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道德败坏因只顾眼前利益
商业道德败坏因只顾眼前利益
2012年10月31日
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骆玉鼎
商业道德败坏因只顾眼前利益
对于近些年中国不断曝光的商业造假、诚信问题,骆玉鼎认为,这跟我们的经济发展较快,是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形势好,大家想的都只是挣钱,必然忽略了道德建设,商人、企业家只顾眼前利益只顾发展机会,所以出现违背商业伦理的事件在所难免,再则经济学理论也在操作指导上对他们有理论的支持,因此这种失序的状态,只能用时间去慢慢屏蔽掉。
网易财经:最近几年中国社会不断地曝光出来一些社会诚信、商业道德的问题,您认为这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症结在哪儿?
骆玉鼎:我想,这个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段话,他说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还有“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现在要评价当前的这个现象,我觉得很有必要是以古为镜,一个国家当它的经济快速起飞的阶段。
因为它的机会特别的多,在这个时期的话,它的道德沦丧的现象是特别的突出的,我们从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韩国、日本,你从文学作品或者在电影、电视剧上都能看出来,在经济发展最快速的那段时期,往往这个社会它的混乱程度也达到了一个顶峰,所以黑帮呀,腐败呀,各种丑恶的现象都会出来的比较多。
我想是除了文化根源、制度根源、法律要素和教育之外的一个大的一个趋势,这个是,我想别的东西都没办法解释的,只能用我们历史的观点来去看。
中国发展这么快,那么它在各方面给你带来的冲击都是巨大的,所以有一些领域里头出现了失序的状态,我觉得是一个地势的必然,过了这段时期就会好。
网易财经: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好吗,商学院会不会给他们一些启示或者作用,您觉得有没有这个使命感?
骆玉鼎:我觉得商学院它的价值就在这里头,为什么说会有这么多的失信,会有这么多违背商业伦理,商业道德的事情会发生?是因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快,我的机会出现得特别的多,所以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普通人到商人,他们现在流行说的一句话都是要“抓住机遇”,好像稍微一不留神,错过了一个机遇的话,我就会差很多。
哎,这样的一个概念不断地被现实所证明,比如说一个人,假如说他在十年前,他没有买房,那么他会发现,到今天他恐怕辛苦半辈子,他也买不起一套房,如果一个企业家他没有在二十年之前选择让企业上市,到今天他的数量级就比别的企业就低很多,如果一个企业它在五年前没有拿到某一块牌照,那么今天它可能就已经死掉了。
所以说大量的事例在教育人们,不抓住这个机会我就会后悔终身,所以为了抓住这些个机会,人们就不顾一切的去做事,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经济学理论还支持他们的行为。
经济学理论告诉你说,如果我们考虑长远,从长计较,考虑千秋万载,然后做出现在的决策,这一定叫最优决策,但是由于信息是不对称的,每个人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所以要从长远的观点去做一个长远的,最优的一个决策是办不到的,那么退而,退一步来说,什么叫最优呢?
现实当中的次优决策就是最优,而次优决策它就是只顾眼前,不顾未来,这样子你才能够抓住那些所谓的机遇,当然人们就会不安宁,就会躁动,社会就会浮躁,企业家就会整天去忙于去公关,去应酬,去希望在茫茫人海当中抓到所谓的机遇。
大学(商学院)它的要害就在于,它能让你的心沉静下来,当你的心跟古代的哲人,跟现代的大师,跟我们的书本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浮躁的心会宁静下来,我想每一个读书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一个书的时候,你的那个浮躁就会少很多,他们在大学(商学院)里头来修炼。
我觉得有助于他们用一颗更平常的心,去追求一个更长远的一个目标,真正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是商学院它有吸引力,有魅力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水平很高的企业家。比如我知道柳传志先生,好像在北大就读了这个MBA,王石先生他专门跑到哈佛大学去学习这么一段时间,这说明什么商学院它有价值,它能让人宁静下来。
第二篇:商业诚信差 非因民族素质低
商业诚信差,非因民族素质低
2013-04-12环球时报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日前谈到商业诚信问题时说,现在的诚信基础还不如当初创业之时。他的感慨反映一个从传统社会到计划经济时代再到商品经济时代的过来人的困惑。笔者认为,商业诚信问题跟个人和民族的素质或禀性并无必然联系,而是取决于制度体系建设是否与时俱进和完善。当事者畏之于法,畏之于言,不得不在诚信的代价和收益之间权衡。久而久之,其守信的习惯得以养成。
在传统社会,制度体系大多为口口相传的道德观或价值观,即民风。这些“不成文法”约束和调整着民众之间的行为和利益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人收入或都是那么制度化透明化,个人利益并非独立的主体单元,“一大二公”则是约束和调整公民之间行为和利益关系的准则。这种情况下少有诚信问题。
当计划经济时代向商品经济过渡时,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利益的诉求越来越凸显,都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有隙可乘就会逾越法律边界。这种“乘隙”行为,打破了各个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平衡,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或进行约束。
在一个信息化时代,社会交往,特别是经济活动,其范围之广,不仅仅局限于现实世界,还延伸到虚拟空间。所以要建立一套严格约束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即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基于这样一个经济学基本假定,即如何使投入最小收益最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就是要消除不诚信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个交易成本。
具体说来,制度体系建设有以下几个基本点。首先,就是以惩戒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有两个方面。
一、法律体系建设。法律是道德的边界,这是德化教育的最低限。既然是最低限,那么法律体系建设的根本在于惩戒,而不是说教。
二、对执法机构的问责机制的建设。法律体系有无成效的关键在执法机构是否责任缺失。凡渎职或不作为者或作为不力者,要严格追究相关机构和责任人的领导责任或执行责任。再次,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交易规则及与之相配套的结算信用体系。电商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买卖双方,搜寻和达成交易都是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却因为凭借一套诚信度评判、商品选判和支付的交易规则配合上物流系统,正在对传统商业模式形成巨大冲击。
第四,要加大力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声势非常可观。媒体在揭露重大失信案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把诚信问题暴露在舆论的阳光下,必使失信者寸步难行,使每个与之打交道者觉得其不诚信从而不确定性的交易成本巨大而不愿与之交易。▲(张利宁作者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