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魏雅文 2

时间:2019-05-14 21:5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魏雅文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魏雅文 2》。

第一篇: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魏雅文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

摘要 :正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于是,他们的子女品行不良与家庭品德教育问题也日益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全社会普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并结合个案分析,随机调查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品德教育现状,结果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不仅存在学习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等),也存在品行不良问题。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品行不良品德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会持续增大,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会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或没有多少文化的农(牧)民工,他们从事比较低层的工作,地位低,收入低,当地城镇居民普通存在歧视他们的倾向。外来务工子女随同父母一起流入城镇,其中有不少孩子还是在流入地出生的,也有的孩子被父母留在家乡,由祖辈、亲戚或邻居代管养育、隔代养育,这些孩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中最突出的是义务教育问题,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树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建设者,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相反,如果他们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不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素质高低,与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关系极大,也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稳定与发展。关心和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实施义务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需要,更是国家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这一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务工子女的品德与行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者在家乡出生同父母流入城镇,或者在城镇出生而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他们大多跟父辈来自农村、内地农村,接受了传统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都是大量来自城镇的信息、规范和生活方式,然而,城镇又存在不少针对他们的人为的体制性歧视、限制。从乡村和偏远的农牧区来到城镇,他们与原本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在知识上、教育上和心理上与当地的儿童有差距,因此,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品德与行为也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特点。

1、有理想追求,珍惜学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其他儿童一样,有着被爱、娱乐、活动、交友、求美等基本需要和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愿望。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或就在务工子弟学校读书,这些学校在硬件上虽然达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但在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看来,能在这些学校读书已经比家乡的学校好多了。孩子们走进新天地,满足了孩童时期身心发展的需要。他们大部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尊敬老师,对学校的活动积极参与。这些孩子热爱学习,还出于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即奋斗目标,它是前进的动力。许多孩子的生活理想来源于改变命运的朴素动机。这一动机也折射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变自己生活处境的强烈愿意。

2、有劳动意识,独立性强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父辈生活实践和现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很强的“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性。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客观的家庭生活条件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许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去做,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如洗衣、做饭、洗碗、整理家务等。有的早上很早起床先帮父母做饭,而后才去上学,晚上再帮父母做家务。节假日无人看管,遇到难题靠自己动脑解决,遇到较大事情敢于自己拿主意的也能占半数。小学部的孩子由父母接送的也不多,多数是自己走,中午在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就餐算是不错的。这些孩子与城镇独生子女相比,很能说明问题了。

3、有不良习惯,缺乏规范教育

习惯是人在生活中缓慢形成的较为固定不变的行为和倾向。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今后身心发展起催化作用,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发心展起着巨大阻碍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长缺乏教育,其素质低下,学前教育又基本空白,和现代城镇文明相比,这些儿童不良习惯较多。由于习惯了农村、牧区等自然条件下没有红绿灯、垃圾筒等设施的生活,他们常常会不顾红绿灯乱穿马路,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他们缺乏勤洗手、洗头、洗澡的习惯,衣服不能及时洗刷替换;上课静不下来,坐不稳,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待人接物不够礼貌,不善言谈交往,合作意识淡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常常引起人的反感,也给学校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

4、有被歧视感,心怀对立情绪 说心里话,务工子女们是很羡慕城镇生活的,也羡慕城镇的孩子们,但种种现实生活待遇使他们内心受到扭曲,很心寒。当问到“你羡慕城镇的孩子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约有半数回答“不羡慕”,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和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都是中国人;因为城镇的孩子太傲气了;因为城镇孩子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因为人家说外来人不如当地城镇人好;因为他们看不起乡下人,我们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城镇孩子现在虽然幸福,但长大了就不一定,除非靠知识才能过得幸福,等等。他们主要是羡慕城镇孩子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而对城镇孩子的优越感和歧视态度有一种抵触。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已感觉到城镇的“精彩”似乎只是属于别人的,自己只能处于边缘的地位。

5、有失学压力,影响身心发展

儿童最基本的权利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感到我就这样了,可不能把下辈子再耽误了。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经济或其它原因,他们子女的这种权利没有多大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达标,有辍学和超龄现象,失学更是使许多孩子无法享有这最基本的权利,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能认几个字,能写个信、算个账就行了。许多家长还很高兴孩子跟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能够给生意帮个忙,搭个手。基于这样的理由,将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的人不少,尤其是女孩子。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他们一般有两个孩子。由于经济收入低,无法支付多个子女的教育费用,就采取重点供其中一个孩子(男孩为主)求学。另外,他们经常流动,居无定所,有时为了寻找更好的居所,有时是变换工作,他们带着孩子四处搬家,孩子要在不断的流动中适应新环境,结果孩子往往在一所学校就读不久又要随着家长迁移。家长忙于生计,不愿意经历许多麻烦去为孩子上学奔忙。城镇一些学校的择校费和借读费也让一些家长望而却步。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孩子失学或无法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孩子失学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小小年纪缺乏鉴别能力,又大都生活在情况比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极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失学少年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浪荡,打群架或从事行窃活动或上网成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失学后留在家里照顾家庭,或做父母的帮手,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最低层,给他们一生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加强务工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的意义 关心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是否尊重人权中的教育权的问题。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益,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是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显然不重视务工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同样是不尊重他们的人权的表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中小学学生结构中比较活跃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孩子一般智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加之他们对城乡两种生活环境都有切身的体验,比单纯在城镇生活或乡村生活的孩子见多识广,如果对他们进行比较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甚至杰出的人才;如果教育不良,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相对抓好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可以对他们起到稳定剂和转化剂的作用。

三、不良品德与行为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一)原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往往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工作辛苦、报酬低,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看电视是娱乐活动的主项。他们的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家长的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受教育水平。

1、家长自身素质低,缺乏教育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比较低,他们的教养态度增加了对孩子教育的难度。他们从偏远农村、农牧区来到城镇,法律意识差,家长对子女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了解不够,对子女照顾不周,期望值不高,只求孩子读书识字、帮手赚钱就行。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个性品德就比较差;缺乏道德修养,法制观念淡薄,对孩子动辄打骂;在教育方法上欠科学、欠恰当、有时还欠理智;有的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些特点必然造成对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因素。他们生活范围狭窄,视野闭塞,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自身榜样不佳,行为习惯差;在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均顾所不及,不少孩子自由散漫四处游荡,城镇文明习惯学不到,却与溜冰场、游戏机室甚至小偷小摸、结伙打架等等结下不解之缘。它制约着务工子女充分享受应有的保健、卫生、关爱、教育等权利。这对孩子的心理、品德、学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严重缺失,成为城镇犯罪的温床。

2、学校教育缺乏应对意识和措施 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大都设在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办学环境较差,有的没有正式的教室、办公室,临时租用旧厂房、仓库或村民出租屋,卫生条件差,照明设施不完善,体育、音乐设备更是欠缺。对办学者来说,利润是第一位的,师资力量较差。学校基本上只管教学,重视提高学生成绩,不能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实施德育,较少关注学生的品德、行为和心理问题,更不用说科学的指导了。由于只单纯注意提高学习成绩,学校的德育活动很少,往往以纪律教育、形势教育代替品德教育,有的连德育课和少先队活动这样的常规内容也常常被教学挤掉。不进行一定的德育活动,或德育活动开展得不及时,次数不够,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就不能正常开展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

3、社会缺乏有效管理,难以提供德育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赁条件很差的民用住宅。这些出租屋空间狭窄,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成长环境更差,难以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居民构成复杂,常常是黄赌毒危害较大的地区,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他们羡慕城镇人口的生活,却又无法融入其中,他们中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便把出入电子游戏室、看录像、吸烟等当时髦,甚至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坏人混在一起,从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发展到冲动型抢夺和打架斗殴。

(二)改善对策:

1、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对于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素质高的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一般相对较高,他们一般也容易获得较好一点儿的工作和相对较高的收入。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也比较高,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也能比较积极地为孩子寻找好的学校;而收入较低,甚至生存都有问题的务工人员,就仅仅满足于孩子有书读就行。这就希望务工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及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充电”,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高素质和能力获得一份较好的收入,从经济上保障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要树立教育新观念,了解孩子成功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支点;明了家庭教育内容,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立志、学业、调节期望值等要点;还要懂得家庭教育基本原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务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尽管学习条件相当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刻苦学习,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是从家庭艰难的处境中获得了进取的动力,从父母身上获得了榜样的力量。

2、学校教育要有针对性

学校要增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的针对性。由于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对于务工子女的教育首先应该是行为习惯的指导,让他们先在日常行为方面适应现代城镇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优秀品德的基础,学校应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师生素质、学校条件去实事求是地进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品德教育,因此,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家长观念,增加家教知识和能力上,让他们明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3、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对于务工子女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还取决于社会氛围如何。如果城镇居民对务工人员普遍持歧视态度,那么社会气氛就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就无法消除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情绪。长期生活在不公平的社会氛围里,他们被压抑的情绪可能以一种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后果是严重的。因此,城镇居民要以开放的胸怀,公平、公正、友善地对待务工人员,使务工人员市民化,真正融入城镇社会,有利于务工子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小学

第二篇:加强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

加强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

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比较低,他们的教养态度增加了对孩子教育的难度。他们从偏远农村、牧区来到城镇,法律意识差,家长对子女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了解不够,对子女照顾不周,期望值不高,只求孩子读书识字、帮手赚钱就行。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个性品德就比较差;缺乏道德修养,法制观念淡薄,对孩子动辄打骂;在教育方法上欠科学、欠恰当、有时还欠理智;有的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些特点必然造成对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因素。他们生活范围狭窄,视野闭塞,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自身榜样不佳,行为习惯差;在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均顾所不及,不少孩子自由散漫四处游荡,城镇文明习惯学不到,却与溜冰场、游戏机室、网吧,甚至小偷小摸、结伙打架等等结下不解之缘。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赁条件很差的民用住宅。这些出租屋空间狭窄,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成长环境更差,难以有安静的学习空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严重缺失,让这些孩子养成了不爱学习,只贪图玩乐的坏习惯。准对这些现状,我们必须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对于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素质高的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一般相对较高,他们一般也容易获得较好一点儿的工作和相对较高的收入。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也

比较高,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而收入较低,甚至生存都有问题的务工人员,就仅仅满足于孩子有书读就行。这就希望务工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及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充电”,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成人培训。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长要树立教育新观念,了解孩子成功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支点;明了家庭教育内容,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立志、学业、调节期望值等要点;还要懂得家庭教育基本原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务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这些方面要多说,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闪光点。

学校要增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的针对性。由于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对于务工子女的教育首先应该是行为习惯的指导,让他们先在日常行为方面适应现代城镇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基础,我们应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师生素质、学校条件去实事求是地进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品德教育,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八荣八耻”。还可以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家校沟通。利用家长学校,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指导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能进城镇务工的都是一些比较精明能干的人,是努力提升自己素质并勤劳勇敢的人,经过点拨,他

们不仅会重视家庭教育,而且会较快地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因此,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家长观念,增加家教知识和能力上,让他们明了仅仅务工挣钱的经营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务工子女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还取决于社会氛围如何。城镇居民要公平、公正、友善地对待务工人员,都互相看做是为同一城镇作贡献的人,使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城镇社会,有利于务工子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活动,促进社区居民逐渐了解和沟通,帮助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消除与社区其它居民的隔阂,给外地务工子女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三篇:二三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家庭教育调研报告

班级:二年级三班

姓名:王 雅 男

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家庭教育调研报告

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环境及其家庭教育状况存在诸多问题,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还很不够,更缺乏适合这类家庭特点及需要的干预活动。因此,此次调研把对外劳务工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展开研究。

一、问题提出:

英国学者研究表明:“教育的贫乏现象主要并非贫穷的结果,父亲的态度及母亲的照顾比物质需要的水准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决定从改善家长的教子言行入手去帮助他们。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指导其了解有关的法规常识,还向他们介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具体讲解科学教子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等。

通过对我班12名外来务工子女有关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父母素质、亲子关系等的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二、调查状况反映:

1、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期望孩子将来能够上大学、研究生;期望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路,从事较好的职业。

2、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50%以上的父母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但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为孩子提供一个基本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的重要,37.4%的家庭除课本外,孩子们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3、93.5%的父母知道自己有责任教育孩子,但在具体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又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如孩子做了好事,没有任何表扬或只知道物质奖励;做了错事,则会打骂孩子。另外,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

4、虽然流动人口家庭比较贫穷而窘迫,但流动人口子女对自己的未来,对家庭的未来还是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希望成为教师,军人(警察)、医生、主持人、发明家、运动员和司机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第一,作为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我班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是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中,我发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竟然存在着一种等级观念,确切地说就是自卑心理。作为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样,家长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比如孩子突然变得沉闷或不听话、语言变得粗鲁等,这些都预示着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作为家长应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

第二,作为家长应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由于各地区教育的差异和不均衡,出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教育上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在学校由教师不

断强化习惯养成教育,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真正做到家校同步教育。

第三,家长应注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当双亲外出打工时,孩子就完全处于老人的真空管辖范围,受“不能亏待孩子”这种老思想的桎梏,他们对留守孩子就格外地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惟我独尊”的错误思想意识。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不易。可以让他们去看一看自己工作的环境,感受一下自己挣钱的辛苦。我相信,孩子的思想教育会水到渠成的。孩子知道爱父母了,逐渐的也就会爱他人了。

第四,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做到家校共管。

鉴于务工家庭,忙于打工而无暇更多顾及孩子的现实情况,以及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搞好家庭教育,家长还应该多与学校沟通,通过沟通更新观念,端正教育子女的意识。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在家及时检查子女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点滴变化,为更好的家庭教育奠定好基础。有问题立即与教师反映交流,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 的教育及管理作用。

第四篇: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相融合课题计划

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方案

初中生物王艳萍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问,学生对老师积极呼应,是检测学生掌握理解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互动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已经是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的课题。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级性不够表现为课堂上不举手或举手少,以及举手不敢高举。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来看,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级性”。我国北师大肖川博士认为: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其次,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学科、甚至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级性的实施策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我们必须开发多样化的提高回答问题积级性的实施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原则

(一)研究目的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状态、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个高效。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把学生定位于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合作学习的分组、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都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在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级性中,教师主要起组织、支持、指

导、促进作用。

2、合作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互动作用,加强群体研究活动,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增强实验教师的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共享他们的合作成果。3、整体性原则

在研究中,要遵循“整体规划、分科实施、重点突破、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强课题研究的计划制定和落实、过程指导和检测、成果展示和推广。各学科课题组要按照总课题组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扎扎实实地搞好研究,力争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4、实效性原则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级性,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最佳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研究中,每个教师要增强责`任感,从实效出发,搞好过程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高效,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并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

6、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措施

1、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和改革,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更新了教育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和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所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指导作用。

2、本课题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在师资、生源、设施等方面无特殊要求,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长期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作用和地位,能较快地与新课程实验相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点。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容易找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积极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

3、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加强课堂案例分析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对课题进行分工,广泛开展研究;建立课题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每月相互进行听课,要求每位成员要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针对性的进行评课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交流,分析,特别要重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对其产生过程、解决问题途径、学生学习方法、态度的评价深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优化化学学的教育教学。

4、加强有关资料的积累、收集工作。课题组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学后感、教后感、观后感和反思教学过程的随笔。加强教研组建设,采取教研组内教研、评议措施。图书馆和学校英特网等渠道将为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提供方便。整理和收集好原始素材,便于为以后出成果奠定扎实的素材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课题开题动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本课题在课题组成员中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开题论证。

理论学习:系统学习相关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对各研究人员着手设计研究计划,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学习材料,形成方案。

2、探索实施阶段: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根据实验方案,调整化学学科教学,开展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按要求进行研究,完善研究方案和调整研究人员,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3、第二轮实验阶段:

4、总结阶段:

通过本阶段实验,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模式,形成优秀的教师群体,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全面生动地主动和谐地得到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观摩活动,请专家鉴定成果,进行成果汇总、论文汇编,举办结题鉴定会、完善课题研究项目等并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的交流。

八、预期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九、研究人员的安排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第五篇:“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方案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方案

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自治区级立项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川市第二十四小学,就是银川市第一家专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而建的学校。这一举措,基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让农民工子女也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民工子女入校后,随之而来的教育教学问题相当严峻,通过初步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约束,农民工子女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

1、成长环境糟糕。我校农民工子女多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造就了他们生存就业的艰难。大多数是摊贩、临工、钟点工、跑运输、送水、营销、等,居住的环境简陋、阴暗、拥挤,缺少合理的照明、可供书写的桌椅等,糟糕的吃、住、学条件,无法保障子女最基本的学习条件,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受到这样的条件限制,农民工子女成为了一群既敏感而又自卑的弱势群体,在性格上、习惯上都有一定障碍。

2、接触人员复杂。民工生活居住的地方多如菜场、工地等,人员嘈杂。年幼的学生接触着各式人群,在耳濡目染间,对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气习以为常,给学校的正面教育带来困难。

3、家长缺乏管教的方法。农民工子女家长大多每天早出晚归,大多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对子女放任不管,加上外来学生的父母多半未经过正统的义务教育,文化素质比较低,很多都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则在望子成龙心情的驱使下做出过激的行为,使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倾向。

4、学习缺乏一贯性。民工子女家长工作极不稳定,今天在这个工地,明天换那个菜市。他们的子女跟随父母迫于生计辗转于各个城市,今天可能在这所学校,明天则又换了一所学校,转学过于频繁,使学生得不到一贯的学习指导,一直处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各自所学的教材不统一,进度不统一,教师的要求不一致,学习习惯差。民工子女中能主动学习、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低、书写姿势不良,不会预习课文,作业不按时、不认真,有的甚至还会逃学。课余生活缺少课外阅读,唯一爱做的事就是打打闹闹,到处晃荡。学习成绩无法跟上,饱尝失败的滋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注意力很难集中,不听讲,课堂上做小动作、睡觉、走神发呆,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因此,我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民工子女最突出的问题——糟糕的学习习惯,我校申报了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原名(“以研促培”新公民学童励志教育、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段名言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农民工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更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习惯养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上的重要精神动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当今教育必须面临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项研究,对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对推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当地人群的整体素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支撑性理论及相关法律条文与政策依据

1、“和谐发展”理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依据。实现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事关本地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以“和谐发展”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能使本课题研究一开始就站在一定的高度,使课题研究方向正确,目标明确。

2、“教育公平”理论。

古今中外,对“教育公平”均有过不少相关的理论和论述。我国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成为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毛泽东教育思想中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就有对教育公平原则的强调和坚持,尤其强调广大劳动人民子弟普遍的教育权利。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的理论中对教育公平均有过相关论述。西方的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详尽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它包括“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两部分。

3、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4、自主学习原理: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在明确学习活动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这里的“自主”,既包括学生“个体自主”,也包括在学生“个体自主”基础上的学生“集体自主”。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5、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6、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上这些理论和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施参考和操作指导。

7、相关法律条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入学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政府要负责使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这对我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有了法律依据。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摸清了学情,有了理论及法律支撑,学校组织教师反复讨论、研究,综合各方面情况,拟订出了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将学生学习习惯研究内容进行了细化,把目标分层,既有长远的大目标,又有阶段性的小目标,制订了学校一学期的计划,教育教学每月的计划,努力做到月月有重点,周周有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清楚明解,并扎实去训练、培养。根据年级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习惯要求:

低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是坐姿、站姿规范,读姿、写姿正确;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爱护学习用具,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培养学生回答问题举手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有错必改的习惯。

中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是课堂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家复习、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认真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高年级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求实效,遇困难不放弃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各学科教师根据年段目标,结合本班实际,结合本学科教学要求,拟订具体的班级目标及学科教学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个体研究计划。任课教师间加强沟通,课堂习惯尽量统一。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研究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习惯。

(一)、学习态度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

(二)、学习方法指导 1.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3.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4.及时完成作业和复习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5.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缺少课外阅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选择有益读物,自主自动地阅读经典书籍,从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多优秀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辅导他们健康上网,利用网络搜集有价值的资料,提高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健康成长。

(三)、课堂学习 1.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上课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2.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3.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拟分成下面四个子课题: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剖析法、测量法、经验总结法等

1、问卷调查法:给他们发放开放式问卷,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如:对生存环境的感受;喜不喜欢学校、老师、同学;是否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习有没有困难等等,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也希望通过对全校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掌握所有农民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学习习惯的各种因素。

2、行动研究法:强调行动者参与研究,采取观察、谈话、访问、接触等多种方法,安排适当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技能训练。

3、个案剖析法:在研究的两个班级中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跟踪研究,观察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培养与本地孩子存在的差异程度;同时,在农民工子女群体中,根据他们各自家庭状况的不同,观察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差异性。

4、访谈法。深入到个别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家长相互交流,形成家校合一的教育渠道。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指明方向。

6.测量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教育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进行测试,以了解课题研究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

1、调查现状,论证定题。

2、成立组织。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培训师资。

5、组织开题会。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3月)

(一)、2011年3月-2012年3月

1、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尝试,教给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根据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积累一系列的研究案例,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提炼和推广应用。

3、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委员会,定期向家长传授家教的先进经验,促使家长们观念的转变。

4、进行理论辅导,实施研究方案,推出教学模式和优秀课例,同时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材料,及时写出阶段性的专题小结等。

(二)、2012年3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本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思想,并探索出一套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基本策略。

2、举办“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性特长展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同时以榜样的力量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3、加强调查了了解,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及时修订课题研究方案,为深入进行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1、收集整理成果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

3、邀请市区科研负责人来校指导结题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1、准备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

2、申请结题。

3、总结提升课题研究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八、成果展示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养成开朗、活泼的良好心态。

2、学习习惯得到良好培养,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来认真对待。

3、有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环保卫生习惯,做干净、整洁的小学生。

4、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尊重师长,讲文明,有礼貌。

5、体谅父母,尊重父母,主动分担家庭的困难。

6、有志向,有理想,并为之努力进取。

(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形成课题成果研究报告

2、《农民工家教论文集》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展示(课堂教学)

4、《教师论文集》

(1)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展示

(2)心理辅导记录

(3)个案分析资料

(4)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农民工子女作品集》

(1)、学生优秀作业展(2)、作文(3)、手抄报

(4)、获奖记录(5)、活动照片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长

杨彦文: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1.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与修改。2.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

(二)、课题组成员:

周宇:党支部书记、分管德育、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供课题组研究参考。

路秀娟:分管教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

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研讨活动组织的安排、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调查工作。

毛雅丽:教导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兴庆区级骨干教师。

课题组副组长,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及执笔;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负责各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阶段性小结报告;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马红英:语文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

子课题1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付宁平:数学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银川市级骨干教师。

子课题2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 杨小锋:英语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子课题3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 沈浩:教师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方面的教育;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工作。苏敏: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

负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管理。苏顺:总务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后勤保障工作。

三、各子课题成员

前期: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所在班级(待定)

中后期:

语文:1-6年级各班语文教师

数学:1-6年级各班数学教师

英语:李艳 唐慧云 李婷

十、保障条件

1.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形成学校的研究网络。

2.强化理论培训学习。经常性地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快捷、及时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动态信息。

3.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主动和总课题组联系,邀请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进行实地指导,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推进研究进程。

4.加强横向协作交流。积极与其他协作课题学校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5.确保研究经费到位。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用于、外出培训考察、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

附: 相关经费预算:

课题组成员层级培训及考察:2万元

购买书刊、编印资料:1万元

聘请专家进行指导:1万元

合计:4万元

单位: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

(又名:银川市兴庆区新公民小学)

姓名:杨彦文 毛雅丽

时间:2011年1月15日

下载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魏雅文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魏雅文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