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湖南邵阳县塘田市镇“9.9”重大水上交通事故的紧急通报
关于湖南邵阳县塘田市镇“9.9”重大
水上交通事故的紧急通报
湘交传电〔2011〕41号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邵阳、怀化市公用事业局,厅直各单位:
9月9日15时10分,邵阳县塘田市镇“湘邵0018”客渡船(核载14人,实载45人,其中学生37人、成人6人、船主2人)经夫夷河(资江的支流)向荣村地段时发生沉船事故。事故目前已造成11人死亡(中学生8名、小学生1名、成人2名),34人获救(其中18人受伤,均无生命危险),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事故发生后,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徐守盛省长作出重要指示:组织各种力量全力搜救落水失踪人员,全力救治受伤人员;一对一认真做好遇难人员家属的善后稳定工作;迅速控制肇事者和有关责任人员;迅速开展调查,查明原因,举一反三,开展面上交通安全检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当即率省政府办公厅秘书长盛茂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贺仁雨和副厅长胡建新、省地方海事局局长陈健强以及省交通运输厅、省海事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赶赴现场指导当地开展施救、善后及调查工作。
这次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社会影响很坏,为吸取事故教训,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为确保我省交通运输安全,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各单位要在收到此明传后立即将此次事故情况通报到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客运行业全体干部职工,要认真吸取此次事故的惨痛教训,进一步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强化和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认真按照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及省厅近期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及有关部署,针对前段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过硬措施予以解决。各地要结合本地和本行业实际、突出重点,特别是针对水上客渡船舶、公路客运和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建设领域,严格落实责任制,采取领导分片包干负责的办法,不断强化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各交通运输企业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强化重点现场监管,迅速采取坚决果断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再次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突出重点、紧急行动,深入排查安全生产隐患
全省要立即开展一次拉网式的安全隐患排查,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客运行业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安全生产一线,对水上客渡船舶、公路客运、城市公共客运和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建设等领域安全隐患进行彻底的排查治理。
1、加强水上运输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全省海事部门要强化对重点水域、重点船舶、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四客一危”及运砂船等事故高发船舶的安全检查,严厉打击超载、非法载客、无序航行等违法违章行为。省地方海事局要对监管重点进行督查。要严格航标设置,对渡口水域影响渡运安全的碍航物要进行彻底清除;要提请当地政府落实县、乡政府管理乡镇客渡船、渡口的责任,加强对通航水域中施工船舶(含挖沙船)的严格管理,各有船乡镇要落实专人负责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节假日、逢集赶场期间乡、村两级要指派专人到渡口进行现场值守;学生集中过渡的渡口,要落实当地政府和学校的管理责任,海事部门要加强监管,学生过渡要由学校老师和家长护送并穿着救生衣;要落实对渡口、渡船的定期检查,加大对库区短途客船、旅游船、赶集船舶的巡查力度,坚决制止并严厉打击渡船超载航行、冒险开航等行为,严把船舶签证关、船舶技术条件关、船员适任关。
2、加强公路客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深入运输生产一线,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职责,督促道路运输企业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加大对超载、疲劳驾驶、违章上下旅客等违法驾驶行为的打击力度,监督客运站场严格执行客运车辆“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的制度,加强对旅客携带行李的“三品”检查力度,严禁旅客携带“三品”进站上车;加强车辆技术管理,确保投入营运的客车安全装备、技术等级和消防等符合要求。各道路运输企业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防止超速、超载、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严禁不符合安全运行要求的车辆出站,确保车辆和从业人员符合安全出行要求。对客流量较大的线路和班次要实行跟车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认真抓好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各从业单位进一步贯彻落实“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和省厅文件要求,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对安全隐患要整改落实,对重大隐患要限期治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对重点部位的施工作业要做好监控和安全防护;要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和季节变化情况,强化现场管理,防止因恶劣天气或气候突变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要加强架桥机、龙门吊、塔吊等特种施工设备的安生生产,杜绝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而造成人员伤亡。
4、市州、县人民政府是城市公共客运管理的责任主体,各城市客运主管部门和城市客运管理机构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对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运营安全工作的领导,立即开展一次全面的城市公共客运安全生产大检查,要加强对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督促运输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积极配合公安交警部门抓好城市公共客运车辆的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城市公共客运车辆运营安全。各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运输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日常安全检查、营运动态安全监管、隐患排查整改、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三、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和信息反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各地要加强值班值守工作,落实节假日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严格按照规定要求上报事故情况和重大隐患险情,严禁瞒报、漏报、误报,否则将按规定严厉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切实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全省交通运输安全形势的基本稳定。
人命关天,生命第一,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动员起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切实认真扎实落实好安全工作的各项措施,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的高度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邵阳、怀化市公用事业局,省地方海事局,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省公路管理局,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要将此明传电报的贯彻情况于9月15日前书面报告厅安委办。
省厅安委办电话:0731-88770138,88770033(传真)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第二篇: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湖南衡阳“12·27”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的通报(安委办明电〔2010〕107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湖南衡阳 “12·27”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的通报
安委办明电〔2010〕1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 2010年12月27日7时40分,一辆号牌为湘D2U692的三轮摩托车违法搭载20名小学生,由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松江镇东塘村沿村道开往因果村因果小学,在驶到一座名为因花桥的小桥时,车辆冲到桥下、坠入河中,造成14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重伤。据初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三轮摩托车非法载人,驾驶人在转弯上桥路段未降低档位,操作不当。
该起事故的发生,社会影响恶劣,损失极为惨重,不仅暴露出部分地区三轮摩托车非法载人、驾驶人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也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严重问题,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等问题。依据有关规定,我办已将此事故的查处列入国务院安委会重大事故挂牌督办的事项,查处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切实保障广大学生上下学
途中的交通安全。各地区要高度重视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辆的管理,认真排查接送学生和教职工的车辆状况,对安全状况达不到要求的校车要坚决禁止使用。各学校租用社会车辆时必须对租用车辆的安全性、合法性进行确认,并与租用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各地区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接送学生的长效机制,通过配置线路、合理选择车辆、统一协调增加运力等方式,解决学生接送问题。
二、严厉打击道路交通非法违法行为。各地要继续强化道路交通安全“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警力部署,有针对性地部署开展工作,合理安排勤务,着力加强农村地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管理,严厉打击无证驾驶、车辆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三、深入开展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和演练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坚决不乘坐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等非法营运车辆上下学。要定期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通安全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中小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要通过多种方式告诉家长,不要租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黑校车”,避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四、严肃查处事故,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各地要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对事故负有领导、监督、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处理结果,并跟踪督促事故责任的落实。要深刻吸取教训,针对事故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多发势头。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