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到自己的祖国》读后感
《回到自己的祖国》读后感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位海外的华侨,一一句简单而坚定的回答,在茫茫大海的另一头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论语。
没有满清王朝闭关锁国带来的落后,就不会涌现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寻找强国之路。也就没有了以后的华侨回归。在这些看似愚蠢的留学国人行为中。你说他们不喜欢国外优厚的待遇吗?不错,他们喜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他们还是中国人,他们身上流淌的是炎黄之血。即使中国再贫穷,他们也会回来建设祖国,把一身所学回报国家。他们知道,国强才会让外国人瞧得起我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因为这是他们的根,落叶终是要归根的。
然而,促使他们有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在外国从小长大的中国人,你说他会为作为中国人而自豪吗,他学有所成后会愿意回国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归属认同感就是跟小时候的教育息息相关的。所以,教育行在当下。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自从95年教育改革开始,我国的教育取得的许多辉煌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庞大社会背景下,孩子的教育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该做到哪些呢?
首先,教育工作者得做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时刻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不是嘴上说做好,还要自己先做好,给学生作表率。这样,学生才会认同老师,并学会去做好。
其次,在平时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中华传统美德从行为中给学生启发,师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在教师心目中,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不应该区别对待。对于身体情况特殊的学生,有害应当重点关注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华人能回国建设祖国,就是因为他们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我们老师要把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是其在未来变成一个对自己,对家庭,队社会有意义的人。
最后,也是最必须的一个环节。孩子的身心成长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养成的。所以学生的成绩,行为的好坏,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共同协调处理,形成共生的一个良性循环,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其实,说到底,我们做的很简单。我们只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勇敢的对待失败和挫折,正确的看待与处理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使我们所教的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心态是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健康的,也许几十年后我们还能看到祖国的统一呢!
第二篇:回到自己的生活
回到自己的生活
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想法,好的生活总在别处,别人过的日子就是比自己好,其实,生活就是人们立足世界的一种生存形式,不满足是人的天性,而好奇,羡慕则是人们的通病。
很多时候,就是在这种好奇和羡慕中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搞不清楚一天奔波忙碌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只是左顾右盼去看别人的生活,殊不知这种心灵的诱惑就像一张没有边际的网将我们飘忽不定的心一网打尽。而我们又变得能理解别人的生活么?汶川灾区的人民渴望碧水蓝天,稳定的过日子便是生活;非洲的孩子们渴望知识和食物,温饱就是生活;印度的妇女渴望平等不受凌辱,自由就是生活;伊拉克的市民渴望和平,没有战火,平静就是生活;朋友,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吧,也许生活就像一首变奏曲,不停地起伏,也许生活又如一次旅行,让人披星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奔波,是的,别处充满了浪漫,充满了离奇,但那只是他人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能在这种模仿和冥想中蹉跎了岁月,因为生活无法逃避,别处又无法选择。
第三篇:经典祖国读后感
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是极其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所有中国人都在充满激情地等待着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飘扬,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你们可曾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曾经被践踏得满目疮痍,伤痕累累!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中国不仅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等丧国辱权的条约,国内外侵略者还索要割地﹑赔款。不但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进犯,而且被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掠走珍贵的国宝和文化遗产。祖国人民受到侵略者的欺辱和厮杀,是企耻大辱啊!而且祖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低,被称为“东亚病夫”。日军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从而发动了侵占全中国的战争,先后践踏了我国很多土地,攻占了我国大部分城市,企图将我们泱泱大国变成殖民地,永久奴役我国的人民。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侍举,并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以及怎样才能管理好如此庞大、千疮百孔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冲破了层层阻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年轻的共和国以无可辩驳的铁证,宣告着自已在日益强大,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逝去的只是时光,而中国人民奋斗了五十六年的峥嵘岁月所创造的光辉业,如同一幅逶迤又气势磅礴、雄浑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茫茫戈壁滩上首次腾起磨茹云的欢呼远去,人造卫星从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时的雀跃已去,雅典奥运会上国旗一次次冉冉升起,国歌一遍遍奏响时的激情也已远去,留下的是永不停歇的奋进力量,是抚今追昔的历史沉思。
祖国,五十六年的自强不息,五十年的开拓进取,让奥运会奔涌出滚滚浪花,让升腾的火箭释放……震撼世界的效能,使林立的高炉绽出艳丽的钢花,使广阔的田野回荡着收获致富的笑声。腾飞,涵概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激情;振兴,漾满了十三亿炎黄子孙的心灵。
沧海桑田,感慨万分;面对国耻,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钻研科学,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吉尔吉斯:中国留学生急盼回到祖国[范文模版]
中国驻吉尔吉斯大使馆发言人表示,目前知道至少有1万名中国人在吉尔吉斯经商和留学。
目前,吉尔吉斯的大学、中学、小学已全部停课,很多中国留学生都急盼着回国。但是由于新疆至吉尔吉斯的航班一周只有一趟,而且昨日是最后一班,自下周开始,航班停飞。
另外,为确保旅客和货物安全,新疆已经从23日起至28日,临时关闭连接中吉的伊尔克什坦边境口岸。
第五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1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着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2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3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
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
2、通读原着和作者生平。
3、选读原着和相关评论。
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
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
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4《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着作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是第二部分中的一堂好课好在哪。窦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水生植物》为例,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分析了这堂课。最后她还强调了一堂好课,一定是体现上述‘教学艺术’的课。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于是,就在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力。我想这段话就是窦桂梅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吧!
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已十三年,经过不计其数的课堂。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说都太不尽人意。课到底该如何上?什么样的课才称得好课?从窦老师的这个课例中我终于明白了。一堂好课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我也深深地懂得一节课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带给学生美妙的享受。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里,窦老师很多次提到关于阅读。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着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走出来,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韧劲和勇往直前的闯劲,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读,潜心钻研,从一个音乐教师、语文教师、优质课教师,逐步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而又幸福通衢的教育之路。窦老师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如同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2.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
3.《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4.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5.回到原点日记
6.《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7.当变法回到原点,他…
8.回到原点作文700字
9.中学作文: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