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科文卫体(教育)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工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一要认真抓好《规范》学习宣传。各地各校要组织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范》的热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规范》精神,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宣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规范》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二要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据《规范》要求抓紧制订或修订本地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将教师权益保障与责任义务要求相结合,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
三要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各地各校要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通过定期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
四要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各地各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五要加强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紧密结合实际,制订本地本校贯彻实施《规范》的工作方案,提出落实的具体措施,精心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要以实施《规范》为契机,及时总结交流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推进师德建设的改革创新。要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把师德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各地各高校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规范》情况要及时报送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
附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来源:教育部)
第二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陈曦
学习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我更深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打铁先要自身硬,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大事。
教师要教书育人,必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勤恳敬业,乐于奉献
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如今,由于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的繁重,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少数教师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工作热情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教师,要学会克服自己工作中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价值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双赢。
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然而,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教师的工作有多忙,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弟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学生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二、终身学习,拓宽知识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做为教师,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陶行知先生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思想,无时不在鞭策着我们。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课程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才能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求知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勤写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
总之,通过师德规范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学生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课本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会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鞭策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第三篇:教育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
教育部人事司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坚守职业道德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主题:爱国守法
承担社会责任 担当学生表率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袁振国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把爱国守法列为第一条,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
爱国守法是我国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和法制教育;《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师必须首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责任。高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特别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加剧、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教师应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
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应有的道德担当。高校教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承担者和依靠者。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自觉抵制违反国家法律、有损国家形象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言行,为国家持续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热爱祖国人民 遵守法律法规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进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来看,教育一直是国家教化的重要方式,教师一直是社会道德的重要载体,教师职业一直是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做爱国守法的支持者、践行者、宣扬者,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和应有之义。
爱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首先,国家发展的兴衰在教育,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而教育的根本在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作贡献。爱国不能是一个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教书育人的行动上。其次,教师群体对社会现实具有天然的关注,这既是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传承,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是热爱国家的具体表现。再其次,教师群体大都
能够客观理性看待我们改革开放事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了信心,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感情。
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应有之义。首先,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都要求教师坚持学术操守,牢记学术责任,恪守“学
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不在课堂上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再其次,守法还要求教师积极培
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做守法的新一代公民。
传承社会精神 培育国民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熊晓琳
爱人民、爱国家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准则,也应该是教师行为规范最起码的要求。教师作为社会精神价值的传承者,对于自己在这一点上的责任必须有非常清楚、明确的认知。
教育是引导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人的观念确立、习惯养成、知识习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机构是国民成长和培育的重要场所,教育机构的工作
者——教师,承载着培育国民成长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所以,从事教育职业,要把国家利益、学生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由于教师的言行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自身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做社会良性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要做积极、健康个人行为的示范者和倡导者,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校园的和谐建设。同时,要把国家的利益和学生的健康结合起来,教育活
动中要心系国家利益和学生的成长。仔细去品味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看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根本命运的,不是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科技,而是潜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背后的观念和知识,而这些根本的精神内容,必然主要依靠教育,依靠教育者,这是人类历史中大国成长的基本经验。一个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很难谈国家未来的前途;一个不能把国家利益和学生成长合理结合起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偏颇。主题:教书育人
立足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林崇德
教师的职业就是专业,就是教书育人的事业。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准。我们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
世范”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我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教师,我按这个校训行事,长期以来一直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1982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截至今年暑假我已带出了77位博士,他们中有49位晋升教授,42位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们突出的特点一是业务过硬,相当一批成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有的还成为国外名牌大学的教授,有的获得了国内长江学者或地方长江学者的称号;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的学生既能当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三是作出了突出的业绩,有的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我举这些例子,无非是要体现我们这一代老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于此,我坚持了四点: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我关心学生的“八子”:“帽子(学位)、位子(职称)、票子、房子、内子(妻子)、外子(丈夫)、孩子和台子(发展平台)”,从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包括学生的学位论文,不一定从导师的课题出发,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出发;四是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兼职的关系,从1993年开始,我进入了中国心理学会的领导层,社会工作达几十种之多,但我从不收兼职费,仅仅是为对方的学术建设出一点主意。
以学生为根本 用真爱去育人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田建国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名言高度概括了以学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出发点,也是教育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以学生为本的本源价值,是坚持育人首位。教师要坚持育人首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人格养成是根本,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公平惠及所有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尊重学生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行为主体,生命主体,个性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了解学生主体需要,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
以学生为本的本质灵魂,是热爱学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大爱为本。大爱是教师的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大爱是无形的,但最具感染力、穿透力和生命力。陶行知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董奇
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规律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互动过程等诸多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应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高等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大,身心发展所处阶段多样,如何准确把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深入探讨。二是学科学习本身的特点与教学规律。不同的学科在知识体系、理论假设、方法论上差别很大,寻找学科教育与学生特点的最佳适配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提高学科人才培养水平非常重要。三是学习的规律。学习本身有很多规律可循,遵循学习规律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极为重要。四是动机与情感影响学习活动的规律。动机和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育风格、师生关系的状况等均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五是注重评估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重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将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六是重视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深度参与和体
验在知识转化为能力、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只有科学合理地给学生提供大量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
质量。
总之,不断加强对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认识,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遵循,这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主题:敬业爱生
忠诚教育事业 真心关爱学生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史宁中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即:热爱教育事
业,有自己真正理解了的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把握学科知识,会反思和会研究。在这四个方面中,热爱教育事业是前提性的条件,其核心是始终要有爱心和恒心,自愿投身于教育事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有怎样的诱惑,都始终坚
守在本职岗位上,做到“敬业爱生”。“敬业”是一项职业对其从业者设定的原则性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教师,“敬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
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当前,高校教师要坚决摒弃心态浮躁、学术功利化、轻教厌教等流弊,恪尽职守,乐教勤业,勇于创新,堪为师表,将“敬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爱生”就是要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
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这正是霍懋征老师提到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要义所在,这也是东北师范大学多年来在教师中一直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要义所在。
校园献智奉爱 讲台燃烧激情《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 陈浩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激情哪来大爱!大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求知渴望、充满梦想、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希冀的优秀知识青年群体,教书育人职责决定大学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充沛的工作激情,不断献智奉爱。有许多老一辈教师,一登讲台就激情飞扬,时刻把学生成人成才挂在心间,深受学生爱戴。现在有的大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精神懈怠和心浮气躁之风,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成天围着讲台转没有价值,备课、上课不认真,严重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甚或下降。这种教学态度和精神状态,是谈不上敬业爱生的。激情唤起责任,激情改变平庸。唤醒大学教师的工作激情,是改变上述现象的重要环节。
大学教师敬业爱生的激情来自何方?来自对崇高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来自对职业道德的他律和自警自醒。胸中有理想,激情就迸发,私心就避让。理想信念一淡化,人生目标必虚化,社会责任就弱化。有的教师没有把教书育人作为首要职责、终身事业,认为这个谋生手段来钱来得少和慢,就把主业当副业,哪个来钱多和快,就往哪儿钻,不能恪尽职守,不惜败坏师德师风。这也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针对大学生的,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牢记课堂神圣、育人神圣、学术神圣,把育人和科研当成事业不懈追求,才会燃起工作激情,激发刻苦钻研和改革创新的欲望与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在敬业爱生中实现人生价值,享受被学生、被社会敬重的快乐。
回归教师本源 践行育人天职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 秦绍德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将人培养成为人。这前一个“人”和后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前一个“人”是指自然人或者不完全的社会人;后一个“人”是社会人,是具有知识、才能和素养的人,是具有完全人格的人。
因此,任何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继续教育,中心任务,或者说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学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所,更不是应试的机器。即使是赋予多重任务的大学,也应以育人为中心,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都要围绕育人,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大学。
在学校里,谁主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师,只有教师。因此我们常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一点难道还有教师不明白?明白大道理是一回事,实际做得如何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看到有不少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学生身上,但同时也看到有一些教师忘却了天职。他们都很忙,忙这忙那,唯独在育人上用心不够,花精力更少。有的教师干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任
务甩给辅导员。我们不少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也没有有效地落到育人上。所以育人始终讲起来重视,做起来不重视。
根据我几十年在学校的工作体会,育人用心与否影响一代学生的未来,而教师一言一行是否为人师表,与学生关系是否紧密,是否关爱学生,事实上都
在无形地影响学生。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在育人上多下一分功夫,明天学生就会在社会上回报我们,他们会把我们看作是终生的良师益
友。
教师尽天职,社会才称誉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正是所有教师的价值体现。
主题:严谨治学
弘扬科学精神 努力探索创新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杨德广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教师必须有“严谨治学”的精神,非常重要,非常必要。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教师的劳动是塑造人的劳动,是从事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社会成员再生产的一种特殊劳动。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高等学校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高深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人。
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必须探索创新。因为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方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效地获取知识,都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另外,知识的无穷性、交叉性、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必须探索创新。因为教师的脑力劳动并非像工厂里靠一张图纸、一个模具进行操
作即可,而是要靠自己的再思考、再加工、再创造。教师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等学校是知识传授、应用和创新的主要基地,又是培养创新
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坚持“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探索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从教师的渊博知识和高深学问中吸收营养,而且还要从教师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治学精神中吸收营养。所以高校教师的严谨治学,既是教书及传授知织的需要,也是育人及为人师表的需要。
实施多元考核 激发教师热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王稼琼有文道:“不端”再多,总是离奇个案,浮躁再少,却是群体心理。这反映出学术界特别是高等学校浮躁现象的普遍性和治理该顽症的复杂性。造成这
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仅从高校目前能够改变的,也是造成学术浮躁直接动因的“高校教师评价考核办法”谈点认识。
守信、不骄不躁的品质来引领社会风尚,体现这个时代的真善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任何职业都应该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规范,有规范就应该有考核。特别是对从事教书育人崇高事业的高校教师来讲,在其“学术偏好”完全形成以前,必要的考核,包括量化考核还是需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考核。
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师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是文化传承的使者,他们的身影和言论不仅活跃在高校校园,更活跃在社会各界,活跃在世界各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代际更迭中,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中,都需要中国高校教师树立诚实守信、力戒浮躁的良好形象与大
每位教师的成长背景不同,其所具备的能力、优势和特长不同;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创新能力的展示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学科亦有不同的规律和要求。而许多高校采取的都是近乎一刀切地体现教学和科研并重,实际上偏重科研的量化考核办法,并且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聘任和奖励挂钩。这一利益指挥棒客观上引导出了“全员发文章,全民找课题”的“跃进”现象。加之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和伦理约束,以及缺乏成熟的同行评议和成果发表机制,学术浮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风范。
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类型的学术贡献都应该得到认可,这是用多元化考核办法逐步遏制学术浮躁的前提。依照这一前提,把按的考核改变为按聘期的考核,在这个聘期内,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一是以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并重还是以科研为主的工作任务,聘期结束时按工作任务书进行考核。在职称聘任方面,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为不同类型的教师留出必要的通道。我以为,按照这样的思路,制定多元化的考核办法,能够激发和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教师的差别优势,各尽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遏制学术浮躁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
坚持诚实守信 力戒学术浮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谢守成《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风尚的导航标。《规范》对高校教师严谨治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教师诚实守信,力戒浮躁。这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当今尤为重要。
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师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他们思想活跃,行事独立,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学生成才的榜样,将大学生培养成诚实守信、戒骄戒躁的新一代。
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高校教师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尊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规范;也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学问。
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是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这个时代是个快节奏的时代,是个快时尚的时代。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不仅要有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高校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诚实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卓远教育辅导中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特殊情况需请假。预备前20分钟到班。
2、重视自身仪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对教育学生的影响和作用,穿着朴素、大方、得体。
3、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体现良好的师德和教育工作者风范。努力做到教学育人、思想育人、行为育人。努力做到德为人师,行为世范。
4、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禁打骂学生,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尽心尽责。
5、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最容易产生分化的关键时期,学习成绩不理想会致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举行多种形式的考试,以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应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辅导:以学生各科检测出来的漏洞为基础,多角度为学生讲解,努力让学生消化每个知识点。要做到认真负责、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形式多样、注重实效、耐心启发、满腔热忱、积极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辅导后应写辅导纪录。
8、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发挥整个团队的集体力量,更好地搞好辅导班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所有教师在工作中要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学习,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9、所有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精神负责。
10、教师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好教学内容;
(2)明确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
(3)全面了解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编写辅导方案、熟悉教案和教具。
卓远教育辅导中心2014年2月16日
第五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08年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规范》有6条,分别为: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2009年8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以下是《条例》的全部内容,旨在让班主任明白我们的位置、职责、任务、待遇、权利,在新时期更好地从事班主任工作,教好书、育好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班主任概念】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第三条【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第二章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配备】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
第五条【选聘】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
第六条【岗前培训】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第七条【任职条件】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章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职责】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四大亮点
1.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一直以来,班主任教师既要承担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使得班主任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规定》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人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明确了班主任教师应当把授课和做班主任工作都作为主业,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来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身心健康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2.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
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辛勤工作在育人第一线,而享受的班主任津贴一直是按照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教计字〔1979〕489号)规定的标准。津贴标准低,已经远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自2009年起,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这次出台的《规定》第十五条要求将“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3.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新出台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4.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来做班主任工作。
《规定》从班主任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参与学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对班主任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对广大班主任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强调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稳定班主任队伍、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鼓励广大班主任能长期、深入、细致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 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试行)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扣传播者。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
6.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四、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好形象。
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
五、教师需处理的几大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一个学校兴衰。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教师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态度、方式等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在新时期,对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师德素养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为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爱护、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个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公正、公平地对每一个学生;明确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体谅、宽容学生的缺点;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慎重使用惩戒,对于体罚一定要杜绝使用。
1.师生平等
现代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思维是由教师去发现、呵护、开发、点燃的火把。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按照教师单方思维设计并运作的“流水线”和“圈套”,而是变成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并不断完善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