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在急危重患者急救中的应用解析
工作单位 :363000㊀漳州 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㊀ 厦 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急诊科 吴春香 :女,大专,护师 收稿日期 :2015-05-15
җ 急诊护理
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在急危重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吴春香 ㊀ 林腾珠 ㊀ 王翠玉
摘要 ㊀ 目的 ㊀ 探讨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在急危重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㊂ 方法 ㊀ 选取 2013年 300例急诊急危重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护 ;选取 2014年 300例急危重患者为实验组,实施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比较实施前后医生对护士的满意率 ㊂ 结果 ㊀ 实施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后,医生对护士的病情观察与判断 ㊁ 抢救意识 ㊁ 操作速度 ㊁ 医护配合 ㊁ 技术水平㊁ 风险防范和协调管理 7项 指标的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 ㊀ 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可避免护士无效走动及工作冲突,提 升救治能力,提高医生满意率 ㊂ 关键词 :急危重症 ;定职定位 ;抢救配合
中图分类号 :R472.2㊀㊀ ㊀ ㊀ ㊀ 文献标识码 :B㊀㊀ ㊀ ㊀ ㊀ 文章编号 :1006-6411(2016)04-0084-02
急危重患者起病急 ㊁ 病情危重 ㊁ 变化快,有效的救治保证患 者进一步获得确定性治疗 ㊂ 在实际急救工作中,急救人员由于 职责不明确 ㊁ 分工不合理 ㊁ 抢救仪器的放置不合理,导致慌 ㊁ 忙 ㊁ 乱,增加了来回跑动和重复操作的机会,导致操作相互影响等待 或发生冲撞的现象,出现忙乱无序现象,工作效率低,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救治水平㊂ 本科对此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定职定 位抢救模式并予以实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㊂ 1㊀资料与方法 1.1㊀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采用 三区四类 预检分诊表分类后送入抢救室
红区的急危重患者 [1],选取 2013年 1 12月急危重患者 300例 为对照组,男 192例,女 108例,年龄 0 81岁,重度颅脑损伤
151例 ㊁ 多发伤 81例 ㊁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35例 ㊁ 其它 33例,予常 规抢救 ;选取 2014年 1 12月急危重患者 300例为实验组,男 201例,女 99例,年龄 4 78岁,重度颅脑损伤 144例 ㊁ 多发伤 78例 ㊁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38例 ㊁ 其它 40例,实施定职定位抢救模 式 ㊂ 两组患者年龄 ㊁ 性别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㊂
1.2㊀方法
1.2.1㊀对照组 ㊀ 患者入抢救室后,护士根据患者病情随机实施 各种救护措施,在抢救中的职责和任务没有明确的分工及定位 ㊂
1.2.2㊀实验组 ㊀ 2014年 1月起,经培训 ㊁ 现场演练等,本科开始 实行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根据在班护理人员的人员情况采 用 4人 ㊁3 人 ㊁2 人或 1人定位抢救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2.1㊀4人组合抢救,适用于白天及小夜班人员充足时 ㊂
①A护士(组长)㊀站于患者的头侧,选择护龄 7年以上护师担 任,主要职责是协助医生对伤情进行评估,指挥整个急救护理工 作 ㊂ 指导前接搬运患者 ;协调相关辅助检查快速到位 ;快速协助
医生控制创伤出血,伤口包扎固定 ;正确给氧 ;协助患者摆好体 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清除口腔 ㊁ 鼻腔分泌物,及时吸痰,开放 气道,正确吸氧 ;必要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头部降温等,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 ㊂
②B护士 ㊀ 站于患者的左侧,由护龄 4 6年护士或护师担任,主要职责是促进患者循环系统的恢复,建立输液通道,上心电监 护,协助医生进行无创心肺复苏系统 ㊁ 电除颤 ㊁ 心电图等操作 ㊂ ③C护士 ㊀ 站于患者的右侧,由护龄 1 3年的护士担任,主要 职责负责执行配药 ㊁ 抽血 ㊁ 导尿等医嘱,提供抢救用品
等 ㊂ ④D护士 ㊀ 站于患者的左侧脚端,由护龄 5年以上的护士担任,准备急救仪器 ;监控生命体征,意识 ㊁ 瞳孔 ㊁ 尿量及血氧饱和度变 化 ;判断伤情并及时报告医生 ;对意识清醒患者给予心理疏导 ㊁ 安慰等人文关怀 ;准确记录口头医嘱及各项监测数值变化 ㊂ 1.2.2.2㊀3人组合抢救,适用于白天及小夜班人员相对充足时 ㊂
A护士(组长)㊀站于患者的头侧,由年资高的护士担任,负责 协调抢救配合并完成 4人组中 A护士及 D护士的抢救工作 ;B护士和 C护士的职责与站位不变 ㊂
1.2.2.3㊀2人组合抢救配合,适用于夜间急诊 ㊂ A护士(组长)站于患者的头侧,由年资高的护士担任,负责协调抢救配合并完 成 4人组中 A护士及 D护士的抢救工作 ;B护士站于患者的左 侧,由护龄较低的护士担任,完成 4人组中 B护士和 C护士的 抢救工作 ㊂
1.3㊀效果评价
对实施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前后医生满意度进行比较 ㊂
根据实施效果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病情观察与判断 ㊁ 抢救意识 ㊁ 操作速度 ㊁ 医护配合 ㊁ 技术水平㊁ 风险防范 ㊁ 协调管理
7项,两年共发放 24次 40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376份,其中 对照组 192份,实验组 184份,有效回收率 92.38%㊂
1.4㊀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㊂
2㊀结果
两组抢救模式医生满意度比较,见表 1㊂㊃ 48㊃ TODAYNURSE,April,2016,No.4
表 1㊀两组抢救模式医生满意度比较 ㊀(%)
组别 人数 病情观察与判断 抢救意识 操作速度 医护配合 技术水平风险防范 协调管理 对照组 192151(78.65)141(73.44)136(70.83)158(82.29)162(84.38)148(77.08)152(79.17)实验组 184
171(92.93)165(89.67)166(90.22)170(92.39)169(91.85)168(91.30)
173(94.02)χ2值 15.5916.3522.338.604.9814.1717.68P<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3㊀讨论
实施定职定位抢救模式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确 保了急危重症患者进入急诊室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同步救护,护 理人员能保持头脑清醒,明确自已的站位,明确自已的职责和任 务,做到忙 而 不 乱,紧 张 有 序 ㊁ 衔 接 流 畅 地 完 成 各 项 急 救 措 施 [2,3]㊂ 表 1显示,实施定职定位抢救模式后医生对
护士的病 情观察与判断 ㊁ 抢救意识 ㊁ 操作速度 ㊁ 医护配合 ㊁ 技术水平㊁ 风险 防范和协调管理 7项指标的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P<0.05)㊂在繁忙的救治工作中护士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解决护患冲突 的沟通能力稍显不足 ㊂ 针对此问题,建立护理质量问题预警干 预 -检查 -反馈 -整改机制,将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及早消除隐 患,最大限度控制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4]㊂ 因此,还需在沟通
技巧方面不断探索 ㊂ 参 ㊀ 考 ㊀ 文 ㊀ 献
[1]㊀ 侯玉娟,唐绍辉 . 三区四类 预检分诊表在急诊分诊中的 应用与效果 [J].护理进修杂志,2014,29(14):1272-1275.[2]㊀ 王玲 .定职抢救模式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J].护理实
践与研究,2012,9(21):39-40.
[3]㊀ 钟丽霞 .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J].吉林 医学,2015,36(3):525-526.
[4]㊀ 曹君君,于淑英,岳伟 .危机管理理论在提高门诊患者满意 度中的应用 [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43-744.
(本文编辑 :张和群 ㊀ 石溪溪)
工作单位 :530003㊀南宁 ㊀ 广西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㊀ 1.急诊 科 ;2.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韦彦芳 :女,主管护师,护士长 收稿日期 :2015-05-29
院前急救衔接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作用及护理 韦彦芳 1㊀ 蒋 ㊀ 慧 2㊀ 冯 ㊀ 喜 1㊀ 韦慧芳 1
摘要 ㊀ 目的 ㊀ 探讨应用院前急救衔接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的效果 ㊂ 方法 ㊀ 将 2012年 2月 2014年 10月本院 急诊出车接诊的 AMI患者 156例分为观察组 79例和对照组 77例 ㊂ 对照组采用常规 AMI院前急救护理 ㊂ 观察组采用 AMI院前急 救衔接绿色通道进行急救护理,对比两组的救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㊂ 结果 ㊀ 观察组确诊时间及开始心肌再灌注治疗时间均显著少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好转率和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㊂结论 ㊀ 院前给予及时合理的急救护理干预,进而衔接快捷可行的绿色通道路径,使患者提前获得干预,并缩短开始心肌再灌 注治疗时间,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死亡率 ㊂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绿色通道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2㊀㊀ ㊀ ㊀ ㊀ 文献标识码 :B㊀㊀ ㊀ ㊀ ㊀ 文章编号 :1006-6411(2016)04-0085-03
AMI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中老年人高发,病死率高,而且多死于发病早期患者到达医院前,其主要的原因是可救治 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㊂ 所以,及时 ㊁ 正确 ㊁ 有效地实施院前救治,是 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1]㊂ 而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 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㊂ 因此,在抢救过程中,需有别于其 他急诊抢救的程序,尽最大可能节省 AMI患者在诊断 ㊁ 转运 ㊁ 抢 救过程中的时间,使 AMI患者在可救治的 时间窗 内及时得到 救治 ㊂ 本院自 2013年 9月起采用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路径 对 AMI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㊂ 1㊀资料与方法 1.1㊀一般资料
选择 2012年 2月 2014年 10月本院急诊出车接诊的 AMI
患者 156例,男 92例,女 64例,年龄 37 92岁,平均(59.41ʃ12.3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0.5 9h,合并高血压 102例 ㊁ 糖尿病 68例 ㊁ 肺部感染 21例 ㊂ 入院后进行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18例 ㊁ 静脉溶栓治疗 21例 ㊁ 保守治疗 17例 ㊂ 其中 2012年 2月 2013年 8月接诊的 77例为对照组,2013年 9月 2014年 10
月接诊的 79例为观察组 ㊂ 两组的性别 ㊁ 年龄 ㊁ 发病至急诊出车 时间 ㊁ 救护车出诊平均路程 ㊁ 合并症及接受心肌再灌注治疗例数 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㊂
㊃
58㊃ 2016年 4月下旬刊
第二篇: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急诊科的并位任务是及时、迅速、准确地治疗和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先原高质量有效地抢救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是反映一家医院及至一个地区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急诊科要有一个高效的医疗团队,规范的急救流程和急救管理制度。
定位分工法:
1、3人定位抢救法:C法为抢救危重症患者时最理想的人力资源搭配,即3名护士分制站于患者头侧(头位护士),体侧(侧位护士),及脚部(尾位护士),吸系统的管理,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同时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侧位护士,管理病人的循坏系统,由于年管的人员负责,心电监护、胸外按压协助医生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抽血、配血、输血,执行各种口头医嘱,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穿刺检查等,尾位护士由初位责任护士或进修护士担任,负责建立的抢救职修工作和记录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加压包括和止血固定、导尿和填写输血派卡。
第三篇:社区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社区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60例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以常规服药指导;观察组制定人性化的社区护理模式包括:持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生活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 明显大于对照组66.7%。结论:社区护理模式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脑卒中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约3/4的患者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以上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病情往往较长,很多治疗结束之后的康复工作都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完成。因此,有效的对脑卒中患者定期随访,制定健康档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社区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出院时间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3岁,平均69.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7岁。患者大部分有高血压病史,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卒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指导,每月开展两次家庭健康讲座。主要途径是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患直接面对面讲解,并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学习,召集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家庭护理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平时医务人员及家属督促患者积极参与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每天到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室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给患者建立康复健康档案。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社区护理人员以及家属要密切的关注,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并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1)心理干预。脑卒中后因为大脑左前半球受损导致抑郁,加之由于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较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如果缺少家庭和社会支持,病人发生焦虑、抑郁的可能性会加大,而焦虑与抑郁情绪又会阻碍病人的有效康复。[2]因此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康复指导。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锻炼,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的目标。
①肢体功能训练: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可综合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在康复过程中,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以利于早日康复。②语言功能训练:语言障碍会影响心理和生理,要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和方法。语言训练及早进行,要耐心细致地从一个单词、一个词汇教起,由简到繁坚持不懈,病人语言功能可望好转或恢复[3]。
(3)饮食干预。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直接导致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注重饮食指导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尽量做到膳食平衡,嘱咐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豆类和粗粮,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3]限制饮酒并戒烟,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
(4)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1.3 评价标准
生活完全自理视为基本痊愈,生活部分自理视为病情缓解,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自由度V=1,查卡方界值表P<0.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将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后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比较,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和对照观察,对照组的患者经过一年护理,病情得到缓解只有66.7%,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并且有些患者病情复发;然而经过社区护理干预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占有96.7%,明显高于对照组。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之一,一直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生理能力、运动能力,甚至记忆能力。随着护理学和医学模式的发展,临床护理模式已不能全面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积极开展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可保证患者在家庭和社区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对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社区护理模式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更加方便,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要求。因此,做好脑血管疾病的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治疗,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浅谈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重点及方法[J].医学信息,2011,24(7):4300.[2]许延杰,齐梅英,刘方灵.脑梗塞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锻炼的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6):159-160.
第四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予以探讨。方法 96例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护理的满意度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9.1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拆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等比较,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人工关节置换;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83
对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科骨性关节炎等导致的畸形、不稳、疼痛等行走活动障碍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人工置换术。在开展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院对2013年6月~2014年10月48例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25~60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3~6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的护理方法为: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常规护理,对患者分小组进行编号,每组患者由一组护士来负责,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帮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以便于患者能够保持正确的关节功能位,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予以严密的观察。尤其是对于骨折患者,应该注意患者的骨折部位的固定情况,对患者的局部活动进行限制,并积极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功能锻炼,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防止患者由于剧烈运动,导致康复效果受到影响[1];②做好患者病房环境的管理,做好病房的开窗通风,定时开展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有效预防患者的肺部感染,并对患者的作息时间予以严格规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作息环境[2];③加强患者的晨间护理,对患者引流管的通畅性进行检查,并要观察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颜色与量,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翻身,防止将引流管拔出;④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及时用温水擦拭患者被伤口渗出液及大小便污染的皮肤,在患者变换体位之后,要做好患者的肘部、足跟、内外踝、肩胛区等受压部位的按摩;⑤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工作,建议患者多食用含钙、蛋白质、易吸收、易消化的食物,并要多饮水;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由于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大多是老年患者,手术之后患者大都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这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消极的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便于有效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⑦患者出院之后,要定期的做好患者电话回访工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醒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9.17%(38/48),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45/48),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的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拆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等,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将人工关节植入到人体中,以便于其能够代替患病关节的相关功能,这对于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等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我国的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
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并且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31-32.[2] 胡超芬.优质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132-133.[3] 廖化敏.人工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激光杂志,2011,32(3):88-89.[4] 罗玉君.情志护理在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体会.中医正骨,2014,26(2):68-69.[5] 蔡玉霞.优质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36-137.[收稿日期: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