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5篇)

时间:2019-05-14 22:2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

第一篇: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由于交通土建工程的特点,防灾减灾研究一直在西南交通大学百年历史的土建工程领域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我校最早获批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博士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大地测量学及测量工程六个硕士点的学科方向中也一直含有防灾减灾工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群体支持防灾减灾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雄厚力量。1997年,我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授权点获批,2001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该学科隶属的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和相关的交通运输工程在我校均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本学科还可以在上述两个一级学科所设的博士后流动站中招收博士后人员。这样逐渐形成了培养土木工程减灾防灾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目前,本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我校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围绕重要陆地交通干线建设和运营阶段出现的灾害现象,以工程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究常见灾害的形成条件、成灾模式、预测预报、防治工程优化以及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课题,提高交通干线的抗灾能力。本学科有一支由年轻的博士、教授为主组成的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由于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研究队伍组成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研究领域偏重于前沿性、基础性问题。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理论研究。本方向近几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特等奖1项,其中“南昆线”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加固与计算方法研究,将长大隧道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提高到国内领先水平。“广大线”九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隔震研究,为世界首例,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工程中。长大隧道火灾分析与评估加固技术、瓦斯隧道封闭结构形式及降压措施研究、电力牵引瓦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研究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物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中,首次在地下工程结构物变异程度的分级及其评定中引入健全度的概念并与结构动态可靠度相联系,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长大隧道岩爆、大变形机理研究成果,在秦岭隧道(铁)、夹竹箐隧道(铁)、二郎山隧道(公)、华莹山隧道(公)、太平驿输水导洞、锦屏电站18 km导洞等工程中的应用,使这些工程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泥石流及其灾害防治工程领域是本方向的一个亮点,有关泥石流预测预报及信息开发系统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近来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铁道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尤其是通过成昆、宝成、南昆等铁路干线和川藏公路、西攀高速等公路干线灾害防治的生产科研实践,在铁路、公路工程灾害防治技术与研究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风险分析与防灾决策可靠性研究,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等。本项目方向是一个新兴的方向。近年来本方向主持和负责了国家科研项目3项,省、部重点和普通科研项目11项,对外合作科研项目1项。出版了专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80余篇。其中,一些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获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本方向正以中青年博士和博士后为主体,以对外合作科研项目为契机,不断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

(4)大型结构物抗风与抗震。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造成风害和震害的机理,寻求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着重进行大型结构物风致响应与地震反应的预测及评估、大型结构物环境振动抑制技术、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设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桥梁风工程作为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已有10年研究工作积累。我校作为国内公认的桥梁风工程的权威研究学位,迄今共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国家重点工程委托研究项目近20项,其中除大跨挢梁之外,还包括三峡工程升船机、首都机场新航站大楼等大型结构的风工程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风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我校在结构风振理论,钝体非定常气力辨识,大气边界层模拟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大型结构物抗震方面,本方向已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铁路、公路、机场等部门的技术开发、勘测设计、特殊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四、主要相关学科

桥梁与隧道工程、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学、工程测量、市政工程、运输工程等。

第二篇:防灾减灾工程

目录

摘要............................................................................................4

一、引言.....................................................................................6

二、调研简介..............................................................................6 2.1调研背景.....................................................................................6 2.2调研时间.....................................................................................7 2.3调研内容.....................................................................................7 2.4调研目的.....................................................................................7 2.5调研意义.....................................................................................7

三、研究方法..............................................................................8

四、分析问题(利用神经网络分析)............................................9 4.1泥石流的成因.............................................................................9 4.1.1自然因素............................................................................9 4.1.2人为因素............................................................................9 4.2泥石流的类型...........................................................................10 4.3泥石流的特点...........................................................................10 4.4山体滑坡的成因........................................................................10 4.5山体滑坡的特点........................................................................11 4.6数据分析...................................................................................11

五、解决方案............................................................................12 5.1泥石流治理措施.......................................................................12 5.2山体滑坡的防治措施...............................................................13

六、结语与启示........................................................................14

七、谢辞...................................................................................14

八、参考文献............................................................................15

研究降低泥石流、山体滑坡损失的有效措施

作者1:王志强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这些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这些自然灾害的研究及防治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本文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特点的阐述,提出了防治措施,我们一方面应提高设防标准,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另一方面更应引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注重“防”“治”结合;,“软”“硬”结合;工程设施和非工程设施结

合;“治理”与“管理”结合,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地质灾害。关键词:泥石流与山体滑坡、成因、防治措施、神经网络分析

1王志强、刘荣刚、童闯闯

一、引言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跨山”、“地滑”、“土溜”等。泥石流是指在山地、沟谷间,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大量洪水、泥沙及石块等的洪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破坏力强、暴发突然及预见性小等特点。山体滑坡若是混合雨水和河水则演变为泥石流。它们是山区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流失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发生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因素。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以及寻找降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问题

二、调研简介

2.1调研背景【1】

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是山地沟谷中相互伴生的具有很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反展到最严重的标志。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作为自然灾害,一直对国民经济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存在巨大威胁。尤其多山地区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而我国的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破体,近年来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据统计,我国有29 个省(区)、771个县(市)正遭受泥石流的危害,平均每年发生泥石流灾害的频率为18次/县,近40年来,每年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7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建国后的50多年中,我过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而致死的人数约为4400人,并威胁上万亿财产。几十年来,泥石流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数十亿元,死亡人数近万人。由此可见,泥石流与山体滑坡影响山区城镇国民生活危害之重。政府应该加以重视,防灾减灾,将灾害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目前我国已查明受泥石流危害和威胁的诚镇有130个,主要分布在甘肃(45个)、四川(34个)、云南(23个)、和西藏(13个)等西部省区。2.2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主要为2015年10月16号-2015年10月28号。2.3调研内容

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对人们的生活,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山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分析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及种类,对于不同种类的泥石流与山体滑坡,提出有效的防治与解决的措施尽量减少人们的财产损失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类容。2.4调研目的

正如调研背景中所说,泥石流与山体滑坡一直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爆发突然,来势凶猛,规模大速度快。一旦发生泥石流与山体滑坡,山区居民的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工农业生产被危害,生活服务受到影响。可见,研究降低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有效措施尤为重要。而研究降低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有效措施,必须先分析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及种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有关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文献,期刊等资料,并对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在分析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与种类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而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2.5调研意义

本次调研的意义如下:

(1)学会查找文献的方法,学会查找更加专业知识的渠道。(2泥石流与山体滑坡人们的生命财产危害严重,影响山区经济的发展。研究降低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有效措施,发挥科学的作用,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防灾减灾,以尽量降低人们的财产损失,为山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3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有多种,人为因素必是其一。近几十年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希望在分析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与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对人们造成的危害时,能起到警示人类的作用。增强人类的防灾减灾意识,合理开发,科学建设。

三、研究方法

神经网络概述【2】

人工神经网络(简写为,也简称为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优点在于可对信息进行分布式存储和信息的并行协同处理。神经网络由神经元构成,正如人体内的神经元,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且功能有限,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系统就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神经网络主要的思想就是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神经网络处理信息主要依靠网络结构中节点及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在网络的训练时,不断的调整网络之间的连接,修正节点,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BP神经网络作为神经网络的一种被广泛使用,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所谓信息的正向传播是指信息由输入层进去神经网络,然后通过隐含层,最后经输出层输出结算结果。而误差的反向传播即是指将输出层的计算值结果与预期输出的值相比较,若误差值在设定的误差值以上则将误差由输出层反向传播到隐含层、输入层,并修正各层的阀值与权值的过程。

简而言之,神经网络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样本的不断学习,降低输出值与期望之间的误差,然后进行计算。显然,网络能处理大量的映射关系的数据,而无需事前清楚这些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或表达式,故神经网络算法有着很好的实用与适用性。

四、分析问题(利用神经网络分析)

4.1泥石流的成因【3】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以及近些年人类的活动等,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4.1.1自然因素

泥石流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的沟床运动的流动体,其暴发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固体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4.1.1.1地形地貌: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大,流程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纵谷,谷床纵坡较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4.1.1.2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软硬相间成层的易受破坏的地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4.1.1.3大量水源: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及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4.1.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造成泥石流发生的外在因素,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是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内在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近些年来虽则会山区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破坏大自然生态的活动,如滥伐林木、过度放牧、破坏植被、陡坡开荒等,破坏了地表径流的下垫面条件,加剧了水土流失、提供了泥石流发生的水源条件;在山区兴修交通、水利设施具有随意开挖山体边坡等,造成山体失稳,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同时由于开采矿山后,随意丢弃废渣废料,这又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所需的松散物质条件,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4.2泥石流的类型

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为开展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按成因分类有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其生型泥石流;按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有泥石流、泥流、水石流;按流体的性质分类有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按暴发形式分类有浸润式泥石流、冲蚀式泥石流和滑坡式泥石流;按发生频率分类有高频率泥石流和低频率泥石流;按地形形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划分为: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等。

4.3泥石流的特点

泥石流常常具有不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泥石流的暴发通常具有季节性,在夏季多雨时期为多暴发期。

4.4山体滑坡的成因

4.4.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山体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红岩土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已发生滑坡。

4.4.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古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条件

4.4.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软化岩土、产生动水压力和乳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尤其是对滑坡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4.4.4内外应力原因和人为原因

在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也可以诱发滑坡。主要因素有:地震、降雨、地表水的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矿山开采等都可能诱发滑坡。4.5山体滑坡的特点

山体滑坡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滑坡出现。(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4.6数据分析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损失数据较少,本文使用全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损失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首先,对以上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使得数据处于(0,1)之间,计算方法如下:xiximinxi

maxximinxi 其次,根据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实际情况,建立只有一个隐含层的三层神经网络。本又选取{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数,紧急转移人数}为人员类指标,{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房屋倒塌间数,房屋破坏间数}为居民财产损失指标,合计共8个,作为输入层计算指标,其中易见以上指标均是与泥石流损失正相关的。

再次,剔除表中个样本数据。输入训练样本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及检验。计算误差,并重新采用粗糙BP神经网络计算;同时与之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易得,在直接使用神经网络计算与使用本文建立的粗糙

神经网络计算上,本文建立的粗糙神经网络无论是在误差上,训练的次数与训练达到的目标精度均比只使用神经网络进行计算更好。实例证明粗糙神经网络比神经网络计算效果更佳。

最后,进行结果分析。根据粗糙神经网络计算得出的经济损失率,2009年青海,宁夏,新疆经济损失率分别为5.052‰、0.793‰、0.592‰,对比以上的等级划分标准,可以得到2009年青海省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损失为1级(严重),宁夏与新疆为3级(低),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等级的划分方便了政府及相关部门了解灾害的危害程度,同时也为救灾与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比三地的灾害严重程度,由于是同年份的灾害经济损失率,经济损失率即是相对灾度值,故直接比较三地的经济损失率值得到青海省的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损失程度大于宁夏,宁夏与新疆的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损失程度相同,与实际情形相符。

五、解决方案【4】

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的损失极大,危害性不言而知,所以针对不同地区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崩塌、滑坡强烈的泥石流发生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非工程措施,;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非工程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好。5.1泥石流治理措施

5.1.1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排导工程和停淤工程等,它是通过在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内兴建一系列相应的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排导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来削弱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5.1.2非工程治理措施:即生物措施,主要包括退耕还林、种植植被等,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入手,科学合理的实行乔灌草林结合及上、中、下游结合的生物措施,滞留降水,减小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从而达到减小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减轻泥石流危害程度的目的。

5.1.3预测预报。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因此应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详细记录。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5.1.4自我防护。由于泥石流的暴发具有突发性、且来势凶猛,所以遇到泥石流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站至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再谷底过多停留,当发生泥石流时,要马上与泥石流呈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走;远离源区,注意观察周围环境,要特别注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这是泥石流发生的前兆。

5.1.5减少人为的破坏植被,乱砍乱伐,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还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救援力度,成立紧急救援站,当发生泥石流时能第一时间赶去救援,使灾害损失达到最小。5.2山体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应当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5.2.1削减水害。水和滑坡密切相关,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削减水对边坡的危害极其重要。常用方法有:水平钻孔疏干、垂直孔排水、竖井抽水、隧洞疏干、支撑盲沟。

5.2.2改善边坡。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常用方法有:削减源载、边坡人工加固、修筑挡土墙、固结灌浆以及鑲补沟缝等方法。

5.2.3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立山区地质灾害专家分析制度、确定预警信息的发布部门规范预警信息的发布形式、建立联动机制。

5.2.4制止人们破坏自然平衡的自然活动,如开挖坡脚,劈山开矿等行为来减少一些诱发因素。

5.2.5加强政府部门的救援力度以及应急措施,做到第一时间能赶到救援现场。

六、结语与启示

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是山地沟谷中相互伴生的具有很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反展到最严重的标志。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作为自然灾害,一直对国民经济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存在巨大威胁。尤其多山地区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而我国的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破体,近年来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虽然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害性很大,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其成因,并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治,可降低自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要更新我们的理念与时俱进、优化设计;加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理论研究,做好预警工作,同时应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预防以及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应对方案,做到防治结合,使损失达到最小化。

七、谢辞

此次调研准备仓促,从我们接到课题到我们完成报告仅仅10多天的时间,然而意义非凡。此次对中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自然灾害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要想减少自然灾害对国家造成的损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会继续努力做我们能做的事,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我们会成功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这次调研虽已结束,但它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远远没有结束,这次调研让我们明白了任何一件美好的事情必须通过大家努力来完成。在我们三个准备这次复赛时,我们仔细分析问题,各抒己见,有时会为一个小观点不一致而辩解的难分难解,最后通过讨论找到最合适的答案。在准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难题,然而正是这些难题和激烈的辩论,进一步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其将其称之为困难,不如说它是一次检验我们的机会。

最后,在这里感谢我们的队员无私的付出,承受与担当,我们所走过的路,洒下的汗水,都会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同时也要感谢建工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建工学院的院科协组织的无私付出和悉心准备!

八、参考文献

【1】吉晓玲.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的粗糙BP神经网络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3月·10页,11页

【2】陈琛.泥石流成因与危害分析及防治对策.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02-20 【3】赵源.刘希林.人工神经网络在泥石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第16卷第2期.【4】许强.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工程地质学报.2010-10-15

第三篇: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专业介绍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西南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该学科包含桥梁工程和隧道与地下工程两部分。

桥梁工程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建有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铁道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具有大型工业风洞、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千吨级压力机和结构静、动力分析试验系统,并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在毕业生中有茅以升、林同炎等一批(20余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及建筑勘测设计大师。

本学科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既有结构可靠性和耐久性评估、大跨新型桥梁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桥梁结构风工程、车桥耦合动力学、空间结构受力行为、大型桥梁结构的施工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均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学科在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万县长江大桥、南京第二、第三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西堠门大桥等大跨度新型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中均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年科研经费逾千万元。获奖成果主要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万县长江大桥特大跨(420 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中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铁路连续梁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跨72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跨72米铁路预应力混凝土平弯连续刚构桥建造技术”、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虎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跨度全焊钢箱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斜拉索锚头与钢箱梁的联结和安全可靠性研究”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桥梁结构动力响应

主要研究桥梁结构动力响应行为,在高速移动运输工具作用下,运输工具-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和系统动力响应,近10余年来,结合我国准高速铁路的建设及高速铁路的技术准备工作,开展了大量车-桥耦合动力学的研究。

2.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

主要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的损伤状态、承载能力、使用性能等,随着桥梁结构服役期限的增长以及交通量的增加,既有桥梁的评定、加固、改造问题日益突出,该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展了承载能力评定、耐久性评估等,近年来,在损伤识别理论与方法方面正在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3.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该方向主要研究现代大跨度桥梁与结构的空间分析理论、结构稳定理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行为、桥梁结构非线性行为等。

4.桥梁抗风与抗震

主要研究桥梁结构的抗风性能、抗震性能、振动控制及相关基础理论问题,已在桥梁风致振动、斜拉索雨振等研究领域取得良好成果,获奖成果的有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汕头海湾大桥抗风试验”等。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工程管理等工作。

四、主要相关学科

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学、市政工程等。

隧道及地下工程

一、学科概况

“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专业是西南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传统工程优势专业与学科,为全国第一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有我国高校最早开设的隧道与地下铁道本科专业(现为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支撑。为我国培养了包括王梦恕院士、施仲衡院士、史玉新设计大师在内的大量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国以来一直是我国铁路隧道、公路隧道、水工隧道等各类重大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与决策的主要咨询者和参加者,是我国最早参与地下铁道规划、修建技术科研工作的高校专业及学科点,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近10年来共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完成科研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并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际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界也有重要影响力,国际隧道协会(ITA)第16届年会即选择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为国内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教学与研究领域最具实力的高校学科专业之一。

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专业目前在任师资力量强大,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6名、教授11名,骨干教师均有博士学位或有博士后研究经历。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年均在研科研项目20余项。

具有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高师硕士招生资格,是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成员,并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硕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有:隧道力学、地下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地下工程抗减震设计、隧道力学数值方法、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隧道与地下工程防灾原理、隧道与地下工程规划、地下空间利用、隧道与地下工程试验与现场测试等。

博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有:地下工程力学原理、地下结构数值方法、盾构隧道设计理论、耦合分析与结构非线性力学、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地下结构动力学与抗减抗震分析、地下工程信息化方法、既有隧道安全性评价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隧道与地下工程理论和设计方法

此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传统与优势方向。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在岩体分级和隧道设计理论上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隧道规范按可靠度理论改革,解决了关键性理论问题。结合秦岭特长隧道问题,研究并形成了高地应力与渗流场,藕合分析理论问题与方法,解决了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现代盾构法隧道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过程控制研究,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北京、南京、杭州、广州、武汉、南京、深圳、成都等我国各主要城市地铁盾构隧道和几乎国内全部重大越江(海)盾构隧道工程建设的多项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大断面隧道、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重叠隧道等特殊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力学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解决了大量国内铁路、公路、市政地下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

多项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浅埋、偏压、大跨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得1996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地铁浅埋暗挖区间隧道标准参数断面优化》获得了1996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等级公路大断面低扁平率长隧道修建新技术研究》获2002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地铁五号线盾构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获2003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圳地铁车站暗挖技术研究》获2004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2005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为:特殊复杂隧道和地下结构与周围岩土体的相互藕合情况下的结构物稳定、计算与施工控制技术的基本力学行为,城市地铁及大型越江(海、湖)盾构隧道结构理论与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预测理论及控制技术研究,考虑隧道与地下结构环境的热固、液固多场藕合问题分析,长大、深埋隧道的围岩分级问题,结构物可靠性设计理论,寿命评估与耐久性设计问题及大断面地下结构的施工力学、流变力学等基本问题,高寒地区隧道抗防冻技术问题等。

2.隧道与地下工程防灾控制理论与技术

此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在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以高速铁路为主要背景,同时兼顾公路、市政、水电、人防等行业。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研究成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模拟发射实验系统,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越江隧道振动安全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隧道火灾自反应灭火系统以及灾后评估与加固方面完成了铁道部的重点科研项目,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地下工程电腐蚀问题研

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长隧道纵向通风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公路长隧道纵向通风研究》获得1997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为:主要结合秦岭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终南山隧道、鹧鸪山隧道等重大建设工程,解决建设中提出的诸如高地应力、高地下水压条件下的结构与围岩稳定问题,高速铁路隧道中的空气动力效应带来的瞬变压力的减缓,高地震烈度区隧道的抗震减震设计与施工方法,大变形的预测预防等重大工程问题,特长公路隧道营运通风及防灾救灾研究。

3.其他研究方向

1)博士生

①高速铁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

②盾构隧道结构理论与施工控制。

③隧道与地下工程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2)硕士生

①地下铁道与轻轨工程结构理论。

②铁路隧道与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

③水工隧洞与特种隧道技术。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设计、建设管理施工等单位。

四、主要相关学科

岩土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结构工程、矿业工程、水工结构、交通规划、工程地质等专业及专业方向为相关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均可以报考本学科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第四篇: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080204)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前身是我校原国家级重点学科机车车辆,于1998年调整为车辆工程学科,是西南交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本学科于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2人,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术带头人金鼎昌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翟婉明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机车车辆研究所、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是本学科的两个主要支撑单位,均为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的实体研究机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学科的主要支撑条件。现实验室有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一个国家创新群体。

本学科主要以铁路机车车辆的研究、设计、性能分析和运行安全等为研究对象。在“六五”至“十五”历次五年计划中,均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和铁道部大量的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紧密结合铁路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科技成果。目前,在我国铁路运营的提速列车、重载列车和高速列车大多是本学科与机车车辆工厂联合开发研制的,是坚持产学研结合,用先进理论指导新产品研制的结果。对促进铁路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在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界享有盛誉。

本学科点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

1.轮轨相互作用设计软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

2.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

3.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4.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机车车辆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

5.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中国图书奖(1998)。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车辆运行大系统动力学

2.机车车辆设计及理论

3.机车车辆结构与强度

4.机车车辆主动控制

5.车辆空气动力学及环境工程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交通运输和机械行业的科研、设计、咨询与管理以及相关高校的教学。

四、主要相关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第五篇: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一、概述

1.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

[1]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2.防灾减灾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它涵盖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条件和发展规律、监测和预报、工程防治和灾时应急措施等科学技术难题。按现行学科体系来说,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地质、气象、地震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管理等学科的相关专业领域。

二、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主要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2.防灾减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

②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

③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风险分析与防灾决策可靠性研究,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等。

④大型结构物抗风与抗震,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造成风害和震害的机理,寻求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着重进行大型结构物风致响应与地震反应的预测及评估、大型结构物环境振动抑制技术、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设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1.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一个学科的发展还受科技水平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很快。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分析能力和测试能力的提高,使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能力和室内外测试技术得到提高和进步。科学技术进步还促使岩土工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如近年来土工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被称为岩土工程的一次革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学科交叉并不断出现新的学科,这种发展态势也影响岩土工程的发展。岩土工程各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发展:

(1)区域性土分布和特性的研究:经典土力学是建立在无结构强度理想的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基础上的。但由于形成条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周镜在黄文熙讲座中详细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矿物成分以云母和其它深色重矿物的风化碎片为主的片状砂的工程特性,比较了与福建石英质砂在变形特性、动静强度特性、抗液化性能方面的差异,指出片状砂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2]。

(2)本构模型研究:开展岩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努力建立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用模型;一是为了建立能进一步反映某些岩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理论模型。

(3)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分析:李广信(1998)认为岩土工程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作用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岩土材料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②土与复合土或土与加筋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地基与建(构)筑物之间相互作用。

(4)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不仅在岩土工程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要,而且在岩土工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5)岩土工程问题计算机分析:虽然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给出定性分析结果,但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对工程师决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6)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我国已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并通过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岩土工程计算机数值分析方法除常用的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外,离散单元法(DEM)、拉格朗日元法(FLAC),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流形元法(MEM)和半解析元法(SAEM)等也在岩土工程分析中得到应用[4]。

(7)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环境岩土工程是岩土工程与环境科学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学科。人类生产活动和工程活动造成许多环境公害,如采矿造成采空区坍塌,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及其它废弃物,特别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环境,施工扰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8)按沉降控制设计理论:建(构)筑物地基一般要同时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和小于某一变形沉降量(包括小于某一沉降差)的要求。

(9)基坑工程围护体系稳定和变形: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基坑工程围护体系稳定和变形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10)复合地基: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中增强体和基体是共同直接承担荷载的。

(11)周期荷载以及动力荷载作用下地基:性状在周期荷载或动力荷载作用下,岩土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与在静荷载作用下的有许多特殊的性状。动荷载类型不同,土体的强度和变形性状也不相同。在不同类型动荷载作用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要考虑加荷速率和加荷次数等的影响。

(12)特殊岩土工程问题研究: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还要重视特殊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如:库区水位上升引起周围山体边坡稳定问题,越江越海地下隧道中岩土工程问题,超高层建筑的超深基础工程问题;特大桥、跨海大桥超深基础工程问题,大规模地表和地下工程开挖引起岩土体卸荷变形破坏问题,等等。2.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从古至今,自从有了人类,防灾减灾这部宏伟乐章就被不断谱写。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与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同各种灾害不断做斗争的历史。国家的形成和治理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而有夏便是明证[5]。

人类最早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方式为“避”,以求保全自身,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居住洞穴遗址就是证明。随后,由于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方式又增加了“防”与“治”的工程措施。如古代的“鲧障洪水”和“大禹治水”,终于使长江“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楚国令尹孙叔敖因推行“宣导川谷,陂障清泉,堤防湖涌,收九泽之利”的主张,而实现了“三年而楚国霸”的目标;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更是泽被后世,利在千秋;东汉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为人们及时知道发生地震和确定地震大体位置有一定的作用[6];同为东汉思想家的王充在《论衡》中给出了产生蝗虫灾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对如霜冻等气象灾害的预报及防治方法;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除蝗疏》系统记载了蝗虫的生活习性和治理方法;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了百姓用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此为世界最早的人工消雹方法[7]。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更加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同时在此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1984年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地震学家F.Fress提出了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活动设想的建议。目的是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开发新技术,提高各国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减轻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灾

[8]害、旱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此后,1989 召开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协调各国的防灾减灾活动。在 IDNDR 活动的影响下,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减灾委员会设立了许多诸如“联合国全球灾害网络”、“欧洲尤里卡计划”、“全球分大区的台风监测计划”等数以百计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9]。

参考文献

[1] 龚晓南.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岩土工程学报(J).2000,22(2).[2] 周 镜.岩土工程中的几个问题(黄文熙讲座).岩土工程学报(J),1999,21(1).[3] 卢肇钧.关于土力学发展与展望的综合述评.卢肇钧院士科技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4] 孙 钧.世纪之交岩土力学研究的若干进展.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5] 李立国,陈伟兰.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杨达源,闾国年.自然灾害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7] 罗祖德,廖佳敏.人类对灾害的认识[J].自然杂志,2006,13(3):164-168.[8] 国伟.在建工程防灾减灾的分析与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2011.[9] 周云,李伍平,浣石等.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下载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简单介绍

    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简单介绍因本人就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所以多多少少对这个专业有所了解,我所表述的不一定很准确,但至少可以给学弟学妹或还在是否忧郁是否报这个专业的同学一个参......

    金融工程专业介绍

    金融工程专业 来自网上,并非科大官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

    测绘工程专业介绍

    概述: 本专业培养掌握测绘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地面测量、海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编制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金属材料工程 开设院校排行 同类专业排行 所属类别:工学 > 材料类 学年: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开设院校数量:33所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热力学、金属学、材料力......

    纺织工程专业介绍

    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纺织工程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纺织工程学科是五邑大学重点学科。目前纺织工程本科专业是广东省唯一的纺织工程本科专业,纺织工程硕士点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

    冶金工程专业介绍

    冶金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

    通讯工程专业相关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 概述: 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 ☆ 1、学习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2、必修单片机,PCB电路板设计;3、选修CPLD,DSP,高频电路,外壳设计等;4、能力强的学多一些,能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