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宗教文化概论》教案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斯兰教少数民族
《宗教文化概论》教案_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
斯兰教_少数民族
教案_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斯兰教》 《宗教文化概论》教案 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斯兰教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宗教学基础十五讲》 参考书:
1、《中国伊斯兰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伊斯兰教这一社会现象,掌握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以教义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伊斯兰教诞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伊斯兰教的教义、经典 复习思考题: 1.伊斯兰教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2.伊斯兰教的教义有哪些? 3.什么是伊斯兰教教法? 《宗教文化概论》教案
一、伊斯兰教的诞生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古来什族哈申家族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诞生时父亲已死.12岁时随叔父到叙利亚经商,这段时间是他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不但学习了知识,还接触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教义,并对当时的阿拉伯半岛的社会情况有了初步了解,25岁时他与麦加城一个富孀赫底彻结婚,他们的生活十分美满,婚姻带来的财富为他未来的事业作了物质准备.赫底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学者,他丰富的宗教知识给予穆罕默德很大的启发.穆罕默德当年曾在麦加效外的一个山洞里沉思冥想,公元610年,他40岁时安拉召唤穆罕默德作了他的使者.据说安拉派天使哲布利勒给他传来了启示.于是他开始了传教历程.第一阶段,是麦加时期
他在麦加秘密传教三年,主要的信徒为他的亲戚与朋友,还有受迫害的没落贵族与广大的下层人民.初期传扬的教义主要是一神崇拜、未日审判、天堂地狱等,总之在很多方面与基督教教义相似.第二阶段,从公元622年7月16日开始
由于贵族的迫害,他不得不逃到了麦地那,开始了通过政权与武装力量来传教与护教,他传教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他与信徒们在麦地那建立了清真寺并修订制度,他还建立了穆斯林公社”乌马”,以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代替血统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宣布穆斯林都是兄弟.颁布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新宪章,对其他民族加以团结,提倡各民族平等,以团结更多的力量反抗古来什贵族的反击.从此他的信徒越来越多,不久他成为当地的法官、法律制订者、集团领袖和军事统帅.在此,穆罕默德也制定了”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应是信仰而不是部落”这一流传至今的法则.公元624年3月,在穆罕默德的率领下,开始了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斗争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以一个麦加人害死一个穆斯林为借口,集合了一支一万人的大军开向麦加,穆罕默德没遇到多少抵抗,就占领了宗教中心麦加城.穆罕默德捣毁了麦加的多神教偶像,树立了伊斯兰教,宽恕了他的大多数敌人,收复了各个部落,把非穆斯林赶出圣地,不接受伊斯兰教的人不得参政.自此,建立了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他恩威并施使全阿拉伯民族几乎都团结到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了,公元630-631年各地的部落都派代表来向穆罕默德表示忠诚,这一年被称为代表团年,这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11万信徒举行了第一次朝觐,这也是穆罕默德一生中最后一次朝觐,所以它被称为辞别朝觐.在这次朝觐中穆罕默德发表了着名的辞别演说,总结了伊斯兰教教义的精神,指出众人的财产和荣誉都是不可侵犯的,穆斯林与穆斯林都是兄弟,不应互相压迫,禁止高利贷,一个奴隶也可做长官等.他为信徒们留下了《古兰经》与圣训,他又在另一次演讲中宣布伊斯教成立.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去世.是阿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第四,信先知: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阿拉曾派遣过多传布阿拉之道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第五,信后世: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阿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五功
一为念功:就是要念诵清真言,这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阿拉伯语称为舍哈德,念诵:”我作证:除阿拉外,再没有其他的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二为礼功:即作礼拜.一般认为这是接近真主的门路和阶梯.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每日五次的时礼,第一次称晨礼,第二次称晌礼,第三次称晡礼,第四次称昏礼,第五次称宵礼.聚礼又称主麻日礼拜,是集体的公共祈祷,一般在星期五举行.会礼则在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礼拜的前提条件是身体清洁,礼拜前必须按规定作大净或小净.三为斋功,即斋戒: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为斋月,在斋月期间,教徒要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饮禁食,以清心寡欲,专事真主.四为课功,又称天谭制度: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应交纳天课{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活动).教义认为,穷人是真主的眷属,把资产施舍给穷人,就等于入真主之库,故名为天课.五为朝功,就是到麦加朝拜天房―克尔白圣殿: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凡去朝拜过的,即被尊称为哈吉.除麦加外,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三、伊斯兰教的经典 《古兰经》
古兰经是真主最后降示的真言,为每位穆斯林的信仰及试练的主要来源.它处理有关人类的所有课题:智慧、信仰、崇拜、互动、法律等,但其基本课题则是真主与其子民之间的关系.同时,它提供指引及详细教诲来求取公平的社会、正确的人类行为,以及平衡的经济系统.请注意,古兰经仅以阿拉伯文降示给穆罕默德.因此,以英文或其它任何语言所翻译的任何古兰经,都只是翻译古兰经的意义,而非古兰经或古兰经的版本.只有存在降示的阿拉伯文古兰经.通往永恒天堂之门:如果你进入天堂,你会过着极为快乐的生活,没有病痛、痛苦、哀伤或死亡;真主将带给你欢乐,且你将永远生活在天堂中.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信道而且行善者,我将使他们入下临诸河的乐园,而永居其中....”
免受地狱火之苦:真主在古兰经中说道: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真正快乐与内心平静:真正的快乐和平静可在这个世界的”造物主”及”支持者”所提的谕示中发现真主在古兰经说道: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另一方面,背叛古兰经的人将在这个世界中过着困顿的生活.真主曾说: 谁违背古兰经, 谁必过窘迫的生活,复活日我使他在盲目的情况下被集合.宽恕以前的所有罪行:当人们转信伊斯兰教,真主会宽恕他之前的所有罪行及恶行.一名叫做阿玛的人碰到先知穆罕默德并说道:”给我你的右手,让我对你立下忠诚誓约.” 先知伸出他的右手.阿玛则缩回他的手.先知说: {怎么了,阿玛?} 他回答:”我想要提出一个条件.” 先知问: {你要提出什么条件?} 阿玛说:”真主宽恕我的罪行.” 先知说: {你不知道改信伊斯兰教可免除先前所有罪行吗?},又有所发展.例如,当时对于通奸者规定处以乱石击毙.在哈里发时期,哈里发们不可能象穆罕默德那样接受和传达真主的启示,哈里发的司法活动主要是在民事、刑事领域解释、扩展和补充《古兰经》律例,而立法活动只限于颁布国家政令和法规.3、倭马亚王朝时期: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由于帝国幅员进一步扩大,法律制度逐渐由国家分权管理,行政上出现了卡迪制度,卡迪意为”教法执行官”,原为军队里一种负责主持礼拜仪式、指导宗教生活、排解士兵纠纷的军官.卡迪是由国家任命,分配到各地执行地方长官的职责.4、阿巴斯王朝时期: 在阿巴斯王朝时期,国家的执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法学思想的不断发展,教法学派也出现了各种分支,各地的教法学家们皆可自由地提出律例、解释法理,呈现出诸派峰起、百家争鸣的气象.最后形成有代表性的四大学派,他们是:马立克学派、哈乃斐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勒学派.中世纪伊斯兰教法举例
1、婚姻
有效婚姻:;婚姻家庭生活受法律保护.无效婚姻:指违反教法规定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夫妻双方已够成事实婚姻的,必须离婚.反常婚姻:指不合常规的,但在完善法律手续、克服婚姻障碍后,仍可视为合法婚姻.离婚:
2、遗产继承: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3、瓦克夫法:瓦克夫:意为”保留”、”扣留”,中国称为”义地”、”义产”.瓦克夫是指明确宣布用于宗教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土地、财产,如把一块土地的收益供清真寺、医院、学校使用,称为公益瓦克夫.另一种是宣布把部分土地、财产首先驱留归自己的子孙后代享用,直到没有受益人时再用以赈济贫民,称为家庭瓦克夫或私人瓦克夫.4、刑事法规: 通奸罪: 诬陷通奸罪: 酗酒罪:80鞭刑.偷盗罪:初犯断右手,重犯削左足,再犯则监禁.抢劫罪:断右手,削左足.杀人越货者处斩首或绞刑.叛教罪:根据轻重,判决鞭笞、监禁或处死.5、商事交易法
早在中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就以经商于世为有名,伊斯兰教的商事法规是人类文明较早的有详细记载的商业法.它包括:物物交易、商业买卖、借贷、信托、抵押、租赁、雇佣、契约等内容.其强调公平买卖、正当取利、实现约言、信守合同;反对见利忘义、弄虚作假、高利盘剥、欺行霸市、囤积财富.并对所有权、占有权、用益权、分配权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
一、承认穆圣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真主的全知、全能、无求、永活、无形似、无方位、无如何、无朝向、无体等德行的.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的四大政治派别别.”什叶”的意思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约有什叶派穆斯林8000万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阿拉伯统治者的分化,伊斯兰教也出现了不同的教派.正统派拥护哈里法的统治,信奉追记穆罕默德生前言行的《圣训》,认为《圣训》应同《古兰经》同样受到尊重,被称为”逊尼派”;反对派被称为”什叶派”,什叶派不奉《圣训》为经典.逊尼派 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属于此派.六、伊斯兰教在中国
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永徽二年正值第二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曾派使节到长安见唐高宗,介绍国内习俗和伊斯兰教情况,这是阿拉伯与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首次接触.其后来往的人员主要是商人.随着来华人数的增多,至宋代,来华穆斯林与当地居民通婚,改宗伊斯兰教者有增无减,其子子孙孙久居长安,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在五代北宋之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随着哈拉汗王朝的分合,陆续改宗伊斯兰教.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燕京,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这时西亚、中亚各族穆斯林大批来华,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分布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9.3%,人数有1760多万人.党的宗教政策
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宪法的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 理,保证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哪些基本内容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 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国不论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的差异是次要的.在多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在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徒活动场所内所进行的正常的宗教生活,按照宗教习惯自愿的布施、乜贴、献仪、奉献以及在自己家里进行修持、念经、祷告、守斋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宗教团体按照宪法、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可以开办宗教院校,出版宗教书刊,销售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进行宗教学术文化交流等.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时候,必须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中国各种宗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色.各爱国宗教团体和爱国宗教界人士要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挫败其推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对中国宗教事务的干涉,不得在中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或其他办事机构,建立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传教活动.
第二篇: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
1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内容庞杂,形式多样,表现了一定的原始性与分散性。各种宗教信仰的行为活动显得较为随意开放,反映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宗教心理活动中的若干认识与感受,体现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华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结合文献与民族学的材料,对华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探讨,可以从更多方面了解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特色,对于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影响和意义,或可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一、宗教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地极边远,所处地理环境恶劣。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开发程度有限,社会生活闭塞落后。反映在宗教文化上,主要表现为信仰内容庞杂,形式原始,多神信奉,巫占盛行。尤以下述宗教文化信仰内容最为典型与普及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宗教行为与活动,表现了一定的宗教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与根源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是一种独特的符号表现形式和特殊的语言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现了多元性审美观。电脑分形艺术是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不仅在研究对象、处理手法以及艺术特色上与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扩展纹样取材范围、丰富纹样处理手法以及加速纹样设计流程的功效,所以它在构建具有现代气息的民族织绣纹样价值中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与社会性。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相对复杂些的宗教崇拜以为,云南地区目前个行政村外来宗教渗透较多。云南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1}自然崇拜,层面广泛,或有天神崇拜,包在括日月风雷之神。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心目中,认为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都必须得到自然神的庇佑,日常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离不开神的主宰调控。连地方官员也不得不顺应民情,参与自然崇拜活动。
即至近代,自然崇拜之风不减
(2)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是古代人们迷信死人灵魂不死而产生的宗教形式。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
(3)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严格来说,不过是鬼魂崇拜的另一种形式。因为祖先崇拜的对象其本质就是鬼魂。不同的是鬼魂崇拜多限于个体或以家庭为单位。而祖先崇拜往往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部落为单位。鬼魂崇拜常常是畏惧敬奉意识相依存,而祖先崇拜应该只有敬奉虔诚,不存在任何畏惧。活中,同样与鬼魂崇拜结下了不解之缘
(4)英雄崇拜
英雄崇拜,应是发展较晚的宗教文化内容。华南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意识到人类本身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了依赖人的信念,从而对祖先或历史上的先贤人物产生宗教式的崇拜。(5)占卜
占卜,即迷信人是可以利用某种方法请求鬼神给人发出征兆,或根据人的预知的事项,祈求鬼神发出相应兆象,求取社会生产或生活的人生答案(6)外来宗教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主要盛行各种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但随着中原封建文化不断影响,中原汉族所盛行的佛道教,也逐渐渗入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地区。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内容纷繁复杂,纵横交织,首先表现为多神性与分散性,从自然精灵、天神地只、佛道师祖,无不包罗万有,缺乏统一的宗教信仰。即使同一宗教信仰形式,也可能表现了不同的层次或内容,甚至同一民族,也有可能存在不同的信仰特色。其次是与多神信仰相适应,则是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特色。如自然崇拜、鬼魂崇拜,都是古代华南少数民族最为流行、延续时间最长的宗教信仰形式。说明’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方面仍有较大的局限性。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也出现了层次较高的佛、道信仰,但类似较高级的宗教文化,如佛教,需要以高深的教义或庄重繁琐的仪式去理解敬奉,广大少数民族既不可能真正领会,也不愿意关心信奉。佛教在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况便是明证。反映了华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较为闭塞落后和分散离心的状况,这样必然为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宗教迷信提供温床。可见社会生活力发展与精神文明水平的进步提高乃息息相关
二 宗教行为活动与社会功能
宗教献祭,也是宗教信仰文化中常见的行为活动之一。表现了信奉者对神灵敬畏依赖等宗教感情行为表现。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宗教献祭,主要表现了随意性开放性特色。
随意性,包括祭物多样,祭地无常,而且祭祀形象不甚规范统一
二 宗教行为活动与社会功能
开放性
首先体现了实用功能。华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不管是何种形式,进步与否,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保护本地区本民族兴旺发展的良好朴素愿望,重在实用功利
第三篇: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则聚居着全国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是宗教文化类型最齐全、宗教现象最丰富的一个省。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和西方的宗教文化一样,也毫不例外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乃至科学知识。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宗教更是包容、储藏、沉积着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模式。例如,当我们提到藏族时便会想到哈达;提到傣族时便会想到泼水节;提到回族时便会想到清真寺;提到苗族时便会想到芦笙歌舞;提到白族时便会想到本主庙、三月街„„它反映了每个民族除了其外貌、体质等特征外,各民族还有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审美图景,有各自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宗教文化。
一、巫文化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意识和巫术仍有着强大的张力。巫术是原始宗教中的活化石,迄今跨越了数千年时空的云南少数民族,巫术对他们仍有着传达神意的审美魅力,他们从各自的祖辈那里传承了一个二元分裂的世界,以其灵验的神迹安顿着人世的现实生活。他们深信世间的一切均受神灵的左右,冥冥中的神灵与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只要方法得当,神灵仍可以被感知、利诱,甚至可以被威胁。人一旦与神灵沟通便可利用其超人的力量为自己或部族的意愿服务。他们认为与神灵沟通并非一般人所为,只有掌握了神鬼秘诀的巫师方可办到。于是,他们对巫师、巫术产生了强烈的神秘感、敬畏感和依赖感。这些感觉的汇合使之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审美体系,他们像欧洲中世纪的基督徒那样,以虔诚而又浓郁的宗教审美情绪,表达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以人为主体追求现实利益的宗教文化方式。这便是云南少数民族贯在巫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云南少数民族除了傣、白、纳西、回、彝、壮等族中早已传入了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外,其他少数民族宗教大多属于原始的巫文化性质。巫术活动经常以摹仿的方式把现实分散的因素集中起来,将主要目标加以强调,从而获得反映现实的映象。而且在其发生的过程中总要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奇妙的审美想象,真诚的依赖和执著的追求。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几乎都用巫术占凶问吉、预言疑难、治病驱鬼、祈年唤雨。巫和卜筮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巫术活动经常而普遍,其中包括有天文、地理、科学、文艺等各方面的知识。各少数民族中的巫者
和卜筮者,就是这个民族中的智者,他既是少数民族中的预言家,又是这个民族中的知识分子。有的巫者还被认为是这个民族中能洞悉民情乡俗的半神半人,云南的独龙族、佤族、瑶族、苗族、哈尼族、布朗族等都普遍寄希望于巫师、巫术的帮助,去达到与神灵所控制的各种异己力量的和谐共处,去实现用他们的常规方式——世俗 的技术与工具所达不到的企图。
云南少数民族对巫术的执著信念,强烈而虔诚的情感,繁复驳杂的活动方式,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浓郁的宗教审美氛围,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反映人类童年时代的巫文化。
二、汉传佛教文化
佛教无论在神学理论和行为体系上都是相当成熟的宗教。他作为一种人为宗教传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之后,绝大部分使当地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迅速变为“人为”的民族宗教,如在宇宙观、神鬼家族、人神相通、宗教行为方式、宗教文化表征、寺院宫观、宗教职业等方面都进行全面的兼并和结合,甚至使少数民 族的原始宗教彻底地改头换面,产生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宗教体制使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面貌大为改观。
由于云南地区民族种类繁多,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汉传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的传入,必然会受到各民族本教的排斥,甚至发生冲突,于是佛教不得不走与本地民族宗教相结合的道路,只有采取和民族本教认同和适应的态度,汉传佛教才能在民族宗教中立足发展。因此,佛教的传入在云南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即使是佛教的各宗各派传入云南地区之后,也是各隅一方,互不对立,互不妨碍,以其十分宽容的适应精神融会到各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与审美之中。
三、藏传佛教文化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系。它形成于公元7世纪,是传入西藏地区的印度显、密两宗佛教,与汉地北传的大乘佛教和西藏地区固有的本教,互相斗争、互相融合而形 成 的 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也可称为西藏佛教。云南的藏传佛教主要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及云南丽江地区的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摩梭人中信仰。在他们的宗教文化与审美艺术活动和风俗习惯中充分体现着他们对佛教的笃信。佛教也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本教的某些祭祀仪式,与当地藏族、纳西族、普米族、摩梭人的地方自然神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派别及支系极多,在云南地区有众多的教派,归纳起来有以下四大派别:宁玛派——亦称“红教”;噶举派——亦称“白教”;萨迦派——亦称“花教”;格鲁派——亦称“黄教”。由于教派各异,因而在教义、仪式及“见”、“行”、“修”等问题上也有地域和门户之见。
西藏本教对云南迪庆地区的纳西族、普米族等的影响是深刻的,那么西藏本教的兴衰对云南本教的兴衰是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从公元7世纪初佛教传入西藏受到本教的对抗,本教在斗争过程中占据优势,到8世纪西藏王朝赤松德赞采取了灭本教兴佛教的严厉措施,迫使本教改信佛教,一些本教徒改为佛教徒,也有一部分本教徒流落到藏、滇、川犬牙交错的地方,与当地的普米、纳西等民族和平相处,使西藏本教在这些地方得到生存和发展。因而迄今西藏本教在西藏几乎绝迹,但在藏、滇、川接壤的地区尚保存有本教的残余和众多的演变支系。
然而佛教毕竟是具有强大渗透力的宗教,他随着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不断地侵入到云南的傈僳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中,对他们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都起着深刻的影响。云南的藏传佛教和西藏佛教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本教的某些祭仪,并和当地藏族、摩梭人、普米族„„的自然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派系繁多的藏传佛教,使藏传佛教在云南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云南的藏传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
四、小乘佛教
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出现了大乘、小乘两派。“乘”者是“乘载”、“道路”的意思。后期的佛教自称为大乘,即“大业”、“大道”、“众载”,认为本派能普度众生,救赎他人。而把前期的佛教贬称为小乘,认为他只能自我解脱而无力顾及他人,仅为“小道”、“小业”而已。为此,小乘则自称“上座部佛教”,拒不 接受“小乘”之称。
公元以来,佛教由印度传入亚洲各国,形成了东方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的为大乘佛教,也称为北传佛教;传入南亚地区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及中国傣族地区的为小乘佛教,也称南传佛教。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正式确立南传上座部佛教为本国的国教。
小乘佛教在教义和理论方面一般持“我空法有”的观点,也就是不承认主体“我”的实在性。但在分析物质世界时又肯定客体的存在,他把现象世界一分为二:一类称为“心法”,包括受、想、行、识等精神和心理的要素;另一类称“法”包括地、水、火、风,分别具有坚(地)、湿(水)、暖(火)、动(风)的属性,即物质要素。
在宗教实践方面,小乘佛教初期只是把佛陀视为现实的教祖和导师,主张佛在僧数,对待佛经的态度上一般墨守佛说,学风比较保守,在修持的目标和方上一般偏重于通过长期出家苦修求证阿罗汉果,即以求得自我解脱为目的。在供奉佛像方面一般只供奉释迦牟尼像,寺院的建筑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南传上座部佛教进入云南后,主要是在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佤族中信仰。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的相当长时期,受到本民族固有原始宗教的抵制,甚至短暂的冲突,因而南传佛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传播极其缓慢直到公元12世纪后期帕雅真入主西双版纳,号称“至尊佛主”,南传佛教才开始启动,但还不能成为傣族等民族的正统宗教,民间仍然信奉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
傣族人的原始信仰是务实而功利的,不愿意空泛地恪守信条,信仰正统教义,只是根据本民族自己日常的生产、生活,与自己切身需要的具体目标去确定选择自己的宗教。他们以祖先崇拜为核心,深信只要祭奠祖先神灵便可消灾免难。务实的祭祀仪式贯穿在傣族人的整个生活与生产中,即使在泼水节的欢快中,傣族人也从不忘记要用水洗去灰、洗去汗、洗去凶恶与灾难,祈求吉祥安乐。这种完全世俗化、功利化,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傣族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的那种超凡脱俗、追求人生智慧的空灵审美境界是无法相比拟的。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要在傣家这块土地上安营扎寨,南传佛教也只有委屈自己作出一些取舍与让步。南传上座部佛教只能在其民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中去寻找自己生存的突破口,在佛教的信仰、教义等方面尽力适应当地的民族宗教。例如让傣族原始宗教的神祗进入佛教的寺院,某些巫术仪式进入佛教的礼仪。为了与当
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平共处,南传佛教不得不改变自己不信鬼神和巫术的教旨。这些努力使南传佛教不仅赢得了与当地原始宗教的和平共处,还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南传上座部佛教从此在傣族地区立足扎根,并迅速地发展成了傣族的全民宗教。当地民族还把祭祀鬼神的大任交给了佛寺。这样一来佛寺中的佛爷、和尚除了传播佛教之外,还担负着为当地民众送魂驱鬼的重任。
从此,佛教对当地民族宗教采取了认同和适应的态度。于是,在傣族地区的佛教寺庙中出现了土地神龛、水神塑像等。在祭祀中的巫术等民俗化的有形祭祀、礼仪也在佛寺中进行。民族信仰中的多元化特征,也突出地表现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南传佛教已成了地方化、民族化了的佛教。与此同时,地方民族宗也接受了外来宗教的改造与融合,傣族的原始宗教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貌,成了佛化了的宗教。突出地表现在佛事活动中,人们已无法分清哪些属于印度佛教,哪些属于本民族的自然习俗,更有甚者,全民信佛的傣族,将 自己的一生几乎都交给佛支配。南传佛教已真正达到了战胜当地 原始宗教,使全民族信仰佛教的目的,将佛教的宗旨灌输到了民族的宗教文化中。
南传佛教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土著化过程,逐渐成为傣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获得了全民性信仰。对傣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并且对邻近的许多民族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如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均不同程度地从傣族那里接受了小乘佛教的信仰。南传佛教与当地原生宗教混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征的佛教文化,这在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审美中是极有代表性的。
第四篇:文化教案-少数民族傣族
文化课 美丽的少数民族—傣族
一、课程名称:
文化课 美丽的少数民族—傣族
二、教学对象:
初级水平的泰国中小学生
三、教学内容:
傣族概况、特色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和民族节日。
四、教学重点:
傣族的民族特性和泰族的异同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初步了解已傣族为例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2.交际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傣族的认知从而学会介绍自己的民族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傣族泰族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兴 趣。
七、教学方法:
1.图片展示法 2.讲问结合法 3.任务型作业法
八、课时分配:15分钟。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ppt首页中英拉总理与李克强总理和放孔明灯的照片,提问学生图片人 物以及他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少数民族(节日)主题。(1分)2.提问学生中国有多少民族?多少少数民族?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引入傣族,播放介
绍视频(3分)
3.提问“傣”字特点(由亻和泰组成),进而介绍傣族概况。别称、人口、分布、语言。(1分)
4.民族服装:把傣族和泰族民族服装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分类讲解三种傣族女性和
男性的民族服饰。(2分)
5.民族建筑:展示图片,让学生区别民用建筑和佛寺建筑。分别介绍傣族竹楼、佛塔
佛寺和古井。(2分)
6.民族节日:提问学生泰国有什么传统节日,进而引出傣族传统和节日有哪些。(泼水
节、入夏节、出夏节)在讲解泼水节的时候提问学生宋干节都做什么,将宋干节和泼水节进行对比。播放泼水节视频。(4分)
7.课堂回顾:提问学生,通过学习,对傣族有什么了解?(1分)
8.作业布置:4个人一个小组做一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告,并设计一件这个民族的服装。(1分)
十、执教记录
1.通过对傣族的介绍首先让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再对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
解。
2.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纠正口语的用词和发音。3.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加强合作性,做到讲练结合。
第五篇:宗教文化
姓名:王显柒学号201010201122班级:冶金101
我对宗教信仰的看法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从人类进化的那一天开始,他便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的思想时刻贯穿在在我们的思维和遗失当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人民,同时也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普通劳苦大众用它来作为精神支撑,自宗教文化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未知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满足,共同的宗教信仰也让 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让人们培养了共同的精神追求,他与民间道德相依相存,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依相存,他们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也对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在远古时期,人类力量机器有限,人们对自然怀着崇拜和恐惧,不断延续着生命和文明,宗教的意识和文化.也帮助人们在传承 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让人们看到希望,在人们面临困境的时候让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宗教文化中正义,平等,仁慈,友爱,修身,牺牲等一些高贵的品质也得益于宗教文化的力量在原本野蛮的人类社会得以成长,让人类在几千年的生存进化中变得更强大,才拥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球文明。
但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局限于但是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滋生了一些阻碍人类健康发展,文明进步的东西,对自然的愚昧和恐惧,对神灵的盲目崇拜,在宗教信仰的同时,主观上忽视了人类自身的力量,是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受到了制约。那些跟宇宙和自然规律相背离的价值观也让人们变得愚钝,更有不法之徒利用宗教的幌子蒙蔽群众,宣扬暴力,破坏了社会安定,让人们的思想扭曲,一直污蔑和蚕食了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
宗教是伴随人类社会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背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资源,也是历史留给人类解决的难题,他吸纳 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但也在很多方阻碍了人类向前发展,是人类有了信仰,但也使人类沉迷于虚幻,我们应该正确 的对待这笔资源,让他有益 的东西为人类所用,与此同时,要摒弃他的糟粕,不能让他蚕食人类灿烂的文明,让他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