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中村”居民居住建筑舒适度及能源消耗的调查与研究

时间:2019-05-14 22:4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城中村”居民居住建筑舒适度及能源消耗的调查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城中村”居民居住建筑舒适度及能源消耗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篇:山东省“城中村”居民居住建筑舒适度及能源消耗的调查与研究

节能之路依然漫长

暑假到来,我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积极响应学校学院的号召,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这个社会与校园生活的交叉的十字路口,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一方面又渴望涉足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和磨砺。社会实践恰好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

这次社会实践,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山东省“城中村”居民居住建筑舒适度及能源消耗的调查与研究。作为土木专业的学生,以后免不了经常和建筑打交道,我觉得这次选题贴近专业,同时节能减排又是政府大力倡导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研可以说是意义非凡,既有助于我们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了解行业形势,这对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不无好处。

带着此次活动的题目,我们分别走访了聊城市水城华府、聊城市体育公园建筑工地等地区,通过发放问卷、谈话交流的形式展开调研。在市体育公园正在建设的全民健身中心,我们发现墙体砌筑材料大量使用了加气混凝土砖,而非农村建筑普遍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我一看乐了,这个在课堂上学过的,我知道加气混凝土砖制造耗能小、保温隔热性强,有利于建筑投入使用后,采暖制冷的节能。走访了几个居民小区,我看到有些小区道路就采用了更节能的太阳能路灯,但普及率不是很高,通过与居民的交谈得知这种灯具的造价高,维护困难是造成太阳能路灯不能大量普及的主要原因。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以及查阅相关信息,我发现:在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建筑能够大量使用新型的、相对节约能耗的建筑材料,例如加气混凝土砖,特别是一些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大型的公共设施中最能看的出来,然而在农村,在经济相对并不发达的地区,使用的建筑材料仍然是高耗能的、非环保的,例如实心粘土砖的使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不高,另外,经济条件的制约也严重限制了新型建筑材料的普及。可见,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不虚此行,获益匪浅”相信是对此次活动的最好的概括。忙忙碌碌的几天,转眼而过,但是心中的那份充实让人倍感幸福。

第二篇:永福村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调查与研究

永福村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调查与研究 调查与研究的目的:

1.了解目前村民集中居住的状况

2.了解村民对此的态度

3.讨论集中居住的利与弊

调查前的准备:

1.准备好调查所要用的素材,如问卷等,写明调查的内容:集中居住比例,地区,人数等

2.通过网络,政府公告等对该村有个初步的了解

3.备好记录纸,笔等

调查的步骤 1.到居委会调查了解

2.到小区问卷调查

3.到乡村访问未拆迁户

4.整理调查报告

研究的内容

1.集中居住村民的生活状况

2.集中居住带来的改变

3.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

后期工作

1.整理问卷,研究结果等资料

2.撰写这次调查研究的书面文章

第三篇:“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选择的调查与思考

“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选择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在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推进下,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城中村”诸多的问题中,居民的生计问题就是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要真正解决好“城中村”问题,应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解决“城中村”人的生计问题入手。对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生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 的理性选择进行了初浅的分析。

关键词:城中村;生计选择;理性

“城中村”问题引起了各类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并对此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经济学家从宏观上的城乡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微观上对城中村内部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等分析了“城中村”的经济要素。政策专家从宏观政策方面阐述了“城中村”问题的政策性规定,关注的重点是“城中村”问题相关政策和解决过程中的政策措施。社会学的研究主要是实地考察,描述“城中村”的现状和城中村居民生活。例如,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教授,通过对中国发达地区――广州“城中村”的调查,在调查中详细记录了村落终结的全过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完成了《村落的终结》一书;蓝宇蕴博士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研究了“都市村社共同体: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王华春博士后等则从“城中村”的成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等等。专家们通过对我国“城中村”的现状分析,找出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对“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和意见,为加快城市发展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就云南昆明而言,对“城中村”的研究,主要有王京阳等的“关于对昆明主城区城中村现状、问题和改造的建议”、“关于昆明市城中村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李如春“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建议”等研究,这些研究报告提出了目前昆明“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对策与建议,为昆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献技献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本文认为,要真正解决好“城中村”问题,还应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解决“城中村”人的生计问题入手。

一、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生计来源的实证分析

(一)昆明市“城中村”基本情况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昆明市主城区建成范围内共有“城中村”288个,居民总人口约为141余万,其中,常住人口7.75万户,约21.9万人;非常住人口约120万人,为常住人口的4至5倍以上。村庄占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 276万平方米。“城中村”与“城边村”的比例大约各占50%,从城市核心区向城市边缘曼延,并呈现出小而散状态。分布于昆明市中心地带的“城中村”有66个,总人口为14,200户,约34,500人,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1.43,户均建筑面积429平方米。余下的200多个“城中村”,均分布在三环路内外。“城中村”的建筑基本上是按照农村传统的方式设计,存在着空间结构不协调、布局混乱、市政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安全隐患多、经济驱动力不足等问题,与现代新昆明建设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二)“城中村”居民基本生活来源

和全国“城中村”一样,昆明市“城中村”居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土昆明市居民(常住居民),其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房租和集体经济分红(村福利),同时存在大量无职

业、无技术、无投资人员;另一类是外来的流动人口(非常住居民),其收入来自各类务工收入。这些居民是生活于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边缘化群体,由于受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居住地管理不规范因素等的制约,“城中村”是社会治安最乱、社会问题最多的区域,这些问题大多是与居民的生存条件有关,由生计问题而引发的。

第一,“城中村”常住居民生计来源较为单一,经济收入差距大。土地被城市化了,农民也就失业了。这些身居城市,又失去土地的“城中村”居民的生计来源主要为:一是出租房屋;二是领取集体经济(用于土地出让、入股金)分红(每年有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分红收入);三是有极少部分居民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或利用自己的房屋开个小餐饮店、小百货店等为生。虽然“城中村”居民的生计来源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集体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差距问题,“城中村”居民生活现状却是参差不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一些集体经济强大、经营较好的社区,加上出租房收入,居民的生活过得比较富裕。有的居民收入一般,可以基本解决生活问题。还有相当部分居民无房可租,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收入较低,生活得很艰难。

第二,外来人口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各项务工报酬,工资收入偏低。外来务工人员承担了城市发展最需要、城市生活一刻也不能缺少的工作。哪里有最需要的服务和城市劳动者又最不愿意做的工作,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从建筑、搬运、送水、送煤汽到自行车修理、补鞋、缝纫、配钥匙;从各类餐饮服务到出卖水果、蔬菜、烧耳块;从打扫城市卫生到医院病人护理;从理发、美容到家政服务;从日常生活用品、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到夜市、地摊等等。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哪一处也离不开他们,但是,他们中的一些劳动所得与付出并不相应,平均月工资收入在800元左右。

由于收入偏低,外来务工者只能用降低生活消费来进行原始积累和维持日常生计。有关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消费方面,每月生活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占30.5%,每月生活费用在300~500元的占39.0%,达到700元以上生活支出的只有13.1%,基本上维持一种低收入、低支出的生活水平。随着市场物价的上涨,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可能继续下降。

二、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选择的思考

经济学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是都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经济人在从事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谋求自身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现有条件的制约下,经济人只能尽其所能,力求能获得较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利益。因此,“城中村”居民(原住的和外来的)只能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生计方式是比较理性的。而且,这种选择同时兼顾了他们的长、短期利益。如果不客观地、笼统地说他们是游手好闲的食利族、是难以管理的盲流,就太不公平了。因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责任不在他们,更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

罗海等:“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选择的调查与思考

(一)如果没有出租房收入,本地居民的经济来源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一是补偿费用较低问题。根据现行的国家征地补偿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费以最高标准水稻品种计算,每亩为1.08万元至5.4万元。按低线计算,人均2,160元,仅能维持基本生 活一年;按高线计算,人均10,800元,只能维持5年左右的生活,仅相当于昆明市目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1~4年的生活费。

二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农民的土地被变为非农用地后,政府从经营城市、以地生财、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出发,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高价拍卖,开发商从土地开发中获取了较大的利润,但失地农民无法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农民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

三是居民的就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昆明市被征地村民在册人数为79万余人,其中,实现农转非的近19万人,已经就业人数仅为4.4万人,占失地人口总数的5.5%,占农转非人口的23%。由于“城中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差,很难解决就业问题。例如,联盟镇“城中村”劳动力初中文化以下的占90%,其中无技能的占70%。据五华区统计局于2005年6月,组织了对8个涉农办事处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查。在被征地农民35,145人中,基本失去土地7,674人,完全失去土地的23,169 人,涉农社区农转非人数为23,045人,这部分人口几乎没有解决就业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国家征地后对部分劳动力进行了就业安置,但接收单位多为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企业。一方面,企业对农民工的工种安排都是一些简单、粗糙、笨重、技术需求低的岗位,在企业经营效益差时,下岗的工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另一方面,这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相继倒闭,在征地时被招为企业工人的农民工跟随着失业,即便是当时有幸被国有企业接纳的农民工人,也面临着企业重新改组,被淘汰的危机。由于没有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他们只能返回原籍,成为“城中村”新的居民。

四是居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问题。“城中村”原住居民不仅缺乏文化知识、就业技能,而且也没有经营能力。一些居民的房屋和小商铺,虽然建在临街地段,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可以用于开餐馆、旅社、小卖铺。但由于没有经营的能力和意识,也承受不了市场风险,只好出租给外来者经营。笔者曾经到赵家堆的一条街走了一转,采访了几家开小店的老板,据一位来自四川的旅社老板介绍,这条街道约有小旅社20~30家,小餐馆10多家,各类小商店、杂货店等几十家,但是,经营者几乎100%的是外地人,本地人自己不经营。

不仅家庭经济只能以出租房屋为主,集体经济也如此。由于不善经营,缺乏管理人才和社区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集体企业的90%以上,也是房屋出租,所谓集体企业经济收入,其实质也是租房收入。因此,“城中村”人把改建和扩建出租房,作为增加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应该说是较为理性的,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在没有社会外界力量的帮助下,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解决生计问题。

(二)为增加经济收入,改变生产生活状况,农民做出了离乡背井的选择

进城务工是农民的又一创举,他们的选择也是非常理性的。这些农民工人,大多来自贫困农村,原住地的生产条件差,要改变生活状况,难度很大。在家乡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问题普遍。而且,土地质量差,科技含量不高,信息不灵,农业增产难度大,自然灾害频繁,增收十分困难。为改变生活状况,他们选择了走离乡背井之路,到城市中去挣钱,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取生计报酬。他们满怀着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纷纷来到这个让他们充满幻想的城市做工,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涯。他们的出走,一方面,不仅是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也减轻了当地的土地承载量和国家的扶贫负担;另一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国家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普遍较少,劳动技能差,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出大力、流大汗、有危险的岗位),不仅劳动报酬低,而且极容易被取代。同时,他们还得忍受着来自社会各类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与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问题。他们虽然在城市打工或经商,但农民的身份始终没有改变,只能利用唯一的资源“劳动苦力”,来换取较低标准的生活费用。

尽管收入低,外来廉价劳动者还是在城市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城市里他们的家是临

时性的,却年复一年地存在着,毕竟城市里能够挣到他们在家乡不能挣到的现金。为了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寄去一点购买生活用品的费用和化肥、农药的生产垫本,为了让孩子或兄弟姐妹能够交纳学费,也为了改变下一代人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在生活的各方面尽量减少支出,消费廉价物品,节省下微不足道的薪水,进行原始积累。

综上所述,“城中村”居民理性地选择了自己生计方式,但是,在现实的城市生活中,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地带,他们抵御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有相当人口的生活状况经不风吹浪打,稍微有一点不测,便马上陷入贫困。2007年以来,一部分失地农民得到了最低生活补助,使他们的生计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城中村”居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福利,从而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影响边缘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城中村”居民生计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对“城中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教育

加强对“城中村”人的文化教育和各种技术培训,从提高整体素质上,增强他们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能力。社会各界应特别关心失地农民和进城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并创造条件鼓励其创业。

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取消入学赞助费等歧视性政策,使“城中村”居民子女在受教育上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城中村”学生的各级教育和各类学校的升学率。

二是大力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加强对“城中村”劳动力的全方位,多学科培训,使劳动者了解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态势,减少盲目性,提高经营水平,增加经济收入;

三是专业技术培训,针对不同群体,结合不同人员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各类专业的继续培训,提高劳动者参与就业和创业的竞争能力。

四是把“城中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同时,加强对“城中村”劳动者法制教育,让其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律武器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二)把“城中村”居民统一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建立健全“城中村”社会保障制度,把“城中村”居民统一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解决他们在城市生存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利益保护机制,依法落实劳动用工制度,规范用工合同,重视农民工的生产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农民工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等,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来解决“城中村”贫困人口面临的生计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2,(01).[2]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02).[3]王华春等.城中村问题的制度成因及治理思路[J].社会学,2006,(03).

第四篇:关于南京居民文明饲养宠物的调查与研究开题报告

关于南京居民文明饲养宠物的调查与研究开题报告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关于南京居民文明饲养宠物的调查与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许多家庭都饲养了宠物以丰富平时生活。宠物的范畴广泛,最常见的是狗和猫,然而宠物的不文明饲养,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近年来,南京屡屡发生狗咬伤人的事件,有的主人不给宠物狗注射狂犬疫苗,从而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有的主人不及时处理宠物粪便对城市的环境保护也构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宠物有时也会造成噪音问题,影响邻里间的关系等等。由此看来,文明饲养宠物对每一位南京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已出台了一些规定加以管理,例如《江苏省养犬条例》《南京市养犬管理条例》但以上问题在生活中依然存在,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我们小组决定着手研究文明饲养宠物的相关问题,并争取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情况作出一些改善。

我们的整体研究思路是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在南京的各个小区调查不同居民的宠物饲养文明程度以及不同地区居民对于宠物饲养情况的满意度,并加以数据统计与总结分析,归纳主要问题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同时通过文献研究以及采访相关法政界人士,深入了解其他城市值得借鉴的宠物饲养条例,以及文明饲养宠物的方式方法,并融会贯通,针对南京现有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和我们的看法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期望可以帮助南京居民更加文明的饲养宠物,并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同时,研究该具有环境和社会意义的决策类课题也可以使我们学会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中所必需的协作配合也可以培养小组成员间的默契,锻炼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关于我们的研究报告,将先展示实际调查数据,并对其作出归纳分析,然后将南京的宠物饲养条例与其他城市的条例作出一些对比,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我们的改进意见。我们将全程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从而使研究结论具有真正的社会意义。

我们认为,本组的课题研究与每一位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的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谢谢大家!

第五篇:社会实践报告(中兴村居民闲暇时间支配情况调查与研究)

中兴村居民闲暇时间支配情况调查与研究

淮阴工学院周曼

摘要

暑期社会实践我对我们中兴村村民闲暇时间支配情况进行了调查,我走访了村里的多户人家,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上网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我们村目前精神文化生活严重缺乏,闲暇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使得我此次的社会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探求其内在原因主要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还有文化建设的缺失,对此我分析总结了几个相关措施。

关键字

闲暇时间,农村文化,娱乐活动

今年的夏天分外的炎热,在酷暑中我也迎来了第一次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然天气炎热,烈日当头,我还是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我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现在的农民在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如果你去问的话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也许会告诉你,他们在打麻将,打牌。而剩下的人是在家看电视或者是外出做几个月的杂工,到农忙时间回家。而在他们的生活中其它的公众娱乐几乎没有,精神文化生活严重缺乏。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情况我对我们中兴村村民闲暇时间支配情况做了调查一以下是我调查的结果。

在我们村里,几个地理位置比较中间的人家里,每天附近的村民 1

吃好饭马上过来,几个人就搓起了麻将,来晚的就站在旁边观战,等着打下一局。或者剩下的几个人又凑成一个麻将班子到别处打去了。在好多村民家里甚至开起了棋牌室,买个麻将机放在家里做生意,还给在这边打麻将的提供茶水香烟等等。所以在这几家人家里每天五六桌人在打,而看的人也不少,里面乌烟瘴气、叹气声、惊叹声、麻将声汇成一片,且是声声入耳。而且这里的“老板”对每桌根据他们打的大小收取一定的比例的红钱,每天收入不菲。村民的绝大部分闲暇时间都是在麻将桌前度过,固然村民们利用打麻将打发了自己的闲暇时间,达到所谓的娱乐效果,但是打麻将既然坐下来了,没有钱的是没人打的,坐到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赢钱。于是赢了的红光满面,输了的怨这怨那,经常为了几块钱吵得面红耳赤。

除了打麻将,村民们平时很少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晚上也很少有人出来纳凉聊天,家家都呆在自家屋里。现在村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人家都安了空调等现代的家电设施,大家呆在家里乘凉也很舒服,出来的人就更少了。这样的局面使得村民间的沟通变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疏远了不少。

对于我们村出现的公众娱乐缺失、腐朽的文化思想活动进入并占据农民闲暇时间的现象的原因我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由农业生产方式所制约

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农民的散漫性,而且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决定了农民的保守性。虽然现在的农民比起以前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大多数农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搞什么对于自己实际意义很大的公众娱乐,而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不平衡的心理更加严重,不知道怎样去缩小差距,所以他们有的心思是怎样去在赌博上从别人身上发财,把过好日子的希望寄托于拜神求佛上面,农民之间关系冷淡。

农民的生活方式:相对封闭

与过去村里的走门串户不一样,现在村里的人们越来越趋于相对的封闭状态。在同他人的交往中,等价交换的原理深入人心,大家在交往的过程中会考虑在和一个人的交往中我付出了多少成本,而我又可以在你身上获得多少好处,而如果这个收益小于成本,交往可能就无法继续。比如像村里在年轻人结婚的时候,往往会找一个家庭背景比较好的,或者是有钱的,或是影响力大的一对夫妇认作“干父母”。村民之间相互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心与心的交往,导致对于一些公众事情,他们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参与这个公众事务的时候自己要付出多少,收入是什么?这样一衡量,往往都由于公众娱乐的活动无法在很快时间内给他们带来明显的效果,所以很多事情都由于意见的不统一而无法进行。

农村文化建设苍白无力

国家为了提高并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在农村基层建立了文化站,在每个村庄都设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但是可惜的是由于缺乏指导与监管力度,镇里文化站只是徒有虚名,村里的活动中心虽然有场所,也因为没有活动经费而无法组织活动。农村的年轻人和有文化的人都往外面跑,留在农村的都是思想比较封建的中年人和老人,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良性发展。

针对这种现状,探求其治理措施和手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强化农村文化娱乐管理

在对农村文娱管理方面,我们得依法加强监管力度,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基层,在村里设立禁赌小组专门负责监管村里的一些违法赌博时件,还得对农民实行“禁赌”教育,大力宣传赌博的危害,尤其是要找一些贴近农民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

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完善农村文娱建设阵地

基于中兴村村文娱建设的苍白无力的现状,应加大对文娱活动的资金投入,加强文化指导,充分发挥乡镇宣传文化站的阵地作用,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委会应具体落实负责,组建村

级的由农民自己的戏曲表演队伍,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例如拔河,篮球赛,乒乓球赛等等。

大力发展有益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质的特殊功效。特别是民俗文体娱乐活动,例如灯会、地方戏、杂耍、划龙船能起到愉悦身心、启人智慧、鼓舞信心和锻炼身体的作用。相互之间的交往,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公共意识,自然就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村委会等有关组织应该有选择性的去发展,让村里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沟通村民与村民的关系,使大家清楚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之中,有着共同的传统和信仰,从而对自己的村庄产生一种共鸣,产生认同情绪和凝聚力,丰富中兴村村民的闲暇时间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社会实践个人调查结果分析总结,总结我的这次时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但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有用的,受益非同的社会实践,这将会对我的以后学习起很大的帮助的。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了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在劳累忙碌的十几天里,我也体会到了实践的快乐,同时也感到了所学知识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必须继续更加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在实践中长知识求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可避免的,我还将面对更多的问题,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在其中更加成熟和真正走入社会。而这次社会实践,就算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吧。

参考文献

1韩金华.浅论农村文娱.文教资料005(02):93

2严考亮.试论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民间优秀民俗化.006(10):77~78 3 沈强.依法强化农村文化娱乐市场管理的思考.法治广场.4兰英山,刘红霞,齐聚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05 5申端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农民的非物质福利.三农中国 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7申端锋.民俗的式微与乡村文化的重建.三农中国

下载山东省“城中村”居民居住建筑舒适度及能源消耗的调查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城中村”居民居住建筑舒适度及能源消耗的调查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