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远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x
清远市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防治施工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广东省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建设工程及待建工地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及监督管理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水务建设工程及相关的附属工程、市政供排水工程的建设、维修施工活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等施工活动,电力设施工程及其相关的附属工程,未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房屋、市政工程项目和“三通一平”工程,余泥土方受纳场,以及未纳入各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小型建设工程。
施工扬尘污染是指施工场地泥地裸露,以及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施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房屋拆除、建筑土方作业、物料运输与堆放等活动中产生粉尘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第二章
监管职责
第四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建立扬尘污染监控网络,定期公布扬尘污染防治信息,组织建立全市扬尘源污染防治监管信息系统;负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日常监管取得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管信息共享,作为实施监督管理的依据,全面规范非道路式移动机械管理,划定非道路式移动机械禁排区域。
第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符合建设程序已办理施工许可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和拆除工程等施工活动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代建部门(中心)协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落实职责范围内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七条
水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水务建设工程及相关的附属工程、市政供排水工程的建设、维修施工活动。
第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公路、县道、乡道、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等施工活动扬尘污染防治的行业管理工作。
公路部门协助交通部门落实辖区内公路、县道、乡道、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等施工活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九条
供电部门负责电力设施工程及其相关的附属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待建土地的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对未纳入各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建设工程(未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房屋、市政工程项目,私人自建房和“三通一平”工程,余泥土方受纳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指定相应部门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务、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应当将建设工程及待建工地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列入日常监管范围,定期组织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环节的巡查。
第十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水务等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组织、落实、监督空气质量污染预警期间的施工扬尘管制措施。
第十四条
市区工程泥头车辆监管职责:
(一)城市管理部门职责:负责修订工程物料运输车辆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城市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核发《清远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证(运输)》、并对其符合建筑垃圾密闭运输条件和安全条件的车辆核发《清远市城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准运证》;负责城市建筑垃圾专业化密闭运输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会同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确定市区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布点和规模;负责巡查城市施工工地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准运证等相关证件的具备情况;依法查处非法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行为;依法查处运输遗撒建筑垃圾、车轮带泥污染道路的行为;依法查处无《清远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证(运输)》、《清远市城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准运证》擅自参与本市城市中心区域建筑垃圾运输或没有按照核定场地消纳建筑垃圾、乱倒建筑垃圾的行为,督促运输车辆渣土密闭运输车辆的管理,实现密闭运输并配备卫星定位装置,规范运输路线,优化装卸流程,督促运输单位落实运输沿途余泥撒漏污染清洗制度,对路面污染及时清理,消除影响。
(二)住建部门职责:负责指导督促有建筑垃圾运转需求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经依法核准从事城市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签订建筑垃圾运输合同;协助查处擅自将城市建筑垃圾交给未经依法核准从事城市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的行为,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工地周边清洗保洁制度。
(三)交通部门职责: 依法严格监管道路货物运输经营单位,打击各类非法经营行为,依法查处超限超载的运输车辆。
(四)公安部门职责:对改装车辆依法进行审查,及时对规范安装密闭运输装置且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变更《机动车行驶证》;负责查处使用无牌无照车、套牌车违法参与建筑垃圾运输的行为,依法查处使用敞篷车沿途扬散、遗漏建筑垃圾污染道路的行为;对擅自改变车辆技术标准、超载、超速行驶、不按线路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章 防治职责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主要职责:
(一)对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负总责,全面实施绿色施工,并将绿色施工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督促施工单位编制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方案,并落实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二)应当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建筑土方、建筑废弃物运输处置工作,办理工程渣土消纳处置手续;督促施工单位与具备相应资格的运输企业、建筑废弃物处置场所签订建筑土方清运、建筑废
弃
物
处
置
协
议。
(三)闲置3个月以上的建设用地,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绿化、铺装或者遮盖;闲置3个月以下的,应当进行防尘覆盖
第十六条 监理单位主要职责:。
(一)应当将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纳入监理范围,结合工程特点在监理规划中提出有针对性的监理措施,并加强对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情况的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防治措施。
(二)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施工单位有违反扬尘污染防治要求或者未按专项方案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行为,应当要求施工单位予以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向工程所在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主要职责:
(一)应当依照本办法和施工合同约定,具体承担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配备相关管理人员,落实施工现场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扬尘污染防治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检查。
(二)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公示制度,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将工程概况、扬尘污染防治措施、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清单、建设各方责任单位名称及项目负责人姓名、本企业以及工程所在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向社会公示。
(三)应当在项目施工前编制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方案和扬尘污染防治费用使用计划,明确扬尘控制目标、防治部位、控制措施,并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专项使用。
(四)应当与具备相应资格的运输企业、建筑废弃物处置场所签订处置协议,明确符合运输条件运输企业清运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废弃物等散装物料。
(五)实行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分包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并与分包单位签订相关管理协议,督促分包单位全面落实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第十八条 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职责: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或者方案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扬尘治理资料档案,完成企业扬尘治理责任目标,积极采用绿色生产技术。
第十九条
渣土运输企业职责:
渣土运输单位必须建立工程渣土(建筑垃圾)运输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使用合规车辆和密闭车斗,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人员管理。
第四章 防治措施
第二十条 扬尘控制的总体目标:建设工程扬尘治理采取施工现洒水压尘、现场围蔽、路面硬化、砂土覆盖、车辆冲净、场地绿化措施。
第二十一条 工地洒水降尘措施
(一)喷淋雾化降尘措施应采取通过自动喷淋系统、或风送式喷雾机等实现,自动喷淋系统应安装在塔吊起重臂、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工程围挡顶端、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外围、基坑的临边等。
(二)安装于建筑围挡顶部上的自动喷淋系统应当不大于6米设置一个喷头,做到围挡连续覆盖设置自动喷淋喷头;设置于工程主体结构外脚手架上的高空喷淋系统,宜在主体5层设置不少于一道喷淋系统,保证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连续水幕覆盖外脚手架安全网;新安装的塔吊应委托专业部门安装塔吊喷淋系统;施工道路两侧不少于4米设置一个喷头,保证洒水范围能覆盖整条道路。
(三)基础施工及建筑土方作业应采用湿法作业,每1000平方米配置一台移动雾炮设施,单个雾炮机覆盖半径不少于30米。
(四)每天开启不少于4次喷淋(时间为9:00、11:00、15:00,17:00)每次10分钟以上(雨天除外),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开启不少于6次喷淋(每两小时一次,且保持地面湿润)每次10分钟以上,特殊情况下按照市环保部门要求增加喷淋频次。
第二十二条 工地围闭措施
(一)房屋建筑工程、工期在半年以上的市政工程、城区一般地段水务工程和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工程应采用围墙或坚固的组合板材封闭。工期在半年以下15日以上的市政工程、城区一般地段水务工程和拆除工程宜采用坚固的组合板材封闭。工期在15日以上的市政工程和城区一般地段水务工程不适合采用围墙和彩钢板的,经相关部门同意,可以采用标准密扣式钢围栏(铁马)围蔽,但应确保安全,并做好防尘等工作,减少对市容环境的影响。工期在15日以下的市政工程、城区一般地段水务工程宜采用标准密扣式钢围栏(铁马)围蔽。
(二)城市区域内主要路段的施工围挡高度不宜低于2.5米,其他路段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宜低于1.8米。围挡外应不少于2/3面积设置政府创文方面要求的公益广告。
第二十三条 工地路面硬底化措施
(一)工程达到±0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等临时设施的地面,材料堆放场、加工场、仓库等的地面以及外脚手架的基础应当浇捣厚度不小于10厘米、强度不小于C15的混凝土。机动车通道应当浇捣厚度不小于20厘米、强度不小于C15的混凝土路面,通道的宽度不小于3.5米。
(二)基础阶段的工地出入口地面(不少于10米)必须进行硬底化处理,基坑开挖阶段的临时施工道路进行硬底化或铺设连续钢板或者喷洒抑尘剂,保持车过不扬尘,划定抑尘剂喷洒区域并设置抑尘剂喷洒公示牌。
第二十四条 物料砂土堆放和封闭覆盖
施工现场的砂土、建筑材料、构配件等应按规定要求分类、分规格堆放,整齐有序、稳定牢固,并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采取覆盖、密闭存放等防止物料飞散、起尘的措施,具体要求如下:
(一)钢筋、钢管、木材、钢结构构件等材料应离地架空堆放,露天堆放时必须采取防雨、防潮、防锈蚀措施;
(二)砂石土堆等散体材料应集中、分类堆放,并采取覆盖或洒水防尘措施;
(三)建筑垃圾等临时性的废弃物应及时清运出场。无法在 24小时内清运完毕的,应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采取洒水、覆盖防尘网等防尘设施;
(四)长期存在的废弃物堆场,应当设置高于废弃物堆的围墙、防尘网或者在废弃物堆场表面植被绿化;
(五)对如腻子粉、石膏粉等极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 应利用仓库、储藏罐、封闭或半封闭堆场等形式分类存放;
(六)对于装卸作业频繁物料及少量的搅拌、粉碎、筛分等作业活动,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七)严禁在施工现场围档外堆放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第二十五条 出入车辆冲洗措施
(一)工地每一个出入口内应当按要求设置车辆冲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并安排专人管理,工程竣工后方可拆除。工地出口两侧各100米路面实现“三包”(包干净、包秩序、包美化)。
(二)驶离工地的运输车辆的轮胎和车身外表应当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工地,不得带泥上路。建立冲洗制度并安排专人冲洗,落实一车一杆的放行制度。
(三)设置洗车平台场地应当是混凝土浇捣的由宽30厘米、深40厘米沟槽围成的宽不少于3米、长不少于6米的矩形场地。
(四)基础施工阶段的建筑工地设置洗车池,应当是混凝土浇捣的长不少于6米,净宽不少于4米的凹槽,洗车池使用期间必须保证槽内最深水位不低于0.6米,并要定期进行清除沉淀池内的余泥、渣土垃圾等,保持出场车辆经沉淀池后不产生二次污染;不具备设置洗车池的工地应设置自动洗车设施。
(五)不具备设置洗车设施的市政、管线工程、水务工程,施工单位应采用移动式冲水设备冲洗工地车辆,并安排工人保洁确保车辆净车出场。
第二十六条 裸露土地绿化和覆盖措施
(一)办公区、宿舍区要与施工区域隔离,并且场地应进行硬底化或者绿化覆盖。
(二)非施工作业面的裸露场地应采取覆盖、绿化等措施处理;闲置三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建设单位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
(三)施工工地内土壤裸露的土丘或边坡,可采取喷洒草籽、客土喷播等复绿方式来减少风蚀扬尘,同时保持水土;
(四)线性工程等难以实现地面硬化的建设工程可视情况采取覆盖、植被、洒水或喷洒抑尘剂等其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第二十七条 重点作业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一)房屋工程外脚手架应当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并保持严密整洁;
(二)建筑土方开挖后应当尽快回填,不能及时回填的应当采取覆盖或者固化等措施;
(三)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应当集中分类堆放,严密覆盖,宜在施工工地内设置封闭式垃圾站,严禁高空抛洒;
(四)水泥、石灰粉、砂石、建筑土方等细散颗粒材料和易扬尘材料应当集中堆放并有覆盖措施;
(五)按规定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城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
(六)四级及以上大风天气时,禁止进行土石方爆破施工或者回填土作业;
(七)易产生扬尘的施工机械应当采取降尘防尘措施。
第二十八条 建筑土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散装物料以及灰浆等流体物料运输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运输企业承担,运输车辆应当经车辆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有效,运输作业时应当确保车辆封闭严密,不得超载、超高、超宽或者撒漏,且应当按规定的时间、线路等要求,清运到指定场所处理。
第二十九条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应当采取下列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一)厂区扬尘控制要求
1.厂区设备及厂区环境扬尘控制。厂区厂房、生产设施应配置冲洗除尘设备,及时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洗,保持清洁,外表不得有粉尘堆积。
做好厂区内地面硬化及场地周边的绿化、美化工作。厂区内要制定清扫、洒水制度,配备洒水车辆等相应工具,并指定专人负责。厂区围墙需每隔3米设置一个雾化喷淋,厂区内应定时进行冲水、喷雾除尘,保持湿润,不得有粉尘堆积。厂区道路保持完好和清洁,严格控制进入厂区内车辆的行驶速度,避免车速过快产生扬尘,车辆在厂区行驶时无明显扬尘现象。逢污染天气,加大洒水、喷雾降尘频次。
2.生产废料扬尘控制。规范生产废料管理,厂区内设置生产废弃物临时存放处,生产废料宜堆放在有顶棚和围墙等相对封闭的场地内,若露天堆放必须采用密目网覆盖并加强喷淋,堆放时间不能太长,需及时清运处理。指定专人定期清理沉淀池、排水沟等。
3.厂区出口扬尘控制。厂区进出口必须设置固定洗车槽等车辆冲洗设施,对进出车辆的料斗、车轮等重点部位进行冲洗,防止车轮夹带泥土上路或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混凝土撒漏现象,车辆未冲洗清洁不得出厂。厂区出口实行门前环境卫生“三包”,落实洒水、清扫保洁措施,确保厂区内外保持干净清洁。
(二)运输环节扬尘控制要求
1.混凝土搅拌车扬尘控制。要定期清洗混凝土搅拌车,罐体残留混凝土应小于1000千克,按规定装载量装运混凝土,料斗应配备防撒漏措施,确保不产生混凝土漏撒导致污染道路。混凝土搅拌车车身外观混凝土废渣等污渍未冲洗清洁不得出厂;行驶中应对滑槽等活动部位进行固定。
2.原材料运输车扬尘控制。骨料运输车应采取适当方式卸料,卸料后应清理干净方可驶离厂区。水泥、粉煤灰等粉料及液体外加剂须采用全封闭的车辆运输,有防渗漏措施。
第三十条
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施工现场结合安全施工管理要求应统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满足按照要求接入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管平台系统,视频监控点安装数量要求应不低于以下要求:
(一)房屋建筑工程
1.建筑面积0.3万平方米以上(含0.3万平方米)、1万平方米以下的不少于2个;
2.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含1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以下的不少于3个;
3.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含5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以下的不少于4个;
4.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含10万平方米)的不少于5个。
建筑群体或者小区分期建设的,每一期工程按上述监控数量要求设置。
(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1.工程总造价300万元以上(含300万)、1000万以下的不少于2个;
2.工程总造价1000万以上(含1000万)、5000万以下的不少于3个;
3.工程总造价5000万以上(含5000万)、10000万以下不少于4个;
4.工程总造价10000万以上(含10000万)的不少于5个
(三)预拌混凝土企业监控点数量不少于3个。
(四)其他建设工程视频监控要求参照房屋建筑市政工程要求执行。
第三十一条 视频监控点现场安装技术要求:
(一)工地所有出入口都必须设置监控点,能清晰监控车辆出场冲洗情况及运输车辆车牌号码,视频监控录像现场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二)摄像机安装位置一般选在监控视野能覆盖工地的塔吊和钢筋加工棚以及其他地方。
(三)摄像机宜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易受生产、施工影响的地方。视频装置也不应影响现场正常施工、生产活动,室内安装宜距地面2.5-5m、室外3.5-10m。
(四)工地的出入口、钢筋加工棚可选用枪式摄像机,其他位置应采用一体化球型摄像机;具体安装位置由视频监控运营公司、施工单位和监督部门三方共同确认。
(五)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进出厂大门、实验室和生产场地应设监控点。具体安装位置由视频监控运营公司、施工单位和监管部门三方共同确认。
第三十二条 安装TSP扬尘在线监测系统
商品住宅项目、工业、公建项目建筑施工工地以及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责任主体配合环保部门扬尘监测要求安装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时要启动施工现场喷雾、喷淋等设施,并检查实施对裸土、分散堆放物料的湿润覆盖情况。
为确保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科学,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性能测试,并取得合格报告;
(二)施工现场扬尘监测预警控制值可由属地环保部门及住建部门根据环境管理要求设定。
以上条件依据实际应用情况或环保部门的具体监测技术标准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出台后再行调整。
其他建设工程TSP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要求参照房屋建筑市政工程要求执行。
第三十三条 施工单位加强机械使用管理,减少扬尘废气污染排放。施工现场和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禁止使用冒黑烟高排放工程机械(含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铺路机、压路机、叉车、推土机、旋挖钻机、铣刨机、柴油锤击桩机等)。
第三十四条 污染天气应急响应
应根据我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以及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防控联动工作机制,及时采取大气污染应急响应工作,根据不同响应等级,严格落实增加建筑工地洒水降尘频次,减少土石方开挖规模或停止土石方、拆除作业等措施:
(一)Ⅲ级应对措施(轻度污染):除应急抢险和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重点项目外,其他建设工程停止土石方开挖、拆除施工、渣土废弃物清运;暂停含有挥发性有机溶剂的喷涂和粉刷等作业,全面落实工地洒水压尘、现场围蔽、路面硬化、砂土覆盖、车辆冲净、场地绿化等降尘措施,以柴油为燃料的非道路工程机械停止使用,开启工地洒水措施,每天洒水次数不少于6次。
(二)Ⅱ级应对措施(中度污染):在采取III级应急响应措施的基础上,限制工地内车辆运输作业,增加工地洒水降尘频次3次以上。
(三)Ⅰ级应对措施(重度污染):在执行Ⅱ响应措施的基础上,除应急抢险外,停止所有施工工地和建筑工地作业(电器、门窗安装等不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工序除外),对场内裸露地面、渣土及堆土进行覆盖,对硬底化路面和场地进行清洁和冲洗,防止产生扬尘,增加工地洒水降尘频次3次以上。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监督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扬尘治理实施严格监管,夯实建设工程项目各级扬尘治理责任,对未落实本办法防治措施的项目责任单位实施以下管控措施:
(一)检查1次未落实本办法防治措施的工程项目,由工程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工整改5日以上,直到整改完成方可恢复施工,并由工程主管部门约谈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并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二)检查连续2次未落实本办法防治措施的工程项目,由工程主管部门责令工地停工整改10日以上,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进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发布污染天气预警未执行洒水压尘、现场围蔽、路面硬化、砂土覆盖、车辆冲净、场地绿化、停止使用柴油锤击桩机等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的,由工程项目相应的主管责令工地全面停工整改,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各县(市、区)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48号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27日省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姜大明
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与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建筑物拆除、道路保洁、物料运输与堆存、采石取土、养护绿化等活动产生的松散颗粒物质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价格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价格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防治扬尘污染的义务,有权对造成扬尘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
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投诉和举报制度,及时受理对扬尘污染的投诉和举报,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部门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道路积尘负荷的监测监控,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
第八条 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和防治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应当明确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预算。
第九条 建设单位报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扬尘污染防治内容。
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建设项目,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条 建设项目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细则,对发现的扬尘污染行为,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进行管线和道路施工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禁止工程施工单位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
第十二条 道路保洁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城市主要道路推广使用高压清洗车等机械化清扫冲刷方式;
(二)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的,应当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
(三)路面破损的,应当采取防尘措施,及时修复;
(四)下水道的清疏污泥应当当日清运,不得在道路上堆积。
第十三条 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不得带泥带灰上路。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第十四条 码头、堆场、露天仓库的物料堆存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
(二)堆场周边应当配备高于堆存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大型堆场应当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
(三)对堆场物料应当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和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
(四)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绿化责任制,根据本地实际,加强城区及周边地区绿化,防治扬尘污染和土壤风蚀影响。
第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禁止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区域。
第十七条 对产生扬尘污染的企业,实行扬尘排污收费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对产生扬尘污染的企业,实行绿色信贷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人民银行提供产生扬尘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人民银行应当将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录入企业征信系统,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制度,将城市扬尘污染防治作为对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气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评价结果。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未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的;
(二)施工工地内裸露地面未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未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的;
(三)管线和道路施工未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的;
(四)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一)施工时未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的;
(二)运送砂石、渣土、垃圾等物料的车辆未采取蓬盖、密闭等有效防尘措施的;
(三)未对施工工地车行道路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道路保洁作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下罚款:
(一)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不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的;
(二)对破损路面未采取防尘措施并及时修复的;
(三)对下水道的清疏污泥未当日清运并在道路上堆积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码头、堆场、露天仓库的物料堆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未进行硬化处理,路面未保持整洁的;
(二)堆场周边未配备高于堆场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的;
(三)大型堆场未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的;
(四)对堆场物料未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的;
(五)露天装卸物料未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的;
(六)密闭输送物料未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禁止区域内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不予配合检查或者未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月4日印发
第三篇:苏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1)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
法的通知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苏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防治施工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市区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拆除等有关活动,以及实施对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和相城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政大修、养护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水利水务工程、交通工程等的扬尘污染防治分别由市容市政(城市管理)、园林绿化、水利(水务)、交通运输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单位及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施工单位按照承包范围做好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
相关责任单位应当明确专人负责扬尘污染防治的具体管理工作,并在施工现场公示。
第五条 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中应当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文件技术标的主要施工措施中,制定有效防止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该措施列入技术标评标评审内容。中标人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应当包括招标文件中的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要求。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应当列入工程预算,专款专用。
第六条 建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报监制度。办理安全监督登记手续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报送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市政大修、养护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分别报市容市政(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开工前,应当对建设施工用地设置符合规定要求的围挡,逐步淘汰砖砌围挡。
第八条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的教育和技术交底制度,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工人上岗前的教育内容,对所有进场人员进行环保教育,作业前对工人进行扬尘污染防治的技术交底。
第九条 施工现场的主要出入口、主要施工道路、外脚手架底和主要材料的堆放地应当按照规定作硬化处理。
施工现场的主要出入口应当设置车辆清洗设施或设备。洗车平台四周应当设置防溢座或废水收集坑、沉淀池,防止洗车废水溢出工地。工地的排水系统,应当定时清理,做到排水畅通,杜绝随意排放。
第十条 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件应当按平面布置图分类、分规格存放。散体物料应当采取挡墙、覆盖等措施。易产生粉尘的水泥等材料应当在库房或密闭容器内存放。
第十一条 施工现场的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当设置密闭式垃圾站集中分类存放,及时清运。楼层内以及脚手架作业平台清理施工垃圾,应当使用密闭式串筒或者采用封闭容器清运,严禁高处随意抛撒。
第十二条 裸置6个月以上的土方,应当采取临时绿化措施。裸置6个月以下的土方,应当采取覆盖、压实、洒水等压尘措施。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当按照规定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因项目规模、条件限制等特殊情形确需现场搅拌的,应当按照规定向相关部门备案,并在现场配备降尘防尘装置。
第十四条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时应当配备洒水车辆,合理分步实施,控制土方开挖和存留时间。灰土闷灰时应当集中堆放,采取洒水降尘,及时覆盖。路基土方填筑时,应当采用稳定土拌合机,不得使用无防尘遮罩的粉碎设备,并及时碾压。
第十五条 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砂、石等散体物料时,应当采用具有密闭车厢的运输车辆。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当在洗车平台冲洗轮胎及车身,其表面不得附着污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应当按照规定运输至核准的储运消纳场所。第十六条 房屋拆除工程应当设置封闭围挡,采取喷淋压尘措施或其它压尘措施后方可施工。其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应在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后7日内清运完毕。
拆除工程完毕后15日内不能开工的建筑用地,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土地使用权所属单位应当采取覆盖、地面硬化、绿化等措施控制扬尘。
第十七条 风力在5级以上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当根据实际对工地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房屋拆除工程等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应当停止。
第十八条 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防治措施。施工现场发生扬尘污染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处罚,受处罚的工程项目不得评为文明工地。
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不良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第二十条 市环境保护、建设、市容市政(城市管理)、园林绿化、水利(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设立举报电话,接受举报和投诉;受理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检查,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市市容市政(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市市容市政(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查处的扬尘污染工程项目的行政处罚记入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第二十一条 县级市人民政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清远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围绕广清一体化和南融北康发展战略,推动清远市协调发展、振兴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清远市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本办法所称市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市人大审议通过,列入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项目。
第三条 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分为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
市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已完成或预计当年9月底前可完成各类报批和招投标程序、具备开工条件的新开工项目,以及上未竣工重点建设项目需结转的续建项目。
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是指当年不具备开工条件,需重点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和完善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争取次年内开工建设的项目。
第四条 计划编报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对全市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设规模较大的交通运输、能源保障、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推进城市化建设、环保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对粤北地区振兴发展、对推动我市南部地区加快融入珠三角和促进北部地区同步协调发展影响较大的发展平台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构建产业新体系,重点推进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发展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传统产业升级项目。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项目。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重点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协助副市长工作的副秘书长及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重点办),设在市发展改革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建议,完善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统计分析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进展;督促推进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市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市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考核;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市重点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成立融资、环评、规划、用地、征地拆迁、政府采购 和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土储局、市发展改革局,分别牵头负责推进各项前期工作。第六条 市发展改革局负责编制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第七条 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成立相应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负责相关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筹划、推进和日常管理,协调解决用地、规划、立项、征地、拆迁、融资、环评、招标投标等工作,根据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章 项目确定
第八条 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原则要求:
(一)交通、能源类项目投资额要求1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其他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
(二)连阳地区投资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
第九条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申报的市重点建设项目不受项目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的限制,但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突出重点,择优选择,按下列程 序申报:
(一)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将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八条规定的项目汇总,核准项目投资规模,于每年10月15日前向市发展改革局申报下一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二)中央、省驻清单位建设项目或无主管部门的非政府投资项目,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八条规定的,项目业主可自愿向市发展改革局申报下一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三)对未申报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政府投资项目,市发展改革局可直接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四)已经开工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在其工程竣工投产之前,原则上自动结转为下市重点建设项目。第十条 申请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应通过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申报,并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市重点建设项目申请表及项目情况说明。
(二)已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的项目,提供项目及返还农民实业用地规划选址(或规划批准书)、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立项批复等证明;暂未完成前期工作但确保当年9月底之前能够开工的项目,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资金落实证明和项目选址符 合城规、土规、生态控制线、水源保护、环保要求等书面证明以及开展前期工作的节点计划。
(三)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一条 申请列入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申请表及项目情况说明。
(二)完成项目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的时间计划。
(三)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市发展改革局对申报的项目,按本办法第三条、第八条确定的原则进行汇总、筛选,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在征求各县(市、区)、各单位意见后,报市政府审审议;对位于市中心区域的项目按照《清远市中心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启动方案》要求,征求高新区、清城区及相关市直部门意见后,再召集相关部门集中研究,确定启动项目,报市政府审议。所有项目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最后由市政府印发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并执行。
第十三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经市政府印发执行后,各项目牵头部门不得擅自增减项目及调整投资计划,如需变更项目或调整投资计划,须报市发展改革局,由市发展改革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后执行。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重点包干、分工负责、联系督导重点建设项目制度。按照领导分工,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预备项目由市委主要领导及副市长按工作分工重点包干;除省重点及省预备项目外,市直部门牵头的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副市长按工作分工负责;各县(市、区)的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委、人大、政协领导联系督导。市领导适时实地督导包干项目,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第十五条 建立联络员制度并成立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组。由市发展改革局班子成员担任市领导包干项目的联络员,同时在市发展改革局内部成立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组,为市四套班子领导与牵头单位、项目业主之间加强沟通联系服务,负责跟进、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市四套班子领导协调解决的问题。
第十六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有关部门等组成,由市政府召集,市政府分管发改工作的副市长任第一召集人,市发展改革局负责人任召集人。主要任务是通报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第十七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联系人及报送、统计制度。
(一)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项目牵头部门要确定联系领导和1名联络员(统计员),负责与市重点建设项目办联系,及时沟通项目建设情况。
(二)市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项目牵头部门为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报送责任单位;市直代建项目由代建部门为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报送责任单位。
1、月报: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单位每月按照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要求于每月28日前报当月情况。
2、季报: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单位将本地区、本部门每季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投资完成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和意见,分别于3月、6月、9月的28日报出。
3、年报: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要全面总结本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对下工作做出安排,于当年12月20日前报出。
第十八条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督查制度。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办公室、市重点办每半年联合组织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巡查,集中了解项目建设动态,查找问题,形成解决建议措施,报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第十九条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进度通报制度。市重点项目办每月按市重点项目进度情况对各县(市、区)政府、市 直有关单位进行通报,并抄报给市四套班子领导、各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
第二十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制度。高新区管委 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管理暂行办法》积极谋划储备项目。
第二十一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动态管理制度,采取准入退出制。市发展改革局根据项目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每年7月提出市重点建设项目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执行。
(一)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增补
(1)具备开工条件的市重点预备项目,经市发展改革局核实后可转为市重点建设项目。
(2)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当年引进可开工的优质项目,向市发展改革局提出申请核实后,可增补列入当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二)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退出
(1)半年内未完成前期工作,建设项目无法开工的项目。
(2)开工建设后,半年完成进度计划在25%以下或连续半年处于停工状态的项目。
(3)改变合同约定或国家新政策不支持的项目。
(4)项目一经确定退出,取消所享受的政策优惠。
第二十二条 原则上要求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有关单位参照市的做法建立领导包干项目责任制,同时对辖区内的市重点建设项目每季度由主 要领导至少主持召开一次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保障会议,及时听取工作情况,分析项目的进展动态,及时解决本级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属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会议简讯及时上报市点办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重点建设项目,营造重点项目建设良好氛围。
第二十三条 市重点办应经常深入建设项目现场,实地了解、收集项目进展的第一手资料,对上报的工程项目节点计划进行督查核实,了解实情及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市重点项目办对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建项目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召开专项协调会,会同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讨解决;对重大事项和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报请领导小组或包干领导协调解决。
协调会议明确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或者文件,报送包干项目领导和相关单位。有关单位要按照会议要求尽快落实和反馈,市重点项目办跟进检查和督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凡是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项目,一律享受前期工作审批“绿色通道”待遇。各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要及时组织梳理涉及 本职能范围内的前期工作环节的事项,提前介入,窗口前移,服务前伸;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立项、用地、规划、环评、招投标等关键环节,按照“并联审批、简化手续、限时办结”的要求办理,提高速度,压缩时间,支持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的办理。同时,将市重点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纳入电子监察系统进行监督检查,提高审批效率。
第二十五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享有下列优惠政策:
(一)实行下限收费。除法律法规和政策另有规定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市重点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种行政、事业收费按照最低下限标准收取,任何单位不得在国家、省规定之外自行出台向重点建设项目收费的各种政策。
(二)优先配置资源。对重点建设项目优先配置建设用地、用林等生产要素,市国土资源部门、市林业部门要会同市发改部门优先保障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用地规模、用林指标。优先配置通讯、供电、供水、供气、消防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三)优先享受扶持政策。对市重点建设项目各级各部门要优先申报国家和省建设资金补助,以及市各项产业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市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
第二十六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应做好市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环境的综合治理,依法查处、打击扰乱破 坏重点建设项目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考核奖惩
第二十七条 市重点项目办每年7月前结合工作实际,完善并印发市重点建设项目考核评分表,年底对市重点建设项目各牵头单位进行考核,对县(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清远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一)对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的考核内容包括:落实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情况、信息报送、项目储备库、列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新开和竣工投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前期工作任务、计划完成情况、质量安全、廉政情况等。由市重点办根据自评汇报、核查资料、抽查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日常及临时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二)对市直牵头部门的考核内容包括:落实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情况、信息报送、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前期工作任务、新开和竣工投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质量安全、廉政情况等。由市重点项目办根据各牵头部门完成重点项目建设的日常、临时性工作情况及牵头部门上报的自评报告和自评表进行综合考评。
第二十八条 对前期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相关责 任单位,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重点办对责任单位分管领导进行约谈,未按期整改到位的,由市重点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在建项目工作懈怠、延误建设进程的单位领导和项目责任人通报批评,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二十九条 项目单位无故未开工建设或开工不足,由市政府收回该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调整用于其它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使用。
第三十条 对本没有特殊原因不按计划开工或违反有关规定骗取市重点建设项目资格享受优惠政策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后,按照第十五条准入退出制,取消其市重点建设项目资格,并追回所有享受的政策优惠所得,三年内不得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虚报统计数据等行为,按照《统计法》有关要求由市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依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属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按国家、省管理规定执行,同时享受市重点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局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法追
究
其法
律
责
任。
第五篇:辽宁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283号
《辽宁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业经2013年5月2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陈政高
2013年5月14日
辽宁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防治扬尘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建设工程施工、建筑物拆除、道路保洁、物料运输与堆存、采石取土、养护绿化等活动产生的松散颗粒物质对环境空气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与管理活动。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建立扬尘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制度,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第六条 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扬尘污染防治具体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信息。
—1—
第八条 产生扬尘污染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排放扬尘污染物的种类、作业时间以及作业地点,并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措施,保证扬尘排放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应当明确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预算。
在城市市区内,主要施工工地出口、料堆等易产生扬尘的位置,应当按照规定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城市扬尘视频监控系统联网。
第九条 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包括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内容。
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且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施工期产生扬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施工期环境监理。环境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环境监理细则,发现扬尘污染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施工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施工工地周围应当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挡。在市、县城区内的施工现场,其高度不得低于2.5米;在乡(镇)内的施工现场,其高度不得低于1.8米;
(二)施工工地地面、车行道路应当进行硬化等降尘处理;
(三)易产生扬尘的土方工程等施工时,应当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
(四)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在48小时内未能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并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
(五)运输车辆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不得使用空气压缩机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清理车辆、设备和物料的尘埃;
(六)需使用混凝土的,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或者进行密闭搅拌并采取相应的扬尘防治措施,严禁现场露天搅拌;
(七)闲置3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
(八)对工程材料、砂石、土方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密闭处理。
—2—
在工地内堆放,应当采取覆盖防尘网或者防尘布,定期采取喷洒粉尘抑制剂、洒水等措施;
(九)在建筑物、构筑物上运送散装物料、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应当采用密闭方式清运,禁止高空抛掷、扬撒。
第十二条 道路与管线施工,除遵守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施工机械在挖土、装土、堆土、路面切割、破碎等作业时,应当采取洒水、喷雾等措施;
(二)对已回填后的沟槽,应当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
(三)使用风钻挖掘地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当向地面洒水。
第十三条 道路保洁作业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城市主要道路推广使用高压清洗车等机械化清扫冲刷方式;
(二)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的,应当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
(三)路面破损的,应当采取防尘措施,及时修复;
(四)下水道的清疏污泥应当在当日清运,不得在道路上堆积。
第十四条 绿化建设和养护工程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气象部门发布大风警报、霾天气预警等扬尘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当停止平整土地、换土、原土过筛等作业;
(二)栽植行道树,所挖树穴在48小时内不能栽植的,对树穴和栽种土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行道树栽植后,应当当天完成余土及其他物料清运,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进行遮盖;
(三)3000平方米以上的成片绿化建设作业,应当在绿化用地周围设置不低于1.8米的硬质密闭围挡,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第十五条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第十六条 码头、堆场和露天仓库堆放物料的,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
(二)堆场周边应当配备高于堆存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大型堆场应当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
—3—
(三)对堆场物料应当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等防风抑尘措施;
(四)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卸处配备吸尘、喷淋等设施。
第十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禁止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区域。
第十八条 施工单位扬尘污染控制情况应当纳入建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定期公布,作为招投标的重要依据。
产生扬尘污染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应当录入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实施失信惩戒联动的依据。
第十九条 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制度,将城市扬尘污染防治作为对市、县人民政府大气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与检查内容有关的资料,不得隐瞒、拒绝,不得阻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投诉和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受理举报和投诉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依法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罚款:
(一)施工期产生扬尘污染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未实行施工期环境监理的;
(二)对发现的扬尘污染违法行为,环境监理单位未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施工单位未按照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产生扬尘污染的,由承担管理职责的住房城乡建设或者城市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万元罚款;拒不改正的,依法责令其停工整顿。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道路保洁作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产生扬尘污染的,由承担管理职责的住房城乡建设或者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4—
(一)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不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的;
(二)对破损路面未采取防尘措施并及时修复的;
(三)对下水道的清疏污泥未当日清运并在道路上堆积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绿化和养护作业单位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产生扬尘污染的,由住房城乡建设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的车辆未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产生扬尘污染的,由市容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1000元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码头、堆场、露天仓库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产生扬尘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万元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在禁止区域内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万元罚款。
第二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二)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后果的;
(三)违法进行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
(四)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