在刑侦各级部门设立了案审大队、中队,实现侦查破案和案件审理职能相分离。苏州在建立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同时,应根据苏州办案的实际相应建立主办案审员制度。主办案审员制度是构筑案件审理阶段责任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提高案件质量和公安执法公信力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主办案审员
制度
在中央要求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大背景下,为强化民警办案责任制, 提高办案质量和诉讼效率,积极探索适应两法修改后侦办案件模式的新思路,公安部逐步在全国公安系统内部建立以侦查员为核心的主办侦查员制度。为建立、推行主办侦查员制度,公安部将贵州、上海、苏州、广东、湖北五个省市定为全国公安机关主办侦查员制度试点地区。但是笔者认为在苏州推行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同时,应根据苏州办案的实际配套建立主办案审员制度。因为在苏州地区办案实际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实行侦审合一的制度。而是侦查破案、案件审理、法制审核三者的职能相分离,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侦查破案属于侦查部门,案件审理属于案审部门(主要以刑侦案审为主),法制审核属于法制部门。由以上的分工,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需要侦查员、案审员、法制员三者通力协作完成。
一、当前苏州市刑侦案审工作现状
1997年6月,公安部推行“侦审合一”,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按照要求,将预审部门合并到侦查部门之中,使侦查部门在侦查破案的同时又肩负着预审工作。从多年的实践上看,推行“侦审合一”多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形成了既存在“侦审合一”,又存在侦查部门与预审部门相对独立等多元化的设置格局。苏州市局根据自身需要,于2008年决定在各市(分)局刑警大队成立案件审理中队,对刑侦部门和派出所侦办的案件,负责嫌疑对象被刑拘后的审讯办案、审查移诉工作,以及直接承担部分重特大案件的办理工作。2015年7月,为进一步提高刑事执法办案质量,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案审工作的意见》要求,苏州市公安局明确由侦查部门承担案审职能和任务,要求各县分局刑警大队整合优秀办案力量,采用刑侦案审力量下沉的模式,在各责任区刑警队配备案审人员,案审员负责犯罪嫌疑人被刑拘后的材料审核、审讯、取证及相关法律文书制作。再由分县局法制部门统一对接、移送起诉至检察院。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办案过程中,案审员是承上启下最为重要的一环,但是作为这样重要的一环,对于主办案审员制度的研究处于迟滞状态,一直没有相应的制度出台。因此,笔者结合上述苏州案审现状展开主办案审员制度的研究,适应当下的办案形势。
二、主办案审员制度的内涵
(一)案审制度的法律依据
预审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专门业务,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审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刑事诉讼法》虽然几经修改,但有关案审(预审)的规定非但没有变,而且有所增加。最新修改的刑诉法,维持案审(预审)作为侦查机关职权是对刑事执法实践的再次肯定。《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进行预审,对收集、调取的证据进行核实。
(二)主办案审员制度的含义
公安机关为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在刑事案件侦破后,在后期办理过程中,为每一起案件指派一名主办案审员,明确其职责权限,承当相应责任的案件办理和考核制度。
(三)主办案审员制度的意义
主办案审员制度的构建核心是为了建立执法责任倒查与追究机制。通过执法质量责任的精准落实与可回溯追究路径的建立,以实现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的飞跃式提升。
首先,主办案审员制度有利于办案责任制的落实。如果只单单建立主办侦查员制度,会存在案审部门对办案责任进行推卸,将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都推给侦查员,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导致案件出现问题时,无人愿意接手。
其次,主办案审员制度有利于增强案审人员的责任心。主办案审员制度是公安机关办案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下,改变以往重破案轻办案的理念,让案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依法办理案件,并对其活动的方式、程序和结果实行终身负责的一种制度。这有利于增强每个案审人员的责任心,让其从自身角度出发,本着对案件负责、特别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审慎办理好每一起案件。有助于形成侦查与检察、审判工作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刑事司法责任体系。
再次,主办案审员制度是提高案件办理质量的有力保障。案审是案件移送起诉之前重要的一项法律活动,是否完成了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的任务,由法律程序予以评价。因此,主办案审员制度地实行能够倒逼案审员尽最大的努力、带领一线的侦查员最大限度地查明犯罪事实,并配合完成诉讼证明活动,有助于提高办案质量,强化诉讼效率。
三、主办案审员的工作定位
由侦查部门负责案件的前期侦查取证及抓捕、初审,需采取强制措施的,报同级法制部门审核批准强制措施,侦查部门执行拘留或取保候审后,立即进行第一次讯问,后侦查部门将前期证据材料移交案审部门。主办案审员的职责是在前期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侦查部门破获的刑事案件进行审查核实,弥补和纠正在侦查阶段出现的疏漏,核实、完善案件的所有事实和证据,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嫌疑人的全部犯罪事实和所有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查破积案,深挖犯罪,扩大战果,最终完成案件的准确定性定罪,确保案件顺利移送起诉。
四、构建合理的主办案审员制度
(一)主办案审员的产生制度
苏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案审大队负责全市刑侦案审队伍的对口业务指导工作,按照不少于12人的标准配备人员。其他各警种部门也要配备相应的案审人员。各市(区)局、各分局按照每年人均移送起诉80至120起的标准配备、充实案审专业警力。案审人员的选配,原则上在公安机关内部调剂解决和挖潜。要选拔有一定文化层次,有较高法律素质,有较强侦查办案业务能力和经验的同志充实到案审机构,以保证办案工作的需要。因此,主办案审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工作责任心,坚持原则,作风正派,纪律严明,工作踏实,忠于职守,执法公正;
2、有三年以上执法办案工作经验,并通过高级执法资格考试或者国家司法考试;
3、熟悉办案程序和有关法律法规,能够规范制作法律文书和询问、讯问笔录,能够熟练应用公安各项办案系统;
4、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
5、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具有较强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法治意识、权限意识;
6、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符合主办案件的要求。
(二)主办案审员的绩效评定制度
1、实行严格的执法办案积分制
该积分制是指以执法办案工作为主要内容,以执法效率、效果、能力等指标为基本标准,通过案件评判、督导检查、业务知识测试等形式,对所属单位执法部门、执法民警进行记分,定期综合评估,衡量执法质效,落实奖惩措施的制度。
例如,主办1件刑事上行案件(一人一件)得基础分4分,每增加移送起诉一人加1分,每增加案件数一起加0.5分(案件数加分不高于基础分)。主办的刑事案件采取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强制措施后撤销案件、释放转其他处罚,强制措施期限届满未办结的,按上行案件标准对案件数、人员数减半计分。
通过推行执法办案积分制,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民警办案的数量与效能、节奏与效率、质量与效果,充分体现多办案多得分、少办案少得分、办高质量案件得高分、办低质量案件得低分、不办案不得分的鲜明导向,多办案,即在完成办案任务基础上尽量多办理案件;快办案,即快侦、快查、快诉、快结,加快办案节奏,杜绝逾期办案;办好案,即办成质量高、无瑕疵、效果好的精品案件。
主办案审员在办理案件工作中有突出表现,案件质量好,执法水平高,所属单位应在立功受奖、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实行优先和倾斜,并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
2、主办案审员实行等级制度。
以县级公安机关为例,苏州分县局的刑侦案审中队(其它警种无案审中队设置)多数已下沉各责任区刑警队。因此可以在每个责任区刑警队设置案审探组,以三至四人为一组,设置探长一名,责任区内所有的案件(不含经侦案件)均分配至案审探组负责,由中队领导或探长指定主办案审员。同时协调市局、分局有关部门,对于案审部门的中队领导、探长、案审员予以职级上的倾斜,可以考虑将案审员设置为初、中、高三级,初级案审员享受副股职、中级案审员享受正股职、高级案审员享受副科级政治、经济待遇,并明确中队长、指导员由主办案审员担任、探长由中级案审员以上担任,中队长、指导员在干部选拔中优先任用为所队主要负责人。
3、实现严格的执法问题追责制度
主办案审员在执法活动中造成执法过错的,应视情况暂停主办资格,并按照规定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例如,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案件未在法定期限内办结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案件材料丢失的;因主办案审员责任,致使案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主办案审员应暂停主办资格1-3个月.例如,因所办案件出现定性错误、刑讯逼供、超期羁押、降格处理等执法问题,被检察机关、上级公安机关撤销纠正的;主办案审员任职期间因违法违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因主办案审员责任,造成国家赔偿的。主办案审员暂停主办资格3-6个月。
(三)主办案审员的监督制度
完善主办案审员执法监督机制,强化执法监督效能,既是提高办案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主办案审员制度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保证主办案审员依法公正办案,主办案审员应接受多重监督。
一是上级监督。加强所队负责人、分管局长会对办案活动的领导监督。所队负责人、分管局长必要时可以更换主办案审员,可以随时监督、检查主办案审员的工作,有权变更、撤销或纠正主办案审员的错误决定。案件侦查终结时,主办案审员应当及时按照要求制作侦查终结报告,详细说明案件事实和相关证据等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法律依据。案件审结实行三级审核把关制度。由探长、所队负责人、分管局长审核把关制度,对案件的事实、程序、证据、定性、定罪及处理意见进行全面审查,以确保案件质量。对于犯罪事实清楚,犯罪证据确凿、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准确,法律手续完备,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经三级审核把关后,由主办案审员制作《起诉意见书》,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后,移送法制部门。
二是法制部门的监督。强化法制部门的流程监控职能,对办案全过程实行节点控制,对案件法律文书和涉案款物进行监督,对主办案审员办案实行严格的流程监控和质量监管。案件的提捕及移送起诉均需上报法制部门书面审核。法制部门应对办案部门呈报的案件材料、审批文书等进行审查,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对于缺少案件材料、未经三级审核把关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法制部门可以退回办案部门予以补充。法制部门受理案件后,依法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原则上同一案件的报捕、起诉应由不同的审核人员进行审核。
三是同级监督。建立疑难复杂案件通案会议制度。针对遇疑难、复杂案件,主办案审员可以提出召开通案会议,召集案件前期参与的侦查、技术等部门人员进行集体研究。特别疑难、复杂案件,提请上级公安机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会诊,提出处理意见。
(四)主办案审员的职责
1、主办案审员的职权
主办案审员制度要想在案件办理中切实发挥效用,必须以“责权统一”为指导思想,通过将案件分流到主办案审员个人,扩大主办案审员的职责和自主权,令其对调动警力、确定案件后期审理中有完整的指挥权,确立其对案件的权威。
主办案审员的职权:可以在本单位挑选协办民警,组织领导协办民警配合开展案件办理工作;可以要求主办侦查人员配合参与审讯、询问等工作;可以要求刑事技术、情报信息等部门提供帮助和服务;可以要求依法使用其他侦查方式或者措施为侦办案件服务;对重大事项或者疑难问题,可以提请所队领导集体讨论决策;请求所属县级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帮助解决困难、协调工作;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职权。
2、主办案审员的责任
建立主办案审员制度,既是为了高质量地办理案件,也是为了明确主体责任,因此应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在苏州地区,侦查部门一般是执行拘留或取保候审并进行第一次讯问后,再将前期证据材料移交本单位案审部门。所以,主办案审员的责任范围应是从侦查部门接收证据材料开始至移送检察院起诉为止,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避免推诿扯皮,主办侦查员应制作《案件证据材料移送清单》,标明移送的证据种类和内容,由主办案审员签收确认,一式三份,分别由主办侦查员、主办案审员、案件管理室留存。
五、主办案审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主办案审员制度建立是可期的,但如何使该制度的生命力更长久,关键在于案审职能的有效发挥和案审专业队伍、人才的建设,结合我局刑侦工作现状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案审工作的规范与流程
刑侦案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提前介入重大案件,引导侦查;牵头专案和领导交办办理;负责刑侦类刑事案件的办理;完善日常案件办理、执法管理,实行流程监控;从个案办理中提炼类案取证指引,指导、服务办案实践,并负责复议复核、执法监督等法制审核内容。明确案审部门要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侦办,引导侦查,形成“不靠感情靠机制”的良性办案工作状态,第一时间提前介入、指导,使得案审与侦查、技术无缝衔接,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贯穿于侦查破案的全过程,提高取证质量和办案效率。明确案审部门要负责刑事案件的办理。在侦查破案、抓获犯罪嫌疑人(或主要犯罪嫌疑人)的基础上,按照刑诉法的要求,充分运用调查、审讯等侦查措施以及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进一步收集、固定、核实、完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深挖漏罪、漏人,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加强深挖犯罪、扩大战果,提升打处质态
一是案审负责深挖犯罪和扩大战果。对已破获案件的后续审讯攻坚、扩大战果挤余罪由案审部门负责、特别是案审部门主办大要案件、团伙案件、疑难案件的办案工作机制,由案审部门强化审讯、侦查部门负责外查,二者之间形成合力,推动刑事执法办案工作不断取得佳绩。力争案审深挖犯罪破案占比以每年5%-10%的比例增长,平稳维持在30%左右。
二是强化监所“狱侦攻势”。监管部门充分发挥“第二战场”的优势,广泛发动在押犯举报线索,同时与办案单位、案审队伍密切协作,完善线索收集、传递、核查、反馈的工作机制,积极扩大成果。提升证据运用能力,提升多库联侦系统中DNA、指纹等综合破案手段,将信息统计转化为诉讼认定事实。既要保证案件办案质量,又能从中发现同案犯、带破案件,努力拓展侦破案件的途径。
三是完善审查带破案件奖励制度。对案审深挖和“狱侦攻势”挖出的案犯、带破的案件,实行侦查、案审和监所民警同奖,特别是对协破的外地案件给予专项奖励,调动基层民警审查深挖犯罪的积极性。
(三)加强案审队伍和人才建设
一是建立案审专家库和人才库。推进一线实战队伍建设。加强刑侦专家队伍和刑事科学技术特长专家库、青年人才库建设,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咨询组的作用,完善多层次、多专业的专家队伍体系。开展支队业务部门办案骨干双向随岗培训、跟班学习,切实提高刑侦队伍专业化水平。强化示范单位典型选树、跟踪指导和经验推广,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养更多的执法办案能手和示范岗位,创建更多的规范执法工作室,形成普遍效应。强化以执法能力素质、执法办案质量、场所标准化建设、执法制度规范执行、法治文化建设、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执法等级刑警队评定工作,推进专业化水平和综合执法水平的提升。
二是提升案审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采取专业培训、旁听庭审、出庭应诉、一案一议、专题剖析、卷宗评比等多种方式推进执法主体培训工作。完善网上学法平台,全面实施网上集中教育培训和岗位自练相结合的练兵机制。建设覆盖全局的案审指挥系统、专业论坛、微信群,实现案审专家、行家直接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集体研讨、审讯指挥。坚持网络互动,及时提供专业解答,便于民警及时掌握法律知识和最新的执法动态。案审民警必须通过中级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力争不低于70%的案审民警通过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取得相应执法资格,以主体建设推动执法专业度。实行重大案件一案一评析,根据苏州市检察机关开具的补充证据提纲和法院庭审内容,在刑侦条线进行全面剖析案件,查找不足。建立“业务指导联系点制度”和“执法帮扶联系点制度”,协调、解决条线存在的普遍执法问题。加大对阶段性执法薄弱地方的巡查和督导力度,防止个别落后单位发生重大执法问题,协助执法后进单位规范办案,使全市各分县局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处于同一较高水准上。
作者单位:苏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预审大队整理:苏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预审大队。
第二篇:完善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思考以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为视角
完善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思考以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为视角 摘要:受到当前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综合分析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是各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从而影响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69(2011)04-0106-041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就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似乎比较困难,许多人(包括一部分专家)不看好这个专业。但这是人们对法学专业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但不能由此而认为整个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就是这样。法学专业“不好就业”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学专业本身出了问题,更不是社会法律人才需求饱和的问题,而是在于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出现了问题,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存在缺陷而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首先,对法学专业就业评价有问题。当前人们评价就业指的是毕业生当年的就业率,对法学专业来说,这是不十分科学和片面的。法学是一个跟很多学科不同的专业,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司法考试。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刚毕业为什么就“失业”呢?其实,很多毕业生是在复习司法考试。要想进入司法系统工作或者从事律师等职业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如果不能通过,自然就不能顺利就业了。学生7月份毕业离校,司法考试却是在9月份进行。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甚至还没去找工作,其真正开始找工作是在考完司法考试之后。
有的毕业生当年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也没有签约单位,所以其当年就业率低也就不奇怪了。其次,就业难是当前大环境的影响,并非只有法学专业就业难。就当前每年毕业的法律专业人数与我国法律专业人才存量以及按照各国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比例来看,远未达到应当具有的需求数量。在具备法律http:///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前提下,法学毕业生可以到公安、法院、检察院以及司法行政等部门工作,可以从事律师职业,可以到社会法律服务所工作,可以到企业、社会团体等担任法律工作者或法律顾问,也可以从事法律研究和教育工作等等。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为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多家,仅有4万余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因此,法学专业就业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随着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第三篇:浅析省级统管改革背景下法官考评制度之构建-以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为视角
浅析省级统管改革背景下法官考评制度之构建
——以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为视角
内容提要:法官考评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管理权限,通过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标准,结合法官的审判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审判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审判作风等进行考察,作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对法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等级和工资的依据的一种制度。(1)在当前省级统管改革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对于促进法官积极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从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来看,基层法院对法官的考评大多是沿用对党政工作人员的考评方式,存在形式主义浓厚、考评标准不统一、考评组织不中立、以数字论英雄、考评程序不完善及考评内容偏离法官职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由此对法官考评制度进行重构,建立更为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在现代司法改革的新浪潮中尤为关键。
关键词:法官 考评制度 省级统管 审判规律 管理机制
一、省级统管改革中构建法官考评制度的重要性
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法官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正义能否得到真正实现,法治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而符合审判规律法官考评制度的建立对于法官自身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对于促进法官积极(1)周道鸾等编《法官法讲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是对现有法官队伍实现优胜劣汰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官遴选机制,在法官的选任上采用低门槛的做法,造成了当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这一状况已严重阻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虽然近些年来对于初任法官的来源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法官职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机制,才能对在职法官进行客观的考评,实行优胜劣汰。
其次、科学的法官考评机制是法官职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法官法》第二条对法官的概念作出了规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法官考评便是对法官的审判工作成绩、法官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测定。目前,我国法官的总人数已经较为庞大,而我国各地法院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法官队伍的总体素质。在当前审判执行工作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目前法官的素质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严重影响了法官职业化的进程。由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体系,成为法官职业化发展必然要求。(2)
(2)曾露:“法官素质和司法改革”,载http://www.xiexiebang.com/?p=3860,于2015年5月23日访问。掺杂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和利益,随意性大,无法对法官实际业务水平、审判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有时甚至造成踏实工作、不善人际交往的法官吃亏。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导致法官偏离审判工作实质而将一些经历放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内心很难真正做到自我的独立,进而影响到其承办案件的公正。
(4)
4、考评结果未能与法官职业晋升有效挂钩,对法院管理的促动作用不显著。对法官的考评不应只是单纯的对其工作业绩和能力进行一种认定,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将考评结果作为法官奖惩、评优、调整、待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践中法官等级的晋升,通常不是通过考评来实现的,而是以任职业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或是行政级别的晋升为依据。这样造成法官对考评不够重视、参与热情不高,也使得法官考评体系在提升法院管理水平和推动法院人、财、物的省级统一管理上未能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三、省级统管改革给法官考评制度构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对于人民法院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法院系统规范内部管理,构建、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一契机之下,如何构建更为符合司法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省级统管后法院所要面临的是地区更为广阔,情况更为复杂的法官考评情况。
(4)于范:“法官考评客观化的理性探讨”,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8期。
四、构建我国法官考评制度的现实选择
司法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个制度的构建亦需要几代法律人的呕心沥血方能小有所成。同时受到我国法院体制定位、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地域广阔、区域差别明显、情况复杂这一现实国情的制约,想要一蹴而就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法官考评制度将显得不切实际。如此,依托我国现有司法体制环境,逐步完善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的考评,成为了我国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现实选择。
(一)、明确建立法官考评制度的目标价值
一个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其目标与价值,构建法官考评制度其根本作用是不断促使法官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法官的职业化,最终保障司法独立、司法正义的实现。
法官是司法的主体,司法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法官行为去实现,拥有高素养的法官是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也是司法独立获得社会(5)认可的基本条件。由此使法官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我,保证个体的独立应当作为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首要目的。与此同时,法官考评制度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实现司法的正义必然是该制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与价值。
(二)、设置权威、独立、相对稳定的法官考评机构
科学的设置法官考评机构是法官业绩考评的基础环节,设立权威、独立、相对稳定的法官考评机构,并规范运行,以确保对法官考评的公正性,是法官考评机制的重要内容和程序保障。
(5)张启楣,《法官岗位培训读本》[M],北京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我国《法官法》规定对法官的考评由所在的人民法院的法官考评委员会进行。但就从实践来看大多法官的考评最终是由院政工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相对独立,具有权威的机构对法官予以考评。目前我国在司法界对如何设置法官考评机构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官考评组织的人员应该由被考评法院以外的人员,诸如其它法院法官、律师、法学教授等组成,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法院内部考评与被考评者之间关系熟悉,而造成对法官考评公正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法官的考评理当由法官所在的法院组织实施,因对被考评的法官的各方面较为熟悉,对法官的情况较为了解,操作起来也更为方便简洁。
(6)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法院省级统管改革的进行,必然要求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对法院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而这一新兴机构的出现将为在省一级建立独立的法官考评机构提供可能。由此笔者建议,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一个独立、专业、权威的司法考评委员会对辖区内的法官进行考评。为增强考评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考评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各地区的优秀律师以及法学教授。同时适当引入考评委员会成员的回避机制,避免考评委员会的成员与考评对象有任何利害关系,影响考评的公平。
(三)、设置符合审判规律及利于法官职业化发展的考评内容 法官的考评,应当符合司法审判规律,同时应当针对法官职业特点,结合新时期对法官的素质、能力要求方面加以构建。在整个法官(6)潭日飞主编.法官考评与评价机制实务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55页.考评制度中,对法官考评的内容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只有设置科学合理、能够满足法官职业化发展需求的考评内容,才能使考评结果更为准确地反映法官的综合能力水平。根据审判权的独立、中立、被动性等相关特性结合法官职业要求及我国《法官法》对法官考评内容的指导性规定,笔者认为,对法官的考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审判工作实绩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审判业绩的考评是法官考评的重点内容,对该部分的考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考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具体可从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审判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细分。
对审判质量的考评是法官考评的核心内容,它使得法官的综合素质能够总体上得到体现。对一个法官审判质量的考评主要涉及到审判程序及实体的公正与否、裁判文书质量、产生的社会效益等项目指标。公平与正义应是法官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一指标的细化项目上应当包含: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是否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案件审判程序是否合法;案件认定的事实及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等等。裁判文书作为法官审理案件所呈现的最终成果,最为直接的反应出法官的思维特征、专业素质、理论水平、语言修养和社会阅历。在对法官文书具体考评时,应对文书样式是否规范有无错漏字、文字是否简洁流畅、逻辑是否严密、说理是否充分有无针对性以及表述是否清楚无歧义等进行逐项考评。法官承办案件的质量最终将通过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所展现出来,其具体表现为案件的结案方式、当事人的服判与否及所产生的法律宣传效益。在这项指标中,应适当改变现有审判管理机制下在上诉、上诉改判率方面的做法,以法官结案总数为基数,只要上诉率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均可以在该项指标中评为优秀,如此才能让承办案件数量多的法官在考评中得到公平对待。
审判效率考评方面,应主要考评案件有无超审限案件即可,而无需再对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作为考评细化内容,如此更为科学合理。毕竟每个每个案件都有难易之分,所要处理的法律问题亦是千差万别。就以法院现有不同庭室所要处理的案件为例,民一庭所审理的案件难度系数远远超过法庭所审理案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同庭室法官按平均审理天数进行考核明显对审理案件难度大的法官不公平。
对审判技能的考评主要应考核法官运用理论知识裁判案件的审判实务能力。具体包括独立裁判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独立判断证据的能力、文书制作的能力、矛盾调处的能力等。对于该考评项目的细化可以依据法官是否全面遵守诉讼法及实施意见、庭审程序规范,是否查明了案件事实分清了责任;庭审是否紧扣了争议焦点、庭审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庭审小结;能否正确把握当事人心态、是否掌握诉辩平衡的技巧和措施、处理庭审突发事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言语是否简练等来权衡。
2、对法官个人道德品格进行考评。法官作为审判权行使的主体,往往处在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的中心,如何抵制诱惑,作出公正的裁决,离不开法官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但是对于个人道德品格往往难以通过量化进行考评,以至于许多法院存在畏难情绪,对法官该部分的考核只是通过法官抄写了多少篇“政治学习笔记本”参与了多少次“廉政例会”等内容作为考核标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考核的目的,甚至会影响到法官品格的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在法官个人道德品格考评方面应以日常考核为主,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六方面具体衡量。具体可以细化到诸如:法庭内外言行是否公正,是否平等的对待了诉讼当事人;是否与诉讼当事人有利益往来,是否如实申报了财产;是否尊重诉讼参加人的人格尊严,约束亲属行为;是否谨慎从事职务外活动,行为举止得当等。
3、将法官理论调研水平纳入考评内容范围。基于法官工作实质而言,办好案件是对法官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官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纷繁复杂,法官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及时总结审判规律及经验,才能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性升华的蜕变。因此,对法官理论调研能力的考评,是法官考评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在对法官具体考评时,可以将调研成果作为法官考评的加分项,具体施行方面可以依据出版理论、审判实务专著等加几分;业务论文、调研文章被国家认可的学术刊物、报刊采用加几分(刊物的级别档次不同加分亦当有所不同);撰写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评选活动中获奖情况加几分。当然,在对法官调研能力的考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理论调研的质量,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察,否则,考评只会助推法官群体的“学术造假”,而不能真正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
(四)、重构法官考评各项指标权数
法官考评目标、内容明确后,需要对各项指标权数加以科学确定。指标权数应该反应所考评指标内容的重要程度。指标项目所应当含有的权数主要取决于与法官个体联系紧密程度、指标包含的信息量以及指标所反映的内容。结合当前司法改革的出发点以及法官职业化发展方向,对法官考评的指标权数应重点偏向于审判工作实绩,并对其中的审判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基于此点,笔者建议审判工作的实绩的指标权重应占法官考评全部指标的60%以上以突出法官本质工作的重点,防止本末倒置,导致考评结果有失偏颇。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程序及考评方法
建立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必须依托严谨的考评程序、科学的考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保障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基于前文已对我国当前在法官考评程序及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法院省级统管改革的环境,笔者认为在考评程序及考评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在考评的具体程序方面,首先,应当由考评法官自己述职。述职的内容应当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审判工作实绩、调研成果、存在不足和改进方向等。其次,由考评组织进行考评。考评组织主要对法官的个人道德品格、审判业务实绩、调研能力等进行考评。在考评组织提出初步考核意见后,由法官考评委员会进行评议决定考核结果并形成书面的考评报告或报表。最后、考评委员会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被考评法官,如果被考评的法官对考评过程或考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提请考评委员会复议,考评委员会应当在适当期限内重新考评。(7)同时针对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别较大,法官人员众多的情况,由省级司法考评委员会单独完成对全省法官的考评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由省级司法考评委员会派员参与基层法院考评委员会对法官考评,后将考评结果统一提交至省司法考评委员会,由省考评委员会最终公布法官考评的结果。省司法考评委员会有对被考评法官予以抽查的权利。
2、在具体考评方法上,应当将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当前基层法院在考评方法上大多采取定期通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法官日常考评的几乎没有,这容易导致对法官的考评流于形式、考评结果不全面、不具体。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月工作情况汇报、季度工作情况通报的形式对法官日常职业行为予以考评。于此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当事人、律师评价机制,由法官承办案件的当事人对法官的审判行为进行评价并记入在案,在考评法官时予以适当考虑。在考评技术上,由于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法官的考评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司法考评委员会成员可以通过在线观看庭审直播了解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等。同时通过司法管理系统建立法官业绩考评档案,省司法考评委员会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对法官的办案数、结案、上诉案件数等进行了解,并可通过该系统直接浏览法官裁判文书,以此作为在考评时的参考。
(7)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考评制度——关于法官考评制度与评价制度的调研[J].法律适用.2007年第12期.第30页.总而言之,法官考评机制的创设,应该是为了达到考评法官业绩的目的,考评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应该是为了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因此,我们急切地呼吁并倡导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业绩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六)、强化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运用
构建法官考评制度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法官的管理,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对法官的考评目的在于约束、刺激、鼓励法官,让法官群体不断提高综合能素质能力。从法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科学的运用考评结果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司法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人事调整。为此,强化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运用成为当前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实际选择。首先,法官考评的结果应当同法官晋级、选拔任用挂钩,把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有能者上,在法院人事管理上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与此同时在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进行法官遴选的时候对于考评分值高的法官可以优先考虑。其次,考评结果应当同法官继续教育挂钩,通过对法官的考评可以了解法官的不足,并对法官队伍进行整体的摸底,从而对法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最后,法官考评结果应当同物质奖励挂钩,这主要体现在对法官绩效、奖金的分配方面,将考评结果作为法官年终绩效、奖金的重要依据。
结语
构建法官考评制度是我国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法院省级统管改革、法官逐级遴选制度构建、法官职业化建设等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把握当前司法改革潮流所带来的机遇,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在遵守审判规律、尊重法官独立裁判的前提下对法官进行科学的考评。
本文以现行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在对法官考评方面依据现行法官业绩考评模式下考评指标设置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传统考评模式、改良的传统模式以及综合考评模式三个类型,并结合福建法院法官业绩考评的实践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综合考评模式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借鉴美、德两国的有关资料,依据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律师、陪审员等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了细分的考评指标,这几部分内容对以法官业绩考评制度为对象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对于改进司法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当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高下不均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制度对于激发法官队伍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故而笔者在对现行制度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六方面改进建议,即开展法官业绩考评是必要的;以保障司法正义为终极目标,以司法独立为前提基础;设立一个由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法学界专家及陪
审员乃至律师等组成的考评委员会;依据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律师、陪审员等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细分的考评指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组织方式;将业绩考评与法官业务督导、法官晋职晋级、法官教育培训相挂钩,逐步建立符合司法工作规律和法官职业特性的业绩考评制度。限于司法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不高,本文的不少观点仍不够成熟,期待更多同论题的研究者予以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