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采购合同的审计审签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采购合同 要审 合同审计 采购活动 合同产生 当
企业采购合同的审计审签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采购合同 要审 合同审计 采购活动 合同产生 当...企业采购合同的审计审签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采购合同 要审 合同审计 采购活动 合同产生 当事人 采购方式 审计人员 合同履行 合同经办采购合同审计审签是指由内部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涉及物资、工程、服务等采购活动所签订合同的全过程,包括对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和咨询活动。经济合同审计的意义经济合同审计是指由审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和咨询活动。美国没有《政府采购目录》和采购预算,政府部门采购所有货物、服务和工程均要通过GSA来进行,统一执行GSA集中签订的采购合同。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理性政府是指,政府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交换活动时,其行为是富有理性的,这种理性表现为政府所追求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要充分认识加强教育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采购合同的审签,加强对采购活动的审计监督,把采购过程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共同致力于成本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堵塞采购过程中的漏洞,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大量的采购通过GSA按程序签订的长期供货合同或定点采购合同来进行,这种指定采购方式涉及1200万个物品种类,GSA签订的分类采购合同约15000个,每年采购金额320亿美元左右,约占采购总金额的80%.其他20%有特殊需求(15000个采购合同中未涉及)的采购由GSA授权各部门按规定程序自行采购,并将采购合同报GSA备案。更为具体地讲,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政府的投资人角色包含这样三层含义:一是从投资主体来看,投资的主体是政府而非民间。采购合同审计审签一般分为对合同文本的审查、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和合同履行情况的审查三个环节。经济合同审计应当分为合同草签前的审计、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审计和合同执行结束前的审计。综合部,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和签订各类采购合同。在合同法上,建立预期违约制度以防范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风险对双方当事人及社会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合同条款的审查
对合同条款的审查,即对合同草本主要条款的完整性、严密性、合法性的审查。需要注意的是,合同一经当事方签字盖章,一般就产生法律效力,难以更改,因此,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合同的审计审签,必须在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前进行。2.审计人员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遵守《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在审签时,要根据招议标的结果或当事人约定的具体合同内容进行审计,最终使合同的条款齐备、准确、严密、合法,促使合同成立、生效及顺利地履行,实现订立合同的目的。二是法律之所以如此强硬地要求,当事人只有在缴纳税款及滞纳金后才能申请复议,主要是考虑税款的及时安全入库。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审查。如果当事人直接申请复议,按照现行税务争讼程序,从复议到诉讼,从一审到二审,至少要经历半年以上的时间。当事人是合同的主体,审查时要看合同中是否将当事人都规定到合同中去,而且准确、清楚地规定各方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如果因为当事人有贫富之差,是否交得起税款或担保而决定其是否有权获得法律救济权利,显然对当事人是不公的,也是有违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权利。合同载明住所的意义在于,决定债务履行地、诉讼管辖、涉外法律适用的准据法、法律文书送达的处所等。
(二)标的及其数量、质量的审查。标的的审查要根据标的物的不同加以区分确定,以物为标的的,要审查合同中的出卖物;以工程为标的的,要审查建设合同中的工程或者劳务;另外,还要审查标的名称是否规范、准确,注意不同地区、国家和方言对同一标的的不同称谓。在审查标的物数量时,以物为标的的要审查其长度、体积或者重量的约定;以工程或服务为标的的要审查其工作量的约定。对标的物质量的审查,应向签订合同对方索要相关的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如果是当事人双方约定的质量标准或技术要求,要审查其性能、效用、工艺等。在实践中,假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确属违法,而当事人又因征税机关征税过多而无力缴纳税款或提供相应的担保,也可能因有特殊困难而不能缴纳,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是不能申请行政复议,更无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一来,当事人受到的侵害都无法获得法律的救济,等于变相剥夺当事人的诉权,而且税务机关的违法行为也因此得以躲避相关的审查,这样一来显然与设立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初衷相背离。
(三)价款或者报酬的审查。对于有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要看合同价款的约定是否按规定执行;如果是当事人双方约定的,要看合同中是否清楚地规定计算价款或者报酬的方法。综上,笔者认为,税务行政复议前置条件的设置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总的来讲由于其可能会成为防碍当事人获得救济的障碍,故从保障当事人诉权和制约行政机关滥用权力角度出发,应对此进行修改。
(四)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的审查。审查时,要看期限的约定是以天计、月计、季计,还是以年计;是即时履行、定时履行、还是分期履行。而履行地点有时是标的验收地点、明确运费由谁负担、风险由谁承担以及所有权转移的依据。合同中应明确、具体地规定履行的期限和地点。对履行方式审查时,要看合同规定是否具体约定采用何种方式,包括交货方式、实施行为方式、验收方式、付款方式、结算方式等。
(五)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方式的审查。审查违约责任时,要看其是否明确约定定金、违约金、赔偿金的计算方法等。对争议解决方式的审查,要看其是否明确约定常见的双方逋过协商和解、由第三人进行调解、通过仲裁解决或通过诉讼解决等方式。
二、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
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主要审查合同产生的必要性和效益性,对于一些重要的采购合同的产生过程,审计人员应亲自参与。所谓合同采购,即与供货商预先签订一定期限内的采购合同(合同有效期一般为1至3年,到期可续签。3.根据教育部17号令和审计署4号令的规定,认真落实内审人员岗位资格制度,抓好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
(一)审“该不该购”及“何时购”。要审查采购计划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特别是金额较大的采购项目),还要审查采购计划是否履行了相关审批手续、资金是否落实、有没有对采购价格进行过市场调研、企业现有资源是否可以满足该需要等。另外,如果采购时间选择不当,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或增加企业的仓储成本。
(二)审“怎么购”,即对采购方式的审查。美国政府采购方式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具体程序越来越趋于合理和简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采购方式可以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在审计时,要运用经验知识来进行具体分析判断,审查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得当。
一、政府采购方式的分类政府采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要根据采购的目标、内容、规模和条件采用适当的方式来进行采购才能够达到希望的目标。另外,对采购部门和人员也要进行审查,对于组成相应的采购工作组的,在审计过程中,应对采购工作组的规模、人员组成进行评估,对部门和人员组成要考虑仔细、周到;对采购人员的审查包括专业能力的审查和道德行为的审查,针对组成人员能力缺陷,提出人员配置、调换等方面的建议。
(三)审“购谁的”,即对供应商和开标过程的审查。对供应商的选择要制定一个严格的标准,在对供应商进行考查的基础上,考虑那些信誉好、实力强的供应商,以保证支付合理价格的同时获得较好的质量,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一些人情关系左右审查标准。对开标过程进行审查主要是为了禁止开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审计监督时,应特别注意对招标文件和评议标准的审查,着有无漏项、表达不清、责任不明及与国家法规、政策不一致等问题,以及有无招标者预先内定中标者或向投标者泄露标底,评标过程中有无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等违规行为。
三、合同履行情况的审查
合同履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关系到采购活动的成败。与个人、企业等非政府投资者相比较,政府在采购活动中的投资人角色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领域的基础性、公共性。合同从订立到履行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种种事由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使合同履行给债务人带来不利的后果。这一环节主要审“验收和结算”,即对采购标的的数量、质量是否符合采购合同的要求,与采购商的资金结算是否符合合同规定,是否按规定保留了质量保证金等等。除长期供货合同或定点采购合同的采购方式外,其他有特殊需求或需求不明确(如研究开发、方案设计、实验室建设等)的采购由GSA授权各部门按规定程序自行采购,并将采购合同报GSA备案。对于重要的采购活动,审计人员应亲自参与;其采购活动除要讲求采购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外,还要讲求其社会效益。关 键词:审计失败 思考 原因 对策 何为审计失败,顾名思义,审计失败就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未能在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通过系统、规范审计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经营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由此引起审计争议,导致审计形象的失败。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采购活动,还可以聘请参与采购工作的专家来验收,从而保证质价相符和采购活动的成功。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政府担负着利用采购支出这一手段“调控宏观经济和对付经济危机”的重要角色,这是政府在采购活动中承担调控人角色的基本含义。
在实施采购合何审计审签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完善的制度是有效实施采购合同审计审签的基础,也是规范内审人员、各相关管理部门人员行为的准则和开展采购合同审计审签的依据。在当前,开展经济合同审计的工作,具有如下意义:
1、可以帮助完善经济合同条款,避免潜在的经济纠纷。GSA按程序签订的长期供货合同或定点采购合同在网上公布,并与国库支付系统和各部门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供应商网站联网,整合所有信息资源。建章立制就是要紧密结合企业资金活动现状,建立和完善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物资采购、经济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内控制度,明确采购组织、程序及采购、监督、财务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并根据不同的采购金额和采购方式规定相关的采购和监督程序。这些方式主要可以归为两大类:招标采购方式和非招标采购方式。
(二)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采购价格的合理性、有效性,并据此确定采购的取舍,是采购合同审计审签的核心。经济合同草签前的审计是经济合同审计的重点和关键,因为经济合同一经双方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任何失误,在实质上就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企业形象、信誉方面的损失,甚至是经济方面的损失)。权限是指不同级别的采购官员直接签署不同金额的采购合同。因此,建立一个容量大、反应灵敏的价格信息系统,对于实施采购合同审计审签至关重要。内审机构要改变目前审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的状况,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等资源,加强市场价格调查,开辟信息源,增加信息量,从而获取有关价格等方面的信息。
(三)严格依法审计,做到“到位”不“越位”,处理好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有纠正采购合同中不合理的内容和不合理的资金支出的权力,通过审计规范经办部门及合同经办人的行为,增强经办人员的责任心。合同经办部门是采购合同的当事人,最了解采购合同形成的全过程以及每一个环节,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应充分听取经办部门、经办人员的意见。采购合同审计审签牵涉到很多部门,因此,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与其他监督部门和各管理部门的关系。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招标法规、合同法规、政府采购法规,以及招标采购全过程的各项业务知识;同时,还应注意区分采购合同的轻重缓急,区别对待。
第二篇:采购合同审计报告和审计方法
关于采购合同的内部审计报告
一、引言:
按照公司2011内部审计的计划安排,审计室对公司采购合同的签署、审批、履行等主要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查,审计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合适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按照既定的审计方案,结合其实际情况,对2011年1月1 日-2011 年8月31日 期间的重大采购合同进行了审计。
二、审计方式说明:
抽取固定资产、原主料、办公用品的采购合同各2份,检查其起草、审核、管理层审批、档案管理等工作流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审计资料搜集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采访法,资料搜集形式有抽样调查、重点调查。
三、审计发现与建议:
审计发现:2011年1月购入的文件柜等办公用品,供应商为成都市青羊区亚华仪表配件厂,所属期为2010年订单,生管部门未对订单档案进行整理归档。
建议:于2011年1月份起制定的办公用品订单,整理后按顺序编号,并建档,以便于核查。
四、审计总结:
本次审计方案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检查所抽取合同内容的合理性:
(1)对所抽取的固定资产、原主料、办公用品的采购合同,进行内容上的审查,发现采购合同的起草、审核以及审批都有权限范围内的签字盖
章,格式合同的版本与公司要求基本相符。
(2)对所抽取的采购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审查,各类条款约定都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且同时维护了公司利益,不存在差异情况。
2、检查合同的实际执行情况:
(1)根据公司业务进展情况,经审计,合同中采购、验收等环节都得以较好的执行。
(2)采购合同付款台账,基本做到了清晰完整,不存在超出合同约定的款项支付和未经审核的合同。
3、检查合同存档情况:
(1)合同保管按照公司要求,按顺序进行了编号,便于核查。
综上所述,对于采购合同的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规范流程,合同的签署、审批、履行等完全符合公司对于合同管理的规定要求。对供应商评价、付款审批等环节的实务操作有适当控制,采购部门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对采购管理流程和岗位职责都较为熟悉。
五、后续审计跟踪:
1、根据报告中审计发现与建议的内容,与业务部门达成共识,将立即进行整改,我们将在2011年11月实施后续跟踪。
2、2011年5月购入的固定资产密闭式混料机,正在验收,设备(固定资产)申购、审批、验收流程单尚未建立,故本次未经审计,计划11月份再对此进行后续审计。
合同审计的具体方法
(一)合同签订前的审计
合同签订前的审计是指当事人就相关事项协商达成一致,合同条款也已基本确定,但双方尚未签字前所进行的审计。合同签订前的审计是合同审计的重点和关键,因为合同一经双方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任何失误,在实质上就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企业形象、信誉方面的损失,甚至是经济方面的损失)。故对于企业重要的合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项目立项时就开始介入,既便于了解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又为后续审计打下基础。
1、审计目标:
①确保合同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境外活动的需要;
②确保合同的条款完整,意思表达清楚准确;
③确保合同合法合规合理,避免经济纠纷,预防经营风险。
2、应索取的资料:
①对方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企业法人代码证》的复印件;②对方单位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者等级证书的复印件;
③对方单位签约代理人的本人身份证和授权委托证书;
④对方当事人开户银行账号、资信和履约能力的证明材料;
⑤选择对方签订合同的理由的书面报告(包括采购类合同的比价采购的书面证明、业务部门到对方实地考察情况等);
⑥合同拟制稿。
3、审查的主要内容:
①合同的必要性。包括:明确合同项目的内容,审查合同是否符合企业经营方针、政策的要求,履行该合同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利益;审查企业现有资源是否可以满足其需要;是否已列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投资计划或者其他计划,且符合该计划的要求;是否已安排了相应的财务预算。重大合同应有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经评审确认;
②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包括:审查合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有违反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对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是否有签订该合同的权利;对方是否有履行该合同的能力和诚意;选择对方签订合同的理由是否充分;
③审查合同条款和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意思和文字表达是否清楚准确。包括:标的名称是否规范;数量和质量表述是否正确;价款和酬金是否明确合理;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是否明确和合理;违反合同的责任是否明确。不同的合同,其条款和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一般应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
4、对于一些重大合同的审计,还应咨询法律顾问和相关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以便充分完善合同条款,防止在合同中存在任何法律方面或者技术方面的问题。一般说来,在合同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有:
①与执行该合同相关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金的代扣代缴的问题,特别是与个人或者外方签订的合同;
②与执行该合同相关的服务及后续服务的要求及相关费用的承担问题;
③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分担问题等等。
(二)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审计
1、审计目标:
①检查合同执行情况,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②检查合同变更或者解除是否符合条件,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的主要内容:
①根据《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表》,检查各业务部门在面上反映的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②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类合同为基础,深入到合同执行部门,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对于未执行或者未完全执行的合同,查明未能执行的原因,以及是否明确通知对方;
③根据《应收账款分析明细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进行对帐清欠工作;④审查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是否符合原合同条款或法定条件。首先,应审查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是否合法,依据是否充分,相关手续是否完备。其次,应充分评估因合同变更或解除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害,要求对方给予足额的补偿;
⑤审查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进行及时、合理、合法的处理;
⑥审查合同纠纷的处理是否及时、合法、合理。
(三)合同终止前的审计
在合同已经履行,即将清算,以解除双方的合同责任之前;或者合同事项已经完成,单就相关票据入帐之前所进行的审计。一些非常重要的合同应
当进行清算审计,如投资合同的清算审计、建筑安装工程合同的竣工决算审计等,并且需要按照专门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票据审计,往往受到忽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风云诡秘的今天,这一环节仍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篇:活动采购合同样本
合同书
甲方:(下称甲方)
乙方:(下称乙方)
兹有甲方委托乙方承办仪式与仪式操作项目,甲乙双方本着真诚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国家有关法律,为了保证甲乙双方的权益,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地点:;
三、项目内容与报价(附具体方案、物料清单和报价表)
总造价:人民币 玖万伍仟伍佰肆拾伍元整(¥95545.00元),含税收。
四、项目时间:
1、彩排。
2、相关制作项目使用时间以双方议定的方案为准,如需延长使用,再作协商;
五、付款方式:签订合同仪式结束后在本内通过银行转账一次付清余款。
六、双方责任:
1、甲方责任:
(1)在签订协议起,甲方需在2010年2月4日内,提供参会人员的分类与剪彩人员名单等相关资料给乙
方。(以文本形式提供);
(2)负责邀请所有参会人员与相关组织协调单位;
(3)协助乙方在现场布置的用电安排;
(4)按时付款给乙方。
2、乙方责任:
(1)按照双方议定的布置方案制作现场包装项目。
(2)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并交付使用。
(3)按照甲方规定的仪式当天的流程、人员的统筹与安排执行项目,保证仪式顺利圆满举行。
七、违约责任:
1、甲方在乙方开始制作现场包装后提出终止协议或更改项目内容的,需按报价支付乙方已制作的物料项目,物料归甲方所有。
2、如因乙方没能按时完成项目造成甲方声誉上或金钱上损失的,乙方负全责。
3、因一方原因,造成协议无法继续进行,应及时通知另一方,办理协议终止手续,并由责任方赔偿对方相应的经济损失。
八、其他:如甲方需临时变改项目的,需在24小时内用书面形式通知乙方(可传真),乙方收到书面通知
后,应及时作变改项目的制作,但在常规范围内造成的时间延误责任由甲方负责。
九、本协议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项目完成后本协议自动终止。
甲方:乙方:代表:代表:
地址:地址:电话:电话: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第四篇:政府采购与合同审计
政府采购与合同审计
一、审计重点与方法
(一)政府采购审计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项目审计是指对物资采购部门获取货物、工程、服务的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重点关注项目建设的各风险点和与造价相关的各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分为:预算审计、招标文件审计、待签合同审计、结算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等。审计方式主要是委托社会中介、聘请专家参与或自行组织人员开展。其审计重点和方法有:
1.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情况审计
(1)审查单位是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2)审查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是否明确相关岗位(部门)的职责权限,以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编制与审核、合同审核、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使用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3)审查单位对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是否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4)检查单位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采购文件内部审核、采购组织管理情况,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是否按规定执行,招标文件是否存在排他性、指向性等不公平不公正行为,采购组织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客观,开评标过程有无串标、围标嫌疑等。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是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5)审查单位对政府采购项目实施、验收的管理情况。在建设中是否坚持货物到货签收、安装调试时是否按规定流程组织、变更时是否按规定签证或报批;是否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合同和政府招投标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门机构组织专家或相关部门人员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工期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证明)。
(6)审计单位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情况。检查是否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安装调试文档、培训记录、独立核算财务资料、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是否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7)审计单位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情况。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是否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是否按相关规定采购国产产品,采购进口产品是否严格报批,采购方式是否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形成充分竞争。
(8)检查单位是否制定货物、工程、服务采购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货物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货物应按政府采购规定的程序、方式执行;采购项目应有资金预算安排;采购项目应先立项,重大项目采购应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相关部门论证审批;属于控购项目应在立项前先办理控购手续;项目履约验收应符合有关规定;采购应实行回避制度;单位监督部门应有效参与采购监督。非法人单位(部门)未经授权不得对外签订合同。
2.政府采购审计
(1)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范围是否正确、完整,编制、批复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采购活动是否按照财政采购预算主管部门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执行,重点要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有无不经程序确定采购预算。有无任意追加或追减采购预算现象以及预算的追加或追减是否遵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审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依据是否充分有效,是否存在超过采购人实际需要,重复采购、擅自扩大采购规模、贪大求洋,提高采购标准的情况;审查采购预算细化程度,是否存在因采购预算不明确而无法形成有效约束、粗放的预算不利于财政资金合理科学使用的情况。
(2)依据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活动参与人员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包括对社会中介机构资格审查,供应商资格条件审查和评审专家资格审查。是否存在允许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供应商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问题,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委托实施政府采购活动的行为,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条件的评审专家或不按规定抽取管理评审专家影响采购结果的问题。
(3)审查政府采购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违规调整采购方式而规避公开竞争等问题,重点关注将应适用公开招标方式的更改为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的情况。
(4)依据政府采购相关法规,对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项目的委托、采购信息的发布、投标环节、评标谈判环节、确定中标成交单位和签订采购合同、履约验收环节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重点关注委托关系权利义务不明确影响采购行为问题,采购信息发布渠道和时间不合规问题,评标谈判程序不合法、评标过程不公平公正、影响评审结果问题等。
(5)对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履行情况进行审查,检查是否存在未按规定时间和形式订立政府采购合同的情况,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报有关部门备案,是否超出招投标范围订立合同或未经正规程序随意变更合同标的的行为,是否存在未严格履行合同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恶意串通虚假验收等问题。
(二)合同审计
1.审查单位合同的内部控制情况
对照检查合同的内部控制是否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审核、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2)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3)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4)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5)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6)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7)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8)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2.合同主体审计
(1)审查签订合同的主体。经政府采购产生的合同主体重点审查供货方是否为经政府采购产生的中标人。
(2)非经政府采购产生的合同主体重点审查:
①供货方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审查供货方提供的法人营业执照(要求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原件),确认供货方是否为法人,避免与不能独立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不具备法定条件的公司职能部门、分公司签订合同;审查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否及时年检、企业营业期限是否已经过期或即将到期。
②审查供货方经营范围。重点审查营业执照注明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合同标的,是否超出了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范围。
③审查供货方有无履约能力。审查供货方提供的各种资质文件,关注各种资质的取得日期、到期期限及业务主管部门的年检情况;审查企业的财务报告,了解资产结构、生产经营人员状况、生产能力及上一生产供应情况、库存状况,判断供货方的履约能力;适当审查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
④审查授权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资格是否合法。审查授权代理书是否经公司法人授权批准,授权书是否签章齐全,提供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是否与授权人及被授权人相符。
3.合同签订前进行合同价款审计(非经政府采购签订的合同)
(1)注重对价格信息的收集。掌握采购物资的市场供需变化、价格变动趋势、供应渠道、运输方式等等。做好市场调查,通过亲临市场、电话查询以及网上询价等途径,了解各种物资材料的来源和供销价格,并建立对应的市场信息库。
(2)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事先将历次采购物资的价格、数量、供应商、合同订单号等情况按物料编码存入计算机系统,审计采购合同时,可及时从计算机中得到该物料以前已采购批次的采购日期、价格、供应商、订单号及审核日期等情况。审计人员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变化情况,估算现阶段合理的采购价格,并与合同价格进行对比,以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对招标过程的审查监督。通常情况下,企业小量、小额采购业务由企业自购,批量、大额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招标程序是否合法,操作是否规范;审查招标文件中对投标方主体资格、资质、履约能力的要求,以及采购物资数量、规格、技术要求、付款方式等重要内容。
4.对合同条款的审计
(1)对合同内容的审计。严格审查采购合同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检查合同是否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违反法律法规的合同自签订起就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合同是否以真实的经济交易为基础;合同是否有缺陷、是否遗漏必要条款、是否存在不利条款;合同是否可行、是否显失公平等。
(2)对合同条款的审计。《合同法》中规定了购销合同的必备条款,对这些条款应逐项进行审计。
①当事人双方名称或姓名和住址。该条款是对合同主体的明确,也是落实合同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主要审查合同单位名称与中标单位、营业执照名称是否一致,与所加盖的合同专用章名称是否一致,住址是否与营业执照公司登记的法定地址一致。
②标的。重点审查合同标的物资是否与公司按计划要实施采购的物资相符,型号及规格是否准确、齐全。
③数量及质量要求。该条款是确定双方权利、义务、责任大小的关键条款。应重点审查合同上是否清楚具体地写明了确切的数量及计量单位,质量要求要明确执行的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等。
④价款或报酬。该条款是采购合同的核心条款。实行招标采购的,应重点审查采购合同价格是否为中标价格,是否为一口价;非招标采购的,应审查价格是否进行过市场调查、询价、比价,价格是否含税,是否高于市场价,是否包括运费、装卸费等相关费用。
⑤结算方式及期限。审查采购合同是否明确结算方式和付款期限,是否符合有关结算规定,如大额资金收支不能以现金结算。付款期限应明确是一次性付款,还是分期付款,是否经验收、决算等相关程序、是否预留一定比例的质保金,质保金返还的最后期限等。
⑥交付标的物的方式、时间、地点。审查采购合同是否明确了交货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
⑦验收标准、方法、地点及期限。审查验收标准是否明确,是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技术标准;是在卖方现场验收还是到货后在买方验收;是否约定了验收程序、期限的违约责任及解决办法。审查合同的违约处罚是否明确具体,如违约金的比例、赔偿范围、赔偿方式等;解决争议的方式是否确定,如协商、仲裁,还是诉讼,首选法院是哪家。
⑧审查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是否存在不执行或执行不完全的合同,分析原因,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也为将来签订采购合同提供经验教训;审查合同的变更情况,变更理由是否真实、合理,变更合同是否采用了书面形式,是否履行了变更批准、审签手续等。
⑨合同附件应明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及供货方在投标过程中所作的承诺等是合同的组成部分。
二、常见问题与参考法规
(一)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而不招标,应当集中采购项目而自行采购 【表现形式】
1.对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
2.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3.使用财政性资金自行购置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项目(货物、工程和服务); 4.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 5.应当采用公开招标而采用其他方式采购; 6.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
7.通过所属单位采购,规避政府(公开招标)采购; 8.采取其他措施规避政府(公开招标)采购。【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确定。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第十八条“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采购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自行采购,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代理采购。”
第二十六条“„„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第二十七条“采购人采购货物或者服务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其具体数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规定;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第二十八条“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六十六条“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或者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不适宜进行招标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
3.《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发[2013]13号)第十二条“党政机关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原则。”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以任何方式和理由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产品、型号、产地。采购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应当进行公开招标,确需改变采购方式的,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公示和审批程序。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应当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并逐步实行批量集中采购。严格控制协议供货采购的数量和规模,不得以协议供货拆分项目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
(二)无预算采购 【表现形式】
无政府采购预算而实施了政府采购项目挤占其他财政性资金。【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三条“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
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3.《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发[2013]13号)第十二条“„„政府采购应当依法完整编制采购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合理确定采购需求,不得超标准采购,不得超出办公需要采购服务。”
(三)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招标方式 【表现形式】
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招标方式。【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重点项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地方重点项目不适宜公开招标的,经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邀请招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七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手续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应当报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审批、核准。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应当及时将审批、核准确定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通报有关行政监督部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八条“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公开招标;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邀请招标:
(1)技术复杂、有特殊要求或者受自然环境限制,只有少量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
(2)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费用占项目合同金额的比例过大。
有前款第二项所列情形,属于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项目,由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在审批、核准项目时作出认定;其他项目由招标人申请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作出认定。”
4.《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发[2013]13号)第十二条“„„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应当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并逐步实行批量集中采购。严格控制协议供货采购的数量和规模,不得以协议供货拆分项目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
(四)邀请招标不符合规定 【表现形式】
邀请招标时未向三家以上符合要求的单位发出投标邀请书。【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十七条“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五)招标人违法泄漏招标秘密 【表现形式】 1.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 2.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3.招标人泄露标底。【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二条“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招标人设有标底的,标底必须保密。”
(六)招标人违法进行实质性谈判 【表现形式】
招标人违反规定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三条“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七)招标人违法确定中标人 【表现形式】
1.招标人在评标委员会依法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以外确定中标人; 2.招标项目在所有投标被评标委员会否决后自行确定中标人。【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条“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设有标底的,应当参考标底。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招标人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国务院对特定招标项目的评标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二条“评标委员会经评审,认为所有投标都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可以否决所有投标。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所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履约保证金,或者被查实存在影响中标结果的违法行为等情形,不符合中标条件的,招标人可以按照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中标候选人名单排序依次确定其他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也可以重新招标。”
(八)违法订立与招投标文件不符的合同或协议
【表现形式】
1.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格式及响应订立合同;
2.招标人与中标人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依照招标投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签订书面合同,合同的标的、价款、质量、履行期限等主要条款应当与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的内容一致。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九)政府采购组织管理不规范 【表现形式】
1.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未实行集中采购; 2.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未按规定标准进行采购; 3.未经批准擅自采购进口产品; 4.未在定点饭店召开会议。【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确定。
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
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八条“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八条“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采购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自行采购,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代理采购。
纳入集中采购目录属于通用的政府采购项目的,应当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属于本部门、本系统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当实行部门集中采购;属于本单位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自行采购。”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需要采购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
(2)为在中国境外使用而进行采购的;
(3)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5.财政部《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财库〔2007〕119号)第七条“采购人需要采购的产品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应当在获得财政部门核准后,依法开展政府采购活动。”
(十)政府采购招标管理不规范 【表现形式】
1.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政府采购方式;
2.邀请招标时未向三家以上符合要求的单位发出投标邀请书;
3.采购人与供应商或者采购代理机构串通,安排其他单位陪标等方式进行虚假招标。
【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七条“采购人采购货物或者服务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其具体数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规定;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第二十八条“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十四条“货物或者服务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采购人应当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通过随机方式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五条“政府采购当事人不得相互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发[2013]13号)第十二条“„„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应当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并逐步实行批量集中采购。严格控制协议供货采购的数量和规模,不得以协议供货拆分项目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
(十一)未公开政府采购标准和采购结果 【表现形式】
1.采购人未依法公布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 2.采购人未依法公布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结果。【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六十三条“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应当公开。
采用本法规定的采购方式的,采购人在采购活动完成后,应当将采购结果予以公布。”
(十二)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机构办理采购事务 【表现形式】
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机构办理采购事务。【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九条“采购人可以委托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办理政府采购事宜。
采购人有权自行选择采购代理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采购人指定采购代理机构。”
(十三)合同管理不规范 【表现形式】
1.合同签订不规范,如:合同要素不全,违约责任不明确,应采用书面形式合同而未采用等;
2.内设部门和派出单位,未经受权就本部门的采购项目(含工程、货物、服务)、劳务分成等与外单位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未送财务备案,产生账外资产和经济风险;
3.单位未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制度;
4.合同未按招投标文件订立,合同内容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实质性内容背离;
5.合同监控管理不完善、不规范,财务、装备和业务职能部门协调或深入监控的程度不够,不能了解单位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
【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至第五十条(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投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5.本单位有关规章制度。
第五篇:采购销售合同的参见相关的问题
1.合同的效力问题,履行和终止
2.交付的种类与法律效力
交货单证及相关资料
3.所有权转移
一般地,货款全部付清时所有权才完全转移到买方。
举例说明,一般货物留有少量质保金,那么此阶段所有权归谁
4.风险转移
具体规定 应对策略
5.货物的接受与拒收
6.折扣
7.佣金
8.专利和产品责任
9.质保
拆卸、重新安装和运输 等 第三方损失 供应商保证货物没有侵害第三方专利权 除非有其他协议,买方要求而造成的侵权,由买方负责,买方需声明产品的安全,产品最终生产厂家对客户负责 “ULCSATUVFCCCCC” 如何约定 已付款项如何收回 如何扣罚金
10.订货的取消和违约
不可抗力 索赔内容,金额比例
11.争议解决方式条款
协商、仲裁和诉讼的区别 仲裁国家地点的选择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