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时间:2019-05-14 22:0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一篇: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发布时间 : 2013-06-27 文章来源 : 银监会网站

6月27日下午,受国务院委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未来改革发展作出展望。

尚福林介绍称,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1.8%,不良贷款率下降为4.5%,系统性风险基本化解。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5.3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2.7万亿元,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30%和农户贷款的75.2%;承担了全国98.4%的乡镇金融服务空白和67.7%的乡镇金融机构空白覆盖任务。

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逐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重点保障粮棉油收购储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银行改革,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健全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稳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组建村镇银行876家,累计向74.2万农户发放了2002亿元贷款。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启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积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以扶贫贴息贷款为主体的扶贫信贷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扩大。2009年以来,累计解决1249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和708个乡镇的金融服务空白问题。截至2012年末,县域物理网点数量达到11.3万个,年均增长超过1000个;乡镇新布设ATM机、POS机等电子机具231.7万台,较2007年增长29.5倍;在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小额取现转账电话覆盖30.4万个行政村。农村保险服务网点达到2.2万个。

涉农信贷投放和服务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2009年以来,涉农贷款已连续四年实现“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2012年末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1.8万亿元。组织开展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等“三大工程”,支持各地开展“三权”抵(质)押试点,推广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国约有3.8万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4万个农村地区银行营业网点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建设,为1.4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978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进一步推进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课堂试点等活动。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2007年以来累计安排各类补贴资金137亿元。制定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收负担。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2至7个百分点;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2012年累计发放超过2000亿元。免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费,设立农村网点和涉农金融产品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实施弹性存贷比、降低农户贷款风险权重等支持性监管政策。

支农服务监管制度从无到有。限制农村信用社撤并农村地区网点。2011年实施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股东支农服务承诺制度,2013年全面推广董事会下设“三农”服务委员会,指导建立符合“三农”金融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和经营模式。持续监测涉农贷款投放,建立县域法人存款用于当地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评级、市场准入挂钩。

截至目前,金融机构网点已覆盖了全部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金融服务已覆盖全部乡镇。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17.6万亿元,2008年以来的年均增速达到23.6%,比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其中农户贷款3.6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1.7倍,有8524万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覆盖面持续保持在30%以上。2012年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面积达到9.7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2%,2007至2012年,累计向1.13亿户次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2007年至今,近50家涉农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累计融资491亿元;农产品期货品种目前已达到15个,约占现有商品期货品种总数的一半。

尚福林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成效大的发展历程,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信贷结构不平衡,局部供求矛盾突出;金融功能配置有待进一步健全,缺位、错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各类金融业态发展协调不够,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扶持政策的协调性和合力尚有提升空间;部分问题无法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解决,需要适时启动相关农村金融立法。

尚福林强调,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承担起历史使命。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改革。继续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引导其重点支持农村企业和县域发展。建立商业银行新设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承诺制度作为机构准入的前置条件,稳步扩大现有县支行业务授权。研究完善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案,强化政策性职能,集中精力发展各类服务“三农”的政策性业务。稳妥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打造服务“三农”、专业化的农村小微银行。

优化涉农信贷投放结构。调整完善涉农贷款监测考核制度。在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基础上,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业产业链的前端领域,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开发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

优先向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配置金融资源。持续深入开展金融进村入社区等三大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偏远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对暂不具备设立标准化网点条件的少数乡镇,不断优化多种形式的简易便民服务。

大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登记、流转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开展“三权”抵押试点。允许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农村资产设置抵押。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培育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鼓励地方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各类担保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力度。探索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大力推广农村微贷技术,引进城乡皆宜的金融产品。

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发展。认真贯彻《农业保险条例》,巩固种养殖业保险,大力发展农房、农机具、渔业、设施农业保险,积极开展地方支柱农业和区域优势品种保险试点,扩大重要“菜篮子”产品保险覆盖面。创新发展价格指数、天气指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协作配合,将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

显著增强资本市场支持“三农”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筹集生产发展资金。规范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经营,保护农村地区证券投资者利益。做精做细农产品期货,提高期货现货市场融合度。加快推进农产品期权、农产品指数等新型避险工具研发工作,促进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好杠杆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三农”。研究建立由银监会、农业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证监会、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重点是系统梳理完善现有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协调配套的长期化、制度化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研究推动农村金融立法。成立专题工作小组,对制定《农村金融促进法》开展可行性研究。加快推动政策性银行立法。

强化农村金融专业化监管。继续探索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加强涉农贷款的投向监管,保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推行“五公开、三到户”的工作要求,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秩序。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加大对农户等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

6月2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慕冰参加分组审议。

第二篇: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1112(精选)

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 2011年12月05日

作者: 姜欣欣

http://

本报参与主办的“三农”发展与金融支持论坛提出

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如何解决“三农”特别是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个人融资难题?日前,本报与江西省金融学会在南昌共同主办的“‘三农’发展与金融支持论坛”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论坛旨在总结交流江西金融业支持“三农”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当前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江西省金融学会会长、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高小琼,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党组书记焦瑾璞,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易诚等出席了论坛并分别致辞和演讲。江西省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副行长张鉴君主持了本次论坛。来自江西省金融学会各成员单位的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完善金融创新机制 推动“三农”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副行长张智富介绍,近年来江西金融支持“三农”发展,除了抓好加强窗口指导、开展金融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水平等重要环节之外,还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工作环境上:一是着力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统筹协调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在省级层面推动建立了跨部门农村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和金融支持“三农”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二是着力提高央行信贷政策指导效果,建立了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每年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将涉农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作为重点评估项目。从今年起对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开展专项评估,以此作为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重要依据。三是着力加快农村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和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按照总行花钱买机制的要求,我们率先在全国从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并率先完成了专项票据兑付。四是加快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2009年我们在全省农村地区启动了“金融便民服务点”试点活动,在农村地区大量布设了ATM、POS机、自助转账终端等金融服务设施,有效地解决了未设银行网点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问题。五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涉农金融机构依托现有客户管理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全省统一规范化的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信用档案。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

江西保监局副局长陈静提出,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推进,保险业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农业保险发展有效途径,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稳定农户收入做出贡献。当前,除了做好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改善农村保险服务质量、加大农村保险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农村组织的作用等工作,还应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其一,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村保险市场。政府参与农业保险发展的深度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发展的广度。一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各部门应简化服务手续,提供统一的投保及借贷评估标准,降低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二是建立信息共享的联系机制。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将农业生产、登记变更、自然灾害等情况及时告知金融保险部门,金融保险机构也及时将贷款、承保等情况向农业、林业部门备案。三是探索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新模式。在已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基础上,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农业保险给予补贴的新方式、品种和比例。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其二,加快农村保险产品创新。一是加快探索农房保险的产品设计与服务流程,尽早在省内实施。二是提高“三农”保险产品的灵活性。推进保险责任多样化,将雨、雪、冻、虫、火、盗等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内,施行农业综合保险。推进保险期限灵活化,根据农作物和牲畜的生产周期,设定多个期限供农民选择。推进保险费率差异化,根据农产品的生长期实行不同的费率;根据投保范围的大小和投保率,实行差别费率。三是探索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的融合。将政府补贴、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融合成统一的政策性农村金融综合产品,明确各环节的成本与费用,实现一站式服务。同时,政府监控各环节的成本费用,防止额外的“手续费”、“代理费”发生,以降低金融产品价格。四是积极开发科技保险新产品,支持农业高科技项目发展。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促进金融支持“三农”

农发行江西省分行副行长江卫国认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为了更好地促进水利建设,建议除了增强政府借力金融大兴水利的主动性、进一步整合水利资金资源之外,还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其一,大力培育合格承贷主体。一是各级政府要抓紧规范完善各类融资平台,使其真正成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公司类实体,要落实项目资本金和自有资金,确保与信贷资金匹配使用。二是根据部分水利建设项目小而分散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特点,可研究成立各级水利建设投资经营公司,统一负责水利项目立项、投资、建设、经营等,对辖内水利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借、用、管、还”,形成多方投入、共同治理的良性局面。其二,不断提高项目主体偿债能力。一是增加项目主体的现金流。地方政府要建立偿债基金,将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资金纳入平台公司或项目单位的收入,作为借款单位的收入性现金流,同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征收标准和范围,增加水利建设项目的实际现金流,有效缓解信用风险。二是创新担保机制。要大力开展水利项目特许经营权质押、水利项目受益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地方政府土地抵押和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水利建设贷款风险敞口过大的问题,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副行长张春林认为,目前农村金融创新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第一,“三农”客户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与创新不足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各种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县域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传统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越来越难以契合“三农”和县域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二,“三农”客户对金融服务“短、频、急”的特点与客户响应速度较慢的矛盾。对大多数县域客户来说,融资需求具有额度小、使用频、时间急的特点,而大型商业银行管理层级多、链条较长,在产品服务、业务流程、授权授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部分信贷产品门槛较高,流程较长。第三,“三农”业务抗风险能力弱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在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能否管控好“三农”和县域业务的风险,做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江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钟蔚东提出,对农村有效信贷需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关键。一直以来,银行机构觉得在农村找不到有效信贷需求,而大量的农村经济主体又觉得发展生产得不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出现“难放贷”和“贷款难”的问题。这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有效信贷需求。对有效信贷需求有三种理解:一是按银行业的现行授信规则符合授信条件的信贷需求;二是有投入产出效率、具备内在还本付息能力的需求;三是具有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应该努力去做的项目需求。大多数银行机构都是按照第一种理解,认为在农村地区缺乏符合授信条件的有效需求。事实上,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农业项目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质押条件和信息充分的要求,才被认为不具备授信条件。如能针对项目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采取灵活的授信办法,就可成为有效的信贷需求。对具有综合效益的信贷需求,可以把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剥离,属于经济效益的部分,银行按照第二种有效需求理解对它授信;属于社会效益的部分,应该由政府安排政策予以弥补。政府承担了社会效益的成本后,也可以成为有效的信贷需求。

附件: 来源: 金融时报

第三篇:试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思路

试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思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何有效拉动农村的消费需求,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从目前马龙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地农民的金融需求还没有真正得到满足。只有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突出农信社的主导地位,才能把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支持落到实处。为此,农信社要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困难

(一)金融服务价格与成本不匹配

当前,家庭承包经营仍然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经营制度。因此,从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看,以家庭为代表的农户依然是农村金融需求最重要的主体。然而,以家庭为代表的农户的信贷需求,具有季节性、分散性、多样性和规模小的特点。为了适应这些特点,提供农户信贷需求的金融机构,必须广泛布放营业网点,方便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资金需求,同时,在贷款集中发放时,还要增加相应的信贷人员。小额零散的农户贷款,增加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和风控难度,农信社发放农贷的经营收入,大多不能抵补信贷投放成本。

(二)农贷领域信息不对称

由于农贷业务的特殊性,非农贷业务中常用的信用风险防控措施,在农贷领域难以发挥作用,加大了农贷经营风险。贷款发放时,由于农户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和收入、支出、资产等单据,农信社难以估计农贷的潜在风险。贷款发放后,农信社难以获得农户经营活动的私人信息。在农信社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信社很难依照一般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操作和防止农户违约风险。

(三)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担保

目前,农户的耕地使用权、住房等不能办理抵押登记。农户拥有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财产,由于价值评估麻烦、变现困难,不能作为贷款抵押担保。由于不能提供有效抵押担保,有的农户即便未来有还款资金来源,同样得不到信贷支持。虽然,有的贷款采用了保证担保的方式,但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需要贷款的农户找不到保证人。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立足支持三农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农信社以服务“三农”?樽谥迹?支持“三农”发展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只有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认真做好服务“三农”这篇大文章,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大农贷投入力度,积极主动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信社的价值和生命力才能得到体现,也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一是简化手续,放宽额度,认真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生产资金需要。同时,要根据不同贷款对象,执行不同的利率水平,引导广大客户前来办理贷款。对于信誉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要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减少其融资成本。积极支持和维护优质客户群体,对信用观念强的优质客户,要适当提高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快贷款办理速度。

二是树立大农业观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重点支持好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农信社的优势,从各个环节入手,支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有效拓展林果抵押贷款,推动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发展。

三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积极拓展农户消费信贷,支持农民购建房屋和购买耐用消费品等,拉动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四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灵活有效授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发展生产经营,积极支持发展涉农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壮大地方经济实力,提高吸纳就业安置能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

五是密切联系地方党政部门,全面加强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和谐诚信的农村金融环境。积极支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广农村党员带头致富信用贷款,帮助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培养农村诚信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有效帮助农民子女就学成才。加强与财政、扶贫办等部门的协调沟通,通过发放农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等方式,大力助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

(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一是完善支付结算渠道。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电子化服务水平,畅通农村金融服务渠道,改进农村结算体系。要紧紧依托科技信息建设投入,积极推广运用好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质的飞跃,树立农信社品牌效应,做好存款组织和贷款营销工作,扩大和改善“三惠卡”受理环境,为“三农”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努力实现多方共赢。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适应农民和社区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新产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空间,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要积极依托社区这个平台,研究和探索农信社与社区建设互动的方式,树立农信社良好企业形象,全面提升社区金融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着力支持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是建立科学考核机制。要科学制定贷款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合理的奖惩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健全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激励机制,让诚实守信的人得到实惠,在他们需要贷款支持的时候,能够比较方便的得到贷款,并享受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同时,要有效发挥好法律和市场对欠贷失信人员的双重惩罚机制,让那些欠贷不还、不守信的人受到处罚,加大失信违约的成本,形成一旦失信就寸步难行的威慑。

(三)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业务创新

一是立足发展“三农”传统业务。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组织,壮大资金实力。坚持以农为本,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二是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重点强化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利润率等指标的考核,真正做到依法合规审慎经营,严防操作风险隐患。

三是有效化解不良信贷资产。大力清收处置不良信贷资产,努力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呆坏账损失的核销步伐。不断完善出台行之有效的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加大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力度,努力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四是用好用活征信查询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切实做好企业法人客户和农户个人的征信查询工作,更加准确地评价企业法人客户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贷款发放和科学定价,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第四篇:反腐全覆盖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反腐全覆盖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7-04-07 郭小聪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提出反腐必须做到“零容忍”“无禁区”“不留死角”“全覆盖”的立场和要求。目前,反腐全覆盖的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关键词】反腐败

格局

走向

【中图分类号】D6

3【文献标识码】A

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不同国家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坚决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把反腐置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突出位置,其反腐的决心、规模、力度、深度皆史无前例。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反腐全覆盖的大格局,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并呈现出符合实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要求的大趋势。

从高层到基层,反腐责任全覆盖;从党内到党外,反腐监督全覆盖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反腐也不例外,关键要从严治党。如何从严治党?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严治党要从中央政治局抓起。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带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其中,正职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这一制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求各级纪委也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或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签字背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包括党委和纪委的责任。同时,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对违反党的纪律、“四风”问题突出,以及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做到履责和问责全覆盖。

反腐是全党的事情,要依靠广大的党员干部。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否则从严治党无法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建立反腐责任制度的同时,严格严密的党内监督快速地跟进。首先,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纪委担负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责无旁贷。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以铁的纪律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干部队伍,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坚决问责,保证监督到位。其次,中央纪委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以及省市级纪委对省市级党政机关的派驻,推动被监督单位党组织抓好本级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最后,不断提高巡视工作的广度和力度,把常规巡视和专业巡视结合起来,巡视和巡察相结合,力求不留死角。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

拓宽党外监督渠道,完善监督形式,是十八大以来反腐的一大特色。在改革和加强信访制度的同时,通过推动各种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和质询咨询制度等,增加党外监督的透明度;通过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提高群众监督的勇气和有效性;通过媒体构建群众参与监督的平台,如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就开辟了举报专区,方便群众的监督举报、诉求、建议等“一键直达”中央纪委。在中国,网络反腐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党内外监督的重要平台。

从战略到战术,反腐措施全覆盖;从国内到国际,反腐合作机制全覆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反腐的顶层设计,从战略谋划到技术细节通盘考虑,反腐措施覆盖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整个行为过程。在战略层面,把反腐纳入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谋划具体措施。首先,铸牢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强调“四个自信”到“三严三实”,再到“两学一做”和强调“四个意识”,无不促使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守正道的政治本色;其次,使组织纪律、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构成全体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红线,任何人都触碰不得、逾越不了;最后,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走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在组织生活中逐渐常态化,有助于恢复党的各级组织的健康与活力。

在技术层面,聚焦重点任务,核心问题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重点是选人用人问题;强调技术和方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反腐的有效性。一是从作风问题入手,作风问题往往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十八大后,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为切入口,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聚焦“四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到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二是严把选人用人关,严肃换届纪律,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三是及时出台具体管理办法,从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到整治“会所歪风”,再到其他公务行为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把具体措施做细做实。四是不断强化巡视、巡察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探索“机动巡视”的方式,不仅选拔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的巡视、巡察人员以及办案人员,而且大量起用专业人才,组建专业巡视人员库,建立巡视与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协同机制。

反腐需要国内外的通力合作。在国内,建立起党和国家的多个机关、多个部门的合作机制,在贪腐大案要案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处理上,纪检监察机构与司法机关基本实现了无缝对接;在责任审计中实现中纪委、中组部、审计署的有效合作;在敦促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投案自首方面,实现了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外交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的联动,等等。在国际合作方面,总书记强调,“不能让国外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避罪天堂,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201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内部整合成立国际合作局,加强国际合作、切断贪官外逃之路的思路更加明确。中国政府同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反腐败合作机制的立场是坚定的,中国政府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打击腐败现象、惩治腐败分子。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国际合作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反腐大格局下从严治党的基本走向

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同步推进。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依法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腐败,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廉政建设与法治建设同步发展、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同步发展。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廉政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主题是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内法规制度必然比国家法律体系要求更严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来治国理政,更要依靠党内法规来管党治党。基于此,2013年11月,党中央颁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新立、新修的党内法规多达50余部,超过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七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七部党内法规共同构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法规体系,扎紧扎牢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促进了反腐倡廉法治化。2016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明确规定党委主要负责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与此同时,党中央积极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反腐败机构——国家监察委员会,推进反腐败的国家立法。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共同发展。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最大特色,这也充分体现在中国反腐大格局的发展趋势中。党内民主对反腐败具有关键意义,对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同样起着决定性和示范性作用。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也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和保障。党员既是党和国家机关的主体,也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从严治党中塑造的廉洁形象、为群众服务的勤政精神,以及工作作风、民主作风,都会在广大群众中以至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就此而言,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的发展,没有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有党内民主的高度发展,因为人民民主更具基础性、法定性和广泛性。就反腐败的任务来说,这既是党的事业和使命,也是人民的事业,是发展人民民主的使命。腐败的实质是权力严重背离民主的本性,是公然侵犯人民利益,是对人民的犯罪,因而,人民群众是反腐败的当然主体。中国反腐大格局的进一步发展,是确保人民反腐败的主体地位,在反腐败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共同发展。

清正廉洁与勤政善政同步提升。总书记强调,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首先,要以党的纪律为尺子,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必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向着理想信念高标准努力。因此,反腐败的基本走向是高标准、严要求,实现廉政和勤政的高度统一。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国家税务局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试行)》,把廉政审计和勤政审计结合起来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在“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活动中,各级和各地政府都重点整治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五类突出问题:一是不敢担当、不敢负责;二是廉而不勤、勤而无效;三是“中梗阻”“踢皮球”;四是吃拿卡要、权力寻租;五是漠视群众、冷硬横推。从严治党的最终目的,是锻造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廉洁自律、勤政自勉、善政为民的执政队伍,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组织保障。过去四年多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从严治党、坚决彻底反腐败,就是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扫清障碍。

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腐败高度评价

中国反腐大格局的初步形成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反腐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二是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出现新气象;三是提振了民众对党和国家治理的信心;四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腐败高度评价。前三个方面的一些数据和实例在各种媒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我们这里选择世界银行研究所发布的腐败控制指数作为一个侧面,看看国际社会是如何评价中国十八大后反腐败的进步的。

腐败控制指数(Control of Corruption Index,CCI)来源于世界银行研究所(World Bank Institute,WBI)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数(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WGI)”,是WGI的六大综合指标之一。该指数主要通过各类组织机构对治理水平的评价,以及民众、企业对腐败状况的主观感知,来衡量一国控制腐败的实际水平。尽管腐败控制指数的评价多少还带有西方价值判断,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十八大后提高腐败控制水平的认可。根据CCI的数据,从2005-2012年中国排名一直在34.00%左右,2013年提高到47.39%,2015年提高到50.00%。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全文)》,新华网,2013年11月27日。

第五篇:我国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已初步形成

我国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已初步形成2007年12月16日09:33来源:新华社

我国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已初步形成 将积极推进改革试点

人事部部长尹蔚民15日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表示,我国职称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人事部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职称工作经验,初步研究形成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尹蔚民说,过去5年中,我国开展了工程师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调整了职称外语考试政策,提出了清理规范职业资格的意见,新建26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完成了40项、1600多万人次的资格考试,370多万人取得职业资格。对港澳地区开放了60项资格考试,对台湾地区开放了17项资格考试。

在谈到今后5年人事工作发展目标和思路时,尹蔚民表示,我国将加快职称制度改革,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构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评价机制为核心,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体系。他表示,2008年,我国将积极推进职称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适应,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研究解决优秀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促进国际互认,研究解决工程技术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问题。扩大专业技术人员外语应用能力测试试点。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尹蔚民说,我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7大行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建立了30个改革试点联系点。大力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全国60%左右的事业单位实行了聘用制度,70%左右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逐步转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2006年以来,有305.8万人参加公开招聘,实际聘用54.4万人,事业单位进人行为逐步规范。全面启动岗位设置工作,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开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记者魏武)(责任编辑:权娟)

下载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