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结构对政府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黄荣洁09.6(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22:3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益结构对政府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黄荣洁09.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益结构对政府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黄荣洁09.6》。

第一篇:利益结构对政府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黄荣洁09.6

石河子大学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论利益结构对我国政府绩效的影响

学生姓名:

黄荣洁

号:

20053757

学 院: 政 法 学 院 专业、年级: 05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 李 明 先 职 称: 讲 师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第七学期第四周——第八学期第十四周

论利益结构对我国政府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

黄荣洁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05行政

20053757)

政府绩效的提高一直是任何政府都在努力解决的一个大难题,关于政府绩效问题的解决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原有的一些提高政府绩效的途径已经变得不适应,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政府绩效问题,找到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解决道路,能否从利益结构的角度对政府绩效进行分析,寻求提高政府绩效的途径?

一、关于政府绩效的界定

解决政府绩效低下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政府绩效的含义,许多学者在这一点上往往用行政效率来定义。

有学者论述“行政效率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第320页),该定义指明了行政效率的主体和存在的范围,并揭示了行政效率的特点,即是一种比率关系,若从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来考察政府绩效,则不能从中找到更新的途径,实际上对人、财、物的消耗是任何一个管理活动都要涉及的,并不能突出政府绩效本身的特色。

有论者将政府绩效即行政效率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为宏观行政效率可以用不同国家中不同的制度安排所引起的总体发展速度来解释。其中,制度安排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相对规模和相互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结构和职能分工,政府的政策规则及其管理活动等等;总体发展速度既包括经济增长率,又包括文化、教育、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社会发展速度。显然,宏观行政效率具有外在性,它关注的不是政府部门本身的工作效率,而是从行政执行过程中对社会的外在影响的角度来评价行政效率。微观行政效率可以用特定政府机构提供相同单位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相对成本来解释。微观行政效率即具体行政单位管理和服务活动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率。显然,微观行政效率具有内在性,它着眼于政府部门本身。该观点对行政效率的理解具有层次性,将影响行政效率的许多因素都考虑了进去,但是对如何更好的提高行政效率来实现政府绩效并没有更积极有效的建议,从这个定义中找不到政府绩效低下的根源所在。(《论公共行政低效率与补救对策》.王琳玲.公共管理.第225页)

有学者认为,根据行政效率的确定性、目的性、操作性、简单性原则,行政效率较为确切的含义应为:一般地说,在行政目标正确和行政质量规范的前提下,单位行政消耗所完成的行政数量。(张挥《论行政效率的基本属性》行政论坛1994年第2期)这个定义指出了行政效率的一般属性,但是,行政效率的属性和原则不仅仅包括了这些,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则,比如比较性、动态性等。

还有论者认为:政府绩效是指国家政府机关为了达到一定治理目标,通过协商订立契约与公民达成一定的委托关系,从而取得治理权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有效治理的手段的量化工具。(向延昆、杨理《行政效率概念、内涵及特征鉴别与重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二、政府绩效低下的原因

政府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政府存在的必要性是无疑的。然而,政府具有内在的低效率倾向,低效率问题一直是社会对政府挥抹不掉的遗憾。现代政府作为市场失灵的补救正在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但是政府的低效率却直接影响了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需要政府某些合适的干预形式。但政府干预的结果绝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副作用主要是产生浪费和无效率。”于是,就出现了“政府失灵”的情况。“政府失灵”的主要现象就是行政低效率。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低效率是制度内在缺陷所致,其原因主要为:(1)无产权约束。官员们用的是公众(纳税人)的钱,从而不必关心费用问题。(2)高度垄断。政府行政部门不像私营企业那样存在市场竞争。(3)无明确的考核指标。私营企业有利润这个硬指标,而政府行政部门则因其产出都是非盈利性的而不能使用这个指标。(4)由于公共产品的投人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关系,故也难以对政府行政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斯蒂格利茨对政府的低效率倾向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导致政府活动常常是低效率的原因是它不具备私营部门的一些显著特征:1)公共部门内的竞争较弱;2)组织解体的威胁——对私营企业而言是破产的威胁——较弱;3)政府企业经常面临着一些并不会强加于私营企业的额外限制;4)政府企业经常面临做出承诺的问题”。(《论公共行政低效率与补救对策》.王琳玲.公共管理.第225页)

有观点从大部制改革方面对政府绩效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大部制”要有“大作为”,更须防止部门利益的侵扰。此前历次机构改革为何“反弹”不止、屡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门利益作祟,谁也不肯割舍手中的权力,以致部门职能互相交叉。部门利益是政府机构膨胀的一个驱动力,涉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但是对怎样将部门利益整合起来以实现行政效率的改善并没有作出解答,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仅是部门利益的互相割裂,还涉及到部门与社会利益的融合以及部门内部利益关系的理顺。从利益角度解决行政效率问题,需要对各利益主体进行整合。(《“大部制”需有“大作为” 》.翟峰.观点.第30页)

有观点认为政府的绩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是和制度设计、管理者的能力、管理双方的互动性、组织文化相联系的,其相关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每一项都达到最佳效用时,管理的效率才能达到最优。(《行政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乔燕,王丽萍等..2006(3).第49页)

有论者认为,政府绩效的高低与激励机制有关,行政管理中的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干部选拔机制中缺少激励等因素都影响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意识。(杨玫,王文奎.试论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经济研究导刊,2008(13),164-165.)

有论者认为政府绩效实际上是与公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造成经济的不公平,进而影响了社会的不公平,并最终影响了政府绩效的提高。(于 杰.论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诉求.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3).)

三、政府利益的探讨

行政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最有效的公共服务,但是政府作为一个他建立的个体,具有自身的利益需求,如何处理好政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是解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解决行政效率的根本。因此,如何界定看待行政利益以及政府利益的缺陷成为首要的问题。

政府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美国经济学家诺斯认为,政府(国家)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的租金(收入)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在诺斯看来,政府使统治者的收入最大化和增加税收都是以追求政府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存在自利性,也会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认为,政府一旦形成,其内部的官僚集团便会有自身的利益,这可能导致政府的变异,如大量滋生寻租与腐败现象等等。

我国很多学者也承认政府利益的存在。有学者认为,“政府是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之一”,(陈淮.政企分开不能保证政府行为合理化.中国经济时报,1998,11,6)“承认政府合法权益比追求法外权益更符合实际,更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很多学者已经看到了政府利益的存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对社会产生的

影响,“相当数量的乡(镇)权力组织行为既远离了乡民的利益,同时也远离了国家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以自我权力扩张为后盾,动员辖区内的资源,为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权力核心成员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相对独立的行动者。乡(镇)政府的这种自我权力扩张和自我利益膨胀倾向,不仅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本因素,而且阻断了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政令,降低了国家支持农民的政策效益。”(楚成亚.乡(镇)政府自我利益的扩张与矫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2):20)

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益并不等同于公共利益,该观点将政府利益分为政府官员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利益,政府整体的利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政府可能会放弃最佳的政策选择。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政府也能带来使社会利益有保障的次优政府经济政策。(涂晓芳.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有论者认为所谓政府利益是指在公众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作为代理人的政府组织及其公务人员与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基于利益取向上存在的差异和冲突,而导致的政府组织及其公务人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政府利益结构具有合理形态与非合理形态之分。当政府利益结构由合理形态异化为非合理形态时,合理形态下委托人利益与代理人利益的良性互动被破坏,代理人的自利目标凌驾于公利目标之上。(胡东.政府利益结构形态的变异与消解.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还有论者主张政府利益主要是指政府本身的权益。政府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政府权力可以提升为经济资源配置权。政府利益超越了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就表现为政府缺陷或功能限度.政府利益冲破必要的约束和界限,会扭曲变形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政府利益膨胀、扩张的原因主要是新旧体制交替、转轨时期,不仅政府外在的制衡机制残缺不全,而且政府内在自律机制难以有效运作,政府利益被任意扩张和放大,以致于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障碍。(臧乃康.政府利益论.理论探讨.1999,(1):18-19)

四、政府绩效提高的途径

如何改善政府绩效,有不同的途径。有观点认为公共行政中的低效率倾向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制度缺陷,实践证明监督具有补救这些弱点的功能。因此,采用激励和监督的方式,调动国家公职人员的积极性,增进行政效率,遏制公职人员的消极行为,纠正公共行政中的低效率倾向。《论公共行政低效率与补救对策》.王琳玲.公共管理.第226页)实际上,人性的弱点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改善行政效率的过程中是很难把握的,说到底,人之所以不愿意提高工作效率是个利益的满足问题,与人性的弱点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有论者认为, 在理论上承认政府利益并因利导势,有助于促进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实

现政府绩效的改进。反之,承认了政府有利益存在,却又认为政府不能参加逐利,那么在理论上既是矛盾的,也是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的。“禁不如疏”,关键在于应该对政府合法利益给予法律上的界定,同时制定得力的疏导措施,通过加强法制、扩大民主等途径,既要确保政府及各部门的合法利益合法地实现; 又要确保政府及各部门无法通过非法途径实现自身的非法或合法利益。(何俊青<<公共均衡: 政府与民众关系新探—公共选择理论与现代政府的再思考>> 湖北社会科学 政治文明研究 第26-28页)由此,提出了公共均衡的解决途径,“公共均衡”最终要求从理论上承认一直客观存在的政府利益问题,并据此认为当代政府行政的具体目的应该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注意谋求政府、民众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承认利益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实现利益”的行政互动。这一“均衡”思想试图在理论上解决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动力机制问题和效率、利益之间以及政府、民众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具体到政府内部各行政部门及其人员,则应从中树立起这样的双赢信念: 行政效率提高的目的是使政府和民众都受益。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行政效率的途径,它涉及了效率的根本问题是利益需求的追逐和满足,但是这种途径在现实中是很难实行的,现实中的利益关系要复杂得多,政府和民众的利益交错在一起,单单把两者区分开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将两者既割裂又统一,达到新的整合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另有学者从宪政及法治来寻求解决政府绩效的途径,一是民权的保护,二是政府权力的限制“。就民权的保护而言,宪政及法治理念基于法律主治的精神,伸张公民的人格尊严以及财产、自由等权利;就政府权力的限制而言,宪政及法治理念立足无赖推定,防范政府为恶的可能。对前者而言,宪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不仅规定对公民私人权利的保护,而且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两类,公民处理私人事务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权利运行按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原则,对后者而言,宪法是一组具体说明政府界限和条件的规则集,不仅勘定政府权力的活动空间,而且对政府如何行使权力作了程序上的规定,从法不规定皆禁止的原则可见,宪政及法治理念的功用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政府扩张权力的欲望,目的在于将政府纳入法律化的程序,从而敦促政府奉行法治、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宪政及法治通过分权制衡、司法独立等具体制度的架构,主旨在于限政防止政府滑入专制的泥沼,从而打造有限及有能的政府两重功用的发挥,不仅规约了政府责任行为,而且使民众对政府责任的适当履行有了合理预期,从而实现行政效率的有效提高。(卜广庆《责任政府:理想与现实的两维透视》江海学刊2006.5)从法治角度探讨行政效率的解决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是实际上,法治起到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压力作用,是一种消极的动力而不是积极的驱动力,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效率问题并不是长久之策。法律对利益的调节是稳定的、单方面的,而在实际的行政

管理过程中,利益是动态的互动的。因此,解决效率的问题,不能全从法治角度找出路,而应该正视并重视利益机制的作用。在承认利益这个根本性原因的条件下来探讨法治的功能才是完整有说服力的。

还有论者从公平与公正的角度探讨了政府绩效的问题,论者认为,绩效的问题实际上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绩效的提高就必须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须重塑价值理性的内核使其符合行政发展的要求公共行政的价值定位,主要是对公共行政的公共性的恢复,培养以公平、公正、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为核心的公共伦理关系,追求公共行政的道德化这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调适整合的前提,所以在公共行政中工具理性应归位,回到从属价值理性的位置,在价值理性所提供的目标与所设置的前提下发挥作用”这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关键。公共行政作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的治理方式,既不同于权力专制的统治行政,也是对追求片面科学化与技术化的管理行政的超越它的定位点在于公共性,而公共的就应是道德的,公共关系更多地蕴含着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它应在道德化方面寻求解决途径,即公共行政的道德化,最终实现二者的调适整合,公共行政的道德化是建立在对公共行政的道德伦理关系的把握基础上,在符合公共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公共行政的制度、程序、行为规范等作出有效率的安排与设计,充分发挥公共行政主体的道德主动性,实现高效地服务公众,维护公共利益,这体现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精神导向作用,同时,公共行政中道德伦理关系是在公共行政中生成,体现在公共行政活动中,随着公共行政治理模式日益成熟,公共行政的道德伦理关系也必将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与科学的技术支撑得以实现制度化,从而更明晰地阐释公共行政目的,确保公共行政目的的实现“体现了在价值先发机制下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实现提供支撑”可见公共行政道德化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调适整合的有效途径“。(梁 华,王立娟〈〈中国公共行政的哲学思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调适〉〉 沈阳大学学报 第18卷第1期2006年2月)该观点提出了行政伦理的问题,而这一点是一直以来被忽视的,从伦理角度来解决行政利益问题是个急需重视的问题,伦理是最后的利益底线,提高行政效率,需要这根底线发挥作用。也只有重视了行政伦理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土壤。

还有观点认为政府绩效的提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种因素都会影响到行政效率"因此,行政职能是否完备、行政组织要素是否优化、国家公务员是否精干积极、行政决策是否正确、行政执行是否准确快捷、行政监督是否有效!行政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是否先进等是影响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应该从这些方面去改进。这是传统的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在现在是不起太大作用的。(刘绍春<< 提高行政效率途

径的探索>>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西方有学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政府能力的有效提升、效率的改进可以利用市场化机制来实现,吸收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政府管理中来,以保证效率。(H.V.Savitch.Global Challenge and Institutional Capacity.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30, No.3, 248-273(1998))还有加拿大学者从法律机制角度提出了改进政府绩效的方法,强调合理协调系统的法律体制将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Robert J.McCalla.Candian port administraion: its future structre.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 Volume 9, Issue 4 October 1982 , pages 279293.[17] Richard C.Box.Running Government Like a Business [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29, No.1, 19-43(1999)[18] Robert B.Denhardt & Janet Vinzant 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J].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10.1111/0033-3352.00117 About DOI)[19] Eva Sørensen.Democratic Theory and Network Governance[J].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Volume 24, Number 4 / 2002,620.)[20] 刘寿明.论官僚制的行政伦理精神[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21] 任德荣.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J].科学之友,2006,1.42-44.[22] 周梅娟,陈建斌.转型期我国行政人格的塑造[J].理论观察,2007(2).42-43.[19] 杨玫,王文奎.试论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164-165.[23] 于杰.论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价值诉求[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3).55-57.[24] 陈淮.政企分开不能保证政府行为合理化[J].中国经济时报,1998,11.6.[25] 楚成亚.乡(镇)政府自我利益的扩张与矫治[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2).19-24.[26] 胡东.政府利益结构形态的变异与消解.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87-88.[27] 涂晓芳.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中国行政管理.2002(10).16-18.[28] 臧乃康.政府利益论[J].理论探讨.1999,(1):18-19.18-19.

第二篇: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研究

2009-11-0

2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生产生活均产生很大的影响。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复杂系统,对传统的政府运 作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电子政务发展这样一个契机,建设高效、廉洁、开放、透明的政府,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流程优化,使我国政府成为一个高 效、廉洁、开放的政府,这是一个复杂问题。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电子政务的出现使我国政府绩效有了提高。

一、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工作完成或政府工作的成绩、成效、功绩、政绩。“政府绩效”是建立与政府效率上的,而政府效率是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 政效率,二是财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行政行动的有效性,通过目标的达成与时间、人力的投入来表达。它具有注重过程和目标达成,不计成本等资源投入的特点。财政效率是通过公共效果与公共资源投入相比而确定或评价的政府活动的有效性。在建设高效行政管理体制,强调政府效率时,显然我们会要选择财政效率这一标 准。行政在追求行政效率时,会造成财政资金的高浪费,行政机构决策脱离群众,强迫命令等问题。这样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公共利益并没有增长。财政效率公共 偏好原则使行政官员在工作时将真正能为民办实事,对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有着重要作用。

政府绩效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理论是“为顾客服务”理论。它使得政府绩效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将“人民”这个广义的概念转变为“顾客”这个狭义的概念,使采用政府绩效的操作性更强。有利于改变政府的官僚主义形象,建立务实、有效的政府。

二、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绩效的保障,也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部门的必然选择。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

电子政务是一种基于网络,面向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及社会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它能把政府的服务都融入到这个网络中,实现一种整合无缝的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我国在1999年1月由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 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我国政府借此契机深化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 体制。

在电子政务系统的“三网一库”(政务外网,政务内网,部门内网以及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电子政务数据库)建设中,电子政务外网是电子政务 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政府机关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信息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 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及《关于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的定义,政务外网作为政府部门专网,主要支持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服务。与政府部门内部专网相比,政务外网 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因其直接面向社会大众,其建设也受到颇多的关

(二)电子政务的优点

1、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发展优势就要求政府高效行

政。电子政务中的关键是“政务”,而非“电子”。电子政务就是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 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公众和企业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与决策,有助于减少“跑冒滴 漏”等现象,还可以改变所谓的“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降低了进政府办事的“门槛”。

2、加强了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发布政策信 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使公众能及时的了解政府的法规、政策,不再是以往那种层次关卡的书面了解方式。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 高政府对社会信息及时了解,加强了服务应急能力;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也能让政府官员看到,广开了言路。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通过 计算机网络实现有权限的实时互通的信息共享,是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快速。

3、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 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成功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结合政府的关键业务需求与业务应用来寻找突破口,以关键业务应用流程的网络化来带动整个政 府职能的转变。

4、提升政府竞争能力。电子政务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电子政务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电子政务基于网络运行,面向社会的对外公共服务和对内跨部门协作的行政审批事务处理,实现对行政活动的有效执行、监督和管理。它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 享、互联审批、协同办公;动态监督监察业务办理的进度、结果等情况,实现办理业务的监督监察;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状况,政务流程,提供政府运作效率。

三、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绩效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作用和发展,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在各方面显示出来:

1、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电子政务最直接的结果是简化了办公室的工作,将大量人员从大量文字、文件的手工处理状态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办公成本,缩短了时 间,提高了效率,并大大减少差错率,明显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由于工作人员从大量的数据处理、文字处理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政策制定 和决策制定的主要阶段,有利于加快政策制定和决策速度,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和决策质量。

电子政务中的绩效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四 个子平台即数据采集及输入子平台——数据与得分统计子平台——绩效配置管理子平台——汇报演示子平台,不仅能全面反映各级各项指标的进展情况,反映各项工 作的运行轨迹,对各项工作作出实时评价, 使单位的工作在日常动态监控中能引起领导的及时关注与重视,以查找工作中的漏洞,而且自动生成综合分析报告,直观地反映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使之能在后工 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使目标更为科学、计划更为周详、措施更为得当。

电子政务带来的开放性大大加强了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程度,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载体,这些不但为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所需信息、技术、人员上的支持,还为整个绩效评估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绩效评估的效率得到大大得改善。

2、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建设对人员素质和人员结构有新的标准和岗位设置,明显改变了用人需求,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群体素质和群体绩效,有效 地控制和减少公共部门的用人规模。政府办公方式的转变让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尽管政府部门已经接入了内部的网络,但许多人却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到来,不愿利用网络完成文件的形成和实现它的功能。所以推行任何改革,提高公务员素质,思想解放是关键。应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转变观念,从而在思 想上接受电子政务,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这种变革。

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全新的信息社会工作环境,并且要把信息 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公务员综合考核范围之内。电子政务将把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提升到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新层次。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 院近

1.7万名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占65%。但地方政府500万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仅有10%,约有20%的公务员不会操作 计算机。而现在的公务员选拔中则出现数千大学生抢一个职位的现象,公务员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

3、政府运行机制的影响。通过电子政务,政府 部门在内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外部也改变了对用户的工作关系。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中,用户要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进出出,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办理 审批手续;而现在,由于政府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全天候、无缝隙的电子政务项目中,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查询政策、工作信息,办理各 种手续,如图一所示。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官僚制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模式,政府的职能和服务意识都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打破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模式的封闭,提供机会让公众参与。

4、对沟通过程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建立一个迅速高效、方便、可靠、容量大功能强、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 手段。长期以来,与文件打交道是我国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出现,明显地扩大了政府内部的沟通渠道和沟通范围,一方面使上下 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单向沟通变成了双向沟通,沟通更加有效。另一方面,使以领导者为中心的沟通变成了多中心的、全通道的互联式沟通。沟通方式多样化。其中 我们要看到年轻一代公务员所起到的作用,他们是最能重视和接受电子政务,有效的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建设。

5、对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影响。政府工作 的效果如何,满意度如何,作为服务对象的公民,是有着最优发言权的。加强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建 立公开听证、民意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搭建公民参与平台是我们在政府事物中要注意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政治生活的集权性和非自主性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依 赖心理和冷漠心理。一方面,政治生活似乎淹没了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人民似乎又远离了政治,成为政治边缘人。“电子政府”的建设以公众服务为 中心,让公众享受到最方便、最体贴的服务,这也是我国实施电子政务战略计划的最终目的,使广大公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以自己最满意的方式获取所需的政府服 务。

根据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我国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高度正式化、自上而下、严格层级节制的金字塔型组织模式将公众排斥在政府组 织之外,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公众的政治参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公众不愿也很难通过烦琐的层级来参与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府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政府网 站以亲民、便民的形象出现,特别是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的加强,使得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参政议政积极性大大提 高。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咨询与合作的双向渠道得以贯通,从而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各界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

6、公众对行政监督的影响。公正有效的监督办法,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尤显重要,在电子政务中一站式服务的出现使的在监督制度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如图二。

而且在监督中难免出现人为操作和人情因素,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则弥补了这些不足。可以通过政务网络平台,将绩效管理过程变成全透明式的、动态的、可及时全面掌握的具体内容展现出来,实现日常管理的全程动态监控,实现由人的管理转向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管 理,进而构建电子绩效管理系统。

并且电子政务推动了政府廉政建设,要求政务公开、透明,保证了政府事务的处理过程、处理时间、处理依据、处理结果对公众公开,减少了传统政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加强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从而有利于树立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

五、结束语

总之,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建立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电子政务建设 促进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工作从“低效运作”向“高效运作”提升,决策从“经验化”向“民主科学化”发展。同时,电子政务建设在推 进政府廉政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预防腐败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监督腐败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 周慧)

声明:本文为“2009年政府绩效管理创新研讨会”参会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

第三篇:关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组织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的重视。国内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地位而且来自于能力,其中一种能力就是组织文化。实际上,众多研究已表明,在给定一家公司独特特征时,文化甚至可以决定战略的选择。Barney(1986)认为文化是维持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国外学者从理论上就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也都曾指出企业文化是21世纪企业提高绩效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竞争力,更甚者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企业集体学习和协调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智力资本增值的能力,快速低成本地集中各种生产技能、技术手段和资源来应付各方面机遇和挑战的能力。而企业文化正是形成这些能力的推动力。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同一产业内绩效好与绩效差的公司,也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对人的管理,影响生产,影响销售,影响市场,影响消费,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

(三)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2.企业绩效:企业绩效就是用来衡量管理者利用资源满足消费者或服务对象的需要并实现企业目标的效率和效益的尺度。

3.企业培训:McGehee&Thayer(1961)认为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员工执行工作上所必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James W.Walker(1992)认为,培训可帮助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并获得改进工作绩效和促进实现组织目标,教育使员工学习面向未来的工作能力。

二、正文

(一)企业文化主要具有五大功能

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目的明确、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提供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二)企业文化管理对企业绩效作用的理论

组织文化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升组织绩效:

1.是通过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更可能是抵制住某些诱惑而能将资源集中到熟悉领域,更能发挥企业优势,提高企业效率;

2.是通过组织文化可以解决组织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提高组织效率;

3.是通过强化员工的文化兼容性使得适合组织的人(价值观认同等等)工作得快乐,而不适合这种组织文化的人则觉得痛苦,让合适的人留在合适的组织里提升组织绩效。

(三)不同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联系

1.强力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的优秀业绩相联系;

2.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

3.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相联系。

(四)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

1.其影响力可以分为三个向度:

a.是指文化的方向性,是指文化影响组织运作方向的正确程度;

b.是文化的渗透性,是指文化被组织成员所共有的程度;

c.是文化的强度,是指组织成员对文化信守的程度。

2.企业培训的新趋势

a注重学习进取和创新崇尚知识和技能,倡导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通过提高素质确保企业不断发展;

b.企业培训科技化、国际化 利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来丰富培训手段和提高培训质量,是近年来国际上企业培训掀起的新热潮。特 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培训工作;

c.课程、形式多样化。

三、总结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企业的文化制度法律地规范地确定和传播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将很难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时候企业文化就成为组织转型和改变自己的适应能力的巨大障碍。迫于竞争和生存,企业家,通常是后继的企业家会修改甚至推翻了企业原有的基本假设,改进和建立了新的基本假设。

当前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本管理,具有超前意识;并提出基于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创新的4S模型,即机制创新、过程创新、策略创新和激励创新。一个企业有了企业文化理念,就会在企业运营中为企业提供一条指引线,企业在企业文化的牵引下能把原本组织性不强、凝聚力较差的局面变得明了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能使企业上下拧成一股绳,增加员工的凝聚力,使大家团结一心,摒弃个人私利,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实现更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刘玉勤.组织文化与绩效管理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2] 陈君怡,刘益平,赵香香.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4)20-22.[3] 杨光繁.中层管理者如何用企业文化提高部门绩效?[J].中外企业文化,2009(10)21-22.[4] 赵阳.组织诱因和战略导向对企业文化与绩效关系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

学硕士论文,2009.[5] 罗永立,牛广星.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创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2)26-29.[6] 吴志霞,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7] 卢美月,企业文化、企业培训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一以两岸企业为背景[D].复

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8] 孙爱英,徐强,周玉泉.组织文化的演进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运筹与管理,2004(5)155-159.[9] 孟坤,组织文化视角下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0.[10] 李成彦,组织文化对组织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11] 陈洪玮.企业文化管理对企业绩效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08.[12] 张皓月,王方华,薛晗.构建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2(11)91-92.[13] 蔡霞.试述创新企业文化建设[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9)16.[14] Bemard Arogyaswamy,&Charles M Byles.Organizational culture:Internal and

external fi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7,Vol.3, Vol.3(No.4).

第四篇: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文献综述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完善税制需要,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营改增”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税负的增加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降低,税负的降低则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研究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探讨营改增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营改增是否能真正的给企业带来实惠?为营改增的全面推广提供经验指导的同时,也为即将进行的或正在进行改革的企业提供有效应对措施。

一、营改增的必要性

进行营改增是否必要,不同的学者对之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学者支持营改增,也有人反对进行营改增。

目前的研究调查中支持营改增的学者占大多数,他们支持营改增的理由主要包括一下两点:

(1)现行营业税税负过重

对于现行的营业税税制,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企业,都认为当前的营业税存在税负过重的弊端,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及调整,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营业税是价内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其税基就是销售的总额,这之中存在重复课税,税负过重的缺点。平新乔(2010)比较了2000-2006年全部企业的平均增值税负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营业税税负,发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营业税税负一直高于缴纳增值税的部门的税负,2004年之后实际的营业税税负一直高于20%,2005年之后实际税负甚至达到了30%以上。张斌(2010)在研究营业税全面取消后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现行的营业税税负过重,导致相关企业税负过重的主要原因是征税范围过大。企业在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购进货物,承担了购货而产生的增值税,但是由于是营业税的纳税人,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作者因此认为切实际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负。刘佐(2009)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各国的税制发展的经验来看。对于发达国家增值税的税收比例一直在稳步提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不到14%提高到2005年的18。9%。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增值税也一直是主要课税。(2)增值税可以克服营业税的缺陷

有的学者立足增值税的有事,认为好的税制应该尽量降低税收对经济的扭曲,这在税收的研究上被称为最优的税制选择。按照这一理论,增值税是一种最好的间接税。而营业税则是最坏的。施文泼,贾康(2010)认为,增值税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额进行征税,不存在重复征税的弊端,因此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十分必要,并且支护,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地方跟中央财政的分配。认为我国未来的增值税的改革方向是逐步的把营业税纳入增值税的范围。梁强,贾康(2013)中通过分析1994年的税制改革,从而体现营改增的必要性。1994年的税制改革开征与完善增值税,受益最大的是第二产业,部分惠及第三产业,增值税的改革还不到位,遗留给第三产业的不利因素居多。但增值税更能促进花夜话细分导向下的行业发展,与第三产业活力。增值税能保持税负稳定及合理可控。1994年的改革并不彻底,亟需完善,认为全面实行营改增事关经济发展全局。陈丹(2012)在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影响分析中指出,营改增能够减少重复征税,统一税率利于征税管理,减轻了企业税负,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税收边际成本,扩大社会福利。在外国学者对于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研究中Michael Smart,Richard M.Bird(2009)认为,那些加拿大省份仍征收营业税的详细收入数据检验表明,包括资本货物的企业投入实际税负是非常高的。通过经济理论预测,增值税替代营业税能消除营业税下企业投资实际税负高的影响,在已经替代营业税为增值税的省份当中,增值税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跟国情,要理性的对待营改增的问题。陈丹,胡子平,石雨鑫(2011)认为,营业税的税负真的重了,但是从理论跟时间两个角度分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跟合理性。而且营业税中存在的重复征税的问题在扩围后同样没有的到根本的解决。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下,进行增值税的扩围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高培勇(2010)认为把营业税纳入增值税的范围会导致增值税的块头过大,会对税收收入或财政收入的安全性有所影响。

综上所述,大部分的学者赞成营业税改增值税,并且当前营改增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也已经逐步推广到全国,纳入营改增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一些反对的意见我们也要理性的去看待。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杨隽(2013)通过相关测算分析了交通运输企业营改增前后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对相关城建税、教育附加、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得出结论。在营业成本中,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抵扣的直接材料及制造费用的含税价a,与含税营业收入x之间应达到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使得纳税企业由于营改增而获利,否则,企业将受损。营改增并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使企业受益。李子景,周艳芳,谢利(2013)通过对我国公路运输业上市公司营改增前后的税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施营改增后大众交通运输板块的税后利润减少了101888716.45元,运输板块的企业税负提高了1.26%。主要因为税率上升,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不足等。陶晓峰(2014)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税负的影响,对于小规模的纳税人来说,税负下降非常明显,营改增后税负下降41.8%。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企业在没有进项税额抵扣的情形下,不考虑企业的所得税,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营改增后实际的税负增加了0.66%考虑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总的税负增加0.54%。从中可以看出增值税的核心是抵税机制。营改增的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多熟悉增值税的抵税范围。许晓丽(2014)从我国营改增的社会背景切入,介绍了营改增的现实意义,比较分析了我国航空运输企业营改增前后的税负状况,用实例说明营改增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营改增后航空运输企业在税负方面,不利的是企业的所得说有所增加,但是当期的流转税方面合计降低更多,利弊相抵,整体上税负是大大降低的,因此企业的净利润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航空企业的成本有效降低。张丽(2014)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站在企业的角度从税负和财务核算两个角度来分析营改增对电信业的影响,发现税负并非是简单的提高或者降低了,而是要根据不同而情况进行分析。姜明耀(2011)利用投入产出表,借鉴国际上估算增值税税基的成熟方法,模拟测算了营改增在不同税率下对工业和服务业各个行业理论税负的影响。他估算结果为,营改增所导致的服务业税负波动幅度要大于制造业,营改增后制造业平均税负水平有所降低。

程子健(2011)通过建立价格模型分析了不同的扩围方案对减少重复征税和降低产品税负的影响,并利用住户调查数据、投入产出方法和实际税收数据测算了增值税扩围改革的福利效应。通过研究发现,将增值税扩大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改善具名福利,但是其具有累退性。梅康明(2013)分别分析了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尚未试点的建筑业的税负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物流业的营业利润提高了,但是部分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只有取得一定的进项税额,实际税负才会降低;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出现大幅度降低,此结论与上文提到的信息服务业基本相同。同时对于尚未改革的建筑业整体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受到具体开支是否可以取得增值税发票,是否可抵扣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关于应该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不同的行业对于营改增有着不一样的反应,不同的企业在对待营改增时的方法也会使得产生的结果有所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测算方法,推算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或者用案例来证明税负的影响,分析出来的结果不具有现实意义,不能真正反映由营改增对企业税负变动的影响。

三、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在“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研究切入点不同,结论各异。

金家伟(2013)分析了“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和效益的影响,选取 2012 年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数据,采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样本企业的经营数据进行模拟,并与最新的报道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大部分企业减税效果明显,部分企业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刘若鸿、史燕平(2012)分析了“营改增”对有些动产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他们认为将动产融资租赁行业纳入征收增值税的范围后,可以使机械设备租赁者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从而鼓励企业租用设备。他们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了“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负水平的变动,发现符合租赁资质要求的融资租赁公司流转环节税负减轻了,整个租赁环节的平均税负也会下降,从而得出“营改增”可以增强该类公司的企业财务绩效,促进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结论。鲁盛潭、彭景颂(2012)在研究“营改增”对上海市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影响方面,通过运用回归方程的分析方法,对比了试点企业与非试点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发现“营改增”对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营改增”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还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姜欢、刘建军、张冰玉(2011)以 24 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会计、财务和税务知识,利用公式、数据模型分析了“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税负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营改增”前后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关键因素,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司受“营改增”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投资规模较小的公司,在“营改增”以后,企业的财务绩效变化不明显。张玲玲(2013)通过配对样本 T 检验和回归方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营改增”对上海地区交通运输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现“营改增”没有促进交通运输业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

综上所述发现国内学者关于“营改增”问题的研究,绝大部分属于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还稍显不足。部分学者从假设性测算的角度,分析了“营改增”后各行业税负的变动,但并未就“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水平影响效果进行分析;一些学者研究了影响“营改增”税负变动的因素,但却是规范性研究,没有数据做实证支撑。只有个别学者对“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却只是通过设置虚拟变量(“营改增”前为 0,“营改增”后为 1)来衡量“营改增”的变动,并没有深入研究“营改增”哪些因素对企业税负造成影响,从而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了影响。“营改增”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企业是否能够真正享受到“营改增”带来的实惠?这些都是国家和企业密切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试点企业对“营改增”政策的执行情况,了解“营改增”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该角度而言,对“营改增”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使得“营改增”在全国范围的实施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企业作为“营改增”最大的受益者,必然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我们只有了解“营改增”对企业产生的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才能为即将进行“营改增”的企业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研究“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平新乔,张海洋,梁爽,郝朝艳,毛亮.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负[J].财政与金融,2010(3):6-12 [2]张斌.营业税全面取消后的影响分析[J].财会研究,2011(2):31-33 [3]刘佐,勒东升,龚辉文.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优化中国中长期税制结构[J].财政研究,2009(5):8-17 [4]施文泼,贾康.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地方财政体制调整[J].财贸经济,2010(11):46-51 [5]梁强,贾康.1994年税制改革回顾与思考:从产业政策、结构优化调整角度看“营改增”的必要性[J].财政研究,2013(9):37-48 [6]陈丹,胡子平,石雨鑫.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影响分析[J].税收与税务,2012(15):39-40 [7]张云华.理性看待增值税扩围改革[J].财政金融,2011(10):49-83 [8]高培勇.增值税真的要“一统江湖”么[N].中国财经报,2010-7-20(6)[9]杨隽.“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3(5):120-122 [10]李子景,周艳芳,谢利.“营改增”对公路运输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2013:105-107 [11]陶晓峰.谈“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税负的影响[J].财经视线,2014(25):76-77 [12]许晓丽.“营改增”对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税负及利润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4(27):62-64 [13]张丽.营改增对电信业的税负及财务合算的影响分析[J].纳税筹划,2014(12):45-46 [14]姜明耀.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11-16 [15]程子健.增值税扩围改革的价格影响与福利效应[J].财经研究,2011(10):4-14 [16]梅康明.论“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J].财税金融,2013(10):22-23 [17]金家伟.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效应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8]刘若鸿,史燕平.新一轮增值税扩围对融资租赁出租人的影响——2012 年上海市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2(6):56-57 [19]鲁盛潭,彭景颂.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以上海交通运输业为例[J].税收与税务,2012(24):55-56 [20]姜欢,刘建军,张冰玉.增值税扩围对物流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税金融,2011(3):83-84 [21]张玲玲.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2]Michael Smart,Richard M.Bird.The Impact on Investment of Replacing a Retail SalesTax with a Value-Added Tax: Evidence from Canadian Experience[J].National TaxJournal.Dec2009, Vol.62 Issue 4.

下载利益结构对政府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黄荣洁09.6(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益结构对政府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黄荣洁09.6(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