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2015年03月24日 09:15 点击:[53]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2014年1月13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14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认定、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历史风貌街区中的文物保护利用应当符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历史风貌街区,是指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保存文物丰富、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能够保持和延续传统。
格局、历史风貌、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本条例所称的风貌建筑,是指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地方或者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四条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自治州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管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自治州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自治州、县(市)文物、国土资源、旅游、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管理、民族、宗教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相关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自治州设立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认定、调整、撤销、规划、保护等论证评审和决策咨询工作。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建筑、文物、文化、社会、民族、宗教、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
第八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其来源包括:
(一)财政预算资金;
(二)国有风貌建筑转让、出租的收益;
(三)社会各界的捐助;
(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财政预算资金应当随着经济增长逐年增加。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九条历史风貌街区内的建筑、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承担相应的保护管理责任。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配合保护责任人做好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行为有权进行举报。
第二章保护名录确定
第十一条具备下列条件的街区,可以认定为历史风貌街区:
(一)文物较多、风貌建筑集中成片;
(二)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保留较完整;
(三)能集中反映自治州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
第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认定为风貌建筑: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一)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的;
(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或者地域特征的;
(三)少数民族的代表性作品;
(四)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五)在革命发展史上或者重大变革时期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
(六)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七)名人故居;
(八)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
第十三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有保护价值的街区、建筑物、构筑物定期组织普查,并根据普查成果和社会推荐情况,进行挖掘和评估,建立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预备名录库。
第十四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历史风貌街区、风貌建筑保护建议名录,经专家委员会论证、评审、公示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历史风貌街区、风貌建筑保护建议名录,应当征求其所在县(市)、乡(镇)、所有权人意见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五条城乡建设中发现可能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立即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发出暂停建设通知,并组织评估论证,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应当采取预先保护措施;对不具有保护价值的,应当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恢复建设活动。
有关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报告的,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六条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由自治州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风貌街区、风貌建筑标志。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第十七条依法确定的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因不可抗力导致灭失或者损毁、确已失去保护意义的,或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撤销的,由自治州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论证评审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风貌建筑被依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自公布之日起不再列入风貌建筑名录。
第十八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档案。
第三章历史风貌街区保护
第十九条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风貌街区批准公布后一年内组织编制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历史风貌特色及其保护准则;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用地规划以及建筑空间环境、景观的保护要求;街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维修、整改的要求。
第二十条在历史风貌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以及下列规定:
(一)除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二)对现有建筑进行整修时,应当保持其历史风貌;
(三)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河流、树木和绿地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维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传统格局和空间环境,不得新建公路、高压廊道、客运货运枢纽、公交停车场和维修保养场、加油(气)站等设施;
(五)不得修建生产和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场所。第二十一条在历史风貌街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符合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风貌街区的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历史环境要素和景观特征,不得危及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安全。
第二十二条历史风貌街区内的土地使用性质不得擅自改变。确需调整的,应当依法经有权机关批准。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第二十三条历史风貌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配置、消防、绿化等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确因历史风貌街区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配置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规划、消防等相关主管部门拟定保障方案。
第四章风貌建筑保护
第二十四条根据风貌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存续年份、完好程度等,按照下列规定确定保护等级和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历史文化价值高或者科学、艺术价值显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风貌建筑确定为特级保护风貌建筑,其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不得改变;
(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或者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风貌建筑确定为重点保护风貌建筑,其建筑的外部风貌、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
(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或者科学、艺术价值的风貌建筑确定为一般保护风貌建筑,其建筑的主要外部风貌、特色构件不得改变。
第二十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风貌建筑的保护规划图则,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二十六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风貌建筑保护规划图则和保护等级的要求,分别编制每处风貌建筑的保护使用导则,明确保护标准、修缮维护、保护利用等具体要求。
第二十七条在风貌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因保护风貌建筑确需建造附属设施的,应当符合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和保护使用导则的规定,并报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后批准。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风貌建筑。
因公共利益确需进行建设活动,对风貌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而需要迁移保护或者拆除的,或者作为分散的单体风貌建筑不易于保护的,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拆除、迁移或者易地复原重建。
风貌建筑拆除、迁移或者易地复原重建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第二十九条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不得擅自拆除、更换风貌建筑构件。禁止非法买卖风貌建筑构件。
第五章修缮利用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第三十条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负责建筑的维护和修缮,承担相应的修缮费用。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申请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十一条维护和修缮风貌建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图则、保护使用导则编制修缮方案,经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维护和修缮历史风貌街区内的其他建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保护要求编制修缮方案,经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第三十二条在历史风貌街区内的建筑和风貌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招牌、泛光照明、空调外机、雨篷等外部设施,应当与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风貌相协调。
编制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或者方案时,涉及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应当征求同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意见。
第三十三条风貌建筑存在损毁危险的,保护责任人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并向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协助保护责任人进行抢救保护。
第三十四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措施,鼓励发展与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相适应的文化、旅游等产业。
第三十五条利用风貌建筑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保护要求和规定用途,并与风貌建筑的历史文化相协调。
改变风貌建筑用途的,特级和重点保护风貌建筑报自治州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一般保护风貌建筑报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保证风貌建筑结构安全、使用合理,保持原有历史风貌。
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转让或者出租风貌建筑时,应当将有关保护要求告知受让人、承租人,并在合同中约定。
第三十七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的保护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督促有关保护管理机构、保护责任人加强保护措施。对达到日常保护和管理要求的保护责任人,可以在专项保护资金中给予管理维护资金补助。
第三十八条腾迁风貌建筑的,应当对拟腾迁的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进行妥善安置。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腾迁安置可以实行货币安置方式或者异地房屋安置方式。实行货币安置的,安置补偿费应当高于被腾迁房屋市场评估的价格。实行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标准应当高于原居住和使用水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一)违反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及时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告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采取保护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建设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标志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改正或者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擅自迁移、拆除风貌建筑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规定,擅自拆除、更换和违法买卖风貌建筑构件,以及未申报修缮方案擅自维修和修缮历史风貌街区内的其他建筑,致使风貌建筑受到破坏性影响,历史风貌街区传统格局、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破坏性影响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章附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风貌街区和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第四十一条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篇: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
索 引 号: AAA28G-0213-2005-00151 主题分类: 政府规章文件---房屋 土地 发布机构: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文 号: 津国土房貌[2005]307号
附 加 码: 000125444/2005-00029 发文日期: 2005-12-13 主 题 词: 名 称: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
内 容 概 述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作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配套文件,是我市开展历史风貌建筑腾迁工作的具体政策依据。《办法》共六章、四十一条。第一章对立法的依据、原则、适用范围、管理机构等进行了规定;第二章对腾迁计划编制、内容及实施进行了规定;第三章对腾迁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批、公告等进行了规定;第四章对腾迁安置的方式、标准、腾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内容进行了规定;第五章对腾迁裁决的申请、受理、裁决的程序、调解的程序、裁决书的内容、当事人的权利及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进行了规定。
内 容 全 文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行为,维护腾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腾迁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实施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并需要对被腾迁人进行补偿安置的,适用本办法。
腾迁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腾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腾迁人应当在腾迁期限内完成腾迁。
本办法所称腾迁人是指市政府授权并取得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以下简称整理机构)。
被腾迁人是指承租公有历史风貌建筑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私有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
第三条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合法和有利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对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风貌办)是编制并组织实施保护腾迁计划、受理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和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裁决的办事机构。
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负责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
第二章 编制计划
第五条
根据历史风貌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结合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实际,市风貌办编制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草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风貌办应当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项目的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户数、所有权人、使用单位,以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保护腾迁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第七条
保护腾迁计划应当包括拟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幢数、户数等基本情况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的幢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的基本情况,以及腾迁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内容。
第八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承租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保护腾迁计划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扰保护腾迁计划的实施。
第三章 腾迁许可
第九条
整理机构按照保护腾迁计划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腾迁的,应当取得市国土房管局颁发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腾迁。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印制。
第十条
申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具体手续,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申请书》,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保护腾迁计划 ;
(二)腾迁安置方案,包括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居民户数或者单位数量、产别、现状平面图、腾迁期限、腾迁资金落实情况、货币安置计划补偿标准、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房屋情况;
(三)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现状照片。
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十一条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齐全的,当场受理申请,并向申请人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受理通知书》。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补正事项告知单》。
第十二条
受理申请后,市风貌办对提交的要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内容是否齐全、规范进行审查,同时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核查。
第十三条
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不予许可决定书》,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四条
市国土房管局自颁发《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其载明的整理机构、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腾迁期限等事项,以公告形式通知当事人。
第十五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取得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腾迁方式、安置方案等事项,书面通知历史风貌建筑的承租人。
第四章 腾迁安置
第十六条
腾迁安置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安置,也可以实行房屋安置。被腾迁人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种。
第十七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腾迁历史风貌建筑前,对被腾迁房屋进行房屋市场评估。
第十八条
整理机构应当进行腾迁动员,向被腾迁人宣传腾迁政策、解释安置方案,并与被腾迁人协商腾迁安置方式。实行货币安置的,应当告知安置补偿费用;实行房屋安置的,应当说明安置房屋基本情况。
第十九条
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对承租人实行货币安置的,安置补偿费应当高于被腾迁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实行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标准应当高于原居住水平。
执行市场租金标准的历史风貌建筑,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出租人与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后,整理机构应当与出租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整理机构对私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腾迁的,应当与所有权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第二十条
实行房屋安置的,新安置房屋所处地级低于承租人原处地级的,其级别每降低一级,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的计租面积增加5%,最高累计不超过20%,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所处的地级高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所处地级的,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计租面积增加2 %,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的共住户数应当少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共住户数。新安置房屋的燃气、暖气、自来水等配套设施标准不得低于被腾迁人原房屋配套设施标准。
第二十一条
提供的安置房屋带产权且被腾迁人购买房屋产权的,应当按照公房出售标准出售。
第二十二条
整理机构应当与被腾迁人订立腾迁安置协议。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腾迁房屋的建筑面积;
(二)补偿安置方式;
(三)货币补偿金额或安置房屋的情况;
(四)腾迁期限;
(五)违约责任;
(六)争议解决的方式;
(七)当事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
腾迁安置协议订立后,历史风貌建筑被腾迁人在腾迁期限内拒绝腾迁的,整理机构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间,整理机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
第五章 腾迁裁决
第二十四条
整理机构与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承租人对腾迁安置达不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市国土房管局申请裁决。
第二十五条
申请裁决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是发生腾迁纠纷的当事人;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有具体的裁决请求和事实依据。
第二十六条
整理机构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场评估价格报告;
(五)货币安置或房屋安置方案;
(六)当事人双方的协商记录;
(七)《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八)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四)、(七)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其中申请书应当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第二十七条
承租人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裁决申请:
(一)对《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合法性提出裁决的;
(二)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腾迁当事人的;
(三)腾迁当事人达成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协议后发生合同纠纷,或者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事由再次申请裁决的;
(四)人民法院已受理或已做出判决、裁定的;
(五)依法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对裁决申请不予受理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不予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九条
经审核,材料有效、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受理通知书》。
申请裁决材料不齐全、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补正事项告知单》。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齐材料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
裁决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向被申请人送达《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副本)及《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调解通知书》,并告知被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被申请人在调解时应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被申请人不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解的进行和纠纷的裁决。
(二)审核相关材料、程序的合法性。
(三)核实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标准。
(四)当事人对房屋评估价格有异议的,以天津市房地产专家评估委员会的鉴定结果作为裁决依据。鉴定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一条
事实不清,需要调查取证的,市风貌办应当组织调查取证。调查采取询问当事人、核实证据、对争议房屋勘察等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被申请人与被申请裁决房屋的关系;
(二)腾迁当事人达不成腾迁补偿安置协议的主要原因;
(三)核实货币安置补偿费或房屋安置标准是否合法。
现场勘察应通知当事人到场,市风貌办应当派2人以上勘察,做好记录并签字。
第三十二条
裁决工作人员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三条
市风貌办应当就当事人申请的事项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调解,并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通知当事人到指定地点;
(二)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三)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
(四)告知当事人调查结果,听取当事人意见;
(五)当事人在调解记录上签字。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裁决:
(一)发现新的需要查证的事实;
(二)裁决需要以相关裁决或法院判决结果为依据的,而相关案件未结案的;
(三)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中止的。
中止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中止行政裁决通知书》。中止裁决的情况消除后,恢复裁决。中止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结裁决:
(一)受理裁决申请后,当事人经调解或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发现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裁决当事人的;
(三)申请人撤回裁决申请的。
终结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终结行政裁决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
经调解,腾迁当事人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一方拒绝调解的,市国土房管局 依法作出裁决决定。
裁决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法做出裁决。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不得少于15日。
(一)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争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三)裁决的依据、理由;
(四)裁决决定;
(五)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六)裁决日期并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公章。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应当根据裁决当事人数量确定,每人一份,市风貌办存档一份。
第三十七条
市风貌办应当在《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作出后3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当事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名。
当事人不在或拒绝接收裁决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送达:
(一)委托其同居的成年家属或所在单位送达;
(二)当事人拒绝接收的,送达人应当张贴《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并照相留存,即视为留置送达;
(三)用挂号信邮寄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
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内拒不腾迁、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的,市国土房管局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按照保护腾迁计划需要拆除历史风貌建筑占地范围以外房屋的,执行本市房屋拆迁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 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行为,维护腾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腾迁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实施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并需要对被腾迁人进行补偿安置的,适用本办法。
腾迁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腾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腾迁人应当在腾迁期限内完成腾迁。
本办法所称腾迁人是指市政府授权并取得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以下简称整理机构)。
被腾迁人是指承租公有历史风貌建筑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私有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
第三条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合法和有利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对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风貌办)是编制并组织实施保护腾迁计划、受理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和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裁决的办事机构。
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负责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
第二章 编制计划
第五条
根据历史风貌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结合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实际,市风貌办编制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草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风貌办应当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项目的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户数、所有权人、使用单位,以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保护腾迁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第七条
保护腾迁计划应当包括拟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幢数、户数等基本情况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的幢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的基本情况,以及腾迁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内容。
第八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承租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保护腾迁计划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扰保护腾迁计划的实施。
第三章 腾迁许可
第九条
整理机构按照保护腾迁计划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腾迁的,应当取得市国土房管局颁发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腾迁。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印制。
第十条
申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具体手续,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申请书》,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保护腾迁计划 ;
(二)腾迁安置方案,包括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居民户数或者单位数量、产别、现状平面图、腾迁期限、腾迁资金落实情况、货币安置计划补偿标准、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房屋情况;
(三)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现状照片。
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十一条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齐全的,当场受理申请,并向申请人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受理通知书》。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补正事项告知单》。
第十二条
受理申请后,市风貌办对提交的要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内容是否齐全、规范进行审查,同时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核查。
第十三条
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不予许可决定书》,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四条
市国土房管局自颁发《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其载明的整理机构、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腾迁期限等事项,以公告形式通知当事人。
第十五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取得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腾迁方式、安置方案等事项,书面通知历史风貌建筑的承租人。
第四章 腾迁安置
第十六条
腾迁安置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安置,也可以实行房屋安置。被腾迁人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种。
第十七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腾迁历史风貌建筑前,对被腾迁房屋进行房屋市场评估。
第十八条
整理机构应当进行腾迁动员,向被腾迁人宣传腾迁政策、解释安置方案,并与被腾迁人协商腾迁安置方式。实行货币安置的,应当告知安置补偿费用;实行房屋安置的,应当说明安置房屋基本情况。
第十九条
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对承租人实行货币安置的,安置补偿费应当高于被腾迁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实行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标准应当高于原居住水平。
执行市场租金标准的历史风貌建筑,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出租人与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后,整理机构应当与出租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整理机构对私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腾迁的,应当与所有权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第二十条
实行房屋安置的,新安置房屋所处地级低于承租人原处地级的,其级别每降低一级,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的计租面积增加5%,最高累计不超过20%,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所处的地级高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所处地级的,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计租面积增加2 %,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的共住户数应当少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共住户数。新安置房屋的燃气、暖气、自来水等配套设施标准不得低于被腾迁人原房屋配套设施标准。
第二十一条
提供的安置房屋带产权且被腾迁人购买房屋产权的,应当按照公房出售标准出售。
第二十二条
整理机构应当与被腾迁人订立腾迁安置协议。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腾迁房屋的建筑面积;
(二)补偿安置方式;
(三)货币补偿金额或安置房屋的情况;
(四)腾迁期限;
(五)违约责任;
(六)争议解决的方式;
(七)当事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
腾迁安置协议订立后,历史风貌建筑被腾迁人在腾迁期限内拒绝腾迁的,整理机构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间,整理机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
第五章 腾迁裁决
第二十四条
整理机构与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承租人对腾迁安置达不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市国土房管局申请裁决。
第二十五条
申请裁决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是发生腾迁纠纷的当事人;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有具体的裁决请求和事实依据。
第二十六条
整理机构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场评估价格报告;
(五)货币安置或房屋安置方案;
(六)当事人双方的协商记录;
(七)《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八)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四)、(七)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其中申请书应当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第二十七条
承租人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裁决申请:
(一)对《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合法性提出裁决的;
(二)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腾迁当事人的;
(三)腾迁当事人达成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协议后发生合同纠纷,或者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事由再次申请裁决的;
(四)人民法院已受理或已做出判决、裁定的;
(五)依法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对裁决申请不予受理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不予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九条
经审核,材料有效、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受理通知书》。
申请裁决材料不齐全、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补正事项告知单》。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齐材料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
裁决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向被申请人送达《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副本)及《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调解通知书》,并告知被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被申请人在调解时应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被申请人不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解的进行和纠纷的裁决。
(二)审核相关材料、程序的合法性。
(三)核实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标准。
(四)当事人对房屋评估价格有异议的,以天津市房地产专家评估委员会的鉴定结果作为裁决依据。鉴定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一条
事实不清,需要调查取证的,市风貌办应当组织调查取证。调查采取询问当事人、核实证据、对争议房屋勘察等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被申请人与被申请裁决房屋的关系;
(二)腾迁当事人达不成腾迁补偿安置协议的主要原因;
(三)核实货币安置补偿费或房屋安置标准是否合法。
现场勘察应通知当事人到场,市风貌办应当派2人以上勘察,做好记录并签字。
第三十二条
裁决工作人员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三条
市风貌办应当就当事人申请的事项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调解,并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通知当事人到指定地点;
(二)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三)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
(四)告知当事人调查结果,听取当事人意见;
(五)当事人在调解记录上签字。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裁决:
(一)发现新的需要查证的事实;
(二)裁决需要以相关裁决或法院判决结果为依据的,而相关案件未结案的;
(三)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中止的。
中止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中止行政裁决通知书》。中止裁决的情况消除后,恢复裁决。中止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结裁决:
(一)受理裁决申请后,当事人经调解或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发现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裁决当事人的;
(三)申请人撤回裁决申请的。
终结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终结行政裁决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
经调解,腾迁当事人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一方拒绝调解的,市国土房管局 依法作出裁决决定。
裁决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法做出裁决。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不得少于15日。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应当包括:
(一)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争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三)裁决的依据、理由;
(四)裁决决定;
(五)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六)裁决日期并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公章。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应当根据裁决当事人数量确定,每人一份,市风貌办存档一份。
第三十七条
市风貌办应当在《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作出后3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当事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名。
当事人不在或拒绝接收裁决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送达:
(一)委托其同居的成年家属或所在单位送达;
(二)当事人拒绝接收的,送达人应当张贴《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并照相留存,即视为留置送达;
(三)用挂号信邮寄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
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内拒不腾迁、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的,市国土房管局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按照保护腾迁计划需要拆除历史风貌建筑占地范围以外房屋的,执行本市房屋拆迁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 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泉州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研究
泉州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研究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特别在老城区,既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又有传承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恢复和展示一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避免城市建设带来的文化趋同,有着极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对泉州老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后,针对存在问题,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泉州老城区的价值
泉州是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唐久视元年(700年),在今市区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开元六年至二十九年(718—741),泉州建城,自此,“屡广而大,屡增而高,屡培而厚,屡易而坚”,从3平方公里,扩至6.8平方公里,成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西晋、唐末和两宋之交,伴随着社会动荡,中原先进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三次大规模南移,传入晋江流域,使泉州的历史文化具有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海外交通高度发达带来的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各国文化,与闽越本土文化以及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后在泉州大地上传播、发育的中原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现象,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汇合地。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泉州历史上曾人才辈出,成为名人荟萃之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欧阳詹、曾公亮、蔡襄、梁克家、朱熹、真德秀、蒲寿庚、蔡清、李贽、王慎中、何乔远、俞大猷、郑成功、施琅、弘一法师等名家在泉州老城区里出生成长、居住、游历或任职。这些历史人物有的立过重要功绩,有的在学术思想上有重大成就,有的为发展海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们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泉州老城区留下了一笔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清源山上看泉州古城清晰如鲤鱼,“山、城、江”一体架构古城城市格局,而15条历史街巷和5大历史文化街区,构成古城血脉。
□5大历史文化街区
1、开元寺—台魁巷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该街区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保护以开元寺为核心。
特色保护要求:把开元寺双塔在古城的历史地位作为保护与整治的核心。《规划》要求双塔周边20米区域建筑必须控制在一层,控高4米(檐口至建筑室外地面高度)。街区内有保护建筑12幢,街区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控高7米。跨巷风雨亭,是古城唯一留下来的跨巷亭,应加以保护维修。位于跨巷风雨亭西侧的已倒塌的保护建筑应以抢修为主,若经古城保护专家组确认无法修缮,则应按原规制、原基地、原风貌复建。此外,开元寺—台魁巷街区应充分利用传统历史建筑开发文化性较强的服务业。
2、旧馆驿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旧馆驿街巷已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保护要求:街区内有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建筑61幢。有泉州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通井、玉泉井及其他位于保护建筑及居民内的水井,应严格保护这些传统历史环境要素的原真性。开发小型茶艺、棋弈等服务业,恢复街区中街巷的传统石板路面。街区的建筑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控高7米,须改建的建筑原为一层的,仍按一层改建,超过二层的,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按二层改建。应保护定心塔和玉泉井。通政巷4#为一类保护建筑,奎章巷内的保护建筑13#门旁有一横跨巷内的树,为古城内巷一独特景观,应重点保护。
3、中山路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中山路是泉州古城的中轴线,由它串联着开元寺、文庙、天后宫三片文物保护区,是古城商业氛围浓厚、历史建筑集中连片的街区。
特色保护要求:保护街区的商业氛围,街区应以步行为主,结合公交车服务,严格限制机动车驶入。中山路外围和几个交叉口处,应布置摩托车停放场,限制摩托车驶入。
4、文庙—后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后城街已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特色保护要求:保持街区的传统面貌,路面应改为传统石板路面。重点形成泉州传统戏剧、南音等无形文化的展示区,使该区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街区。改建建筑应在原建筑基地上建设。改建建筑原为一层的仍按一层改建,超出二层的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控制高度7米。结合旅游文化街、关帝庙、清净寺和八卦沟,形成以泉州特色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街区特点。
5、城南聚宝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该街区是泉州古城城南片中传统历史建筑保存量多且集中的区域,聚宝街的历史背景和传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特色保护要求:1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121幢。以聚宝街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开发以珠宝和特色小商品服务为主。利用街区中传统历史建筑开发民居度假、传统民居生活体验的服务业,充分展现泉州传统文化。街区建筑应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高度控制在7米。街区的街巷应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石板路面。为了保持传统历史街巷的空间格局和风貌,街巷宽在4米以下的,其两侧的建筑应控制在一层,控高4米。
□15条历史街巷
1、西街:保护范围为东起钟楼西侧106米,西至距奉圣巷东侧10米。长1227米,街宽10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2、裴巷:保护范围为南起裴巷与西街交会处,北至距华侨新村路南侧34米处,巷长510米,宽3~6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3、新路埕和花巷:保护范围为新路埕和花巷街巷的全长,以及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新路埕全长235米,街宽6~8米。花巷全长237米,巷宽6~8米。
4、玉犀巷:保护范围为巷的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全长250米,巷宽5~8米。
5、新府口:保护范围为南起新府口与玉犀巷交会处,东至新府口与观东巷交会处,长180米,宽2~4米,包含街巷及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6、后巷:保护范围为街巷的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7、镇抚巷和敷仁巷:保护范围为镇抚巷全长和巷两侧面建筑的地段,全长200米,巷宽6米。敷仁巷西起敷仁巷和镇抚巷交会处,向东至95米处,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巷宽4米。
8、承天巷:保护范围为街巷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全长315米,巷宽3~6米。
9、西边巷:保护范围为位于承天寺东侧。街巷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均为保护范围,全长350米,巷宽二三米。
10、桂坛巷:保护范围为桂坛巷西段(西边巷以西),长240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巷宽三四米。
11、义全后街:保护范围为南起义全街,北至义全后街与义全土地巷交会处,长115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街宽2~6米。
12、马坂巷:保护范围为街巷的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全长120米,巷宽2~4米。
13、金鱼巷:保护范围为东起金鱼巷与中山路交会处向西181米,西起金鱼巷与新华路
交会处向西384米,共长565米,包括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巷宽二三米。
二、泉州老城区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泉州老城区主要范围包括现今鲤城区鲤中、海滨、临江、开元四个街道,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泉州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为我们保存了泉州当年中外文化并存、多种宗教聚集、先进科学技术与社会高度发达的风貌。现有传统建筑包括传统民居、庙宇、宗祠等,总计4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清净寺5处为国家级,李贽故居、施琅故宅、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崇福寺、承天寺、闽国铸钱遗址和通淮关岳庙7处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中山路、八卦沟排水系统2处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还有未列入级别的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共68处(此次文物普查遴选出的代表,其中中山路区域42处,西街26处)。这68处古建筑中有传统民居53处(含名人故居15处)、铺境庙宇6处、华侨建筑9处。同时,泉州老城区目前存留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市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八大类17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4项、市级2项,大部分项目保存完好,四级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经济建设中带有普遍性的不可避免的尖锐矛盾。近年来,在泉州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在泉州老城区旧城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甚或失误,经深入细致的调查,目前老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以泉州老城区现存的传统民居等古建筑为例。古建筑量大面广、类型齐全、雕刻精美、气势恢宏,但由于保护管理力度不够,在调查的120余处散落于老城区的各条街道、巷子的居住建筑中仅20%左右保存较为完整,80%以上受损程度相当严重:有的已大部分倒塌,有的已局部倒塌,有的即将倒塌,有的虽然外观完整但内部结构、构件多已霉烂破坏。目前大部分古民居均为外来打工人员租住使用,或以本地年老和低收入家庭居多,居住密度较大。有一些甚至已经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大杂院,乱搭乱建情况严重,阴暗潮湿,肮脏不堪,甚至堆积着大量易燃易爆的杂物,对古建筑造成损坏,又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卫生死角,严重威胁着大众的安全和健康。这部分人群收入不高,要自行修缮既无能力也缺乏积极性,导致该类古建筑的完好率最低。此外,近年来文物贩子及不法之徒非法收购、盗窃古建筑构件甚至破坏拆毁古建筑以牟利,导致古建筑中的牛腿、雀替、花窗等遭偷窃,许多构件被人为破坏,加剧了泉州老城区古建筑遗存的生存危机。
三、保护原则与做法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
2.增强法制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在加强泉州老城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为古建筑保护立法的力度,研究制定古建筑保护的扶持政策。
3.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切实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泉州老城区的现状,泉州老城区保护工作要遵循三大要素,即原物保护、原貌保护和风貌保护。
4.加大管理力度,完善老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发动社会各界、全民参与老城区保护与管理。
第五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五里冲水库保护管理条例(2007年2
【发布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7-06-19 【生效日期】2007-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五里冲水库保护管理条例
(2007年2月11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7年5月23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2007年6月19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蒙自五里冲水库(以下简称水库)保护和管理,防治水体污染,保障蒙自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水库保护管理坚持统一规划、保护优先、科学管理、综合防治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第三条第三条 水库保护管理范围分为管理区和保护区。
管理区以水库水体为中心,东至昆河公路大垭口道班,南至龙宝洞垭口,西至冷泉镇楚冲村西部分水岭,北至昆河公路龙骨塘村垭口,面积为25.4平方公里。
保护区为管理区以外,北溪河下游菲白水库头塘输水隧洞进口至南溪河提水工程第一级泵站之间的径流区,面积为225.6平方公里。
管理区、保护区的界线由蒙自县人民政府划定,设立标志,并予以公告。
第四条第四条 在水库管理区和保护区内从事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库和节约用水的义务,并对破坏水库工程设施,窃水、污染水库水源和水体等违法行为有制止、举报和控告的权利。
第五条第五条 水库最高运行水位为黄海高程1460米,最低运行水位为黄海高程1419.3米。
水库水质保护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标准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源卫生标准执行。
第六条第六条 蒙自县人民政府设立水库管理局,负责水库管理区、保护区的相关保护管理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水库水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监测、保护和管理;
(三)水库引水、蓄水和输水调度;
(四)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
第七条第七条 蒙自县公安局设立水库派出机构,负责水库管理区的治安管理和保护区水库工程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库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协助做好水库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蒙自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乡(镇)、村集体和个人在水库管理区、保护区发展生态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风景林带。
第十条第十条 蒙自县人民政府加强对水库管理区和保护区生态农业建设,指导农户安全施用农药、化肥,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体的污染。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水库供水调度,以生活用水为主,兼顾生产、生态用水,实行计划、节约、有偿供水制度。供水计划由蒙自县人民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水库保护管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依法收取的行政规费,由县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管理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倾倒垃圾、渣土或者排放污水及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
(二)新建、改建、扩建对水库水源、水体产生污染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旅游设施;
(三)毁林开垦、爆破、采石、采沙、选矿;
(四)损坏水利工程、水文观测等设施;
(五)擅自从水库和引水、输水工程中提水、截水、引水;
(六)占用水库水面从事养殖、种植;
(七)炸鱼、毒鱼、电鱼,猎捕水禽;
(八)使用燃油机动船;
(九)游泳、水上训练。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对水库水源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
(二)向水库引水河道、沟渠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倾倒废渣、生活垃圾及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
(三)毁林开垦、开山炸石、采矿、选矿、冶炼;
(四)损坏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
(五)擅自从水库引水、输水工程中提水、截水、引水。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管理区内不得迁入或者安置新的居民。蒙自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管理区内的居民逐步向外迁移安置。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执行本条例,在下列水库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蒙自县人民政府或者报自治州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保护水库水质、防治水污染的;
(二)保护森林植被、造林绿化、防治水土流失的;
(三)保护水库引水、输水工程的;
(四)维护水库治安秩序的;
(五)制止、检举、控告他人违法行为的。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由水库管理局按照下列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一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废弃物,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水体污染严重的,并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二项规定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可以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四项规定的,责令赔偿损失,可以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七项规定的,没收猎捕器具和违法所得,并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以投毒方式捕鱼的,处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水库管理局按照下列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一项规定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二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废弃物,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水源污染严重的,并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四项规定的,责令赔偿损失,可以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五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水库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蒙自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