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生活——2012教师招聘专业中学政治大纲笔记整理
三、政治生活
人民民主专政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三)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四)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五)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二)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三)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
②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第一,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第二,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权阶级。(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这项原则表明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确保权利的实现。②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第一,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第二,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是一致的。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②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以国家、集体利益为主,暂时牺牲个人利益,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同时国家应保障个人合法和正当的利益。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和要求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我国民主选举的方式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意义
(一)方式: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二)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意义?
(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我国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一)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二)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民主监督
(一)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
(二)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三)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2)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一)政府的主要职能(对内):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
(二)政府的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3)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一)为什么政府要依法行政?(1)必要性: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意义(重要性):
①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政府怎样做到依法行政(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要求?(1)具体要求:
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2)具体途径: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
③坚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⑤坚持科学民主决策。(3)根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
(三)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利利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利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2)意义:①能够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能够防止滥用权力,防止各种腐败行为;
③能够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意、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四)为什么要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如何?意义? 原因:
1、这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2、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①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②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如何: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意义:(1)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
(2)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五)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政府的权威
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们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一)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大常务委员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在人大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人大的部分职权。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四)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五)人民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广大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六)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我国国家机构——由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共同构成
(八)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点:(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首要前提、根本保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三)我国的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的原因? 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后果: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领导方式: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四)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和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2、弘扬科学精神 主权国家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类型:主权国家、国际组织
(二)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三)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联合国
(一)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和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二)《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三)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火、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二)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三)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四)影响因素:国家力量
(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
(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和平与发展
——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一)和平问题
1、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二战后,由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因此,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等。
2、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3)西方国家对这些纠纷插手和利用(4)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二)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三)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世界多极化
(一)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三)世界为何会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五)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二)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3)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第二篇:政治学——2012教师招聘专业中学政治大纲笔记整理
五、政治学
政治的本质
(一)政治的定义:
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的社会功能
第一,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第二,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第三,塑造合格的政治人,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第四,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第五,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国家的涵义、本质、职能
(一)含义及本质: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a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b国家是阶级统治。说明国家的本质。
c.国家是个机器。国家是个特殊的机器,在于它具有公共权力。
(二)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1.内部职能
定义: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2.外部职能
定义: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3、内外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国家类型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划分标准是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1、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2、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3、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4、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社会内部分裂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结果。
(二)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 a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b职业性常备军的建立 c赋税制度的确立
(三)国家权力的特征
a强制力的垄断性。b普遍的约束力。C主权性。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政党的涵义、作用
(一)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组成的,是政治社会政治斗争的集中代表。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要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2、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4、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5、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现代意义的政党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级的产物。政党政治与议会民主制选举制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党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
政党要发挥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通过组织系统将本阶级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行动,以实现阶级的奋斗目标。
政党的政治纲领既是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本质的最重要的依据。
(三)政党的分类:
1、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2、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和参政党)
3、以政党是否合法为标准(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
4、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联盟)
(四)政党的功能、作用: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
2.集中阶级意志。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的统治。政党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集中阶级意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政党不但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必须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政策的形式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政治统治的涵义、基础、类型、方式
(一)涵义:是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支配政治斗争和控制社会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也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实乃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与控制行为。所谓“国体”问题,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高层次的政治行为。
(二)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1)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借。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2)暴力机关是政治统治的关键的必要条件。
2、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1)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成员的关系状况。
(2)为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极可能扩大自己社会成员队伍,扩大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如我国的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
3、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1)政治权力主体要有效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是起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
(2)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也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维护政治统治的条件。(3)还是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政治统治力量的根本途径。
3、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1)国家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即国家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政治统治的可能条件。
(2)政治权力须转化为政治权威才能带来服从效果,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政治统治的认可,正是这种认可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获得足够的政治权威须依据某种价值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改进党的理论武器,是增强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认同的重大举措。
(三)政治统治的类型:
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和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四)政治统治的方式:
1、暴力压制
2、法制建设
3、承担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4、控制基层社会生活
5、政治社会化。
政治管理的涵义、类型、原则、方式
(一)涵义: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政治管理的重要功能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政治管理的行为内容是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
(二)类型:
1.传统政治管理: 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
2.现代政治管理: 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
(三)原则:民主与法治、科学与高效、协调与统一,是政治管理原则中的最基本原则。
(四)政治管理的管理行为方式:
1.政治规划。就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进行计划部署。规划通常是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行为,因此,政治规划是政治管理的首要行为(预先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
2.政治决策。政治权力对政治管理活动的决定行为。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判定)
3.政治组织。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行为。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型,动态性)
4.政治指挥。按照特定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协调社会成员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5.政治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对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6、政治沟通。政治信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达到某种政治共识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
(一)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应用比较分析法,提出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二)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大致同上。
(三)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历史比较法,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权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根据前两条标准,首先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类)。
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政体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
1. 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所盛行的一种君主制政体。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2. 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二元君主制】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政体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倒阁权。君主象征国家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
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1. 议会共和制: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
2. 总统共和制: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总统由普选产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政府各部部长在法律上只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 委员会制:是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群众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无产阶级专政,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民主共和制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唯一能够采用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它实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政体形式。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又是一种正在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的任何具体形式,只要适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就是那个国家的最好的政治形式。典型意义的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1. 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第一,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代替。
第二,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
第三,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
第四,公社废除旧警察和官吏,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2. 苏维埃制
第一,最高苏维埃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它机关都由它产生。
第二,最高苏维埃设立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
第三,苏维埃的代表由人民选举和对人民负责。3.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代表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第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体形式。
第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实行基层直接选举,其他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我们就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我国人民是在党的领导下。
第四,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苏维埃政权的经验,总结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展起来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二)古代两种形式:(1)帝国形式。(2)分封割据形式。
(三)现代国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1)单一制。(2)复合制。
(1)单一制: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特点: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国籍。
单一制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2)复合制:若干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由于联合的程序和形式、权力的划分有着重要的差别,可细分为:(1)邦联制。(2)联邦制。
【邦联制】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典型代表是欧洲联盟。
【联邦制】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典型代表是美国。
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最终只能由各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决定。
(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1、特点: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及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
第五,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批准后生效。
第六,地方各级政府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实行地方适度分权。
2、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大杂居、小聚居”。
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3、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其特点如下:
第一,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第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自治权: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民族自治地主内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特别行政区】最出是针对台湾做出的,但在香港、澳门付诸实施。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特别行政区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是一个国家。特别行政区是一级地方政府。
第二,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第三,高度的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定义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承担着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国家管理的繁重任务。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这些主要国家机关构成的统一整体国家机构。
2、国家机构的组成
(1)任何国家都要设置国家元首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国家元首的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
(3)行政,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订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4)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狭义的司法机关仅指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广义的司法机关除法院外还包括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3、国家机构的主要特点
(1)阶级性 国家机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社会性 国家机构一般以全社会正式代表身分,以全社会名义进行活动。
(3)整体性 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政治组织体系。
(4)强制性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这样做一是依靠法律强制,一是依靠暴力强制。
4、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它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形成鼎立之势,而又相互制约和平衡。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国的具体实施形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机构机制。
例如:美国的三权在宪法上是平等的,英国是“混合权力体制”??议会权力最高。1985年第五共和国采用了“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
5、制约国家机构的主客观因素:
1)国体的制约。2)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制约。3)国度国情诸因素的制约。政党制度的内涵、类型
(一)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干预政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1、两党制 :
(1)概念: 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2)两党制的类型:
a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特点: 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 2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b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特点: 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 2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3)两党制的特点(英美共同)
1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 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4)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 2两党的政策与立法趋同
2、多党制
(1)概念: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力,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2)多党制的类型:a两极多元格局的两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3、一党制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我国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B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C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政党的运行机制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有序和高效运作,政治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是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政治民主的涵义、特征、功能
(一)政治民主及其特征:
1.民主就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2.政治民主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作为其前提。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是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政治管理要以社会政治统治为前提,民主也必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定和存在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基本前提。(2)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政治民主之所以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根本原因在于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中的运用。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核心原则。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同时,它可以在政治生活中自由地行使和实现自己的公民权利,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精神和行为自由的决定自己的事务。
(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主政治是以政治成员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意志一致为基础的。民主政治一般视多数同意为全体政治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多数决定。多数决定的规则还意味着保护少数人的权利。(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间接民主又称为代议民主,是由人民选举出特定的公职人员实现社会政治管理的方式。直接民主即由社会全体政治成员直接管理或决定社会公共事务。
(6)政治民主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法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条件。民主政治中的法治又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
(二)政治民主的功能:
1、政治民主化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提高政治参与程度。
3、有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
4、有助于以和平手段消除社会争端,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5、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的形式
(一)从基本实施方式来说,可以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
(二)从具体的实现民主的手段上来看,民主的形式包括:选举表决(投票)、参与讨论协商(政协会议)等。
(三)从民主的参与范围来说,可以分为精英民主、大众民族等。
(四)从实现民主的理念和理论侧重的不同,民主分为多元主义民主、法治民主、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等。民主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多数决定,言论自由。政治民主的进程、模式
(一)西方政治民主化模式(1)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从17世纪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英国、法国、美国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对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2)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第二,议会成为政治斗争的舞台。
第三,“制宪”成为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工作。
第四,政治领导权的分散化。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确立,政党制度的多元化,使领导权分散,防止了个人专断。第五,公民权利逐步扩大。第六,公共政策趋向多元折衷。(3)西方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模式
A、英国类型。政治民主化道路充满改良与渐进主义色彩。B、法国类型。政治民主化以不断革命的方式实现。
C、美国类型。具有稳定、和平的性质。由于没有王权制度的历史,政治民主化一开始便构建全新的政治民主制度阶段。D、德国类型。属于外发式道路。即政治民主化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逐步深入的。E、日本类型。是一种外压式的,被强制按西方民主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实施政治民主化。
F、瑞典类型。是北欧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典型。与英国比较类似。以一种改良和渐进方式来完成政治民主化。(4)西方代议制民主模式的基本制度和机制
西方政治民主化完成后,形成了一套以代议制民主为核心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体现出民主化的“现代化”特征。
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制度包括:普选制、议会制、政党制度和文官制度。
西方代议制民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和法治机制等。
(二)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模式
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基本制度包括民主选举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制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参与机制、制约机制、民主集中制、法治机制。
(三)中国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道路(1)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考察
从辛亥革命开始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1919年五四运动掀开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新篇章。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障碍
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缺乏浓厚民主思想氛围;民主制度不够完善;政治民主化进程缺乏足够的领导和规划;国际政治环境不够宽松等。(3)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动力;追求民主政治成为执政党理念,提供了政治动力;人民群众政治意识的增强,为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动力。(4)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政治民主化过程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力划分问题;民主制度建设问题;政治法治化问题;民主监督问题;政治参与问题;政治文化问题。民主化的动力
(一)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
(二)抗争政治的非预期后果(蒂利)
(三)经济发展(李普塞特)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2教师招聘专业中学政治大纲笔记整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三条主线:政治主线: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主线:生产力标准理论
3、四大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论
4、九大方面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指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5、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从而构成了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内涵、体系和实质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
十三届四月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提出、系统论证和形成体系、深化发展等阶段。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具体要求:
内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4、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关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
武器,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努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按照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自觉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1、与时俱进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品质
3、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5、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从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作出的唯一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1、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2)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4)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依据: 党的十三大上最终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揭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根本任务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强国之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的对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开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是全方位的、全面的。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是: 1.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 5.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6.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7.必须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和人的全面发展 8.必须坚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9.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0.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11.必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12.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内容:
1、十三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 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
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3、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第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第二,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1)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2)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
(3)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重要环节构建而成)
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四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自发地实现资源配置。
(2)加快市场的培育。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4)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是调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1、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
2、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3、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1)实行党政分开。(2)进一步下放权力。(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4)改革人事制度。
(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五)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六是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
(六)意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繁荣文学艺术,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一)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价值:
1、首要价值: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
2、重要价值: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
3、理论价值: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价值,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
1、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
2、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
3、服务水平也在创新中不断提升
4、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5、传播先进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这个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4、发展和改革又是稳定的基础。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稳定为保证;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完全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即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构想的立足点和前提是采用和平的方式;“一国两制”是国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合法性,而非权宜之计。
(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和历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立场是始终一贯、坚定和清楚的,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就要反对分裂,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反对外国势力干涉,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一个中国的原则,也是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进行对话、商谈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是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大计。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以及发展经济的要求,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是推进“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重要环节。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第四篇:2011教师招聘大纲整体笔记
一 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作用: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基本内容: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轨,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二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1,明确使命,增加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2,加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3投身实践,教学相长
三、加强师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第五篇:2018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中学-政治)
阜阳分部
推荐阅读:阜阳公务员考试网 阜阳人事考试网
2018年阜阳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公告|职位表|报名
为做好2018市直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工作,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皖人社发〔2010〕78号)规定,现就2018阜阳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原则
(一)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二)坚持考试考察、择优聘用。(三)坚持统一组织、分工负责。
二、招聘计划
经阜阳市人民政府批准,2018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265名(见附件1《2018阜阳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岗位表》),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33名,管理岗位32名。招聘计划(岗位)等信息于4月20日起同时在安徽省人事考试网(www.xiexiebang.com.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阜阳中公教育官微|阜阳中公教育官网
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