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的指导意
见
发布机构:浙江省人民政府 文 号:浙政发〔2011〕107号 印发时间:2011-12-29
索引号: ZJJX-02-04-201201-00023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扎实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全面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中趋好。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环保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6大重点行业总体上污染仍然较重,能耗仍然较大,既给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这些行业进一步深化整治,促进其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为基本思路,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推进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6大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努力实现6大重点行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布局集聚化、企业生产清洁化、环保管理规范化、执法监管常态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力争经过4年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6大重点行业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基本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使这6大重点行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工艺装备、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和环保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步入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铅蓄电池行业:2011年底前,所有企业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除少数环保标杆式企业外,其他企业搬迁入园(工业集聚区)整合发展;有铅蓄电池企业的县(市、区)通过整治验收。
——电镀行业:2012年6月底前,所有拟原地保留的企业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污染物得到妥善处置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2012年底前,电镀企业较多的县(市、区)建成电镀园区,除少数环保标杆式企业外,其他企业搬迁入园整合发展;有电镀企业的县(市、区)通过整治验收。
——印染行业:2013年底前,所有企业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2014年底前,全省印染行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5%以上,平均重复用水率达到35%以上;有印染企业的县(市、区)通过整治验收。
——造纸行业:2013年底前,所有企业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2014年底前,全省造纸行业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30%以上,平均重复用水率达到60%以上;有造纸企业的县(市、区)通过整治验收。
——制革行业:2013年底前,所有企业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2014年底前,全省制革行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30%以上,铬排放量在2009年规划调查数据基础上削减15%以上;有制革企业的县(市、区)通过整治验收。
——化工行业:2013年底前,所有拟原地保留的企业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2014年底前,其他企业基本实现搬迁入园(工业集聚区)整合发展。2015年底前,全省现有化工企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0%以上,全行业单位产值排污量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30%以上;有化工企业的县(市、区)通过整治验收。
(三)工作要求。
——统一部署,集中整治。省环保厅、省经信委要根据本指导意见,会同省级有关部门逐个出台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6大重点行业的整治提升方案,指导推动各地实施并完成整治提升工作。
——结合实际,交叉推进。各地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和分行业整治提升方案,组织开展6大重点行业企业基本情况排查,并结合实际,科学制订当地的实施方案。要根据轻重缓急,从当地污染最为严重、耗能最大的行业入手,交叉推进各重点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
——严格规程,分批验收。省环保厅、省经信委要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统一的验收规程和标准,并在规定时间内指导完成对6大重点行业企业整治提升工作和各相关县(市、区)6大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的验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行业提前整治,分批验收。
——以治促调,治管并重。坚持治理整顿和转型提升并举,上大压小,有保有压,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监管并重,巩固整治成果,严防污染反弹。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
1.严格项目准入。加强投资项目能评审查和竣工投产后的能耗评价,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评审、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6大重点行业新建(含搬迁)项目在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上,原则上应进入已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外原则上不再新上该类项目;改(扩)建项目选址必须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新(改、扩)建项目需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总量指标应自身平衡或按比例在本区域同行业内置换替代。
2.推动产业集聚。大力推进6大重点行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集聚,特别是电镀、化工行业企业原则上均要迁入当地条件适合的工业园区整合发展(经当地政府同意,园区外可保留少数环保标杆式企业)。按照“减量置换”的原则,积极采取上大压小、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先在园区发展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重点行业项目,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规范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必须符合各类规划要求,制订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并经过规划环评审查。园区内要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物料输送管廊等环保基础设施。要明确负责园区环保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落实园区环保管理责任。
(二)加快产业升级。
1.淘汰落后产能。在6大重点行业的整治提升方案中,要明确标准,坚决关闭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加快或提前淘汰国家和省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产品、工艺和装备。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逐年淘汰一批不具有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相对落后产能。
2.提升工艺水平。优先发展低毒、低污染、低能耗的替代工艺和清洁生产工艺,鼓励使用先进、环保、高效的生产工艺和装备,积极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率。继续拓展清洁生产审核覆盖面,6大重点行业企业在整治验收前均应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按审核要求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鼓励6大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三)加强污染治理。
1.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要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建设集中的废水处理设施。6大重点行业企业的废水必须全部纳管,并实行分质分流。区内要推行集中供热、危险化学品规范管理、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处置。
2.加强水污染治理。6大重点行业企业厂区应设置严格的清污分流系统,防止污水“跑、冒、滴、漏”和混入清下水。清下水化学需氧量浓度不得高于50mg/l或不高于进水20mg/l。废水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和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纳管标准,并达到区域总量控制要求。对水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超过许可排放总量、影响集中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企业,除依法给予处罚外,必须实施限期治理;未按要求实施限期治理或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关闭。
3.加强大气污染治理。6大重点行业企业产生的废气应设置高效收集系统,采用适用技术进行回收和处理,减少无组织排放。不同性质的废气应根据其特性,采取吸收、吸附、焚烧、布袋除尘或其他先进适用技术及组合工艺进行处理,确保达标排放。鼓励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使用清洁能源。对污水处理中产生臭气的构筑物要实行加盖集气,收集的废气经处理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后高空排放。
4.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规范处置。固体废物暂存、处置需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和规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废液、废渣及废水处理污泥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危险废物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经营资质的单位利用处置,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审批和转移联单制度。
(四)规范日常管理。
1.健全企业环保制度。6大重点行业企业必须按要求建立完善的节能环保组织体系、健全的环保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环保台账系统,配备专职、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环保管理。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应经过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组织的环保岗位业务培训并持证上岗。
2.加强排污检测管理。6大重点行业企业每个厂区原则上只能设置1个标准化废水排放口和1个清下水排放口,排放口应设于厂区外以便监督监测。标准化废水排放口和主要废气排放口,应按要求安装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6大重点行业企业及所在工业园区应设废水、废气检测化验室,并应具备检测分析所需控制污染因子的能力,恶臭污染严重的还应建立恶臭检测体系。鼓励企业委托专业机构承担检测任务。污染物排放日常检测结果应逐月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3.严防突发环境事故。6大重点行业企业及所在工业园区要编制环保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和应急物资,定期开展污染事故应急演练,提高环境事故应急应对能力。厂区必须按规范要求设置应急事故池,应急事故池的容积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事故源切断系统应设置电动和手动两套系统;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必须设置应急围堰。要积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积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减少和分担突发环境事故引发的环境风险。
4.强化危险化学品管理。危险化学品应专库储存,库房、生产作业场所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并具有防台风、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功能。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危险化学品贮存项目,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性评估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五)严格执法检查。
1.开展专项检查。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查清6大重点行业企业基本情况,并视情作出处理:对无合法环保手续的企业,依法查处,对未补办手续的,不得恢复生产。对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造成严重污染事故的企业,以及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停产、关闭。对拒不履行停产整治、责令关闭等决定继续违法生产的企业,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实施行政强制执行。对依法关闭的企业,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等证照。
2.加强执法联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整合资源,严肃查处违法建设、经营和排污案件,挂牌督办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污染高耗能企业。金融、电力、供水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不依法履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力甚至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整治完成后,要不定期组织监督检查,有条件的地方要在重点行业企业和园区设立环保监督员,加强日常监管,严防污染反弹。
(六)切实加强监管。
1.落实监管责任。各地要建立分片包干检查责任制,落实长效监管责任。实行现场检查责任制,将历次检查的负责人及检查、监测结果记录在案,并纳入企业一厂一档环保档案系统;对检查中存在重大疏漏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要严肃追究检查人员的责任。
2.加强日常巡查。各级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巡查,对无证无照经营的6大重点行业企业,发现一家取缔一家,严防“低、小、散”污染企业反弹。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水气环境的定期巡查和监测,各级国土资源、农业部门要组织开展工业园区地下水位、水质的动态监测和周边农作物的监测,及时依法查处违法问题。
3.加强信息管理。建立完善一厂一档环保档案系统,将6大重点行业企业纳入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范围。及时公示通过整治验收的合格企业名单,发布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政府是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要抓紧成立政府领导牵头、环保和经信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整治提升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协同有力、监督有效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问责。各市、县(市、区)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制订本地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提出分阶段计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整治提升工作。各地的整治提升工作情况纳入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对组织领导不力、整治提升工作进展缓慢的,要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撤销荣誉等措施并约谈有关负责人。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支出结构,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要通过相关专项资金,对6大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提标改造、技术装备提升和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等给予支持。对现有生产企业就地关闭转产的,要通过三级配套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并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优惠。对主动实施搬迁、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在新项目用地、审批方面给予优先办理。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投入整治提升。
(四)加强舆论宣传。各地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这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发布重点行业企业名单和企业整治进展情况,积极回应各类环境诉求,宣传节能环保先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曝光典型违法案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整治提升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二篇:在全市环境保护暨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大会表态发言
在全市环境保护暨重污染行业
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抓好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是创生态环境之优的内在要求,是破产业转型升级之难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展了电镀、印染、铅酸蓄电池、石棉制品等行业专项整治,共计关停相关企业近500家,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下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依法、高效、有序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力促“三个优化”。一是产业布局优化。健全完善重污染行业退出机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建成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完成造纸厂等企业的关停搬迁。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全力抓好两个省级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完善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有色金属熔炼、化工等企业转型转产,加快推进电镀、印染、金属表面酸洗等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废塑料加工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关停和整合重组工作。同时,优先发展低毒、低污染、低能耗的替代工艺和清洁生产工艺,鼓励使用先进、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努力以整治倒逼企业转型、促进
产业提升。三是基础设施优化。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域的规划环评工作,着力完善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抓好滨海污水处理厂、五联电镀废水处理站、众安电镀废水处理站等一批工程建设,确保滨海污水处理厂COD排放标准由180毫克/升提高到80毫克/升,电镀企业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实现工业废水提标排放、污染物总量削减。
二、坚持“三个严格”。一是严格准入。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评审、公共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改、扩、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重污染项目建设。二是严格监管。加快推进电镀、化纤等重污染行业的三废达标治理工作,严厉查处违法建设、经营和排污案件,挂牌督办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污染企业。同时,健全完善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长效机制,严防污染反弹,确保污染整治成果的巩固提升。三是严格考核。把电镀、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情况作为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和生态市建设目标考核否决性指标,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对组织领导不力、整治提升工作进展缓慢的单位,将及时进行问责约谈,并加强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
三、健全“三个机制”。一是目标责任机制。对十大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工作,实行项目化设计、工程化管理,建立健全市、镇两级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班子,真正做到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责任落实。二是联动协作机制。实行环保、发改、经
信、公安、工商、电力、安监等多部门联动协作,共同推进整治工作。三是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好的经验和做法,曝光一些典型违法案件,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治提升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服贸发【2011】4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类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连锁经营等逐步推广,龙头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序推进,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日趋完善,行业协会作用逐步显现。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拥有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近年来,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为“十二五”时期家庭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家庭服务业当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供需缺口大,从业人员稳定性较差。二是家庭服务企业“散、小、弱”,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三是家庭服务员职业技能偏低,服务质量不高。四是企业经营方式粗放,服务同质现象普遍。
为促进“十二五”时期家庭服务业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服务民生、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的宗旨,抓住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体系这一主线,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为切入点,以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和从业人员培训为支撑,逐步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规范市场秩序,满足居民家庭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加快推动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力争在中心城市各建一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努力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便捷、优质、实惠的服务;加大力度培育家庭服务企业,力争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各培育2-3家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好的家庭服务企业;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20万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努力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和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科学谋划,把握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律。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根据区域经济、产业优势和城市化发展需要,研究制订科学的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企业培育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规划制定与落实工作。要做好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增强家庭服务业规划的可操作性,不断优化网点布局。依托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组织企业定期报送有关数据和信息,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状况,逐年上报和发布行业发展报告。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家庭服务市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家庭服务业法规、标准制定工作,重点制定基础性规范标准。要加快出台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管理办法,明确管理部门和运营主体权责,对业务范围、运营流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予以规范。各运营单位加快建立健全企业调配、资质认定、质量监督、教育培训等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家庭服务标
准化体系,抓紧出台《家庭服务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办法和标准。要加快家庭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客户服务跟踪监督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估体系和公示制度,加强日常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切实做到让广大群众消费有选择、维权有渠道、服务有保障。
(三)加快网络中心建设,完善和增强服务功能。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为重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建单位,鼓励第三方参与运营管理,确保符合《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规范》的各项要求。
网络中心要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运营机制、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吸引更多诚信、优质企业加盟。要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供需对接等基本服务,为加盟企业提供信息发布、产品推荐、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公益资源调度等服务。要完善会员沟通交流机制,掌握加盟企业相关信息,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健全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服务评价制度、服务对象质量回访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家庭服务的标准体系,实行加盟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
网络中心要拓展服务领域,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广泛运用新技术,利用语音呼叫、网络、短信、传媒等多种手段,努力实现“互联网、语音网、无线网”三网融合。要开发新的服务产品,研发增值服务,提高网络中心的营利能力。
(四)培育家庭服务企业,形成一批连锁经营的企业品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选择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连锁化、信息化建设,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支持企业改善办公条件,增添服务设备,完善水电、通讯、消防等配套设施,实现形象标识和风格、商标和字号、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借鉴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化管理流程和标准。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广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帮助中小家庭服务企业解决服务场所问题,引导其深入到社区和郊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点,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指导企业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连锁门店管理信息化和服务员求职报名、岗前培训、签订合同、跟踪回访、工资结算、服务评价、绩效考评等全过程信息管理。
(五)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培训工作责任制,抓紧制定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选择,严格监督验收,充分保障就业。培训任务应主要依托大型家庭服务企业,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技工院校、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申请、地市级主管部门审查、招投标、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省级主管部门确认、国务院相关部门备案的实施主体选择认定机制。
培训机构要积极完善教学条件,添置教具,建立实际操作间。按照《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注重基础性和专业性相结合,优先培训市场紧缺业态的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基地式培训、滚动式培训、合作式培训,实现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教学培训与实际操作培训的紧密衔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面向中高端家庭服务从业人员、骨干师资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服务人员职业素养,从培训环节上稳定从业人员队伍。
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的后期管理,为毕业学员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与诚信、规范的家庭服务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及时跟踪反馈用人单位和学员意见,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六)创新思路,探索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体系的新途径。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在总结近年来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区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体系的新途径、新模式。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要围绕有利于整合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实现行业内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使从业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保障家庭服务需求,让消费者放心满意;有利于解决从业人员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从事家庭服务。通过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庭服务的为民、惠民、便民、利民功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服务需求,实现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合力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务必将发展家庭服务业作为服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载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措施,营造有利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共同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局面。试点城市要以家庭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工作领导,加大推进工作的力度,要成立有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完善配套和落实政策,助推家庭服务业发展。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下,配套相应资金,加大对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要为家庭服务企业协调有关用工、用地、注册、税收、贷款、网点布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着力解决行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贯彻好《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员工制家政服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1】51号),协调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引导企业向员工制发展。
(三)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家庭服务协会组织,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中心建立行业协会的新模式。引导行业组织在沟通政府与企业、规范市场秩序、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委托行业组织开展标准制定、资质认定、信用评价、培训教育、信息统计、技能比赛等工作。鼓励支持有实力的行业组织承担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加强对家庭服务业以及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宣传,加深广大群众对行业发展前景和服务主体的理解和认知,宣传家庭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对社会的贡献,引导人们逐步转变消费观念,加快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进程,不断扩大家庭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群体。特别要着力宣传国家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体系的惠民政策,以及部分城市和企业开展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和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所取得的经验和显著效果,赢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
支持,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增强广大企业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政府支持、媒体关注、企业积极参与、各方协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商务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四川省商务厅
关于转发《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川商商贸〔2012〕8号
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
现将《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1〕455号)转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摸清当地行业发展底数。近年来,通过实施家政培训、家政网络平台建设和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我省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和优化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对本地区家政服务业发展情况要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切实掌握本地区从事家政服务业企业数量、服务内容、从业人员数量,及时研究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
二、推进项目进度,确保家政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各地要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按家政培训大纲要求,确保培训质量,并积极指导帮助学员就业,杜绝违纪行为。承担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的城市,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规范,加强对项目质量的监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同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财政、税务、劳动、工会、妇联等组织,协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着力解决家庭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及时总结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本地区家庭服务业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深大家对行业发展前景和服务主体的理解和认知,努力营造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此外,各地要及时总结相关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请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于每年1月底向我厅商服处报送当地家庭服务业工作总结。
联系人:商贸服务管理处许剑波
电话:028-8323350,邮箱:swtsfc@163.com。
特此通知。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意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林业、渔业,下同)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扎实推进规范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运行日益规范、功能不断拓展、竞争力逐步增强,但也存在运行质量和生产要素利用率不高、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增强经营活力和实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不偏离,坚持为社员服务方向不改变,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和重组,创新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到2015年,力争全省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4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占成员生产总量的80%以上;培育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经营实力明显提高,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全面实施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建设(以下简称“五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工商登记、组织机构、股金设置、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设立等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产权、经营权、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各地要组织开展以“五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快规范化专业合作社认定工作,并建立复评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从2011年起,每个县(市、区)每年培育10个以上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各市从县级示范社中每年择优培育30个以上市级示范社,省从市、县级示范社中每年择优培育200个左右省级示范社,推动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要求各级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为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某一区域的示范社。
三、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与重组
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纽带、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及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积极研究探索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会)建设的途径,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会)。
四、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
积极引入承包制、经济责任制、成本核算制以及职业经理人制度等,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和品牌、统一产品销售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和注册农产品证明商标、名优农产品商标等,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并引导品牌资源整合。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战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区域建立生产基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销售。
五、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纳入全省“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分期分批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养,选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到专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懂合作、善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队伍。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会)列入农业技能培训基地,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全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实施“专家进社”服务行动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合作。
六、营造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国家和省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服务和相关培训业务以及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服务免征营业税。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领浙江省农业产品收购专用发票和浙江省货物销售统一发票,分别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成员或非成员收购自产农产品及销售自产农产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各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资金和以奖代补资金,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作为不征税收入。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市、县财政要设立并努力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会)开展农业服务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网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以及开展资金互助、风险救助、信用贷款担保试点、贷款贴息等方面补助。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财政支农项目时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拓展农产品市场。
(三)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中,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倾斜。鼓励聘用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工作。各级人力社保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要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的大学生免费提供保管人事档案、办理集体户口、挂靠党团组织关系等服务。从2011年起,每年推出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岗位500个,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省财政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连续两年经费补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四)优化金融信贷等服务。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实施“便农支付工程”,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安全、高效的资金结算服务。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对于实力强、信用等级高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于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给予利率优惠。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开展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以及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会)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和贷款担保试点。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各级安排的涉农贴息贷款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予以优先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加快开发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为农民专业合作
社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工商部门要加强登记材料审查,在注册窗口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色通道,提供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五)落实用地、用电和农产品运输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临时性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使用农地面积千分之五规模控制,视作设施农用地,由县(市、区)政府审批,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设施农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等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由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供电企业应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电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蔬菜、桑、茶、果树、花卉、苗木等种植业用电以及各种畜禽产品养殖、水产养殖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按规定享受国家和省绿色通道政策。
(六)减免有关规费。对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进行全面清理,凡属地方违规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严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对大学毕业生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除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七、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责,会同林业、渔业等部门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规划,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制定和认定实施工作。各级林业、渔业等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和产业发展情况,做好相关工作。各级供销社要积极领办或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财政、税务、人力社保、国土资源、工商、质监、商务、科技、环保、水利、电力、交通运输、金融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政策,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共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