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种粮大户 一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指导之申论范文
——种粮大户 一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种粮大户在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深入调查研究种粮大户的发展状况,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及时完善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措施,对于充分调动并保持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种粮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粮大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种粮大户是为了进行规模化经营,在一定条件下由农户跨区、跨村、跨屯转入土地逐渐形成的。从划分标准来看,在北方地区一般将拥有100亩以上耕地的农户统计为种粮大户,南方则以30亩为标准。从土地组成来看,北方地区的种粮大户中,有53.72%的土地来自自家承包地,25.8%来自土地短期流转,10.83%来自长期租赁,1.45%来自拍卖。南方的种粮大户中,有22.71%的土地来自自家承包地,54.38%是短期流转,14.24%是长期租赁,1.06%是拍卖。
种粮大户为稳定市场供应、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首先,种粮大户数量在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7.84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9744.08万亩。其中黑龙江省和黑龙江垦区的规模种粮户合计超过了30万户,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种粮大户均超过5万户。第二,种粮大户全年的粮食产量已达到相当规模。黑龙江垦区、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种粮大户所生产的粮食分别占到垦区和当地粮食总产量的84%、27.5%和18.51%。第三,种粮大户亩均产出水平较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在黑龙江垦区和吉林省,种粮大户每亩年均产粮460.8公斤和562公斤,分别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1.7%和30.4%。福建省种粮大户每亩年均产出727公斤,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另外,种粮大户生产的粮食基本上都是商品粮,而商品粮在稳定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种粮大户弥补了农业剩余空间、有效推动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种粮的收益水平相对较低、机会成本较高,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提高。在一些地区已出现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农田长期处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于分割、分散状态,甚至土地闲置、撂荒现象也时有发生。种粮大户的兴起恰好能够弥补农业剩余空间,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土地资源逐渐集中到种养能手和种田大户手中,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当粮食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更加有利于农户取得贷款,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从而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让农民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种粮大户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调查表明,种粮大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投入较多,2008年北方地区19省种粮大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计达66.3亿元,南方12省种粮大户投入达7.71亿元。而且,种粮大户都广泛采用农机作业,装备水平较高,2008年北方地区种粮大户拥有农机77.3万台套,每万亩平均82.77台套,南方地区拥有农机36.76万台套,万亩农机236.23台套。一些种粮大户还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机的作业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提高了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种粮大户也始终走在前面,他们普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深翻、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等重要农业技术,有的大户还与当地农业院校、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甘肃省种粮大户承担着26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任务,占全省的70%以上。辽宁省种粮大户机械化水平比全省综合农机化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使用良种的农户占到当地种粮大户的98%。
二、当前种粮大户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当前,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种粮收益,成为我国保持粮食稳定供给的制约因素。
一是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种粮收益不稳。首先,种粮大户自家劳动力常常不能满足生产所需,雇工现象普遍。我们对335个样本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常年雇工的农户占17%,季节性雇工占44%。近年来,雇工工资成本有较大涨幅,雇工费用已占到种粮大户生产成本的34%—35%。其次,农资成本高涨。从2005年到2009年,河南省的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一直在以10%的速度增加。最近两年来,重庆市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年均涨幅普遍在13%以上。第三,土地流转费用高。对164个样本户的统计结果表明,2009年这些农户一共转入1.21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万亩耕地,流转费用合计313.59万元,亩均259元。第四,农机具购买成本和服务成本有大幅增加。在安徽的调研表明,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年均农机购买、使用费用高达80—90元/亩。另外,由于30亩以下的农户主要依靠农机服务,他们为此支付的费用达到44—62元/亩。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社会化服务不足。我国的灌溉工程绝大部分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条件差,使用寿命较短,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以湖北省为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各类蓄水工程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渠道排灌效率衰减率在50%以上。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6%,一半以上的水库为病险水库。到今天,河南省仍有5000万亩中低产田,其中2200多万亩缺乏抗灾能力。即使像广东省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也仅占64%,中低产田比例达到了62%。另外,社会化服务不足也造成了不少生产问题难以解决。在我们调查的335个样本户中,种粮大户获得以下服务的比例分别为:市场价格信息服务15%、技术培训19%、技术人员和专家的现场指导13%、病虫害防治服务23%、农机作业服务20%、市场价格信息15%。
三是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大,销售价格偏低。2008年,有30个省份提供了种粮大户的经济损失情况,这些损失总计43.82亿元,其中,病害损失17.05%、自然灾害损失44.35%、意外损失1.64%、市场波动36%,自然灾害损失与市场波动对种粮大户的影响最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经济损失的80%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种粮大户没有烘干和仓储设备,又迫于上缴租金、还贷款等巨大压力,多数农户只能选择一经收获马上销售农产品,这使得他们在销售环节的损失也比较大。
四是取得信贷资金不足,缺乏投入能力。
对31个省市的调查表明,2008年种粮大户户均得到贷款1.2万元,每亩贷款87元,其中,规模在30—49亩的种粮大户户均得到2000元,每亩经营面积仅获得贷款53元。而有321152户、108597户、37490户、11809户、2686户分别需要5万元以下、5万—10万元、10万—20万元、20万—50万元、50万元以上的贷款。粗略估计,这48万多户种粮大户至少有270亿元以上的贷款需求未能满足。
五是土地流转服务不够,长期投入受到制约。当前,种粮大户转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入的土地期限普遍较短,其中51.21%的种粮户的土地流转期限是1—2年,19.72%的种粮户的流转期限为3—5年。而且不少土地流转采用的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导致纠纷不断。由于长期收益不能为自己获得,种粮大户普遍缺乏长期投入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土地平整、改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投入的种粮大户不足10%。
三、完善政策,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发展
种粮大户的兴起代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扶持他们发展,已成为我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遵循农业自身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专项扶持规划,建立瞄准机制。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的快速转变,在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新增千亿斤、主体功能区规划、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等重大规划中,国家应对种粮大户给予专门扶持。同时要注意到,种粮大户的数量庞大且具有动态性,各地的发展情况差异很大。从长期来看,很有必要确立一套专门的制度,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系统摸清各地情况,准确监测种粮大户的数量、结构、基本特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各地制定具体扶持办法提供依据。另外,要对种粮大户实行专门登记,实行动态管理。调研表明,常年雇工经营的种粮大户雇工成本很高而相对收益不足,种粮效益并不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提高,也就是说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因此,季节性雇工的种粮大户应成为重点扶持对象。考虑到各地差异很大,可由中央确定种粮大户的基本划分标准,制定一般性政策,由地方根据当地实际具体参照执行。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明确资金主要用途。为切实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支持力度,将有关种粮大户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建议中央财政对种粮合作社、种粮专业农户实行专项补贴,在此基础上由省、市、县和乡镇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种粮大户的发展需要和自身财力状况,加大资金投入和奖补力度。与现有普惠制的种粮“直补”不同,对种粮大户补贴应该是特惠制的补贴。应秉持效果独到、整合资源的原则,合理确定资金的支出范围和使用重点。我们建议,专项扶持资金应重点用于对种粮大户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素质与技能、使用金融保险服务、购买和使用农机具、施用有机肥等方面投入支出的补贴和奖励。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粮食增产创造条件。要继续增加对农地整理、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地力提升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改造,重点解决好种粮大户机耕道、晾晒场、仓储设施、新建晒场和仓贮设施等基本条件不足的问题。现阶段,我们还要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和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农户权益。当前,要深入落实赋予农民长久承包经营权政策,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为保护农民权益提供制度保障。要着力提升面向种粮大户的金融保险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农信社要把种粮大户作为优先支持对象,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缓解规模经营者季节性、临时性的资金需求。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种粮大户还应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种粮大户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此外,财政应该考虑对投保农户给予一定保费补贴,通过农业保险机制分散和降低种粮大户的生产经营风险。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3
第二篇:种粮大户 一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公务员笔试申论范文:种粮大户 一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近年来,种粮大户在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深入调查研究种粮大户的发展状况,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及时完善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措施,对于充分调动并保持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种粮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粮大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种粮大户是为了进行规模化经营,在一定条件下由农户跨区、跨村、跨屯转入土地逐渐形成的。从划分标准来看,在北方地区一般将拥有100亩以上耕地的农户统计为种粮大户,南方则以30亩为标准。从土地组成来看,北方地区的种粮大户中,有53.72%的土地来自自家承包地,25.8%来自土地短期流转,10.83%来自长期租赁,1.45%来自拍卖。南方的种粮大户中,有22.71%的土地来自自家承包地,54.38%是短期流转,14.24%是长期租赁,1.06%是拍卖。
种粮大户为稳定市场供应、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首先,种粮大户数量在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7.84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9744.08万亩。其中黑龙江省和黑龙江垦区的规模种粮户合计超过了30万户,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种粮大户均超过5万户。第二,种粮大户全年的粮食产量已达到相当规模。黑龙江垦区、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种粮大户所生产的粮食分别占到垦区和当地粮食总产量的84%、27.5%和18.51%。第三,种粮大户亩均产出水平较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在黑龙江垦区和吉林省,种粮大户每亩年均产粮460.8公斤和562公斤,分别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1.7%和30.4%。福建省种粮大户每亩年均产出727公斤,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另外,种粮大户生产的粮食基本上都是商品粮,而商品粮在稳定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种粮大户弥补了农业剩余空间、有效推动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种粮的收益水平相对较低、机会成本较高,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提高。在一些地区已出现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农田长期处于分割、分散状态,甚至土地闲置、撂荒现象也时有发生。种粮大户的兴起恰好能够弥补农业剩余空间,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土地资源逐渐集中到种养能手和种田大户手中,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当粮食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更加有利于农户取得贷款,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从而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让农民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种粮大户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调查表明,种粮大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投入较多,2008年北方地区19省种粮大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计达66.3亿元,南方12省种粮大户投入达7.71亿元。而且,种粮大户都广泛采用农机作业,装备水平较高,2008年北方地区种粮大户拥有农机77.3万台套,每万亩平均82.77台套,南方地区拥有农机36.76万台套,万亩农机236.23台套。一些种粮大户还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机的作业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提高了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种粮大户也始终走在前面,他们普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深翻、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等重要农业技术,有的大户还与当地农业院校、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甘肃省种粮大户承担着26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任务,占全省的70%以上。辽宁省种粮大户机械化水平比全省综合农机化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使用良种的农户占到当地种粮大户的98%。
二、当前种粮大户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当前,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种粮收益,成为我国保持粮食稳定供给的制约因素。
一是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种粮收益不稳。首先,种粮大户自家劳动力常常不能满足生产所需,雇工现象普遍。我们对335个样本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常年雇工的农户占17%,季节性雇工占44%。近年来,雇工工资成本有较大涨幅,雇工费用已占到种粮大户生产成本的34%—35%。其次,农资成本高涨。从2005年到2009年,河南省的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一直在以10%的速度增加。最近两年来,重庆市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年均涨幅普遍在13%以上。第三,土地流转费用高。对164个样本户的统计结果表明,2009年这些农户一共转入1.21万亩耕地,流转费用合计313.59万元,亩均259元。第四,农机具购买成本和服务成本有大幅增加。在安徽的调研表明,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年均农机购买、使用费用高达80—90元/亩。另外,由于30亩以下的农户主要依靠农机服务,他们为此支付的费用达到44—62元/亩。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社会化服务不足。我国的灌溉工程绝大部分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条件差,使用寿命较短,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以湖北省为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各类蓄水工程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渠道排灌效率衰减率在50%以上。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6%,一半以上的水库为病险水库。到今天,河南省仍有5000万亩中低产田,其中2200多万亩缺乏抗灾能力。即使像广东省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也仅占64%,中低产田比例达到了62%。另外,社会化服务不足也造成了不少生产问题难以解决。在我们调查的335个样本户中,种粮大户获得以下服务的比例分别为:市场价格信息服务15%、技术培训19%、技术人员和专家的现场指导13%、病虫害防治服务23%、农机作业服务20%、市场价格信息15%。
三是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大,销售价格偏低。2008年,有30个省份提供了种粮大户的经济损失情况,这些损失总计43.82亿元,其中,病害损失17.05%、自然灾害损失44.35%、意外损失1.64%、市场波动36%,自然灾害损失与市场波动对种粮大户的影响最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经济损失的80%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种粮大户没有烘干和仓储设备,又迫于上缴租金、还贷款等巨大压力,多数农户只能选择一经收获马上销售农产品,这使得他们在销售环节的损失也比较大。
四是取得信贷资金不足,缺乏投入能力。对31个省市的调查表明,2008年种粮大户户均得到贷款1.2万元,每亩贷款87元,其中,规模在30—49亩的种粮大户户均得到2000元,每亩经营面积仅获得贷款53元。而有321152户、108597户、37490户、11809户、2686户分别需要5万元以下、5万—10万元、10万—20万元、20万—50万元、50万元以上的贷款。粗略估计,这48万多户种粮大户至少有270亿元以上的贷款需求未能满足
第三篇:农技协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技协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国孝
我是2001年开始从事农技协工作的,并担任吉林市农技协会会长。多年的协会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到,农技协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网络健全、信息畅通、地位超脱的优势。农业农村的繁荣,为农技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农技协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特别是中国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农技协建设越来越好,发展越来越快,作用越来越大。目前,我市491个农技协、4万多名会员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普生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技协为拉动农村经济注入了生机
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农技协拉动能力强的优势,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农技协根本任务,创造发展机遇,提高拉动农村经济的能力。一是发展科技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几年来,我们组织各级农技协领先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蛟河市黄松甸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2003年全镇黑木耳发展到3200万袋,可产黑木耳干品900吨,产值达3600万元。2005年全镇人工栽培黑木耳1.37亿袋,全镇实现产值2.47亿元,人均增加纯收入6600元。2007年全镇黑木耳栽培2亿袋,实现产值4亿元。在黄松甸专业技术协会的带动下,全市人工栽培黑木耳5亿袋,实现产值10亿元,不仅实现了全镇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拉动了蛟河全市经济增长。船营区欢喜乡无公害蔬菜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多年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全乡种植蔬菜大棚1000余个,创经济效益2000万元。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已推广到桦甸市、磐石市和永吉县,全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二是发展规模型产业,提升农村经济增长。几年来,各级农技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生产规模,率先发展集约化产业。永吉县北大湖果树专业技术协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农民种植果树,由过去几十公顷,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公顷,年产金红苹果3万多吨,果品收入超过千万元,仅果品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到3370元,目前果品远销20多个省、自治区,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舒兰市天永有机食品专业技术协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注重发展规模经济,不断扩大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由几十公顷试验田发展到现在的1580公顷,由1个乡镇发展到两个地区7个乡镇,不但形成了产业链,而且成为提升舒兰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发展外向型产业,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几年来,各级农技协抢先发展对外产业,加大对外贸易。永吉县三家子浩江紫苏专业技术协会,抢先发展域外经济,多年来与外国建立贸易往来,仅紫苏一项交易额就达到千万元以上。目前,浩江紫苏协会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产业越做越大,拉动了各地和周边8个乡镇的经济发展。蛟河市沙棘专业技术协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沙棘饮品产业,生产沙棘酒、沙棘油、沙棘饮料系列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成为拉动农村经济的一个重点产业。
农技协为提高农民素质奠定了基础
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核心。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依靠力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农技协技术力量强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一是创办农民科普学校,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永吉县皓月乡以农技协为依托,创办了农民科普学校,4年来,参加授课的农民学员达3000余名。桦甸市农技协与桦甸市教育局联办了科普培训学校,利用教育部门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3年来,受
教育农民达6万多人。目前,我市以农技协为依托建立科普学校、农村科普活动站达120个,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举办各类培训。几年来,我们以协会会员为主体,以外出务工人员为重点,以广大农民掌握农村适用技术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教育活动。2000年以来,我们加大对农技协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市农技协每年组织上百名专家到基层协会,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目前,有4万多名协会会员接受了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培训村级科普推广员1万多人。2003年以来,为适应外出打工人员的需要,各级农技协加大了对农村务工人员的培训,经过培训有近千名外出打工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了外出人员闯市场的能力。协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推广农村适用技术作为重点,帮助广大农民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科学本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几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达6000余次,参加培训农民达15万人次。目前,绝大多数农民都能掌握1—2项农业生产新技术,对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几年来,我们以农技协为依托,开展了科普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目前建有各类科普示范基地300多个。我们充分利用科普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组织广大农民参观学习、经验交流,不仅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普意识,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农技协为推动农村科普增添了活力
新农村建设,普及农村科学知识是重点。农村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普工作的难点、重点。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普及农村科学知识,用科学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建立农村社会良好环境的基础。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技协参与能力强的优势,组织各级农技协开展农村科普活动。一是举办农村科普大集。2000年以来,我们组织各级农技协利用“科技之冬”开展农村科普大集活动。通过农村科普大集、科普进农家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目前,有数百个农技协、数百名专家、数百万农民参加了科普大集活动,扩大了农村科普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龙潭区农技协在乌拉街举办的满族特色科普大集,船营区农技协在新林村举办的科普乡下行,蛟河市农技协举办的就业科普大集,对推动农村科普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二是举办农产品展示。几年来,各级农技协紧紧围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活动,加快了农产品推介和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市葡萄种植专业技术协会每年举办一次葡萄种植专家经验交流、产品推介会,不但推广了新技术、新品种,而且普及了农村科学知识。舒兰市农技协与禾田农用机械厂联合举办农产品展示活动。协会组织,企业搭台,农民唱戏,推介农民手工艺、农村土特产、农用机械上百种产品,有万名农民参加了产品展示活动,也把农村科学普及落到实处。三是举办科普图片巡回展。几年来,各级农技协采取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的图片展的形式宣传农用科普知识,收到了明显效果。我们充分利用科普活动周、科普大集、科技下乡集中开展科普图片巡回展。深入到乡镇村屯,把科普送到千家万户。近年来,我们按着《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关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要求,制作展板200多块,增加了新的内容,把普及农村科学知识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转变民风,为新农村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农技协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目的。农民增收致富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农民富裕了,才得以真正实现小康社会。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技协带动能力强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民创造增收致富的条件。一是协会帮。几年来,各级农技协结合实际,就近就地
开展帮扶活动。舒兰市蔬菜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开展了“三、三、一”科技扶贫活动,即每个协会会员帮扶3户农民,每户要有3个品种试验项目,每户年保收入1万元。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而且使农民致富得到了保障。舒兰市新安街桂家村,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小山村,为了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20多户村民成立了黑木耳种植专业技术协会,目前年种植黑木耳300多万袋,年纯收入达300万元,是粮食收入的两倍。船营区欢喜乡养鸡专业技术协会,在会长叶凤云的带领下,帮农户发展肉食鸡,目前全乡养鸡达30万只,年收入150余万元,还无偿为全市养鸡业户提供饲养技术和管理知识。二是会员带。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协会会员的带动作用,让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蛟河草莓专业技术协会李怀才,多年来向广大农民传授草莓种植技术,并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发展草莓专业户1000多户,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科技致富带了好头。龙潭区酿酒山葡萄种植专业技术协会会长白翔宇,充分发挥自身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特长,为农户传授山葡萄种植栽培技术,为农民优惠提供20余种优质葡萄苗,带领农户发展种植产业,目前全地区种植山葡萄达7000多亩,年创收2000万元,带动了农民科技致富。磐石市富太育肥牛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刘刚,带头发展黄牛养殖,不仅自己年纯收入数十万元,而且带领农户增收致富,目前,育肥牛每年可就地转化粮食700多吨,玉米桔杆1000多吨,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三是搭平台。2003年市农技协与市通信学会共同开设了168语音信息服务平台,收录农村适用信息1500多条,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方面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疑难疾病的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很受农民的欢迎。5年来,农民咨询已达5万多次,日咨询量达30—40次,基本满足了农民所用生产技术、所需管理方法的需要。四是建热线。2003年,我市以农技协为依托,组织30多名专家建立专家咨询服务热线,常年为农民开展咨询活动。食用菌专家赵承忠是研究食用菌生产技术的高手,常年为食用菌农户解决疑难问题。食用菌种植技术要求高,管理严格,赵承忠总是亲临现场指导食用菌栽培技术。几年来,他一边推广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一边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已帮扶1000多户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养鹿专家董焕财是远近闻名的养鹿大王,有多年养鹿经验,养鹿专业户有啥事都愿意找他。磐石市红旗岭镇有一养鹿专业户,买了80只带有结核病的鹿,由于不懂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造成药物中毒,董焕财接到热线后,立即打出租车赶到养鹿专业户的家,马上做了排毒处理,保住了病鹿的生命,挽回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蔬菜种植专业户黄明荣,是蔬菜种植能手,每年接听热线电话上千个,常年奔波于全市农村、乡镇、村屯,给农民办班讲课,深入农户家中手把手地教蔬菜种植技术,不仅解决老百姓吃菜的问题,而且也为农民致富创造了条件。
农技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了人才
新农村建设,培育人才是关键。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快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技协人才实力强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开展农村致富大王、能手评选活动。2002年以来,我们以农技协为主体,开展了致富大王、能手评选活动,有100名以上农民被评为吉林市科技致富大王、能手,有20名农民被评为吉林省科技致富大王、能手。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乡镇技术型管理干部,有的已成为村民科技致富的领头人,有的已成为懂科技、能致富的经济人。目前,我市农技协专业技术人员达2000余人,经过各级协会的努力,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有觉悟、懂技术、能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2005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我们以农技协为单位,开展了培训考试,由专家组评定。目前,我市有240多名农民获得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农民职称评定,调动了农民学科技、学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人才的成长。通过职称评定,加快了农村人才的流动,为农村专业
技术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三是建立人才库。几年来,我们把农技协专业性强、知名度高、贡献力大的专业人才纳入到人才库,作为农村人才开发资源。目前,有800多名农技协专业人员被列入到人才库,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利用创造了机遇,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我有这样的体会:农技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大学校,是培育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农技协建设,提高农技协服务功能,增强农技协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国孝,吉林市科协副主席,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
第四篇:申论时政热点:乡村社会治理重要力量
申论时政热点:乡村社会治理重要力量
有事都会找乡贤请教
在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贾林村,69岁的刁人贵的家是村里的“地标”。他家大门口挂着的“三和调解室”“三和人口文化书院”两块牌匾也特别醒目。堂屋 墙上还写着“家庭和美、邻里和谐、代际和谐”“宣讲法律、解读道德、共建和谐”的字样,这个小院落内还集合了书报阅读、婚姻计生法宣讲等多种功能。
被称为乡贤的刁人贵的工作得到了不少村民认可。“他是村里的贤人,我们有事都会找他请教。”村民高程喜说,2000年以前村里在赡养老人、生产分 配、修路修桥等方面矛盾频发。而老刁发动组织了“三和杯”竞赛活动,15年来坚持评选了12届好公婆、好媳妇等多个奖项,在评选活动中,让群众赶有目标、学有榜样,村里风气明显改善。
贾林村支书朱成奇说,现在村民不欠集体钱、自觉禁烧秸秆,全村多年无一例刑事犯罪、青少年犯罪、集体上访和重大安全事故。
“在我们这里,乡贤发挥的主要是文化治理、价值引领的作用。”太仓市双凤镇庆丰村支书梁金龙告诉记者,村里特别设立了几支队伍,其中一支就是曹瑞钦 等乡贤领衔的社会公德评议团。其关键作用就在于评议,把真善美、假恶丑拿出来晒晒,让人们看清哪些行为是值得弘扬的,应该效仿的,又有哪些行为是应受到鞭 挞的,坚决防止的。对乡贤的认知还应更加全面
70多岁的杨文华曾经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曾经把一个小厂的年产值做到了上亿元。2011年退休之后返乡,他发现故乡高邮市朱堆村这些年变化不 大。在文化建设方面,由于当地是苏中知名的革命老区,发生过车桥战役等重大战役,却没有一个烈士纪念碑,只留下了一些无名无姓的烈士墓。为了更好地发挥红 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杨文华耗时3年搜集烈士资料,并集资建设了烈士纪念碑。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杨文华仍然有点激动,200多个乡亲,自己掏钱,没钱的做义工,起早贪黑,用了30多天修建起这座高大的纪念碑。
但是,杨文华的一些做法,当地的一些基层干部却不是很认同。一些镇、村干部认为,朱堆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仅5万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是首要的。“杨文华提出的道德建设的调子高了一点,也超越了农村现实需求”。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更看重在外的“成功人士”能给村里捐一些钱,对于这些乡贤推动民风改善的工作重视不足。一位村支书说,村里最看重的还是能不能带头致富,能不能为村里的公共事业无私奉献。
还有些地方将乡贤简单等同于好人,将乡贤助力乡村治理简单等同于好人好事,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意义。
专家表示,无论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还是促进村风民风改善、传承乡村文化,都是乡村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应该厚此薄彼,发挥好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需要各方做出共同的努力。应大力培育乡贤群体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当前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应把法治的作用和道德的规范结合起来。乡贤是推进“德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培育乡贤群体,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姜友新建议,在创新乡村治理的规划中,应把发挥乡贤作用纳入其中,一方面应引导退休官员、专家、学者、商人回乡安 度晚年,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等反哺家乡,延续传统乡村文化的文脉,使回乡的乡贤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地开展重塑乡土精英 活动,实施民间人才挖掘和培育计划。
一些专家建议在村民议事会中增设乡贤理事岗位,与相关人员共同议事,把复垦房屋补助、安置房分配、建设资金管理等事关村民切身利益、影响集体发展的事项摆在桌面上共同商议。
据了解,贾林村2015年的“三和杯”竞赛中将增设“好乡贤”评选,目的是通过表彰乡贤,教育后代,使地方民德归厚。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杨明说,树 立新时期的乡贤典型、加大乡贤宣传力度,能够吸引更多基层德高望重的人自觉效仿,发挥德治、善治的力量,促进乡村自治和基层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