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港村关于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监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西港村关于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监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则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已成为我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情况
为全面改善我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快我村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村建设步伐,保障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我村开展了以猪、鸡规模养殖场(户)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工作,通过专项清理整治,有效控制养殖规模,有力遏制当前畜禽养殖业污染随意排放现象,进一步规范养殖排污行为。建立了职责明确、服务到位、监管有力的工作责任体系。对全村畜禽养殖、治污情况进行彻底清查,制订专项治理政策,落实分年度治理计划,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养殖污染治理联动机制,推进畜禽养殖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这次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是近几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重视程度最大,治理方案最全面,治理机制最完善,财政投入预算最多,但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治理工作也最为艰巨,分析目前情况,一些关键措施尚未落实到位,要完成2011年的目标任务,继而实现三年的治理期望,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尚未到位。主要体现在部分养殖场户和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主动治理和配合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这是污染问题出现反复的根本原因。
二是治污技术有待提高。由于本次污染整治工作技术性强,相关工作人员经验还比较缺乏,可借鉴的成熟方案较少,部分养殖场处于村庄内,养殖设施也比较简陋,增加了按要求施工建设的难度,同时施工力量难于适应建设的需要,从而导致治污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三是行政执法缺乏依据。治理过程中,部分位于禁养区的养殖场关停难度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只对常年存栏猪500头以上、鸡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起法律效力,而我省尚未出台专门办法,使中小规模养殖场的监督处罚处于真空。此外,国家鼓励发展畜禽养殖业,发放能繁母猪补贴,出台母猪政策性保险,使生猪养殖业处于相对特殊位置,既要确保猪肉供应,又要加强行业整顿,两头兼顾难度较大,执法监督难以顺畅。
四是长效管理有待完善。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的主要出路在于农牧结合,但在目前面广量大、场点分散和有机肥使用量不足的情况下,100头以上规模场的污水进管难度较大,同时我村建立一个后续服务主体的主动性不高,确保正常运行的机制有待探索和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1、健全组织,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
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治理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同时要及时建立健全综合组、督查组和执法组等监管组织,加强协调、检查、监督和执
法,并确保日常的正常运作,推动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和各项工作措施及责任制的落实到位,保持治理工作的正常和有序地开展,适度探索人事制度的创新,在人员编制方面尽可能增加农业环保执法监管的力量,加快治理工作的进度。
2、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
目前从各地工程施工进度看,污染治理工程进展缓慢,跟区、镇安排的进度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大部分场主还较偏重生产发展,而对污染治理不够重视。为此,我村要充分认识属地管理的重要性,按要求认真落实各项责任制,组织力量,行动上加大力度,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关系。
3、加强宣传,进一步营造治污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通过广播、板报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整治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全村形成村民高度关注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工作的宣传舆论氛围。
4、立足长远,进一步提高治污水平
强化农牧结合,改变现有的养殖方式,严格养殖区域,规范养殖秩序,提高有计划的适度规模养殖程度,要结合发展总体思路和污水管网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畜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落实。
第二篇:鹰潭市畜禽养殖业污染调查与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 主动对接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鹰潭市畜禽养殖业污染调查与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我省重大战略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花大力气在生态文明上做文章,把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首要目标。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实践。我市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先后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建成了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对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前,我市在环境保护工作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还有不少问题急需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根据环保部门的检测,我市水质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相当一大部分来自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因此,解决好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对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主动对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鹰潭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鹰潭市畜禽养殖业调查,2008年鹰潭市共有各种类型养殖单位332家(余江235家),其中,养殖场109家(包括养猪场 106家,蛋鸡场1家,肉鸡场2家);养殖专业户223户(养猪专业户190户、蛋鸡专业户3户,肉鸡专业户30户)。养殖场和养殖户生猪存栏数共22.3万头,蛋鸡存栏数33万只,肉鸡存栏数16.5万只。
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每头猪日产污水量为15公斤/天,猪干粪1.3公斤/天,化学需氧量117克/天,氨氮6克/天,总磷1克/天。鹰潭市生猪粪便1/3为水冲,2/3为干清。根据计算,鹰潭市养猪全年产猪粪7万吨,废水122万吨,化学需氧量10000吨,氨氮490吨,总磷80吨。与鹰潭市城市生活污水相比较:鹰潭市城市居民年排水总量为4151万吨,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11000万吨,氨氮1000吨,总磷100吨。可以看出,仅生猪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就已经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基本相当了。
鹰潭市月湖区已建成了污水处理厂,贵溪、余江正在建设,年底开始运行,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基本解决,相比较而言,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
畜禽养殖业污染除了畜禽粪便的污染外,还有畜禽尸体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带来的污染。有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差,畜禽尸体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抛尸野外,导致周围臭气熏天,苍蝇成灾,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破坏。另外,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如普遍使用抗生素、激素、重金属添加剂,甚至滥用违禁药物,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污染土壤、水源。
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直接危害包括:
一是污染空气。粪便堆积发酵后,会产生氨、硫化氢、甲基硫醇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二是损坏水质。粪便的淋溶性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并导致水中的鱼类或其他生物死亡。
三是侵蚀土壤。粪便的大量堆积,造成土质过肥,直接腐蚀农田,使其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
四是危害生物。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孳生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使病原菌和寄生虫蔓延,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危害人畜健康。如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猪流感、手足口病等人畜共患疾病,与畜禽养殖业污染造成的恶劣环境不无关系。
二、造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1、环境监管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的紧迫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没把养殖污染的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另一方面,部分养殖户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放,使其风吹日晒,造成臭气浓度严重超标,空气污浊,人居环境恶化。同时养殖业污染问题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有限,缺口很大,从而导致了治理资金的困难和不足,制约了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2、防污制度不完善。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国家环保部)于2001年颂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生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其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权威性、强制性,加上国家没有统一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尤其是对上述标准以下的中小型养殖场的法律监控还是空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依法治理难以到位。
3、治污设施不齐全。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负担过重,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甚至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等粗放模式上。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1、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对农村养殖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把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市、县(市、区)两级成立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领导小组,摸清情况,制定计划,出台《鹰潭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切实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综合利用,实现有效治理。要通过综合规划和设计配套,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尽量实现零排放。
对规模以上的畜禽养殖场,要引导鼓励他们走综合利用的路子:
(1)畜禽固体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
按照畜禽养殖场固体粪便产生量,建设相应处理能力的堆沤发酵和储粪设施,采取有效的防漏、防渗、防雨等处理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以及防止雨水进入和溢出堆沤池(槽),造成二次污染。在满足进出料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将储粪设施封闭建造,切断畜禽粪便中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及寄生虫卵的传播途径。对规模养殖较为集中的地方,规划建设相应的畜禽粪便处理中心,生产有机肥料,使畜禽粪便既达到无害化处理,又能生产优质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不得直接用于还田,不得用于水库、湖泊的养殖,以保护水资源,防止畜禽病原体的交叉污染。
(2)畜禽养殖污水处理与利用技术
畜禽污水经过固液分离除渣后,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其产生的沼气通过收集、贮存、脱硫后,用于取暖、炊事或发电等,产生的沼液用于灌溉或农作物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沼液不能向外自然排放,可结合养殖场周边种植业环境和自然条件,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能源环保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周边既无一定规模的农田,又无闲暇空地可供建造鱼塘和水生植物塘的畜禽养殖场,因此该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末端的出水必须要达到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能源环保模式特点:畜禽污水在经厌氧消化处理和沉淀后,必须要再经过适当的工程好氧处理,如曝气、物化处理等,成本高不易推广。
能源生态模式:适合于一些周边有适当的农田、鱼塘或水生植物塘的畜禽场,它是以生态农业的观点统一筹划、系统安排,使周边的农田、鱼塘或水生植物塘完全消纳经净化沼气池处理后的沼肥,在经一个系统化的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后,形成一个生态农业链。能源生态模式特点:畜禽污水在经厌氧消化处理和沉淀后,排灌到农田、鱼塘或水生植物塘,使粪便多层次的资源化利用,并最终达到养殖污染的“零排放”。
对于农村散养户,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庭院生态循环工程,主要包括“猪—沼—果”、“猪—沼—鱼—稻”、“猪—沼—菜”、“猪—沼—茶”等农业生态模式来解决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
庭院生态循环模式:适用于一家一户和小规模范围内的农村生产模式,其各种农业生态模式都是以沼气为纽带,把畜禽养殖(散养)和林果、粮食、蔬菜、茶叶种植连接起来,畜禽粪便入厌氧池内发酵产生优质燃料——沼气和绿色有机肥——沼肥,沼气用于做饭、炒菜等炊事用能,沼肥用于种菜、种果等种植业,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提高产出率,显著增加农户收入。
以沼气为纽带的几个农业生态模式,可以实现农户经营层面的生态良性循环,不仅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为农民创收开创了新门路,还可以扭转多年来农业生产中以化肥替代有机肥的趋势,可解决多年来困扰政府部门的两大难题:一是化肥施用量过大,导致土壤有机质成分下降,土壤板结;二是农产品品质下降,食品安全性堪忧。同时,随着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出现了以市场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
3、加强对养殖区的布点的监管,注意保障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以及土壤安全。按照《鹰潭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范围内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及时关停、转移在禁养区的养殖场。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反弹现象。对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项目,农业、畜牧、环保部门要认真贯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的有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对未建设污染处理设施,不具备污染治理条件的项目要禁止审批。
4、积极开展“健康养殖计划”。以推广除味、建立防渗型堆粪场和化粪池、生态净化、制造有机肥等四种粪污治理模式为重点,树立一批典型,进行经验推广和表彰奖励。
第三篇: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我省是农业大省,畜禽养殖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也是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项目。200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55.3%。近几年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养殖业。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逐渐增多,给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也解决了部分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可见畜禽养殖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增多,养殖业对农村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畜禽养殖业应该乘着十七大的强劲东风加快步伐科学发展,但是,畜禽养殖污染也到了不得不加大治理力度的时候了。
目前,农村畜禽养殖粪便除了建立沼气池能够解决少部分粪便用于农村煮饭、照明和农业种植业以外,其他很大比例就是乱排乱放。通过专家研究分析,畜禽粪便再次利用价值很大,如今国内已有把畜禽粪便用于复混肥和生物有机肥等,这样就可以把畜禽粪便全部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鉴于此,特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扶持力度,并对口支持治污工程,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真正做到节能减排。
承办单位回复意见:
川环函[2008]222号
B类对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 第268号建议的办理答复张一云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扶持力度的建议》(人大建议第26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问题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禽养殖数量居全国之首。近年来,针对我省养殖污染问题的严峻现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列为了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的“十大惠民行动”工程(川委[2007]32号)。2005年,省环保局开展了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及对策措施调研工作,在摸清了全省养殖污染状况的同时,总结了资阳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粪便处理内循环零排放、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后处理模式和“猪-沼-作物(菜、果、林)”等循环经济模式。为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2006年,全省开展了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工作,要求各地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加强了新建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2007年,省委、省政府把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列入十大惠民行动,明确到2010年将对全省2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并纳入每年党政目标管理。当年在全国率先挂牌整治了5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2008年,又挂牌整治60家,并把该项治理任务纳入了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川府目标[2008]1号),旨在有效控制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目前仍采取的是大力发展沼气+生化处理+综合利用,实行“养-沼-植”等各种生态养殖模式,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路。
二、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力度
本着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为有效防治农村污染,从2006年起,省政府已决定将“环保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列出一部分支持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近两年,省环保局投入和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2006年已列支940万元,2007年列支1020万元,今年,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度的加大,用于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资金将不会少于去年。省农业厅建设养殖场沼气池工程538处,打造了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开展整治试点示范工程。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畜禽养殖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切实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我省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环境状况得到进一步遏制。
衷心感谢对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给我们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联 系 人:四川省环保局农村污染控制处
陈 力 联系电话:028-86115933 邮
编:610015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一日主题词:环保
人大建议
办理
复函
抄送: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8年3月24日印发
关于抓好养殖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为切实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全国生态区创建目标,结合本市实际,现对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提出如下治理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生态化的原则,遵循“四个结合”,即畜禽粪便污染治理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相结合,与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整治河道、美化环境相结合,与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推广先进治理技术,走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方法
发改委、农业、畜牧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解决部分大中型养殖场资金紧缺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解决部份中小规模养殖场(户)资金紧缺问题。要引导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走先治理后发展之路。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规模养殖场(户)自行进行配套治理。具体内容如下:
1、采用节水措施、铺设污水管道、减少污水排放。
2、干湿分离。建设防淋、防流失的干粪堆积池,容积根据养殖量和实际情况确定,按照存栏生猪50-100头建造干粪池10-20立方米计算,适当留有余地,干粪经生物发酵、高温灭菌后,用于肥田或以商品肥形式出售。
3、沼气化处理。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户)原则上要建立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解决污物污水问题,实行畜禽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沼气池大小根据养殖量和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按照存栏生猪50-300头建造沼气池25-50立方米计算。
4、三格式处理。小规模养殖场(户)利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畜禽污水,化粪池要加盖密封,大小根据养殖量和实际情况确定,按照存栏生猪50-100头建造储存池10-20立方米计算。冲洗污液、尿液与沼液流入化粪池,每隔一段时间清空池中的干物质还田做肥料或者进入处理中心加工成有机肥,污水作为农作物及水产养殖肥水,实现达标排放。
5、生猪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发酵床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它是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它是工厂规模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亮点,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此,樟树市要利用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大力推广发酵床式养猪,为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一条新路。
6、种养结合。养殖业与林果、花木、蔬菜等农业生产相结合,直接将畜禽粪便经堆肥发酵后肥田利用,提高有机肥的施用率,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
三、主要措施
1、设立畜禽禁养区。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大江大河流域等为禁养区。畜禽养殖禁养区的范围如下:
(1)市区及乡镇(场)城镇建成区。
(2)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包括赣江流域200米内的陆域和袁河100米内的陆域。
(3)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包括阁皂山风景区、店下水库、筑卫城遗址、吴城遗址等500米范围内的区域。
(4)工业园区、特色园区1000米内的范围。
(5)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和平原地域人口居住密集的自然村(1000人以上)500米内区域。
(6)违规占用耕地所建畜禽养殖场已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
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已经建设的畜禽养殖场(小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禁养区以外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的治理要求进行基建改造,减少排污量。粪尿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三年内逐步实现达标排放,否则予以关闭或搬迁。
2、建设畜禽养殖小区。传统的庭院式饲养方式管理粗放,空间分散、零碎,难以配套粪便处理设施,既限制了规模进一步扩大,又污染居住环境。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也有利于集中管理,统一卫生防疫,建设粪便处理设施,有效解决粪便污染问题。各乡镇、场(街道办事处)都要根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本地实际,认真划定区域,建设好生猪、家禽等畜禽养殖小区,集中搞好水、电、路和粪便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养殖户进区饲养。今后,新增的规模畜禽养殖,都必须进小区饲养。
3、实行畜禽饲养场审批制度。规模畜禽养殖场建办单位或个人,在建场前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畜禽养殖污染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先向所在乡、镇(街道)、场提出申请,并报畜牧、环保等部门进行审批。经批准,再由国土、林业、建设等部门办理农林业用地、基建等手续,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4、加强畜禽粪便利用和管理。要全面推广养殖新技术,减少畜禽粪便的臭味。实行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每个养殖场都要建造集粪池,减少粪便治理量。同时,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尿液及污水不得直接下排,必须通过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后排放。
5、建办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集中的地区附近建办有机肥料加工厂,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要加强宣传,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开展畜禽粪便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使我市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走出一条新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养殖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议事日程,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在全市形成全民动员、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的良好治理氛围。
(二)明确责任,分工协作
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切实履行治理职责。
(三)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治理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向广大养殖场(户)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舆论宣传,既要宣传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又要宣传治理方法、成功典型。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村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动,促进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规模化养殖与环境污染的治理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专业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生产及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周边及养殖场自身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由于环境法规不健全和资金短缺等诸多原因,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意排放和堆弃,污物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所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壤。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环境的污染
主要是指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生产生活污水、粪便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等的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对空气的污染 一只鸡的粪便排泄量相当于0.1个人的粪便排泄量,一个一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每天的粪便排泄量可达1吨,一年就是360吨。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量是人排泄粪尿量的5倍,一头猪年均产粪尿量可达2.1吨,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其污水的排放量还将增加4倍以上,当粪尿等污物的排泄量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通过已污染的空气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通过空气流动进行扩散和传播的污染物除了尘埃和病源微生物外,还有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所分解释放出的带有烂菜、鱼腥等刺激性的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大量而长期高浓度地蓄积,就会使人产生厌恶感,严重影响人、畜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向郊区农村迅速延伸的态势,饲养场与居民点距离缩短,养殖场的空气污染问题必将日趋严重。
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畜禽粪尿及畜产品加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是造成水体及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年产1万头肥猪的猪场,日排粪尿、污水总量可达100多吨,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粪便和污水中碳氢化合物及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后,就会使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和固体悬浮物迅速增加,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物,当它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自净作用后仍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时,就必然会对水质产生污染,使其迅速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水生生物获得氮、磷、钾等营养后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其形成缺氧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疫病传播和扩散的渠道。更为严重的是,当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的进入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后,就会造成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改变土壤本身的结构,破坏土壤植被的生存。
对疾病的传播 据统计,由家畜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少有90余种,这些人(畜)禽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就是家畜(禽)粪便及排泄物。近年来,一些养殖场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模仿在池塘边建猪圈,在猪圈上架鸡笼的所谓立体养殖模式,结果为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轰动一时的台湾猪口蹄疫暴发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病猪尸体随意投入河道引起的疾病流行。因此,粪便及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排入水中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
畜产品的污染
在规模化养殖中,除了环境污染外,还有畜禽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兽药、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抗生素、激素等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物质虽有利于促进畜禽生长和减少畜禽疾病,但它在畜禽产品内的残留物却又对人体产生危害;有一部分物质还可能引起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或引起人产生过敏反应而带来公共卫生上的问题。
为了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日常生产中最好不使用杀虫药,少用添加剂,但这在实际工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对饲料添加剂,尤其是抗菌、抗原虫药物等,应规定使用的种类、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对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含量,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抽检。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集,再通过畜禽产品的形式进入人体,所以,人往往是终端富集者,如果不控制和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畜禽产品的污染,那么,由畜禽产品引起的公害给人们带来的隐患将是难以估量的。
兽药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兽药在畜产品中残留的主要原因,除了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外,还包括不合理的用药和停药等。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也是一些从业人员缺乏起码的兽医药理知识,经常重复和超量使用兽药所致。
兽药残留的浓度一般很低,但如果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的蓄积和残留,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使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和过敏症状,长此以往,不仅会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同时药效也会大大降低。例如:四环素能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能够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还能够破坏肌体的造血机能,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霉素,其代谢和降解产物有很强的致敏作用,长期接触有这些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兽药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尿液等排出后,仍然具有生物活性,对周边的环境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样也会对土壤及水生生物等造成影响。人们如果长期接触这些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或长期生活在被抗生素残留物污染的环境之中,将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
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霉变饲料的使用 饲料添加剂的滥用也是造成畜产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养殖户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不能适量控制其用量,不能在畜禽屠宰或其产品上市前逐步减量或停止其使用,有的甚至超量或违禁使用某些饲料添加剂,以求达到提高产品产量的目的。因使用高铜、高锌饲料,使排泄物中矿物质含量超高,造成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因使用砷制剂,造成猪肉中有害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违禁使用“瘦肉精”,造成食用者中毒等恶性案件的频发,给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健康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我国西部地区冬春季较长,养殖场所使用的饲料大部分都是上秋季收购入库(仓、窖)的,由于存贮量大,保存时间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饲料的霉变和浪费。部分养殖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于部分已霉变的饲料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进行搭配使用,发霉饲料中的霉菌素及代谢产物通过“饲料—畜(禽)体—产品(肉、奶、蛋)”这条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日积月累必将造成潜在的畜产品安全隐患。
养殖业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倡导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 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的关键。要以优化环境、优先效益、优良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按照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合理选择品种、科学饲养密度、平衡投入和产出水平入手,按照环保、节能、效益协调同步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不影响家畜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在改造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流程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养殖和多元化养殖的新途径,以开发高新技术和环境清洁技术为先导,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饲养模式,从源头上减轻和消除污染。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健康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
开发绿色环保饲料 饲料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对养殖业的环境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不断降低养殖场废弃物中氮的污染,是治理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要在优化饲养、合理投放、平衡营养、改善适口性的基础上,开发环保高效饲料,改善饲料的品质及物理形态,推广饲料的生物制剂处理、饲料的颗粒化、饲料的膨化和热喷技术;开发酶制剂,补充家畜体内自身内源酶的不足,加快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开发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等等。应用生态营养原理开发绿色环保饲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养殖业废弃物的生物净化和合理利用 对畜禽排泄物的生物净化、合理处理与利用,是将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谓生物净化,就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畜禽排泄物转化成清洁廉价的沼气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据测定,这种方法能在常温条件下使污染物BOD减少70%~90%,通过厌氧发酵装置获得的沼气中,甲烷含量高达70%以上,可以直接作燃料,这种技术已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养殖场推广使用。它的优点主要是经济实用、环保低耗、处理量大、程序简单、无二次污染、便于操作和掌握,很受养殖户的欢迎。
畜禽粪便和污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矿物元素、腐殖质及其他物质,经无害化处理后,可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虫卵,处理后的粪便和污物施入农田后,可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效果,分离出来的污水在净化以后还可做简单的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畜禽排泄物的净化和处理方法很多,例如:小型养殖区的污水处理主要是通过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程序进行的,而一些大中型的养殖场由于污水排放量较大,一次处理后仍无法达到排放标准,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后才能排放,而人工湿地生物滤床的应用则为大中型养殖场的污水处理找到了一条理想的方法。
完善兽药残留的检测、监控机制,积极开发无公害药品
要尽快制定兽药生产、使用、检测、监控、处罚等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系统性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兽药的安全生产和使用程序。加大违禁兽药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积极开展无公害药品的研究,采用现代制药先进技术,生产出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无公害的放心药品。
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 规模化养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立起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环境检测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已是迫在眉睫,要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去规范养殖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在全社会树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使生产者依法生产,让造成污染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文明生产的良好氛围,使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