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嘉钦——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4 22:0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潘嘉钦——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潘嘉钦——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潘嘉钦——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xiexiebang推荐)

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国际贸易

052015158 潘嘉钦

一、对汽车产业的界定

(1)、对汽车产业的界定

对汽车产业的界定,国际上通常采用乘用车和商务车的分类方法,我国亦用该类方法,其中乘用车包括普通、高级乘用车,越野车等11个类别,商务车包括客车、货车、半牵引车3个类别。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汽车产业隶属于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包括整车制造、改装、电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和配件制造以及汽车修理企业。从狭义上讲,汽车产业仅指生产和销售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提供与汽车有关服务的所有相关企业的集合;广义上讲,汽车产业应为包括上下游产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上游延伸到钢铁、橡胶、塑料、电子通讯等行业,下游扩展到销售、物流、汽车金融、汽车信息、租赁回收等服务行业。

(2)、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界定

中国汽车产业,广义上讲,所有在中国国内原产率达到一定比例,60%或者75%以上的汽车,可以称之为国产汽车,而无论其是那个国家的品牌。而狭义上讲,则要求不仅达到广义定义的国产率要求,并且核心部件在国内研发生产,同时使用国产品牌。

二、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界定

(1)、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者出口鼓励,进口限制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者大量“租金”的产业予以扶植,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措施

战略性贸易政策,采用的措施,大致有:关税,配额以及例如和环保相关的绿色壁垒;出口鼓励;对生产、研发或环保给与补贴等等。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条件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条件,分为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经济上要求寡头企业数目不多、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政治上要求本国政府掌握大量精准的微观信息,并能独立决策和有效干预。

对我国的分析(1)、市场结构

我国汽车生产厂家非常多,汽车生产厂家超过70家,多数产量在3—5万辆,主要有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哈飞、奇瑞、江淮和吉利、福田汽车等,据2006年

第1页 数据显示,前十家汽车生产厂家CR10为83.9%,前三家CR353.8%,因此市场集中度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是相比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市场应该达到的集中度而言而言,该集中度还远远不够,美国市场仅有三家本土企业。国内同时还存在这其他众多汽车生产厂家,例如客车业中的宇通、金龙、安源、中通等数十家厂商,市场虽然已有一定集中度,但是行业尚未进入完全成熟期,行业位置尚未确定,依然变数很大。同时,品牌规模并不明显,全国目前乘用车有340个品牌,分到单品牌上,平均销量1.7万量。

(2)、规模经济

2007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445.7万辆,同比增长22.4%;全年生产超过880万辆,预计明年将突破1000万辆大关。截至2007年八月底,一汽集团全年累计销售汽车92.6万辆,上汽前三季度销量达到123.3万辆,全年东风汽车预期销量也可超过百万辆,即使向吉利这样的相比其他国内巨头小的汽车制造商,年产量也突破20万,接近30万辆。因此从数据上看,我国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已经突破100万辆,规模经济正日趋明显,协同效应也将日益显现。

(3)、外部环境

战略性贸易政策必须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运用。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有学者研究我国已经是“准市场经济国家”,截至2006年底,已经有37个国家承认我过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同时我国也加入了WTO,正按照其所要求的原则创建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不过,国内尚存在着地区分割严重,很多法令不一,地方性政策性文件对产业有较大影响的问题。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使用策略

(1)、关税,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使用

我国曾广泛运用关税,配额等政策对国内汽车产业进行保护,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对汽车产业的基本战略以高保护、引进技术和自给自足为原则的产业政策,整车关税税率曾高达180%-220%,对汽车散件和关键零部件征收差别关税25%-50%,有效保护接近300%。但按照中美签订的WTO双边协议,到2006年轿车整车进口关税降到25%,零部件降至10%,并且WTO最大限度上限制使用进口配额等方式。这使得继续使用高关税,配额管理的方法无法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但是为了提高我国国内汽车产业竞争力,以及出于技术转移和环保要求,可以继续采用绿色壁垒,对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零部件予以禁止进口。

此外,对关税的征收中,要采用有效税率计算,尽量在零件和散件方面少收,对整车多征收,形成复合的有效税率就会比较高。但是这也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税收体系鼓励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进行装配,有损于国产化原则。

(2)、补贴的运用

《反补贴协议》中,对补贴区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苏补贴。出口补贴属于禁止性补贴,包括给与企业的直接补贴、给与产品的生产和分销的减免税,因此试图通过对汽车制造商进行该方面的补贴现在已经不可能。但是我国依旧可以运用可诉性和不可诉性补贴,包括对普遍性补贴,政府对科研、落后地区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补贴。

①补贴的种类和作用

补贴可以分为,现金、实物补贴,税收返还或优惠,信贷贴息等。主要对环保,科研方

第2页 面进行补贴,促使企业运用更为适合企业更先进的技术,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能源的运用,开发运用新能源。

②运用补贴政策的目的

补贴政策的目的无疑是让国内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起来,早日富有竞争力,在国内国际自由市场上参与竞争。但是国内厂家众多,大的集团就有十多个,而每个集团下属都有数个乃至十几个子公司厂家,例如一汽就有天津一汽、海马等企业,上汽就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企业,因此如何选择进行补贴的对象就产生了问题。如果补贴仅限于对国有或者国有参股的企业进行,那么我们追求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原则就会受到侵害,至少如果在公平环境下,例如吉利汽车这样的集团可能成长,而偏向性的政策导致其成长受到极大阻力,使得经济效率损失,导致次优结局。所以补贴的目的,必须使得在符合条件的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拥有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有秩序的自由竞争来达到市场最优。

③补贴的主体该是谁,即由谁来出资

如果由中央财政进行补贴,那么假设对每个生产集团都进行直接研发补贴,由于汽车行业是个高资本,高技术的行业,少量的补贴不起作用,因此,仅仅对十大汽车集团的补贴,每年预估至少也要几十个亿,对中央财政而言,未必可以承受。但中央财政直接补贴也存在优势,至少中央给定明确的政策条件,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补贴,对每个企业而言都是公平的。如果改由地方政府进行补贴,目前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安徽的奇瑞,上海的大众、上汽,吉林的一汽,天津的一汽,江苏的江淮,浙江的吉利,海南的海马,陕西的长安,广东的丰田,本田,每个省区财力不同,意向不同,政策也不同,如此对各自的企业的补贴支撑带来的力度是不同的,导致严重违背市场公平的现象发生,这点并不利于公平竞争形成。

④补贴的金额如何确定

应采用列明明确的政策条件,符合条件即给与补贴,例如研发一定数量根据其支出按照比例给与补贴等,这样可以保证在公开透明角度上给与所有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公平机会。不过缺点是补贴额浮动会很大,企业在该方案刺激下,会使得补贴额度逐年增大,最后财政未必可以承受。

⑤对补贴方式的建议

对于补贴的最好方式不是通过直接给与补贴,一般情况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同样目的成本会比企业大。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其他市场主体——银行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政府可以请求银行在一般的信用分级下,再给与分级,比如说分成研发贷款、改善环保的贷款、引进技术的贷款,对不同的贷款区分不同的利率。由于银行对自身贷款有比较严密的监督,配合从政府处收集的信息,可以对贷款进行有效的区分对待和监管。而优惠利率导致的银行的利息损失,可以由财政补贴来完成。同时可以设立补贴基金,基金来源,一部分为中央财政直接投入,一部分根据上年度受补贴的厂商的省区归属,和补贴金额比例大小,对地方财政征收一定的补贴基金,两者共同构成汽车产业补贴基金。

(3)、国产化的要求

国产化不仅要求在现阶段使得汽车生产流程或者价值生成过程放在中国,也要求整个产业的核心部分放在国内。

第3页 目前的汽车产业政策不允许外商设立独资的子公司,必须找国内拥有汽车拍照的企业合资,并且不得超过两家。外资合营汽车生产企业目前在国产化的要求下,广泛布点,收购重设零配件企业,使得国内的汽车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很多汽车的国产化率甚至超过90%,例如普桑达到92.93%,依维柯达到95.11%,但很多核心部件核心部件,中国依旧不能生产,或者只能生产低技术含量的,比如变速箱,国内只能生产三速变速箱,国际先进水平为七速;国内可以研发的发动机只能达到欧Ⅱ标准,世界先进水平是欧Ⅳ标准等。这方面依旧可以通过技术换市场的合约,以及其他优惠措施来加速外企将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毕竟培训的中国研发人员,在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中可以进入本国其他企业中,带来技术的外溢效应。同时通过政策鼓励在中国建设汽车研究所,进行某一方面的技术开发。

(4)、采用出口保险制度,鼓励出口

政府可以联合商业性保险公司和政策性保险公司一起,制定合适的费率,对汽车出口实施出口保险,鼓励厂商扩大出口。

同时对出口的企业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状况通过情报机构反馈给企业。针对目前接受中国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和东欧国家,以后可以通过政治的影响,签订更多贸易协定,增加对其出口。

不过由于我国出口车辆均属于中低档车型,利润微薄,随着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利润空间不断减弱,故今后总体应鼓励相对低档车而言技术较高的车型出口。

(5)、对汽车产业进行行业整合

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国内依旧存在数百家汽车配件企业,数十家年产量在万辆左右的企业,这类企业都没达到基本的规模经济,很多技术极端落后,完全予以整合,使主流厂商尽快达到规模经济。整合成本可以根据收益原则从收益企业中收取,并给与财政补贴。按照 通用汽车研究所研究成果显示,未来的二十年内,中国市场可以整合3—4家全系列的汽车生产厂商,2—3家针对细分市场的汽车生产厂家。

对汽车生产厂商的整合,尽量争取双方意见一致下进行,在双方意向相近时,可以由政府牵头,减少交易成本,其中的人员安置成本可以部分由国家承担,尤其对于老工业基地的生产厂商。具体的合并案例,最近由东风兼并哈飞,上汽和南汽之间的合并。

(6)、统一国内市场

取消各类的地方性文件,让所有企业都在一个统一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对地区性和跨地区性发生的兼并给与鼓励。同时简化购买汽车的手续,减少购买汽车的成本和使用成本,给不同地域登记的车辆相同待遇。对所有汽车生产企业均实现国民待遇,这点中国在税制改革上日趋完善,新税法后合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将由15%提高到25%,而内资汽车企业的所得税则由于33%降至25%,这会对像中国重汽、宇通客车、曙光股份等内资企业带来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4页

第二篇:试论我国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docx

试论我国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贸易发展的优惠政策,最有深远影响的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地区、边远山区实行的“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三项照顾政策。见于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执行的连贯性程度低、政策变更频率高的特点,本文选取三项照顾政策为研究对象进而梳理其在我国民族贸易政策体系中的发展变化,为当前民族贸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民族贸易、政策、三项照顾、发展变化

引言:我国的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是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照顾的重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贸易优惠政策一直伴随着民族贸易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政策和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到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的民族贸易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化发展,国家对民族贸易的优惠政策做了适当调整。2002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初步建立并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民族贸易政策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产生了较大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国家共出台民族贸易政策15项、外贸边贸政策7项,而目前仍在继续执行的政策分别为3项和5项。根据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1949一2002年)》的统 计结论,民族贸易政策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所有经济优惠政策中稳定性最差,这表明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执行的连贯性程度低、政策变更频率高。

进入21世纪,民族贸易在各少数民族地方有了长足的发展,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也在不断调整更新以适应我国当前及今后民族贸易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建立了各民族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 繁荣。民族贸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不但没有消亡,而且将获得共同繁荣。各民族地区由于几历史发展进程和地理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生活仍然保留着与汉族地区不同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工作有着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特殊规律。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贸易不是被取消,不是被一般商业工作所替代,而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对民族地区的贸易企业实行以经营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和运费补贴为内容的“三项照顾”,后又实行了对民族贸易企业贷款的优惠利率、减免各项税收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1)三项照顾政策思路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明确了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的思路。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贸易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公私兼顾、公平合理的价格政策。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做出明确的政策安排。这一政策的出台,要求对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贸易上给予特殊照顾—以较低的价格给这些民族地区供应生活必需品;用试销的办法帮助民族地区推销土特产品,并在收购中逐渐提高产品质量,以求提高土特产品与工业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交换比例。这一政策统一了民族地区的市场,结束了民族地区混乱的商品交易秩序,采取经济领导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方法,理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结束了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欺骗和资源掠夺。

在贯彻公平合理价格政策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民族贸易企业的经营资金和利润的管理。在1952年的全国民族贸易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民族贸易企业要确定一定数量的资金,成为独立核算的单位,给予适当积累资金的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对民族贸易企业暂不执行上缴利润,民族贸易企业的资金来源80%由国家投资,不计利息,20%由银行给予贷款。(同一时期的国营企业国家投资比例为30%,其余由银行贷款解决,要负担利息,并执行利润上缴。)这些民族贸易政策,一直沿用到五十年代末。这些政策的相继推行实施,对于沟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新中国的执政基础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地区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

(2)三项照顾政策

(一)提出及其具体内容

1962年的第五次全国民族贸易工作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贸易工作开展的经验教训,重申了民族贸易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重申了民族贸易政策,并根据民族贸易 发展的情况以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确定了对边远山区、边远牧区民族贸易企业在自有资金、价格补贴、利润留成方面给予照顾,对民族地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在资金、利润、价格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重新进行了规定,第一次把资金、利润和价格补贴作为完整的三项照顾政策提了出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影响深远的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这项政策的执行期限较长,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三项照顾”具体内容是:

一是价格补贴的照顾政策。对交通很不方便的边远山区和牧区,继续对一部分主要的农牧土特产品实行最低的保护价格;继续对一部分主要工业品(食糖、煤油、火柴、茶叶等)实行最高限价办法。由于上述办法而产生的亏损,根据从严掌握的原则,由国家财政部门给予必要的补贴。从一九五二年起,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山区的一些重要商品,实行多种形式的价格补贴政策。如对19种中药材、14种土特产品的33种3类农牧土特产品实行最低限价(保护价);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生产特需的21种商品(食盐、煤油、食糖、茶叶等)实行最低限价。经营部门因此出现的亏损,可作为政策性亏损列入计划,由国家财政(一九七三年起改由省、自治区财政)给予补贴。

二是自有资金的照顾政策。对于交通很不方便,商品在途时间长、资金周转很慢、流转费用很大的边远山区和边远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由国家拨给较多的自有资金。零售企业的自有资金,定为占流动资金的80%(一般地区为60%),其余20%由银行贷款解决;批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定为占流动资金的50%(一般地区为7%),其余50%由银行贷款解决。国家为了保证经济条件困难的民族贸易企业也能积累资金,以求发展,一九五二年规定,民族贸易零售企业的自有资金80%由国家财政拨给,20%由银行贷款解决。一九六三年又规定,民族贸易批发企业的自有资金,50%由国家财政拨给,50%由银行贷款解决。由于自有资金由财政拨给的比例大大高于一般地区的国营商业(一般地区国营零售企业自有资金,一九五二年为30%,一九六三年为60%左右;批发企业自有资金,一九六三年为7%左右),向银行贷款的利息相应减少,因此企业不仅可以减少费用,增加利润,而且可以自主地使用大部分属于企业自有的资金。人民银行于一九六一年规定,对民族贸易企业的贷款月息为3.3%,(一般地区国营商业的贷款月息为6%),这样可以减少利息支出近一半。

三是利润留成的照顾政策。这些边远地区的营业条件,比一般地区更为困难,因此,这些地区的民族贸易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定为20%(这一比例在1980年被提高到50%),而一般地区为3%。在实行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的地区减征所得税,在所得税率39%的基础上减征10%一20%,对民族贸易三项照顾地区的民族用品企业定期减征所得税。国家为照顾有特殊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早在一九五一年就规定,允许国营贸易企业在经营上“赔钱补贴”,一九五二年规定企业利润全部不上缴。一九六三年又规定,一般地区国营商业实现的利润基本上全部上缴,实行统收统支;而民族贸易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为20%。从一九八〇年起,一 般地区国营商业利润留成比例增加到19.3%,而民族贸易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由20%提高为50%。

(二)国家对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的管理原则

国家对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的具体部署施行是从1963年8月开始的。1963年,商业部、财政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商业部、对外贸易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关于第五次民族贸易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的精神,对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青海、甘肃等六省提出的三项照顾的地区和计划作了批复,并发出了《批复1963年边远山区、边远牧区民族贸易企业三项照顾政策问题的联合通知》,其中对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的执行范围和具体要求作了一系列规定。

(一)三项照顾地区的执行范围。关于实行三项照顾的地区问题,凡具备以下3项条件者均为照顾地区:

第一,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边远牧区,因交通不便,商品在途时间长,运输困难,从县到基层收购点、零售点,大部分要靠人背马驮解决商品运输的县。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边远牧区,其经济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的县。

第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边远牧区,民族特点显著,民族生产、生活差别较大的县。

(二)三项照顾政策的管理原则:

1.关于照顾地区民族贸易企业利润留成原则。凡批准为照顾地区的国营民族贸易企业按企业实际实现的利润提取20﹪作为企业利润留成。对利润留成的提取和使用范围,按照商业部、财政部下发的“商业部系统企业利润留成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为了统一计算利润留成的口径,特作如下具体规定:

第一,凡经本部批准为照顾地区的国营民族贸易企业,所实现的利润加上“保护差价额补贴 ”后计算,提取20﹪作为企业利润留成。

第二,照顾地区的饮食服务企业的利润分成办法,仍按现行规定,企业分成25﹪,上缴财政75﹪的办法执行。

第三,实行利润留成照顾的企业,仅限于批准为照顾地区的县的一揽子国营民族贸易公司系统所属的企业,在照顾地区的国营专业公司不包括在内。第四,省、自治区民族贸易公司实现的利润,一律按商业部、财政部统一规定的一般地区留成比例执行,不另给予照顾,自治州民族贸易公司所在地划为照顾地区的,亦按20﹪作为利润留成给予照顾;不在照顾地区的,按省、自治区一级的民族贸易规定处理。

第五,各照顾地区的国营民贸易企业提取的20﹪利润留成,当年使用不全时,可以跨继续使用。

2.关于照顾地区民族贸易企业自有资金问题。已批准的关于照顾地区民族贸易企业的自有资金,由各省、自治区根据商业部的核定资金办法核定资金,并按规定的比例拨给自有资金。如各省、自治区商业厅现有资金不足时,报请商业部审核后拨付。为了统一计算自有资金口径,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凡属基层供销社并入一揽子国营民族贸易公司,统一领导,统一经营,并且实行国营商业的管理办法,但对外,只保留供销合作社名义和只对社会进行股金分红的,可以按规定比例拨付自有资金。实现的利润扣除社员分红及留成数后,应按规定一律上缴国库,股金分红按供销合作社章程处理。

第二,省、自治区民族贸易公司一般都是为边远山区、边远牧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运输线较长,资金周转慢,因此,凡被批准有照顾地区的省、自治区、州国营民族贸易公司本身所需资金,可以比照边远山区、边远牧区国营民族贸易企业自有资金比例,拨给自有资金。在照顾地区的国营专业公司不包括在内,专业公司的自有资金仍按一般地区规定执行。

第三,核定照顾地区的国营民族贸易公司企业自有资金,只是指商品资金。非商品资金、结算资金仍按全国统一规定执行。

3.关于照顾地区工商品实行最高限价和农牧土特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的差额补贴问题。其原则是:

第一,实行保护价差额补贴的商品,只限于价值小,体积大,运输线长,中转环节多,进价大于销价,是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或是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收入主要来源的产品,并且是国家工业生产需要的主要原料和出口需要的农牧土特产品。

第二,价格补贴只限于按正常商品加费用、税金计算的合理成本和保护价格之间的差额部分,经营管理不善所发生的亏损不得补贴。

第三,对国营民族贸易公司差额补贴的商品,不再计算利润,以不赔不赚为原则。第四,只对国营民族贸易公司统一经营的属于实行保护价的商品进行补贴,不属国营民族贸易公司统一经营的商品不补贴,供销合作社经营的商品需要补贴时,由各省、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报请总社解决。

第五,农牧土特产品收购价格的最低限价和工业品销售价格的最高限价的品种、价格以及补贴金额的确定,由省、自治区物价主管部门、商业厅、财政厅,根据上述原则核定下达有关州、县执行,并抄送商业部、财政部备案。

第六,国营民族贸易企业发生的保护价差额应当在“本年损失—其他损益”科目中设专户核算,并在利润计算表“商业额损益—其他损失”项下以“保护价差额补贴”项目单独反映在计算利润留成时按照利润计算表“利润(亏损)总额”上该项数字后提取。因保护价差额补贴而发生亏损的,按政策性亏损列入亏损计划,由财政部门审查后弥补。属于外贸系统经营批发业务的商品,价格补贴由外贸负担。

(二)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

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沿用的时期较长,自1963年部署实施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在这段时期堪,民族地区的民族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摆脱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局而,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逐步繁荣,为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三项照顾政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民族贸易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失去了继续执行的体制环境。相应的进行了调整变化。

(一)20世纪80年代优惠贷款:

为适应政治格局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优惠贷款,将优惠贷款的利率由80年代初的3.3%。(一般商业企业为6.6%。)上调为4.2%。(此期间一般商业企业利率不变),后来又调整为9.0%。(一般商业企业为8.5%。),并将贷款利率差返还给民族贸易企业,作为中央财政对民贸企业不再拨补自由流动资金的一种补充。

(二)20世纪90年代民族贸易优惠政策得以沿续:

国务院在l99l年和1997年,两次重申了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先后于1991年、1997年两次调整民族贸易县,取消了有一定经济实力并已撤县建市(区)或升格为地级市的民族贸易县,曾加了既是民族自治县,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作为民族贸易县。调整后的民族贸易县共有428个。

“八五”期间,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每年安排4000万元贷款,由中央和地方各补贴一半利息,贷款资金的一半用于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对民族贸易县的商业、中药材(医药公司)、供销社、新华书店及国家确定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实行年利率5.7%。(一般企业为8.64%。),利差按季返还企业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特殊调研组,1997)。对民族贸易三项照顾县(含供销社)企业自筹商业设施建设投资,免征三年建设税,对其应缴的能源交通建设资金,由省、自治区政府酌情减免;对实行民族贸易三照顾地区的医药商业比照民族商业,免征建筑税和能源税;对民族用品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民族用品,给与减免产品税、增值税照顾及减半征收所得税,产品税和增值税的减免幅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和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审批。

“九五”期间,国家对民族贸易企业的优惠政策体现在提供贷款、降低贷款利率、减免税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其利率实行月息比基准利率低2.4厘的政策,利差由人民银行补贴,再由中央财政相应扣减人民银行上缴收入。国家对民族贸易实行“新的民贸三项照顾政策”,对民族贸易和民族贸易定点生产企业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实行利率月息、比基准利率低2.4厘的政策,利差由人民银行补贴,再由中央财政相应扣除人民银行上缴收入。

(2)每年安排1亿元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一半。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向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发放1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贴息贷款,由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按信贷原则对民贸企业进行发放,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50%的贴息。

(3)对民族贸易和部分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这期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政策,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实行流动资金低息税、税收减免和专项投资政策;对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货物,按实际缴纳税额先征后返50%增值税;对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活度,按实际缴纳税额先征后返50%的增值税;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民族贸易企业所得税,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或免税政策,减免或返还的税款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负担。

(三)21世纪继续实行“新的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

“十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 行股份制改革,结合企业实际及形势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形势的发展,明确规定国有、集体民族贸易企业改制后仍然享受优惠政策;承担优惠利率贷款和贴息贷款的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扩大到四大国有银行。同时,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为了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长期实行的以价格补贴、补充自有资金和提高利润留成比例为内容的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也把“九五”以来实行的民贸优惠政策简称为“新的民贸三项照顾政策”,国家对民族贸易继续实行“新的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民委《关于延长“九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请示》,同意在“十五”期间继续执行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十五”期间的民族贸易优惠政策主要有三项:(l)对民族贸易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月息低2.4厘的优惠政策。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享受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总额约22亿元。

(2)每年由人民银行安排1亿元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50%。中央财政共计安排民贸网点建设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资金1445万元。在加大资金扶持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加大了对清真食品、边销茶、少数民族胶套鞋等重要特需商品的扶持力度,保证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特需品和日常必需品的稳定供应。

(3)对民族贸易县县级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货物,按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先征后返50%,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十五”期间,全国县级以上民族贸易企业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50%,优惠约12亿元,县以下民贸企业免征增值税约10亿元,全国边销茶生产经销企业免征增值税约5000万元。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的三项优惠照顾政策,是一个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政策体系。从政策内容上,包含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从支持手段上,包括了财政专项拨款、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利率优惠和产业指导;从受益对象上,包括了民族贸易县的民贸企业、承担民族贸易任务的省州级民贸公司、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从受益行业分布上,包括商业、供销、服装鞋帽、纺织针织、工艺美术品、少数民族成药、清真食品、边销茶、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含音像、软件)、民族乐器、民族体育用品、家具和日用杂品、生产工具等,几乎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策覆盖区域来看,目前,全国有民族贸易县招5个,加上西藏自治区个部 73个县(市、区)都享受民贸优惠政策,全国享受民贸优惠政策的县市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县(旗、市、市辖区)总数的72.7%,有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18丽家,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国家继续对民族贸易网点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月息低2.4厘的优惠政策。(2)对民族贸易网点建设予以支持,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负担50%。(3)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对民族贸易县内县级和县以下的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货物(石油、烟草除外)免征增值税,对国家定点企业生产的边销茶及经销单位销售的边销茶免征增值税。

(三)结语:

三项照顾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反映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供应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相适应性和面临的实际困难,所采取的方针和对策。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政策和措施上打破了对民族贸易实行三项照顾内容的局限,进而步入了一个多项照顾的新时期。

这些政策措施制定的本身,也体现了国家站在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通过客观地分析经济领域不断变化的一系列复杂矛盾,采取政策性、指令性的规定,以加强政府行为来调整这些矛盾,通过不断调整更新三项照顾政策,采取多项照顾、优惠等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民族贸易工作,并带动民族地区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在党和国家民族贸易政策的扶持下,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52年的181.8倍,1980年的17.6倍,1990年的4.56倍。2003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进总额是1952年的400倍,是1980年的14.6倍,是1990年的3.1倍。另外,根据《中华民族工作年鉴(2003)》统计,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在 1991年一1995年达到19.9%,1996年一2002年达到10.6%。民族贸易的迅速发展振兴了民族地区的经济,为民族地区的商品供应提供了基本保障,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经济社会建设,成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动力,对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清震、王江《民族贸易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2]王文长《民族贸易概论》[M],民族出版社,1989年3月。

[3]邹密.中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4]杨文炬《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面临的问题和新的对策》,《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年第01期

第三篇:从绿色贸易壁垒的福利效果看我国的贸易政策取向

从绿色贸易壁垒的福利效果看我国的贸易政策取向

潘辉/徐雪松

【专题名称】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专 题 号】F52

【复印期号】2006年07期

【原文出处】《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沪)2006年4期第25~29页

【作者简介】潘辉/徐雪松,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容提要】 进口大国对我国出口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已呈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之后,内在的获利机制在发生作用。据此,本文通过建立进口大国绿色贸易壁垒福利模型,对进口大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福利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进口大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了该模型对我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启示。【关 键 词】绿色贸易壁垒/福利效果/贸易政策取向

在WTO框架下,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弱化,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应产生。绿色贸易壁垒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且愈演愈烈,给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在此笔者不再赘述。然而,从现有的绿色贸易壁垒原因的研究来看,大多是阐述我国产品的质量标准问题以及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刻意限制。笔者认为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即首先认清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获利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把问题归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恶意刁难。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引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同时考虑到我国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实际情况①,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模型来分析进口大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福利效果及进口国实施这一政策的影响因素,在这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可以权衡利弊,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

一、绿色贸易壁垒福利效果的经济学模型

欧、美、日等大国频频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除了其他的非经济原因以外,最主要的是因为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福利。因此,可以建立模型对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福利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内在获利机制。为方便模型的建立和探讨,首先进行一些必要的抽象:(1)贸易品产生的污染是在消费阶段;(2)进口国是大国,其进口量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3)进口国自身的产品供给忽略不计(这样进口国面临的供给就是世界市场的总供给)(4)不考虑国家之间限制进口的政治因素。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消费商品所产生的效用是递减的,而这种效用是用价格表示的,在图形中即是边际收益曲线。边际私人收益MPB是指消费者消费每单位商品所获得的实际收益,边际社会收益MSB则是指消费者消费每单位商品时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所获得的实际收益。由于存在污染问题,边际社会收益MSB必小于边际私人收益MPB,如图1所示,MSB在MPB的左边。S[,1]代表世界市场供给曲线,其向上倾斜说明进口国的进口量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在没有进口限制的情况下,S[,1]与进口国需求曲线相交于点E,在该点达到均衡,进口数量为q[,1],商品价格为P[,w],下面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在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的情况下

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从而进口产品的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进口商品的数量会下降。由于进口国是大国,进口数量一旦减少,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会改变(供给大于需求),导致该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如图1所示,S[,2]代表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后进口国面临的供给曲线,这里S[,2]在S[,1]上方,是由于对原进口量征收从价关税的缘故,因此随着价格的上升,S[,2]上升的幅度越大。进口国征收P[,t]P[,w]的进口绿色关税后,进口数量减少使世界市场价格下降到P′[,w],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实际上升了P[,w]P[,t]的幅度。进口国征收P[,t]P′[,w]的绿色关税后,国内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t]P[,w]EE′,进口国获得的绿色关税收益是P[,t]P′[,w]FE′,进口国由于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而获得的环保收益为d,这样进口国的净收益为:d+P[,t]P′[,w]FE′-P[,t]P[,w]EE′=d+P[,w]P′[,w]FG-GEE′

(注:S[,1]与MPB相交于点E,与E′q[,2]相交于点F;S[,2]与MPB相交于点E′;P[,w]E与E′q[,2]相交于点G;d代表s1、s2、Eq[,1]、E′q[,2]四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的面积)

图1 当d+P[,w]P′[,w]FG-GEE′>0时,进口国征收进口关税对进口国提高福利是有利的。故d+P[,w]P′[,w]FG-GEE′的数额愈大,进口国愈倾向于征收绿色关税。

(二)在进口国不征收绿色关税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进口国一般通过采取绿色认证、设置市场准入标准,不符合其标准者不准进口,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与征收绿色关税相似,通过采取绿色认证、设置市场准入标准同样会提高出口国的出口产品成本,降低该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市场竞争力,减少进口国该商品的进口数量,进而影响世界市场价格。但是,与征收绿色关税情况不同点有二:其一,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会下降,而不是上升,如图2所示,S[,2]在S[,1]上方,但是S[,2]与S[,1]的距离会随着出口量增加而不断的缩小,这是因为出口产品应进口方的要求进行绿色认证和采取一些环保质量标准而进行质量改进时,都是初始成本比较高,一旦出口国通过技术攻关达标后,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其成本会逐步下降;其二,进口国没有绿色关税收益。其他变化同第一种情况,这里不再赘述。进口国采取绿色认证、设置市场准入标准后,世界市场供给曲线为S[,2],进口国该商品进口量从q[,1]变为q[,2],进口国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t]P[,w]EE′

进口国由于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而获得的环保收益为d,进口国的净收益为: d-P[,t]P[,w]EE′

=(d-GEE′)-P[,t]P[,w]GE′

图2

同理,当(d-GEE′)>P[,t]P[,w]GE′时,进口国采取上述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进口国整体福利的提高。且随着(d-GEE′)-P[,t]P[,w]GE′的变大,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

二、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 进口国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弹性大,即进口国对世界市场的价格变化很灵敏,在前面图

1、图2中表现为MPB线比较平坦,这时进口商品价格略有上升,需求量就会有较大的减少。在前面图

1、图2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下,当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时,由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就会下降,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净收益就会增加,这时进口国比较有利。因此进口国对进口商品需求弹性越大时,进口国越倾向于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反之则反是。

(二)进口国消费每单位进口商品时边际私人收益MPB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差别大小 该差别在前面图

1、图2中表现为MPB与MSB两条线的垂直距离,这个距离越大,说明此进口商品的污染越严重,同时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进口国由于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而获得的环保收益d就会越大,从而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净收益越大。反之,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净收益越小。因此,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性与进口国消费每单位进口商品时边际私人收益MPB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差别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实际上,影响进口国MPB与MSB之间差别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出口商品对进口国的污染程度。很显然,污染程度越大,MPB与MSB之间差别越大,进口国就越会实施限制。二是进口国国民的污染敏感度或者称环保意识。敏感度或环保意识越强,进口国越容易进行绿色贸易限制。由此看来,出口商品对进口国的污染程度和进口国国民的污染敏感度与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性成正相关关系。

(三)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大小

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较小时,在前面图

1、图2中表现为S[,1]较陡峭,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稍有下降时,就会引起世界市场商品价格较大的下降。这种情况下,当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时,世界市场价格下降较多,而进口国的国内价格上升幅度却会下降,这对进口国比较有利,对出口国不利。此外若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较小,当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时,进口国面临的世界市场价格P′[,w]下降较多,从而P[,t]P′[,w]增大,这样进口国所得绿色关税额上升,同样对进口国有利。反之,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越大时,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越不利,对出口国越有利。

(四)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世界市场供给曲线在进口国市场上上升程度的大小 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世界市场供给成本增加,供给曲线在进口国市场向上移动。由前面的分析可知,S[,2]线向上移动,一方面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另一方面增加环保收益d,同时在图1中还对进口国的绿色关税额有影响,但对绿色关税额的影响效果不确定,要具体分析。综上所述,S[,2]线向上移动程度的大小最终对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净收益的影响如何,取决于上述几种效应的力量对比。

此外,由于市场机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在世界市场上,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变量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变化的。因此,在最终决定这些因素的效应时,还须考虑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的效应,最后通过各种效应的对比,方可决定某一因素对进口国的净收益的影响如何。

三、对我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启示

通过对进口大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机制的分析可知,我国目前要想改善出口产品所面临的绿色壁垒状况,必须从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获利机制入手,设法缩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获利空间。

(一)合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在制定出口战略时,应结合我国产品的实际情况,同时深入了解进口方市场状况,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选择有利于我国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在图

1、图2中,即选择d+P[,t]P′P[,w]FE′-P[,t]P[,w]EE′和d-P[,t]P[,w]EE′比较小的进口国市场为宜。例如,将容易遭受绿色壁垒的产品出口到一些对环境要求不是太高的国家和地区,或者进口检验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技术含量、环保质量较高的出口产品则可以考虑出口到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二)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 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就是减小进口国的消费者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对我国出口产品需求的波动性。通过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国消费需求曲线会变的比较陡峭,在这样情况下,即使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但对我国商品出口的数量影响也很小②。那么,如何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根据需求弹性的有关理论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在出口产品的品质、特色上下功夫,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的目的。

(三)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即提高我国出口产品供给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在图

1、图2中即S[,1]曲线变得更平坦。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越大,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越不利,对出口国越有利。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出口产业的选择,着重选择具有丰富原材料供应市场的产业产品、易转产产业产品以及在世界市场上产品需求比较分散的产业和产品③;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我国企业应培育良好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包括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如企业建立弹性生产体制,降低调节产量的成本、多方位开拓销售市场等,以分散市场风险。

(四)快速引进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的无污染化建设进程 我国遭受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毋庸置疑,与我国的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图

1、图2中表现为进口国MPB与MSB两条线的垂直距离太大。鉴于此,我国应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是目前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紧跟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通过国际环保质量认证的企业比例还非常小,应大力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④ 及其他国际标准认证,增强企业的绿色产品意识,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的无污染化建设进程。

注释:

① 根据我国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大都来自欧、日、美大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探讨大国情形更具有现实意义。

② 进口国消费需求弹性变小,即图

1、图2中的MPB线较陡峭,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在进口国国内商品市场价格上升同样水平的条件下,进口国的消费量下降会变小,即进口量下降额度变小。

③ 原材料供应市场丰富,为企业扩大生产以及缩小生产都提供了保障。价格上升,企业能及时购买到原料;价格下降,企业又能及时出售原材料,保证出口供给的弹性。产品销售市场分散,即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当A国出现绿色壁垒时,企业不必降价来委曲求全,可以转向其他销售市场,以保证出口产品在A国的供给弹性。

④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对全世界工业、商业、政府等所有组织改善环境管理行为具有统一标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东 梁东黎.微观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胡涵钧.新编国际贸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4] 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邵来安,曹嵘:《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5期.

[6] 陈松洲:《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唐任伍,唐天伟:《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二重性》载《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施用海,邵宏华:《应对新贸易壁垒》载《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3期 [9] 杜强:《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载《亚太经济》2003年2期^

第四篇: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政策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政策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纺织行业的现状是出口竞争力下滑,内销市场得到重要性提高,行业高低端生存状态不同等方面。以及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现状,纺织服装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但入世以来面临进口国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政治背景之下的挑战,纺织品服装面临了一些问题。本文为改变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措施。即我们可以从在打破各种贸易壁垒中提升本国贸易竞争力,壮大企业规模走集团化战略,重视研发和纺织企业技术水平、技术设备的提高升级,开拓国际新市场不忘国内高档品需求市场,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为我所用等方面着手来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

【关键词】纺织品行业 出口 发展 外贸 入世

我国纺织行业的现状

1、纺织品出口竞争力下滑

政策环境已不利于纺织品的出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内外生产成本对比;产能过剩;化纤替代产品增加;订单将继续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这些都威胁着纺织品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2、内销市场的重要性提高

国内生活水平提高,将继续加大对纺织品的需求;国内高等级纺织品出口仍有竞争力。从国内销售情况来看,国内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开始提升,对纺织产品的数量、品种、档次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出口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国内市场成为后期企业需要重点开拓的市场,国内市场将是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内需持续稳定扩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总量决定了内需市场必须依靠本国纺织产业来满足。

3.行业高低端生存状态不同

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棉花原料成本在低端企业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因而在国内棉花成本价格相对于国外的劣势愈来愈明显的情况下,低端企业竞争力减弱将是必然的趋势。在棉花价格的大涨大跌行情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大量处于低端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许多企业停工或半停工,江浙一带的小型织布企业中已有大约1/3的企业”放假“,还有约1/5的小厂商已经开始卖机器,一些情况稍好的企业则在”咬牙硬撑“,这部分企业之所以不敢轻易停工,主要是因为停工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招到工人,货源和销售渠道都会受到影响。(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纺织品服装以其经久不衰的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产品,并从1994年以来处于固际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纺织品服装连年贸易顺差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的平衡以及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入世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对我国就业具有巨大的贡献,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仍为日本、香港、美国和欧盟,但总体来说对这些国家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目前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I/6左右。入世以来,国内外环境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尤其为纺织品服装外贸飞速发展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我国纺织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长。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多年来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不过仍有下降的趋势。

纺织品服装外贸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起到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由于纺织品服装配额于2005年全部放开,许多国外中小企业将加快在我国的投资和合作,虽然可能面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再次被设限的不确定因素,但国外企业看好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纺织产业多年来一直在从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区流动,我国成为纺织产业转移最大承接地。在世界纺织资源重新组合过程中,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的进入,将带动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升级换代,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科技含量,并以面料、设计、生产三方面互相促进发展,为扩大进出口规模创造更多的机遇,也不断推动我国纺织工业走向国际化(2)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入国际市场不但面临着来自进口国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挑战,而且面临着来自进口国政治、经济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挑战。相对于美国和日本说,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工人工资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虽然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纺织品服装具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他们国家控制着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的出口。其次,由于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利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免关税、无配额和原产地政策等,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我国低成本的优势。跨国零售巨头纷纷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在我国进行直接采购,取消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贸易链,外贸公司中问商的角色受到打压,给外贸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国际上针对我纺织品服装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演愈烈。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目前针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技术壁垒以欧盟的最多且影响最大。为了提高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许多美国纺织公司采取了如下的策略:一是进行了购并、转产,多元化重组;二是把资产集中在最有盈利的市场并使产品多样化;三是通过资本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与成衣制造商、零售商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五是使用快速反应体系和其他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全球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3)

我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1.在打破各种贸易壁垒中提升本国贸易竞争力

注重研发绿色环保型产品和绿色生产,突破绿色壁垒。针对欧盟、日本、美国等已对纺织品和服装实施的环境标志制度,其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使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削弱了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非关税壁垒存在的必然性,想消除别国对我国实施的各种非关税措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改变观念,要去主动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加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技术进步,重视提高品牌附加值,逐步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低附加值的状况,并运用国际营销网络,树立我国纺织品服装品牌,以降低遭遇非关税壁垒的可能性。

2.壮大企业规模走集团化战略

我国纺织工业存在老国有企业多、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投资分散、专业化程 度低的状况,要使之参与更加广泛的国际竞争,必须对组织形态和企业规模进行改革,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引导企业出口,形成行业自律机制,避免无序竞争,减少贸易摩擦。

3.重视研发和纺织企业技术水平、技术设备的提高升级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型企业构建研发中心,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着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开拓国际新市场不忘国内高档品需求市场

开辟国内市场和国际新市场是从减少贸易摩擦和市场集中度的角度考虑的。

5.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为我所用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关贸总协定(GATT)在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国际贸易关系的新发展而创立的一种崭新制度。作为WTO法律体系的核心制度之一,它是成员方解决政府间贸易争端的强制性、排他性的合法渠道,并且是一种基于法律规则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培养熟悉WTO规则的法律人才,积极应诉不合理的贸易制裁,运用WTO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政府加强对纺织品服装企业人员相关贸易条款的教育,让我国企业不仅做到对外出口产品,还要学会应对各种贸易摩擦。(4)

6.借鉴SAS000标准切实保护我国劳工权益,并在世贸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制定以保护我国纺织产业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以期提高纺织行业竞争力,同时提

(5)高我国国民整体福利。

参考文献:

(1)全球纺织网,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2011-08-31

(2)张莹,美国和日本对我国纺织品非关税贸易政策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李红丽,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湛蓝,中国纺织行业的贸易摩擦及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杨帆,新型非关税壁垒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下载潘嘉钦——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潘嘉钦——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