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分析了,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个指标,永远是错的!
别分析了,“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个指标,永远是错的!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直以来是财务人员分析企业收入的变现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然而,从其指标理论与公式本身来看,存在太多的错误,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一直以来昌尧讲税给大家分享的都是税收知识,然而,财务与税务是不分家的,今天昌尧讲就来同大家分享一点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引起你的兴趣。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直以来是财务人员分析企业收入的变现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然而,从其指标理论与公式本身来看,存在太多的错误,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公式
应收帐款周转率=当期销售净收入÷(期初应收帐款余额+期末应收帐款余额)÷ 2
当期销售净收入=销售收入-销售退回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帐款周转率
二、企业对外销售产品时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预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三、指标公式中存在的几项错误
通过对以上的会计分录的分析,我们发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形成与“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以及“预收账款”有关。那么,公式中的错误就暴露了。
错误之一:
既然“主营业务收入”的形成与“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以及“预收账款”有关,为什么应收帐款周转率的分母只包含“应收账款”呢?是不是变相的“夸大”了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呢?
错误之二:
“主营业务收入”是不含税收入,而 “应收账款”体现的是含税总欠款,假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都为“零”,企业也只有一笔业务。即:
借:应收账款117万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元
那么,应收账款周转率=100÷117=0.85,是不是又变相的“缩小”了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呢?
错误之三:
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应收账款是已经提取减值准备后的净额,而销售收入并没有相应减少。其结果是,提取的减值准备越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少。这种周转天数的减少不是好的业绩,反而说明应收账款管理欠佳。
四、指标不可靠,我们该怎么办?
很简单,我只要算两个数,就能分析企业的回款能力了:
1、报表期初余额: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金额A
2、报表期末余额: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金额B
(一)在企业业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1、如果,金额B=金额A,说明企业当年的销售全部实现了回款;
2、如果,金额B﹤金额A,说明企业不仅当年的销售全部实现了回款,上一年度的销售欠款也回款了一部分;
3、如果,金额B﹥金额A,说明企业当年实现的销售,有部分的金额未实现回款;
(二)在企业业务不正常或下降的情况下,该种分析方法就有点麻烦了,需要进一步分析。
公会计预祝您考试通过!
中
第二篇: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有误的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指企业当期主要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减去折扣与折让后的数额,数据可取自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坏账准备,数据可取自资产负债表及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1、分子的缺陷。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本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那么上述公式中的分子应该是本年应收账款不断收回现金所形成的周转额,而把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作为分子有失偏颇。笔者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既包括赊销额也包括现销额,实质上现销额与应收账款毫不相干,但企业为保守商业机密,会计报表上通常不提供现销、赊销金额。因此,为方便取数,把整个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不管是现销、赊销)列为分子未尝不可。但关键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即便全是赊销)也仅仅是一年(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而一般很难在同一年(同一时期)全部收回现金。而且把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列为分子还暗含一种前提假设,即本年(本期)的销售,无论哪家企业、无论何种经营状况、无论销售何时发生,本年(本期)都必须全部收回现金,只有这样应收账款周转率才能反映本或一定时期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这种前提假设与实际不相符,因此,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绝不是应收账款收回现金的周转额,其不能作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
2、分母的缺陷。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母是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即(上期数+本期数)÷2,这里同样存在着一种假设,计算结果实际意义不大。如某企业上年底应收账款100万元,至本期应收账款余额仍为100万元,(且不说主营业务收入多少,分子越大越失真),能说明什么情况呢,假设第一应收账款根本就没有发生额,这是很有可能的;第二应收账款发生多次周转,恰好于年初数相同;如第一种假设成立的话,应收账款作为分母计算的结果就根本没有意义,所以采用上期数+本期数÷2的计算方式是不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