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法整脊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58例临床观察
手法全脊柱整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58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全脊柱整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将2012年10月-2015年03月收治的181例住院患者采用安徽省名老中医何宗宝教授设计的颈椎“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治疗作为对照组,2015年0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运用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治疗作为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随访3个月,5例复发;随访6个月,7例复发;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随访3个月,13例复发;随访6个月,22例复发。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6个月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全脊柱整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但全脊柱整复理论、技术及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全脊柱整复;整脊
颈椎间盘突出症[1]是由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而出现急性颈项痛,上肢麻痹痛或步态不稳等一系列症状。笔者对我科2012年10月-2015年03月收治的181例及2015年0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因新农合单病种政策原因,部分新农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颈椎病为第一诊断出院,统计时未纳入。前者患者运用安徽省名老中医何宗宝教授设计的颈椎“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治疗,后者在临床经验总结后设计运用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治疗,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整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入我科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339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中的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性为163例,女性为17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6岁,<30岁为16例,30岁~60岁为248例,>60岁为75例,平均49.38岁;病程最短3d,最长近20年,平均3.50年。临床症状:颈项疼痛、活动受限,上肢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部分患者还伴随出现头昏、头晕、心慌、胸闷、吞咽障碍、步态不稳、焦虑等。体征:患者存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症状,肌力反应下降,头顶加压试验和臂丛牵拉试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征象。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颈椎张口位+侧位X线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或(和)椎间隙变窄,或(和)棘突成角,或(和)棘突旋转移位,或(和)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或(和)寰枢关节紊乱。颈椎MRI检查结果为单节段或多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其中1个椎间盘突出者198例,2个椎间盘突出139例,3个椎间盘突出22例;责任椎间盘C3/4突出12例,C4/5突出49例,C5/6突出180例,C6/7突出98例。将339例患者根据两个时间段2012年10月-2015年03月及2015年03月-2016年10月分为对照组181例和治疗组15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省名老中医何宗宝教授设计的颈椎“旋牵顿”、“顶牵顿”手法治疗。患者仰卧位,医者从上到下左右触诊患者枕颈部两侧,与张口位X线片对照,明确棘突偏向侧,行颈枕部肌肉推揉按法,点拨压痛点,以病侧为主,待枕颈部肌肉放松后行手法复位,即“旋牵顿”手法。如触知棘突(或关节突部):右偏,医生坐于患者头前方,以右手拇向左指顶按偏右的棘突(或关节突部)为杠杆力支点,左手握持下颚,使患者头颈向右侧旋转,调整旋转角度至关节卡住不能转动,两手稍作向前牵引,寸劲顿错,此时多感指下关节移动,并可闻及响声;如左侧不同节段亦有棘突(或关节突部)偏歪,同样行“旋牵顿”法矫正复位。若枕颈部寰枕关节侧方移位,采用“侧牵顿”手法,如寰椎右侧移位,使患者头颈右偏,医生左手拇指近节指骨顶住右侧横突为杠杆力,右手握持下颚,调整角度约45°,右手沿头偏方向寸劲向前牵引,左手拇指近节指骨向左侧顶右横突,常可闻及响声;如无此处移位,不需施此手法。后对照侧位X线片,触诊颈椎棘突,明确反弓突起的棘突,采用“顶牵顿”法(医生一手拇指中段顶住反弓突起的棘突,另一手掌握持下颌,助手固定双脚踝,用力拔伸,可闻及关节分离复合弹响声)。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
1.2.2 治疗组
采用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治疗。颈段:同对照组手法。胸段: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对照胸椎正位X线片,一助手抓住患者腋下枕头固定上肢,另外二个助手牵引双脚踝,术者触诊胸椎棘突,触及偏歪、突起或压痛处,双手叠加掌根按压复位,动作轻巧快速,助手牵引与术者按压复位同步,多可闻及响声。腰段:对照腰椎正侧位X线片,施斜扳法,纠正棘突(或关节突部)偏歪。骶段:参照骨盘正位X线片,如骨盘左高右低,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一助手抓住患者腋下枕头固定上肢,另外一个助手牵引左脚踝,术者双手叠加掌根附着在左髂骨上缘,斜向下约45°角按压,助手牵引与术者按压同步。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1.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痊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显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伏案长久稍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有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部分消失,伏案后加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好转。无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及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1.1 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对照组为86.2%,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例(%)]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158 181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62(39.2)70(44.3)21(13.3)5(3.2)153(96.8)① 52(28.7)64(35.4)40(22.1)25(13.8)156(86.2)
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1.2 随访观测
对照组随访3个月,13例复发;随访6个月,22例复发。治疗组随访3个月,5例复发;随访6个月,7例复发。治疗组的6个月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复发对比[例(%)]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158 181
3个月 5(3.2)13(7.2)
6个月 7(4.4)22(12.2)
总复发 7(7.6)② 22(19.4)
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3 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体错位、旋转、倾斜、肌力不平衡、过度的强力屈颈或后伸或外力过度的旋转等各种内外因素,造成生物力学失衡,椎间隙内压增高,将髓核压向纤维环薄弱的后缘,形成椎间盘突出[1]。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致其损伤、充血、水肿、粘连,产生相应支配区域的颈肩臂痛麻。
2015年3月以前,我科均采用名老中医何宗宝设计的颈椎“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达86.2%。该手法能够有效的复位错位椎体,通过拉宽突出椎间盘的椎间距,改善椎间盘间距狭窄症状,降低椎间盘内压力,通过拉升产生负压,促使椎间盘回纳。椎间距增宽的同时拉长了前后纵韧带,更易促使突出物回纳,从而解除压迫,消除疼痛。即使没有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但由于颈神经根因牵拉而延伸,使突出髓核和颈神经根的受压的位置发生改变,神经根压迫减轻,局部炎症水肿也会逐渐消退,疼痛减轻。
经过对患者的两次随访发现,仅做颈椎手法治疗,总复发率较高,达19.4%。何宗宝教授在总结前期经验结合对脊柱整体观及脊柱生物力学的深入认识认为,椎体错位是致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颈椎椎体错位后,脊柱内源性平衡失调,就通过外源性的肌肉紧张来加强该关节的相对稳定,对复位造成阻力,即负性稳定关节。脊柱的运动以等张收缩为主,而肌肉痉挛则以等长收缩为主,当上位椎体错位未及时纠正,日久可导致下位相应的椎体错位,以与上位椎体的错位形成力学上新的稳定。如果这些痉挛的肌肉仍不能维持该关节的平衡时,则要用上段的颈枕肌肉或下段的胸腰肌肉做等长收缩来补偿。于是,又会继发上颈段或腰椎错位。如仅作某一节段复位,其他节段错位未得到纠正,脊柱的内外平衡尚未仍完全恢复,其结果就是脊柱为了维持平衡,迫使已复位的节段再次错位。所以,只有经全脊柱手法整复负性稳定关节后,才能彻底治愈原发性关节错位。解除增高的椎间隙内压,破坏病理循环链,调整颈椎椎体序列,恢复脊柱内生物力学平衡关系,消除颈椎失稳对交感感觉纤维、神经根、颈髓的刺激与机械损伤,改善椎管内外的炎性病变,消除痛源,加快神经传导功能修复。根据这个理论设想,我们改变了原来颈椎间盘突出症仅做颈部手法的方法,重新设计出全脊柱整复手法技术。经过158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8%)及复发率(7.6%)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较单纯的颈段手法整复有明显的改进。
在全脊柱整复手法中,强调对影像学的阅片,结合精细的功能解剖学知识,精准定位错位椎体,设计手法,有效避免传统“盲扳”,降低了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等风险的发生。
4年的临床前后对比观察,说明手法全脊柱整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复发少,但全脊柱整复理论、技术及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最终可以更广泛的推广并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考文献
[1].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9.[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5-196.
第二篇: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修改意见;这篇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符合 内容主要就不是椎间孔经 这这主要内容是胶原酶的,客户要的是椎间孔经治疗颈间盘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穿刺手术成功之后,通过造影来明确位置,将药物注射椎间孔中,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2例,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进行治疗,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关键词】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
[1]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影像技术下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简要探讨,现将研究报告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年龄最大者为69岁,平均年龄为(45.6±3.6)岁。突出部位:8例为C3-4突出、12例为C4-5突出、27例患者为C5-6突出、10例患者为C6-7突出、9例为C3-
4、C4-5二间隙突出、8例患者为C4-
5、C5-6二间隙突出、10例患者为C5-
6、C6-7二间隙突出、6例为C3-
4、C4-
5、C5-6三间隙突出、10例C4-
5、C5-
6、C6-7三间隙突出。此外,100例患者中有46例为侧突型、35例为中央型、19例为椎间管型突出。患者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病程最长者为8年,平均病程为(3.4±1.3)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的诊断结果显示,均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30分钟,对患者静脉注射20ml的含量50%葡萄糖、10mg地塞米松,并给予患者抗生素的静脉点滴。患者体位取侧卧位状态,侧卧在CT扫描床上,对颈椎棘突调整至相同水平线上,在C2~T1棘突上,将一个金属标志物粘贴于上,然后从C2到C7,借助于1毫米层厚对患者进行CT扫描,在CT监视器上将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和与其相对应的椎间孔确定出来,将穿刺点、穿刺入路、角度以及深度实现设计好,然后借助于监视器上的测量软件,将穿刺点到棘突中线的距离、多拍椎间孔的距离以及进针角度准确的测量出来。让后再借助于CT机架上激光定位线,于患者颈部体表上将所预先设计的穿刺点标记出来。
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的基础下,使用规格为7×120mm的穿刺针,从患者颈部体表上所标出的穿刺点钟进入,让后依据所规定设计好的穿刺方向、角度以及深度来进针,当穿刺针进针深度到达设计深度标准后停止。对患者进行CT扫描、三维成像,确保针体能够与椎板外缘之间相互紧贴,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处于病变间隙的椎间孔中,却没有损伤到患者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回抽时,做到无血、无气、无液,通过穿刺针将3mL的1%利多因和1.5mL的5%欧乃派克相联合的利欧混合液注入其中,患者病变的椎间孔中,每隔注入1.5mL,却CT扫描结构显示所注入的药液扩散到椎间孔四周,部分药液通过椎间孔,渗透到椎管腔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促使椎管腔中混合液越来越多,并逐渐开始在突出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四周逐渐扩散,对其仔细观察10~15min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性进行监测,如果患者蛛网膜下腔没有出现麻醉现象,且之前患者上肢麻木、疼痛症状出现较为显著的缓解,则代表穿刺位置没有错误,也没有损伤到椎间孔四周的脊髓、硬膜囊以及血管和神经等脏器。最后,通过穿刺针对患者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借助于平车将患者转送到病房中,保持六个小时的健侧卧位,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治疗,如抗感染预防和治疗、止血、消肿等。适当的进行制动,确保颈围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于7d内出院。1.3判定标准
以改良过后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将治疗效果分为:①优:患者症状均已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均都恢复如初;②良: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但依旧还存在轻微症状,活动所受限制较弱,没有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及工作;③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但活动依旧受限明显,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均都遭受到了一定影响;④差: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症状无变化,甚至还有所恶化。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总有效率=(优+良+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
表1.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n(%)] n 100 优 52(52)
良 37(37)
有效 9(9)
差 2(2)
优良率 89(89)
总有效率 98(98)
3.讨论
随着当下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现代人们生活压力无形中逐渐增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2]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颈椎病所带来的危害,针对于颈椎病的相关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
人体颈部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想要进行穿刺也就会形成较大的阻碍和难度,从而也就会带来较高的风险。一旦没有注意就极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国内就曾经有报导过多起误将胶原酶放入到蛛网膜下腔中,从而造成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的案例。在借助于CT指导下,不管是设计、定位、穿刺以及造影,还是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在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具有清晰的图像、准确的靶位以及简单的操作流程,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无出血以及痛苦少等特点。在CT引导下穿刺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刺到椎间孔外口出,不需
[4]要刺入到椎管中,因此也就不会对硬膜囊造成损伤。让后借助于造影术将位置明确确定之后,还能够对造影剂从椎间孔渗入到椎管中接触突出物进行全面观察,监测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现象,最后将相关药物通过穿刺针注入其中,让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能够让“药达病所、酶达底物”的基本要求得到充分实现。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很多患者都难以接受,绝大多数患者都输选择使用牵引的方法,内服外敷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这种方法无法做到根治,且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显著。而通过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方法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有造影剂证实,药物注射后能够扩散到硬膜外前侧间隙中,从而让突出的髓核
[5]逐渐被药物溶液所浸泡住,进而让其溶解效果得到充分激发。而且,在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药物并不会对细胞膜和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同时也不会对其他蛋白造成破坏。在生理酸碱度以及体温正常的基础下,使胶原蛋白逐渐被分解,溶解掉突出的髓核及破裂的纤维环,促使神经所遭受到的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也就能够让颈椎间盘突出症所带来的诸多临床症状都得到有效消除,实现临床治愈的显著疗效。
针对于急性起病,颈椎间盘单节或多节突出、不具有四周组织骨化症状、具有较为显著的神经根压迫等诸多症状的患者,均都可以运用本次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椎间盘突出且
[6]伴有椎管骨性狭窄、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则应该谨慎使用。对于胶原酶过敏、颈椎脱位、疑似肿瘤或结核、年龄在16岁以下以及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则严禁使用该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无菌操作和适应症做到严格掌握之外,穿刺技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按照设计和[7]标准来进行穿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由此可见,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注射胶原酶,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参考文献】
[1]谢林,顾军,贾晋辉,王庚启,洪友松,陈方庆,席志鹏.经皮5.9mm全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0:1074-1075.[2]俞武良,陆建猛,韦勇力,方明,王兴武,欧阳甲.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06:686-689.[3]王迎虎,杜洪印,谭建强,郑宝森,邵兆军,刘强.突出物CT值对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12:909-912+915.[4]赵家贵,朱本藩,宋阳,赵丽,陈家骅.CT引导经黄韧带颈后路注射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01:43-46+50.[5]林泓怡,韩影,林建,陆丽娟.单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2:736-739.[6]林泓怡,韩影,陆丽娟,金杏红,王净蒙,林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和双极射频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10:970-972.[7]李进,孔维军,季文军,覃建朴,敖俊,廖文波.后路全内镜手术治疗单节段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02:170-174.
第三篇: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问盘突出症70例疗效观察 2500
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单纯牵引法和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通过统计治疗有效人数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痊愈4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组痊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5.41%。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综合理疗;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可以称为腰椎间盘破裂症[1],该症状经常出现在青壮年身上。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向一侧或者两侧下肢呈放射状疼痛并出现腰腿活动障碍的情况。在临床上经常有多种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情况出现。而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仅采用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效果一般。因此我院对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理疗配合牵引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患者,分别进行单纯牵引法和理疗配合牵引治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年龄范围为20岁~70岁,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55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0岁~65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观察组年龄范围为25~70岁。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单纯的牵引手法治疗:牵引力由小(体重的30%)逐渐加大,按照患者的承受能力和病情对牵引力进行不断调整直到最大(体重的55%-100%)。牵引治疗每周一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0分钟。观察组在单纯的牵引手法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理疗:通过超短波治疗、低固波治疗、热磁振治疗和手法推拿方式。在牵引治疗后静卧5小时开始,每天通过超短波治疗和低固波治疗30分钟;热磁振发温度需要及时调整到47℃-61℃时,能够使患者感觉最舒适,温度调节从低到高,之后每次治疗都采取固定的温度,一次15分钟-2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要将热磁垫放置到患者疼痛感最重的地方,并开始每日一次采用中医推拿的手法对痛处进行纾解、修复和调整。
1.3疗效判定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疼痛现象,能够恢复正常的身体活动。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不明显,身体活动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出现好转,疼痛症状明显改善,能够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无效:临床症状完全没有得到改善,疼痛感增强,不能进行身体活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治疗后,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70例患者,其中痊愈40例(57.14%),显效20例(28.57%),有效8例(11.44%),无效2例(2.85%),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组70例患者,痊愈15例(21.42%),显效30例(42.85%),有效15例(21.42%),无效10例(14.28%),总有效率为85.41%。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腰椎的健康对于人类的正常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腰椎体中,椎间盘的髓核的水分、有机弹性成分含量以及纤维含量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降低,逐渐出现弹性降低和结构松弛等无法逆转的退行性病变情况。在没有受到损伤的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在120年间不会出现病变的情况。但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在从事着各种必须承受外力的活动,且社会压力和工作负担都较大,加上人们缺乏健康知识,对椎体的健康有所忽略,所以导致椎体的退行性病变加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患者腰椎间盘的退行病变或椎间盘在发育上存在缺陷,其二是患者由于过度劳损,出现了腰椎间盘损伤现象,并受寒。大部分患者是因为长期没有运动,对椎间盘造成了较大压力,因此而患病。此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向一侧或者两侧下肢呈放射状疼痛,并出现腰腿活动障碍的情况。对于此病,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受年龄和基础疾病的限制,一般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采取保守治疗,也就是主要以牵引治疗为主。多年的临床研究表示,单纯的牵引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开始将综合理疗引入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一般在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开展。
综合理疗是通过超短波治疗、低固波治疗、热磁振治疗和手法推拿方法,来探讨物理方法的治疗效果,物理治疗通过仪器再加推拿来配合牵引治疗,取长补短,使得治疗效果更具有优越性。
本次治疗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无效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85.41%)。两组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对本院70例腰椎肩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理疗配合牵引方法治疗后,效果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大礼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毅,古剑雄 .综合物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科学,2012,3(11):9-10.[2] 秦艺.浅谈眼椎间盘突出症的辩证施护体会[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3(1):136-136.
第四篇:中国医学创新目次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生存质量观察
探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比较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和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探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运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对照组运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分别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和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1]。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2-5]。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科室运用自行研制的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80±6.08)岁,平均病程(8.15±5.21)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50±7.64)岁,平均病程(7.95±4.9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即:(1)经MRI明确诊断出书11年荐刊老编辑Q2043944129均为单个或多个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感,活动困难,腹内压增加时可诱发加重疼痛,疼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等[6]。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35~55岁;(3)影像学资料证明突出的髓核组织未形成游离的碎块脱落于椎管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腰腿痛者;(3)合并有重度骨质疏松或腰椎管狭窄症;(4)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5)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6)国家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如盲、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等)。1.4 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进行牵引治疗。患者俯卧于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上,胸部和双膝下垫一软枕,固定带固定胸廓,戴踝套将双下肢后伸牵引,重量常规为40~60 kg,使腰部过伸牵引状态后,根据髓核突出情况,调整水平移动和侧旋治疗台参数,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1.4.2 对照组 采用普通仰卧位机械牵引治疗。患者仰卧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广州羊城医疗器械厂生产)上,用固定带固定胸廓和骨盆,牵引重量为30~50 kg,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
1.5 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程度、生存质量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是将疼痛程度用0到10共11个数字表示,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11个数字中挑选1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专利申请论文斧正老师扣2798419225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又称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共36个条目,涉及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生命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之一。根据各条目不同的权重,计算分量表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得到分量表的粗积分,将粗积分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分值越高,健康程度越好。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致腰腿痛的机制主要是腰椎间盘髓核向后突出,对相应神经根形成直接的机械压迫效应和通过压力损害其血供而产生的间接效应所致[7-8]。因此,在治疗LDH时,应尽快解除神经根的机械压迫状态,并最大可能回纳突出的髓核组织或改变受压神经根与髓核间的位置关系,减轻压迫,恢复血供[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仅为20%,因此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10-11]。非手术疗法包括针灸疗法、物理治疗、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神经根封闭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小针刀疗法等[12-20]。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效果,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21]。牵引疗效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1)牵引力的来源(如自身体重、重锤、动力);(2)牵引时间(如长时间、短时间);(3)牵引的连续性(如持续性、间歇性);(4)牵引的体位与角度(如仰卧位、俯卧位、悬吊)。目前传统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传统牵引床由于其设计存在缺陷,没有从牵引力来源、牵引力的连续性和牵引体位来考虑牵引治疗效果,不能满足和解决解剖学与病理改变的针对性及临床治疗的需要,所以牵引治疗方法受到局限且影响疗效。传统的牵引床多采用仰卧位水平或屈曲牵引,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特点,在牵引力作用下会使腰椎出现椎间隙向后张开,造成髓核向后的倾向,不利于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回纳甚至会加重突出。本装置治疗的体位采用俯式背伸位,使治疗的椎体间隙由后张口改为前张口,有利于突出、膨出的椎间盘回纳和修复,减轻神经根压迫,并且该体位可以使脊柱肌肉在最大限度松弛状态下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脊柱的生理弯曲恢复。本装置还设置有旋转摆动结构,可使腰部水平左右摆动及侧旋0~60°,使突出物在三维空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增加了神经根、硬膜囊的相对空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治疗。
综上所述,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确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病情复杂、症状多变的特点,更能表现出本治疗台较其他牵引床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第五篇:进行胃癌に対する腹腔镜下胃切除术の临床试験、现状では腹腔镜下幽门侧胃切除术で治疗可能な症例に限定を【(范文模版)
学会スペシャル:第84回日本胃癌学会総会
2012年2月8日~10日 大阪 2012.2.14 進行胃癌に対する腹腔鏡下胃切除術の臨床試験、現状では腹腔鏡下幽門側胃切除術で治療可能な症例に限定を【胃癌学会2012】
森下紀代美=医学ライター
腹腔鏡下胃切除術は進行癌を含む胃癌に安全に実行可能と考えられるが、現状では進行癌を含む胃癌の臨床試験は、技術の最適化が終了しつつある腹腔鏡下幽門側胃切除術(LDG)で治療可能な症例に限定することが望ましい──。この知見は、根治的腹腔鏡下胃切除術が施行された1000例の解析から示されたもので、2月8日から10日まで大阪市で開催された第84回日本胃癌学会総会で、藤田保健衛生大学上部消化管外科の佐藤誠二氏が発表した。
同大では根治可能な進行胃癌はすべて腹腔鏡下胃切除術の適応である。佐藤氏らは、同大で腹腔鏡下胃切除術が行われた症例の治療成績を解析し、進行胃癌に臨床試験を行う際の問題点を検討した。
対象は、1997~2011年に根治的腹腔鏡下胃切除術が行われた1000人(年齢中央値64.5歳、男性696人)。このうちLDGは682人、腹腔鏡下胃全摘術(LTG)は177人に行われ、腹腔鏡下膵頭十二指腸切除(PD)が行われたのは5人だった。T2以深は32.9%、N+は28.3%で、術前化学療法は15%、D2以上の郭清は34%、合併切除は11.3%に行われた。全例の平均では、手術時間は310分、出血量は49g、手術関連死亡は0.1%、在院日数は14日だった。
全身合併症は6.7%に発生し、呼吸器合併症(2.7%)、肝機能障害(1.1%)、せん妄(1%)の順に多かった。局所合併症は17.8%に発生し、創感染(3.7%)、縫合不全(3.4%)、膵液瘻(2.9%)の順だった。
多変量解析で危険因子を抽出すると、全身・局所合併症ともに、男性、LTGとなった。
胃癌取扱い規約第14版の病理分類のステージ別にみた5年生存率は、IA(650人)で98.9%、IB(114人)で93.5%、IIA(89人)で90%、IIB(64人)で81.2%、IIIA(56人)で64.6%、IIIB(41人)で54.1%、IIIC(33人)で24.9%、IV(36人)で0.9%となり、癌研胃癌データベース(1990年代)と同様の結果だった。
再発形式では、腹膜(39%)ではSE症例が最も多く、リンパ節(24%)では2群郭清範囲内では認められなかった。また肝臓(15%)では全例がリンパ管と静脈の侵襲がともに陽性だった。
合併症に関する解析では、LDGの全身合併症は4.4%で、危険因子は抽出されなかった。局所合併症は13.9%に発生し、危険因子として「初期100例」が抽出された。
LTGの全身合併症は13.6%、局所合併症は30.0%に発生し、内訳では縫合不全(33%)が多かった。LTG+脾臓摘出またはLTG+膵体尾部脾合併切除の全身合併症は11.9%、局所合併症は37.2%に発生し、内訳では膵関連合併症(54%)が多かった。
これらの結果から、LTGでは合併症を克服する必要があるが、LDGと比較してLTGは進行癌に行われることが多く、D2が多く、さらに術前補助化学療法施行例も多く、これらが合併症の発生に影響している可能性がある。LDGとLTGの5年生存率は各ステージで差がないことから、佐藤氏は「LTGの課題は合併症の克服」と話した。
また同大では2006年から、5cm以上の大型腫瘤やVI型胃癌に対し、S-1+シスプラチンによる術前補助化学療法(NAC)を2コース行い、腹腔鏡下胃切除術施行後、R0切除例には術後にS-1を1年間投与している。ただし、2006年当初は治療前の審査腹腔鏡の施行率が低く、出血量、手術時間、合併症率はNACを行った場合にやや不良だった。
5年生存率は見かけ上、NACを行わなかった場合と比較してNACを行った場合に不良であるが、腹膜転移/腹腔細胞診の陰性化によるダウンステージを評価する必要がある。そのため同大では2011年より、審査腹腔鏡を通過して評価するフェーズ2試験を開始してい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