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
龙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
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我县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以及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惠州市财政局关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县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行政单位)及其他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
第三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方式。国有资产使用应首先保证行
防止因资产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浪费,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 单位自用资产管理
第八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承担本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职责,加强资产使用管理,落实单位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和各项资产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资产使用管理的内部流程、岗位职责和内控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资产的购建、验收、领用、使用、保管和维护等内部管理流程,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加强审计监督和绩效考评。
第九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购建审批制度。资产购建应当进行充分论证,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资产配置标准和工作需要编制资产购建计划。
对需要报批的项目,应当报县财政部门审批,列入部门预算后组织采购;对不需要报批的资产购建项目,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采购预算,经单位领导批准后,列入部门预算组织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购建,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不需政府采购的资产购建,单位内部应严
理、技术质量管理、内部审计监察和财务等有关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报单位领导审核后,按资产处置管理审批权限报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资产保管、使用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资产丢失、毁损、管理不善的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五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及资产使用计划、执行使用情况及绩效目标进行审计,防止资产使用不当造成损失。建立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资产管理人员调离、离任资产审计或检查制度,对审计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第十六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应认真做好自用资产使用管理,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损耗,做到高效节约、物尽其用,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第十七条 县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引导和鼓励事业单位实行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行政和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工作,对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可以在单位之间或单位内部实行共享共用。除应付突发
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县财政部门审批。对外投资资产价值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主管部门报县政府审批。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主管部门应对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拟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查。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情况是主管部门审核新增对外投资事项的参考依据。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
第二十三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利用财政资金和保证本单位正常运作的资产对外投资。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申请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应提供如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一)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事项的书面申请;
(二)拟对外投资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五)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复印件、拟合作方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境外投资的,应遵循国家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外汇管理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上缴国库。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用于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一)专项登记。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资产应建立专门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二)专项考核。建立对外投资资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和定期内部审计制度,对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章 出租、出借资产管理
第三十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应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申请,附相关材料。账面价值在50万元以下,报经主管部门书面审核意见后报县财政局审批;账面价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及县财政局审核提出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主管部门应对行
过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租,出租出借公开招租价格可以采取资产评估等方式确定。资产出租的承租方确定后,由产权单位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每期租赁合同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出租成交确认通知书及签订的租赁合同文本应于15个工作日内报县财政部门备案。
对于租赁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临时性出租、出借事项,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由出租、出借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自行组织公开招租,招租过程必须接受本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及主管部门的监督,单位应于15个工作日内将招租的情况、成交结果及签订的合同文本等报县财政部门备案。
对于实际租赁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出租、出借事项,单位不得分解、分段实施,规避公开交易制度。避免出现将6个月以上的租赁期限分解为两个以上的6个月以内的租赁期的现象发生。
第三十四条 在租赁合同到期前6个月时,产权单位应履行书面告知承租方的义务,与此同时,产权单位确需在租赁合同到期后继续招租的,应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三十一条的规定重新进行租赁事项的申报,依法重新公开招租,并在原租赁合同到期前3个月内完成新租赁事项的招租及合同签订工作;租赁合同到期仍未签订新合同的,产权单位应依法终止原租赁合同的履行,不得自行续租。
纳税,并出具税务部门监制的统一发票。
第三十九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缴纳的税款和所发生的相关费用(资产评估费、技术鉴定费、交易手续费等),在收入中抵扣,抵扣后的余额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关规定上缴国库。
第四十条
出租方应与承租方约定在租赁期间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转租,否则出租方有权终止租赁合同。
第四十一条
国有资产所在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此项工作,加强对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日常跟踪管理,及时将本单位出租、出借的信息录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专门台账,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各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下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确保租赁合同的履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转为非经营性资产,必须按程序办理手续。主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账面价值在50万元以下,报经主管部门书面审核意见后报县财政局审批;账面价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及县财政局审核提出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十三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用于出租出借的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对其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应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使用的各项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第四十八条 县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及其收入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四十九条 行政和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五十条 事业单位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使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第二篇:云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2010
云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云财资【2010】110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9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2008〕17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以及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活动。
第三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第四条 省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首先保证满足履行国家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五条 省财政部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事项进行审批(审核)或备案。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具体管理。
第六条 省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事项的批复,以及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报主管部门备案的文件,是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产权登记和账务处理的重要依据。账务处理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省级行政单位应对本单位出租、出借,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第八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按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第九条 省级行政单位拟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拟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应当权属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不得进行对外投资或出租、出借。
第十条 省级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自主经营、对外投资、举办经济实体。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财政部门应当对其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单位自用资产管理
第十一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自用资产管理应本着实物量和价值量并重的原则,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完善资产管理账表及有关资料,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并对资产丢失、毁损等情况实行责任追究。第十二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自用资产的验收、领用、使用、保管和维护等内部管理流程,并加强审计监督和绩效考评。
第十三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单位购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等方式获得的资产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验收合格后送达具体使用部门;自建资产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以及按要求办理资产移交和产权登记。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四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领用应当经主管领导批准。资产出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办理出库手续。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使用人员离职时,所用资产应按规定交回。
第十五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做好自用资产使用管理,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损耗,做到高效节约、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
第十六条 省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工作,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非物质性资产,进行可靠、有效的分类、登记、评估和管理。
第十八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定期向单位领导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及时反映本单位资产使用以及变动情况。
第三章 对外投资管理
第十九条 省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100万元)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部门审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100万元以下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并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一式三份)报省财政部门备案。涉及货币资金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部门审批。重大事项,主管部门报省财政部门审核后,由省财政部门报省政府审批。省级事业单位应加强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条 省级事业单位应在科学论证、公开决策的基础上提出对外投资申请,并附相关材料,报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主管部门应对省级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拟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查,并报省财政部门审批或者备案。
省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效益情况是主管部门审核新增对外投资事项的参考依据。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省级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
第二十一条 省级事业单位申请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应提供如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一)省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事项的书面申请;
(二)拟对外投资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省级事业单位进行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省级事业单位关于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省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拟合作方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六)拟创办经济实体的章程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下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七)省级事业单位与拟合作方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协议草案或合同草案;
(八)省级事业单位上财务报表;
(九)经中介机构审计的拟合作方上年财务报表;
(十)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二条 省级事业单位转让(减持)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按照《云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省级事业单位经批准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应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拟投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报告按规定报省财政部门备案或核准。省级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经批准后,与对方最终签订的《投资协议》等正式文本应报主管部门和省财政部门确认或备案。第二十四条 省级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职能定位,不得用财政拨款及结余、上级补助、确保履行职能和满足事业发展正常需要的资产、以及临时机构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投资,严格控制货币资金和非主业对外投资。
第二十五条 省级事业单位不得从事以下对外投资事项:
(一)买卖期货、股票,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购买各种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利用国外贷款的事业单位,在国外债务尚未清偿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资产对外投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对外投资事项。第二十六条 省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对外投资:
(一)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
(二)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的;
(三)产权有争议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第二十七条 省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境外投资的,应遵循国家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外汇管理等相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省级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的管理,建立风险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出资人负责。
第二十九条 省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应按照预算管理及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三十条 省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省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考核。省级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内控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章 出租、出借管理
第三十一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100万元)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部门审批;资产单项或批量价值在100万元以下的,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一式三份)报省财政部门备案。重大事项,主管部门报省财政部门审核后,由省财政部门报省政府审批。
第三十二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应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申请,并附相关材料,报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主管部门应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进行审查,按规定报省财政部门审批或者备案。
第三十三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提供如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一)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拟出租、出借事项的书面申请;
(二)拟出租、出借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出租、出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关于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拟出租出借方的行政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六)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四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出租、出借:
(一)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
(二)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的;
(三)产权有争议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三十五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租的形式确定出租的价格,必要时可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的办法确定出租的价格。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年。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经批准后,与对方最终签订的《出租、出借协议》等正式文本应报主管部门和省财政部门确认或备查。第三十六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取得的收入,原则上用于原单位维持机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上缴省级国库,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财政统筹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应按照预算管理及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及其收入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要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使用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第三十八条 主管部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权限申报,擅自对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事项予以审批;
(三)串通作弊,暗箱操作,违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四)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行为。第三十九条 主管部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省级事业单位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和《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所投资全资企业和控股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于每个会计终了后,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部门决算报表格式、内容和要求,对其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报告,报主管部门后,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报省财政部门。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并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省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按照本办法执行。
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省级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省级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使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主管部门应依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包括驻外办事机构)国有资产使用的具体实施办法,报省财政部门备案。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授予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一定限额的国有资产使用权限并报省财政部门备案。州市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由州市县财政局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报省财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 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活动,应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第四十五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与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云南省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云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优化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总称。
行政单位,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以及执行行政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事业单位,包括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各类事业单位。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担保和闲置资产的调剂等方式,国有资产使用应首先保证履行国家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按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及时将固定资产登记、使用等变动信息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章单位自用资产管理
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本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使用、保管、维护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使用管理流程,细化对资产登记、资产变动、资产清查、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应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问责制,明确资产使用部门和保管责任人,明晰职责,对资产进行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八条凡新建、扩建、改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建成,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必须在竣工后三个月内,在对所有财产和物资进行盘点、核实和清理,做到账账、账证、账实相符后,按照规定的竣工验收依据和程序,组织项目竣工验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和产权登记手续。对于不按要求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并进行资产登记入账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登记、资产与财务有效衔接制度。对于单位购置、接受捐赠,以及上级部门划拨、配备或提供经费购建等方式获得的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验收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不合要求不予办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严禁未经资产登记和财务入账而直接使用资产,确保资产实物与价值的统一。
第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和离任资产审计制度。资产的领用应经过主管领导的批准,资产管理人员应及时登记,并定期检查领用资产的交回情况,确保资产安全、完整。资产使用人员离职,所用资产也应按规定交回。
第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清查制度。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清查,或不定期抽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确保资产、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与完整。对于未进行资产登记、入账的国有资产,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责令单位及时补录,否则有权限对该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剂。对于账实不符的资产,要核实盘盈、盘亏和毁损的数量,查明造成盘亏或毁损的原因,按规定程序,报请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对于因保管人管理不当造成资产丢失或毁损的,应追究经济责任,由直接责任人赔偿。
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使用单位的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及资产管理进行审计,对资产保管、使用人员的资产使用绩效进行考核,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的人员追究相关责任。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使用绩效作为下一资产配置预算安排的依据。
第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许可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非物质性资产等,进行可靠、有效的分类、登记、评估和管理。
第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制度。除应付突发事件的专用设施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的国有资产,各主管部门有权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规定权限,在本部门或本系统内调剂使用或处置,同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掌握更全面的可调剂资产信息,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第十五条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定期向单位领导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及时反映本单位资产使用以及变动情况。
第三章资产有偿使用管理
第十六条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自主经营、对外投资、对外担保、举办经济实体。已经利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管。
第十七条行政事业单位拟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的国有资产的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不得进行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职能定位,不得用财政拨款及结余、上级补助、确保履行职能和满足事业发展正常需要的资产、以及临时机构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非主业投资和对其投资兴办的企业、子企业的对外投资。事业单位不得从事以下对外投资事项:
(一)买卖期货、股票(不含股权转让行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购买各种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产品或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凡利用国外贷款的,在贷款债务没有清偿以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资产对外投资;
(四)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投资行为。
第十九条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得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等国有资产对外担保。
第二十条行政单位利用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事业单位利用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的,应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资产存量及使用情况,对行政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审核意见。严禁未经主管部门审核和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直接对资产进行有偿使用,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单位,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责令其及时改正,否则有权限对该项资产进行合理调剂。
第二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办理报批手续时,须提供下列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一)单位拟办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书面申请、申报审批表及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书;
(二)单位出租、出借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单位同意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拟出租、出借资产的价值证明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拟出租出借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六)按国家有关规定,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担保的,办理报批手续时,须提供下列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一)单位拟办理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担保的书面申请、申报审批表及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书;
(二)对外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事业单位同意对外投资的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拟对外投资和担保资产的价值证明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拟创办经济实体的章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下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投资双方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协议草案或合同草案;
(六)拟合作方、被担保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登记证或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七)事业单位及合作方近三年财务报表或中介机构审计报告;
(八)按国家有关规定,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二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以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出租、出借评估报告中的价格或公允价格为底价,由财政部门或由其授权主管部门进行招投标,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将正式签订的合同报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合同期一般不得超过3年,合同期满后应重新组织招投标。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利用非货币性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应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的有关规定。对资产评估项目,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核准或备案手续。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加强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境外投资的,应遵循国家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外汇管理等相关规定,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的管理,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申请上市和股权变动中涉及的重大资产变动事项,须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再按有关程序办理手续。
第二十九条行政单位出租、出借,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行政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第三十条行政单位出租、出借,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等经营活动终止时,应向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终止还应进行投资清算。
第三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内控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行政单位用于出租、出借,事业单位用于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的国有资产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一)专项登记。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真实、准确、及时反映资产的使用及变动信息,实现动态监管,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二)专项考核。主管部门应建立有偿使用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对资产的使用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第四章资产使用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及其收入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国有资产使用的各项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要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支出由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申请(填写项目文本)、主管部门审核、送财政部门同意后方可由单位按批准的方案发放津补贴和用于事业发展。
第三十三条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和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涉及的资产使用管理,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由财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并视情况对单位和责任人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有违反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的,按其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省直各部门、单位参照本办法,结合本部门、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备案。各市州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由市州县财政局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湖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规定,凡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2008年03月12日 16时09分 617 主题分类: 财税审计 国企国资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穗财资[2007]183号
市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各区、县级市财政局:
为了规范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的规定,我局制定了《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并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有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联系电话:83338671)。
广州市财政局
二○○七年十二月三日
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等,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团体组织(以下统称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
经市编办核定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国有资产使用的规定,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
第二章 单位自用资产管理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购建审批制度。资产购建,应当进行充分论证,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资产购建计划,需要报批的项目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列入部门预算后组织采购;对不需要报批的资产购建项目,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采购预算,经单位领导批准后,列入部门预算组织采购。
第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采购制度。购建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资产采购不需政府采购的,单位内部应严格建立采购与付款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到达后,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不合要求不能入库,严禁没有经过资产管理部门验收直接送达使用部门。资产保管人员签字后,及时将相关凭证送达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严禁对没有经过资产管理部门或人员确认的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至少每年一次,做到账、卡、实相符。
第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的领用应经过主管领导的批准;资产出库,保管人员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使用的人员离职,所用资产应当按规定交回。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处置,应由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和财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单位领导审核后,按资产管理审批权限报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资产保管、使用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及资产管理进行审计,防止资产使用不当造成损失。建立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资产管理人员调离、离任资产审计或检查制度,对审计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半年或)向单位领导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反映本单位资产使用情况和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接受单位领导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的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消耗,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第十五条 除应付突发事件的专用设施外,对行政事业单位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同级财政部门有权调剂使用。
第三章 对外投资资产管理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有关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举办的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资产使用情况等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下列资产不得用作对外投资:
(一)财政拨款;
(二)上级补助;
(三)保证本单位正常运作的资产。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对外投资,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拟开办经济实体的章程;
(四)投资、入股、合资、合作、联营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
(五)资产价值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六)近期会计报表和资产报表;
(七)资产产权证明;
(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申报审批表(附表1);
(九)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享有对外投资收益分配权,并承担对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监督责任。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单个项目所取得的税后利润,按20%缴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余下的收入,财政核拨事业单位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核补和经费自筹的事业单位按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用于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一)专项登记。应当对这些资产建立专门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二)专项考核。应当建立这部分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对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第四章 出租、出借资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应当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
第二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申请报告;
(二)资产价值证明;
(三)资产产权证明;
(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申报审批表(附表2);
(五)出租出借房屋建筑物除提供权属证明外,还需提供房屋建筑物的坐落地点、面积、规划用途等资料;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二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委托经市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的社会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招租,因特殊情况无法公开招租的资产,需报经市财政局审批后采取其他方式出租。属房产出租的,租金不低于房管部门公布的所在区域房租参考价。
第二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的承租方确定后,由产权单位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每期租赁合同的期限一般为一到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第二十六条 行政单位资产出租每月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二十七条 财政核拨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每月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核补和经费自筹的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所取得的收入,每月按租金收入的10%向财政部门缴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扣除应缴税费后的余额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二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出租出借的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对其应当实行专项管理。
第五章 对外担保资产管理
第二十九条 行政单位不得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担保。除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对外担保外,其他事业单位确需对外担保的,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申请报告;
(二)资产价值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三)资产产权证明;
(四)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书;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第六章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
第三十二条 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经同级财政部门授权的主管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并由财政部门或者经同级财政部门授权的主管部门核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以下简称《产权登记证》)。
第三十三条 产权登记分为设立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注销产权登记。
第三十四条 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三十五条 《产权登记证》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制发。
第三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领取的《产权登记证》,是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凭证,应妥善保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产权登记证》。《产权登记证》遗失或者毁坏,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向财政部门申请补领。
第七章 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
第三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同级人民政府调解、裁定。
第三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第三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八章 资产使用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使用的各项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第四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第四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照本办法有关行政单位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各区、县级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第五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通个市场化运作经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其收入主要包括: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经审批同意,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三是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四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提供担保取得的收入;五是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收入。
一、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具体要求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5号令)规定: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同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控制,从严审批;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批准的计划和用途从财政专户中按程序拨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规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清产核资以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于不断改革和理顺当中,资产有偿使用在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现以远安县为例,剖析当前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收入规模小,资产闲置
据决算报表统计,远安县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有偿使用收入为172万元,其中 :出租、出借收入148万元,服务单位上缴资产收入15.1万元,其他收入8.9万元。资产账面原值7.45亿元,其中在用7.38亿元,未使用7000万元,损坏不能使用的只有3000元,其余的都闲置未使用。透过资产决算报表,我们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规模小,资产大量闲置,没有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
2、以收抵支,脱离监管
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属政府非税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然而,少数单位实现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不开具《**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票据》,直接坐收坐支,或抵单位招待费开支,或用于单位福利费开支,脱离财政监管。如**年某行政执法单位将房产400平方米出租,用于兴办酒店,该单位的房屋租赁收入2 万元没有开具正规收据,直接抵单位招待费开支。
3、手续欠缺,逃避审批
少数行政事业单位不认真学习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相关政策,缺乏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制度的认识。在国有资产转作有偿使用前,没有严格办理资产有偿使用审批手续,随意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或兴办实体等。近3年来,我们经过监督检查,发现3个单位国有资产原值近52万元没有办理审批手续,擅自出租、出借,或转作他用。
4、缺乏评估,效益低下
部分单位将国有资产转作有偿使用前,没有详细地考察市场情况,没有对有偿使用的资产进行认真评估,致使资产有偿使用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租赁合同约定时间太长,如某单位一次性租赁达20年之久,并一次性缴纳租赁费7.2万元;二是部分单位没有公开招标竞价,租赁费用偏低;三是租赁费用不能及时足额上交财政,有拖欠现象。
(二)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划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闲置客观上有区划调整的原因。经调查研究,主要有:一是行政区划调整。**年4月撤乡并镇,将**合并到**、原**合并到**镇,造成原土地、房屋构筑物闲置。二是教育区划调整。近5年来,共撤销中学 2所,小学4 所,撤销的中小学资产未能有效利用。2012年末闲置资产中,土地17.9万元,房屋构筑屋4520万元。
2、认识偏差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认识存在偏差。一
是产权认识存在误区。单位主要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金来源是国家无偿拨付,其形成的资产应当为本单位所有,因而可以随意使用,无需审批。二是对行政事业资产功能理解存在误区。把国有资产当作部门财富,不经审批,盲目改变资产用途。通过资产有偿使用,以收抵支,坐收坐支,谋取部门利益,脱离财政监管。
3、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很少有单位把国有资产自始至终当作价值来管理。由于经费来源上的供给制,核算方式上的收付实现制,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养成“事事伸手要”、“重钱轻物”、“重用轻管”,造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价值观念淡薄。
4、监管不力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没有建立“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三、相关建议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需要,对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着重要意义。从目前远安县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下一步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清产核资以来,我县制定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有偿使用相关管理办法,经过近7年运行,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资产有偿使用相关配套制度,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从资产有偿使用的审批、评估、公开操作、收益管理、责任考核等一系列流程中加以制约和规范,以实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管理。
(二)摸清家底,充分利用
成立清产核资专班,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的资产认真清理、归类。将清理的闲置资产,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整合,充分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能调剂使用的,尽量调剂到所需要的单位,以节约购置资产财政支出。不能调剂使用的,将闲置资产交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程序,对外公开招标,充分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
(三)利用网络,动态监管
一是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分析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不同时点、不同地点资产存量、分布和结构情况,掌握资产使用和闲置情况,对单位闲置资产实行动态监管。二是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台账,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合同、收入等资料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动态管理。
(四)成立机构,强化征管。
一是成立机构。建议比照省财政厅做法,成立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办公室,并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股合署办公。二是明确职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股承担政策制定、收益计划、监督检查等职能。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办公室承担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统一调剂处置,宣传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的相关政策等。
(五)严格监管,加强执行
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执行力。只有按照规章制度去认真落实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经常对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项目的制度执行情况、有偿使用情况、收入管理情况、资产安全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并与审计部门实行信息共享,与纪检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检查出的违规行为,必须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进行公开曝光,通报批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