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银行是否担责

时间:2019-05-14 21:4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银行是否担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银行是否担责》。

第一篇: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银行是否担责

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银行是否担责

严志凌 张敏

[案件事实]:

2004年8月2日,尹丽在工商银行小石桥分理处开立“活期一本通”存折一本,当日即存款65000元,并为存折设置了密码。该存折背面印有“客户须知”中载明“密码请牢记,切勿泄露”。嗣后尹丽因故将密码泄露给他人。2004年8月6日,一人使用伪造的存折,以尹丽的名义,在另一分理处用尹丽的密码诈取了尹丽名下的48000元存款。2004年8月10日,尹丽发现存折尚存余额为15000元,遂打110报警。2004年8月16日,尹丽提出诉讼,请求银行兑付存款48000元。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双方之间存在储蓄合同关系。从合同关系而言,存款人负有不得将密码泄露第三人之不作为义务,其因可归责之事由违反此项义务,负有合同履行不完全之责任,因此而招致的合同权利损失,只能由违约义务人自己负责。尹丽将密码泄露第三人,违反合同义务,致存款48000元被第三人冒领,该损失应由自己负担。银行在对冒领人所持存折磁条、输入密码进行电脑比对,对存折记载事项审核无误的情况下予以兑付,已履行了善意审核义务,且符合银行规定的正常操作程序,并无过错。尹丽正确的追款方法是要求公安机关破案,向罪犯索回被骗钱款。故应驳回尹丽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意见认为:存款合同是实践合同,是构成合同关系存续的唯一依据。银行在凭存折履行支付义务时应对存折的真实性和存折上记载的资信、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如未审查,或不能识别真伪就失去了履行存款合同义务的依据。本案中,银行支付尹丽名下存款时虽履行了对存折上记载的资信、数据等真实性的审查,但对盖有银行业务公章的存折真伪未能识别,从而造成48000元人民币的损失,显然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银行与存款人的存款合同中,预留密码主要是防止存折遗失、被盗后而被他人冒领。为保护当事人权利,银行方在存折上作“密码请牢记,切勿泄露”的格式告示是十分适当的,但密码仅是附加在存折上的安全保障措施,只要存折还在存款人保管中,即使没履行好保密义务,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存款被冒领。存折上的“密码请牢记,切勿泄露”的格式告示,也不是对银行的免责条款。银行将存款支付给持有伪造存折的第三人,系无效清偿,不能消灭与存款人的真正之债。故应判决支持尹丽的诉讼请求。

第三种意见认为:本案的焦点问题是:尹丽48000元的存款被他人骗取是谁的过错?从双方订立的储蓄合同关系而言,存款人有不得将密码泄露的义务,而尹丽违反合同义务,将存折密码泄露给他人,是存款48000元被骗取的主要原因,故尹丽对48000元存款被他人骗取应承担主要责任。银行对存款人的存款有充分的保护义务。存款并不是仅凭密码兑付,而是需要对密码和存折进行比对核实,确认真实无误后才能兑付。在兑付存款时银行要分别对密码和存折的真伪进行谨慎审查,由于银行疏于审查,致使尹丽48000元存款被骗取,银行也具有一定的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四种意见认为,存款被骗取的对象是银行,而不是存款人,存款人泄露了密码存有一定过错,对银行的损失应承担次要责任,本案应判决银行承担大部分的责任。

[评析]:

1、关于程序上的问题。对于本案的程序问题,已有明确的司法解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7月25日法释[2005]7号“关于银行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引起的储蓄合同纠纷应否作为民事案件受理的批复”中明确:因银行储蓄卡密码被泄露,他人伪造银行银行储蓄卡骗取存款人银行存款,存款人依其与银行订立的储蓄合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我们认为,这一司法解释的意义不仅在程序问题上,同时在实体上也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它确立了银行是被骗取的对象,而不是存款人,是银行受到了损失,而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储蓄合同的履行并不能因此而受影响,银行不能以储蓄卡上钱已被取为由拒绝向存款人付款,存款人仍可以储蓄合同为依据向银行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银行付款。

2、关于责任承担的分析:接着以上的分析,银行被骗取款而受损失,是谁之过呢?我们认为,银行对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有充分保护的义务,存款人对自己的存款也有注意保护的责任。从客观实际的要求上考量,银行对个人存折取款的保护,并不应仅系于密码,还要有其他的识别防范措施,这样才能保护客户的存款安全。客户也应保守自己的密码,不得任意告知他人,既是对自己财产安全担负的应有之责,也是配合银行避免识别系统成本过大的现实需要。因为,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在银行服务业中,人们的要求是做到安全与快捷,理论上说安全与快捷可以达到统一,但限于物质技术成本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将两者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协调,包括在法律责任上协调象本案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成了需要讨论的议题。据此我们认为,简单的把责任归于一方总是不恰当的。

本案中,存款人选择了通存通兑的磁条储蓄卡这一储蓄品种,并用密码加以保护,说明他也就是追求安全、快捷方便存取款方式,对密码的安全保障作用应推定其是明知的,因此他也就有保守密码从而增加安全系数的责任,既然他泄露了密码也就该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再根

据对双方当事人的强弱地位及利益的衡量,银行应是处于强者的地位,其经济、技术能力、对存款保护的主动权等各方面,都处于优势,因此让存款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不妥当,所以,我们认为银行应当承担比存款人更多的责任。然而,以上的论述仅仅是从泄露密码这一事实行为与银行被骗的现实联系程度这一角度所作的分析,另外从合同关系、合同履行的角度,我们并不能认定,是尹丽泄露密码的行为造成了银行部分不能履行合同。因此,我们分析认为,本案的诉讼其实是将合同之债与侵权之债合并在一个诉讼之中了,从合同上讲,银行应当完全履行储蓄合同,支付存款给对方,因为对方在履行合同上并没有瑕疵,银行没有理由不履行合同;再从侵权上分析,银行的被骗与存款人泄露密码的不当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存款人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综上,本案应判决银行承担主要民事责任。

第二篇:银行称泄露密码无关紧要 顾客受误导存款被冒领

新闻提示

“只要别把存折原件给别人,存款肯定取不出来”,储户咨询银行获得如是解答,便放心大胆将存折密码、存折和身份证复印件提供给他人,用于做生意。结果不到10天,其账户内的26万元存款即被他人持假折、假证冒取。

咨询银行后才存款,泄密、存款被冒取,究竟责任在谁身上?此案经两审,近日,佛山中院终审落槌:银行不仅误导储户,对持假证、假折取款又未尽审查义务,自当承担6成主要过错责任,须赔给储户15.6万元及利息。

咨询银行泄密储蓄资料26万被冒取

2003年4月,佛山市民潘某因生意所需,向他人购买一批材料。卖方称,由于要确保潘某的银行账户里有存款可付货款才能发货,因此,要求他将自己存折和身份证的两份复印件传真给他们,并要求潘某告知存折密码。

这么重要的资料和信息透露出去,岂不危险?带着疑虑,潘某咨询了工商银行顺德乐从支行(下称银行)。银行员工解释:只要他的存折原本不给第三人,即便第三人知晓其密码,手持存折和身份证的复印件,也取不到款。有了银行的权威答复,潘某放下心来。当月25日,他将人民币26.1万元存入银行发给他的“活期一本通”存折中。为确保存款安全,潘某给存折加了密码。

一审判决泄露密码责任在潘某本人

潘某认为,银行存在三大过错,导致自己存款失窃。第一,银行答复咨询中严重误导了他。潘称,正是银行表态“只要存折原本不给第三人,存款就不会被窃取”,他才放心地将密码及复印件泄露给他人;其次,二吕持伪造身份证取款时,银行本有义务对身份证的真伪作实质性审查,却没能核实该证真伪;再次,银行也未能审查出存折的真伪,大意放款。经与银行索赔无果,去年6月16日,潘某将纠纷诉诸法律,要求银行支付其存款26万元及利息。

一审法院认为,妥善保管好私人账户密码是储户的责任。在银行出具给潘某的“活期一本通”《客户须知》中写明:密码请牢记,切勿泄漏。可见,潘某应当明知此事项。银行对营业区的监视录像本可以反映潘某向银行咨询时的情况,但银行声称该录像只保留1个月,而潘某又没有充分证据证实银行误导了他,因此,一审没有支持潘某的“误导说”。

一审确认,潘某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知道泄露密码的风险,但仍将密码和身份证、存折复印件提供给他人,这是造成其存款被冒领的根本原因。一审认为,银行已按照银行规章履行了应尽的审查义务。对存折,银行已在电脑交易系统识别了潘某的账号、密码等信息无误,并按规定付款;对身份证,由于鉴别身份证需较高专业技能,银行职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辨认取款人身份证的信息与潘某的身份证相同,并记录了号码,已尽审查义务。

终审认定银行误导并且未认真审查

潘某不服一审,上诉至佛山中院。二审法院认为,潘某存款前,银行员工答复潘某咨询认为:只要存折原件不给第三人,款就取不走。潘某听信解释后,才将货款存入银行。但二吕偏偏就凭潘某提供的密码、身份和存折复印件伪造了假证、假存折,冒取成功。事实表明,银行的解答确实误导了潘某,并导致他的损失。此外,银行办理二吕取款业务时未能认真审查取款资料,对二吕一天之内3次冒取,却没能觉察出一点破绽。所以,银行并未认真履行审查义务。

至于银行监控录像,二审法院分析:从潘某存款到发生冒取事件仅10天,并且潘某当即与银行交涉,银行完全有条件、有时间保留当天录像,据理反驳。就是这样一份能证明银行无过错的有利证据,缘何被废弃?根据举证规则,法院认定:银行须承担隐瞒不利自己的证据和事实的不利后果。

二审最终认定:银行误导是冒取事件的前因,加上其未认真履行审查义务,应承担本案主要的6成过错责任;但潘某如果不咨询,也不会受到误导,因此,冒取后果与潘某也不无干系,潘某应承担次要的4成过错责任。

第三篇:储户存款被别人挂失取走 银行失察应担责被判赔偿

储户存款被别人挂失取走 银行失察应担责被判赔偿

2014年01月13日 09:16 来源:法制日报

七旬老人将两张银行存单藏在空药瓶里,两年后他拿着存单到银行取钱,却被银行告知“存单里的钱已在两年前被人挂失后取走”。“我和家人从未到银行挂失过,这笔钱究竟是被谁取走的?”老人为讨说法,将银行诉至法院。近日,这起案件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人民法院审理,老人获赔存款本金、利息及损失费。今年70岁的张荣(化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某团场的退休职工。他说,2008年,他将2000元和1500元分两次存入团场的一家储蓄银行。

“当时,我和老伴把两张存款单放入家中的空药瓶里。因为年龄大了,后来我们两人都忘记了这两笔存款。”张荣老人说,两年后的2010年10月,他和老伴在收拾房子时发现了药瓶中的存款单,“一张是2008年4月存的,存款额为2000元;一张是2008年5月存的,存款额为1500元”。

意外发现被遗忘的两张存单,两位老人欣喜之余,当即决定去银行取出存款。谁知,两位老人来到银行后,银行工作人员查询后告知:“这两张存单已于2008年6月被挂失之后取走,你们拿的存单已经作废了。”

两位老人愣住了:“我们从未到银行申请过挂失,也没取走这两笔钱。”两位老人要求银行按照存单办理取款业务,遭到银行拒绝。

为此,张荣和老伴数次到石河子市,找储蓄银行的上一级银行反映问题,但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几经奔走无果,2012年2月底,张荣来到石河子市人民法院,一纸诉状将储蓄银行告上法庭,要求银行给付存款3500元及相应利息,并赔偿交通费损失。对于这起案件,银行一方认为,这两笔存款已由张荣的妻子先行代理挂失,之后银行向张荣补发了存单,后来这两笔存款被张荣本人取走,因此,张荣现在持有的存单应该作废。银行一方向法院提交了两份挂失申请书,申请书上“确认挂失内容”一栏分别签有张荣和妻子的名字。银行认为,这处签名为张荣的妻子所书写;而在同年7月的“挂失后续处理结果”一栏注明“补发凭证”,在“客户签名处”分别签有“张荣”的名字。银行认为,这处签名为张荣本人所书写。

张荣当即予以否认:“我和妻子从未对这两笔存款挂失过,也没领取过补发的存单,挂失申请书中的签名不是我和妻子写的。”为此,张荣向法院申请笔迹鉴定。法院依法委托司法鉴定所进行笔迹鉴定。2012年3月,司法鉴定结论为:两份挂失申请书中“挂失申请内容确认”栏的签名与张荣妻子书写的样本字迹倾向不是同一人书写;2008年7月的“挂失后续处理结果”确认一栏“张荣”的字迹不是张荣本人所书写。随后,办案法官多次来到团场当事人家中做调解工作,却终因双方分歧较大,案件难以调解。

2013年11月1日,石河子市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

法院认为,鉴定结果显示,两份挂失申请书中挂失当日的签名及挂失后续处理结果一栏的署名字迹均不是张荣本人所书写,即张荣及妻子并未对这两张存单有挂失及领取补发新存单的行为。因此,银行辩解的理由没有事实依据不予采纳。

法院认为,张荣到储蓄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并取得银行交付的存单,双方之间形成了储蓄存款合同关系。张荣持合法有效存单,要求银行按约支付存款及相应利息,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银行拒绝向张荣支付存款及利息,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13年年底,法院依法判决:储蓄银行支付张荣存款3500元,赔偿张荣存款利息损失602.7元,赔偿张荣交通费损失150元。记者潘从武 通讯员安秋旭

【编辑:王永吉】

第四篇:客户轻信短信被诈骗,银行未尽义务需担责

客户轻信短信被诈骗,银行未尽义务需担责

近年来,随着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手段不断翻新。一些犯罪分子冒充电信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使用任意显号软件和现代网银等技术,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经济犯罪,以没收受害人所有银行存款进行恫吓威胁,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瞬息之间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毕生储蓄便被骗走。受害者包括社会各个阶层,既有普通民众也有企业老板、公务员、学校老师,尤以中老年人及妇女居多。据不完全统计,受骗老年人和女性占70%以上,波及面很宽、社会影响很恶劣,从某种程度上讲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了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成为了社会的公害。

银行在防范金融诈骗上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且处在拦截电信诈骗的关键环节,是电信诈骗得逞之前的最后一个关口,因此,在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免受电信诈骗损失方面,银行应当充分展现 “一切为客户着想”的服务理念,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客户在银行办理汇款时,善意的提醒是银行的道德义务还是法律责任呢?客户被骗,但银行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汇款的,为何要承担法律责任呢?

对此,宿迁维权网宿迁知名律师王峰之指出,客户至银行办理汇款等业务,实际银行与客户在履行储蓄存款等合同关系,那么,合同的当事人在履行主合同的同时,也应履行因合同产生的附随业务,附随义务也是法律规定,为法律义务。我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客户在办理汇款时,银行给予提醒、警示,就是由储蓄存款等合同关系引出的附随义务,不属道德范畴,而是法律义务,应当完全履行,否则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于提醒义务的法律归责问题,有人认为,储户只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且掌握相关业务密码,那银行就没有理由拒绝办理业务,哪怕是对陌生账户的大额汇款。银行如果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了汇款,即使发生诈骗,银行也没有责任,因为汇款过程是根据客户指令,完全合规,银行既无获利,也无损失,更无欺诈,可以说是局外人。至于银行的盖章提醒和警示义务,只是道德上的义务,是出于一种自觉,而非法规强制的社会责任。对此王峰之律师认为:各地公安机关针对当前突出的短信诈骗现象已联合银监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银行网点,全面履行书面告义务,并要求办理汇款、转帐的客户签字确认,其通知要求就已经将一般的口头告知义务,上升到法律要求的书面告知义务,这个义务就是法律义务,应全面切实履行。不履行告知义务,就是失职行为,就应承担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第五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以折角核对方法核对印鉴应否承担客户存款被骗取的民事责任问题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以折角核对方法核对印鉴应否承担客户存款被骗取的民事责任问题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以折角核对方法核对印鉴应否承担客户存款被骗取的民事责任问题的复函 1996-03-21 00:00:00.0 来源:发文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文 号:法函[1996]65号发布日期:1996-03-21执行日期:1996-03-21广东省高级人院: 你院粤高法经一请字[1994]3号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同意你院倾向性意见。折角核对虽是现行《银行结算会计核算手续》规定的方法,但该规定属于银行内部规章,只对银行工作人员有约束作用,以此核对方法核对印鉴未发现存在的问题而造成客户存款被骗取的,银行有过错,应当对不能追回的被骗款项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

下载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银行是否担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银行是否担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