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步兵发展史:古老传统铸造出军队中坚力量
戏说中国古代步兵发展史:古老传统铸造出军队中坚力量!
步兵,战场上的主要兵种,从古至今他们都是部队的核心。如果没有步兵的掩护和支撑,骑兵根本发展不起来,在战场上也绝对就是被砍杀活靶子。战车衰亡了,骑兵被取代了,但却从来没有一个兵种的出现,可以替代步兵在战场的核心主导地位。步兵究竟有着多大的重要性,还是先来看看他的发展史吧!
中国的步兵应该是世界史上诞生最早的,从蚩尤那个年代开始,应该就已经有步兵了。蚩尤本人就是武器之神,尽管当时双方大部分兵力全是类似于“半兽人”一类的,但他们都是靠着手中的拳头打仗,不屑于用武器。而蚩尤一个人用那么多武器,也用不过来,就下发给一些正常人,让他们拿着这些玩意儿上阵杀敌,后来就逐渐成为有组织性的了。此时的步兵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人们见过的最早的步兵应该是在奴隶制社会——夏朝。
刀,步兵最早的武器,从人类开始打猎生活起,刀就已经成为了他们必备的工具之一。夏朝建立后,此时的人们还没有防护的概念,军队制度分配都开始起源,夏朝皇帝秉承前辈的习惯,开始组建大刀队。一大堆威猛汉子列队成方阵,拿把大刀,怒气冲冲地直视前方。
这时的步兵只是作为皇帝的私人卫队,并不归军事管辖,况且那时候夏朝周围都是一个个部落,还没有人敢来挑战的。到了少康那里,历经太康的混乱之后,他觉得有必要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了。在达成这个条件之前,武器的多样性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使各个兵种之间互补。
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兵种,便是戈与矛,在当时青铜器还并未完全发展起来的时代,这些武器木石制作的,在战场上这两种兵器的实用价值最高。戈的长度比较长,通常都是在皇宫举行庆典庆祝时,军队用作仪仗展示的。在战场上,它适合劈刺,在当时算是一种很先进的武器,持续了大约一千年左右的时间。
等到青铜器出现后,戈就被矛和戟替代,成为了一种青铜玉器,在宫中供贵族玩赏。
中国古代两军在对战,长矛兵在战争中明显占据上风,而弓箭兵则显得有些错落,箭射错了目标,还没有反应过来长矛兵就已经开始攻击,可见长矛兵在古代战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至于矛,它与刀应该是世界最古老的几个兵器之一,也是诸多武将的个人武器。张飞的私人武器“丈八蛇矛”,就是在矛的基础上改进了形象诞生的,与矛的作用基本一样。矛的作用只有刺和扎,后来又诞生了一种新的攻击技巧——射。一支长矛朝敌人扔出去,如果对方没反应过来都是要被扎死的。这招只适用于骑兵,因为他们本身的制高点就比步兵高很多,射出去的武器还能轻易拿回来。
至于步兵,要是扔出去的话,可能不仅不会伤到人,自己还因多此一举而被敌人抢走武器,赤手空拳打功夫。步兵在近战中使用长矛都是横过来,这样会使敌军不敢靠近,否则必会有一个人死亡,在死亡这件事上没人想当第一。
说到长矛兵,这个兵种的在战场上优劣都很明显,在盾牌的掩护下,他们可以轻易地不让骑兵靠近,即使没有盾牌掩护也可以。这句话就涉及到两种战法,曾经有一个将军,他让长矛兵躲在盾牌后面,准备攻击远处奔袭而来的骑兵。当他们距离敌军骑兵队十几米的距离时,骑兵刚挥出马刀迎敌,只见数不清的长矛朝他们砸过来。
他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射杀了一大半,然后指挥官下令全军突击,那些长矛兵捡起武器就开始和敌军骑兵拼杀。骑兵们遭到了迎头痛击,抱头鼠窜,最终长矛帮助了这支军队赢得了胜利。
还有一种战法也是专门对付骑兵的,就如同欧洲那边的方阵一样,士兵们把长矛朝前举,使那些骑兵们不敢靠近,这种阵型主要以防守为主。但长矛还是不如刀灵活,在密集的战场上长矛伸展不开,还容易伤到自己人,甚至会在不经意间被大刀兵砍死
斧头最早也在夏朝诞生了,这种武器很强大,但却并不适合大量装备,它的造价在当时比那些长矛弓箭要贵很多。通常军队中都有一支规模不算大的斧头队,算是当时的特种部队,还有一些将军在战场上杀敌就用斧头,甚至用两个板斧。斧头是很沉的,可见使用者的力气有多大,李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斧头在战场上用来砍人是不错的,但由于其过分沉重,一般人在战场上难以操控自如,灵活反应敌人,因而只有那些“大力士”们,才有资格有能力加入斧头队。
弓箭兵在夏朝也是一个主力兵种,他们经常被指挥官与长矛兵搭配使用,长矛兵在前防御,弓箭兵在后攻击。不得不说,这如果在后来将是一种对付骑兵的惟妙战法,只不过夏朝军队是以此来对付周围部落的,似乎有些大材小用。
到了东周时期,诸侯国开始多了,他们的军队也用这种战法来对付诸侯国的骚扰。此时的诸侯国军队中多以步兵为主,骑兵少数。步兵们快速突击,弓箭对军队根本造不成伤害。而且此时盾牌也诞生了,每名士兵右手拿刀,左手将盾牌举过头顶。随后他们变换队形,庞大的队伍分成几个盾牌方阵,此时的他们在变换过程中应该只损失了不到一百人而已。
弓箭兵在战场上既是强者,又是弱者,在远处他们可以对敌方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在近距离作战时却又无能为力,因此要想提高作战质量,就要做最坏的打算,除非你不计上网,在现实中那又是不可能的接近东周军队时,长矛兵开始四散开来,攻击盾牌方阵,并没有想起还要保护弓箭兵。这些盾牌兵也开始分散,三五成群围攻弓箭兵,没有保护的后者自然都阵亡了,盾牌兵们又把目标转向了长矛兵。长矛兵想组织队形反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们也都被夹击致死。
可见,弓箭兵只适合远程攻击,近距离肉搏他们的防御力为0,要想让他们发挥出作用,保护好弓箭手为首要条件,即使是后来的弓骑兵,他们也不能充分保障骑上马就安全了。
到了商朝以后,步兵的装备更广泛了,他们开始有了防具——头盔甲胄等一应俱全,在夏朝时期士兵们还是穿着单衣打仗,到了商场就真正的“全副武装”了,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商朝的盾牌就开始普及分类了,盾牌大致可以分为长盾与短盾,短盾又分为好几种。长盾都是用来防护阵前的,在两军对峙时,一军冲锋,另一军就用长盾防守。在分成队形攻击后,每个小队都有一个长盾,在戚继光对付倭寇而设计的阵法中,长盾就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短盾最常见的就是圆形的,它是单兵配的备,古代的步兵通常都是武器和盾牌不离手,将攻击防护结合起来才能打出最好效果。由于盾牌比较沉,时间长了士兵就会有疲倦感,这时候敌军就会趁虚而入,甚至有些士兵自己再偷偷带一把刀,上战场后把盾牌扔向敌人,然后掏出刀进行拼杀。
商朝的武器发展得就已经很全面,周朝的武器就没有什么进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器的发展因为战乱而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枪”这种武器诞生了,枪是在长矛的基础上研发的,它更适合于刺,重量也比长矛要轻一些,对于那些在战场上频繁适用长矛刺人的士兵们来说,长枪将会是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
在士兵被敌军包围时,长枪还可以抵住他们的攻击,一些有力气的士兵甚至还能一把将那些围攻他的敌军推倒,长枪与矛成为了那个时期士兵们的通用武器,而且在春秋战国这个骑兵高速发展的时代,士兵们最不愿意被骑兵砍杀,而这两种武器又是骑兵最好的克星,当然被广泛使用了。
还有一个兵种就是朴刀兵,这类兵种执行刺杀任务较多,或者是重要人物身边的侍卫。朴刀是大刀的缩减版,长度比后者小了许多,适合藏于身中,不被人发现。在执行刺杀任务时,可以快速了断;而当被保护者遇到突然袭击时,朴刀兵们也能快速反应过来,与刺客干仗。这种刀通常不在战场上使用,这样就有些浪费,在战场上的都是短刀兵。
既然提到他们了,就顺便讲一下。短刀的长度比大刀弧度小,长度比大刀短,比朴刀长,这种刀适合劈砍,是专门为步兵设计的。大刀最早是为骑兵所用,感觉不错后就将它试验在步兵身上,发现大刀在战场上并不好被步兵操控,而骑兵则使用的得心应手。很快,步兵使用的短刀出现了,此后的大刀在步兵里逐渐消失,被短刀所取代。那些持盾牌短刀的士兵,就是短刀兵,俗称步兵。
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一个新兵种——弩兵,这堪称古代的机械化武器。它的射速比弓箭快得多,这就是弩最大的特点,密集地射击能重创敌军骑兵,后来诸葛亮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重弩。重弩射出的箭得有几米长,通常是一次3~4支箭,是三国时期骑兵的天敌,对付密集方阵的步兵也很有效。
弓箭兵是一支支箭射,弩兵则是几支箭一块儿射,相对造成的伤害比较,弩兵更大,几百个弩兵一齐射击,会对敌方造成巨大伤害,在射程的中间位置,伤害效果最大
弩兵在守城战发挥出来的效果最大,但他们与弓箭兵一样,都需要保护,本身没有任何的防守能力。诸葛亮还曾试验通过弩发射火箭,这一方案被许多将军使用,几百名弩兵在城墙上密集放箭,盾牌的防御对此毫无效果,魏军时长中此计,在“火”上面不知损失了多少人。
说到火攻,诸葛亮还拿这一计谋对付另外一个兵种,那就是南蛮的藤甲兵。藤甲兵身着藤甲,这种植物刀枪不入,但遇火就燃。火箭是他们最好的克星,不知为何在以后的几百年当中,没有一个朝代军队中有藤甲兵。可能藤甲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条件,都是生长在那些偏远山区内的,不好去收集。
即使是那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势力,如辽夏近等,军队中也没有藤甲兵的装备,倒是把一大堆链球兵、狼牙棒兵装备于部队,这并不属于汉族步兵兵种的范围,而且并不是广为人知,所以我们就不讨论这些“奇葩兵种”。
唐朝的步兵在巡逻,他们佩戴的就是陌刀,这种刀刀身很长,便于拼杀,因为这点优势使得唐朝大批量装备陌刀,每个步兵都会装备陌刀,陌刀兵几乎成为了唐朝军事上的象征
唐朝时期,刀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分类,就是陌刀。这种刀很长,但刀片很窄,就相当于是增加长度了的短刀,日本的武士刀就是仿照陌刀制造的。陌刀兵在战场上威力十足,无论是驾奴马匹的骑兵,还是奋勇拼杀的步兵,陌刀的使用让他们绽放了不一样的光彩。陌刀劈砍的效果绝佳,虽说韧度不如大刀,但它能够比大刀更快地砍杀目标。而且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以陌刀的长度,陌刀兵在战场上绝对完胜其它步兵兵种。
宋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经过其经济实力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中最高的,但宋朝皇帝还是隔三差五地向敌人妥协割地,整个大宋朝先后应对过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其中以金国的危害最大,因为它存在的时间正好处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这个阶段,国家很混乱,金国就有可能会就乘机得胜。
金国的铁甲骑兵是一直困扰宋朝的难题,一旦与其正面遭遇,那将必死无疑。在这个恐惧的想法中,一个计划性兵种产生在了皇帝的脑海里,这是一个类似于吴钩的武器,只是把吴钩延长,去拌马匹的东西,应该是长钩。
长钩兵是专门对付晋军的铁甲骑兵,最早被徐宁发明使用,打败了强大的呼延灼部队。当金国骑兵袭来时,士兵们用这个钩住马蹄,骑兵就会摔倒。长钩兵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暴露,他们基本是在树林里行动,非常隐蔽,这个兵种比较单一,他只是用来对付全副武装的铁甲骑兵。
后来金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将军队中的所有铁甲骑兵撤销了,长钩兵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被宋军撤裁了大部分,只留下不到五十人以防后顾之忧。
明代的火铳兵,这应该是最典型的三眼火铳,在明代军队中装备甚多,他杀伤力大,完胜当时任何一个使用冷兵器的兵种,同时还克制骑兵,但火铳最避讳在夜间发射,风向会使士兵打不着火,袭击敌人的话还有可能暴露位置
明朝的时候,步兵使用的火器——火铳出现了,明朝将军们意识到火铳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武器在战场上的威力,便将其装备于陆军部队当中,于是便有了火铳兵的出现。这个兵种在战场上经常被当作主力使用,军队每年也在扩充火铳兵,许多少数民族见到明朝军队中有火铳兵,甚至不战而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冷兵器肯定打不过火器。
但火铳在阴暗潮湿的情况下就无法使用,也容易暴露目标,因而火铳兵在晚上就不会行动,这是他的一大缺陷。到了明朝中后期,明军对火铳不再有高度的热情,就减少了火铳的生产量,那些冷兵器又开始恢复使用。
到了清朝,他们吸取了来自国外的科技,开始装备火绳枪,这就是火绳枪兵。从这款枪械上看出了以后几百年的步枪都已定型,这款步枪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本身也比火铳要长很多,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火枪。火枪兵在清军编制内有很多,在平定内乱的时候经常出动,战场上威力十足。后来清军还专门组建火枪部队,分封到各支军队当中去,成为了他们的主力。
这就是清代的火绳枪,这些枪械普遍从欧洲进口,枪管很长,还是前装枪,不如火铳操纵便捷,但火绳枪内部结构稳定,比火铳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使用起来危险性更小
鉴于火绳枪的优秀性能,清朝开始仿制,但这种武器仿制起来太贵,清朝的每一笔账都是有根据的。当皇帝得知有一大笔钱的花销是用于仿制火枪时,不免觉得有些浪费,就阻止了火枪的生产线。他们觉得这些洋玩意儿都太费钱,不久后就开始“闭关锁国”,不再接受新式科技,致使中国科技开始落后。
那些火枪兵们也就成为了珍惜兵种,但火枪坏了他们也就和普通步兵没什么区别了,拿着把长矛就冲上前杀敌去了,但他们依然自称火枪队。到了清朝被欧洲列强欺压的19世纪,当时的火枪队后代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宁死不屈,损伤惨重但从来没有向敌人投降。而英国部队也害怕遇上这支火枪队,他们的英勇与战斗力是出了名的,即使与千余名平民作战,他们也不愿意碰上只有不到三百人的火枪队。
还有一把枪,这把枪科技并不算高级先进,但就是它见证了清朝的屈辱史,与那些士兵们无奈的抵抗。这就是清朝自行研发的枪械,一款落伍几百年的枪械——兵丁鸟枪。兵丁鸟枪就是一款烂枪,它比火枪好那么一点,但如果搁到燧发枪行列里,它什么也算不上。在英国军队扛着先进枪械入侵的时候,清政府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生产这种滥竽充数的枪,装备给清军,替换他们的冷兵器。即使这样,街头还能看见拿着大刀长矛的士兵在巡逻奔跑,这么差的枪都没有普及,清政府的腐败果然不可救药。
用这款烂枪打仗的士兵被百姓称为“兵丁”,在面对英军的炮火攻击下,他们显得不堪一击,轻松就被打败。这款枪械是前装的,有些人正在装弹时,就被打死了。清兵觉得这款枪械给他们的老祖宗丢脸,在战场上经常扔下枪,挥起拳头与英军猛打,这还算有些气节的。
还有的要么逃跑,要么就是投降,还把这些兵丁鸟枪献给英军,英军缴获这些枪械都拿来烧炉子了,他们不光瞧不起这款枪,更瞧不起中国人。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清朝一直处在**当中,不久后就被革命队伍推翻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古代”这个词也就成为历史了。
步枪兵手中的武器在中华几千年历史长河不断进步,他们见证了王朝的发展与衰落,但却忠心耿耿地守卫着这个国家、这片大地。步枪兵作为军队核心兵种,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变的是军队的模式和手中武器,不变的则是他们勇敢的作战精神、不屈的信念、与坚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