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时间:2019-05-14 21: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篇: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3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18例患者。对照组抽液后不注射尿激酶治疗,实验组抽液后注射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12例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4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做好管道及皮肤护理,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缩短治愈时间。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置管;注射尿激酶;观察护理结核性胸膜炎是胸膜对结核菌毒素高度变态反应所致的渗出性炎症,早期胸膜充血、肿胀,白细胞浸润,渗出液中含有纤维蛋白。如治疗不及时,就会形成纤维凝块、积液包裹、胸膜粘连、肥厚、肉芽肿等。80%结核性胸膜炎壁层胸膜有典型的结核病理改变[1]。为了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护理方法和效果。对我院2011~2013接收治疗的3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2013接收治疗的3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18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18~78岁,平均41岁,病程7~45 d,平均30 d,均为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伴胸膜粘连者,有发热、畏寒、盗汗、乏力等结核症状,胸痛、咳嗽和呼吸困难等局部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结核性胸膜炎特征。其中胸膜肥厚包裹9例。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来我院后,为了进一步对患者确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辅助检查,如: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抽液后不注射尿激酶治疗,实验组抽液后注射尿激酶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采用2HRSZ/4HRS方案抗结核治疗,并在住院期间给地塞米松10 mg/d,常规胸腔穿刺引流,并在每次穿刺结束时注入尿激酶10万U直到经B超检查胸水消失为止[2]。

1.3统计学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医护人员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再对这些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中,实验组有12例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4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引起胸膜增厚、粘连、包裹性积液以及胸膜血管栓塞。吕志力等研究证实结果显示,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能增加胸腔积液引流量,并减少胸膜粘连、肥厚、包裹,防止气管移位、胸廓变形及肺功能减退;留置导管质地柔软、组织相容性好、刺激小。采用静脉置管技术定期引流胸腔积液,既达到控制胸腔积液目的,又避免了常规胸腔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亦可根据病情控制引流速度。加强管道护理,穿刺点无菌保护,以及对患者的优质护理,提高了疗效,预防并发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提前康复出院,大大提高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3]。

3.1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3.1.1置管方法 在B超指引定位下选择穿刺点,选用单腔静脉导管。常规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在无菌操作下行胸腔穿刺,用可分离的一次性穿刺针穿入,进胸腔后退出针芯,见胸水流出,然后将中心静脉管送入胸腔,置入导引钢丝,应用皮肤扩张器,扩张皮肤、皮下组织后,置入静脉留置导管适当深度,退出导引钢丝,缝合静脉留置管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外面用留置针敷贴保护固定。导管末端接无菌引流袋,用别针固定于患者的衣服上,患者可以下床随意活动[1]。

3.1.2置管前护理心理护理 置管是小手术,患者会非常紧张、恐惧,害怕疼痛、伤残,担心面临生命威胁,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因此要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并举出类似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畏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术前指导:给患者讲解胸腔置管的大致过程、术中要求及术后注意事项。

3.1.3术中护理消毒和局部麻醉后护理 术中护理消毒和局部麻醉后,再次告知患者手术期间不要大声说话、随意变动体位和剧烈咳嗽,以免造成穿刺针移位,误伤相邻器官等危险,如难免咳嗽时要示意,以便医生将穿刺针及时退出胸膜腔。首次胸水引流不超过1000 mL,避免胸压骤减胸腔大量充血引起患者虚脱。穿刺引流过程中,如患者面色苍白、异常出汗,感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4]。

3.1.4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后,医护人员在患者床尾标示“防导管脱落”,严格交接班。保持引流装置低于胸膜腔,以免液体倒流致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管道扭曲、反折、堵塞等,告知患者不可随意夹管;提醒患者穿脱衣服、翻身、睡觉等活动时注意不要将导管拽出。如意外造成导管脱落,应立即告知医生[5]。

3.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2.1预防感染 由于置管时较长及反复抽水注药,患者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注药时注意不要外渗,以防药物刺激损伤皮肤及伤口周围组织;穿刺处更换保护膜2~3次/w,更换肝素帽2次/w,同时用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嘱患者勿淋浴,每次热水擦浴时保持穿刺处干燥,如局部有渗血、渗液、潮湿应及时更换敷贴,防止感染[6]。

3.2.2导管堵塞 因胸腔积液中胸水细胞及纤维蛋白含量丰富,很容易堵塞留置导管,可用生理盐水10~20 mL脉冲式冲洗导管,排除堵塞;引流或灌注药前后,用生理盐水20 mL冲洗导管,完毕,夹闭导管,用肝素帽封管,防止导管堵塞。

综上所述,结核性胸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医护人员应加强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做好管道及皮肤护理,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缩短治愈时间。

参考文献:

[1]王丽,张晓华.深静脉置管术在肺癌胸腔积液引流中应用[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1,15(3):221-222.[2]杨卫江,夏迎雪,马敏,等.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30例观察[J].地方病通报,2007,(05).[3]吕志力,彭涛,叶诚.结核性胸膜炎胸内注射尿激酶治疗临床分析[J].医药产业资讯,2007,36:33-34

[4]单长波,范建新.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粘连肥厚原因及防治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3):356-357.[5]刘静,王小玲,高红霞,等.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32例[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2):204.[6]覃佳成.胸腔细管引流并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32例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864.编辑/张燕

第二篇:微波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 - 微波治疗仪

微波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道武 作者单位:442004 湖北十堰,十堰市西苑医院

【关键词】 胸膜炎

本文对我院住院8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常规抗结核化疗、抽胸液及激素等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微波物理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84例患者均为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无明显的合并活动性结核及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2例两组。两组均采用抗结核化疗以及抽取胸腔积液、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而治疗加用微波物理治疗。治疗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7~78岁,平均35.6岁。右侧胸腔积液28例,左侧胸腔积液14例;大量胸液19例,中量胸液11例,少量胸液1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8个月,平均24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17~75岁,平均34.8岁。右侧胸腔积液25例,左侧胸腔积液16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大量胸液20例,中量胸液12例,少量胸液10例;病程最短者半个月,最长者29个月,平均25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初治病例。

1.2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抗结核2HRZS(E)/4(HR)化疗方案,激素并梯级减量,抽胸液等综合治疗,而治疗组加用微波物理治疗。两组病例均行X线胸片及超声检查,根据结果来判断胸液的多少,胸液在第4肋以下为少量,超过第2前肋为大量,在第4至第2肋之间者为中量。治疗方法将微波探头置于胸腔积液区,功率为15~30 W,每次15 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直到胸液基本吸收为止。每周超声1次来判断胸液吸收的情况。两组病例均进行胸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胸液常规检查,结果:RivLta试验均为阳性,生化指标(糖、蛋白、氯化物,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无明显差异性。胸液吸收速度方面有明显差异,治疗组胸液吸收速度要比对照组的胸液吸收速度要快。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正处于高度过敏状态的机体胸膜腔中所引起的胸膜炎症,多发于儿童和40岁以下的青壮年,但近年来老年胸膜炎有增加趋势。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在磁场下产生热量,起到促进胸液吸收,减少胸膜肥厚粘连。微波产生高能电磁波,提供深部热效应使胸腔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提高了胸液的吸收速度,同时可增进机体组织新陈代谢,提高组织的抗病能力,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加速局部炎性组织修复的作用。本文临床研究发现,8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抗结核化疗方案2HRZS(E)/4HR的剂量、疗程、抽胸腔积液、激素等综合治疗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的42例患者加用微波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胸液吸收速度(天数)明显增快,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未见不良反应。与韩风满等报道超短波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疗效相一致。笔者的体会是对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在积极正规抗结核化疗基础上,进行抽胸液,早期加用激素综合治疗上,加用微波物理辅助治疗是一种有效简单方法,而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第三篇: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交通事业、工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的剧增等,致创伤人数的日趋增加,颅脑损伤占全身外伤的第二位。颅脑损伤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具有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因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

1.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发生血肿7例,占4.5%。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

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h~48h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h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 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 幕下血肿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

3.1 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通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记分法,根据患者睁眼、言语及肢体运动三方面综合记分,3~8为重型、9~12为中型、13~15为轻型。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麻醉清醒后立即记录,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分;

(2)意识改变较突然,术后早期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镇静药干扰意识观察,故应慎用;

(4)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应予以鉴别。如果病人原来神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

3.2生命体征的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急性期可伴有生命体征的特殊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徐缓、呼吸减慢,即Cushing氏反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若出现此反应应该考虑继发血肿,而且说明颅内压已重度升高。

3.3瞳孔的观察

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分析瞳孔散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常瞳孔直径为2.5~4.5mm,双侧等大正圆,若相差大于0.5mm,则对诊断有意义;

(2)瞳孔散大绝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即脑疝)同侧,偶可在对侧;(3)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4)手术对动眼神经的损伤可引起瞳孔散大;

(5)眼球损伤、应用某些升压药可引起瞳孔散大,应予鉴别[1]。3.4颅内压的观察

高颅压时除有Cushing氏反应外,腰穿压力在1.96kPa以上(侧卧位),站立与平卧时,头痛无明显改变[2],颅内压的进行性升高常出现在临床恶化之前。

3.5引流液及伤口的观察

颅脑手术后常在术区脑内、脑室内、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当有脑脊液混杂时,血性引流液可很多,但并非真正的出血;另一方面,有血肿形成时,引流却往往不能奏效,故不能根据引流量诊断或排除血肿形成,疑似有后颅凹血肿,应查看伤口张力,因枕部的骨板多在开颅时咬除,有血肿时局部张力较高。

4.护理

4.1当在临床观察中疑似有血肿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最短时间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施行血肿清除术。

4.2术后要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和加重颅内血肿与颅内高压。对于嗜睡、咳嗽反射灵敏的病人,应鼓励并辅助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可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雾化吸入与翻身拍背等办法,但要注意避免剧咳;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病人,应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痰液粘稠者,可雾化15分钟后吸痰效果最好[3];对于已出现病理呼吸等生命体征改变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3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准确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及脑脊液量,床头抬高20。~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氧气吸入,高热者,积极降温,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高颅内压诱因,对于突然躁动不安的病人,不能单纯地约束病人,而是要认真查找原因,颅内高压、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冷、热、痛、痒等颅外因素均可致病人烦躁,然后要积极处理好这些问题。

4.4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4.1 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一天应该夹管,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4.4.2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摘除后,于创腔内放置引流管,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引流袋放在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为放低,以引流残留液体,使脑组织膨起,减少局部残腔[4]。与脑室相通创腔引流,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一般于术后3 ~4天拔除。

4.4.3硬膜下引流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向患侧卧,以利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也不过分限制水分,以免影响脑膨隆,术后3天可考虑拔管。

4.5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特别是不能随意拉扯引流管与剧烈活动,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5.护理体会

5.1初步迅速判断病情:病人入院后,应立即协助医生迅速查体,测血压,脉搏,呼吸,确定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光反射情况,四肢活动等,根据病情选择急救措施。

5.2保持呼吸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数合并呼吸道梗阻,多数患者并非死于发病,因呼吸道梗阻,窒息死于发病时。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发现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开放气道,迅速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呕吐物及凝血块等。解开衣领,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使用舌钳固定舌体,即时给予氧气吸入,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5.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据有关文献报道,颅脑损伤患者必须在伤后5分钟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分钟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害的生命可因此得到挽救。所以必须在医生下达医嘱前迅速建立两条快速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脱水剂的快速滴入,防止脑疝形成,另一条用于止血及纠正休克补液等。

5.4妥善处理伤口:头部血管丰富,头皮裂伤后出血凶猛,因此迅速止血防止休克非常重要。首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加压包扎,留有插入或折断的致伤物时切勿拔出,以免造成大出血。对外漏的脑组织周围可用消毒纱布卷保护。患者出现脑积液鼻漏、耳漏时禁止填堵,禁止健侧卧位。吸痰时严禁从鼻腔吸引,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颅内感染。

5.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未稍血管充盈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①对清醒患者在思想上要给予足够重视,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感,避免精神刺激,严密观察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变化情况。警惕高颅压的产生及意识障碍的发生。②对昏迷患者要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尽快输入脱水剂,防止脑疝发生。严密监测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状态15-30分钟一次。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5]。昏迷是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阶段,从病人的烦躁不安、嗜睡、恍惚、浅昏迷、深昏迷的演变可预示病情的变化。瞳孔的变化可直接反映颅内损伤的部位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为颅脑损伤临终前征兆;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伴昏迷提示脑干损伤;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脑疝形成等。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详细作好记录,同时备齐各种抢救所需。

5.6合并症的护理:合并高颅压时尽快输入脱水剂,防止脑疝形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合并高热时需分析病因,对症处理,早期高热是由于颅压增高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而后期高热主要是合并感染如肺炎等引起,持续高热可增加脑组织的耗氧量,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根据病情特点可采用:冰袋、冰帽降温;或遵医嘱应用退烧药物或补液,同时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合并大小便失禁时及时给予导尿术,增加体位变化次数及定时翻身,对身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等,预防褥疮尿路感染等。

6.总结

总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变化快,若观察救治不及时可降低抢救成功率,因此密切观察意识的动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的供给,密切观察有无高颅压症状的出现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第四篇: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有154例开颅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发生血肿7例,占4.5%.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

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48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d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幕下血肿亦首先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

3.1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通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记分法,根据患者睁眼、言语及肢体运动三方面综合记分,3~8为重型、9~12为中型、13~15为轻型。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麻醉清醒后立即记录,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分;(2)意识改变较突然,术后早期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镇静药干扰意识观察,故应慎用;(4)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应予以鉴别。如果病人原来神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

3.2生命体征的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急性期可伴有生命体征的特殊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徐缓、呼吸减慢,即Cushing氏反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若出现此反应应考虑继发血肿,而且说明颅内压已重度升高。

3.3瞳孔的观察

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分析瞳孔散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常瞳孔直径为2.5~4.5mm,双侧等大正圆,若相差大于0.5mm,则对诊断有意义;(2)瞳孔散大绝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即脑疝)同侧,偶可在对侧;(3)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4)手术对动眼神经的损伤可引起瞳孔散大;(5)眼球损伤、应用某些升压药可引起瞳孔散大,应予鉴别。

3.4颅内压的观察

高颅压时除有Cushing氏反应外,腰穿压力在1.96kPa以上(侧卧位),站立与平卧时,头痛无明显改变,颅内压的进行性升高常出现在临床恶化之前。

3.5引流液及伤口的观察

颅脑手术后常在术区脑内、脑室内、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当有脑脊液混杂时,血性引流液可很多,但并非真正的出血;另一方面,有血肿形成时,引流却往往不能奏效,故不能根据引流量诊断或排除血肿形成,疑有后颅凹血肿,应查看伤口张力,因枕部的骨板多在开颅时咬除,有血肿时局部张力较高。

4护理

4.1当在临床观察中疑有血肿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最短时间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施行血肿清除术。

4.2术后要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和加重颅内血肿与颅内高压。对于嗜睡、咳嗽反射灵敏的病人,应鼓励并辅助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可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雾化吸入与翻身拍背等办法,但要注意避免剧咳;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病人,应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痰液粘稠者,可雾化15分钟后吸痰效果最好;对于已出现病理呼吸等生命体征改变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4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准确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及脑脊液量,床头抬高20.~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氧气吸入,高热者,积极降温,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高颅内压诱因,对于突然躁动不安的病人,不能单纯地约束病人,而是要认真查找原因,颅内高压、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冷、热、痛、痒等颅外因素均可致病人烦躁,然后要积极处理好这些问题。

4.5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5.1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一天应夹管,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4.5.2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摘除后,于创腔内放置引流管,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引流袋放在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为放低,以引流残留液体,使脑组织膨起,减少局部残腔。与脑室相通创腔引流,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一般于术后3~4天拔除。

4.5.2硬膜下引流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向患侧卧,以利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也不过分限制水分,以免影响脑膨隆,术后3天可考虑拔管。

4.6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特别是不能随意拉扯引流管与剧烈活动,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下载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