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

时间:2019-05-14 22: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

第一篇: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

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

作者:向馨

摘要:老年静脉穿刺与普通静脉穿刺有所不同,有未扎止血带松拳注射的和扎止血带握拳注射的两种方法,对60例病人进行穿刺后,观察静滴过程中渗漏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显出未扎止血带松拳及进针浅短注射未发生渗漏的占80%,发生一次渗漏的占15%,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渗漏的占5%,扎止血带握拳注射及进针深未发生渗漏的约占40%,发生一次渗漏占43%,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渗漏的占17%,提示了对老年静脉用未扎止血带松拳及进针浅短穿刺的方法,有利于减少输液过程中渗漏的发生,保证药物顺利进入机体,对达到治疗的目的有着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也是医院作为救死扶伤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建立顺畅的静脉通路,达到快捷的治疗目的,一直是我们护理工作中重要技术操作内容。其中老年静脉穿刺与普通穿刺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特点,注射时使用未扎止血带松拳及进针浅短穿刺与扎止血带握拳及进针深穿刺对输液过程中的渗漏情况发生有直接关系。同时在静脉输液仍过程中,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把药物器具关,认真查看药物,一次性用具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瓶器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管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一消毒,不得重复使用,提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守灭菌操作规程,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使用一次性输液管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排出初液10~15ml,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的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在我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2天,神清合作的60例病人,男31例,女29例,年龄60~86岁。

2、方法:

2.1选择技术熟练,心理素质好的专人负责,严格无菌操作,选用7号,输液针直接进针,观察组单日在左手侧,手背浅静脉穿刺后见回血进针0.4cm加针尖斜面0.2cm,共0.6m,对照组双日在右侧手背浅静脉穿刺见回血进针1cm加针尖斜面0.2cm,共1.2cm,两组均用4条胶布牢固固定好头皮针,调整输液速度,选用相同的拔针方法。

2.2按静脉穿刺的不同输液第一天与输液第二天的60例病人用两种方法进行自身对照,每例各观察2天,并对输液全过程的渗漏率作出比较。均选用山东威海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7号针头,穿刺部位均选手指静脉,以远心端静脉至近心端依次选择血管,每种注射方式用一天,每例2天。

2.3对照组:输液第二天,嘱病人平卧,选好血管后,常规消毒皮肤,扎止血带,嘱其握拳,操作者左手拇指绷紧血管下端,食指固定上端,在选择穿刺点下方1-2cm处进针,进入皮肤约1/3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型后稍向前进针少许,使整个针都进入血管,进针时角度、力度相对要大,针头部位充分接角血管壁,使滚动的血管不易滑脱,按常规固定,调好滴速20~60滴/分。

2.4观察组:输液第二天,嘱病人平卧,不扎止血带,嘱其松拳,腕部及四指变曲呈“鹰爪状”,常规消毒,操作者左手握病人四指(指拇指)向下压,以绷紧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在血管下方与皮肤约60o角快速进针,穿刺皮肤及血管肌层,立即呈20o角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将针头行送入少许,按常规固定,其余操作同对照组。

2.5观察病人输液过程中的渗漏情况,操作后每10分钟观察一次,静滴处输液情况。静脉发生渗漏评定标准:无渗漏,静脉穿刺成功后,静脉顺畅,一直到液体输完,进针处未出现局部肿胀,病人无疼痛感,一次渗漏:静脉穿刺成功后,在静滴全过程中,出现一次局部肿胀,病人感觉疼痛,需要重新穿刺成功后,才能输完剩余的液体。两次及两次以上渗漏,静穿刺成功后,在静滴全过程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局部肿胀,病人感觉疼痛,每次均需重新穿刺才能输完剩余的液体。

3、结果:

3.1对照组:无渗漏24例,占40%例,占40%,发生渗漏36例,占60%,发生一次渗漏26例,占43.3%,发生两次以上渗漏11例,占17.7%。

3.2观察组:无渗漏49例,占83.3%,发生渗漏12例,占20%,其中发生一次渗漏9例,占15%,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渗3例,占5%。

3.3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两种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的影响有极显著性差异,在同一体、|同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长度短的一组,对血管仍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延长,病人疼痛反应小,而进针长的一组对血管损伤大,静脉使用次数减少,疼痛反应强烈,这主要是由于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进入血管内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越严重,红细包及其血浆成伤渗出增多,血管瘀血越明显,由于大量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受损,胶原暴露,极易继发血栓形成和血栓机化而阻塞管腔,另外由于管壁的损伤,增加液体及细胞渗出引起大量结缔组织的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闭塞,而进针越短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越小。

4、讨论:

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衰老,[1]其静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易滚动,回血缓慢,凝血较快。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松驰,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末稍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的特点,近针应采用快稳准及易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能握拳,采用自然放松,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左手握患者手,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o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头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o,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股币固定。4.1疼痛的影响,[2]真皮内纤维有一定的方向,一般与关节运动的张力方向一致,皮肤的表面有纤细的褶皱皮肤,皮纹交织呈菱形,三角形或多边形,在手指部特别明显,握拳扎止血带时皮纹呈横向走行增大进针阻力,加重疼痛,使病人发生条件反射而移动输液的肢体,针头在血管内乱拨动,造成针头缓缓滑出血管外,而引起液体入周围组织内,使局部肿胀,病人感到疼痛难忍,导致静脉失败,松拳未扎止血带注射能减少刺激时间,进针角度增大,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点相对减少,进针压强大,操作者左手握病人四指并向下使皮肤绷紧,皮纹及真皮内的纤维走向与进针方向一致,减少阻力,加大进针速度,从而减轻疼痛,有利于病人情绪稳定,使输液计划顺利进行。

4.2凝血机制差:[3]血流动力学分析表明,老年人循环系统的功能随年龄而发生生理改变,老年人的血循环时间也在增长,每增加10岁大约延长1秒。且老年人凝血机制差,当扎止血带握拳进行穿刺时,止血带扎痕成淤血紫斑,加上拳大握紧,使血管十分充盈,表面张力增大,当针头进入较管外壁及皮下组织引起血管反射性收缩,容易刺破,出现局部肿胀,在此情况下无法完成输液计划,我们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总结出不用止血带松拳穿刺法,取得较好的效果,[4]其依据是患者饮食正常,无腹泻,高热以及脱水者,其血管内血液充分盈压与血容易成正比,因此人体血容易正常情况下,静脉注射穿刺针刺入血管壁后,针尾均可见回血。如静脉压低未见回血,抬左手即在穿刺血管上方1cm处用食指向下轻轻推压该血管即可见回血,若准备穿刺时未见血管充盈不足,将一指压在被穿刺血管上端2-3cm处,受动力影响压力明显增加,从而增加远端浅脉的充盈度,使静脉穿刺容易成功,同时也避免松开止血管的外力作用导致穿刺针头在输液过程中滑出血管外,提高输液的成功率,也是减少渗漏率的方法之一。

4.3预防输液时活动受限,大部部分老年人有疲劳、烦躁的感觉,护士在巡视中应让患者了解完成输液的时间,并指导患者如何活动,可避免液体渗出,进餐时输液肢体如何摆放舒适、安全,其活动变有多大,什么样的体位不影响输液速度,全面观察,预防静脉输液并发症,加强护士在对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的巡视,观察这一环节中应明确和规范它的内容及程序,消除老年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由输液引起的不适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静脉输液这一治疗手段不仅仅停留在机械操作的水平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4在对老人静脉输液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构通技巧,老年人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反复强调,文化层次高的可采用书面材料,讲解及征求意见的形式,文化的多用讲解与示范教育形式。

4.5输液速度的控制,由于老年病人原有心脏疾患和生理上心脏负荷承受力下降,肾功能减退等因素,[5]因此输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输液过量、过快、导致心衰、肺水肿的发生,输液速度要均匀,同时,各种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使病人有安全感,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状态,并对老年病人说明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等,并及时告知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使病人能密切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1]作者:黄叶莉,山西护理杂志2000年第4期第14卷,论著,[2]作者:郑芳,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第8期34卷,分析。[3]作者:张志敏,实用护理杂志2000年第10期第16卷。

第二篇: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

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

[摘要]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老年人患者的逐步增加并且发病呈现反复性,致使住院时间与频数都日益提高,使得静脉输液成为治疗老年疾病的主要措施。随着老年人的机能退化与各器官的相对性生理老化,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弹性差、管壁硬化、回血减慢、皮肤松弛与血管轻脆等症状,且血管因多次或长期性输液出现较大损伤,因而老年病人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具有特殊性。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老年静脉的特点并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与危害等方面介绍了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以及对近年来有关静脉输液外渗的合理针对性护理策略进行综述,为明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护理策略提供指导。

[关键词] 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

据了解,2014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1.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且老龄化的趋势还再日趋严重,未富先老的问题已逐步成为民生所向。有相关报道证实,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生理、行为功能与心理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诱发自身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轻脆、反应迟钝以及疼痛感下降。这些问题在将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实践过程中会导致注射针头出现移位、注射部位回血及出血等,最终药液出现渗漏现象。静脉输液渗漏问题的发生不只给老年患者的精神与身体造成损伤,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患者的抢救时机,倘若护理不恰当,注射部位的组织可能会出现坏死或伤残。而由此带来的额外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医护人员与家属间的怀疑,最终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对老年静脉输液渗漏这一问题进行积极合理预防,并对出现该问题的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则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安全,促使患者康复, 并为老年患者的相关治疗提供合理保障。本文则从该角度出发,通过对老年静脉的特点、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以及对合理针对性护理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详见如下。1.老年静脉 1.1老年静脉的特点

汪玉珍2011年在中华民族民间医药发表的题为浅谈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与穿刺方法一文中指出[1],老年人的血管管壁出现硬化增厚、弹性降低、管腔变窄以及血管轻脆,而皮肤相应的肌组织出现松弛,最终造成老年人静脉输液部位的回血减慢、血管固定较易与凝血加速等。刘英华则在护理园地发表的老年患者静脉特点与穿刺方法一文中指出[2],众多老年病患的静脉管壁的厚度增加以及管腔则变得又硬又窄。静脉的弹性差甚至消失,造成其脆性的相应增加。在软组织与肌肉出现渐进性松弛的情况下,应用静脉穿刺技术则会造成老年病患的注射部位凝血速度加快而回血速度降低等症状。1.2老年静脉的生理病理变化

龙丽春[3]于2010年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与穿刺法的探讨一文中发现,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减少,而卧床时间相应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机体主要器官的相应老化造成负荷加重,功能下降受损,造成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问题,在静脉部位的变化主要集中于胶原纤维的增加而弹性纤维的大量减少、静脉瓣趋于狭窄以及血管内膜增厚,最终导致静脉血管硬化、脆化及其钙化等。王雪莲[4]则在相关文章中指出静脉的生理与病理性变化主要集中于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其自身凝血酶原的纤维增加,继而造成血小板的聚合力增强,使得血液凝固时间缩短,静脉内膜部位的弹性纤维减少,最终导致静脉弹性降低,个别出现硬化钙化。1.3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

阚宁[5]在临床护理杂志发表的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原因及其护理对策一文中指出,引发输液外渗的原因可主要分为三类:(1)自身问题:老年人器官退化,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扥慢性疾病的机率增加,血管管腔狭窄、管壁硬化、弹性变差、血管松脆、回血变慢以及皮肤松弛发生率提高,生理、行为功能与心理等逐步减退,造成注射针头出现移位等;(2)外力因素:由于老年病患的输液速度较慢,疲劳度高且时间久,肌肉易出现不自主运动、因而选择利于活动且较舒适的位置进行静脉输液,患者的上厕所或取物品时会导致针头脱出;(3)技术因素: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药物推注的作用力使用不当及其针头固定不牢靠等问题造成输液外渗,当然输液管道堵塞与维护不恰当也是造成渗漏的原因之一。

田茂利[6]等在中华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的对105例老年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透性损伤的原因与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任务药物外渗完全是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结论,已改变现有的护理格局。其发现,患者的局部血管与全身状况使得药物渗透至静脉血管外的可能性增高。其原因主要包括: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患者;长期的进行高渗液输送与静脉痉挛等。例如,进行多次静脉穿刺操作易致使老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变性问题,个别老年患者因末梢循环欠佳造成药物在局部血管的血药浓度存留时间增长或相应增高,造成血管损伤,最终致使静脉输液使老年患者的外渗漏渗发生率增加。其研究还发现,具有糖尿病问题的老年病人,因为自身代谢异常致使外周血管出现病变甚至是血管造成缺血、运动及其感觉神经病变,最终使得局部感染、静脉炎、坏死与血栓的发生率提升。2.老年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

安全管理[7]的意义是指以保障患者的精神与身体健康为旨进而针对可能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有效与科学的控制。现今静脉注射技术应用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其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逐步增加,其发生原因是因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没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伴随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老年静脉输液渗漏问题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扎针等技术水平、优质的信息沟通、加强医疗环境的改善及其着重静脉注射的排气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老年静脉输液渗漏等过程提供合理的治疗基础。静脉输液安全的可靠性可提升老年的医疗安全程度。2.1 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老年静脉注射药物外渗主要发生于中心及外周静脉,部分也发生于各种类型的注射通道装置,其主要涵盖植入泵、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非隧道三中心静脉导管及其硬膜外与骨内的输液方式。据相关统计,老年外周静脉的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发生率可达0.2%-6.4%,而中心静脉的药物出现外渗的发生率为0.4%-4.9%。卢文英[8]在泰山医学院学报发表的题为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发现,采取静脉输液治疗疾病的200例老年病患的主要输液故障发生率表现为:外渗病例7人,占比重为3.5%,输液不滴与针头拔出的发生率分别是4%与17.5%,而老年病患穿刺一次即输液成功的发生率仅为80%。

张煜[9]等发表的开展OCC活动以减少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探讨一文中发现,在QCC之前药物外渗的例数为356例,占整体比重约为16.7%;而应用QCC活动后,患者药物外渗的例数仅为90例,占整体的3.3%,其证明此活动可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2.2药物外渗的危害

江舒琪[10]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发表的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外渗原因的分析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呼吸内科的89位应用静脉输液技术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主要危害表现为:治疗部位的肿胀与疼痛及其中度直至重度的疼痛。相应的常见表现为刺痛、灼烧、回抽均无回血、局部红肿与部分水炮等,最终因皮肤变硬变黑而形成恶性溃疡等。

周书萍[11]则在2010年发表的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中对外渗造成的机体损伤等方面进行了详见介绍。具体表现为:(1)局部组织损伤:外渗状况较轻者的注射部位易充血酸胀甚至产生疼痛感;而状况严重患者的局部组织会产生水泡甚至破损,且伴发灼烧与刺痛感。炎症介质的介导与药物的毒性作用最终引发局部组织的坏死,皮肤出现溃疡;(2)血管损伤:老年静脉组织外渗造成的周围血管的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进而使血管管壁变硬变厚、管腔狭窄或堵塞、与血管痉挛等,最终出现静脉炎问题;(3)骨筋膜综合征:因药液大量渗漏至组织内部,皮肤的扩张程度加大,造成血液间的供应困难,最终引发神经与肌肉部位的缺氧缺血,使代谢废物增多。而药液本身造成的增透性明显的毛细血管导致药液过多渗入至骨筋膜的间隔部位,使得压力得以更大提高造成缺血-水肿再缺血的极恶循环,最终使机体的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甚至是残疾等。3.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措施 3.1 血管的恰当选择

依据不同药液所具有的性质以选择恰当的血管, 同时要着重弹性佳、粗直、滑动性低以及固定方便的静脉。对于长期进行输液的老年患者则应进行有针对性地合理使用与保护静脉, 通常从肢体的远端直至近端, 由小静脉过渡至大静脉, 同时静脉一个进行更换交替使用[12]。对靠近关节、受伤、瘢痕与感染相关的静脉尽量避免使用;有病变组织或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也应避免使用;同样在关节处及其掌侧部位也应避免穿刺,[13]其原因在于掌侧神经在体内的分布较为丰富, 使得疼痛的敏感性增强, 而关节部位因本身活动较大, 血管固定较为困难, 因而血管易出现刺破从而造成注射部位的药液外渗。同时使用热敷技术以辅助自身循环差、穿刺困难或静脉出现塌陷的老年病人,保障血管充盈程度,以提升静脉穿刺技术的成功率。待穿刺成功以后,应用胶布将穿刺针正确固定, 在必要情况下可使用保护性地约束手段, 从而防止因外力的过度牵拉造成针头在老年血管内的活动以减少针头脱出或移位的发生率。3.2 微粒数量的有效控制

静脉输液的全程规范操作须加强无菌的观念, 进而将操作流程规范化。相关研究发现, 在加药前可使用75%乙醇浸泡过的棉签对安瓿进行消毒后再掰开, 减少针头多次反复使用问题的发生率,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头。进行抽药工作时应垂直地将针头插入安瓿瓶底部,应用微孔滤过膜以过滤部分杂质的的输液管可最终使得静脉输液的微粒有效滤除率达到80 %以上。3.3 护工的责任感与耐心培训

医护人员须对输液患者与家属进行输液宣教工作, 其主要包括对输液的目的、输液全程中须注意的环节与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 同时指导家属及病人进行自我观察[14-15]。在输液的过程中强调巡视管理的重要性, 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耐心[16],可使用输液与巡视的登记卡并详细记录每次巡查后病人输液的情况, 并严格规范执行交接班与分级护理等程序。3.4 护工扎针等基本技能的培训

静脉输液相关的穿刺技术有效提高, 力求做到一针见血;待穿刺成功完成后须将针头妥善固定;严防针头出现滑脱或血管壁出现划破。老年病人的主诉须格外注意, 一旦病人提示输液注射部位出现不适, 须立即对相应部位进行观察处理, 若发现静脉注射渗透应及时对注射部位进行更换, 并根据渗漏的危害程度而给予50 %硫酸镁对局部进行湿敷。输液完毕应采用新拔针技术, 其实指首先拔出针头, 然后对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进行5min ~ 10 min的按压,且力道均匀适中[17]。同时可使用5.5号静脉留置针[18],因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低, 固定性较易, 静脉穿刺次数得以有效减少,成功率高,从而使得病人的浅表静脉总破坏程度降低, 最终静脉炎与静脉渗出的发生率降低。3.5 不同药物的针对性护理

向老年患者输注20 %甘露醇等高渗溶液时应对药液进行加热再使用或采用局部注射部位热敷技术,从而降低血管扩张的程度、加速血液循环, 对因过速加压造成的药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减小。在持续应用间羟胺与多巴胺等血管收缩性药物时[19], 可将静脉的两条通道同时打开, 每隔2-4 h 静脉交替输注将不含升压药及其富含升压药液, 以严防因药物自身对血管产生的强力刺激造成的血管损伤。另外,在将化疗药物进行静脉输注时要最大化稀释, 在给药的前后使用0.9%的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20], 从而确保针头完全地处于血管内时再行给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汪玉珍.浅谈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的方法[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11,24:105.[2]刘英华.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J].护理园地,2013,9:489-490.[3]龙丽春.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法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06.[4]王雪莲.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特点及输液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5(3C):125.[5]阚宁.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38-239.[6]田茂利,秦兰芳,张金莲.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护理体会[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13,11:152.[7]邴娜.社区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J].医院运营,2015,05(a):100-101.[8]卢文英,江海燕,杨燕梅.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8):766-769.[9]张煜,袁王莉.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2015,28(26):180.[10]江舒琪.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9):1328-1329.[11]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453-454.[12]刘忠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72-5173.[13]伍美幼,彭艳丽.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12,19:101.[14] 谷广芳,李园,刘国芬.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J].人力资源,2010,5(28):218-219.[15] 陈爱桃.老年患者77例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72-73.[16] 秦辉.老年病人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会议论文,2013.[17] 许春叶,刘杏仙,叶彩顺,杨艳青,林漓.细节护理在门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基础护理,2015,21(6):94-95.[18] 孔萍.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要素与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14,35(25):5735-5737.[19] 韩丽荣,柳丽玲,邹丽艳,刘淑梅,吴俊满.65 例老年静脉输液外渗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 21(1):136-137.[20] 姬伟.老年人静脉输液的护理进展[J].会议论文,2012-07-13:334-336.

第三篇:静脉输液渗漏的观察及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渗漏的观察及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但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病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一些主观原因有关。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渗漏问题,是保障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治疗液体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提高静脉利用率。

一、常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药物

1)抗生素类

A.青霉素类 青霉素钠、舒氨西林、氨苄青霉素、新治君等。

B.头孢菌素类 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呋新钠、头孢噻肟钠、头孢米诺钠等。

C.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等。

D.氨基糖苷类 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等。

E.其他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白霉素等。

2)高渗溶液 甘露醇、山梨醇等。

3)阳离子溶液 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

4)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巴胺等。

5)扩血管药 葛根素、丹参、碟脉灵、血栓通、培丙脂、丹奥等。

6)抗癌药物类(略)。

二、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三、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四、具体方法

1.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

(1)肿块<5cm×5cm时,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行)。

(2)肿块>5cm×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2.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

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目的)。

3.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

(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

(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3)苏打外渗:局部用利多卡因+vitC封闭,再用硫酸镁湿敷.注意点: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

4.扩血管药物 上述方法均可采用。5.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6.化疗药物外渗

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回的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

同时也可按医嘱予以

(1)可选择性的注入25mg氢化考的松,然后拔掉针头。

(2)保留针头,用2%普鲁卡因2ml加地塞米松1ml做局部封闭。

(3)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湿敷或冰敷。

(4)抬高患肢。

(5)避免局部按压,密切观察。

(6)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抗癌药物应行二步注射法:盐水引路-药物输注-盐水冲注,而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细胞则没有作用.利多卡因则具有止痛消肿的作用.我们认为:

① 封闭应在渗漏后1h内,越早越好;

② 应尽最大范围的全封闭;

③ 封闭的方法必须正确,才能将痛苦减少到最低从而使其尽早

恢复。

五、液体外渗的预防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六、预防措施

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血管的选择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6.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第四篇: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方法和体会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方法和体会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医院中老年人口也相应增加,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静脉输液成为人们患病后康复的常用治疗方法。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老年人对静脉穿刺输液治疗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所以,提高老年人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显的尤为重要。现将随机抽取的650例老年患者穿刺的方法总结如下:对象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门诊进行静脉轮流的老年患者650例,年龄56~89岁,男性260例、女性390例。方法

2.1 选择静脉

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选择手背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老年人血管逐渐硬化,弹性减弱,脆性大,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必须认真选择静脉,以免反复穿刺。

2.2 选择适宜的针头

穿刺时所用的针头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因此针头的选择也是很重要,因此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老年人可选用5.5号针头输液,进针时,针头型号小,针头细,针尖锐利,针尖斜面短,入皮阻力小,对皮肤及血管损伤面积小,患者疼痛减轻。

2.3 正确应用止血带

在静脉输液时,护士为使静脉更加充盈,将止血带扎在皮肤上,由于皮肤摩擦力较大,局部皮肤出现扭曲,这也是引发疼痛的一个原因。因此将止血带扎在自行设计好的静脉垫上,可避免止血带与皮肤直接接触,减轻止血带对皮肤的摩擦力,从而减轻疼痛。

2.4 进针的角度

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动作轻稳是穿刺成功和无痛的因素之一。穿刺时以20~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好针头即可。

2.5 穿刺点的固定

输液针头的固定是保证轮流通畅的关键。将第一条胶布先贴于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以输液贴代替胶布时应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敷料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料,使之与皮肤妥帖,此方法避免了一侧滚动法固定所造成的胶带粘贴部位皮肤的张力性损伤。体会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正确的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是穿刺成功的关键,选择适宜的针头是穿刺成功的基础,并给予的有效固定,所以运用和做好静脉穿刺的各种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探讨.当代护士.2008,8.[2]党文美.静脉穿刺的方法和体会.包头医学.2007,31(1).

第五篇:三种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后的护理

三种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后的护理

儿科

洪清香

[摘要]药物外渗的情况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常有发生。有些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漏出血管后,很快会被组织吸收而不会出现不良后果。而有些药物如多巴胺、甘露醇、葡萄糖酸钙等,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情况,如果不及时给予处理,则会造成局部组织的硬肿,甚至于坏死。这样,不仅给患者造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极大痛苦,也给我们的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因此,当这三种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后如何进行护理,就成为我们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关键词]药液外渗;

护理;

多巴胺; 甘露醇;

葡萄糖酸钙

药液外渗是指在静脉给药过程中,药物没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是漏出于血管外,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的肿胀,甚至于坏死。尤其是对新生儿及婴幼儿,静脉给药途径大多为头皮静脉及四肢小静脉,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药液外渗的情况,特别是高渗溶液漏出血管后,就会造成局部组织的肿胀,甚至于坏死。这样,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极大痛苦,也给我们的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现在就将本人在护理工作中摸索出的这三种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外渗后的补救措施介绍如下。1多巴胺(3—羥硌胺,儿茶酚乙胺)

本品为体内合成肾上腺素的前体,也是中枢神经递质之一,具有B受体激动作用,也有a受体激动作用。另外,还可兴奋心、肾、肠系膜、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多巴胺受体。效应与剂量有关[1]。我院新生儿监护室因为收治的患儿大多数是早产儿及窒息的新生儿,他们基本上都存在着心率异常的情况,故应用多巴胺的几率比较高。应用多巴胺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难免就会发生药液外渗的情况。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情况,工作中多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例如,有1例重度窒息的患儿,因缺氧严重,其头皮静脉不易查找,故我们在穿刺时就选择了手背静脉。在给其泵人多巴胺的过程中,由于药液外渗,导致患儿的手背及腕部皮肤局部组织肿胀明显。由于多巴胺在大量积聚于局部组织是,可兴奋a受体,使外周血管收缩。因此,我们采取热敷疗法、酚妥拉明湿敷、酒精湿敷法。用热毛巾、酚妥拉明纱布、酒精纱布长时时间地敷在患儿手臂药液外渗的地方,使患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的正常。并不是所有药液外渗部位都给于热敷,而应根据外渗药液的特性决定。应注意措施必须在药液外渗12h内进行,如果药液外渗后超过12h,注射部位皮肤暗红,已产生局部组织出血、出水泡,若此时热敷,使局部组织湿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快速组织坏死,故不能用热敷,可用芦荟或土豆片贴敷,因其有消肿消炎之功效。2 甘露醇

本品为多醇糖,是高高渗性脱水利尿剂,静脉注射能提高血浆渗透压而使组织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及眼内压;另外,还能增加血容量及扩张肾小球小动脉而增加肾血液量,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几乎不被肾小管再吸收,可使水和电解质同时排出,产生脱水及利尿作用。如果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发生外渗现象,则可导致局部组织肿胀,甚至于坏死[1],因此,当应用甘露醇进行静脉输液时,一定要密切观察其输液情况。静脉推注时,如发现血管红肿外渗的情况,要及时给予处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浸湿于50%的硫酸镁、75%的酒精中的纱布块冷湿敷于药液外渗处,湿敷的时间要尽可能长一些,使其能够充分地作用于渗药部位的组织,以促进患者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但硫酸镁的高渗作用往往在急性期使皮损局部痛感增强。故酒精优于硫酸镁。3葡萄糖酸钙

本品可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正常兴奋性;促进骨骼和牙齿的钙化;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洋地黄的毒性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壁的致密性;参与凝血过程;与镁离子有竞争性拮抗作用[1];本品对组织刺激大。因为本品有刺激性,所以在静脉给药

过程中要避免药液外渗而引起局部组织的肿胀,甚至于坏死。如果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情况,则视药液外渗时间的长短来决定处理方法。即如药液渗出的时间不超过24h,则可将浸湿于50%的硫酸镁中的纱布块冷湿敷于药液外渗处,即可避免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若药液外渗后超过124h,则渗药部位的组织可出现水疱,水疱被吸收后就会在此部位出现钙化点,时间一长此部位的组织就会发生坏死,最后坏死部位出现组织凹陷。如果凹陷部位是头皮部位,则会影响此部位头发的生长。因此,在出现水疱及钙化点时,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擦洗患处的皮肤并涂上湿润烧伤膏,每日二次,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后患处会逐渐再生出新的组织。如果是头皮部位则会在此部位长出新的头发。故应用钙剂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外渗,及时有效的处理。

总之,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要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严防药液外渗,如果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情况,要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以免渗药部位的组织发生肿胀,甚至于坏死,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专业理论、操作技巧、新知识等方面有重点地对护士开展继续教育,促进专业发展十分必要[2]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3]。有报道[3],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张荣娜,叶红,蔡文红儿科用药手册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10,374,499。[2]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3]李欣欣,刘钟梅,张全英,等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1。

下载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年静脉两种注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渗漏率的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