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化学 增加水中溶解氧(DO)与水污染治理的关系
增加水中溶解氧(DO)与水污染治理的关系
摘要:溶解氧值是研究水体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大量文献的阅读,使得自己能够更多的了解关于DO与水污染之间的关系,并让更多人认识到提高水体DO值的重要性。
关键字:溶氧量、DO、溶解氧、水质、水体、富营养化、藻类、鱼类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是指溶解在水里O2的量,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跟空气里氧的分压、大气压、水温和水质有密切的关系。在20℃、100kPa下,纯水里大约溶解氧9mg/L。有些有机化合物在好氧菌作用下发生生物降解,要消耗水里的溶解氧。如果有机物以碳来计算,根据C+O2=CO2可知,每12g碳要消耗32g氧气。当水中的溶解氧值降到5mg/L时,一些鱼类的呼吸就会发生困难。水里的溶解氧由于空气里氧气的溶入及绿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不断得到补充。但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时补充时,水体中的厌氧菌就会很快繁殖,有机物因腐败而使水体变黑、发臭。
溶解氧值是研究水体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
从鱼塘养鱼的角度讲,DO值的大小也对鱼产量有重要的影响。鱼类用腮吸入水中氧气,以维持呼吸生存和代谢。当水中溶氧量很低时,鱼的呼吸困难,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受到生命威胁。例如:水中溶氧量降低到1mg/L以下时,鱼类就会严重浮头;降低到0.4mg/L时,开始死亡。在低DO值的水中,鱼的摄食量和消化率显著降低,而体制消耗增加,结果是饵料系数增加而生长缓慢。同时,在低养和缺氧状态下,从有机质的分解到水中正常的物质循环,都会受到抑制,有毒物质积累,水质恶化,生长的鱼类品质不佳。
通过上面的分析,水体中的DO值很低时,不仅会造成水质恶化,也会使得水中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其尸体腐烂、发臭,又会造成水污染的恶性循环。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防治水污染,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水体DO值。
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服从亨利—道尔顿定律。恒温下, 气体混合物中的每一组分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液体上的分压成正比, 与气体混合物的总压及其他组分的含量无关。常压下, 空气中的氧分压是21%。一定温度下, 其与纯水达动态平衡时的溶氧量即为该水体的饱合溶氧量。水质污染和生物耗氧都会使溶氧量降低,而水体流动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加溶氧量。
大量研究表明:水体耗氧90 %以上是由于COD 降解,而水体复氧85 %以上是由于大气 中氧的的溶入。所以说,水生植物对于水体溶氧量的提高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也是造成水华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北京城区河湖清淤、硬化后, 水生维管植物极少, 藻类是主要的初级生产力。由于藻类密度大, 旺盛的光化学合成作用大量消耗了溶解在水体中的CO2,使水体PH值升高, 同时释放O2, 使水体DO增加。太阳降落后, 藻类的光合作用停止, 但水体中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仍继续进行, 使水体中CO2浓度增加, PH下降, O2迅速减少, 直至黎明前的几个小时达到日周期中的最低值, 使水体处于缺氧状态, 导致鱼类等对敏感的水生生物窒息死亡。在温度较高的7、8、9月, 我们经常看到水面有死鱼、死螺漂浮。
以某条河流中DO值的数据统计来看,在图1中不难看出,3月份的最低值和7月份的最高值之比大约为四分之一。读图2可知该河在受到污染情况下的实际DO(溶解氧)和水温情况;而表格数据是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水温和DO(溶解氧)之间的正常关系。用坐 标法观测图2数据,可知凌晨5:00该河实际DO(溶解氧)约为5.5~5.75(毫克/升)之间;而此时的实际水温大约是26℃。再比较表格数据可知,26℃水温下的DO饱和值为8.00。通过简单计算可知此时的DO饱和度仅为68%~72%左右。分析午后DO(溶解氧)过饱和的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随着午后水温的增高,饱和值下降;②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使水中生产者产氧量增加。
上图表明,水体每日的溶氧量受水温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且随季节的变化,溶氧量也会有很大的波动。这也就是夏季容易发生水华等水污染事件的原因。
湖泊水体自净过程中很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属于需氧反应,需要DO 的直接或间接参
与,如: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C11 H29O7N + 14O2 + H →11CO2 + 13H2O+ NH4
H2 S + O2 → H2 SO4 +-+
NH4 + O2 → NO3+ H + H2O 在比较清洁的河流和湖泊中,溶解氧一般在7.5 mg/ L 以上;当溶解氧在5 mg/ L 以下时,各种浮游生物不能生存,大多数鱼类则要求溶解氧在4 mg/ L 以上;好氧微生物生存的先决条件是DO 应保持在2~5 mg/ L 之间;当溶解氧在2mg/ L 以下时,水体就会发臭。
溶解氧大小能够反映出水体受到的污染,特别是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是衡量水质的综合指标。日本用溶解氧为7.5、5、2mg/ L ,分别作为河流、湖泊、海洋水体分级指标,我国地面水以溶解氧6、5、3、2 mg/ L 为分级标准。
富营养化水体内表层水体以下的DO 浓度相当低甚至为零,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适合低等生物生长的营养源仍然存在。因而,在自然环境系统已遭受破坏、自身无法恢复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干预,采用工程、物理等方法改善水体溶解氧分布或是直接进行人工增氧,与人工藻类清除、土著微生物及动物培育与驯化等措施相配合,激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改善或重建湖泊或河流的生态环境,是治理富营养化湖泊和黑臭河道、恢复河流或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这种技术可以避免施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存在引入危险物种的风险,而且具有长期持久的效果。
人工辅助增氧方法实际上早在污水处理厂中得以运用,但在大规模水体污水处理中却鲜有报道。目前国内外运用比较多的是小池塘、鱼塘、小河道等的小范围人工增氧,一般采取深层曝气、水动力循环和机械增氧等方法。
在无污染的湖泊或河流中,水生生态系统能够健康运行,处于平衡状态。在富营养化水体 中,由于可直接接触空气溶氧和藻类光合作用释放氧,上层水体DO 常处于饱和状态,在营养物质供给充足、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有助于藻类的大量繁生。而下层水由于藻华的覆盖,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水生植物大量死亡;随之因食物链遭到破坏,加之部分藻类尸体释放毒素,很多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多而大量耗氧, DO 含量下降甚至接近于零。由于缺乏DO ,那些以藻类为食的水生动物、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大幅减少,甚至灭绝,藻类失去了天敌而得以疯狂生长,又加剧了湖泊的富营养化。
进行人工辅助增氧,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人工辅助增氧措施与其它污水处理措施相结合。对于流域内大面积水域,要科学配套截污工程、污水处理厂、湿地生物处理、除藻技术处理等,对于城市及居民点中小面积污水的处理,要将增氧措施与景观绿化、除臭措施等相结合;②人工辅助增氧措施与生态城市及休憩景观建设相结合。昆明市是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大规模的人工辅助增氧工程必须与其城市形象及人类活动需求等相协调,与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及休憩景观建设相结合;③尽可能利用自然规律增氧,节约能源。考虑到昆明的实际情况,建造人工瀑布和“露”水溶氧、“车”水增氧等方式最为经济实惠,且可建成多处休闲景观,发挥综合效益。必要的人工泵氧,尽量采用太阳能供电;④科学规划,配套实施。人工辅助增氧措施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与城市给排水系统优化和城市生态格局优化相协调,统一规划,配套实施,力求发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杜桂森,吴玉梅,扬忠山,武佃卫,刘靖.北京城区河湖水质分析.湖泊科学, 2005 [2] 臧海燕,刘德富,彭辉,熊锐.影响河流水质DO 和COD 变化规律的新探讨.2005,2 [3] 金相灿,姜霞,姚扬,李丽和.溶解氧对水质变化和吸磷过程的影响.2004,11 [4] 徐磊,任树梅.浅谈北京城区河湖水体水华的防治.[5] 冉星彦.北京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回顾和建议.《北京水利》2002.3 [6] 王嘉学,刘丛强,王锐良.滇池及入湖河道富营养化治理的人工辅助增氧.《地球与环境》 [7] 卢迈新,欧阳海,黄樟翰,吴锐全.池塘生态系统中溶氧动态和管理.《淡水渔业》1992.4 [8] 农林生.复合微生物净水剂对观赏鱼水族箱养殖水质的影响试验.《广西农业科学》2008 [9] 曾春芬,黄文钰,王伟霞,朱广伟.天目湖溶解氧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 王霞,吕宪国,张学林,张竹青.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湿地科学》
第二篇:环境化学 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摘要:我国年平均降雨量648.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2.8142×10(12)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10(12)立方米/年。年径流量约占全球的5.8%,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关键词:治理
水污染
对策
现状
我国水污染现状
一.我国的淡水资源
我国年平均降雨量648.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2.8142×10(12)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10(12)立方米/年。年径流量约占全球的5.8%,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65立方米/年,约为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 一,在世界上排名第88位,中国已被列入世界12个贫水国家的名单中。我国除了人均淡水资源贫乏之外,水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很不平衡。我国属季风气候,水量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夏季径流量几乎占全年的40%,那时大量的淡水未被利用,通过洪水排入大海,而其余时间又往往缺水,因持续干旱而造成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从地区上来说,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径流量约占全国的81%,而北方广大地区不足20%。南方人均年径流量为4,170立方米/年,北方只有938立方米/年,南方为北方的4.5倍。我国目前600多个城市中有300我个城市缺水,日均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产值每年为200亿元以上。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城市 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些城市不得不进行长距离引水,如天津引滦工程、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北京引密工程、大连碧流河引水工程、长春引松工程、西安黑河引水工程、贵阳红枫湖引水工程、太原万家寨引黄工程等,耗资巨大。
二.水体污染现状
1. 地下水
我国的饮用水源污染非常严重,符合饮用水标准者约占30%,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且严重超采现象十分普遍。比较突出的有太原、西安、北京、南京、石家庄、苏州、大同、唐山、保定、青岛、烟台等。而大连、青岛、烟台、北海等城市的海水入侵现象日益突出。
2. 河水
对我国532条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已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到1994年为止,全国各大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镇)附近水域的污染尤为突出。据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1、2类的占32%,3类的占29%,属于4、5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的下游河段普遍受大肠菌群污染。
以下列举了我国几个河流主要河流的水质情况
长江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对沿岸饮用水源构成威胁。据统计全流域水质符合地面水1、2类标准的占42%,3类的占29%,4、5类的占2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个别河段铜、砷化物超标。
黄河干流水质尚好,但有些河段受到有机污染。支流汾河、渭河、湟水河、伊洛河的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全支流域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占7%,3类的占27%,属于4、5类的占66%。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1994年,黄河兰州段发生两起较大的水污染事故,造成约500公里河长的水体污染。
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1994年发生了3起特大污染事故,其中以7月15日-20日淮河干流鲁台子段到蚌埠间段发生的污染事故最为严重,群众反应强烈。此次污染在一段时间内给淮南、蚌埠、淮阴、连云港市区、盐城等地数十万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严重影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其中1、2类的水质占16%,3类的占40%,4、5类的占44%。
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仅占6%,3类的占23%,属于4、5类的占71%。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酮、氰化物。其中太子河的本溪段污染最重。
海河流域的拒马河水质尚好,其余河段基本为污染河段。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占32%,3类的占24%,属于4、5类的占44%。
上海黄浦江水质状况分为三个断面,闵行以上江段原水水质为2-3类,临江、长桥江段为3-4类,而位于市区的南市、杨浦等江段为4-5类。
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恶化趋势。影响城市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总汞等。
3. 湖泊、水库水
我国湖泊达到富营养水平均的已达到63.3%,处于富营养和中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面积占湖泊水库总面积的99.5%。环境监测表明:大淡水湖泊富营养程度进一步加重。主要污染物是总磷和总氮。巢湖西半湖和滇池污染较重。太湖高锰酸盐指数较高,入湖河道污染较重。洪泽湖突发性事故时有发生。全国城市内湖富营养化严重,其中济南大明湖和南京玄武湖污染较重,大型水库水质普遍较好,但多数水库也受到总氮、总磷等污染的影响。
4. 海水
近年来,沿岸海域各海区无机氨和无机磷普遍超标,污染程度有所增加,局部海域营养盐含量已超过国家3类水水质标准,油类污染有所减轻,但珠江口、大连湾、胶州等海域污染仍较严重。我国近海海域内发生赤潮的频次和面积都有所增加。1994年,全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改善,水产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局部水域内发生水生生物死亡。沿岸梭鱼、海螺、蛤蜊、毛蚶、贻贝、牡蛎等水产品受污染影响较大。
据统计,1994年全国共发生工业污染事故3,001起,比上年增加240起。其中,废水污染事故1,617起,比上年增加186起。据20个省不完全统计,94年共发生污染渔业事故333起,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2.6亿元,较93年增长142.3%,其中海水产品损失6.01亿元,淡水产品损失6.59亿元。水污染案例
水污染事故一:2011年6月4日晚上22时55分左右,杭州市辖区建德境内杭新景高速公路发生苯酚槽罐车泄漏事故,导致部分苯酚泄漏并随雨水流入新安江,造成部分水体受到污染。事故发生后,杭州市民超市疯狂抢购矿泉水。同时杭州、建德两级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环保、消防、交警、林水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杭州市委、市政府紧急动员、多管齐下,及时果断采取有力措施,提供各类净水机、净水器等净水设备产品,全力保障杭州市居民用水不受影响。
水污染故事二:2010年7月30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每年都会有水体污染的事情发生,2008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2008年松花江水污染的事故到太湖蓝藻爆发危机无锡群众饮水安全,直至发生在汉江严重的污染致使20余万人无法正常用水,千吨融雪剂流入水源造成广东上万村名饮水困难……
面对水环境的挑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战略思想。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思想的实施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这一战略下的五大强有力的对策—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国防止污染,强化综合手段,鼓励公众参与,在新修订的《水污染的防治法》中都上升为了法律意志。水污染的危害(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污水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保护水资源。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管理,严格执法。贯彻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水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污水的排污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尤其要加强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和管理,对违法排放的工业企业要从重处罚。对集中排污口的各类污染源,加强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和水源的保护工作。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流为主线,以城镇为节点,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强化流域管理的监督职能和协调能力,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从源头控制污染。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遏止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对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物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修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用行政、经济手段推行节约用水和清洁生产。三是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3]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改直流冷却为循环冷却,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的统一。四是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当前,我国排污费定位太低,远远低于水资源补偿费用,因此全面提高排污收费指标,向等量甚至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费靠拢,采取“严进严出”的措施,也许对乱排现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五是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六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书名为
(2)行政院环保署「安全饮用水手册」:第3页
(3)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4)中国水资源公报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2页
(5)《造福子孙后代》:前言
第三篇: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效应,环境污染是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化学品污染更为严重,有害化学品的安全与控制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国际性环境问题之一。
现在全球已合成各种化学物质1000万种,每年新登记注册投放市场的约1000种。我国能合成的化学品3.7万种。这些化学品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消灭虫害、减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过程中不免进入环境而引起污染。
我国是化工生产量较大的国家,化工产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目前化学工业的特点是,产品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不完善,致使产品产量低,副产物多,“三废”排放量大。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其中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相对较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化学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为此,我们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应该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让化学更好的发挥它有力的作用。我们还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从事化学危险品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的遵法守法意识,加强对有害化学品的安全和环境管理。
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第四篇: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间的关系研究论文
1环境监测的相关分类分析
环境监测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与环境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依照环境质量的相关标准对环境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和管理,在此基础上找到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源,从而为环境的治理提供有效的数据,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提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根据环境监测具体的目的不同,可以把环境监测分为主要的以下3种类项:监视性环境监测、定点性环境监测、研究性环境监测。
1.1监视性环境监测
这种常规性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通常情况下,对这些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长期、定点的监测方式,再利用相关环境监测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追踪到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得到环境污染排放物的趋势,以便在后期的环境治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
1.2定点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监测的方式主要是用于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对该环境污染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采取该种监测方式能够有效定位污染源具体的位置。与此同时,当环境污染中发生有害物质的扩散等现象的时候,通过使用这种定点性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对有害物质具体的扩散方向以及速度进行掌握,从而为后期环境污染区域的治理提供很好的基础。
1.3研究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的监测方式主要应用于科研方面,为相关的环境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进行研究性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标准和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从而保证后期的环境治理能够正常的进行。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治理的环节中占用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及时、适当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是相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对于在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化学知识越来越频繁,重量法、色谱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都对环境的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环境污染中准确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具体来说,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其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形式,在对这些具体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监测形式,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体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有环境监测在前期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使得整个治理工作能够进行明确的范围、功能划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2)环境监测的区域区别对待性能够促进治理工作的展开。根据区域的不同的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厂区环境监测和区域环境监测。在面对具体不同的区域来说,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落实到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区域性的差别化处理。这就使得在后期环境工作的处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抓住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顺利地展开环境治理的工作。
(3)环境监测促进治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都是提前设计和规划具体详细的监测步骤,保证环境监测的有序进行,在后期的环境治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制定和规划与之相适应的步骤展开工作,从而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性展开,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和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在提高环境治理效力上的措施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所以对于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上的效益上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努力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成效。具体来说根据现阶段环境污染的具体现状和环境治理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强环境监督检查
在环境监察的过程中,通过严格要求相关环保工作人员对污染源、举报地区以及具体的受污染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检查,从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制止非法排放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采用现代化高科技、高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等仪器,严格按照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规划所在行业环境监测的具体标准和规定,从而发挥其对环境监管的作用,更好的建设高质量的环境。
3.2制定和规划环境相关的法规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渐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高人员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这些相关的法律使得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纳入到我国五大文明的建设之中,更加提高和加强了环境治理的我国法律层面的重要性。
3.3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可以说现阶段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提高公民在环境治理上的相关意识,这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在每年的中国环保日举行相关的生态保护活动,可以借助相关网络新闻媒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联系当年的世界环境主题和重点,为鼓励和引导公民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进行有力的宣传。
3.4加强生态净化绿色治理
对于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很繁琐和大规模的工程,除了要对污染源进行减少和消除之外,还需要借助生态系统对环境进行改善处理。在进行生态净化绿色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生物科学的相关技术,设计和研发具体的绿色治理措施,如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解以及转化等功能对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有害性物质进行降解处理。
3.5减少工农业商等领域的污染
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以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研发和应用生态、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污染处理设备,促进无污染、绿色、高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对环境治理的效果。
4结语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环保的治理理念以及高科技、绿色的监测技术,使得环境的治理工作更加地高效化和绿色化。此文只是从理论的层面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环境治理的更进一步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相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