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建设

时间:2019-05-14 23: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建设》。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建设

村留守儿童论文: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问题研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 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二)心理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四)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

家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一)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2 ]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的限制,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忽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在缺少父母引导教育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城市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上,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的支持,占有大量先进的教育资源,而部分农村学校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的境况。另外,城市公立学校的入学政策,也把农民工子女挡在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门外,给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从数量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三)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

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第一,社会分层使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受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农民”身份并没有根本改变,享受不到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待遇。大多从事的是工作环境差、负荷重、劳动强度大而又收入低的职业,他们的辛苦劳动并没有改变城乡差距,农民收入在地区和个体之间仍不平衡。城市公立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更迫使务工农民不能将子女安排在附近学校就读,留在身边教育,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第二,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大量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思想品德行为极易陷入误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强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所有教师均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城市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完备的教育资源,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职能部门的长期不懈努力。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齐抓共管,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

第二篇: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 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二)心理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四)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

家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一)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2 ]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的限制,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忽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在缺少父母引导教育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城市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上,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的支持,占有大量先进的教育资源,而部分农村学校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的境况。另外,城市公立学校的入学政策,也把农民工子女挡在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门外,给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从数量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三)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

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第一,社会分层使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受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农民”身份并没有根本改变,享受不到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待遇。大多从事的是工作环境差、负荷重、劳动强度大而又收入低的职业,他们的辛苦劳动并没有改变城乡差距,农民收入在地区和个体之间仍不平衡。城市公立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更迫使务工农民不能将子女安排在附近学校就读,留在身边教育,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第二,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大量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思想品德行为极易陷入误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强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所有教师均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城市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完备的教育资源,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职能部门的长期不懈努力。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齐抓共管,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

第三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班第341号杨婧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班级: 2011113101学号:20111111367姓名:杨婧

内容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工作,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新型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与进城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其心理和教育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及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建立解决机制,通过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等手段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字:留守儿童,农村,心理发展教育

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大批多余的劳动力纷纷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既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农民创造了增收致富的机会,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工作,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心理和教育严重缺损,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同时也成为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之一。“留守儿童”问题给整个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而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l、学业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孩子在留守时便缺乏约束,逃学、辍学。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监护群体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

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2、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弱,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使得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天伦之乐,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使得一些问题在心理长期聚集,不能及时解决,容易形成紧张、失落、孤独、多疑、焦虑,人际交往存在困难的等问题,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消极、自卑、逆反、冷漠。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

3、安全问题。

由于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小孩大多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往往只能安排小孩的基本的生活,粗放的进行照看,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常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对我国社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l、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好,将导致社会分层的恶性循环。

教育是为了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从事的事业。教育是个体进入社会角色,获取社会角色资源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教育水平高,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占据的社会岗位能够为他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有可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都要远远落后于城镇教育。从这个角度讲,留守儿童在进入社会的“起跑线”上,不仅输给了城镇儿童,而且输给了非留守儿童。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成年后他们必将像自己父母一样沦为社会的中下层及底层。.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好,将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的核心在科技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又完全依赖于教育,从某个方面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化。我国的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人口的素质。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除了发展农村教育这条途径,别无他法。发展农村教育,除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外,还必须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现代化进程。同时,由于高素质人才向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转移,至使欠发达地区留不住人才,使得欠发达地区雪上加霜,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到我国现代化进程。

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好,将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人类最高的社会价值。社会公平在解决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关系中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器。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始终处于弱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又处于弱势中的弱势。党和政府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不按“补偿性原则”给予解决的话,社会将失去公正性,将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定形式下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既有国家、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因素。

(一)宏观层面: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完善

1.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家庭成员长期分居两导致的,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不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政府并没有取消户口政策,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进城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落户。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学成本很高。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也是客观上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大量的农民工只能忍痛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专门法律法规的缺位。我国目前制订的专门针对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仅有的法律文献都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作出具体规定,导致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以此为借口推卸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责任。其次,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造成了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的趋势。

3.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投入不足

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重视城市的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和资源均向城市倾斜,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较少。同时,他们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外输出,并把此视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未给与重视,有的农村基层政府甚至还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二)微观层面:家庭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1、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2、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

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问题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要从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根本上来加以解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深化现行的城乡二元机制改革,消除城乡差别,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对农民工的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性不平等待遇。加快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体制的改革,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与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利措施,例如大力发展农村县域经济,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工在自己家乡就地就业,带的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首先政府应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多创办一些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其次提高农村中小教师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第三是加大当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并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总结: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时也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尽早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环境作出努力。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它既是经济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其存在具有深刻复杂的经济及体制背景。“留守儿童”问题折射出“三农”问题的焦点。只有解决好了“留守儿童”问题,“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人口研究编辑部.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大鹏,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筒析.基础教育参考.2005,(1)

4.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J].观察与思考。2006(5):11—13,5.皮修平,侯健康。走进乡村构建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

清河区司法局精心部署暑期“农村

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活动

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清河区司法局积极行动,专题研究部署开展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下发通知,要求各村委会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及其在家监护人员参加暑期法制教育课,由法制副校长重点宣讲《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常识。二是组织各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全面摸排辖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统一向县局汇总备案,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全。三是开展送法律书籍下乡下村活动,在各村委会设立“留守儿童法律书屋”,为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四是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暑假期间至少开展四次以上以案说法专题教育活动,以案例教育等形式,增强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意识。五是开通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提供既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清河区司法局

2010年7月30日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2000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能力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等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了家长和教师头痛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学生融入集体,获得安全感。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主要构成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特殊时期,往往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面对的问题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他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解决的。辅导时要让每个儿童了解到自己处境与他人的相似之处,认识到身边的人都面临相似的困扰,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获得安全感。

2.家校团结,让学生获得社会支持

父母的支持对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但是由于留守的现实,还有一些农村父母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留守儿童从父母处能得到的情感支持很少。比如有些父母一年半载没有音讯,有些一个月才一次电话,也就是交代要好好学习等简单几句,跟孩子几乎没有有效的沟通。这些孩子跟父母感情生疏,甚至对父母不理解或心生怨恨,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的出现。家校团结帮助留守儿童获得代替父母的社会支持,如教师、同伴、亲戚、邻居等,并学习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获得情感支持。

3.提高求助技能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缺少求助意识和求助技巧,当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自己解决,或者向同伴求助,通常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更加严重,如学业困难、家庭压力等。儿童生活中最有效的求助源应该是教师,但是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一般学生都不愿意或害怕向教师求助。辅导时应改变儿童对求助的认知,认识正确的求助源,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练习氛围,学习不同问题向不同的人求助的技巧,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4.增强人际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辅导时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处理与同伴、教师、父母、托养人等的关系,增强人际适应能力,达到与生活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住校就读管理初探 独山县白泉镇新民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委托亲人或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

    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从这个群体在文化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 【摘要】 城市化农民工留守儿童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独特......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自查报告

    天水市秦州区 中梁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自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

    陈集村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落实我区民生工程,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的通知》、《......

    农村留守儿童建设情况汇报[五篇]

    农村留守儿童建设情况汇报 农村留守儿童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市委通知,现将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帮扶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予以汇报。 一、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修改稿)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福建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201004719941 朱芳 指导教师:刘建榕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许多“留......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