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萝卜招聘”频现 学者呼吁严惩违规者
事业单位“萝卜招聘”频现 学者呼吁严惩违规者
自2006年原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选拔新进人员的制度框架,逐步形成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却接连出现了以“萝卜招聘”为主要特点的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严重损害了公开招聘的公信力,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萝卜招聘”现象为何屡禁不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为何?如何遏制和防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的不正之风?这些问题,人们关心,更期待破解。
1.“萝卜招聘”花样多
在形形色色的“萝卜坑”外,总能找到一个或一群洗净了身子的“萝卜”
这是一起典型的“萝卜招聘”。
2010年11月,福建省屏南县财政局下属收费票据管理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名。其招聘文件中明文规定,报考人员须为“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大学英语四级,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而且,“根据宁人发[2005]207号文件精神,若报名数等于计划数免于笔试,将只进行面试与考核。若报名数多于计划数需先进行笔试,再进行面试考核”。
鉴于如此“独特”的招聘条件,网友纷纷发帖,质疑此次招聘为假的不能再假的“量身定做”,并冠之以“最雷人的招聘”。不光在网上,这场“特殊”招聘也在小小的屏南山城传得沸沸扬扬。后来的事实验证了公众的质疑:在这一招聘条件的限定下,只有宁德市某市领导之女一人符合招考条件,最终未经考试就直接聘用。事件曝光后,宁德市人事局很快取消了招聘。
如果说屏南县搞“萝卜招聘”时的违规手法,尚属费尽心机为“萝卜”精确“刨坑”,那么,海南省三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暗箱操作”行为则更为明目张胆。
2010年4月,三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所属的两家事业单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服务中心和小额贷款担保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很快,人们就惊奇地发现,有8名本系统工作人员的亲属也参加了考试,而按照有关规定,这些人根本就不符合招聘考试的资格条件。更为“奇特”的是,三亚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温孝廉之女温某,居然在考前就已经获知了试题的答案,结果一举“拿下”99分的高分,舆论一片哗然。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事情很快败露。经三亚市委、市政府调查组调查核实,有关部门迅速取消了包括温某在内的8人的考试成绩,并将有关责任人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查处。
事实上,近年来“萝卜招聘”事件时有曝光:安徽省原巢湖市居巢区在2010年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只允许本区籍生源或父母一方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考生报名;江苏省句容市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中,市政府接待服务中心公务接待人员的应聘条件设置为:女性、身高1.63米以上、具有2年相关工作经验、面试成绩占70%、专业不限、限句容籍户口等;2010年,浙江省上虞市招商局招聘一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报名条件也引来各方关注:具有浙江省户籍、2010年8月1日前在国外取得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学位、专业英语八级、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0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纵观各地此类公开招聘,不管招考部门如何解释,人们总能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萝卜坑”外,找到一个或一群洗净了身子的“萝卜”。
2.“倔强的萝卜”
“内部人控制”给了权力寻租者违规违纪以很大的操作空间
“萝卜招聘”,最早起源于网友对个别地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量身定制”等违规行为的公开质疑。渐渐地,这一形象说法得到公众的认同,从网上走到网下,广泛流行开来。
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以“萝卜招聘”为代表的事业单位违规招聘事件近年来确是一个接一个地冒头,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
2011年3月7日,中组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曾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营私舞弊等现象发出通报,并首次对外公布了5起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典型案例,暴露出某些基层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工作中存在的“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等严重问题。
为什么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沦为违规进人的“重灾区”?为什么最近几年一些地方似乎“萝卜招聘”进入了“高发期”?很多人纳闷:哪来这么多“倔强的萝卜”?
在不少地方,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是,因为国有企业数量有限,且用人早已与市场接轨,具有“公家”性质的单位无非两大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党政机关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且“凡进必考”,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完善,这个被誉为“玻璃房子里的竞争”的选拔模式,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年度“大考”,其公平公正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在客观上也成为违规者最大的障碍。
公务员这条路走不通,一些人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多为财政供养且相当稳定的事业单位。
不同于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更强调公共服务的专业技术性,往往需要根据岗位需要选用人才,很难像公务员考试一样“一把尺子量人”,这就要求落实事业单位用人的自主权。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表示,多年来,这种用人自主权在一些基层单位被异化为“内部人控制”,从而给了权力寻租者违规违纪以操作空间。
“公众对当前的„萝卜招聘‟现象十分反感,其实在公开招聘推行之前,某些地方事业单位的进人更为随意,甚至领导批个条子,人就进去了,根本不用考。”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应当历史地看待当前的事业单位“萝卜招聘”问题,如今需要“量身定制”恰恰说明原本松散的大门开始收紧了、规范了,使得一些人如果还想达到目的,就不得不绕着圈子费心“挖坑”,在网络时代,这样做又很容易被公众监督导致事情败露,“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时代确实在进步。”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加,也使得事业单位更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猎物‟。”吴江表示,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用人方式将越来越规范,能够藏匿猫腻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一些地方事业单位“萝卜招聘”等违规现象的高发态势,恰恰反映出某些地方官员冒险“搭末班车”的投机心态。
3.纪律仍需再严肃
公开招聘的程序设置还要更为科学合理,使“有心者无能力”
针对“萝卜招聘”,决不可听之任之。
今年3月的中组部办公厅、人社部办公厅通报,明确要求“严格政策,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通报中所要严格的“政策”,主要系指2005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和中组部、人社部2010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这两份文件。
特别是在后一份文件中,中组部、人社部强调:“对违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视情况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予以严肃处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或者给予处分;对违反公开招聘规定的应聘人员,要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事实上,在已曝光的几起案件中,相关责任人确实受到了一定处理。
2010年11月,屏南县有关部门对游代进、张功成进行停职检查,并要求纪委、监察局继续调查,依法依规处理;同时要求各级各部门引以为戒,深刻反思,正确履职,公正办事,坚决杜绝类似失职行为的发生。同年12月,屏南县人大常委会免去游代进财政局局长职务和张功成人事局局长职务,给予游代进记大过处分、张功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011年2月,三亚市纪委、监察局建议免去温孝廉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职务,责令人社局副局长陈明、副调研员龙海作书面检查,对两家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即人力资源开发局局长黎达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局长胡大川诫勉谈话,免去邢福流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科科长职务。
“必须严肃纪律,保持高压态势,让违规者受到严惩。”刘旭涛认为,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存在的“萝卜招聘”等违规行为仍需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吴江指出,在公开招聘的程序设置上,还要更为科学合理,使“有心者无能力”,避免违规的发生;同时,也要强化既有制度的执行力度,比如回避制度,很多“萝卜招聘”就是没有执行好这个制度而发生的。
“从长远看,更要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相当一部分非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应尽快跟市场接轨。”吴江强调,“如果„铁饭碗‟都打破了,再费尽心机搞„萝卜招聘‟,动机便会大大衰减。”
第二篇:2018事业单位面试热点:“萝卜招聘”将被追究责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2018事业单位面试热点、面试技巧、自我介绍、着装要求、注意事项等,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面试方面顺利备考。本文提供2018事业单位面试热点:“萝卜招聘”将被追究责任。
【热点概述】
近日,人社部印发《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针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明确应聘人员违纪违规的情形及处理规定,明确招聘单位和招聘工作人员违纪违规的情形及处理规定,明确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程序。
对于应聘人员违纪违规的,视情形分别给予取消其本次应聘资格,当次该科目考试成绩无效,当次全部科目考试成绩无效等处理,并视其情节轻重将其违纪违规行为记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聘人员诚信档案库。
对招聘单位违纪违规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直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于参与公开招聘的工作人员违纪违规的,视情节轻重,由相关部门给予处分,并停止继续参加当年及下一招聘工作,或调离招聘工作岗位,不得再从事招聘工作。应聘人员、招聘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包括发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等各环节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适用本《规定》。
根据《规定》,对应聘人员违纪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应聘人员拟作出的处理决定及相关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应聘人员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作出处理决定的部门对应聘人员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应聘人员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参与公开招聘的工作人员因违纪违规行为受到处分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
出台《规定》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体系、规范招聘行为的重要举措。对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招聘单位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管理权限进行处理,体现了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指导监督权、主管部门管理权和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公开招聘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
【模拟命题】
请谈一谈,对此新规定的理解。【参考答案】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的出台是对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是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是新时代下党和人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与期待,因此,希望这一规定能“仔仔细细”地落在实处,发挥其重要作用。
近年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出现了一些违纪违规问题,损害了就业公平和社会正义,滋生了腐败现象,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目前,公务员考录、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等已经建立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制度,但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尚无专门规定,特别是在招录过程中出现的“因人作画”“萝卜招聘”等问题,已广受群众的诟病,亟待解决。
《规定》的出台,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加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体系建设、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行为的紧迫需要,在今后的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能够“从上至下”地启到警示作用,彻底改变以往的“不良风气”。并且,在本次规定的具体内容上,既包括发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过程,也包括了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过程,还在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等各环节对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全面地认定与处理,另外,《规定》中还明确了招聘问题的范围与人员责任认定,在操作上能够保证其核心效果。
当然,要想真正的实现本《规定》的预期效果,还需在宣传与落实监督环节进一步加强:
1、做好此《规定》的宣传工作。既要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学习与领会,也需要配合媒体进行广泛性宣传,让群众真正了解,让“事业单位”的应聘者熟知,保证用人公平性。
2、做好此《规定》的落实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是基础,执法必严与违法必究是保障。势必在落实期间做好内外监督工作,开通监督举报渠道,将此《规定》真正落实到实处。
第三篇:学者称腐败现高官化等趋势 呼吁党内民主反腐
学者称腐败现高官化等趋势 呼吁党内民主反腐
中新网6月24日电 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今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二部副主任辛向阳的署名文章,探讨当前中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文章具体分析了当前中国腐败所出现的新特征,并提出五方面建议,主张尽快制定并实施财产申报制度。
文章指出,当前中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
具体来讲,腐败现象具有的特点是:
其一,群体化。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挤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其二,高官化。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七人。2009年8月27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通报了对广东省原政协主席陈绍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结果,决定给予陈绍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海外媒体对此评价称,2009年1—8月,“六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被集中查处,彰显出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9月份后又相继查处了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宋勇、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堂堂的问题。12月份查处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的问题。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
高官有17人。
其三,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则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经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0466亿元,人均涉案金额高达l.0982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273亿元,人均贪污、受贿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387亿元,人均挪用公款1.4376亿元。
其四,期权化。“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利”,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
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以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以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其五,潜规则化。从文化上看,中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血缘观念极强、法制观念薄弱,这种特定的文化观念也为腐败行为的发生孕育了土壤。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中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再例如“消解”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另外,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所提供的激励机制
来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使正直的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其六,国际化。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
“裸体官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即任职期间有意将妻儿送出国,独自一人在国内),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而某些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机会滞留不归的情况更是暴露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长。
其七,新型化。在新兴领域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反腐败措施比较少导致新兴领域腐败案件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出金融化、虚拟化的特点。
此外,与异性直接相关的腐败现象不可轻视,中纪委研究室原副主任、中纪委北京培训中心原主任、原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副主任刘春锦指出:受处分的厅局级干部中,90%的落马贪官都有包养情人,甚至有多个贪官共用一个情人的现象。
对于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对策,文章提出五方面建议:(一)扩大党内民主的实现方式,以民主制度建设来推动反腐败的深入 在全国县市逐步实行以下制度:
1、党代会年会制。县市党代会由过去的五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召开一次。
2、党代表直选制。党代表由过去的间接选举改为竞争性直选。
3、党代表常任制。党代表的任期与本届党代会的届期相同。
4、评议制。在党代会年会上,党代表要对县委、县纪委领导班子进行评议,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无记名投票表决;对“三个党组”的工作报告要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考核县委委员工作的重要依据。
制定完善的、科学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制度,保证党内决策的民主化。必须尽快制定标准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相关制度。规则包括:界定常委会需要讨论的重大事项的范围与确切内容;书记与副书记、常委之间关系的平等性,以及常委讨论权的保证制度;常委会议事的具体程序等。
利用人民民主反腐败。要充分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监督作用,发挥人民代表的职能,推进反腐败工作。如2006年通过的《监督法》创设了在人大闭会期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的制度,这一制度增加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监督的主动性和经常性,保证了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二)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
完善初始提名权制度。要提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科学合理地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实现“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到“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为此要做到明确范围,保证初始提名推荐人员的广泛性,科学界定行使初始推荐提名权的人员范围。规范程序,强化初始推荐提名权的制度安排。
建立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逐步实行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填写干部推荐说明书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得不到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实施“考任分离”制度。“考任分离”制度就是将干部的任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考察时不任用,任用时不需要再考察。
推广离岗考察制度。主要领导干部获得提拔需要离岗时,在公示提拔信息以后,适度延长公示时间,令其脱离原工作岗位,暂不进行新的任命或暂不就任新职,而是安排其到党校进行为期至少三个月的培训。在此期间可以排除干扰,使“一把手”
得到最充分的监督。
(三)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教育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密切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因势利导,大力弘扬以腐败为耻、以廉洁为荣的先进价值观念。
善于从大贪案件中总结出小蠹演化为大贪的内在规律性,不断进行倡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弘扬巴黎公社原则所体现的奉献精神。(四)坚定不移地推进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等制度建设
逐步完成领导干部从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向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过渡。财产申报制度,即有关财产申报、登记和公布的制度,被称为“阳光法”。它使公职人员的财产受到了严格监督。任何个人财产的不良变动都会受到查处。
文章建议,中国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要报告本人、配偶及由其抚养的子女的家庭财产,包括大额现金、存款、有价证券、房产、汽车、债权债务等主要家庭财产。中央巡视组采取例行的抽查制度,譬如每年抽查1%-5%的领导干部的个人财产。对于抽查中发现的不如实申报的干部,就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这种不确定性的威慑力比简单的惩罚措施更大。对于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必须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上对其财产予以公开公布,对那些没有公开、公布的财产,一经查明予以没收充公,并取消三年提名资格。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亲属出国留学、定居申报制度。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近年查办的不少腐败官员都将子女送到国外深造。对此,应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国推广领导干部亲属子女出国留学、定居申报备案制度。
(五)完善干部监督制度
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该制度规定领导干部在任期届中、届末和晋升、调任、转任、退休、辞职时要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应作为领导干部选拔、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归入个人档案;被审计者如存在经济责任问题,应及时查处。
建立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即问责制。该制度要强化党委(党组)书记的监督责任,明确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权力运行负监督总责,重点监督领导班子成员和下级党委“一把手”,同时实行重大违纪违法案件问责制,凡党委(党组)书记未履行监督责任的,追究其监督责任。
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该制度要建立推荐、考察、任用责任制,明确推荐、考察、任用等关键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要求、违规行为和责任后果。针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各责任主体,就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推荐、考察、决定三个环节的规定加以细化,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操作办法和监督措施,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选拔任用工作责任体系。
建立和健全谈心谈话制度。该制度要求落实任前廉政谈话,上级党组织对新上任的领导干部要进行廉政谈话,要求其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既要干净干事,又要主动抓好管辖范围内的廉政建设。要求落实定期谈话,上级党组织每年至少要找下级领导干部谈话一次,特别是当领导干部职务发生变动和退休时、个人遇有重大事项时、班子内部出现不团结苗头时,群众有较多反映时应及时进行谈话。
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该制度要求每年结合班子考察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对领导干部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时,领导干部要在干部群众大会上进行一次述职述廉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民主测评,考核和民主测评结果应向本人反馈,述职述廉报告要交上级党组织备案。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一定比例的,视情况作出组织调整或免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处理。将述职述廉、评议结果、整改措施等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的重要依据存入档案。
建立和健全廉政监督员制度。各单位要聘请廉政监督员,对廉政监督员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办理,及时向本人反馈。
建立和完善班子成员相互监督制度。班子成员对其他成员违纪违法情况故意隐瞒、不汇报的,一把手明知班子成员有违纪违法情况而不提醒、不批评、不汇报的,要追究其责任。
建立和健全巡视制度。上级部门要通过巡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落实一把手监督及干部八小时外管理的情况实施检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