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五大引领、三大支撑”煤炭主业新型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五大引领、三大支撑”煤炭主业
新型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集团公司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煤炭主业作为基础产业,如何走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之路,推进集团公司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十一五期间,钱矿公司作为集团公司主力生产矿井,瞄准全国一流现代化矿井,通过构建并实施以‚五大引领、三大支撑‛为核心要素的转型发展模式,有力推进了矿井生产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人才建设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引领之一:秉承集约化、可持续的煤炭生产理念,把追求生产要素的最优化作为探索新型综采模式的核心,走出了一条产能效率持续放大的科学化生产之路
钱矿认真贯彻集团公司保持煤炭基础产业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集约化、可持续的生产理念,不断在设备选型、工艺优化、综采管理上下功夫、抓突破,大胆探索切合本企业实际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三个梯次升级。
坚持‚三高一大‛设备选型,实现安全高效队建设的梯次升级。把加强设备升级改造作为促进矿井集约化生产、提升工作面单产效率的主攻方向,以贯彻高性能、高强度、高可靠性、大功率的设备选型思路,先后引进电液控高端液压支架,电牵引、高强度、大功率遥控采煤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刮板运输机,机组功率由170KW提高到1605KW,支架初撑力由320KN提高到 1 9600KN,刮板运输机功率由160KW提高到525KW,在机组截深、支架工作阻力、流量和配套运输等方面实现了设备能力的新突破。1995年综采队年产由60万吨达到100万吨,2002年达到150万吨,2006年达到并突破200万吨,工作面单产及全员效率由1995年的 和 提高到2011年的 和。2009年作为开滦第一条高端综采作业线的1376工作面,率先尝试了自动化开采,工作面日产最高达到吨,月产最高达到万吨,达到年产300万吨水平。以此为标志,集团公司综采设备装备水平实现跨越式升级。
推行‚双定‛、‚双优‛生产模式,实现单产效率的梯次升级。为破解点多面广、开采效率低、浪费资源等弊端,大胆提出‚双定‛ 集约化生产模式,即每一个综采队相对固定在一个煤层开采,便于掌握煤层开采特点,减少地质条件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依靠多头生产来提高产量的生产模式。综采队由5个减少到4个,工作面单产和原煤全员效率分别达到13.5万吨/月和15.45吨/工,实现了生产组织模式上的大转型。针对工作面走向短,搬家单面次数多,直接影响生产稳定的局面,实施了‚双优‛ 生产模式。围绕优化设计,通过重新划定生产布局,实施跨石门开采,使采面走向由原来的300-800米延长到了1000-2000米以上,工作面面长增加到200米以上。在采煤工作面由7个减少到4个的情况下,原煤却由300万吨上升到500万吨,围绕优 2 化工艺,对小层间距煤层开采、深部煤层开采综采配套技术、近距离煤层群复采技术及大倾角工作面伪斜比例的研究应用,使工作面平均月进达到120米,实现了设计和施工思路的大转型。
推行生产链式服务,实现综采管理水平的梯次升级。坚持从抓好大生产准备工作出发,积极打造开拓服务掘进、掘进服务安装、安装服务回采的生产准备链式工作体系,保证了生产工作的高效、优质、顺畅。通过链式服务模式运作,掘进进尺每年保持在24000米以上,高质量掘交工作面10个以上,每年掘交煤量达600万吨以上,安装工作面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了综采队当天进掌当天出煤,并且始终保持有两个以上备用工作面,为高效生产提供了坚实保证。
引领之二:秉承以安全统领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理念,把零三违、零伤害、零事故作为企业安全发展的不懈追求,走出了一条安全绩效水平逐年攀升的本质型安全矿井建设之路。
安全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钱矿公司能够创造并保持好的安全成果,关键在于公司领导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员工切身利益出发,用新理念导向安全统领地位,用新思维导向安全管理,用新追求导向目标落实。
安全统领,导向安全发展的新理念。围绕实现安全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钱矿公司把‚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理念具体化,提出了以安全统领生产经营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公司 3 特色的安全统领观,并毫不动摇的以此导向企业安全管理。坚持把安全统领形象化,大力倡导‚三个更加‛:即从思想上更加重视,责任上更加明确,落实上更加主动;坚持把安全统领长效化,科学摆正‚三个关系‛:即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把安全统领制度化,全面实施‚三严‛管理:即严格管理、严格检查、严肃考核。由此带来公司上下对安全工作的空前重视和安全思维、行为的深刻变化,安全生产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安全生产1000天,跨年度安全生产三周年,四个安全生产自然年,安全产煤2300多万吨,创出建矿以来安全生产最好水平。
特色管理,导向安全发展的新思维。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促进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感情和友谊为纽带,采取自愿结组,共同签订安全协议的方式,在集团公司率先成立了安全互保小组,实行月度考核奖惩,依靠责任连带、利益共享,形成了全员抓安全的合力,每年都有98%以上互保小组实现安全互保;开展特色安全主题活动。注重分析把握不同时期安全工作特点,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安全月活动,实现了以月份小目标保证全年大目标的实现;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绩效档案。出台了《关于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发挥班组长安全把关作用的实施意见》等多项管理规定,把管理人员安全思想、安全履职等情况录入微机进行分析考核,提升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
三零目标,导向安全发展的新追求。钱矿公司把安全生产从认识和指标上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提出了更加具体化的‚三零‛(零三违、零伤害、零事故)目标,并通过构建‚安全立体防护网‛保证目标兑现。即借助网络教学、3D事故案例模拟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培训,依托员工行为积分考核约束员工行为,通过建立事故责任追求机制强化现场管理,实现了员工自保、岗位自律、班组自控、区队自管、专业自监的良好氛围。2010年,三违及不规范行为同比下降22%,有10个单位实现了‚三零‛。
引领之三:秉承自主创新、科技兴企的理念,把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矿山建设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走出了一条依靠提高科技贡献率助推企业腾飞的快速发展之路。
以建设‚三化‛矿山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通过建立完善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实现了开采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现场管理信息化的大跨越,为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制定出台了《钱矿公司技术与管理创新考核管理规定》、《技术创新奖励实施办法》、《技术创新经理特别奖》等多项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对高技能人才在风险效益奖、技师补贴等方面提高档次,体现了技术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技术价值;对员工在技改创新上按照所产生的效益比例给予300-2000元的奖励;开展了评选科技带头人活动,每年从10个 5 专业组中各选树1名科技带头人,并给予1200元的奖励;制定了大学毕业生发放安家费制度,对入矿后表现良好的以及家境困难的毕业生,公司一次性付给2万元的安家费,营造了人人竞相创新的浓厚氛围。‚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科技创新基金500万元,发放创新奖励480万元,先后完成了‚300万吨安全高效作业线‛、‚-850瓦斯综合治理与研究‛‚大型液压支架组装平台‛等 项技改项目,对98名技术进步有功人员进行了嘉奖, 矿井科技贡献率达到了85%。
以自动化实现减人提效大跨越。主动实施了三大亮点工程。一是综采效率提升亮点工程。在1376W工作面引进集团公司第一套自动化综采设备,实现了综采支架自移、乳化液泵站介质自动配比、后路运输集中控制,收到了事故少、用工少、消耗少,效率高、产量高的效果,工作面全员效率达到了 吨/人;二是主井效率提升亮点工程。投资一千多万元对主井液压站、装卸载系统进行了改造,实现了计算机控制自动提升,使主井提升能力由原来的每小时 勾提升到 勾达,到了原设计能力的 倍。三是皮带集中控制亮点工程。对井下11部主运皮带进行了集中控制改造,完善了皮带保护,投入了软启动装臵,实现了皮带机的远方控制和自动化监控,皮带司机由原来的 人减少到 人,运力由原来的每小时吨提升到吨。
以数字化实现本质安全大跨越。一改过去靠人工检测和目测 6 的旧方法,追求依靠科技手段实现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在瓦斯管理上,建立和完善KJ4N煤矿安全监控网络,实现了技术参数、故障预警、数据记录和分析等高速传输和实时监控监测;在降尘管理上,应用了光电喷雾装臵、负压二次降尘以及粉尘浓度超限自动报警仪等先进设备。在顶板管理上,借助物探等先进手段,借助巷道顶板离层报警系统,分析离层检测结果,使之超前指导生产。在此基础上,将主副井提升、通风、排水、供电、皮带运输、洗煤等19大系统纳入数字化管理之中,形成覆盖井上下整个系统、整个流程的立体环网和综合调度指挥平台。特别是目前该公司启动的《煤矿井下重大事故危险源识别、检测及灾变预测、预警技术的研究》,被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准为‚唐山暨曹妃甸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重点项目。
以信息化实现管理提升大跨越。率先在井下投入使用了CDMA无线通讯和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井上下的自由通讯和图像的无线传输,使现场管理更加快捷顺畅;全面推行了井上下考勤管理系统,使员工考勤更加规范化;在洗煤厂应用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将开、停车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缩短到15分钟;构建市场精细管理的网络化,实现了材料消耗、资金管控的网上日常监督控制和管理、月度数据的归集与核算、年度的统计汇总编制。特别是内部结算子系统使各市场部之间、各单位之间的横向间结算,实现了网上提交、网上确认。
引领之四:秉承高标定位、追求卓越的理念,把构建具有钱矿特色的管理模式作为驱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走出了一条管理方式求新达变、管理层次递次升级的强企之路
管理的本质在于推进企业不断发展进步,根本方法是实现科学管理。钱矿公司在企业管理中,新意迭出却又‚万变不离其宗‛,通过继承发展,稳扎稳打,梯次开动管理引擎,推动钱矿公司这部旗舰换挡提速,扬帆远航。
推行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使管理步入科学、高效运转轨道。为不断适应矿井新型化发展要求,提出了以白色垃圾治理为切入点,全面实施‚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三大体系。一是构建‚人‛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对原有的员工岗位操作标准进行全面整合、提升,修订了采掘电钳工、支架工等109个工种、岗位的员工作业标准。二是构建‚物‛的模式化管理体系,对综采、掘进、开拓、机电、辅助运输、通防、大巷运输、技术管理八大专业中最好的标准进行总结、提炼,构建了176种统一的工序和模式。三是构建加快工作实施的保证体系。采取宣传引导、座谈研讨、理念灌输、电教培训等形式,营造自主贯彻执行‚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的大气候。使作业环境持续改善,矿井安全可靠程度明显增强,管理和操作行为日趋规范,促进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开辟了管理模式新路径。为不断解决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深层次推进问题,注重追踪国内外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按照有效对接的原则,在集团公司率先实施了准军事化管理,构建了井下规范的员工行为控制体系。健全班队长带队候罐和排队乘罐、排队乘车、排队打卡制度,工作质量、工程质量验收和现场管理人员全过程盯岗督查制度,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制度,班后评估和问题分析整改制度;构建了井上规范的员工行为管理流程。从井上文明用语、文明举止、文明着装、文明办公,规范上岗、规范行走、规范停车、规范行车到班前会教育等构建了地面系统闭合的行为规范体系;构建了规范的管技人员工作管理流程。以走动无盲区、管理无漏洞、自身无违章、身边无隐患为准则,对开工前现场安全确认、班中动态巡查、班末现场交接、上井汇报等重点管理职责进行规范,提高了管技人员的纪律观念、制度观念、执行观念。通过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员工行为日趋规范,各类事故大幅度减少,轻伤事故率与推行前相比下降30%以上,‚三违‛及不规范行为同比下降32%。
全面推行五精管理,找准企业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方向。以被中煤政研会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样板矿‛为契机,以落实集团公司管理转型要求为动力,以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急需为目标,经过周密调研、反复论证,全面推开了‚五精‛ 9 管理,确定了以‚整理整顿、编码定臵、岗位描述、手指口述、走动管理、英雄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六大推进要素。其中,整理整顿、编码定制两项内容,从规范作业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业环境的彻底整顿以及编码管理,并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设备追踪管理,为提高效率、规范操作提供物的基础和环境保障;岗位描述、手指口述、走动管理三项内容,主要从规范管理和操作行为角度出发,分别解决‚干什么、怎么干和怎么管‛的问题,最终实现‚操作无失误‛和‚管理零漏洞‛,全面提高安全可控度;英雄行动从激励广大员工的角度出发,通过挖掘、选树、表彰先进典型,营造鼓励先进、鼓励创新、鼓励争先的浓厚氛围,推动整体工作的发展。六项工作内容既与现有工作实现了对接、体现了工作连续性,又互相支撑关联,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执行体系。目前,通过开展整理整顿工作,涌现出了一批高标准的亮点部位,‚双述‛和定制编码工作进入了试运转,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引领之五:秉承品牌经营和大精煤战略理念,把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作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谋求最佳经济效益的借势发展之路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钱矿公司致力于推进选煤厂跨越式发展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有机结合,先后在产品结构调整、洗选系 10 统升级、大精煤战略等方面大胆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产品结构‚由单到多‛、‚由多到精‛的升级突破和发展模式‚由内向外‛的全新跨越。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由单到多‛的升级。1994-2000年间,在国内煤炭市场极度疲软,供大于求的被动局面下,坚持‚走出去闯市场‛与‚沉下来调结构‛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以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在全局率先启动了洗选动力煤和深加工改造,实现了商品煤品种‚由单到多‛的历史性跨越,5大品种的动力煤分别保证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全国煤炭市场极度疲软的困局下,企业实现了造船出海,逆势发展,开创了‚市场竞争能力全面增强、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品牌美誉度显著提高,企业效益显著提升‛的喜人局面。
以系统升级为动力,实现‚由多到精‛的突破。2000年以来,针对市场对精煤需求大幅提升的实际,为实现效益最大化,钱矿公司又主动出击,追求由动力煤向高附加值精煤的二次突破。为破解公司原煤丛属‚极难选煤种‛的重大技术难题,以‚追索世界顶尖、攻克洗选难关‛的战略思维为导向,经与多方专家咨询,自筹资金9300万元,委托平顶山选煤设计院引进了当时世界顶尖技术的美国、澳大利亚等一流洗选设备,对公司原有波兰设备进行了最优化配套设计和升级改造,一举攻克了极难选煤种洗选优 11 质精煤的技术难关,成功洗选出了9级以下6个不同品种的精煤,精煤选出率达到了30%,原煤洗选能力提高近一倍,达到了700万吨/年,跨入了全国‚十佳‛选煤厂和全国50强选煤厂行列。
以‚大精煤‛战略为契机,实现‚由内向外‛的跨越。在集团公司‚大精煤‛战略指引下,如何放开眼界,利用好内外两种资源,实现洗选效益最大化,成为了摆在钱矿人面前的历史新课题。今年2月份,集团公司张董事长参加钱矿民主生活会中指出:‚优化产品结构是当前最现实、最直观、最短时间见效益的有效途径,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一切问题、采取一切措施、坚定不移的推行‘大精煤’战略‛。针对这一新要求,钱矿公司审时度势,不等不靠,把推进洗选加工体制改革、深化大精煤战略作为落实张董事长重要指示的一号工程。在洗选系统再次升级改造和洗选加工体制改革试点的关键时期和双重节点上,旗臶鲜明地提出‚各项工作再紧一扣,改制、技改齐头并进‛的工作总要求,做出了全力推进‚三个一‛的总部署。即:‚抓好一个工程‛:精心组织好煤泥水系统改造和863课题研究,力争7月份达到预期效果,精煤回收率再提高2%以上;‚加大一个力度‛:加大优质外来煤的入洗力度,合理配洗或落地外销,确保产品质量均衡稳定;‚探索一个优配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科研单位合作等形式,探索有关煤种与钱矿原煤配洗的最优方案,力争实现精煤选指标的再突破、再提升。
支撑之一:秉承科学发展、共建共享的理念,把培育特色文化作为凝心聚力、强企富民的源头活水,走出了一条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文化兴企之路。
在企业新型化发展的进程中,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育构建符合本企业自身特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色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才能为企业高层次、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钱矿公司以打造全煤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矿为目标,在‚阵地建设、精神塑造、和谐共享‛等方面形成了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的‚三维一体‛文化兴企新格局。
高标准打造‚五个一‛文化阵地。致力于构建从员工入矿上班,到下班出矿全方位的大型综合文化教育阵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个一‛文化阵地建设新格局。即:一个文化中心。盘活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闲臵资产,建成了以‚五馆五室一厅一中心‛为架构的文化中心;一条文化长廊。在更衣室灯房至井口300米沿线,建成了集安全、廉洁、亲情文化为一体的文化长廊;文化一条路。在长达1500米的二环路墙体上完成书画作品56幅,与对面面积达1008平方米的文化展示牌版遥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一条路;一条文化示范巷道。对-600下井口至-850上井口千米巷道进行亮化、美化,打造了一条高标准、高品位的安全文化示范巷道;一个文化广场。依托员工美食城前近万平方米的广场,添臵巨幅LED显视屏,建成了以‚三网融合‛综 13 合宣教多媒体为核心的文化广场。‚五个一‛阵地建设全方位推进了公司文化建设上档次、上品位,多次受到了国家和省、市级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了集团一流、享誉全煤的企业文化建设新亮点。
全方位实施企业精神塑造。为促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把培育特色企业精神作为理念铸魂、凝心聚力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总结提炼了以‚勇不言败、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勇于争先‛为核心的钱矿特色‚四勇精神‛,在开展矿歌、矿训的群众创作、征集活动中,党政班子亲自拟稿作词,请市文联作曲家到钱矿采风作曲,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诵理念、唱矿歌、背矿训系列宣教活动,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鼓舞了干劲。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员工从入矿开始到工作至离岗下班全方位、全过程的文明规范约束体制,全面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班子、学习型区科、学习型班组、学习型机关和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促进了员工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大幅提升,全方位打造了人心思进、人心思上、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实施三大惠民工程。以‚科学发展,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持续推进并深化了‚三大惠民工程‛。一是亮化美化工程。加强车间厂房噪音、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生产作业环境,组织对洗煤厂主体建筑及二环路美化亮化,对更衣室、交接班楼装修改造, 为员工宿舍安装空调,对宿舍楼进行宾馆化管理,为员工创造了利 14 于身心健康、温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亲情化建设工程。让岗位铭言、安全寄语、亲人嘱托进掌面、到岗位,营造亲情氛围。在全局第一家成立群众工作室,形成了以‚四网、一会、一室‛为全新格局的员工亲情化教育网络,持续加强‚两热一馆‛建设,使员工在掌头喝到了热水、吃到了热饭……。今年3月份,钱矿公司的亲情化建设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的高度赞扬。三是暖心聚力工程。强化员工健康保障体系的落实,加强煤尘、粉尘等污染源治理,在集团范围内率先安装了采掘工作面空调系统,筹建了特色餐厅、营养餐厅,改造洗衣房,增发劳保用品,提高员工大病救助、困难员工生活救助标准,秉承‚严管干部、善待工人‛理念,缩小工人与干部收入差距,取消300元以下安全罚款……。一件件好事、实事做到了职工群众的心坎里。公司上下呈现出了人和气顺、士气高昂、富足美满的和谐氛围。
支撑之二:秉承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理念,把依托五大培训基地、加强‚三型‛人才培养作为适应企业新型化发展的智力支撑,走出了一条员工素质不断攀升的人才兴企之路。
在推进矿井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递次升级的同时,钱矿公司越发深刻地体会到:人才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支撑因素。为此,他们以打造集团公司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己任,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健全机制等综合 15 手段,形成了以培育‚实用型、复合型、科技型‛人才为导向,以三大培训基地为支撑、以‚五支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英雄行动‛为动力的人才建设新体系、新格局。
构筑三大培训基地,强化三型人才培养。以原有教培体系为基础,通过精心统筹,系统规划,构筑了以‚三大基地‛为架构的系统化‚三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构筑实物培训基地。投资35万元,在交接班楼北侧筹建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实物培训基地,先后投入各种机电设备、电脑、模拟、电教设施110余台;择优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作为实物培训讲师,实现了理论与实物对照,讲座与实践结合,破解了传统教室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员工操作能力提高不明显的问题。二是构筑五大专业互培基地。以‚回采、安装、机电、掘进、开拓‛五大专业为主体,以促进不同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横向交流、全面提高问题处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以网络平台为支撑的五大专业互培体系和运作模式,推行了青年管技人员跨专业‚轮岗锻炼‛活动。三是构筑员工文化培塑基地。充分利用文化中心的场地优势和内涵优势,进行整合设计、科学布局,形成了‚五馆、五室、一厅‛为格局的员工文化培塑基地。投入声、光、电设施和多媒体电教设备18台,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和科技项目交流等活动。几年来,几年来培训389场次,受培人员7200余人,成为了独具特色、系统综合的员工文化培塑第一阵地。几年来,五大专业互培 16 组共进行跨专业班组交流、岗位练兵比武等活动68场次,互培交流289人次,青年管技人员轮岗锻炼178人次,有86名操作员工聘为班队长,23名青年管技人员走上了中层以上管理岗位。
加强五支队伍建设,打造人资管理新亮点。把‚管技人员、班队长、高技能员工、党员、团员‛五支队伍建设作为加强人才培养,夯实企业发展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确立了‚总体设计、分工谋划、动态考核、循序渐进、有所突破、注重实效‛建设原则,自主研发并构建了‚五支队伍‛网络动态评价系统,完善了具有钱矿特色的‚五支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开创了集团公司队伍建设新亮点,网络动态评价系统还被煤业公司以现场会形式进行了推广。特别是在管技人员建设方面,针对公司在开滦集团和煤业公司所处的位臵和肩负的责任,加大中青年干部的锻炼、培养与输送,十一五期间,钱矿公司向集团公司及外阜矿井培养输送科级以上管理人才达35名。
实施七路并进英雄行动,全面激活人资管理潜力。以推行‚五精‛管理为契机,从激励广大员工的角度出发,探索实施了以‚精优作业法‛精炼行动、‚卓越管理法‛历练行动、‚创新成果‛锤炼行动、‚精英品牌‛提炼行动、‚首席员工‛修炼行动、‚素质金字塔‛磨炼行动和‚创纪录‛合练行动为主要内容的七路并进英雄行动,通过机制引导、立项攻关、过程辅导、命名表彰等手段,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展示才干环境,形成了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 17 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得实惠的良好局面,员工立足岗位提素质、搞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2009年以来,社会化技师由原来的***人增加***到人,技术精英由 人增加到 **人,高级工由原来的 人发展到现在的 人,公司先后五届获得集团技术状元选拔赛总分第一,有8名选手获得技术状元称号,有46名选手获得技术能手称号,有3人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4名选手被授予‚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技术能手‛称号,《大型液压支架组装平台》等13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
支撑之三:秉承低碳、绿色、生态、多元的理念,把资源的有效挖潜和充分利用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恒久动力,走出了一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互惠共赢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不走绿色低碳之路、不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企业就难以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钱矿公司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互惠共赢型企业,着力在节能减排、储量挖潜、城企互建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推进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优化和发展后劲的不断增强。
坚持低碳环保,建设绿色矿山。加大主要耗能设备和矿井自动化改造,推广应用了高效节能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展了矿井提升、供电、排水三大系统自动化升级改造创效工程,提高了设 18 备运行效率和安全系数,年节约电能30%以上;投资***万元建设净化水厂和洗煤厂煤泥水回收系统,年处理各类污水***万吨,年可减少污水排放100万立方米,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保证了矿井的生产生活用水,也避免了矿井水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创经济效益约***万元;积极推进煤场挡风抑尘墙项目的落实,降低对矿区环境的污染;对矿内燃煤锅炉全部进行脱硫除尘技术改造,脱硫效率达到90%、除尘效率高达95%以上,年节能5%-1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储量挖潜,有效利用资源。针对开采储量日趋减少的实际,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入手,以优化设计和储量挖潜为宗旨,积极优化生产布局,不断加强薄煤层和边角煤储量挖潜,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确保公司持续发展。先后挖掘出6个可采工作面,解放矿井呆滞煤量239.2万吨。对5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进行了分析论证,在全集团第一家进行了薄煤层储量挖潜的开采试点,新布臵的1358E工作面预计年产原煤可达到100吨以上。下步,这公司将围绕提高资源采出率、提高精煤产出这一课题,进一步优化实施薄‚煤层与厚煤层、正常区域与边角煤‛的动态协调开采,推进矿井原煤生产经济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
融入区域经济,推进共赢发展。压煤村庄搬迁工作事关煤矿可持续发展,钱矿公司全井田建筑物下压煤总可采储量的91.9%。19 井田面积内35个村庄有34个需要搬迁。面对日益严峻国土政策和社会环境,如何破解村庄搬迁任务重、难度加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已成为摆在钱矿人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钱矿公司审时度势、主动出击、抓住地方政府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遇,把融入区域经济、加快地方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搬迁工作、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提出了协助钱营镇搞小城镇建设的长远规划,利用地方政府平改楼剩余土地解决搬迁用地需求的新思路,这一促进地企共赢的全新模式迅速得到了丰南区和钱营镇两级政府的极大关注,‚政府出面、企业出钱、和谐共建、推进搬迁‛的总体工作思路迅速达成,为冲破僵局、扫平羁绊开辟了全新路径。以《钱家营矿业公司与丰南区钱家营镇压煤村庄搬迁框架总协议》的成功签署为标志,钱矿公司搬迁工作跨入了融入区域经济、推动城企共建、和谐发展的新纪元。几年来,已经成功完成了林子里、小屯、岭上、黄各庄的搬迁工作,累计节省征地资金1300多万元、解放矿井资源储量达**万吨,取得了搬迁进度日益加快、地企关系日益融洽,企业与政府、村民实现多赢的成功局面。
第二篇: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
王 喆 罗进文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吸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培养经验,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进行探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多元培养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 研究生培养 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17-02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导师数量不足,使得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以小组和团队的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以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集中精力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
为了适应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面向21 世纪实用高科技人才,我们依托甘肃省“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精心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结合一级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以及多年教学和科研的丰富经验,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 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我们在培养小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并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团队硕导中有教授5 人,副教授3 人,博士3 人。整个团队和梯队年轻、充满活力。各位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炼,不断总结提高,培育创新成果,几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奖励8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7 项;申请专利2 项;出版著作10 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8 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 检索2 篇,EI 检索20 余篇。
二 探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替代“单一培养” 我们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自主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以前我们联合组织的每周一次研究生讨论会已经坚持了多年,后来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原来的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了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每周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研究生研讨会制度不断完善,落实到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5 年来,记录在案的研讨会已成功组织了200 余次,专题讲座进行了170 余次,其中导师专题报告20 次,外请专题报告10 次。2.组织研究生课题小组
根据科研项目将研究生分成项目小组,每个课题小组3~5名研究生,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分组,或由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自己申报课题分组。分组时尽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每个小组指定组长负责,定期进行讨论和研究,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3.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研究生牵线搭桥,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目前已经有50 多人到现场实习,其中16 人通过实习经历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工作。
4.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5.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建立核心期刊奖励制度。5 年来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EI 检索5 篇,国内核心期刊20 余篇。6.鼓励研究生独立申请课题
鼓励支持研究生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在甘肃省组织的2008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中,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有6组同学组织参加了科研项目申请,3 组申请成功。其中二组获得甘肃省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7.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团队成员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研究生通过参加调研、收集资料、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辅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工作,促进了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中获得省级一等奖。8.利用多种手段加强联系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MSN、飞信以及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联系,频繁、方便的与研究生联系,及时对研究生的疑问、意见和问题给出回应,实时地解决问题。9.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
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70%以上来自科研项目,其余来自新技术研究。10.全程调研毕业研究生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三 探索研究生教学方式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组织研究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交互性强、鼓励研究生积极发表意见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再次审视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锋中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研究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培养研究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2.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 在研究生教学培养目标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生教学内容上,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互通,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拓展教学科研新内容。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根据现有实验室设备资源,因地制宜。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现场学习,如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电话信息中心、铁通端局、实验中心、联通CDMA 和GSM 基站等地,请现场技术工程人员为研究生介绍实际运行的设备和网络组成,使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生现代通信网及交换技术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注重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对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考核,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保证学习质量。建立从学习、讨论到总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四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打破单一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个导师一起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学习方法,介绍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共同研究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集中集体智慧攻克难关。通过这样的研讨会,低年级的研究生可以向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尽快定位,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学习交流中,扩大了每个人的知识量,因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相互学习将能多倍扩大每个人的知识量。这样的研讨会已经开展了几年,有多人参加,已毕业六届,研讨会的形式得到了所有参加者的认可。
截至2009 年,本团队为国家培养了80 多名学有专长、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和实践能力强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遍布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华为、中兴、烽火集团、铁路各大设计院、UT 斯达康、爱立信等通信领域的著名大公司以及大学承担重任,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本团队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显著,毕业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工作表现亦得到所在单位的普遍赞扬。本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式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成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也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探索积累了经验。
第三篇:中学特色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特色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xx县地处xx腹地,因xx主峰xx山而得名,面积278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全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地方方言等既有关中风情,又具巴蜀特色,为陕西境内最高之城、最绿之城、最凉之城和最奇之城,被誉为“雪域xx,xx夏都”、“西部生态休闲名县”、“西部慢城”和“关中城市后花园”。近两年,xx县先后接受省上“双高普九”、“双高双普”检查验收和“教育强县”初验,获领导专家高度评价。xx中学就坐落在这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xx县城,是全县唯一一所高级中学,目前在校教职工75人,学生745人。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结合县情和校情,提出了“走特色发展之路,创xx山区名校”的目标,确立了“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学校先后以优秀等次通过了省政府督导团“316工程”评估验收、创建成省级文明校园、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现将我校特色发展方面的主要工作交流汇报如下:
一、高点定位,精心谋划,确立特色发展航标。
理念的创新是打造品牌教育的灵魂,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这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xx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xx中学是一所三年前刚由完全中学改制的独立高中,面对规模小、底子薄,效益低,生源差的现状,在创建特色,开辟新径,谋求发展方面,学校领导班子深思熟虑,多方调研,提出学校发展远景目标:错位创建特色品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人才多元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xx中学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年特色起步,三年建成艺术特色学校,五年争创省级特色高中的要求。同时,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学生做人和健康生存的根本条件,把促进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特色发展的奠基之路,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学生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个个发展、人人成功”的方法和目的引领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开展特色创建活动。
二、优化环境,搭建平台,营造特色发展氛围
以优美的环境感染人,以合理的制度管理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十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突出“绿、美、靓”; 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突出“严、细、实”; 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真、善、美”。
1、凭物质文化魅力,为特色发展奠基。近年来,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符合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要求的理化生实验室;建成符合高中学生创新发展要求的理化生探究室,增设了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历史教室、地理教室、体育训练室、卫生室和心语室;新建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所必须的综合大楼,建成了可以满足学生健身活动的体育运动场,并且全部硬化,铺设人工草坪和塑胶跑道;建成五个校中花园,设置风格不同的雕塑和曲径通幽的道路,让学生休闲娱乐;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为教室装备了交互式电子触摸屏电视和电脑,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满足高效课堂教学和学生查阅网上资料的需求。学校硬件设施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多元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教育手段现代化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聚制度文化合力,为特色发展护航。学校先后完善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艺术体育管理、后勤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安全保卫管理等制度和要求,制定了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明确了岗位人员职责。为了确保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效果,我们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开足开齐艺术体育课,每周的星期二和星期四下午,利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在学科探究室活动,教师答疑解惑,学生自主探究;每天的晚上为音乐美术特长生专业课学习时间,每天早晨为体育特长学生训练时间,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目前全校已经形成了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共识和自觉自愿的良好行为态势。精细化管理的育人氛围日渐浓厚,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靠精神文化引力,给特色发展支撑。我们在学校不同场所设置了校园文化橱窗,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介绍给学生,把国内外名人学者成功的案例展现给学生,把廉政文化教育信息陈列给学生,把本校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徜徉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沐浴先进文化的洗礼。同时,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组的文化平台作用,提高语文组雪峰文学社、溪流报刊的文化品位,搞好课本剧大赛,抓好英语组英语风采演讲赛、理综组的科技制作竞赛活动、文综组的大讲堂活动、数学组的数学兴趣活动及数学竞赛以及艺体组的各类运动会,为师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学生中还积极开展健身操、校园集体舞、军体拳和体育竞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活内涵,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强化素质,凸显个性,拓宽特色发展渠道
本着“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原则,我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兴趣培养力度,立足县域特点实际,广泛开展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以高效课堂为载体,开放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思维。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以学生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为方法途径。课堂上教师预设问题,学生提出疑惑,学生合作探究,个体发表见解,教师引领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3年6月,在宝鸡市教研室主任李栋良同志带领下,何荣辉等5位全市教改名师来我校作报告、做示范课,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课改工作。
2、以兴趣特长为前提,开发学生潜能,成就学生个性成功。我们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组建了文科强化班、理科强化班、体育专业班、美术专业班、音乐专业班、幼教集训班。帮助学生确定、强化、微调高中阶段的人生规划,10%的学生奋斗一本,25%的学生奋斗二本,5%的学生报考体育专业,5%的学生报考音乐专业,5%的学生报考幼教专业,15%的学生报考美术专业,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有效发挥。2013年5月,举办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征集到师生书画作品1600余件,手工制作140余件,文艺节目展演11个,艺体学生表现突出。
3、以校本教材为蓝本,做好山水文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xx地域得天独厚,xx人文源远流长,xx魅力美轮美奂。我们利用地域资源优势,编写了《生态xx》、《人文xx》、《魅力xx》等校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特色教育,组织学生采集生物标本和化石,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风土人情,感知历史渊源,感受地域文化魅力,体验快乐学习、幸福生活之美。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的特色创建已取得可喜成果,有力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促进了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2009年以来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大幅度提高,近两年美术班学生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课高考上线率分别均达到100%和97%,2013年高考再一次取得辉煌成绩,二本以上上线123人,上线率39.4%,其中,艺体考生本科上线36人。近几年,学校参加陕西省第十届春芽杯中小学生艺术大赛,唐鑫、武文强同学荣获高中组素描一等奖;30多名学生的电脑网络设计和电脑绘画获得省级奖励;80多名学生的生物标本制作获得市级奖励;8名学生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全国奖励;7篇科技小论文获省市级奖励;8名学生校园绿化状况调查报告获得市级优秀奖;7名学生的科技小发明获得市级奖励。同时,学生每年参与的书信大赛、艺术展演、学科竞赛等也不同程度的获得各级奖励,学生中无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学校也多次被评为艺术教育优秀组织单位,2012年,获得了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的殊荣,被授予省级文明校园。2013年6月,在接受省及教育强县验收中,学校工作受到省市领导及专家好评,特别对学校艺体教育和成果称赞不已。
四、亲情关怀,情感滋润,丰富特色发展内涵
xx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长期不能回家,加之许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造成留守青少年比较多,隔代抚养成为普遍现象,学生远离家庭,容易造成亲情缺失,产生心理问题及辍学问题。因此,办好寄宿制便成为广大家长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特色发展的客观需求。
1、加强食宿管理,带给学生温暖。面对70%的住校学生,我们下功夫做好住校生的管理工作,学校专门增设了生活处,宿舍管理部配备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生活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实行公寓化管理,制定了“十有、六化、五线”(有标准架子床、有碗柜、有镜子、有窗帘、有床铺定位标签、有取暖设施、有学生花名册、有舍长、有管理制度、有生活指导老师,生活用品统一化、物品摆放规范化、作息洗漱定时化、衣帽用品洁净化、宿舍打扫经常化、评比奖惩公开化,被子叠放一条线、毛巾搭晾一条线、书包挂置一条线、脸盆摆放一条线、碗筷放置一条线)考核标准和住宿学生一日常规以及20多个寄宿制管理制度。宿舍实行电子监控,考勤查宿制度,确保对学生的全程有效监控,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学校周末还为学生全天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绿色网吧,使学生学习有去处,生活有保障。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2、搭建沟通平台,送给学生亲情。一是建立家校通交流平台,通过手机短信把学校的活动安排,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纪律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与子女通过平台相互沟通,家长通过平台留言,把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反馈给学校,建起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信息立交桥。二是设置家长接待室,为家长探访子女提供食宿方便。三是在心语室建立亲情聊天室,便于家长和子女预约视频沟通。四是开展寻找好伙伴活动,学校引导学生在老师中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爸爸妈妈,在同学中寻找自己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有他们陪伴,孩子们的心里不再孤独,生活不再单调,心思话有地方诉,有人听。
3、实施惠民政策,赠给学生实惠。山里的孩子受诸多因素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强也不高,自卑感也比较强,有些家长不愿孩子继续上学读书,为此我们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资助如:免收学费、实施蛋奶工程,补助交通费,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加上国家资助政策,有效保证了适龄学生无辍学意愿。
特色创建任重道远,特色发展前途光明。尽管我们的特色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学校差距很大,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沿着特色发展的道路,一如既往的走下去,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克难攻坚,在特色化、优质化、精细化上下工夫,居弱图强,励精图治,创新图进,积极带领全体教职工立足新起点,奋力新作为,为把xx中学早日打造成陕西特色高中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我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
——我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核心提示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破解“三农”难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城镇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以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过程。走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度认知与准确把握,也反映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不是一时的主观臆想,而是河南在实践探索中发展思路的持续提升和不断创新。“八五”之初,河南提出了“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2003年《河南省全面
镇化,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和要素单向流动的被动局面,推动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中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推进城镇化的内涵,拓展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有利于形成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实现思路上统筹、发展上一体、作用上互动、要素上集约。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有利于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向农村传播,实现一体化、均等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激活农村消费力,进而消除城乡差距,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引领在“三化”协调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需要新型城镇化引领。2011年,河南三次产业比例为12.9∶58.2∶28.9,二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演进状况来看,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仍然是富民强省重中之重的任务。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河南工业虽然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但主要是建立在劳动力
业现代化提供必要支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进而加速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并强化其基础性作用。
实现新型“三化”协调发展需要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产城协调、产业协调和城乡协调。推动产城、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使现代城镇体系成为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土壤和高地,推动依城促产、以产兴城,实现产城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进而拉动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内在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加快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转变,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互动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总之,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以“引领”推动难题破解,以“引领”带动转型升级,以“引领”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是保持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新型城镇化引领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扩大内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支撑,而城镇化是激活内需潜力的源动力和主引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1000多
土地资源瓶颈制约。通过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同时推动农村土地挖潜、整治、复耕,更好地促进城乡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缓解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破解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要素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链条,协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物减量和环境综合治理。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历史任务 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口、产业、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优化配置,关键要靠新型城镇化引领。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就要强化城镇发展动力的培育,推动城镇与产业互融联动,城镇体系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要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产业布局和重要交通走向,依托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科学确立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和等级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要科学预测未来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容量,促进农村人口科学有序向城镇转移。城镇体系的发展要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趋势相一致,注重大中小城市的互动协调发展,防止城市同质、产业同构。总之,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引领城镇化内涵式发展,提升城镇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
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引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着力实现六大转变: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民增收由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向务工经商收入为主转变;农业产业体系由偏重发展第一产业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同时,要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向城镇靠近,城镇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引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要改变在城乡规划、生产力布局、基础建设、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重城市、轻乡村的传统格局,通过完善城镇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等,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要以城乡一体规划为先导,实施城乡一体化
都市区建设。增强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复合型新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市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主导作用。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形成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增强县城承载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增强小城镇重要节点作用,坚持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理念,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和规模。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城中村、产业集聚区、近郊区内的村庄按照城市规划迁村并城、建设社区;分类探索重大交通沿线、重大工程沿线以及地质灾害威胁区、自然保护区内等各类村庄实施整村搬迁等多种发展形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握规划布局、住房建设、设施配套三个关键环节,整合、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探索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途径。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保护居民的农村集体财产分红收益、土地流转以及集体土地转让收益,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
1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创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集约节约利用机制
创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按照宽严有度、积极稳妥的原则,适度放宽郑州市、全面放开其他省辖市、县城(县级市)和小城镇入户条件,逐步推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度,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交易平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基础上,开展人地挂钩试点。创新建设资金多元筹措机制,支持中心城市壮大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推进中小城市整合现有投融资平台。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城际开放协作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体,带动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网络化格局。
健全协调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
打破城乡二元规划管理格局,统筹安排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立与五级城镇体系相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稳妥、有序地调整行政区划,理顺城镇行政管理关系。推进城市管理从单一的城管执法向城市综合管理转型。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打
第五篇:“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模式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模式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
中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模式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武银华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科技开发处
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中利用理论和实验室动手操作相结合,探索“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专业课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任务引领
做学一体
分析技术与操作
《分析技术与操作》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分析操作,具备一定的分析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先讲授理论后进行实验,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产生以下问题:由于学生在学理论知识的时候缺乏感性认识,导致有些知识点很难弄懂或者学得很模糊,当学完理论知识后,再去做实验,又由于理论知识学得不扎实而很难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如此反复,使得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专业课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终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是一种倡导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提高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岗位需要出发,通过工作任务把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关联,通过做学一体,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岗位责任意识和继续学习能力,从而能较好满足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1、任务引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引领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能较好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综合素质。
2、目标驱动。有了明确可实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学生就会去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目标,以此激发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3、突出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现、分析解决、动手操作、团结协作等能力,真正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理念。
4、内容实用。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条件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做学一体。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交替学习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强调做中学,实现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在学生的实践体验中。最终,能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取技能和知识。
二、“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提出任务。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中,工作任务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一般情况下,工作任务有五个特点:目标性、情境性、探究性、综合性、可操作性。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确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工作任务,并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建立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领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当然,任务的提出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尽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工作任务要尽可能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
2、分析任务。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任务一步一步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小任务,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一个个小任务的驱动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让学生产生足够的自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乐趣。
3、完成任务。在对任务进行分解之后,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实践知识的探讨,这些知识不在多,够用就行,为完成任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简单的演示或直接让学生先尝试完成任务,实现做与学的交替、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发挥其团队精神。这一阶段也往往是学生最为活跃的阶段,有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老师可以任命他为小辅导员,去辅导其他学生,不愿作辅导员的则自己探究,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
在初步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师生共同讨论,对实施步骤进行改进与完善,培养学生认真踏实、周密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有效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
4、评价成果。评价可以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目的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学生互动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评,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提高师生间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去评价自己和他人;或组织学生互评,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交流式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培养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拓展与提高。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走向生产、生活的实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来深化课堂教学,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采集相关信息用于下一个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去调研,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动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如在学习完溶液的配制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尝试配制鲜花保鲜剂,而在学习了分光光度法分析的相关知识后,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尝试测定蔬菜中的铁、铜含量等。在此过程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采集、整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既拓展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提升了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上他们所选择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
三、实践的启示
1.“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新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确定培养目标,符合职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实现了在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既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融入了责任意识、岗位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安全操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2.“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新模式,对教师综合业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行业对员工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情况,实现对“任务”的准确定位,有效实施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应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突发性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职业学校教学和学生的特点,满足企业对员工不断提高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3.“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新模式,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在教学中原有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不是对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场所,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感知社会的综合实践场所,不是教学模式动作化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展现的舞台。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自身实践,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追求与探索,养成学生勤动手、善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不断接受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发现应用该模式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与解决。
1、“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学场所的布局应作根本性调整,由以教室为主、实验室为辅,转变为以实验室为主、教室为辅,并且实验室也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要融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于一体。这样做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
2、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学习基础薄弱等问题给这一模式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众多的学生,需要教师具备全面掌控、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对任务的准确定位、精确有效的教学实施、良好的协调技巧,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地作出反应,时刻关注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安全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扎实的知识功底、很强的责任意识。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郭利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3] 亢宗等.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胡白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势在必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5] 肖洪云等.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9)[6]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7] 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8] 金娣、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