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静脉输液安全执行模式2
医院静脉输液安全执行模式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 戴建华
(副主任护师、美国静脉输液协会会员)
静脉输液外渗为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想象,多发生于小儿或不能对外渗做出反应的患者,由于外渗液性质种类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外渗后果,临床上需注意影响外渗的因素,根据外渗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物理、化学、手术等联合处理,使外渗引起的结果最小化,最好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0级:没有临床表现。b.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c.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d.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e.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15厘米),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外渗的后果与很多因素有关,严重时将出现四级医疗事故。
外渗的后果
1)病人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创伤:设置需要清创术、植皮等修复。
2)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压力及担忧。
3)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
4)延长了病人经历治疗的时间。
5)病人原有的治疗被推迟或中断。
6)经济负担增加。
四级医疗事故: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2002年)临床少药引起高度重视。
外渗诸多因素,须引起临床护士的深重对待,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外渗的危险因素(六个方面)
1.外渗的危险因素----病人
a、婴幼儿——外渗常见的病人许多外渗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严重外渗小儿多于成人,婴幼儿肢体固定困难,外渗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
b、老年人——行为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全身状况衰老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外渗,发现时较晚。
c、无法沟通的病人——接受麻醉的病人、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中风、瘫痪的病人出现外渗不适症状不能表达,只有通过严密监护检查发现。
2.外渗的危险因素----药液
许多化疗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强。
a、发泡性药物: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
b、非发泡性药物分为:
1)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甲氮米胺、紫杉醇。
2)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3)无刺激: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卡泊、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塞替派、巯嘌呤。
4)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化疗药物
5)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6)电解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
7)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8)其它:氨茶碱、大于10%葡萄糖、安定、苯妥英、照影剂、静脉营养液。
3.外渗的危险因素----疾病
a.癌症:反复接受化疗病人的静脉脆弱,难以穿刺。静脉穿刺部位与放疗部位相同时。避免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发生外渗后,在其他部位再接受化疗可能会使原来外渗部位组织损伤加重。乳房根治术、腋窝手术、淋巴结清扫破坏了肢体循环,使血流减少,可使输液从静脉穿刺处渗出。
b.外周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可使静脉血流减少,输液外渗。静脉血管组织弹性差的也容易。
c.Raynaud’s现象——动脉痉挛可影响外周循环,减低静脉血流。
d.糖尿病——外渗时外周神经不能感受到疼痛,造成很严重的外渗。
e.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压的升高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潜在危险。
f.反复静脉注射及输液——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通畅受限。
4.外渗的危险因素--技术
a.没有经验,年资低的护士进行化疗操作。外渗发生率升高。b.晚夜班、未做到定时频繁巡视静脉通道时。
c.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化疗药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d.选用钢针。科研报道钢针外渗率是Teflon留置针的两倍。
e.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观察。从而避免敷料覆盖。
f.用力推注化疗药液,或使用注射泵及输液泵。所也严格限制
g.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外渗的危险因素--部位
a.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如:淋巴水肿、曾接受化疗)的肢体。
b.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c.选用了有静脉炎的静脉,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
d.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降低关节功能。
外渗的预防交处理主动的多,留给自己的权利,千万不要轻易失去。
外渗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预防,通过加强护士的培训,重视病人的宣教,改进我们的护士管理制度几个方面进行。
一 护士培训
对有机会从事化疗护理的护理人员集中授课,同时利用床边交接班、晨间交班的时间进行化疗药物用药护理的相关知识小讲课。系统性授课。
二 化疗护理知识的教育内容
a.化疗药物的分类:强调高危与低危药物的分类。
b.与外渗预防有关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c.了解外渗的毒性反应及护理。
d.懂得认识引起外渗的危险因素。
e.护士操作时药液外渗的预防。
f.化疗注射部位的选择 :首选中心静脉,其次前臂。适当的考虑经济。
g.注射器具:选用可弯曲、柔软的导管。
h.引力和热敷用于反复接受化疗的病人,使细小脆弱的静脉扩张,便于穿刺。穿刺时不可使用止血带或只松松地系上止血带以降低这类病人化疗外渗。
i.建立静脉通道时,先用5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接头皮针穿刺静脉,确定回血通畅无外渗表现后再接含有化疗药物的输液袋或注射器、妥善固定。
j.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如有可疑时,需用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回抽;静脉注射给药时,每注射3-4ML应回抽一次,以检查有无回血。
k.注药完毕更换生理盐水注射器冲洗后再拔针。压迫针眼于针头刺入静脉处。
三 病人宣教
a.交代高危药物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的好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选用周围静脉时,在注射前20-30分钟局部热敷,使静脉充分显露,活着采用下垂式穿刺。
b.识别高危药:护士首先应向病员交代化疗的药物,交代清楚哪一袋输液是高危药,哪一袋是低危药。
c.叮嘱病人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可能引起躯体移动而使注射针头移位的情况,以免造成外渗。
d.指导病人的自我观察:
1)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病人的感觉,是否与往日不同?有无输注过程中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感。如有以上感觉应立即汇报护士,及时作出判断。
2)病人可以配合护士共同观察有无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滴速明显减慢现象,以便尽早发现外渗的发生。
3)交代病员在输注化疗药物时,输液的肢体勿被其他被物及躯体压迫,以免影响回流,造成外渗。
四 管理制度
a.实施化疗前护士须向病人作化疗宣教,宣教工作由临床组长担任。
b.规定化疗药物必须由高年资且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此项工作通常由临床组长担任。人手允许时专人负责,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注意病人的主诉及局部回血,有无肿胀表现。
c.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禁用注射泵,以免影响外渗发生的观察。
五 每班需对化疗病人的治疗情况作详细记录及床边交班。交班内容包括:
a.化疗药物的名称。
b.注射肢体的具体部位。
c.输注时间及余量。
d.血管回流、输液的通畅情况。
外渗的处理是多方面的联合,早期的急救处理往往最重要。
外渗的治疗常用方法
1.热敷与冷敷
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热敷和冷敷,严重的外渗需要手术治疗。热敷: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分散及吸收,降低外渗局部的毒性。冷敷: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使药物逐渐通过局部血管及淋巴系统而消散。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2.皮质类固醇
目的:降低炎性反应。使用方法:皮内或皮下注射。局部涂搽类固醇软膏。单独或结合其它药物治疗。具有抗炎作用,增进发泡剂外渗治疗效果。
3.解毒剂
硫代硫酸钠用于氮介(烷化剂)外渗。
作用机制
a.由于烷化作用二氯甲基二乙胺迅速固定于组织蛋白及DNA,外渗后立刻出现疼痛及组织水肿,并产生严重及长期的皮肤溃烂。静脉用药时即使没有外渗,刺激作用也会造成静脉成灰蓝色色素沉着。
b.为一种亲核试剂,通过二氯甲基二乙胺的烷化作用可形成经尿排除的无毒硫醚。
c.硫代硫酸钠须在外渗后立即使用,随时应用,化疗解毒的常备药物。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阻滞剂,为血管加压素外渗的解毒剂。
作用机制
a.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强烈的收缩血管的作用,一旦外渗会引起局部血液循环破坏。如不纠正,足以造成严重的肢体缺血坏疽。迫使进行皮肤移植甚至截肢手术。外渗局部将会出现便冷、发硬、苍白。
b.酚妥拉明为a肾上腺素阻滞剂,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纠正局部血管痉挛、缺血,随后恢复缺血。酚妥拉明的作用立竿见影,外渗局部皮肤颜色及温度的改变立刻可见。外渗后必须立即或6-12小时以内使用。
二甲基亚矾为正定霉素、丝裂霉素、阿霉素外渗解毒剂。
作用机制
a.二甲基亚矾是一种溶媒,局部使用能通过皮肤渗透到组织,加速外渗药液从局部组织转移。
b.联合冷敷用于阿霉素外渗。
透明质酸酶常用于长春碱、10%葡萄糖、静脉营养液、钙或钾制剂、氨茶碱、照影剂、新青霉素引起的外渗。
作用机制
a.分解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促进外渗药物扩散及被吸收。
b.外渗后1小时内使用最佳。
c.禁用于阿霉素外渗。禁止注射于感染、肿瘤组织局部。
硝酸甘油:血管扩张剂,用于非肠道外营养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治疗方法 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
分散稀释法: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酶。
持续干热敷
抬高患肢
局限中和法:如可能使用解毒剂
间断冷敷
外渗处理的一般程序
a.寻求富有观察和处理外渗经验的人员的帮助。
b.带手套。
c.停止输液、分离输液管,但不拔除原有静脉输液针/留置管。(保留留置管的重要性:有助于局部释放解毒剂,避免组织附加的损伤;有利解毒剂更直接接触局部外渗药物,最大发挥解毒作用。)
d.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
e.尽量从静脉留置针中抽吸残余药液和血液。
f.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来稀释外渗药液或注射2ML1500单位u透明质酸酶。从原留置针中注入解毒剂。
g.拔除静脉留置针。处理注射器及容器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容器中。
h.电话通知医生。
i.如可能抬高局部。减轻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外渗(infl.)药液吸收。
j.避免局部受压。即使轻微的压力也会使发泡剂引起的外渗面积扩大。k.根据药物选择热敷或冷敷。
l.观察记录。(住院病人至少48小时,门诊病人至少3天。)所有与渗出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被记录在病人的病历中。
最严重外渗的治疗--手术
●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
●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
●一旦创面坏疽形成,需进行外科清创术。
第二篇:医院静脉输液安全执行模式3
医院静脉输液安全执行模式
PICC常见问题及并发症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钱火红
个人简历:
钱火红,女,1963年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护校,现本科学历。1989年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一科护士长,2000年任副主任护师,兼职副教授。曾担任上海市护理学会外科专委会委员,现担任《解放军护理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普外科护理及管理工作,被定为上海市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之一。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院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93年,署名第四;98年,署名第五)、院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95年,署名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98年,署名第四)、校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2005年,署名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5年,署名第二)。曾被评为院十佳青年、校优秀教师、院优秀护士、校优秀护士,校A级教员、荣立个人三等功及多次受嘉奖,所在病区获集体三等功、集体嘉奖、医德医风先进集体等。参与了2项国家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了《内镜微创技术护理学》、《实用外科疾病护理》,并参编多部护理常规及外科护理著作的编写,协助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带教。专业特长:普外科病人护理、创伤病人护理、外科营养护理、护理本科生外科教学、护理管理。
PICC是经皮外静脉插管,其常见问题及并发症比较多,对初学者及临床经验较少者发生率相对较多,甚至发生严重后果,现就其常见问题及并发症和大家讨论学习一下。希望大家能掌握PICC有关的常见问题及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以下是对PICC常见问题及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的讲解,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
1.穿刺失败;2.出血;3.导管推进困难;4.导管异位;5.导管堵塞;6.静脉炎;7.渗出与坏死;8.血栓形成 ;9.导管相关性感染;10.导管脱出;11.局部皮肤过敏;12.回抽困难;13.导管破损、导管栓子;14.导管拔除困难。与穿刺置管有关的问题及并发症:动脉穿刺;空气栓塞;心律失常;神经损害。与导管维护有关的问题及并发症 :静脉炎;血栓形成;导管位移、脱出;回抽困难;导管堵塞。
(一)穿刺失败
(1)相关因素
1.血管条件欠佳
2.环境温度过低
3.脱水
4.穿刺用具及流程不熟悉
5.局部麻醉、表面麻醉
6.穿刺技术不熟练
7.血管、肢体等的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2)护理措施
1.评估:优先选择粗而直的上臂静脉
2.选择适宜的穿刺器材与规格
3.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与技巧和操作程序
4.纠正脱水、局部热敷增加穿刺成功率
5.健康宣教,保持肢体特定位置
6.辅助技术:红外线仪器、静脉超声仪
(二)出血
(1)相关因素
1.反复穿刺或穿刺后压迫不够
2.病人凝血机制不佳
3.穿刺点与进静脉之间距离太近
4.穿刺针及鞘型号太大
5.穿刺血管已受损
6.固定翼离穿刺点太近摩擦损伤
(2)护理措施
1.避免反复穿刺
2.置管后局部压迫5~10分钟
3.注意加压包扎
4.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及鞘
5.避开已受损的血管穿刺
6.固定翼离穿刺点应 5 ~10mm
(三)导管推进困难
(1)主要表现
1.可无临床表现
2.置管过程中病人疼痛、不适
3.导管无法前行
4.导丝不易撤回或即使撤回发现有打折或弯曲
5.不能抽到回血,或不能冲洗导管
6.冲洗导管时发胀或发凉
(2)相关因素
1.血管与导管粗细比例不匹配
2.血管痉挛
3.静脉分支及屈曲,解剖异常
4.静脉置管史/手术史/损伤史导致斑痕或管腔缩窄
5.穿刺鞘脱出或未在静脉内
6.体位致静脉受压
7.胸腔内或血管内已存留置器材影响
(3)护理措施
1.插管前了解:
胸腔内有无肿瘤或肿块
血管内有无留置器材
使用器材史
并发症的发生史
导管通路部位手术外伤史
2.热敷穿刺部位以上
3.尽量选择上臂静脉或贵要静脉
4.病人:放松
5.体位:导管推进困难时转动穿刺侧手臂,给予内旋内收
6.边冲管边推进,动作轻柔
7.固定穿刺鞘,使不脱出血管
8.辅助技术:血管扩张、超声、放射显影
(四)导管异位与位移
(1)主要表现
1.上肢、手臂及局部疼痛、肿胀
2.耳部可听到水流声
3.脖子肿胀与头痛
4.导管内易见回血、堵塞
5.静滴速度降低或输液泵报警
6.三尖瓣纤维化,心律不齐
7.进入其他静脉分枝致静脉炎、静脉栓塞
8.体外导管变长/变短
9.可出现吞咽困难、神经系统症状等
(2)相关因素
1.解剖因素
2.操作时方向错误
3.胸腔内压力增加
4.冲管压力过大
5.上肢活动幅度过大
6.导管固定不佳
7.血管穿透伤
8.缺乏穿刺技术与经验
9.健康宣教未落实或病人无知
(3)护理措施
1.置管中、置管后定位
2.了解静脉解剖、准确测量
3.体位:转头至穿刺侧防止导管入颈内静脉
4.上臂穿刺易固定,强化固定防导管随意移动
5.健康宣教:避免上肢活动幅度过大,也不可不动而引起肢体肿胀
6.送管时要2~3cm 一推进,不可过快、过猛、过长送入
7.冲洗技术:送入困难时边送边冲管;静脉痉挛时间隙性冲管;已证实异位时快速冲洗技术
8.复位:改变体位活动、请介入科医生、“喷射”注射技术
9.部分撤出/更换导管
10.提高置管技术
11.对症护理
(五)导管堵塞
(1)主要表现
1.无法冲管、有阻力
2.滴注困难:滴速减慢、滴注停止
3.抽不出回血
4.导管内有明显的血凝块
(2)相关因素
1.封管技术及操作不当:回血堵塞、药物反应、沉积
2.并发症导致:导管尖端纤维蛋白形成、静脉内血栓形成
3.导管打折
4.过期维护
(3)护理措施
1.严格遵守封管原则
2.输液泵应用(报警装置)
3.掌握药物配伍禁忌:PH值的不同是导致配伍微粒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刺激性药物使用前后及每班冲管一次
5.多种药物输注或推注采用SASH方式:
S—生理盐水、A—药物、S—生理盐水、H—肝素
6.采用脉冲式冲管、封管
7.避免导管打折:
– 避免关节活动部位穿刺
– 选择直刺血管
– 减少在皮下行走过长的距离
8.尝试把血块吸出
9.改变体位或活动后再查看有无堵塞
10.行X线片确定导管的位置,及时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下1/3与右心房的入口处
11.尿激酶或其他溶剂清除堵塞:使用三通管,一通接导管,一通接20ml生理盐水空针,另一通接20ml含溶剂的空针,反复充盈、回抽,必要时溶剂留置管内30分钟后回抽,成功机率较大。尿激酶的量:成人<1ml内含5000u,小儿<1ml内含2500u。
(六)静脉炎
(1)定义:
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拔管后静脉炎。
(2)相关因素
1.液体和药物:
-浓度、渗透压、PH值、微粒物质
2.输液装置:
-导管的规格、长度和材料
-穿刺部位、留置时间
3.病人状况:
-年龄、免疫、疾病、皮肤、营养、既往静
脉穿刺状况
4.穿刺者的导管置入知识和技巧
(3)主要表现
1.红、肿、热、痛
2.滴速减慢
3.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
4.静脉呈条索状
5.穿刺点脓性分泌物
(4)护理措施 静脉炎严重程度评估
0级:无临床表现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不伴疼痛与肿胀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
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
静脉大于2.5cm,并有脓性渗出
2.预防:充分的血液稀释、合理酸碱溶液稀释、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加大溶液稀释量、减慢输液速度;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提高穿刺技术,注意冲洗手套上的滑石粉,无菌操作;
3.置管24h后局部热敷,3/日,30min/次
4.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5.抬高患肢,但仍可从PICC处输入液体
6.喜疗妥外涂或金黄散外敷,用茶叶水搅拌金黄散成糊状,必要时加地塞米松5mg外敷条索状红肿处
7.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者及时换药并局部应用抗生素,观察病人的局部与全身反应来决定是否拔管
8.局部、导管腔内、血做细菌培养,当病人发热,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拔除导管,重新建立静脉管道,并给予抗生素及对症处理
9.对于老年人拔管后应封闭伤口并每24h评估一次直至上皮形成
(七)渗出与坏死
(1)主要表现
1.局部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水泡、触冷,严重者皮肤发黑,甚至出现溃疡、坏死
2.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穿刺口可出现血浆样液体流出
(1)护理措施
1.渗出坏死程度评估
0级:无临床症状;
1级:皮肤苍白,水肿范围<2.5cm,触冷,有/不伴疼痛;
2级:皮肤苍白,水肿范围﹥2.5cm,﹤15cm
触冷,有/不伴疼痛;
3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15cm 触冷,有/不伴疼痛;
4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紧绷,渗漏,皮肤
颜色改变,瘀斑,水肿范围﹥15cm,压
陷水肿、循环系统受阻,中到强度疼痛。
2.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渗出情况,分析病人活动、感觉、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3.抬高患肢、制动、局部换药,必要时清创处理
4.据渗出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局部封闭、抗生素应用
5.避免使用无抗压能力的导管进行高压注射药物
6.选择合适的导管与静脉
7.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
8.一旦发生外渗及时拔除导管,避免过重压迫渗出部位
(八)血栓形成
(1)主要表现
1.轻者可无临床症状
2.局部疼痛、酸胀,沿静脉行经可扪及条索状物有压痛
3.重者有发热,血培养阳性
(2)相关因素
1.插管时静脉管壁的损伤
2.高浓度、高渗营养液、化疗药物、强酸强碱药的刺激
3.有静脉炎的病理基础
4.血液粘滞度高
5.导管异物的刺激
6.导管在穿刺或留置过程中断裂,导致导管内栓子形成。
(3)护理措施
1.穿刺时避免误穿、多穿、穿透静脉;
2.一旦导管堵塞切勿用力猛推,把血栓推进血管引起栓塞;
3.局部热敷;
4.一旦诊断为静脉血栓或栓塞,应拔除导管并予抗凝治疗;
5.在插管的同侧臂、肩、颈肿胀及疼痛时,警惕静脉血栓形成;
6.输液后取2~3ml1mg/ml的肝素稀释液封闭导管,可减少血栓的形成;
7.抬高患肢,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九)导管相关性感染
(1)主要表现
1.肌肉酸痛、寒战、发抖、发热
2.局部红肿、有分泌物
3.刚开始接上液体输液,病人就出现寒战、高热
4.血压过低,休克。
(2)相关因素
1.在穿刺插管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
2.营养液的配制污染
3.深静脉插管处输入全血、血浆及血制品,插管处抽血、给药,或接管口经常衔接等均可增加污染机会
4.导管的纤维包裹鞘或形成的血栓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
5.血行种植、免疫缺陷;
6.局部出汗过多、导管固定不牢、贴膜卷边甚至无粘性而引起局部感染。
(3)护理措施
1.选用恰当的消毒溶液
酒精和任何一种洗必泰或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联合应用都是首选
2.选择恰当的消毒方法
3.使用恰当的固定或缝合技术,选用高水汽渗透性的透明敷料贴
4.保持导管尖端适宜的位置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
5.避免输注TPN的导管腔输注其他药物
6.避免导管与接口处多次反复操作
7.如发生局部感染,首先加强换药,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并进行穿刺点培养,观察2~3天无改善者考虑拔管
8.据医嘱送血培养:导管内、导管侧肢体、对侧肢体分别取血,血培养阳性而且找不到其他感染源,症状仍然存在者也应拔除导管
9.一旦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应考虑为导管败血症,须及时拔除导管并加用抗生素,管端剪下做培养
10.如还需深静脉输液,待治疗后应更换穿
刺部位,不可在原来位置重复穿刺
(十)导管脱出
(1)相关因素
1.肢体活动幅度过大
2.皮肤过敏、渗出,贴膜粘度不够致固定不牢
3.意外牵拉脱出
4.夏天出汗过多或烧菜做饭水蒸汽影响
(2)护理措施
1.健康宣教,病人学会自我保护
2.意识不清者专人看护,约束带的使用
3.避免牵拉导管
4.正确固定,使用固定翼,必要时缝合固定
5.避免局部出汗、受潮、贴膜脱落,保持干燥密闭的固定
6.观察局部,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十一)局部皮肤过敏
(1)相关因素
1.消毒剂、贴膜、导管致敏
2.病人抵抗力低,局部皮肤抵抗力差
3.清洁、消毒皮肤过分用力
4.对清除胶冻的有机溶剂过敏,如松节油
5.贴膜通透性差
(2)护理措施
1.寻找致敏原因,避免继续接触
2.使用洗必泰、生理盐水消毒换药
3.保持皮肤的呼吸,使用高潮气通透率的贴膜
4.局部使用止痒地霜或洁肤霜消炎、止痒
5.加强换药,用纱布替代皮肤,既可用药、保持通透,又可固定导管
6.注意监控、记录与传报
(十二)回抽困难
(1)相关因素
1.导管堵塞
2.导管打折
3.导管尖端异位
4.回抽时用力过大使导管的开口、吸附到血管壁上或导管壁塌陷
5.导管尖端纤维蛋白鞘的形成
(2)护理措施
1.检查导管体外部分有无打折、受压
2.回抽时缓慢稍用力,不可用力过猛、大
3.改变体位再回抽
4.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回抽
5.导管、连接器破损及时更换
6.X线拍片确定导管的位置与状态
7.一旦导管堵塞,参见“导管堵塞”的处理
(十三)导管破损、导管栓子
(1)主要表现
1.回血外流
2.漏液
3.重者空气栓塞表现
4.断裂者可有导管脱出或形成导管栓子可能
(2)相关因素
1.反复夹管
2.接触了尖锐物品
3.用小注射器(<10ml)冲洗堵塞导管
4.导管尾端累赘、衔接部扭曲
5.导管伸展性、耐压等质量不过关
(3)护理措施
1.健康宣教:一旦发生导管破损,应立即反折并固定导管送往维护医院
2.必须夹闭导管时,使用边缘光滑的无损伤性导管夹
3.查找损坏点,更换连接器,修复导管
4.永远使用>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
5.如有空气栓塞者:左侧头低足高位、吸氧等
6.导管脱出者判断能否应用,能用:固定,不能用:拔除
7.形成导管栓子者马上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十四)导管拔除困难
(1)相关因素
1.血管痉挛或收缩
2.静脉炎
3.血栓形成
4.感染
5.导管异位、打折
6.导管抗吸附作用差,纤维蛋白鞘形成,末端内皮化
(2)主要表现
导管拔除过程中有异常阻力 护理措施
1.导管末端应在上腔静脉可防止血栓形成及内皮化发生
2.拔管体位:手臂外展平卧位
3.抚摸或适当按摩上肢、热敷使血管松弛
4.嘱患者开合手掌或旋转手臂改善血流
5.适当饮用热水
6.医生可考虑硝酸甘油贴剂敷于穿刺手臂
7.建议放射检查确认导管打结、血栓形成等
8.使用穿刺鞘扩张皮肤及血管
9.个别考虑手术取出
第三篇: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考试试题
姓名:
1.静脉炎是由于(A)
A.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致热原
2.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A.输入药物不纯 B.药物含致敏物质 C.药液灭菌不彻底 D.药物刺激性强
5.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6.一病人静脉点滴青霉素30分钟后,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A)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7发热反应是由于(A)
A.致热原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8.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D)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9.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A .0.2% B.0.3% C.0.4% D.0.5% E.0.6% 10.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D)A、青霉素 B、细胞色素C C、链霉素 D、TAT
第四篇: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
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法师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一静脉输液法
静脉输液的目的
A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B 增加微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
C 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
D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2 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A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B 根据病情需要安排输液顺序,并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情况合理分配药物
C 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下静脉开始穿刺(抢救时可例外)
D 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和针头内空气,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活拔针
E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于刺激性或者特殊药物,应在确认枕头已刺入静脉时再输入
F 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对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老年患者,婴幼儿以及输注高渗含钾或升压药物的患者,要适当减慢输液速度,对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G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3 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A 溶液不滴
a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可见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处理将针头拔出,另选血管重新刺入
b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常为止
c 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者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处理适当抬高输液瓶或者放低肢体位置
d 针头阻塞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可能已阻塞。处理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
e 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导致。处理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痉挛
B 茂菲氏滴管液面过高
C 茂菲氏滴管液面过低
D 输液过程中,茂菲氏滴管液面自行下降 4 常见输液反应
A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一小时。
B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也称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的。
C 静脉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炎性反应
D 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二静脉输血法
1静脉输血的目的
A 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心肌功能喝全身血液灌注,提升血压,增加心排出量,促进循环。
B 纠正贫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促进携氧功能。
C 补充血浆蛋白增加蛋白质,改善营养状况
D 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喝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止血
E 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F 排除有害物质 静脉输血的原则
A 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B 无论是输全血还是输成分血,均应选用同型血液输注
C 患者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则必须重新做交叉配血试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的情况。3 静脉输血的适应证
A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为静脉输血的只要适应证。
B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清蛋白
C 严重感染输入新鲜血以抗体和补体,切忌用库存血
D 凝血功能障碍输注相关血液成分 静脉输血的禁忌症包括急性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栓塞,恶性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功能极度衰竭及对输血有变态反应者 5 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A 在取血喝输血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在输血前,一定要由两名护士根据需查对的项目再次进行查对,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B 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需要滴注少量生理盐水,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C 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品,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D 输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的现象,并询问患者有无任何不适。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并按输血反应进行处理。
E 严格掌握输血速度,对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心衰患者应谨慎,滴塑宜慢
F 输完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24小时,以备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时检查分析原因
第五篇:静脉输液
小讲课资料
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护理人员最基础、最重要的操作项目,不管内、外、儿、妇,或者是门急诊,也无论是治疗还是抢救病人生命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要把静脉输液的操作做好,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而且要掌握最基本医学知识和药理学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定义: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技术。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脉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入人体内。
一、目的
1、补充水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体液紊乱。常用于各种原因的失水,或因某些原因不能进食者,如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
2、纠正血容量不足,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的灌注量。常用于治疗烧伤、出血、休克等。
3、输入药液达到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各种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等。
4、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进食及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者。
二、常用溶液 1.晶体溶液
晶体溶液分子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调的显著效果。
如:1葡萄糖溶液 2等渗电解质(0.9%NACL,平衡液,5%GNS)3高渗溶液(20%甘露醇)4乳酸钠 5 NaHCO3(碳酸氢钠,5%SB)前三者为留观室常用溶液 2.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分子大,在血管中存留时间长,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及提高血压有显著效果。如右旋糖苷,706代血浆,血液制品
留观室胶体溶液使用较少,其中白蛋白的使用应注意:他能纠正低蛋白血症、输注人血白蛋白能迅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把组织间隙中的多余水分吸入血管中,过快输入对于心肾功能差的患者可能会引起急性肺水肿,因此滴速宜慢。白蛋白还能引起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人体白蛋白注射液至严重过敏反应)。所以在输入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小讲课资料
积极听取主诉。
3.高营养溶液如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等。后两者留观室比较少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灵活运用于临床)
根据不同疾病治疗原则,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例如: 外科出血:先止血后消炎 泌尿科尿路结石:先止痛后消炎 哮喘:先激素后消炎
腹泻脱水: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脑血管意外:先脱水剂后其他
联合使用抗菌素:青霉素半衰期为0.5小时,有青霉素的先用
注意补钾原则:不宜过浓<0.3%,不宜过快,不宜过多(成人<5g/日,小儿0.1~0.3g/公斤),不宜过早,见尿不钾
三、静脉输液管理
(一)严格三查七对
三查:在留观室有三人层层把关。
主班接收病人药物并与病历卡和注射单上的医嘱核对,将医嘱转抄于输液粘贴标签上。加药者核对药物与注射单、输液粘贴标签是否相符。执行者输液时再次将注射单和输液粘贴标签核对。七对: 1)床号,姓名
需病人自己或家属复述一次姓名。(举例说明为什么)2)药名
熟悉药物商品名和通用名。如:葛根素的商品名为普润,654—Ⅱ的通用名为山莨菪碱。3)剂量
如20%甘露醇250或125ml,需贴标签注明 4)浓度
如10%或5%GS区别 5)时间
记住常用英文缩写医嘱的实际含义,BID两次用药间需间隔 6)方法
小讲课资料
牢记静脉推注,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的英文缩写 静脉输液的具体流程不在此作具体介绍
(二)调节滴速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不同来调节滴速
1)年龄:成人40~60滴/分;小儿20~40滴/分;老年患者速度宜慢 2)病情:严重脱水,休克,心肺功能良好滴速适当加快 伴心、肺、肾疾病速度宜慢 3)药物 举例说明 甘露醇需快速滴入
抗菌素类: ①青霉素可以较快些
②氨基糖甙类:庆大,丁卡,依替米星,奈替米星(奈康)速度不能过快,易引起肾功能损伤
③大环内酯类:阿奇,红霉素,速度不能过快,胃肠道反应较大。
④林可酰胺类:克林,林可,滴速一般,易引起口苦
⑤喹诺酮类:左氧,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刺激性大,易慢 心血管疾病药物:异舒吉,合贝爽,柳胺卞心定,葛根素宜慢 收缩血管类:多巴胺慢 刺激血管类:化疗药物慢
(三)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管理
1、宣教
指导患者不可随意调节滴速,对输液部位注意保护,尤其在进食,如厕期间。
2、巡视
1)滴速是否准确,输液是否通畅,及时排除输液故障。(林淑英—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及处 理)
液体不滴或滴速太慢
①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进入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应立即拔出,重新行静脉穿刺。②针头阻塞:把输液管的开关移到茂菲滴管下关紧,一手扶住输液管下端,另一手挤压输液管 下端,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拔出另行穿刺。
③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适当调整针头位置或酌情变换输液肢体位置,使针头斜面不与血管
小讲课资料
壁接触。
④压力过低:如病人周围循环衰竭、液体分子质量大、输液瓶内液体较少及输液架位置低等,均可引起液体不滴或滴速慢,应抬高输液瓶位置。
⑤输液管被压、扭曲、粘连、变形而影响输液、及时纠正。⑥静脉痉挛:可湿热敷血管部位,或按摩穿刺部位上方。
⑦排除以上故障后,液体仍滴速慢、不滴或见针头一直回血,可立即拔出输液管插入输液瓶的两个针头,检查进气针与输液管针头是否被输液瓶的橡皮阻塞,若是,则应重新更换输液管。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
液面过高:取下输液瓶倾斜,使输液管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必要时用手挤压输液管上端,使瓶内空气进入输液管内,让液体缓缓流下,至露出液面后,再挂于输液架上。液面过低:可关紧输液管下端的开关,同时挤压输液管数次,促使液体进入滴管内。输液中管道进入气体
①如果气泡在管道内的位置较低,可将气体轻弹至接头处排除。
②若空气在管道内的位置较高,量也较多,将管道从无空气处向上折叠数褶握在手中,将液体和气体一起挤向滴管内然后松手。如仍有少量空气,可重复使用上述方法,但在排气时要始终保持滴管内有一定的液平面。
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逐渐下降或充满气泡
应检查各接头部位是否严密,滴管上端输液管有无裂缝,必要时更换输液管。2)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输液有无外渗 3)及时更换输液
4)观察病人原症状有无缓解,有无输液反应。
一、发热反应
(1)症状评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2)原因:与输入溶液、药品或输液器含有致热原有关。
(3)护理措施;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2)对症处理
3)保留剩余液体及输液用具,必要时送检,做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原因。
4)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致热物质进入体内。
小讲课资料
二、循环负荷过重
(1)症状评估: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2)原因:肺水肿,与输液速度过快、液量过多使心脏负担过重引起有关。
(3)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3)加压给氧,使肺泡内压力增加,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
4)按医嘱给予利尿剂、镇静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止血带。以阻断静脉血流。6)预防方法: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和输液量。
三、静脉炎
(1)症状评估:病人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病人感到灼热、疼痛,有时伴有全身发热症状。
(2)原因:静脉炎,与长期输入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引 起血管内膜化学炎性病变或机械性的局部炎症有关;与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引起局部感染有关。
(3)护理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延长使用时间。
2)抬高患肢并制动。
3)局部超短波理疗。
4)合并全身感染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1)评估:输液过程中,病人突感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音”.(2)原因:与气体进人血循环有关。(3)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安慰病人减轻恐惧感。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3)氧气吸入。
4)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气体,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专人守护,小讲课资料
以防发生空气栓塞。
四、输液完毕
1、拔针方法正确
用干棉签沿穿刺点向上纵行压迫皮肤上易见的针眼及血管内看不见的针眼,而不应只横向压迫皮肤针眼,这样可有效防止皮下溢血。
2、观察
1)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用青霉素,破伤风应观察半小时。2)观察疗效,如西地兰,速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