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发表) 2

时间:2019-05-14 22:5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发表)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发表) 2》。

第一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发表) 2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

【摘要】

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2001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为11.5万人,而到了201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猛增到47.5万人。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找出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保障体系 检测机制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部分机制构成,缺一不可。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关注的是入学和教学的运作,对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外部质量保障多通过同行评议、学生反馈及新闻界排行来评估学校的整体状态。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由教学设施、导师队伍、研究生本身、课程体系、学位论文、管理机制等要素组成,对于内部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其检测机制,笔者认为,因从如下角度实行:

1、转变观念,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导向机制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树立研究生教育正确的质量观, 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前提。

在办学理念上,当前依然存在把“传授知识”作为大学的根本职责和任务,而对大学的另一根本职责和任务——“创造知识”缺乏理解和认识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生的培养养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生的培养强调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可见,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应把“创造知识”摆在第一位,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进一步统筹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以博士生培养质量为重点,促使博士生瞄准科技 1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

前沿开展研究,开阔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大研究生教学改革与优秀课程建设力度,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批评精神和创新意识;制定跨学科教授团队的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计划,促进博士研究生的交叉学科培养和交叉学科交流,探索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优化过程,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运行机制

首先,严格笔试复试程序,把好入门关。良好的生源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严格把好研究生入学考试关,即全国统考关和学校复试关。在复试时要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综合能力。遵循宁缺毋滥、全面考核的原则,在考生的分数达到国家分数线的前提下,加大专业综合复试和面试的比重。在对考生的科研思路、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坚实宽广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考察之后,再进行综合挑选,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到高质量的人才,避免“一考定音”的招生录取方式。

其次,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把好培养关。可以设计研究生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对课程进行评估,以检查教师授课效果和质量,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予以改进。问卷可以就教学内容是否按教学大纲进行、是否介绍本专业或本课程最新发展成果和前沿问题、是否采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否安排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或其他相近形式、安排的课程教学是否对自学提出要求、教材内容是否新颖、课堂讨论是否活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所创新、是否利用网络(包括电子邮件)进行互动教学和讨论、任课教师对研究生听课人数是否检查、是否采用双语教学、课程考试监考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改进、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是否被采纳等若干问题进行提问1。汇总问卷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后及时向任课教师提供反馈意见,要求任课教师说明原因和提出整改措施。对出现严重教学问题和不能提出有效整改措施的教师,取消上课资格。通过这些措施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参考文献】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a833d0100l05s.html

2、《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周光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版

3、康建军:《我国研究生扩招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10月,第26卷第5期 12 程其玲、韩萍芳:《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5月刊

李三福、陈京军:《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载《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

第二篇:浅谈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浅谈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职韭教育 质量保障 经验

【论文摘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一圊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它涵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大到法律体系.小到教学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国外许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正是依靠其在各个领域的高质量管理,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如通过立法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建立标准化的课程和职业资格开发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分权式运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的灵活性等。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达到质量目标”。国外很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虽然这些国家国情有差异,在具体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是在宏观上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共同点。

一、通过立法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

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对质量管理十分注重,如同德国人严谨细致的作风,德国在该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非常完备和细致,如《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劳动促进法》等,对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制约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坚实保障。

日本的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晚于欧美,但是凭借着踏实和细致的立法,使得本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l兰大的成就。日本1872年出台《学制令》,将职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1880年出台《改正教育令》明确了文部省对职业教育的统一领导权。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法律上的地位;1883年和t884年通过《农业学校通则》和《商业学校通则》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之后通过I889年和1903年的两个法令最终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很快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2.注重立法的及时性,将法律作为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特点尤为突出。战后,为恢复经济、缓解社会失业压力,日本于1947年I1月及时制定并颁布了《职业安定法》,使大基的复员军人、战争受害者等许多失业者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劳动力。在市场得到恢复,企业得到初步发展后,日本在1949年又对《职业安定法》进行了部分修改,要求对生产现场的监督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企业对生产监督人员的需要。为了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955年颁布的《职业训练法》改革了原来的职业训练制度,把“培养技术人员制度”和“职业辅导制度”发展性地结合起来,确立了现代化的职业训练制度,之后为了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融合,这部法律经过1969、1978年两次修订,明确公共职业训练和企业内职业训练的分工,奠定了终身职业训练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建立标准化的课程和职业资格开发制度

随着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各国的职业教育在课程、专业等方面的管理日益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各国在职业资格框架的确立、课程标准的设置方面加大了投入,建立各式各样的制度,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英国的NVQ职业资格体系、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等等。这些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并不断更新,从制度上确保了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澳大利亚采用的培训包是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中重要的官方文件和教学法规,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培训包的开发工作由国家教育科学培训部提供资助,委托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领导各州,领地的行业技能

委员会共同开发,或者南行业技能委员会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相关的行业组织和企业并联系职业院校实施开发,最终得到国家质量委员会(NQC)的批准并颁布。“培训包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更新和维护过程,原则上大约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

三、通过教师准入的制度化确保教育质量

以德国为例,依据德国1973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职教教师分成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两类;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职前)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大学师范教育阶段(9-10个学期),学习一个职业教育主修专业,选修一个辅修专业,学习结束后参加国家考试或硕士结业考试。第二个阶段是为期4个学期的见习期,受训者一方面参加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教学法等方面的研讨,另一方面还要到职业学校见习从事每周l0课时的教学以及咨询、辅导、“学校构建”等。见习期结束,参加国家考试,主要内容是撰写论文、上公开教学实验课,还有相关专业教学法、教育法、学校法的口试。考试通过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有资格成为职业院校教师。

四、分权式运作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施行分工合作的制度,总体来说其特点呵以概括为权责明晰、专业特点突出、相关利益者参与,这使得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保障了各个管理环节的质量。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最高机构是国家质量委员会,它独立于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培训部,负责整个职业教育技能标准的颁布和课程开发的原则制定,负责职业教育的宏观质量监控。州和领地的注册,课程认证机构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执行机构,这级机构在职业教育办学的行政管理、财政拨款和经费落实等方面对联邦政府负责,并代表国家教育科学培训部具体负责管理包括质量培训框架的执行,包括对学校办学条件的审核、专业的申报、招生过程的规范、5年一度的办学水平评估的具体组织,以及办学质量投诉问题的答复和处理等。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机构。院校一般配备有内部评估人员,负责学校内部评估,监督教学系部的课程资源是否到位。针对每一门课还有相关的质量保障工作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职业院校,负责审核专业教学材料和鉴定的安排。行业是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丰体。国家质量委员会的20个成员中,代表行业的组织和企业的就占了5名。职业院校层而的学院(校)董事会成员中一般行业代表要占一半左右。”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五、在管理中坚持相关者参与的组织原则职业教育管理,不仅涉及到学校和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而且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以及企业的利益,国外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在职业教育的学校管理中将各个相关者纳入管理过程,以切实体现他们的利益,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保障决策的公平性。例如,在英国,资格与课程署(QCA)是维护和开发国家课程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CCSE、A—Levels、NVQ的各种考试。它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学校课程与评估委员会合并而成的,下设QCA委员会,由教育专家、培训机构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其中企业代表有较大的权力。在QCA中,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参与构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组织学校考试。

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实施中的管理非常灵活,这种灵活性的实现一方面决定于其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使之具备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各种新颖的技术手段做保障,使之具备付诸实施的可能性。例如在学分制的管理方而,学生相关的工作和学习经历经考核也可以被承认并转换为学分,这种通过对能力的灵活认证从基础上保障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另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坚持开放的入学政策、开放的教学与评价方式、用户选择政策、职业教育券

政策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和自由,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例如“用户选择”政策允许参加新学徒计划的雇主和学徒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培训内容、机构、方式、时间和教师,政府的培训资助费拨到受培训者所选择的学校和企业。如果雇主和受训者对学校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可以转校,经费也随之转到新的机构。这种政策一方面有利于经费的有效使用,另一方而适应了职业教育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变化,使用户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加速教育成果的形成,将教育的质量和管理的质撼很好地结合起来。

七、严格、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过程

这一点在德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德国职业院校入学资格相对宽松,但教学过程是很严格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通过中间考试、毕业考试、师傅考试和进修考试,学生很少按期毕业,淘汰率在30%左右,高等专科学校的正规学习时间是8个学期,但实际上学生需要l0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这种“宽进严出”教学评价有效地保了德国高职教育的质螬。

八、采用各种手段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类型,它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更新速度要比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快很多,数也更大,而如何确保这些投资的使用效率是各国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其中将学校实际报到人数和经费直接挂钩的方法是很多国家目前采用的一种先进手段,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费的使用,使经费的投入更易统计和控制。

例如,英国将经费拨付分为鼍部分:核心拨款、边际拨款和“代金券”。核心拨款是指财政根据学校人数拨付的资金,这部分款项每年还根据通货膨胀牢的预测做出的相应调整,而边际拨款则指的是对学生人数的增加部分拨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代金券”这种拨款形式是将学费以代金券的形式发给学生。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这意味着学校的吸引力决定了其能否获得经费,客舰__促进了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类似的如澳大利亚国家教育科学培训部2007年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券”政策,该政策针对25岁以上普通教育未获得高中以一卜文凭、职业教育未获得二级以上证书的劳动力,以加强这个群体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

第三篇: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探讨2

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探讨

陈伟石磊裴旭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

保证体系的概念和建立的原则,探讨了如何构建基于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随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同时,新的时代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当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也使得人们对研究生质量格外关注。然而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中,政府在质量评价与保证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高校自身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致使“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质量评价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即对如何建立高校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关概念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也称为“质量保障”),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质量保证在管理学中的含义为“质量管理中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它是指为提供某实体达到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所实施的,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策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概念源于质量管理学。由于与企业管理相比,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加之学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的研究历史不长,因此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认识与理解也尚未达成统一。综合已有的研究,本文将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界定为:旨在保持和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并为有关利益关系人提供质量证明和担保的所有政策与过程。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与把握:首先,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质量的持续稳定和提高;二是向政府、社会、学生及其家长等众多的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提供质量证据,证明高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可以信赖的,增强他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信心;三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通过一系列的特定政策和过程的实施,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如设立质量保证机构、制定质量标准、确立质量评估的方法和程序,等等。

二、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可以看出,以自我评估、自我发展为核心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处于基础地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发生在高校内部的专业活动,其主体是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者,高校及其成员改进与提高质量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不能从外部强加,而只能被激发、被强化。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只有当高校研究生教育者认为质量保证活动是其份内之事,整个活动才可能成功。在各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中,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是外部质量保证的前置条件。一般来讲,各国的各种正式评估都要求学校先提出 1

自评报告、自评依据。总结性的自评,是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教育教学工作及成效的全面反映,有利于外部评估专家熟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节省时间。

另一方面,在外部力量日益渗透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的情形下,高校积极主动地建立自我保证机制,是保护学术自由、院校自治,同时向外界证明其质量与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对高校而言,自我审视与评价应当作为日常的一项质量保证环节。正是通过不断的、形成性的自我检查、反省,日积月累,才能使保障机制运行起来,从而有效地促成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坚持全程性、全员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全程性: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与保证,应当在招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论文监控、学位授予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强调每个环节都要符合预定的目标和质量标准,重视预防的作用,而非最终的评价结果。

全员性:指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责任,而是培养单位内部各个层面及广大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有时还需要用人单位参与意见。

全面性: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不仅是研究生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全面培养,还应当包括教师自身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及育人环境、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的营造等。

系统性: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这套制度是一体的、前后呼应的、相对固定的和具有创新性的。质量保证体系应有特定的质量目标、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特定的责任指标与责任人,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

发展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运作期间,对整个体系及每一个质量控制点的实施运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效的体系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迁,体系的发展性要求在管理目标、管理制度、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做出评估和检讨,适时改进设计,使保证体系始终能够跟上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

四、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素

由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建设。

1.理念要素

理念要素主要是指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等。质量保证最重要的首先是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的建立。质量意识不只是理解和掌握有关质量保证的概念和方法,还要积极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包括对组织的质量观和质量目标的认同,员工对质量的承诺和对不断改进质量的追求,各层次人员所创造的组织形象,以及与高校外部组织之间有效的相互协作关系等。在社会质量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的今天,质量文化已经成为各类组织文化的主旋律。同样,质量文化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应建立追求质量的价值体系,积极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要在这种生态圈中引导和鼓励管理者与教职工共同分担责任,通过提供教育信息让他们知晓学校的环境与现状、机遇与挑战,接受和认同学校的质量目标,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去。

2.人员要素

人员要素主要是指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现的主体和所涉及的有关人员。主要为:

(1)研究生生源。研究生是培养质量的主体。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选拔合格的生源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高校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生源选拔要求和标准。在招考方面,应注意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改革过去“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办法。

(2)导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出现失调,导致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猛增,一些导师忙于科研和其它应酬,无暇顾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负起导师的责任,这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实行真正的导师聘任制,真正做到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责任,是一个“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交流学术”的岗位,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应切实负起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把关的责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承担起责任。要与学校的人事部门相结合,建立研究生导师的竞争和考评制度,对所聘导师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者,要予以解聘;对于优秀导师,要予以奖励。二要严格审核导师招生资格。博士生招生应与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凡两年内没有国家、省级等纵向科研项目或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原则上不得招生;经审查合格准予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招生人数要进行严格控制。三,在实行导师制之外,要建立学术梯队,成立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样做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式学习的氛围,又可以弥补现在师资缺乏的窘境。四要对新上岗的导师进行培训,主动向他们介绍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规定,邀请资深导师传授育人指导经验,这样有利于导师更好地进入角色,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3.条件要素

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条件等硬件资源的建设。

当前高校应广开渠道,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各类科研项目、社会资助和捐赠等途径和渠道,努力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待遇,为研究生安心学业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保障。

4.制度要素

(1)资助体系

合理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是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研究生集中精力专心学业,投身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奖、助、勤、贷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奖即国家奖学金和各种专项教学金;助即通过设立“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使研究生在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得到全部或部分的生活资助;勤即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使研究生不仅能培养自立和自助的精神,而且还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贷即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使经济

困难的学生也能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

(2)完整的教育过程管理体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才培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要求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从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到学术交流、项目训练、论文选题、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淘汰机制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实行严进宽出,有些学校没有淘汰,但是研究生教育由以前的精英化选拔趋向于现在的大众化,如果再不实行淘汰制、引入具有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就很难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淘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淘汰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在课程学习阶段、中期考核、博士生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阶段引入淘汰,目的是激励研究生在读期间,把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事,努力钻研,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淘汰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

(4)质量自评估机制

教育评估是在系统采集和分析关于特定教育对象信息的基础上,对其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就是依据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系统收集有关信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提出改进的行动,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在当代社会,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评估机制不仅是国家评估和社会评估的基础,而且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估,如对本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的总体综合评估,也可对学位论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水平、设备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单项评估。应成立相应的评估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自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了建立、完善高校自身的质量评估机制外,还应该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评价。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要经过用人单位的直接的、长期的检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质量最具有评价权。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自己毕业生的评价意见,要建立一种机制使之能够畅通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毕业研究生的反馈信息,尤其要特别重视负面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用以指导并改进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 秦荣,张文修.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2] 腾海文等.扩招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理工高教研究》,2007(2)

[3 ]瞿海东,章丽萍.略论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千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2(6)

[4] 李八方,周珊珊,曹扬.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特征和控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

[5] 王 冰,马宪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

第四篇: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模版)

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在总结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现就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培养机制改革 1.进一步重视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进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前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研究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不强,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对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明确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思路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必须坚持提高质量为核心,必须符合并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活动入手,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基本原则,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主动适应国家需求 3.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统筹增量和存量,促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协调,保障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近期内[l1],硕士研究生新增招生计划和存量调整,原则上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建立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分类指导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单位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科研经费和效益等,综合核算并按周期调整各单位的博士生基准规模。依据各单位博士生计划总体绩效,分类进行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逐步增加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相对稳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新增招生主要支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改革培养模式,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培养项目。

加强博士生教育质量监督,建立在读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和名额补偿机制。严格限制科研项目缺乏的单位和指导力量薄弱的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规模。4.完善分类培养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位体系,在学位标准、目录制订、招生计划、考试选拔、培养模式、质量监督等方面实行分类管理。

博士以学术学位为主,按需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种类。探索完善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的科教协同机制体制,提高工程博士培养水平,推动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加快完善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学位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规范招生、培养、实践的管理。积极探索调整硕士层次的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5.优化学科结构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断调整学科结构。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大力提升与先进制造业、国防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公共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现代服务业等相关学科的培养能力,重视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发展服务于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全面支撑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学科。加强学科建设指导,进一步规范发展过快、培养问题较多的学科及其管理。6.协调区域间发展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区域特色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研究生教育布局。积极鼓励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前沿学科、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增强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推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科建设。增强省级政府统筹指导本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能力,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优势学科,形成办学特色。

三、全面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7.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突出科教结合

通过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活动和国际联合培养,加强学科前沿的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立足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鼓励导师和研究生交互研讨,加大和重视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团队与合作精神。

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与行业紧密结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密切结合行业需要,突出职业导向,考核与评价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与任职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对接住院医师的规范培训及医师准入制度的改革。完善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的研究生指导制度,加强各方在课程建设与职业教学的紧密合作。以提高综合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突出案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l2],充分调动和保障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案例建设、案例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有关组织对案例教学的指导,将案例教学情况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

9.强化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对研究生的思想品质、科学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根据导师的师德、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或创新任务以及接受指导学生的评价,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在录取、资助学生、调配资源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权力。对兼职过多的导师,相应设置招生的数量限制。加强研究生指导团队建设,改善导师队伍结构,建立和完善导师培训和学术休假制度,不断提高导师的水平和能力。10.加强研究生教学与管理

针对研究生特点和培养目标,建设体现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系统性、前沿性,体现国际水平。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强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国际化程度。

进一步扩大培养单位培养管理的自主权,完善研究生学习考核制度和学籍管理办法,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在读研究生转换学科方向,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答辩、学位评定各环节的合理分流与淘汰制度。11.深化科教合作

构建科教结合新机制,推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拓展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领域、形式和方式,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基础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吸引产业、行业、企业界的优秀人士参与研究生实践教学与管理,加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2.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扩大和深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更加快速和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积极推动国际间学位、资历的相互认可,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扩大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规模,丰富培养合作、学分互认、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等合作形式,加大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力度,资助海外优秀学者来华讲学授课。在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吸引国外学生,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规模。13.注重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

坚持诚信治学,注重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发挥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组织的作用,努力培育境界高尚、底蕴深厚、激励创新的大学文化。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将[l3]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通过有效途径对研究生进行政治思想、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教育,加强导师师德教育,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四、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健全引导激励机制 14.扩大培养单位设置学科权力

国家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动态调整和管理学科目录,不再设置指令性二级学科目录。扩大培养单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置调整学科的自主权,全面下放二级学科设置权,鼓励培养单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

15.稳步推进学位授权审核改革

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从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入手,推动新增学位授权的立项、建设和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从单位授权向项目授权转变,从不断增列学科点的全面授权向指定项目、限期授权转变。引导学位授予单位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大力调整学科结构,产学结合增强办学特色和优势。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条件的民办高校,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实行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授权分立并行,分别审批。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突出学校特色、优势,突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进一步完善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硕士学位授权的办法,提高授权审核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建立引导和鼓励机制,鼓励省级政府和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对现有学位授权点进行结构调整,建立有上有下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办学特色。16.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稳步推动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对考生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确定考试科目、内容的自主权,扩大导师参与招生的学术标准制定、进行学术鉴定和决定录取的权力。

进一步改进硕士研究生统一招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等招生办法,加强对考生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根据不同类型招生单位和学科特点,科学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充分发挥复试在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招生自主权。适应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l4],完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17.建立质量监督制度

建立体现学科特点、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l5]。按一级学科领域和专业学位类别,制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完善政府主导的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宏观质量跟踪、趋势分析、会商预警制度,设立国家层面的质量保证与监督机构。进一步发挥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学术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合理参与质量监督,建立合格评估与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研究生质量促进机制。立足学科点的质量,建立学位授权点分类[l6] 引导和监控机制,引导培养单位建立积极、有效、自律的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培养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建立以学位授予单位内部监督为主体、政府与社会合理参与监督的多元质量保障体系。18.推动研究生教育法治水平的提高

贯彻依法治教的原则,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文件。及时总结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加强国际比较和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推进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为重点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五、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19.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经费投入显著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的作用,完善研究生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大幅度增加对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等实行绩效拨款,增加奖助经费投入,由高校自主用于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科研经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比例,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费用,可列入直接成本据实列支。20.健全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中央财政设立国家奖学金,在普通奖学金基础上调整设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统筹设立补偿研究生学费支出的学业奖学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培养单位统筹利用科研经费、自筹经费、社会捐助、学费支出等提高研究生的“三助”津贴水平,建立健全对研究生的混合资助体系。

21.加大协同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

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高校优势基础学科,汇聚国内外优秀创新团队,合作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科技尖端、重大公益性等问题,优化学科建设与联合培养的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

22.加快政府管理方式和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取消高等学校举办研究生院的行政审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工作安排,不再以有无研究生院作为条件。以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为取向,中央和省级行政部门强化规划、指导、监督、服务职能,更多通过间接管理方式和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提高规划监督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培养单位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授作用,改革内部管理,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

------------------

第五篇:班级管理和学生评价机制 2

高二(20)班

班级管理和评价机制(试行)

高二(20)班高效课堂的实施,高效学习小组的创建是核心,和谐的班级管理是后盾,有效的评价机制是长期保持学习热情的保证和催化剂。

一、班级管理

(一)指导思想: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把研究权和评价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协调发展。

(二)要求:.和谐管理,和谐发展,打造家庭式的亲情关系。.转变管理思想,重视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打造。.重视自主管理,思路明确。.打造一种公平民主、团结奋进、永不服输的班级文化,用文化引领班级前进的方向。

5.建立班级公约,用班规规范同学们的行为,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评价机制

阳光晋级,是让我们不断体验成功晋级的喜悦,从而保持不断进取的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模式。第一部分评价标准

一、导学案(老师评价)

1、具体评价方式方法及标准由各科老师自主决定,学生的导学案分为ABC三个档次,分别兑换不同的分数,A等:5分,B等:3分,C等:1分,得分即为学生个人导学案得分 教师对小组预习“导学稿”评价

2、要求各小组组员在课前预习,组长在要每节课前检查组员预习“导学案”情况,并给每位组员打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前导学(或学前准备)部分,发现抄袭他人的每人次扣该组1分。学生对疑难可以作出标记。

3、小组导学案情况,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计入小组课堂表现总分

4、①要求小组长、记录员等各司其职,讨论有序且积极。

②发现有学生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每人次扣该组1分。

二、测试(老师评价,学科班长计分)

1、小组排名

小组平均分排名,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积分,评价办法为:第一名:4分;二至五名:3分;六至八名:2分;第九名:1分。

2、优秀个人

各科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给学生积分,大体设想:100%——7分;95%~100%——6分;90%~95%——5分;85%~90%——4分;80%~85%——3分;75%~80%——2分;70%~75% ——1分;达不到70%不得分。

说明:此项只用于个人积分,3、进步个人

按照进步的幅度不同给个人加入相应的分数:

(1)进步20名以上,个人加10分

(2)进步10名以上,个人加6分,(3)进步6——9名,个人加2分

(4)进步3——5名,个人加1分

特别奖

各科待优生进步明显的,个人加1分。

三、课堂表现(由副组长评价并计分)

1、上课期间出现瞌睡,看课外书,听mp3,不听教师安排等(详见班级制度)违纪现象每人次扣该组2--5分。

2、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回答的准确,语言简练、完整的,3分。

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加1分。点评或补充,声音响亮、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加2分。对个别双簧现象不予加分。

3、每周中,各小组每位组员都必须至少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一次,有超过两位组员没完成任务的,扣该小组每位成员各2分。

4、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有各任课老师执行

5、课堂临近结束时,必须有班内各小组的排名,各小组的具体得分可不计,但排名一定要有,按照排名将其分为ABC三个档次,按照档次不同,分别兑换得6分、4分、2分,计入小组以及个人评价

课堂表现小组得分分等依据:

前三名为A等,4——7名为B等,第8、9名为C等(课堂表现包括:导学案课前检查展示点评 质疑拓展等项目)

四、三读(由学科班长评价并计分)

三读要有激情,不做作业,不交作业。小组排名:前三名为A等,4—7名为B等,第8---9名为C等,按照排名将其分为ABC三个档次,按照档次不同,分别兑换得5分、3分、1分,计入小组以及个人评价。

五、自习课(由纪检班长评价并计分)

1、自习课保持安静,不说话,不回头,不随意走动,认真看书和做作业。

2、各小组应保持安静,如需讨论问题,应以不打扰其他同学为前提。否则该组每人扣2分,违纪者另扣3分。

3、个别表现突出的同学视情况扣分并计入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

六、形象规范:(由纪检班长评价)

1、不穿全套校服者,每人每次扣2分。一个小组有超过两位组员没穿校服,扣该组每人2分。

2、不佩戴校卡者,每人每次扣2分。一个小组有超过两位组员没佩戴校卡,扣该组每人2分。

3、穿拖鞋者,每人每次扣2分。一个小组有超过两人穿拖鞋,扣该组成员每人2分。

4、由学校检查不合格每人每次扣5分。超过两位组员违规的小组,该小组每人扣5分。

七、作业(学科班长统计并上交学习班长)

(1)当天作业未交者扣3分。

(2)一周积满3人次扣所在小组总分30分。

八、集体活动(体育班长评价并计分)

参加跑操、升旗仪式等集体活动时,如有以下违纪情况:

1.迟到,每次扣该同学所在小组2分,扣个人2分。

2.无故不到者,每次扣该同学所在小组6分,扣个人6分。

3.讲话、嬉笑者,每次扣该同学所在小组2分,扣个人2分。

九、卫生(卫生班长评价并计分)

1、卫生班长负责检查教室卫生情况,座位不干净的扣每人3分,拒不打扫者扣5分。

2、凡逃避校园劳动、教室值日、周三大清洁等活动的;一人一次扣5分。

3、清洁卫生较好的小组(包括以小组为单位的大型清洁活动),每位组员加3分。

4、助人为乐者加3分。

九、常规

1、每天早到教室学习者前十名每人次加2分(由值日班长评价记录)

2、无故迟到早退每人次扣4分,旷课扣8分,对应小组扣2分、4分。

3、凡顶撞老师;打骂同学;谈情说爱;打牌赌博;考试作弊;酗酒吸烟;私自上网;夜不归宿的;一次扣50分并通知家长来校。情节严重的,转学校处理。

4、违犯校园纪律按照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扣分,5、好人好事,酌情加1---8分。

十、宿舍管理

1、每天舍长清点好本宿舍人数,如发现夜不归宿者,及时报告班主任,将对违反纪律者处以基础素养评价和发展报告评价不合格的处理,若不及时汇报,舍长或者相关负责人同等处罚。

2、值日舍长在熄灯前3分钟督促全体同学抓紧时间就寝,并记录好铃声后不按时就寝的或喧哗吵闹者,每人次扣3分(宿舍、个人)对于不听从安排的,基础素养评价不合格。

十一、活动

1、包括四个方面:常规、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基础素养评价,主要由班主任及常务班长负责,基础分为20分,最高可得30分,最低10分,严重违纪者此项评价为零分

2、基础分为20分,有学生参加活动并获得奖励,可得相应分数,最高30分,特别优秀者可以突破最高分

活动以及比赛(此项与以下评价办法仅供参考)

1、年级活动

(1)每参加一次,个人积0.5分

(2)根据获奖情况不同,奖励相应分数:获得一等奖,个人加3分,小组加2分;获得二等奖个人加2分,小组加1分;获得三等奖,个人加1分,小组加0.5分

2、校级活动

(1)每参加一次,个人积1分

(2)根据获奖不同,积分不同:获得一等奖,个人加分4分,小组加3分;获得二等奖,个人加3分,小组加2分;获得三等奖,个人加2分,小组加1分

3、县市级活动

(1)每参加一次,个人积2分

(2)获奖等级积分:一等奖,个人加8分,小组加4分;二等奖,个人加6分,小组加3分;三等奖,个人加4分,小组加2分

4、省级国家级活动

(1)每参加省级活动与比赛一次,个人积3分,国家级活动一次加6分

(2)省级活动获奖情况:一等奖,个人加10分,小组加5分;二等奖,个人加8分,小组加4分;三等奖,个人加6分,小组加3分

(3)国家级活动获奖情况:一等奖,个人加20分,小组加10分;二等奖,个人加16分,小组加8分;三等奖,个人加10分,小组加5分

(三)实践活动

此实践活动指级部或者学校统一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比如看电影等,采用加减分制度

(1)纯属个人原因出现违纪、事故或者意外的,依情节轻重扣除个人和小组适当分数,标准有

级部协商制定

(2)小组内同时有两人或者以上同学出现违纪、事故或者意外的,扣分将加倍

(3)非个人原因除外

(四)基础素养评价:其积分有级部协商决定。

十二、1、每人每周基础分20分(每周违纪两次以上者,个人常规分数清零)

2、各班委成员如尽职尽责,每周每类职务加5分。

第二部分积分及晋级办法

一、积分办法

1、每周一评价,个人与小组同时评价,根据积分不同,划分不同等级

2、成绩计算方法:学习*70% + 活动*30% = 总分

二、晋级办法(仅供参考)

(一)个人晋级办法

1、将等级分为六级,依次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军士长、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

2、学期初,所有学生等级均为列兵,按照个人积分的不同,依次升级,达到升级所需的分数,即可升到相应的等级,如升到上等兵级,个人需积分5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50分时,自动升为上等兵级;升到下士级,需要10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100分时,可升为下士级。依次升级,最高等级为上将,升到最高级别,将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每周评出“星级小组”,并要把“星级小组”的评选与评价个人挂钩,如,被评为“五星级小组”,可奖该组每位学生个人积分5分,奖该组组长10分;被评为“四星级小组”,奖励该组每位学生4分,奖励该组组长8分;以此类推。

3、由班委讨论具体的奖励方案。

下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发表)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发表)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