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四议两公开”研究谱系: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创制

时间:2019-05-14 23: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定 “四议两公开”研究谱系: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创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定 “四议两公开”研究谱系: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创制》。

第一篇:定 “四议两公开”研究谱系: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创制

“四议两公开”研究谱系: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创制

李玉华1

张国献1,2

(1.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思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出后,国内理论界反响很大,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问题缘起、科学内涵、价值贡献和实践路径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已有些许成果,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化。本文试图就已有研究成果作简要梳理和评述,并就未来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关键词:“四议两公开”;学术界;研究述评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4+2”工作法,2004年河南邓州在乡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提出,2009年河南省委在全省农村实施,随后,中央领导先后作出指示,高度评价。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它作为基层民主典范在全国推广。胡锦涛曾对此指出,“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习近平肯定“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基层建设的制度创新之举,是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有效实践形式。”[1]国内学术界对此反响很大,研究热情不断高涨,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

一、问题缘起:“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出的现实与背景

正确认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现实境遇,是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有助于正确认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理论旨趣和现实指向,科学建构有针对性的完善路径。关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出的现实境遇,学术界进行了深层解读。

1.乡村治理新变化。郭献功(2010)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演变,利益格局的变动,生产方式的演进,农民角色的转换,使乡村治理环境出现了深刻变化。[2]李安增,武艳(2011)

————————————

作者简介:李玉华(1951----),男,吉林盘石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张国献(1966---),男,河南尉氏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文化底蕴下中韩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12BKS07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务人员廉政建设研究》(12CZZ02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诉求与制度供给:乡村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13CZZ023)。

认为,农村民主政治发展滞后,村民自治缺乏系统性程序规范;村民民主参与保障不力,民主监督难以真正实现等。[3]李森林(2008)认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与村级干部长期唱“独角戏”的矛盾日益突出;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村级债务沉重,村集体经济薄弱,公益事业难以办理。[4]赵晓峰(2011)认为,农业税取消以后,中央政府的威信急剧升高,基层政府的信誉逐渐下降,二者合法性此消彼长,乡村政治因治理主体缺乏产生了以“治理缺位”为轴心的治理性危机。[5]薛晓东,梁娜(2010)认为,税费改革后,乡村社会干群矛盾尖锐,阶层分化加剧,治理困境凸显,社会共识减少,公共建设缺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基于此,2004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邓州市诞生。[6]

2.农村党建新挑战。党群关系如何,关系党的事业兴衰和党的生死存亡。陈东辉(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方式由计划到市场转变,生活方式由封闭到开放转向,治理模式由人治到法治转换,思维模式由传统到现代转型,”[7]给党的农村工作带来新挑战。李源潮认为,农村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农民成为自主生产经营的主体,迫切需要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村集体掌控的经济资源减少,农村党员、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增多。[8]刘朝瑞(2009)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是增强农村“两委”班子合力的需要,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需要,是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农村的需要。[9]赵士红,杨伟民(2010)认为,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在于,一些干部与群众疏远;少数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少数干部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精英管理”模式,否定党的群众路线;参政议政渠道不畅。[10]基于此,邓州总结农村创造性经验提出和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张新光(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发源地是邓州燕店村。邓州推行的策源地在市委组织部,市委书记刘朝瑞是“总设计师”。[11]

3.参与式民主大趋势。薛晓东,梁娜(2010)从参与式民主理论的视角解读,他们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是农村基层建设的有力保障;将权力下放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基层建设的动力;农村的社会稳定、政治发展有赖于参与式民主的扩大和制度化建设。“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正是顺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大趋势。[12]朱启臻,梁怡,杨汇泉(2011)基于协商的公众参与的视角认为,村级治理面临公众参与困境,即从参与途径看,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流于形式;从参与主体看,多元治理主体的无序和不规则参与;从参与事项看,“一事一议”制度难以为继。[13]

4.宪法学解读新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邓凡,张莹(2010)从宪法学进行解读,“,他们认为,四议两公开”制度适应了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合了乡村治理的政治生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 2

要求。[14]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源于人民民主,既同中国国情相适应,又有广泛的现实基础,一定会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推进而不断发展。

二、多维视角:“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内涵与外延

“四议两公开”即村级事务都必须按照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的程序决策,并做到“决议公开、结果公开”。关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内涵、外延及特点,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方法制度说。刘朝瑞(2009)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方法。[15]李海洋(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坚持了党的领导,程序化的制度设计,严密的配套机制,已经建立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再到反馈的完整的村庄治理民主政治系统,即“邓州模式”。[16]陈东辉(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有完备的配套制度,包括党内情况通报和反馈制度、党员联户与党员活动日制度、村民代表推选与联系制度等。[17]邓凡,张莹(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制度以村支部、村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为相互支撑的五个主体,以“提议-商议-审议-议决-议决结果公开-执行效果公开”为紧密联系的六个环节,主体突出,环环相扣,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和制度。[18]王永志(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村民自治的统一。[19]

2.基层党建说。河南省委(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内容上明确了农村议事决策程序,范围上涵盖了乡村各项工作,实践上体现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效果上达到了加强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破解了农村党组织遇到的新课题。[20]王永志(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突出了村党支部在整个村级决策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本质是党的领导,“核心是民主决策,重点是民主参与,关键是确保村级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健康运行,目的是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21]

3.民主决策说。梁妍慧(2009)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抓住了民主决策这一核心,从程序入手,制定了村内重大事项须经四道会议决议、实行两个公开的具体途径。[22]赵晓峰(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质是通过构建乡村“五级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效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幸福乡村构建。[23]刘朝瑞(2009)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俗地说就是,“支部提议好,体现党领导;‘两委’商议到,决策科学了;党员审议清,完善要补充;代表决议行,公正又透明;事事公布到,群众不会闹;‘四议两公开’,和谐真法宝!”也可以表达为,“领头雁,导航向;群英会,共磋商;先锋队,细把关;主力军,拿主张;人人心中亮堂堂,件件办到心坎上。”[24]

4.利益博弈说。朱启臻,梁怡,杨汇泉(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的过程不仅是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也是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博弈、达成共识的合作活动。村党组织是组织者,村委会是执行主体,村民代表居于主体地位。各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沟通协商,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有影响的重要力量。[25]

5.人民主权说。邓凡,张莹(2010)从“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宪法学解读,认为,“四议两公开”制度议事主体是村民,议事内容是村级重大事项,议事方式与流程科学合理,坚持了党的领导,落实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完善了民主监督,实践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人民主权。[26]顾燕峰(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本理念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情让农民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将人民主权贯彻到基层,核心是民主,关键是公开,重点是参与,主导是村党支部。[27]

6.参与式民主说。哈贝马斯指出:“商议性政治的程序构成了民主过程的核心”。[28]赵晓峰(2011)认为,基层实践经验总结的“四议两公开”,从性质看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从成效看推进了乡村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从参与程度看是参与式民主的表现形式和创新型实践。它的全面参与性是乡村社会的真民主。[29]

7.特点鲜明说。李源潮(2009)指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特点是: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保障党员和村民的权利;保证民主决策和公开监督。[30]李安增,武艳(2011)认为,工作法的基本特点是合法性、科学性、民主性、实践性或可操作性。[31]刘明定,康长春(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人为本、程序严格、凝聚民意、时代性、适用性和系统性。[32]刘朝瑞(2009)认为,工作法的机制创新特点是:巩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机制的统一;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保证民主决策和公开监督。邓凡,张莹(2010)认为,权利的平等性、广泛的参与性、决策的民主性。[33]

三、价值贡献:“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地位与实效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提出,无疑是一个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对基层民主、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大力提倡,积极推广。学术界基于此问题的热烈讨论很有见地。

1.民主理论新发展。“四议两公开”坚持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李安增,武艳(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具体化,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创新,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基层实践开启了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我国农村的新运用新发展,”[34]

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具体实践。邓凡,张莹(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是民主技术的进步,是宪政中国在农村新的实践形式,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原则。[35]王懂棋(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赋予全体村民决议权的制度设计,有效克服了精英民主下代议制模式的弊病,在农村率先推进共产主义理想中的人民民主。[36]赵翠萍(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蕴含着淳朴的民主价值理念,在交流沟通和协商民主的氛围中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应有的科学价值,散发出当代民主浓烈的时代气息,并自然耦合了党的村民自治理论的民主理念。[37]

2.基层民主新创举。基层民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课题。梁周敏,侯远长(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伟大创举,它的实施,使基层民主找到了新思路,干部作风实现了根本转变。[38]尹书博(2010)认为,拓展了广大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39]赵翠萍(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有效践行了村民自治制度,重构了乡村社会的信任基础,为村民提供了充分的利益表达渠道。[40]王永志(2011)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了村级民主议事程序,实现了村级民主议事的规范化,增强了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41]

3.村级治理新机制。乡村治理从来不缺乏理论,它期待的是机制创新。郭献功(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机制创新的典范,完善了党的领导、“两委”协调、党内民主、群众自治和民主监督的五大机制。[42]王懂棋(2010)认为,在基层自治领域创新执政党决策体制和监督体制,有效降低了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高昂监督成本。[43]杨连生,胡继冬(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破解了乡镇政府的权力越位,村“两委”的权力抢位,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以监督制约权力,是防范村民自治权异化的重大机制创新。[44]胡振拴(2009)认为,工作法开辟了以程序保证制度执行的新路,合理运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45]赵晓峰(2011)认为,通过构建村社内部“五级民主决策机制”,重塑了乡村秩序维持者的常规性力量,有效化解了新世纪乡村治理面临的深层危机。[46]

4.乡村党建新途径。农村党建是新世纪的重要任务。尹书博(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巩固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和村民自治机制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47]赵士红,杨伟民(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48]李安增,武艳(2011)认为,它尊重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破解了基层党建的新困境,疏通了基层党员参政议政的正确渠道,是实践党内民主的有效形式。[49]胡振拴(2009)认为,工作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突破,拓展了广大党员群众参政议事 5 的渠道。[50]李森林(2008)认为,工作法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全局的能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密切了党群关系。[51]

5.新农村建设新举措。幸福农村和农民幸福需要新思维新举措。梁妍慧(2009)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民主权利的落实,真正达到了民权民定、还权于民,调动了广大农民建设新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52]朱启臻,梁怡,杨汇泉(2011)认为,它有效化解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基础建设、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诸多问题。[53]薛晓东,梁娜(2010)认为,工作法激发了农村活力,创新了农村发展的途径。[54]李安增,武艳(2011)认为,它的进一步推广将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带来新气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55]刘朝瑞,(2009)认为,工作法提高了广大党员和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56]

6.公众参与新渠道。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朱启臻,梁怡,杨汇泉(2011)认为,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破解村级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提供了诸多有益的乡土经验和地方性知识。为公众参与村级事务决策提供了程序上的制度安排,使利益相关主体对议案进行公开讨论和协商,变“单向的干部对群众的说教”为“双向互动的干部与群众的对话”,利于缩小或改变利益相关主体因不同诉求而产生的利益偏好。[57]邓凡,张莹(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立场坚定、设计科学、程序合理,它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民主协商、监督制约、公开透明的正确原则,拓展了公众参与的渠道,“增强了基层民主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保障了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让谜一般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58]

当然,“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自治主体的保障、参与能力不足、持续性参与、农民参与理性、推行中的退化或异化、程序不规范等现实困境都会影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效果,亟待深化研究,破解规范。

四、实践取向: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路径选择

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发展基层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创新,也是乡村协商民主的北方模式,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

1.提高认识。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李海洋(2010)认为,“四议两公开”制度要永葆生命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克服“制度万能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克服“精英主义论”。[59]李森林(2008)认为,要广泛宣传,强化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60]刘明定,康长春(2010)认为,必须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锻炼

党性,提高领导素养;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物质保障。[61]顾燕峰(2010)认为,要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和激情,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重视程序和制度建设,加强基层党务干部的能力建设。[62]刘朝瑞(2009)认为,既要防“独断”又要防“分散”;既要把好代表素质关和分布关,又必须注重保护少数人的利益。[63]

2.完善机制。机制构建是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陈东辉(2011)认为,发展和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必须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广大村民为主体,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以群众满意为目标。[64]李森林(2008)认为,既要科学管理,严格规范,又要加强监控,严格奖惩。[65]赵翠萍(2011)认为,完善程序性制度是村民自治有效性的基础;多方联动机制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关键;政府引导是村民自治制度创新的保证。[66]王懂棋(2010)认为,要依靠法治进一步总结经验,推动人民民主实现形式由基层创新走向体制建构;权力结构调整和公共服务改革要同时进行;要确保公民知情权,丰富社会监督机制。[67]刘朝瑞(2009)认为,必须建立快速有效反馈机制。[68]

3.健全制度。制度建设是政策落实的重要保障。河南省委(2010)认为,在河南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效果很好,意义重大,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完善制度方面,“要着重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69]以制度建设和程序规范保证工作实效。郭献功(2010)认为,进一步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重点是加强组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应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党支部书记这个“核心”;二是要抓好村“两委”成员这个“关键”;三是要抓好党员队伍这个“骨干”;四是要确保群众代表这个“主体”正确行使权利。[70]

4.坚持原则。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徐光春提出五结合,即把“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与实行村民自治结合起来”;“把提高民主意识与增强法制观念结合起来”;“把扩大基层民主与提高议事能力结合起来”;

[71]“把推广工作法与完善配套制度结合起来”;“把大力推广与创新完善结合起来”。梁周敏,侯远长(2010)认为,要选择一个好支书,建设一个好支部,锻炼一支好队伍;要理清思路,抓住机会、选准代表、充分协商、宣传发动;要把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与村民自治结合起来,把提高参政议事能力与扩大基层民主结合起来,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72]朱健楠 朱启臻(2010)认为,“程序”习惯是前提,加强监督和惩处力度是必要条件,提高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的素质是关键。[73]

五、前瞻导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化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出后,媒体及网络给予了极大关注。其侧重点是基于事实性和描述性的宣传报道,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度分析。学术界的研究视角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深化,逐渐拓展到乡村治理、基层政治、协商民主、宪法视角等领域,已取得很多优秀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研究视野和方法亟待拓宽更新。“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产生和推广是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它涉及村民自治、协商民主、基层政治的发展完善,还涉及法治与人治、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乡土文化与政治生态、利益表达与机制构建、制度变革与程序规范、社会变迁与阶层分化、冲突博弈与权力制衡、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研究者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们的分析评价缺乏深度,没有深入挖掘其有益的元素和真正的经验。(2)现实困境与化解机制的研究亟待深化提升。目前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生成背景、科学内涵、现实作用及积极意义研究较多,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形成机理、制度创新,对在河南全省和全国不同地区推广之后遇到的现实困境和化解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3)比较分析有待“进场”,研究范式亟待转换。当前的研究范式主要局限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本身问题研究,缺乏宏观的历史视野和微观社会学视角,管理视域、文化场域、国内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都很缺乏。同时已有研究成果,“问题意识”不足,批判精神欠缺,理论深度不够,精品论著缺乏,期待大家参与,缺少实证研究。总之,“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研究内容要全面,研究方法要更新,研究思路要清新,研究角度要新颖,研究成果要丰富。

参考文献:

[1]罗盘、董宏君.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习近平贺国强也作出指示.人民日报,2009-11-11(1).[2][42][70]郭献功.“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级治理的新机制.学习论坛,2010.1. [3][31][34][49][55]李安增,武艳.“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机制的重要创新.理论学刊,2011.10.[4][51][60][65]李森林.南阳市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查.党建研究,2008.10.[5][23][29][46]赵晓峰.后税费时代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创新研究——对河南省邓州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证分析.学习论坛,2011.6.

[6][12][54]薛晓东,梁娜.基于参与式民主管理的“4+2”工作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7][17][64]陈东辉.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创造性实践——关于河南省邓州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调查与思考.甘肃理论学刊,2011.3.[8][30]李源潮在河南农村调研学习实践活动时指出认真总结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领导科学,2009.9月上.

[9][15][24][33][56][63][68]刘朝瑞.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河南省邓州市推行“4+2”工作法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9.6.[10][48]赵士红,杨伟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学习论坛,2010.1. [11]张新光.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的拓展性创新——河南邓州农村首创的“4+2”工作法调研报告.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3][25][53][57]朱启臻,梁怡,杨汇泉.村级治理中基于协商的公众参与——以邓州“4+2”工作法的经验研究为例.黑河学刊,2011.1.[14][18][26][35][58]邓凡,张莹.“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宪法学解读.法制与经济,2010.2.

[16][59]李海洋.邓州市“4+2”工作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5.[19][21][41]王永志.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制的创新性实践——河南省邓州市“4+2”工作法的政治解读.理论建设,2011.2.[20][69]河南省委.河南省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探析.中国乡村建设,2010-3-15。

[22][52]刘娟,梁妍慧.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创造性实践——深度解析河南邓州“4+2”工作法.中国人事报,2009-9-9(5).

[27][62]顾燕峰.河南邓州基层党组织“4+2”工作法及其启示.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7.[28][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36.

[32][61]刘明定,康长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

[36][43][67]王懂棋.以党内民主推动村民自治——以河南“四议两公开”为例.新视野,2010.3.

[37][40][66]赵翠萍.“四议两公开”:村民自治的程序性制度创新——基于河南邓州个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8][72]梁周敏,侯远长.“四议两公开”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伟大创举.学习论坛,2010.1.

[39][47]尹书博.“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途径.学习论坛,2010.1.

[44]杨连生,胡继冬.村民自治权的异化与控制——谈河南邓州“4+2”工作法.长白学刊,2010.4.[45][50]胡振拴.“4+2”工作法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突破.学习论坛,2009.11.[71]万川明.积极推广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河南日报,2009-5-9(1).

[73]朱健楠,朱启臻.在农村民主管理中如何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基于对河南邓州“4+2”工作法的考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1.A Study Review of “Four Discussions Two Disclosures” in China

Li-Yuhua1

Zhang-Guoxian1,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49; 2.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Four discussions two disclosures” raises a great response in domestic academic world.Achievements on its orig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value contribution and practice path are a lot but the issue is still to be deepened.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b and review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make predictions about its future.Keywords: four discussions two disclosures;academic world;study review

联系方式:

地址:陕西西安咸宁路28号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邮编:710049 E-mali:1219754698@qq.com 电话:***(或)***

第二篇:左权县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践与成效

左权县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践与成效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党领导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创造性实践,是新时期完善党的领导、协调农村“两委”干部关系、实现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左权县在全县农村积极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4个多月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左权特色的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真正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机”、化解农村矛盾的“催化剂”、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一、强化认识,大力宣传,着力营造在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浓厚氛围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年初,县委就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列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通盘谋划,在1月27日召开的县委全委会上审议和通过的《中共左权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业已对“四议两公开”进行了重要阐述。特别是4月19日全省基层组织建设沁源现场会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午生同志第一时间向县委进行了详细汇报,县委立即召集四大班领导进行专题学习,并就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县委书记孙光堂作出批示,要求县委组织部尽快研究制定我县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办法和细则,并结合该办法的实施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关于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组织部长、纪检书记、相关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农经办、农业局、民政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委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领导小组。全县11个乡镇、社区党委,25个试点行政村也全部成立了以党组织书记为组长的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领导组及办公室,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的运行机制。

三是强化集中培训。5月17日,县委组织部召集各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县委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领导组成员进行了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专题培训。随后,各乡镇、农村也纷纷以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分别对乡镇干部、村“两委”主干、大学生村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进行了集中培训。截至目前,全县共举办专题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数达2500余人。其中,培训乡镇干部和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700余人,培训农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及村民代表1600余人,培训大学生村干部190余人。

四是强力宣传造势。为了让“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内容和决策程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委专门抽调相关部门精干力量深入农村进行宣讲,并积极发挥19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思维敏捷、能说会写的优势,明确他们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专职宣传员、信息员和指导员;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制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宣传资料10000余份,学习手册1000册发放到两委干部及党员群众代表手中;各试点村全部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程图版面统一悬挂在村里醒目位置,在全县境内国、省、县道主要交通路口和农村村民居住集中地刷写悬挂宣传

标语100余条。同时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文艺宣传等多种形式,就“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了广泛宣传,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顺利推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保证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我县农村扎实有序推行

一是坚持示范引路。为确保“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全县农村扎实推行,首先要求每个乡镇先选择2―3个“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试点村(全县共确定试点村25个),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狠抓队伍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和村民代表的综合素质,增强村民代表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为推行“四议两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把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对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农村“两委”干部年终考核相结合,保证了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顺利实施。寒王乡寒王村在全县首开先河,村党支部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汽车站的提议,在与村委会协商后,于2010年5月21日提交党员大会审议,得到一致通过,5月23日,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建设该项目的决议,并按规定进行了公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寒王村的成功运用给全乡及至全县的全面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科学分类指导。在大量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将204个行政村和3个经联社划分成一、二、三类,对班子凝聚力强、村级事务公开透明民主的25个村,提升标准,从严要求,规范运作,确保成为“四议两公开”的示范村;对村情比较稳定、班子有一定凝聚力的100个村,加强指导,稳步推进,确保成为实施“四议两公开”的普及村;把班子不健全、村“两委”不团结、干群矛盾比较大的10个村,作为实施“四议两公开”的重点村,找准症结,分类整治。通过分类指导、普遍推行,促使全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取得实效。

三是从严规范运行。我们重点抓了四个关键点。第一是软硬件设施。在硬件上,要求各村有人员、有场所,建立永久性公开栏。在软件上,要求各村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制作左权县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记录簿,统一下发左权县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学习手册,统一把宣传标语和制度版面上墙;第二是议题选择。将本村规划、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租赁、公益事业经费筹集、组织实施与管理、集体资产购建、村机动地和林果基地及“四荒”地承包经营、林权确认、计划生育、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各类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等群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难点分成10类内容,要求各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实施;第三是步骤程序。对“四议两公开”步骤,不怕麻烦,不走近路,严格按照左权县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细则分步实施;第四是责任督导。建立以理财小组参与、乡镇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配合的督导机制,从议题的提出到付诸实施,有力地保证了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长期坚持,从不间断。

四是完善规章制度。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中共左权县委关于在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施意见》和《左权县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细则》,既符合中央、省、市精神要求,又具有左权特色,易于操作。同时还

建立完善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任期目标考核制度、财务收支“联签”制度、“两述一评”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机制,既有效防止了村党支部大包大揽,以党代治村务,又防止了“村民自治”脱离村党支部领导。保证了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良性有序运行。

三、典型引路,注重实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左权县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来,注重典型引路,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工作机制,突出实践特色,认真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真正成为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金钥匙”,村级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村务、党务商量的多了,暗箱操作的少了;参与议事的党员群众多了,难点问题少了;干群的联系多了,拆台“捣蛋”的少了;群众满意的多了,上访告状的少了。具体讲就是实现了“五得到”。

一是农村干部的责任感得到增强。拐儿镇路家庄村地处纯农业乡镇,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为村里跑项目办事垫付的资金多年没有着落,几度产生了撂挑子念头。该村被确定为县委组织部扶贫联系点后,工作队员围绕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该村近几月的认真实施,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村干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二是农村“两委”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四议两公开’把村里要干的工作交给老百姓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不仅形成共识,产生了合力,还减轻了村干部在工作中的阻力和难度,使过去一些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龙泉乡松树坪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赵晋东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三是农村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增加。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真正实现了工作决策由“一言堂”到“群英会”的转变,工作推进由村干部“一头热”到干部群众“两头热”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农村民主决策水平,农村工作透明度也明显增强。羊角乡高家井村在过去办理农村低保时,由两委会议来决定,出现过一些偏差,群众意见较大。今年他们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评低保户,最后,全村共有16户52人享受到了农村低保,由于办理程序公开透明,村民没有任何异议。

四是农村干群关系得到融洽。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群众认同是关键。桐峪镇下武村拥有集体林木2800多亩,是全体村民引以为豪的集体财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这些林木的权属分配牵动着全体村民的心,村干部深知,要在林木分配中出了问题必定会引发矛盾纠纷。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有效运用,下武村顺利地将集体林木分给了农户,群众纷纷说:“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林子分合适了,吃亏吃到明处,得益得在理处,这个方法就是好!”4个月来,通过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县已解决村级重大事项30多件。

五是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步伐得到加大。通过几个月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全县农村广泛推行,有效解决了一批民生难题和困扰集体经济发展的难事、大事,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龙泉乡西瑶村通过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修建、村中街巷铺设硬化、计划生育、村容整治等事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明显改善。辽阳镇东沟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议通过了“依托县城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加强经营管理、壮大集体经济;改善民生民计、追求共同富裕;破解发展难题、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思路,为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践运用,使我们得到了诸多启示:只有坚持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能保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广大村民为主体,才能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坚持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促进科学决策、推动工作落实;只有坚持以造福群众为目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三篇: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

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

四、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

我市的依法治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先后五次在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城市学法用法依法治市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并分别荣获了全国“二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为深化依法治市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积极的有利条件。

利条件:一是市委始终的高度重视为依法治市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市委始终从XX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中所处的地位出发,围绕法制统一、司法公正、城市信誉、正气昭彰、社会稳定的目标,加强依法治市的领导,从1991年成立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以来,就由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目前由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李源潮同志亲自担任组长,还有分管宣传和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使得依法治市工作始终纳入市委领导的工作视野,摆上富民强市,加快城市发展全局谋划,使法治与改革、开放始终相伴,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同进。二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依法治市提供的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法治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提供保障,经济发展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法治先行,依法决策、依法运作,连续十几年我市的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好势头,并在2000年GDP超过千亿,今年1-10月完成1054亿元,增长12.6%。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依法治市的投入,不仅将经费纳入财政加以保障,还依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增拨专项经费。三是XX丰厚的人文资源为依法治市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我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近40所高校,500多家科研院所,拥有30多万科技人员和30万在校大学生,仅两院院士就有70多位,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科技优势明显,而且市民法律素质较高,法治意识较强,法律人才资源也比较丰富,为建构XX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树立崇尚法治,建设政治文明奠实了基础。四是多年来的实践与创新为依法治市提供了规范完整的机制保证。十二年来的依法治市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制度体系,是依法治市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五是健全的工作网络体系为依法治市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从区县到各部门,从街道到社区,从企业到学校,从乡镇到行政村都建立了依法治理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同时还建立了一支近2000人的依法治市联络员队伍,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依法治市网络体系。

同时,依法治市工作还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新的机遇期带来了新挑战。新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2500美元,已进入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经济腾飞的“加速期”;目前城市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率先激活体制机制,加快制度创新的“突破期”;我市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已进入吸引投资、集聚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成熟期”;我市科研结构众多、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已进入不同文明的融合,发展城市文化的“拓展期”。依法治市工作能否抓住机遇取得更大的发展,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第二,文化交融与观念碰撞带来了新挑战。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是各种文化互相冲击、相互交融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观念互相激荡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犯罪和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状态的变革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优化投资环境,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还不够。第三,加入WTO后的一些伴生问题带来了新挑战。加入WTO后我市日益融入开放的国际社会,随着加入WTO后时间的推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都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一些负面影响和伴生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WTO要求遵循统一透明的规则办事,“入世”后的竞争,表现出来的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而背后则是法治环境、服务体系的竞争。“入世”后最大的变化是经济运行法治环境的变化,最大的风险是对游戏规则缺乏了解,最大的挑战是法治建设的挑战。第四,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依法治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力度加大,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将集中暴露、显现出来,主要集中在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纠纷上,将对我市加快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我市处于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之间,不快不行、非快不可,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增多也是不可避免的。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建设诚信文明的法治环境,就要主动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第五,发展不平衡及基层依法治理的水平不高对依法治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市依法治市发展不平衡,城区强、郊区弱,城市强、农村弱的现象很明显,同时,基层依法治理的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变迁和人员流动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篇:XX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

四、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我市的依法治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先后五次在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城市学法用法依法治市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并分别荣获了全国“二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为深化依法治市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积极的有利条件。有利条件:一是市委始终的高度重视为依法治市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市委始终从XX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中所处的地位出发,围绕法制统一、司法公正、城市信誉、正气昭彰、社会稳定的目标,加强依法治市的领导,从1991年成立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以来,就由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目前由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李源潮同志亲自担任组长,还有分管宣传和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使得依法治市工作始终纳入市委领导的工作视野,摆上富民强市,加快城市发展全局谋划,使法治与改革、开放始终相伴,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同进。二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依法治市提供的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法治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提供保障,经济发展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法治先行,依法决策、依法运作,连续十几年我市的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好势头,并在2000年GDp超过千亿,今年1-10月完成1054亿元,增长12.6%。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依法治市的投入,不仅将经费纳入财政加以保障,还依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增拨专项经费。三是XX丰厚的人文资源为依法治市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我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近40所高校,500多家科研院所,拥有30多万科技人员和30万在校大学生,仅两院院士就有70多位,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科技优势明显,而且市民法律素质较高,法治意识较强,法律人才资源也比较丰富,为建构XX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树立崇尚法治,建设政治文明奠实了基础。四是多年来的实践与创新为依法治市提供了规范完整的机制保证。十二年来的依法治市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制度体系,是依法治市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五是健全的工作网络体系为依法治市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从区县到各部门,从街道到社区,从企业到学校,从乡镇到行政村都建立了依法治理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同时还建立了一支近2000人的依法治市联络员队伍,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依法治市网络体系。同时,依法治市工作还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新的机遇期带来了新挑战。新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2500美元,已进入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经济腾飞的“加速期”;目前城市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率先激活体制机制,加快制度创新的“突破期”;我市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已进入吸引投资、集聚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成熟期”;我市科研结构众多、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已进入不同文明的融合,发展城市文化的“拓展期”。依法治市工作能否抓住机遇取得更大的发展,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第二,文化交融与观念碰撞带来了新挑战。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是各种文化互相冲击、相互交融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观念互相激荡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犯罪和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状态的变革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优化投资环境,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还不够。第三,加入WTO后的一些伴生问题带来了新挑战。加入WTO后我市日益融入开放的国际社会,随着加入WTO后时间的推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都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一些负面影响和伴生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WTO要求遵循统一透明的规则办事,“入世”后的竞争,表现出来的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而背后则是法治环境、服务体系的竞争。“入世”后最大的变化是经济运行法治环境的变化,最大的风险是对游戏规则缺乏了解,最大的挑战是法治建设的挑战。第四,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依法治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力度加大,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将集中暴露、显现出来,主要集中在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纠纷上,将对我市加快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我市处于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之间,不快不行、非快不可,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增多也是不可避免的。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建设诚信文明的法治环境,就要主动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第五,发展不平衡及基层依法治理的水平不高对依法治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市依法治市发展不平衡,城区强、郊区弱,城市强、农村弱的现象很明显,同时,基层依法治理的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变迁和人员流动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各种自由职业者逐年增加,人户分离现象日益突出且复杂,使依法治理的难度也愈来愈大。因此,必须更新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羁绊的思维瓶颈,摒弃一切落伍的做法,变革一切旧有的体制弊端,支持一切创造性的实践,全面推进我市依法治市的进程。市委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者,不仅在依法治市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在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实现市委对依法治市的坚强而有效的领导,从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统领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主要是在优化市委的主体作用和领导方式、协调社会基本要素与依法治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抓住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筹三个方面,把握依法治市决策的实施。

(一)坚持党对依法治市的领导市委是依法治市工作的推动者、领导者,其推动和领导作用体现在依法治市工作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更体现在依法治市对城市发展的整体促进效果上。依法治市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和保障,是党在新形势下治理社会的新手段,是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标志。市委对依法治市的领导方式,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

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首先,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和观念。“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在现代国家,“法律至上”已经成为一条普遍原则被人们所接受。这不仅因为法律有着公正、理智的品格和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精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还因为法律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把我们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它是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和国家意志的集中反映。所以,坚持“法律至上”,就是从根本上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志至上;树立“法律至上”权威,就是树立党的执政地位的权威,就是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威。前不久,XX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举办的全市司法、行政执法工作者宣誓仪式,号召执法工作者忠于宪法和法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就是要在执法工作者中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其次,要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意见和智慧。贯彻这一制度,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才能真正实行起来。党的主张和决策,凡是经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的,应当是最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的集中反映。因此,党的各级组织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努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三,要善于运用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的领导方式。这是党“总揽全局”,实施对国家事务领导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实施依法治市的最根本的途径。要由过去党委直接代替政府功能或与党政联合实施政府功能转变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机制实现执政功能,就是党委把自己对国家事务的主张(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和关于重要干部的提名等),作为建议通过人大常委会党组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提出,或由政府形成议案向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然后由人大或其常委会作出决定。这样做,可以把党的主张与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使党的主张变成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使号召性的东西变成对全体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与团体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的东西。这样做,也有利于减少党的主张的差错和失误,更可以获得人民的拥护,因而也就更有利于贯彻执行。所以,一定要彻底改变轻视人大工作,不重视人大工作,把人大当作陪衬,以及把人大看做是安排老同志的场所等等不正确的观念,善于运用人大来保证自己执政目的的实现。第四,严格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以及各级党组织,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保证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特别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党的各级组织在对本地区的重大事务作决策时,要严格依法办事。凡是应当依法提交国家权力机关讨论、决定的,必须提交权力机关讨论决定,不能因为怕麻烦、事情急就不走程序,更不能因为怕人大有意见、走漏消息就对权力机关搞封锁。二是在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时,要切实尊重国家权力机关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不能搞“真主意、假商量”,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不通过党组织的提名人选就是“同党闹对立”,甚至随意动用组织手段“换人头”。三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等,确保他们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第五,监督、支持人大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发挥好“协调各方”的作用。人大具有监督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大的这种监督,是一种法定职权,是人民对“公仆”的监督,也是保证国家权力统一由人民行使的本质要求。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些年来,人大对“一府两院”并不存在监督过头的问题,事实上监督不力是地方各级人大工作中最为突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在人大与“一府两院”关系问题上,政府普遍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当人大与“一府两院”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或者涉及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党员负责干部时,党的各级组织首先要认真听取同级人大的意见,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权。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党委要积极做好同级“一府两院”的工作。同时,各级党的组织也要加强对同级人大的监督。这种监督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是切实加强对同级人大党组的领导。一是监督人大党组是否严格遵守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以及宪法关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规定。二是定期听取人大党组的工作汇报,并要求人大党组及时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向党委汇报。三是要求人大党组做好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党员的工作,努力确保党委工作意图的实现。四是对人大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失误,要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直到根据党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第六,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把好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这方面,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时,要注意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敢于和善于运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手段和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和推荐自己的优秀干部,同时也要让这些干部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这种竞争。二是要特别注意和加强人大常委会、政府组成人员和“两长”的配置。在推荐最优秀的党员干部担任常委会、政府、法院、检察院的主要领导的同时,还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常委会和政府组成人员的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权机关。

(二)完善

依法治市的社会条件市委从总揽全局的高度领导依法治市的运作,不仅要关注依法治市的作用在于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本要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也要关注依法治市得以顺利开展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依法治市必须依赖的社会条件,其自身无能为力,需要外在的社会予以提供,依法治市可以影响但不能创造这些条件。要推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本要素与法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 “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价值目标,必须下大气力完善依法治市的社会条件,为依法治市的与时俱进提供不竭的动力源。

1、推进经济市场化经济市场化是建立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是依法治市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市场经济对平等的要求、对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要求、对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市场行为规范化的要求都为依法治市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XX区域经济要适应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必须突出抓住破除体制障碍这个重点,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法治化。第一,健全法制,实现公平竞争。一是按照法制统一原则和WTO规则及我国入世承诺,改革、完善有关市场主体、市场准入和市场行为监管方面的规章制度,避免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后果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以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获得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保证所有市场主体都有及时获得信息和资金的机会,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建设工程项目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制度,以及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制度等,为投资者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坚持公正执法,在税收、行政处罚、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一视同仁,不因当事人的地位、身份、性别、种族、国籍、财产、教育等差别而区别对待。第二,深化行政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巩固和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凡是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都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在国家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对依法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运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加强监督。二是继续深化综合执法改革的试点工作,实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处罚权适当分离,实施“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革除行政执法部门经费依靠或者部分依靠罚没收入维持,以至扭曲行政职能的弊端。三是继续贯彻党中央、xx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决策,坚决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同时,要标本兼治,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改革,完善自律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第三,建立和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就业。一是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构筑牢固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二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竞争机制,加强医疗费用管理,减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特别是妥善解决困难人群的医疗服务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整顿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推进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建立民主政治,实现政治民主的过程。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为依法治市提供民主意识和氛围,创造民主体制和机制,扩大依法治市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政治民主化,当前尤其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提升民主意识。一是要培育主体意识。培育主体意识,要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使每一个市民都意识到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与自己密切相关。在XX市玄武区清溪路混合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直接面对面,选民通过听代表候选人的演讲和对他们的提问来决定投票,选民不断提问,体现了政治主体意识。在得知XX市政府开通网上“市长信箱”后,市民纷纷写信给市长就XX的城市建设和投资软环境建设提出建议,反映了市民越来越关心自己生活的城市,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畅通参与渠道。市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市民的参与意识,市民的参与行为需要参与的渠道。畅通参与渠道,最主要的是为市民参与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载体,如“议事园”、“市民论坛”等载体,通过媒体宣传及认真对待,使市民能真正对公共权力运行的方向、过程和结果发生现实的影响。如XX市人大今年实行的就今后五年立法规划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由于渠道畅通,大大调动了公民的参与热情,短短时间内就收到立法建议一百多条。三是要制裁侵权行为。市民的权利意识是其主体意识的具体化。但如果把自己的权利极端化,不尊重法律规定的其他主体的权利,就会把民主政治推入无序的混乱状态。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机关的作用,公正处理市民之间的权利纠纷,引导市民合法、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公正处理市民与公共权力之间的纠纷,依法裁判,让市民和公共权力各自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二要依靠社会~,通过媒体的曝光来约束市民行为、制裁不法行为。第二,完善民主制度。特别是加强和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首先,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要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严格遵循村委会选举的程序和步骤,搞好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保障广大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使村委会选举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其次,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要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把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落到实处;要丰富社区参与形式,以居民大会、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法定形式为主要载体,辅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宣传队等其他形式;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

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再次,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要确立全员参与机制,继续加强职代会的工作,通过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行使职工监督、审议、建议和民主评议干部的权力,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要确立共商共决机制,通过工会就企业发展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重大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使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得到补充和发展。

3、推进意识理性化理性化的意识是依法治市深入推进的根本性的基础条件,依法治市运行过程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需要理性化的意识作为支撑。意识理性化的重点是法律意识的理性化和与法律意识相协调的道德意识的理性化。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切实推进“四个意识”的提高:第一,宪政意识。要宣传宪法规范,培育宪政思维,强化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有机统一的观念,接受人民监督的观念,为正确实施宪法、切实推进宪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第二,程序意识。程序制度是依法治市进程中的重要支柱,而程序意识的确立则是建设、遵守程序制度、推进依法治市的深层制约要素。培养程序意识,一要完善的程序立法,通过完善的程序立法引起和感召人们重视程序、研究程序、遵守程序。二要严格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通过生动的执法实践来引导和教育人们,让程序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三要大力宣传程序的作用和价值,从以往的重实体法向既重实体法也重程序法转变;要着重向普通老百姓和公务员宣传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如公开制度、告知制度、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职能分离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回避制度、记录和决定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时效制度、救济制度等;要重点向领导干部宣传决策程序、实施程序、追究程序、救济程序等制度。第三,平等意识。平等意识的确立是社会整合和稳定的基础,大量的社会问题部分都源于歧视性的政策、法律和行为。培育市民的平等意识,一要向市民宣传公法,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让领导和公务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二要用生动的案例来现身说法,通过实践让市民切身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优势。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既要让老百姓知法守法,更要让掌权者知法守法;既要让普通公务员知法守法,更要让领导干部知法守法”的法治观念。第四,法律与道德结合意识。法律与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法律规范行为,道德治理灵魂,法律发挥实效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力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互为补充。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自我教育和实践活动,使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环境和氛围,增强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按照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处理婚姻家庭关系、财产关系,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使法律与道德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把握依法治市的基本环节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市委从总体上综合运筹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主要应就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规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规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的重点、难点。目前,我市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够统一,造成执行中的不协调。二是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行政程序建设滞后,工作环节拖沓冗长,工作效率较低。三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现象还大量存在。四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执法队伍的建设在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化城市管理不相适应的地方。解决上述问题,规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根本上说要从健全法制着手:第一,建立科学的行政决策制度。首先是建立依法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程序和实施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要把城市改革发展的决策同地方立法的决策结合起来,以法律手段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的实施。要遵循《立法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其次是综合决策制度。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政策的指引和调节,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城市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政策的制定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忌超越或落后于城市的现实;要综合权衡政治、经济、环境、文物保护、文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与短期、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利益相协调的要求,与当前中央政策、与上届政府政策的协调性、连续性要求,管理者与相对人利益相结合的要求,以达到最优选择;要建立和畅通信息收集、处理、实施和反馈制度与渠道。再次是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往往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对问题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涉及到许多技术性、专业性的问题,专家对此有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政府决策应当向专家咨询并形成制度,用制度化的措施来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第二,改革行政执法制度。李岚清副总理最近在XX调研时强调指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整个行政改革的突破口,搞好执法工作和执法体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措施。过去,行政执法机构过多过滥,出现所谓“八顶~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的现象。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我市已经按照xx法制办批准的方案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设立城市

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园林管理、市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六个方面共58项行政处罚权,在加强城市管理、提高执法效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一是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扩大试点范围,将城市管理其他尚未集中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执法局。二是要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配套措施,重点探索建立决策权与执法权、立法与执法、管理审批权与监督处罚权分离的新体制新机制。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服从管理、监督执法、参与管理”的氛围,营造人民群众共同支持城管执法的良好环境。第三,完善行政监督制度。要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完善执法工作制约监督机制。一是要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除了发挥好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府上对下的层级监督外,要特别注意强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要建立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的检查,特别是加强对涉外、个体、私营、民营投资企业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确保执法部门不得干涉投资者的经营自主权。二是要加强执法部门相互之间的监督。按照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逐步使行政管理权、审批权、监督权、处罚权分离,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改变“一条龙”(自己定规矩、自己执法、自己监督)、“一支笔”、“一言堂”的现象,使相关的执法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滥用。三是要加强社会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扩大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信访、监督部门的作用,切实承诺做到对投诉举报的信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对执法人员要实行一次投诉有效警告、二次投诉有效下岗,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经济和法纪方面处罚的制度;对执法部门也要采取投诉有效,批评教育、警戒等措施。继续开展企业、群众评议政府部门活动,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对于文明执法的典型要积极宣传报道,另一方面对于个别损害政府形象的执法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大对那些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案件的查处力度。

2、保障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运行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也是依法治市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保障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首先是依法打击。任何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案件,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落实法律的程序性和实体性规定。各级政法机关无论是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加强治安管理,还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都要依法进行,准确掌握法律政策界限,既要积极防范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又要严格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包括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保障无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不受追究;既要自觉严格执行各项实体法律规定,又要自觉严格执行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要教育和号召广大政法工作人员学习和执行法律的程序性规定,自觉树立程序意识。在对犯罪嫌疑人的预审、取证、移送起诉、关押看守、审批劳动教养、依法行政复议、参与行政诉讼、错案追究、理赔、审判、劳动改造过程中树立程序违法的观念。要准确把握法律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保证违法犯罪人受到公正的法律待遇。要依法充分行使职权,自觉接受监督。公安、检察、法院必须依法充分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防止司法~,建立健全内外监督机制。其次,要重点打击。运动战一直是政法机关取胜的法宝,重点打击运动在对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安宁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要确立重点打击对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确立主要的犯罪对象,在当前形式下要严厉打击“”邪教人员、流窜人员、青少年和单位人员实施的犯罪;二要确立重点打击的犯罪类型,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重点打击经济犯罪、邪教犯罪、恐怖犯罪、暴力和毒品犯罪;三是要确立重点打击地区,要根据形势的要求重点打击城乡结合部、出租屋集中地区;四是要确立重点打击的行业领域,要审时度势,严厉打击娱乐业、网吧、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五要确立重点打击时段,要善于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制定措施,部署重点打击时段,保护社会稳定。再次,要打防结合。打击违法犯罪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达到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的手段。因此,打击犯罪与防范和控制犯罪相结合、把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尽量减少犯罪的诱因才是根本。要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发挥辅警、治安志愿者的作用;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机制和侦察机制;健全快速反映和处置机制。第二,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群众矛盾纠纷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宜采下列措施:首先,要善于做群众工作。一要走群众路线,要落实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有困难要体谅,要帮助解决;群众有意见,要认真听取。干部说话要算数,公布的政策要兑现。如果干群关系不好,主要责任不在群众,而在干部。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对党和政府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干群关系就一定会搞好,社会稳定就有了根本保障。二要在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时,本着总体受益的原则,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出台前,思想工作、解释工作要做细、做好,做在前面。三要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要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和养老问题,夯实稳定工作的基础。四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遇到矛盾要冷静、耐心,不可简单粗暴。其次,要完善机制,未雨绸缪,闻风而动,化干戈为玉帛。一要畅通渠道,重心下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发挥信访工作在稳定工作中的“减压阀”作用。要健全信访的制度安排,明确信访的处理、时限、责任制度。二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增加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性,把社区内、社区之间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为此,要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重视基层司法所的功能建设,扩大基层司法所的调解功能在居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要建立社区纠纷化解责任制度,要求社区解决好本区域的矛盾。三要发挥企业工会、职代会的作用,工会、职代会要在职工与企业领导层之间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再次,要改善党风和政风。一要加大反~、查处大要案的力度。~不仅影响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的进行,更在群众中引起恶劣的影响,破坏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二要保证依法行政,执法公正,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要努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矛盾才会逐渐地减少,维护稳定的工作才会更加有力。同时,要注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正性问题,只有在公平条件下的经济高速发展才是稳定工作的保障,而不公平条件下的发展仍会阻碍社会稳定和有序运行。第三,合理协调保护各方权益。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也依赖于对各方利益的合理保护。在各种利益的格局中,不同的利益有着轻重缓急的区别,不同的利益主体也有着轻重缓急的区别。并且,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利益和利益主体的轻重缓急状况也有变化。因此,合理协调和保护各方利益首先要正确分析当前的形势,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通盘考虑,要本着体现党的领导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依法治国的法律至上性的精神来权衡。同时,要结合本地区的实践和优、劣势,结合本地区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来具体作。其次,要坚持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众多的利益主体中,老百姓的利益必须首先予以保护,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当前,要着力保护中、低收入者和贫困线以下人群的利益,在规划、城建、就业、社保等方面出台保护措施;要思考国有企业工人和下岗工人、高校毕业生、无业青年的引导、保护问题。再次,要优先保护大多数人的发展权利益。在众多的利益中,发展权利益应予以首先保护,这是形成公民的健全人格和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从长期的影响进行分析;要对企、事业单位的制度进行梳理,剔除影响、阻碍发展权实现的因素;要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反对“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最后,要依法协调保护各方利益。协调保护各方利益的主要手段是法律,要避免依据地方政策;法律没有规定的或者法律授权地方制定规章的而还没有制定的,应依据地方政策,但应保证政策的公开、公正;要避免协调过程中的以权、以钱谋私,避免压迫性调解的产生。

3、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发展和制度的因素的综合体现,其中政策和体制环境无疑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法律的治理,改善城市软环境,使城市的竞争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是依法治市的当然内容。第一,创新政务模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各级部门实行办事内容、程序、权限、结果、收费“六公开”;政务公开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城市规划实行公示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市政府常务会议向新闻记者开放;政府文件、规章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二是推行政务服务便捷化。在街道和乡镇推行“政务超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多种便民服务方式,集中提供政务服务;在区县和开发区推行“一站式服务”、“联合办公”,提供各种政务“套餐”服务;在市级政府部门推行“一个窗口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时效控制、急事急办、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市政府在“中国XX网站”开通的“网上政务大厅”;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报税、网上招投标、网上审批。三是完善和强化政务投诉监督机制。完善外商投诉中心、私营个体经济投诉中心、民营科技企业投诉中心、机关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工作机制,切实解决投诉难问题,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四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从源头上解决政企、政资不分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综合、城建和交通融资平台,积极建立政府投资的新机制;实行部门与中介机构彻底脱钩,同步推进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改革,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制度,同步清理部门“小金库”。五是规范和实行招投标制度。推进社会公共资源的市场化运作配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并采取措施制止规避招标、弄虚作假现象;企业产权交易全面进入交易中心,规范交易行为;政府采购实行由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并从实物采购扩大到会议等服务采购。第二,优化政策环境,推进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打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探索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一是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的技术性问题,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被动立项向主动立项转变,发挥政府科技计划和经费支持的前瞻性、导向性作用。二是对重大科技成果开发和应用推广项目以及重大软科学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通过向全社会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选择项目承担单位,保证竞争条件下的高效益。三是加强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试行科技人员携带技术成果入股,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出智的“三位一体”创办科技企业的模式。四是积极探索科技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形成政府投入、风险投资、金融信贷、企业自筹、社会资本与民间资金多形式参与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五是积极探索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加快建立各种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中介服务等机构,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开通技术市场网站,建立技术贸易机构,繁荣技术贸易。建立和完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第三,建立人力资源机制,推进“人

才高地”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宁交会”这个载体,促进实施人才战略的机制创新。一要建立以教育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源积累机制,从知识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提升人才资源的素质,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内容、培训空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培训手段,打开国门对重点领域、学科的专业人才进行培训。二要建立以开发为主导的人力资源吸引机制,畅通面向世界的吸引留学人才的“绿色通道”,积极开发获取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坚持公开选拔、招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三要建立以流动为主导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建立和完善各类专业性人才市场、网上人才市场和全市人才库,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和开发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和主渠道的作用。四要建立以改革为主导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创造性地进行分类管理工作,形成符合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体制以及选人用人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XX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

四、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我市的依法治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先后五次在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城市学法用法依法治市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并分别荣获了全国“二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XX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为深化依法治市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积极的有利条件。有利条件:一是市委始终的高度重视为依法治市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市委始终从XX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中所处的地位出发,围绕法制统一、司法公正、城市信誉、正气昭彰、社会稳定的目标,加强依法治市的领导,从1991年成立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以来,就由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目前由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李源潮同志亲自担任组长,还有分管宣传和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使得依法治市工作始终纳入市委领导的工作视野,摆上富民强市,加快城市发展全局谋划,使法治与改革、开放始终相伴,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同进。二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依法治市提供的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法治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提供保障,经济发展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法治先行,依法决策、依法运作,连续十几年我市的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好势头,并在2000年GDp超过千亿,今年1-10月完成1054亿元,增长12.6%。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依法治市的投入,不仅将经费纳入财政加以保障,还依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增拨专项经费。三是XX丰厚的人文资源为依法治市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我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近40所高校,500多家科研院所,拥有30多万科技人员和30万在校大学生,仅两院院士就有70多位,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科技优势明显,而且市民法律素质较高,法治意识较强,法律人才资源也比较丰富,为建构XX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树立崇尚法治,建设政治文明奠实了基础。四是多年来的实践与创新为依法治市提供了规范完整的机制保证。十二年来的依法治市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制度体系,是依法治市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五是健全的工作网络体系为依法治市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从区县到各部门,从街道到社区,从企业到学校,从乡镇到行政村都建立了依法治理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同时还建立了一支近2000人的依法治市联络员队伍,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依法治市网络体系。同时,依法治市工作还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新的机遇期带来了新挑战。新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2500美元,已进入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经济腾飞的“加速期”;目前城市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率先激活体制机制,加快制度创新的“突破期”;我市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已进入吸引投资、集聚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成熟期”;我市科研结构众多、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已进入不同文明的融合,发展城市文化的“拓展期”。依法治市工作能否抓住机遇取得更大的发展,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第二,文化交融与观念碰撞带来了新挑战。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是各种文化互相冲击、相互交融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观念互相激荡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犯罪和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状态的变革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优化投资环境,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还不够。第三,加入WTO后的一些伴生问题带来了新挑战。加入WTO后我市日益融入开放的国际社会,随着加入WTO后时间的推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都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一些负面影响和伴生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WTO要求遵循统一透明的规则办事,“入世”后的竞争,表现出来的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而背后则是法治环境、服务体系的竞争。“入世”后最大的变化是经济运行法治环境的变化,最大的风险是对游戏规则缺乏了解,最大的挑战是法治建设的挑战。第四,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依法治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力度加大,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将集中暴露、显现出来,主要集中在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纠纷上,将对我市加快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我市处于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之间,不快不行、非快不可,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增多也是不可避免的。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建设诚信文明的法治环境,就要主动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第五,发展不平衡及基层依法治理的水平不高对依法治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市依法治市发展不平衡,城区强、郊区弱,城市强、农村弱的现象很明显,同时,基层依法治理的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变迁和人员流动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各种自由职业者逐年增加,人户分离现象日益突出且复杂,使依法治理的难度也愈来愈大。因此,必须更新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羁绊的思维瓶颈,摒弃一切落伍的做法,变革一切旧有的体制弊端,支持一切创造性的实践,全面推进我市依法治市的进程。市委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者,不仅在依法治市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在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实现市委对依法治市的坚强而有效的领导,从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统领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主要是在优化市委的主体作用和领导方式、协调社会基本要素与依法治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抓住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筹三个方面,把握依法治市决策的实施。

(一)坚持党对依法治市的领导市委是依法治市工作的推动者、领导者,其推动和领导作用体现在依法治市工作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更体现在依法治市对城市发展的整体促进效果上。依法治市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和保障,是党在新形势下治理社会的新手段,是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标志。市委对依法治市的领导方式,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首先,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和观念。“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在现代国家,“法律至上”已经成为一条普遍原则被人们所接受。这不仅因为法律有着公正、理智的品格和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精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还因为法律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把我们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它是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和国家意志的集中反映。所以,坚持“法律至上”,就是从根本上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民意志至上;树立“法律至上”权威,就是树立党的执政地位的权威,就是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威。前不久,XX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举办的全市司法、行政执法工作者宣誓仪式,号召执法工作者忠于宪法和法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就是要在执法工作者中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其次,要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意见和智慧。贯彻这一制度,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才能真正实行起来。党的主张和决策,凡是经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的,应当是最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的集中反映。因此,党的各级组织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努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三,要善于运用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的领导方式。这是党“总揽全局”,实施对国家事务领导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实施依法治市的最根本的途径。要由过去党委直接代替政府功能或与党政联合实施政府功能转变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机制实现执政功能,就是党委把自己对国家事务的主张(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和关于重要干部的提名等),作为建议通过人大常委会党组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提出,或由政府形成议案向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然后由人大或其常委会作出决定。这样做,可以把党的主张与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使党的主张变成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使号召性的东西变成对全体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与团体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的东西。这样做,也有利于减少党的主张的差错和失误,更可以获得人民的拥护,因而也就更有利于贯彻执行。所以,一定要彻底改变轻视人大工作,不重视人大工作,把人大当作陪衬,以及把人大看做是安排老同志的场所等等不正确的观念,善于运用人大来保证自己执政目的的实现。第四,严格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以及各级党组织,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保证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特别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党的各级组织在对本地区的重大事务作决策时,要严格依法办事。凡是应当依法提交国家权力机关讨论、决定的,必须提交权力机关讨论决定,不能因为怕麻烦、事情急就不走程序,更不能因为怕人大有意见、走漏消息就对权力机关搞封锁。二是在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时,要切实尊重国家权力机关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不能搞“真主意、假商量”,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不通过党组织的提名人选就是“同党闹对立”,甚至随意动用组织手段“换人头”。三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等,确保他们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第五,监督、支持人大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发挥好“协调各方”的作用。人大具有监督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大的这种监督,是一种法定职权,是人民对“公仆”的监督,也是保证国家权力统一由人民行使的本质要求。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些年来,人大对“一府两院”并不存在监督过头的问题,事实上监督不力是地方各级人大工作中最为突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在人大与“一府两院”关系问题上,政府普遍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当人大与“一府两院”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或者涉及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党员负责干部时,党的各级组织首先要认真听取同级人大的意见,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权。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党委要积极做好同级“一府两院”的工作。同时,各级党的组织也要加强对同级人大的监督。这种监督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是切实加强对同级人大党组的领导。一是监督人大党组是否严格遵守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以及宪法关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规定。二是定期听取人大党组的工作汇报,并要求人大党组及时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向党委汇报。三是要求人大党组做好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党员的工作,努力确保党委工作意图的实现。四是对人大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失误,要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直到根据党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第六,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把好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这方面,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时,要注意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敢于和善于运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手段和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和推荐自己的优秀干部,同时也要让这些干部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这种竞争。二是要特别注意和加强人大常委会、政府组成人员和“两长”的配置。在推荐最优秀的党员干部担任常委会、政府、法院、检察院的主要领导的同时,还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常委会和政府组成人员的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权机关。

(二)完善依法治市的社会条件市委从总揽全局的高度领导依法治市的运作,不仅要关注依法治市的作用在于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本要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也要关注依法治市得以顺利开展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依法治市必须依赖的社会条件,其自身无能为力,需要外在的社会予以提供,依法治市可以影响但不能创造这些条件。要推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本要素与法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 “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价值目标,必须下大气力完善依法治市的社会条件,为依法治市的与时俱进提供不竭的动力源。

1、推进经济市场化经济市场化是建立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是依法治市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市场经济对平等的要求、对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要求、对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市场行为规范化的要求都为依法治市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XX区域经济要适应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必须突出抓住破除体制障碍这个重点,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法治化。第一,健全法制,实现公平竞争。一是按照法制统一原则和WTO规则及我国入世承诺,改革、完善有关市场主体、市场准入和市场行为监管方面的规章制度,避免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后果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以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获得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保证所有市场主体都有及时获得信息和资金的机会,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建设工程项目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制度,以及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制度等,为投资者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坚持公正执法,在税收、行政处罚、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一视同仁,不因当事人的地位、身份、性别、种族、国籍、财产、教育等差别而区别对待。第二,深化行政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巩固和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凡是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都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在国家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对依法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运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加强监督。二是继续深化综合执法改革的试点工作,实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处罚权适当分离,实施“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革除行政执法部门经费依靠或者部分依靠罚没收入维持,以至扭曲行政职能的弊端。三是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决策,坚决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同时,要标本兼治,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改革,完善自律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第三,建立和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就业。一是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构筑牢固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二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竞争机制,加强医疗费用管理,减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特别是妥善解决困难人群的医疗服务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整顿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推进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建立民主政治,实现政治民主的过程。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为依法治市提供民主意识和氛围,创造民主体制和机制,扩大依法治市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政治民主化,当前尤其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提升民主意识。一是要培育主体意识。培育主体意识,要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使每一个市民都意识到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与自己密切相关。在XX市玄武区清溪路混合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直接面对面,选民通过听代表候选人的演讲和对他们的提问来决定投票,选民不断提问,体现了政治主体意识。在得知XX市政府开通网上“市长信箱”后,市民纷纷写信给市长就XX的城市建设和投资软环境建设提出建议,反映了市民越来越关心自己生活的城市,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畅通参与渠道。市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市民的参与意识,市民的参与行为需要参与的渠道,调查报告《XX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畅通参与渠道,最主要的是为市民参与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载体,如“议事园”、“市民论坛”等载体,通过媒体宣传及认真对待,使市民能真正对公共权力运行的方向、过程和结果发生现实的影响。如XX市人大今年实行的就今后五年立法规划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由于渠道畅通,大大调动了公民的参与热情,短短时间内就收到立法建议一百多条。三是要制裁侵权行为。市民的权利意识是其主体意识的具体化。但如果把自己的权利极端化,不尊重法律规定的其他主体的权利,就会把民主政治推入无序的混乱状态。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机关的作用,公正处理市民之间的权利纠纷,引导市民合法、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公正处理市民与公共权力之间的纠纷,依法裁判,让市民和公共权力各自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二要依靠社会舆论,通过媒体的曝光来约束市民行为、制裁不法行为。第二,完善民主制度。特别是加强和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首先,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要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严格遵循村委会选举的程序和步骤,搞好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保障广大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使村委会选举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其次,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要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把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落到实处;要丰富社区参与形式,以居民大会、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法定形式为主要载体,辅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宣传队等其他形式;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再次,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要确立全员参与机制,继续加强职代会的工作,通过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行使职工监督、审议、建议和民主评议干部的权力,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要确立共商共决机制,通过工会就企业发展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重大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使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得到补充和发展。

3、推进意识理性化理性化的意识是依法治市深入推进的根本性的基础条件,依法治市运行过程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需要理性化的意识作为支撑。意识理性化的重点是法律意识的理性化和与法律意识相协调的道德意识的理性化。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切实推进“四个意识”的提高:第一,宪政意识。要宣传宪法规范,培育宪政思维,强化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有机统一的观念,接受人民监督的观念,为正确实施宪法、切实推进宪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第二,程序意识。程序制度是依法治市进程中的重要支柱,而程序意识的确立则是建设、遵守程序制度、推进依法治市的深层制约要素。培养程序意识,一要完善的程序立法,通过完善的程序立法引起和感召人们重视程序、研究程序、遵守程序。二要严格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通过生动的执法实践来引导和教育人们,让程序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三要大力宣传程序的作用和价值,从以往的重实体法向既重实体法也重程序法转变;要着重向普通老百姓和公务员宣传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如公开制度、告知制度、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职能分离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回避制度、记录和决定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时效制度、救济制度等;要重点向领导干部宣传决策程序、实施程序、追究程序、救济程序等制度。第三,平等意识。平等意识的确立是社会整合和稳定的基础,大量的社会问题部分都源于歧视性的政策、法律和行为。培育市民的平等意识,一要向市民宣传公法,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让领导和公务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二要用生动的案例来现身说法,通过实践让市民切身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优势。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既要让老百姓知法守法,更要让掌权者知法守法;既要让普通公务员知法守法,更要让领导干部知法守法”的法治观念。第四,法律与道德结合意识。法律与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法律规范行为,道德治理灵魂,法律发挥实效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力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互为补充。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自我教育和实践活动,使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环境和氛围,增强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按照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处理婚姻家庭关系、财产关系,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使法律与道德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把握依法治市的基本环节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市委从总体上综合运筹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主要应就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规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规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的重点、难点。目前,我市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够统一,造成执行中的不协调。二是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行政程序建设滞后,工作环节拖沓冗长,工作效率较低。三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现象还大量存在。四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执法队伍的建设在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化城市管理不相适应的地方。解决上述问题,规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根本上说要从健全法制着手:第一,建立科学的行政决策制度。首先是建立依法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程序和实施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要把城市改革发展的决策同地方立法的决策结合起来,以法律手段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的实施。要遵循《立法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其次是综合决策制度。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政策的指引和调节,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城市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政策的制定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忌超越或落后于城市的现实;要综合权衡政治、经济、环境、文物保护、文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与短期、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利益相协调的要求,与当前中央政策、与上届政府政策的协调性、连续性要求,管理者与相对人利益相结合的要求,以达到最优选择;要建立和畅通信息收集、处理、实施和反馈制度与渠道。再次是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往往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对问题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涉及到许多技术性、专业性的问题,专家对此有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政府决策应当向专家咨询并形成制度,用制度化的措施来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第二,改革行政执法制度。李岚清副总理最近在XX调研时强调指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整个行政改革的突破口,搞好执法工作和执法体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措施。过去,行政执法机构过多过滥,出现所谓“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的现象。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我市已经按照国务院法制办批准的方案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园林管理、市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六个方面共58项行政处罚权,在加强城市管理、提高执法效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一是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扩大试点范围,将城市管理其他尚未集中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执法局。二是要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配套措施,重点探索建立决策权与执法权、立法与执法、管理审批权与监督处罚权分离的新体制新机制。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服从管理、监督执法、参与管理”的氛围,营造人民群众共同支持城管执法的良好环境。第三,完善行政监督制度。要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完善执法工作制约监督机制。一是要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除了发挥好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府上对下的层级监督外,要特别注意强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要建立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的检查,特别是加强对涉外、个体、私营、民营投资企业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确保执法部门不得干涉投资者的经营自主权。二是要加强执法部门相互之间的监督。按照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逐步使行政管理权、审批权、监督权、处罚权分离,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改变“一条龙”(自己定规矩、自己执法、自己监督)、“一支笔”、“一言堂”的现象,使相关的执法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滥用。三是要加强社会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扩大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信访、监督部门的作用,切实承诺做到对投诉举报的信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对执法人员要实行一次投诉有效警告、二次投诉有效下岗,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经济和法纪方面处罚的制度;对执法部门也要采取投诉有效,批评教育、警戒等措施。继续开展企业、群众评议政府部门活动,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一方面对于文明执法的典型要积极宣传报道,另一方面对于个别损害政府形象的执法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大对那些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案件的查处力度。

2、保障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运行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也是依法治市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保障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首先是依法打击。任何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案件,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落实法律的程序性和实体性规定。各级政法机关无论是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加强治安管理,还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都要依法进行,准确掌握法律政策界限,既要积极防范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又要严格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包括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保障无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不受追究;既要自觉严格执行各项实体法律规定,又要自觉严格执行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要教育和号召广大政法工作人员学习和执行法律的程序性规定,自觉树立程序意识。在对犯罪嫌疑人的预审、取证、移送起诉、关押看守、审批劳动教养、依法行政复议、参与行政诉讼、错案追究、理赔、审判、劳动改造过程中树立程序违法的观念。要准确把握法律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保证违法犯罪人受到公正的法律待遇。要依法充分行使职权,自觉接受监督。公安、检察、法院必须依法充分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防止司法腐败,建立健全内外监督机制。其次,要重点打击。运动战一直是政法机关取胜的法宝,重点打击运动在对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安宁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要确立重点打击对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确立主要的犯罪对象,在当前形式下要严厉打击“”邪教人员、流窜人员、青少年和单位人员实施的犯罪;二要确立重点打击的犯罪类型,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重点打击经济犯罪、邪教犯罪、恐怖犯罪、暴力和毒品犯罪;三是要确立重点打击地区,要根据形势的要求重点打击城乡结合部、出租屋集中地区;四是要确立重点打击的行业领域,要审时度势,严厉打击娱乐业、网吧、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五要确立重点打击时段,要善于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制定措施,部署重点打击时段,保护社会稳定。再次,要打防结合。打击违法犯罪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达到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的手段。因此,打击犯罪与防范和控制犯罪相结合、把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尽量减少犯罪的诱因才是根本。要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发挥辅警、治安志愿者的作用;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机制和侦察机制;健全快速反映和处置机制。第二,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群众矛盾纠纷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宜采下列措施:首先,要善于做群众工作。一要走群众路线,要落实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有困难要体谅,要帮助解决;群众有意见,要认真听取。干部说话要算数,公布的政策要兑现。如果干群关系不好,主要责任不在群众,而在干部。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对党和政府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干群关系就一定会搞好,社会稳定就有了根本保障。二要在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时,本着总体受益的原则,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出台前,思想工作、解释工作要做细、做好,做在前面。三要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要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和养老问题,夯实稳定工作的基础。四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遇到矛盾要冷静、耐心,不可简单粗暴。其次,要完善机制,未雨绸缪,闻风而动,化干戈为玉帛。一要畅通渠道,重心下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发挥信访工作在稳定工作中的“减压阀”作用。要健全信访的制度安排,明确信访的处理、时限、责任制度。二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增加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性,把社区内、社区之间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为此,要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重视基层司法所的功能建设,扩大基层司法所的调解功能在居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要建立社区纠纷化解责任制度,要求社区解决好本区域的矛盾。三要发挥企业工会、职代会的作用,工会、职代会要在职工与企业领导层之间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再次,要改善党风和政风。一要加大反腐败、查处大要案的力度。腐败不仅影响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的进行,更在群众中引起恶劣的影响,破坏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二要保证依法行政,执法公正,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要努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矛盾才会逐渐地减少,维护稳定的工作才会更加有力。同时,要注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正性问题,只有在公平条件下的经济高速发展才是稳定工作的保障,而不公平条件下的发展仍会阻碍社会稳定和有序运行。第三,合理协调保护各方权益。社会安定和有序运行也依赖于对各方利益的合理保护。在各种利益的格局中,不同的利益有着轻重缓急的区别,不同的利益主体也有着轻重缓急的区别。并且,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利益和利益主体的轻重缓急状况也有变化。因此,合理协调和保护各方利益首先要正确分析当前的形势,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通盘考虑,要本着体现党的领导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依法治国的法律至上性的精神来权衡。同时,要结合本地区的实践和优、劣势,结合本地区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来具体作。其次,要坚持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众多的利益主体中,老百姓的利益必须首先予以保护,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当前,要着力保护中、低收入者和贫困线以下人群的利益,在规划、城建、就业、社保等方面出台保护措施;要思考国有企业工人和下岗工人、高校毕业生、无业青年的引导、保护问题。再次,要优先保护大多数人的发展权利益。在众多的利益中,发展权利益应予以首先保护,这是形成公民的健全人格和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从长期的影响进行分析;要对企、事业单位的制度进行梳理,剔除影响、阻碍发展权实现的因素;要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反对“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最后,要依法协调保护各方利益。协调保护各方利益的主要手段是法律,要避免依据地方政策;法律没有规定的或者法律授权地方制定规章的而还没有制定的,应依据地方政策,但应保证政策的公开、公正;要避免协调过程中的以权、以钱谋私,避免压迫性调解的产生。

3、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发展和制度的因素的综合体现,其中政策和体制环境无疑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法律的治理,改善城市软环境,使城市的竞争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是依法治市的当然内容。第一,创新政务模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各级部门实行办事内容、程序、权限、结果、收费“六公开”;政务公开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城市规划实行公示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市政府常务会议向新闻记者开放;政府文件、规章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二是推行政务服务便捷化。在街道和乡镇推行“政务超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多种便民服务方式,集中提供政务服务;在区县和开发区推行“一站式服务”、“联合办公”,提供各种政务“套餐”服务;在市级政府部门推行“一个窗口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时效控制、急事急办、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市政府在“中国XX网站”开通的“网上政务大厅”;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报税、网上招投标、网上审批。三是完善和强化政务投诉监督机制。完善外商投诉中心、私营个体经济投诉中心、民营科技企业投诉中心、机关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工作机制,切实解决投诉难问题,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四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从源头上解决政企、政资不分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综合、城建和交通融资平台,积极建立政府投资的新机制;实行部门与中介机构彻底脱钩,同步推进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改革,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制度,同步清理部门“小金库”。五是规范和实行招投标制度。推进社会公共资源的市场化运作配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并采取措施制止规避招标、弄虚作假现象;企业产权交易全面进入交易中心,规范交易行为;政府采购实行由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并从实物采购扩大到会议等服务采购。第二,优化政策环境,推进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打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探索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一是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的技术性问题,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被动立项向主动立项转变,发挥政府科技计划和经费支持的前瞻性、导向性作用。二是对重大科技成果开发和应用推广项目以及重大软科学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通过向全社会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选择项目承担单位,保证竞争条件下的高效益。三是加强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试行科技人员携带技术成果入股,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出智的“三位一体”创办科技企业的模式。四是积极探索科技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形成政府投入、风险投资、金融信贷、企业自筹、社会资本与民间资金多形式参与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五是积极探索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加快建立各种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中介服务等机构,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开通技术市场网站,建立技术贸易机构,繁荣技术贸易。建立和完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第三,建立人力资源机制,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宁交会”这个载体,促进实施人才战略的机制创新。一要建立以教育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源积累机制,从知识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提升人才资源的素质,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内容、培训空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培训手段,打开国门对重点领域、学科的专业人才进行培训。二要建立以开发为主导的人力资源吸引机制,畅通面向世界的吸引留学人才的“绿色通道”,积极开发获取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坚持公开选拔、招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三要建立以流动为主导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建立和完善各类专业性人才市场、网上人才市场和全市人才库,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和开发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和主渠道的作用。四要建立以改革为主导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创造性地进行分类管理工作,形成符合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体制以及选人用人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下载定   “四议两公开”研究谱系: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创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定 “四议两公开”研究谱系: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创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

    四、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我市的依法治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先后五次在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城市学法用法依法治市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并分别荣获了全国“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