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条形码技术对病案示踪系统的优化
简述条形码技术在病案示踪系统中的优化作用
病案示踪系统是医院病案室的核心系统,它被运用于病案管理过程中的回收、入库、借阅、上架、复印等病案流通环节中。传统的病案示踪系统,在操作环节上存在一定漏洞和不连贯性,使得病案的错误定位时有发生。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使用病案示踪系统已有十余年时间,在使用过程中同样偶有病案错误定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工输入病案号进行病案入库时,病案号人为输入错误。2.对病案袋进行人工编号时,号码抄写错误或人名书写不准确。3.对于多次入院的病人,入库或归档次数选择错误。
4.传统病案示踪系统对于病案复印管理不足。由于现今社会对病案复印使用需求量的迅速增加,手工的复印记录既不正规,也不能满足查询的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病案示踪系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而在病案示踪系统加入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不足之处:
1.病案入库优化
病案首页输出时病案号条形码,到病案回收入库时只需运用条形码扫描设备读取信息即可准确无误的对应到病人信息进行入库.省略了回收病案的逐份登记统计份数环节。2.条形码信息粘贴
设计条形码粘贴在病案袋上,代替了手工书写,并在条形码粘贴上录入病人的基本常用信息,减少拿取病历次数,在医院质检时方便查找需求病历,例如:病人ID号、出生日期、出入院 时间及科室、费别、主要诊断等,可根据各医院需求不同设计不同信息的条形码粘贴。3.条形码设计提高了病案入库及归档的准确性,减轻了病案管理 人员的工作量,以前因手工输入造成的入库、归档信息错误不再发生。对科室病案的及时入库率有了准确的分析依据,提高了医院病案质量。4.填补了复印流通环节的空缺 改进后的病案示踪系统针对复印流通环节进行了统计,复印病历后扫描病案袋条码系统自动提取病人信息,操作员登记病人复印病历的目的及来访人员的身份信息,电脑存档留存以便随时调取统计分析。
不断完善病案示踪系统的功能,能使病案室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降低了病案信息管理的出错率,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和效率也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操作的运用大大降低了查找病案去向的时间,使得病案定位更精准提高了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但病案条形码是使用更加优化了,传统示踪系统的不足,我院使用示踪系统已有十余年时间,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病案错误定位的情况,主要原因
总结旧病案示踪系统虚拟流程与实际操作环节衔接不流畅、数据失真,无法跟踪病案所有流通环节的不足及弊端,制定示踪系统修改方案,借助条形码技术,开发和完善模块功能。新系统贯穿病案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加强环节连接的紧密性,保证网络中结构和设置的灵活扩展性。界面清晰、细致周到、操作性强,具有良好的提示功能。设置条形码生成机制,优化病案流通路径,改进各模块功能。确保病案流通的精确定位和病案“0”丢失,保持病案的可获得性,使病案的流通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得以全面加强,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病案管理规范化,不断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医院科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小结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小结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H标记氨基酸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3合成部位及运输方向
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3胞中注射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则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这个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也证明了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H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时,DNA分子在间期要复制,为细胞的分裂做准备。为了研究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小鼠肝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用H等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H-TdR),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原料,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因此细胞有丝分裂时,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复制可以被检测到。利用放射性同位素O、C、H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某些物质
3的变化过程,从而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
3.1 19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进行了这样2组实验: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O和CO2,然后进行2组光合作用的实验:第1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2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2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第2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2 用18O、14C标记二氧化碳(14C18O2),固定后产生的三碳化合物有放射性(14C3),产物葡萄糖(14C6H1218O6)有放射性,产物水(H218O)有放射性。因此可以知道18O、14C元素的转移途径为:14C18O2→214C3→14C6H1218O6+ H218O。
3.3 C4植物的发现过程 澳大利亚科学家M.D.Hatch和C.R.Slack在研究玉米、甘蔗等原产热带地区的绿色植物时发现,当向这些绿色植物提供14CO2时,光合作用开始后的1s内,竟有90%以上的C出现在含有4个碳原子的有机酸(一种C4化合物)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C4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而C3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增多。说明在这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CO2的C原子首先转移到C4化合物中,然后才转移到C3化合物中。科学家将这类植物看叫做C4植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O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181
418
18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 4.1 用O标记的氧气(O2),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着性,即:181818O2→H2O。
18184.2 用O标记葡萄糖(C6H12O6)生成的水全部无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有放着性,即:C6H1218O6→C18O2。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K、P标记无机盐离子来研究某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4232吸收、运输过程
5.1 研究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通常用放射性同位素32P等来做实验,发现根毛区是根尖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部位。
5.2 研究矿质离子在茎中的运输部位。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有42K的肥料,5h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位的分布: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K,韧皮部几乎没有K,说明运输K的是木质部。柳茎在用蜡纸隔开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以下区段以及不插入蜡纸的对照实验中,韧皮部中也有很多的42K,说明42K可以从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4242
426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31I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甲状腺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须的原料。甲状腺可以将细胞外液中的碘主动吸收到甲状腺细胞。因此可以将含有放射性同位素131I的注射液注射到小鼠体内,研究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激素调节的机理,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的功能性疾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研究原肠胚各胚层的发育
动物胚胎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原肠胚3个胚层的发育,从而确定动物3个胚层的发育规律和动物各个组织、器官的来源。
8利用放射性同位素S和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A.D.Hershey)和蔡斯(M.Chase)把细菌分别培养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就分别被35S和32P所标记。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被35S和32P所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裂解后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中,蛋白质被35S标记,DNA被32P标记。接着用被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然后测定宿主细胞的同位素标记,当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宿主细胞内很少有同位素标记,而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当用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细胞的外面的噬菌体外壳中很少有放射性同位素P,而大多数放射性同位素32P在宿主细胞内。以上实验表明,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体内的是DNA,而蛋白质在细菌的外面。可见,在噬菌体的生活史中,只有DNA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
323235329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5N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1957年,科学家用含有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接下来再把它放在含有N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取一部分样品,并立即提取细菌的DNA进行密度梯度超离心,根据DNA分子在离心管中的位置不同,就可以区分出DNA分子中2条链是新生链还是母链。1
41510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2P作为示踪元素标记DNA分子来研究基因探针的作用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DNA分子作为基因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例如诊断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诊断遗传疾病。利用基因探针还可以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利用基因探针还可以对分子克隆进行筛选,以获得所需的阳性克隆。癌症的形成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活动与癌症的发生关系密切。利用基因探针可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不仅对阐明癌症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在基因水平上对癌症进行诊断、分类、分型等开辟了新的途径。基因探针还在其他许多地方发挥作用,如用性染色体Y特异的DNA探针可对妊娠早期的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应用小卫星DNA探针所进行的DNA指纹分析已在法医学中用于罪犯身份的鉴定。
第三篇: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优化
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优化
宁乡七中 肖伯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媒体技术也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它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这样的课程特点更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相得益彰,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这里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多媒体技术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优化。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活动之前要有一定的经验、知识为背景,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思考、探索、建构自己的新知识。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把相关学科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重新整合起来的课程,以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为背景。这就增加了对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教师上课的难度。比如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比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并找出东西部的差异。虽然生活在东部的学生对东部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毕竟学生的认识范围有限,对东部的了解也不多,西部就更陌生了,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太多有关东西部的知识,要让他们进行比较和讨论是很难开展的,教师也很难用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景,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很快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越形象直观,学生接受知识也就越快,对教学内容就越容易理解并更加深刻。有研究表明,人获得的信息有80%来源于视觉,只有10%来自听觉。因此在让学生对比东西部差异之前,先播放一段介绍东部的视频,再播放介绍西部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介绍东部和西部的视频,对东西部就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从而很快在脑海中构建起有关东部和西部的知识,对比东西部差异的讨论活动也就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学生对东西部差异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多种教学媒体,如投影、电影、录象、录音等,集声、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解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对平原地区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外,对山区、沿海、草原、沙漠等地区人们的生活却是比较陌生的。在教学中若仅由教师讲述或局限在书本上,必然会使课堂好无生气,教师的讲述也只是空对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激发,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课堂活起来。比如在讲述草原人们的生活的时候,播放一段草原人们生活的视频,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绵羊,独特的蒙古包,载歌载舞的牧人,很快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草原人们的生活中,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对草原生活也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新疆坎儿井的教学中,坎儿井对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教师适时展示坎儿井的图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去探究坎儿井出现的地理条件及其作用。
三、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特别是把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堂和课后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区域的故事中有关楼兰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展示楼兰古城遗址图片,让学生谈谈如今的楼兰是个什么景象,然后问学生过去的楼兰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阅读卡”,了解到在两千多年前楼兰却是一个非常富饶的绿洲。楼兰为什么会消失呢,书上没有提到原因。这正是学生想知道的地方。在让学生猜测楼兰消失的原因之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历史知识的网址,告诉学生,这些网址中有很多有关楼兰消失原因的文章和楼兰遗址的图片,学生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来收集资料,在下一节课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有关楼兰的讨论活动。由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也更加丰富。
总之,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和直观,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应该合理运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所谓,“教学有法,而法无定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反思,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第四篇:对优化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
对优化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是无论多媒体教育的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过是在教学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如果过于夸大了其作用,或者不能适时适量地使用,都不可能收到期望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化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
1.图文并茂,丰富课堂
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传播全部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再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也有疲惫的时候;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影音媒体的应用却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2.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件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或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学生无法清晰地理解,这时候课件教学却能收到奇特的效果。
3.结合实际,延伸课堂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是紧密相连的,但是教材又不能大篇幅对生产应用进行详尽地描述,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解决这些不足,又可以扩展内容,丰富课堂。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
4.图表结合,整理要点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基础理论知识,内容重要并且信息量大,同时在课本中相对比较分散,使得老师板书量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混乱;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即可解决此类问题,利用图表结合的形式,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加以整理,使学生思维清晰,教师讲课轻松。
5.梳理体系,强化训练
一般来说,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动画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起到“突破难点、改善效果、提高效率”的作用。在高三的第一、二轮复习中,运用多媒体来快速、系统地梳理高一高二的基础知识,针对难点突破不够的,加以突破;针对记忆不深刻的,加深印象;并结合动画(尤其是科学模拟动画)和典型应用题、考题,讲解方法、加深理解。
二、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弊端
无论多媒体教育的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过是在教学中发挥着辅助作用。课件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握适度的原则,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过程,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着以下盲点:
1.模拟实验无法替代科学实验
首先,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如化学中焰色反应,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其次,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第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而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
2.屏幕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首先,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伴随着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着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师生交流学习体验,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其次,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教学机智,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地调整。一般说来,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下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缺乏应变性。
3.人机对话无法替代信息交流
首先,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一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部需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给信息交流设置了一种障碍。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应是一种障碍。其次,教学过程中地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决非单个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所能替代的。最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来替代语言、感情的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是无法培育出健康成长的学生的。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绝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就像粉笔、黑板一样。信息技术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程度怎样,取决于教师是怎样使用它的,怎样以适当的方式把它用到教学中恰当的环节,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发挥最大的潜力。
第五篇:定期对制药厂水处理系统消毒处理技术
定期对制药厂水处理系统消毒处理技术医药不同与一般行业,它对用水更加严格,处理的水电阻值一般高于十五兆以上,为了保证医院用水安全,首先从设备材料来看,制药纯化水设备整个系统也都由全不锈钢材质组合而成,而且在用水点之前都必须装备杀菌装置。
一般医院中央纯水设备公司都结合超纯水特点,然后根据不同制药纯化水设备用水标准与要求,制定出不同方案,大部分医院都采用反渗透以及EDI等最新工艺,针对以上这些就会制取满足药厂、医院的纯化水制取、大输液制取的用水。但是用水在进行运输时还有几点注意事项: 纯化水运输时注意事项
纯化水和制药用水宜采用易拆卸清洗、消毒的不锈钢泵输送。在需用压缩空气场合,压缩1
空气和氮气须净化处理
纯化水宜采用循环管路输送。应避免盲管和死角。管路应采用不锈钢管或经验证无毒、耐2
腐蚀、不渗出污染离子的其他管材
输送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管道、输送泵应定期清洗、消毒灭菌,验证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
医用超纯水的水质标准
·2000版药典标准
·GMP标准
·电阻率:≥15MΩ.CM
·电导率:≤0.5μS
·氨≤0.3μg/ml
·硝酸盐≤0.06μg/ml
·重金属≤0.5μg/ml
但是纯化水储存有一定时间限制,一般不能超过二十四个小时,选用这种不会渗透无毒的不锈钢材料是最佳材料,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制药纯化水设备进行消毒以及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