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公公开引发监督难题 公开的质量需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制约
三公公开引发监督难题 公开的质量需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制约
2011-07-26 15:31:49
公车费在三公之中占比很大
“三公”从幕后走向前台,始于科技部。截至前天,98个中央部门中,七成多的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逐一亮相。
科技部“吃螃蟹”举动激起了公众三公经费公开程度的持续期盼。然而,两个月以来,各部门“精炼”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不清楚相关背景和标准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于深奥、难懂的“天书”。难道三公支出为公开而公开?
“公开总比不公开好。”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下一步三公监督和制约需要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
公开·念概
此“三公”非彼“三公”?
官方公布的“三公”与民间关切的“三公”概念不同,又无具体细化说明,渴望知情的公众感觉不解渴。
对“三公”的关注源于民间。人们想探究“一盒烟一壶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座楼”的现实版本——每年政府到底花掉了多少钱?
民间关注的“三公支出”指的是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对于三公的探究源于最基本的知情需要。
作为公众知情权的守望者,媒体对三公有着持续的关注。近日对中央部门三公支出的持续关注可见一斑。3月23日,国务院定出时间表,要求各部门6月公开支出情况。按照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
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这一“吃螃蟹”的举动,使得三公支出从幕后走到前台。但同时,将三公“打包”,公布总数的方式也引来“看不懂”的质疑。尽管7月15日,科技部在仅有的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总数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但从科技部开始,陆续公布“三公”均为: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接待费,并非民间所关注的三公支出。
有专家指出,三公经费的公开的细化程度不够,导致人们很难对这样的三公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督。
因“三公经费”超5亿曾一度登上支出榜首的海关总署,其中4.5亿多用于“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并且表示“车辆大部分为执法执勤用车,不同于一般公务用车,是开展执法执勤工作的必要保障。”有关专家在分析这一数字时指出,执法用车并非专门为官员服务的一般公务用车,需要区别对待。只笼统地公布执法执勤用车的花销,公众就无法对官员用车花费进行有效的监督,笼统地公布公车花费意义不大。言外之意:此“公车”非彼“公车”。
有关专家呼吁,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商,他们当然知道政府也有正常开销,只是希望能够把不该花的留下来,把能节省的省下来。官方公布的“三公”与民间关切的“三公”概念不同,渴望知情的公众感觉不解渴。
公开·目的
三公支出为公开而公开?
纵观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三公”数据,有的部门公开得细致,有的公开得粗略,有的有相应的解释,有的则没有。
经历了从单个缓慢公布到周末集中公布的转变,目前公布的单位已占大半。最初的目的是否实现?
继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后,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上公开了“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数据显示,去年公务接待费的财政拨款决算数是48.32万元;今年这项费用的财政预算为151.85万元。“公务接待费”的预决算相差103万元,增加两倍多。一直提出要压缩三公经费,为何越压越多?公务接待费用呈两倍增长,其必要性在哪里?这些问题无法从一张短表上找到答案。
数字一出,引发舆论广泛讨论。国家文物局随后就此进行解释称,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务接待费预算与决算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有7个与中国签署文化交流协议的国家,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未能如期派出政府代表团访华,造成当年公务接待费支出相应减少。
经过此番质疑,此后尽管一些单位在公布“三公经费”的同时进行解释说明,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民航局、国家林业局、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国家邮政局等多家单位仍被指过于简单。从“精炼”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中,老百姓仍然看不出钱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
在诸多不满的情绪中,面对部分单位的“三公”解释说明,公众提出了“是否能够相信”的疑问。
国家粮食局公布2010年因公出国(境)费212.88万元,比2010年预算数增加13.04万元,增加的原因是2010年参加国际会议和培训团组增加,另外一个团组由于欧洲受火山灰影响,不能正常回国,经费超出了预算。
一直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吕艳滨副研究员将公众的迷惑归因于目前“三公”公开的标准、内容、范围、方式方法等没有统一和规范。
“这样的公开还不能让公众清晰、明了地判定该部门经费支出的详细核算标准、开展有关活动与本部门履行职责的关联度、必要性和实际取得的成效,因此也就很难判定这些经费的支出究竟是否真的合理、是否真的取得了应有的绩效。知情的目的没实现,势必遭到公众的质疑。”在这样的公开状况下,公众只能“看个热闹”。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指出“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就难以有所比照。基于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诸多因素,各部门公布的最终绝对数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说明相关工作的优劣。
缺乏权威部门把关,“自说自话”的数据难逃选择性公开的命运。
公开·实效
面对质疑不予回应?
对于公众的质疑声,多数部门基本上未予回应。与此同时,很多部门“吸取教训”,苦心选择周末扎堆公布,避免引起过多的注意。
当报道标题中“三公经费暂居首位”的主语一再改变,三公经费的新高也一再被后来者刷新。质疑部门三公支出过高的声浪在出现更高数字之后发生转向。
计生委因公出国费用比例高引发质疑。在计生委的“三公”账本中,2010年的实际花销、2011年的预算数都逼近500万元,超过“三公经费”总额的五成。
当人们从这些公开的信息中看出了“不解”和“疑惑”的时候,“过于笼统”“支出总额过高”“公车占比过高”等质疑不断出现——“三公”公开在民间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环节:知情之后的监督介入。但现实状况是,相关部门多数未回应。
如果热闹关注的背后是“你可以批评,但我坚决不改”的态度,那么眼下轰轰烈烈的“三公”公开又有多少是“虚热”的成分?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指出,面对舆论批评,有关中央部门现在除了第一轮的说明以外,应该有第二轮的实质调整。并且伴随工作的推进将相关信息对社会公布,让人们看到监督实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公开只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下一步的监督和制约需要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
还有专家指出,唯有扩大公民与人大代表们的话语权,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编制和审议政府预算,才能真正使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财政开支不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预算公开总比不公开好。”杨志勇指出,“结果导向”预算评价机制似乎更加合理。即以某项目为例,考察投入和实际产出,并且引入第三方评价。(张然)
2011年07月25日 13:36:44来源: 京华时报
第二篇:勐腊县教育局实施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公开承诺书
勐腊县教育局实施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
度公开承诺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的决定》、《勐腊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的实施意见》,强化、明确行政责任,增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规范行政权利,依法办事,推进依法行政,促进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恪尽职守,切实做到为民、务实、公正、清廉,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明显转变,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大力提升教育局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部门及州市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勐腊县教育局向社会作出如下承诺:
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省、州、县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班子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严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强化干部的工作作风意识和法纪意识。
三、严格依法治教。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规范教育收费。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除杂费、课本费政策,严格执行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
五、提高工作效能。完善和落实面向社会承诺的践诺工作,限时办结公开服务承诺事项。基层报送的请示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签复期限不超过10个工作日(另有规定的除外);属于县教育局审批、审核、核准的事项,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群众、师生来访一般事项当面答复,需要调查核实的事项10日内有结果,15日内有答复;对群众来信,按管理权限及时处理;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和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工作时限,民办学校申请在二十天内给予答复,民办学校许可证核发在三个月内办结。
六、优化服务态度。我局工作人员接待来访或接听电话,语言举止文明,态度热情礼貌,答疑耐心细致;对来县教育局办事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责任人根据职责范围能当场答复的要当场答复;对不是职权范围不能当场答复的,由首问责任人介绍到有关股室办理。群众来电询问时,属本股室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热情礼貌地给予答复。属其他股室职责范围的,要告知受理股室电话号码和受理人姓名。
七、严格考试管理。加强各级各类教育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坚持和完善巡视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查处考试违纪舞弊行为。
八、推行办事公开。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工作,做到及时公开,全面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九、实行政务公开。对各类招生、教育收费、人事调配、教师招聘、社会力量办学等群众关注、社会敏感的事项,通过媒体公布、张榜公布、专栏公示及提供完整的公示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监督。
十、推行校务公开。广泛开展创建“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每年对校务公开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检查或考核。学校对外规范的公开栏,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应当知晓的,都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公开、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十一、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师表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教育工作队伍良好形象。
十二、加强监督查处。设立并公开投诉电话,热情接待
信访,认真受理政风行风投诉,坚决查处教育系统违纪违规行为。及时解决热点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投诉电话:8122368(局办公室)、8124675(局纪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