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问盘突出症70例疗效观察 2500
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单纯牵引法和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通过统计治疗有效人数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痊愈4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组痊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5.41%。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综合理疗;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可以称为腰椎间盘破裂症[1],该症状经常出现在青壮年身上。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向一侧或者两侧下肢呈放射状疼痛并出现腰腿活动障碍的情况。在临床上经常有多种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情况出现。而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仅采用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效果一般。因此我院对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理疗配合牵引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患者,分别进行单纯牵引法和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年龄范围为20岁~70岁,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55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0岁~65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观察组年龄范围为25~70岁。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单纯的牵引手法治疗:牵引力由小(体重的30%)逐渐加大,按照患者的承受能力和病情对牵引力进行不断调整直到最大(体重的55%-100%)。牵引治疗每周一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0分钟。观察组在单纯的牵引手法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理疗:通过超短波治疗、低固波治疗、热磁振治疗和手法推拿方式。在牵引治疗后静卧5小时开始,每天通过超短波治疗和低固波治疗30分钟;热磁振发温度需要及时调整到47℃-61℃时,能够使患者感觉最舒适,温度调节从低到高,之后每次治疗都采取固定的温度,一次15分钟-2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要将热磁垫放置到患者疼痛感最重的地方,并开始每日一次采用中医推拿的手法对痛处进行纾解、修复和调整。
1.3疗效判定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疼痛现象,能够恢复正常的身体活动。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不明显,身体活动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出现好转,疼痛症状明显改善,能够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无效:临床症状完全没有得到改善,疼痛感增强,不能进行身体活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治疗后,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70例患者,其中痊愈40例(57.14%),显效20例(28.57%),有效8例(11.44%),无效2例(2.85%),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组70例患者,痊愈15例(21.42%),显效30例(42.85%),有效15例(21.42%),无效10例(14.28%),总有效率为85.41%。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腰椎的健康对于人类的正常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腰椎体中,椎间盘的髓核的水分、有机弹性成分含量以及纤维含量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降低,逐渐出现弹性降低和结构松弛等无法逆转的退行性病变情况。在没有受到损伤的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在120年间不会出现病变的情况。但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在从事着各种必须承受外力的活动,且社会压力和工作负担都较大,加上人们缺乏健康知识,对椎体的健康有所忽略,所以导致椎体的退行性病变加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患者腰椎间盘的退行病变或椎间盘在发育上存在缺陷,其二是患者由于过度劳损,出现了腰椎间盘损伤现象,并受寒。大部分患者是因为长期没有运动,对椎间盘造成了较大压力,因此而患病。此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向一侧或者两侧下肢呈放射状疼痛,并出现腰腿活动障碍的情况。对于此病,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受年龄和基础疾病的限制,一般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采取保守治疗,也就是主要以牵引治疗为主。多年的临床研究表示,单纯的牵引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开始将综合理疗引入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一般在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开展。
综合理疗是通过超短波治疗、低固波治疗、热磁振治疗和手法推拿方法,来探讨物理方法的治疗效果,物理治疗通过仪器再加推拿来配合牵引治疗,取长补短,使得治疗效果更具有优越性。
本次治疗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无效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85.41%)。两组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对本院70例腰椎肩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理疗配合牵引方法治疗后,效果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大礼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毅,古剑雄 .综合物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科学,2012,3(11):9-10.[2] 秦艺.浅谈眼椎间盘突出症的辩证施护体会[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3(1):136-136.
第二篇:骨盆牵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2(定稿)
骨盆牵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青海省中医院(81000)丁全娃 祝芬花
摘要 目的:探讨骨盆牵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骨盆牵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30例,对照组(骨盆牵引联合传统腰背肌体操训练)30例。腰椎功能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疼痛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比较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腰椎功能、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及6月后随访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在治疗一疗程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显著降低。结论:骨盆牵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且复发率明显降低,为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骨盆牵引 核心稳定性训练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非手术治疗是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文献报道80%—90%的LDH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使其症状得到临床治愈或缓解【1】。我科近年来采用骨盆牵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来我科就诊,依据临床表现及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并按就诊顺序分发随机信封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5±8.6岁,平均病程10.59±3.17月,单节段间盘突出9例,2节段及以上间盘突出21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3.1±7.8岁,平均病程11.35±3.45月,单节段间盘突出11例,2节段及以上间盘突出者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2】准》,腰痛伴有一侧或两侧下肢痛,椎旁压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60°,CT或MRI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膨出者。②依从性好,能按临床试验要求遵守治疗规定。③年龄30—60岁,病程大于3月者。④受试者已签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盆牵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联合传统腰背肌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0天一疗程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骨盆牵引:采用翔宇颈、腰椎多功能牵引床,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胸肋部和骨盆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头部和尾部,屈髋屈膝,纵向间歇牵引,即牵引5min放松1min,重复5次。牵引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牵引重量多为体重的25%--70%,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逐渐调整剂量。
核心稳定性训练:①两点支撑法,患者手膝位四点支撑在床上,交替抬起一侧腿及对侧上肢,10S持续/次,8次/组,2组/日。②仰卧起身法,仰卧,双下肢屈曲,双上肢胸前环抱,上身用力抬起,以双侧肩胛骨下缘不离开床面为宜,不引起腰椎屈曲,10S持续/次,8次/组,2组/日。③仰卧伸髋法,仰卧位双脚置于Swiss球上,双腿控制球并做伸髋动作,使臀部抬离床面,10S持续/次,8次/组,2组/日。④侧卧起身法,侧卧,双下肢屈曲,以肘支撑,用力起身,在上的手指触摸同侧脚踝,10S持续/次,8次/组,2组/日。⑤燕雀飞舞法,俯卧位,双手置于体侧或背后,腰部用力,使头和双下肢同时抬离床面,犹如燕雀飞舞,10S持续/次,8次/组,2组/日。⑥搭桥法,仰卧,肩背部置于Swiss球上,屈膝,双足分开,踏与床上,腰部挺直以保持躯干水平,肩背部在球上移动,10S/次,8次/组,2组/日。
传统腰背肌训练:①屈伸运动:两腿开立,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做腰部充分的前屈和后伸各5~10次。②旋胯运动:两腿开立,稍宽于肩,双手叉腰,以腰为轴,胯顺时针水平面旋转,再反方向旋转,10~20次。③轮替叩腰: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微弯曲,两臂自然下垂,双手半握拳。先向左转腰,再向右转腰。同时,两臂随腰部的转动前后摆动,交替叩击腰背部,如此连续做30次。④触脚运动:身体直立放松,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上举,身体随之后仰,达到最大程度。10S持续/次,随即身体前屈,双手下移,手尽力触及双脚,10S持续/次,然后恢复原来体位。可连续做10~15次。
以上训练均由专业物理治疗师教会患者并督促其认真完成,6月后上门或电话随访。1.4观察指标:
腰椎功能 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定系统(Japanese Orthopedic 【3】Association JOA)进行评分,各项功能正常为29分,各项功能丧失为0分。【4】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无痛为0分,最剧烈疼痛为10分,1-9分为由轻及重逐级提增的疼痛感,由患者自己划出与自己疼痛相匹配的指数。
复发情况 治疗6月后随访,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以(X±S)表示,两组样本均数比较,显著性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0.05。两组复发率统计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腰椎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X±S,n30)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p 观察组 30 15.0±4.6 22.2±5.2 <0.01 对照组 30 14.0±3.5 19.9±4.1 <0.05 p >0.05 <0.01 2.2疼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n30)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p 观察组 30 6.37±1.59 2.45±0.057 <0.01 对照组 30 6.35±1.60 4.43±1.06 <0.05 P >0.05 <0.01 2.3复发情况 6月后随访发现:观察组腰腿痛消失,活动不受限制者16例中有2例复发,复发率12.5%。对照组腰腿痛消失,活动不受限者12例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41.67%。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理机制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纤维环因外力作用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神经根因机械性压迫致炎性水肿,从而产生腰腿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症状【5】。多数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缓解。骨盆牵引能消除或减轻椎间盘所受的有害应力,使椎间隙增大、后纵韧带紧张对脱出的椎间盘形成一种向前的压力,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相对位置关系,可牵开粘连组织和挛缩的韧带、关节囊,同时牵开狭窄的椎间孔以缓解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6】。可解除肌肉痉挛,利于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和吸收。骨盆牵引可影响内源性致痛调节系统,使血液中儿茶酚胺、五羟色胺等致痛因子含量减低,减少对血管感受器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7】。腰椎间盘突出破坏了脊柱的被动稳定系统,而疼痛引起的活动受限导致主动稳定系统失活【8】。躯干肌对维持脊柱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躯干伸肌力量薄弱是慢性腰痛发生发展的关键【9】。从脊柱稳定性生理学的角度,根据脊柱周围肌肉功能的不同,将附于脊柱的肌肉划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稳定肌位于脊柱深部,运动肌位于【10】脊柱周围的表层。核心稳定性训练是针对身体核心肌群进行的稳定、力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是近年来康复领域和运动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11】,传统的腰背肌训练对表层的运动肌训练的较多,却忽视了深层稳定肌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中增加“高度不稳定支撑”的这个“不稳定因素”是其区别传统力量训练的关键。核心力量训练是兼顾稳定肌和运动肌的力量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建立强大的核心肌群,尤其是位于深部的椎旁肌群,包括竖脊肌、回旋肌、棘间肌、多裂肌等。这些肌群在运动过程中,可增强躯干肌群的协调性,增加脊柱稳定性,消除椎间盘所受的有害应力,改善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其临床疗效有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结果的证实。
参考文献
【1】王雪强.戴敏辉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慢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56—75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4—215。
【3】蒋可.穴位贴敷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8):53--54。
【4】姚卫光.麦晓丹.陈清.视觉模拟疼痛量表在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86.【5】岳寿伟.吴宗耀.腰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慢性损伤时的形态学与神经生理学变化[J].颈腰痛杂志,2003,24(3):187—188。
【6】蔡俊通.郑志辉.田山.腰麻下大推拿与加减小活络丹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J].新中医.2013,,45(2):101—103。
【7】刘清林.詹仲锋等.间隙牵引和药物离子导入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2007.15(3):38—39。
【8】孙天宝.陈绚.方璐.Mulligan手法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8):831-832。
【9】黄雷,李军汉.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1):1150.【10】刁节培.核心稳定性训练浅探.[J]运动杂志.2011.9(26):30 【11】李小金,韩秀兰,成守珍.下肢生物力学矫正联合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4.6.(4):236.作者:丁全娃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偏瘫及骨伤的康复 联系方式:电话*** 邮编:810000 邮箱:8653712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