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_起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3:4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_起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_起因及对策》。

第一篇: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_起因及对策

第 16 卷第 5 期 2008 年 10 月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No.5 Vol.16

Published in October.2008

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起因及对策

郝凤艳

(呼伦贝尔学院团委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摘 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暴力已成为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 要因素,师生的人身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本文分析了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 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校园暴力;起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08)05-0100-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鲜明的提出和阐述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这是事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 环境,是实现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必然要求。我国正在上学的青少年占有总人口的很大 比例,构建和谐校园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校园暴力由来已久,但最近几年呈现出愈 演愈烈之势。如今的校园暴力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打架 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在演变成带有黑 社会性质的团伙,从而制造出了敲诈、勒索、抢劫甚 至强奸、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走 向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根除的“毒瘤”,它的存在确实 让人忧虑,令人深思,必须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综 合性治理。

常出现的校园枪击事件,但是并不是说不涉枪的校园 暴力就不会导致严重的结果。我国校园暴力大致有这 样几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打击报复。这类暴 力现象要么针对认为与自己过不去的班干部,要么针 对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甚至还有针对教师的暴力攻 击。有些学生一旦考试作弊被教师制止,或者某科目 没有及格,就对教师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其次是恃 强凌弱,欺负弱小。这类现象主要针对一些学习成绩 不是很突出,又胆小怕事的学生。第三类表现形式是 拉帮结派,争强斗狠。学校里往往同时存在几个团伙,一旦其中某些成员发生冲突,就很容易演变成数十人 甚至上百人的大规模械斗。第四类表现形式是勾结校 外人员,强收“保护费”。这类现象已带有明显的黑社 会性质,已明显超越了校规,触犯了法纪,往往引发 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还有一类 是随机暴力。一些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可能只是因为一 时的兴起,比如走在路上看见某个同学穿跟自己同样 的服装而不舒服,或看见别的学生好像在议论自己,甚 至只因为某同学说话的声音“不合自己耳朵的意”而 发生暴力事件。这类现象渐呈增长趋势,让人觉得不 可思议,这类现象连暴力实施者本人也说不清实施暴 力的根本动因。所有这些现象都给原本宁静的校园带 来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目前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通常来说,所谓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 周边地区的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侵 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的攻击性行为。校园暴力应包 括以下要素:1.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或紧邻校园的 周边地区;2.暴力侵害的对象为校园里的人、事、物,包括教师、学生及其财产等,但以学生为主要目标;3.校园暴力的结果是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公私财产以 及心理的伤害,并由此而引起的自杀、跳楼等;4.校 园暴力的发生往往极具突发性,虽然有些事件有预兆,但往往被有关部门和人员忽视。[1]

二、校园暴力产Th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相关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内容

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 我国对枪支管理非常严格,所以很少出现外国经

收稿日期:2008-03-04 作者简介:郝凤艳(1978-)女,呼伦贝尔学院团委,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防治校园暴力的责任确定不够明 确,使施暴者得不到及时惩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救济。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暴力预防乏力,似乎 教育、公安、共青团、街道等社会各方面都在管,但由 于主管者不明,实际上的防治工作尚未形成合力。包括以下方面:学校在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方面措施不到位,在一定程 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师之间、师生 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学校对青少 年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暴力倾向疏导不力,对已经具 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缺乏矫正办法,对侵害他人的校园 暴力事件处理不及时等等。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

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 母的管教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疏 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 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 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 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 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 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 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 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有些家庭的经济水准低于一 般家庭,不能满足子女的非分消费需求,这也间接地 诱发了同学间的暴力索取或强行借贷。

(四)学校周边环境存在隐患 当前,我国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复杂,安全隐

患较多。部分地区学校周边仍然存在一些违规经营的 网吧、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而不 绝,不少学生沉溺其中。校园周边人员混杂、行人拥 挤,不法分子在校园周边寻衅滋事,将学生作为侵害目 标,伤人、抢劫屡有发生。

(五)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播媒体往往有意无意地渲染暴力,新闻报

道中过度或过细地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 节,极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当模仿的负面影响。青 少年自制力和辨别力差,很容易受这些不良文化的影 响,导致价值观念和行为发生偏差。青少年生活在社 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 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 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 的学习生活。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 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

校园暴力的成因不外乎以上几种,我们就应该有 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杜绝校园暴力,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单靠思想品德课来实

现,而应该贯穿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作为一名合 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应该把 德育和本学科内容完美结合,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 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处理 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余时间要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 工作,融入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贴心 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

(二)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 目前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并且平均年龄越来越

低。青少年受到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心理 成熟越来越早。原有的法律对于未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 人不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必 须对未成年人犯罪给出新的惩戒方法。否则暴力施行 者一次次的逍遥法外,会使更多的学生进行效仿,反 正不用担心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管理 2005 年 6 月 16 日,公安部颁布了公安机关维护 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八条措施”,以维护学 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良好的治安秩序,确保师生人 身、财产的安全。公安部“八条措施”的四大亮点是: 1.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2.交通复 杂路段须有民警维护校园门口道路交通秩序;3.公安 机关根据需要向学校派驻保安员;4.寄宿制学校、幼 儿园、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检查。派出所应该经 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接警出警及时主动,且实行周末、夜间巡逻制度,确保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学校也不 能完全依靠公安机关,须采取得力有效的治安巡逻防 范措施,实行“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治标”与 “治本”相结合。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学校 治安组昼夜轮流值班巡逻并保持与公安机关的联系,发 现可疑人员及时排查处理,将严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的不法分子扭送至公安机关。校园周边环境方面,学 校应联合公安、教育、文化、城管、工商、建设等部 门共同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清理学校周边 200 米 以内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台球室及学校门前的 小食杂摊点,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遏制防范流氓势力滋 扰校园,降低学生被侵害的可能性。

(四)充分利用教育和宣传的优势,积极预防校园 暴力

[2]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形成校园暴力的学校因素

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和信息宣传等优势,通过张 贴、电视、广播、展览、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及 其他手段和途径实施宣传攻势,并教育学生如何利用 线索、奖赏制度、监视系统、匿名电话等举报方式,通 过激发学生举报,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应积极开设法制教育等课程,聘请法制教导 员、法官、家长、警察、心理专家等对学生进行经常 的演讲、授课,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白 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 的道理,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关 系到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 期,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总是存在诸多的心 理问题,如压抑、自卑孤僻、性格内向、厌学等,但他 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常,或者是即使 意识到了自己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也羞于向教师或 其他人员启齿,再加上许多学校既没有专门的心理咨 询室,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给青少年学生的心 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阻力。这样,导致心理 问题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学校应设 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 面的知识宣传, 通过心理辅导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宣传栏等形式,疏导 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 确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判和自我矫正;帮

助学生学会正常而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提高人际交 往能力;辅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不满情绪;纠 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从心理上消除暴力行 为的倾向;辅导学生受到校园暴力袭击后应采取正当 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暴易暴;建立学生心理 档案,通过心理测试发现暴力倾向、帮助教师对症下 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 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生 命教育不容忽视,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和珍惜每一个生 命个体,拒绝暴力,用善良的心去关心帮助其他生命 个体。这些工作不能单靠学校组织进行,父母作为和 孩子最亲近的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 康,所以必须注意个人修养。

[3]

总之,校园暴力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 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成为影响和谐校园建 设的重要因素。我们对校园暴力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 识,并加以足够的重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 地,应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校园暴力,以促进和谐校 园的建设,更好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雨亭.校园暴力若干问题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92-P94.[2] 傅涛.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甘 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6-P80.[3] 钱瑛.校园暴力的起因及化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37

(上接第 95 页)

(六)对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督导 监控。由于毕业生人数多,专业课教师人数少,对于 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不够,论文质 量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取督导组成 员分学科参与毕业生论文答辩活动,并检查了解本科 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指导、修改、审核、定稿、答辩的全过程,及时进行督促,按照学校的毕业生论 文答辩要求,认真、细致、规范的完成答辩工作。

总之,一个完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必须有一 个配套的、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没有科学的制约制 度和详细的任务分解以及积极的督促检查、质量监控,再好的人才培养计划也很难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 呼院字[2005]16 号.呼伦贝尔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教学督导工作的通知[Z].102

第二篇:浅析校园暴力的现状

浅析校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预防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一)、校园暴力案例开头

2015年六月份,在网络上疯传一段视频,视频中一群貌似初中生模样的女生对一名女生拳打脚踢,甚至轮番上前不断扇其巴掌。视频时长5分34秒,视频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名蓝色上衣女生跪在地上,数名女生对该女孩拳打脚踢,并将其踹倒在地,之后,多名女生轮番上前扇其巴掌。被打女孩无处可躲,哭泣求饶,多名打人者无动于衷并互相嬉笑。同样是在2015年的六月份,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又一段小学女生被打视频流出,这段视频时长共3分40秒。视频显示,女生扎着长长的马尾辫,白衣黑裙,被10多个学生围着,两名女生断断续续,前后共朝前脸部扇了25巴掌。„„诸如这样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行为比比皆是,当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大众视野时,校园暴力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认清当下校园暴力的现状;寻找校园暴力的成因;提出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构建和谐文明的的校园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校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

与国外差别较大,也尚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 为”。亦有论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 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 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颇大。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虽然表述有所不 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 结论——— 校园暴力的定义之争,实质上乃是校园暴力的构成 要件之争。因此,对校园暴力的概念进行分析,认识校园暴力 的构成要件,并对之作出明确的界定,从而可以有的放矢,更 加有效地寻找出整治对策。

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否仅指校园内,是否也包括“校园”的外延,即校园附近?从我国目前的学校 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笔者倾向于“校园”这一概念的 外延有必要作扩张解释,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 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一定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当看到,现在学生就学时的 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诸如小

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以学生为主体或者 对象的暴力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 校附近的主要以在校师生为服务对象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 为“校园”概念的外延。

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 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与在校师生之间所实施的暴 力行为。认为校园暴力仅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观点是相当片 面的。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当然也存在学生对老师实施 的暴力行为),这显然应该归入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 力完全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此外,很多学校 已经脱离了过去那种封闭管理的模式,校园和外界的接触导 致校园里面人员流动性加大,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校园暴力 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引发的校外人员对学校师生的暴力行为 也应当属于校园暴力。

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应当为针对“人”,而非物,认 为校园暴力可以是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的观点是极 不准确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暴力”这一概念有所误解。所 谓“暴力”,根据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对其 所作的权威定义,“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

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 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 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暴 力,其作用对象都只能是有生命的人,只有人才能成暴力行 为的实施对象,而物,由于缺乏生命性,在这里我们认为难以 成为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通过以上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批判,我们在此提出对校园 暴力的定义:校园暴力,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 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 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 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二)校园暴力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 的暴力攻击行为,其概念范围包括:行为人针对在 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 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 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针对在 校师生实施的暴力行为较为多见,而它又大致可分 为三种情形:一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暴 力;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暴力;三是师生间实施暴 力。鉴于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事件的 比例迅速攀升,本文以第二种情形即狭义的校园暴

力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 还应当包括 校园周边发生的与师生有关的暴力现象。例如, 朱作鑫指出: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 应当是

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 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

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7] 简平指出: “校园暴力, 顾

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 [8] 由于强调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或者其周边的暴力行为, 无论是“校园内暴力说”与 “校园内外暴力说”在对校园暴力作界定时, 大都也同时把被害人限定于学生或师生的范围之内。

有少数研究者虽然没有在下定义时明确这样的限定, 但在展开论述时实际采用了类似的观点。

“校园被害人说”则强调校园暴力是一种侵害学校学习环境和秩序的暴力行为。如严琪华的 定义: “校园暴力是指暴力实施者使用严重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手段相威胁, 破坏校园的学习环

境并且给校园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危险或构成严重威胁的多种犯罪案件的总称。” [9]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学校的类型, 诸多研究者均未作深入探究和说明。不过, 从对校园暴力 的现有研究来看, 大都以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另有少数学者明确强调在使用校园暴力这一概

念时, 校园主要是指中小学。例如王鹰将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 or teen violence)定义为“发生

在学校(这里主要指未成年人集中的中小学校)内或者相关区域、活动中, 以故意伤害他人为意

图, 针对学校、学校成员特别是学生的暴行、破坏, 尤其是侵害生命、健康、身体的行为。” [10](二)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 这种界定模式强调以师生这一特殊的主体作为界定校园暴力的中心, 它大体又可分为“被 害人说”、“加害人说”、“综合说”三种观点。“被害人说”强调校园暴力是以师生为加害对象的行为。但在加害对象上又存在“学生说”、“师生说”的分歧。“学生说”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以在校学生为加害对象的暴力行为, 例如雷衡

生指出: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校园内外发生的学生侵犯学生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11] 佟

丽华指出: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以及学校周边地区, 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

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12] “师生说”则强调校园暴力的被害人不仅仅指学生, 还

包括教师。其代表性观点如林秉智指出: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侵犯师生人身、财产等权利的暴力行 为。” [13] 孙凌寒、朱静指出: “广义来说,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 上的暴力行为, 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行为, 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 [14] “加害人说”强调校园暴力是由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如严静指出: “所谓校园花季暴力是指

未成年学生以校园为背景, 凭借个体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强暴手段或

以其他危险方式, 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行为。” [15] “综合说”则强调校园暴力是由师生所实施和以师生为加害对象的暴力行为, 此说的代表 性观点是徐久生所作的定义: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暴力行为, 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 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

之, 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 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16] 此外, 在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上, 还存在人身说与人身及财产说的分歧。前者观点认为校园 暴力的侵害对象仅限于师生的人身, 而不包括校园及师生的财物。如朱作鑫认为: “校园暴力的

作用对象应当为针对‘人’, 而非物, 认为校园暴力可以是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的观点是

极不准确的, 这一观点其实是对‘暴力’这一概念有所误解。” [17] 后一观点则认为, 校园暴力的侵

害对象还包括财物。前文所引多数学者的论述, 均采用此种观点。(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界定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也并不统一。在美国, 较有代表性的界定采用的是 40

二、概念界定的理论分歧

其实, 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多样和丰富的。不过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校园暴 力概念。综观国内学者对校园暴力所作的界定, 可以概括出两种代表性界定模式: 以“校园”为中

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实际上有很多研究者在对校园

暴力作界定时都综合考虑了“校园”和“师生”这两个关键词, 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

这种界定模式虽然也考虑侵害人、被害人等因素, 但强调界定校园暴力应以学校为中心, 具 体来说又可分为“校园内暴力说”、“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和“校园被害人说”。“校园内暴力说”强调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这种观点为许多教育界人士所赞同。例如, 李大鹏指出: “校园暴力行为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 [4] 管晓静指出: “校园

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 [5] 遇旻指出: “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

生出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 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 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

具体表现为在校的青少年学生中, 某些人无端地、长期地挑衅、欺负、虐待、殴打弱小者, 如: 抢夺

低年级同学的财物、文具, 向弱小的同学勒索钱财, 殴打、侮辱、责骂弱小同学, 收取‘保护费’ 等。” [6] 39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 并且对于“暴力”作较为宽泛的理解。例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

校园暴力定义为: “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毒

品、枪械犯罪的努力, 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 [18] 美国学者Henry指出: 校园暴力不仅指身体

暴力或性暴力, 还包括由于强行控制导致的情绪和心理痛苦, 种族、性别和阶层歧视导致的人际

关系伤害, 以及集权引起的冲突。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也倾向于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 大都强调校园暴力 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例如陈慈幸指出: “在校园内, 为达到特定不法行为的犯罪意

图, 以强迫威胁为手段, 压制被害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图, 而针对学生、老师、学校以及校外侵入者

之间所发生的暴行、破坏以及侵害生命、身体、财产的行为。” [19] 高金桂指出, 校园暴力系指发生 在学校内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 及校外侵入者与学校师生之间, 所引发的侵害生

命、身体法益之犯罪行为, 及以强暴、胁迫或其他手段(如使用药物), 排除或压抑被害人之抵抗

能力与抵抗意愿, 以遂行特定不法意图之犯罪行为。许龙君认为, 从校园安全的角度来看, 校园

暴力是指校园内的教员工生及侵入校园之人士, 以语言、肢体动作侵犯他人, 使对方心理及生理

上受到伤害之行为。而香港地区则似乎倾向于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 倾向于认为校园暴力

是一种由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例如, 2004年2月,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所做的校园暴力调查就

主要针对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不过, 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学者和有关部门都大体认同“暴

力”应作较为广义的界定, 不应仅限于针对身体的暴力。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绩,“修德、益智、健体、立美”正成为校园文化的 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 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校园暴力可分为广 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 内的,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 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 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 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这里所说的校 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 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 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它的 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 惕。事实证明,如今的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 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在演变 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从而制造出了敲诈、勒 索、抢劫、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

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

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 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因此,给青少 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 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 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 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 相当危险的。

(二)、校园暴力案例列举

(三)、校园暴力数据分析

(四)、校园暴力现状的特点

1、形式多样化

2、主体多样化

3、主体年龄低龄化

4、后果严重化

三、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网络媒体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四、校园暴力的预防

第三篇: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12建3 杨紫兰

案例一:2006年10月12日晚,福清市职业技术学校发生学生打群架事件,打斗中一名2006级新生陈航被人用刀捅死,另有两人受伤。据透露,12日中午双方不知什么原因起争执,死者陈航骂了犯罪嫌疑人一句“傻瓜”,犯罪嫌疑人耿耿于怀。当晚洗完澡后,两个宿舍打起了群架,打斗中,陈航被犯罪嫌疑人用水果刀刺中胸部最终不治身亡。

案例二:2012年4月25日下午,福清宏路环岛附近,福建侨兴轻工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王某被捅伤,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而凶手则是同校同学。经查,翁某在事发前两天与同校学生王某、倪某等人因吵架结怨。当天14时许,翁某与王某、倪某等人在路上相遇后,发生打架斗殴。翁某持刀将王某、倪某捅伤。王某因胸部等处被捅伤抢救无效死亡。

当这样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时,校园暴力,这几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字眼,不得不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操心、家长担心、社会痛心,同时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破坏了校园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对其成因和预防措施给予了积极的探究。

一、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敲诈、抢劫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众欺寡,用暴力手段争当“老大”;三是很多学生对校园暴力敢于反映却不敢反抗;四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五是校园暴力频发区域是校门口、操场、厕所;六是校园暴力涉案人员多为特殊家庭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

(一)个人方面:

1、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暴力向他人索钱,满足个人需求。

2、仗着认识一些帮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辱人。

3、被不同帮派吸收,凑钱孝敬老大,或为组织筹钱,进行恐吓勒索。

4、电视,电影暴力动作,幻想自己当老大而耍狠,或以暴力解决人际间的磨擦。

5、感觉家庭前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社会功利有无情,因而反抗家庭、社会、学校,胡作非为,铤而走险。

6、学校过渡的容忍和姑息、加上社会的过渡保护,使多数的青少年形成温室的花朵,只知收获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权利,却不愿去尽义务和责任;过分自我中心而无法尊重他人;号争辩或强词夺理,面对困难不愿解决,只知反抗逃避,使得与父母、师长或非我族类的朋友冲突不断。

7、此时的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来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绪不稳定、挫折或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暴力,以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8、自信不足,耳边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互动来往,整日沉默寡言,与外界隔绝,缺少同样的良性刺激,是值得令人正视的问题。,9、缺乏适当的沟通技巧,说话长常经修饰脱口而出,甚至习惯以骂人的方式互动,令人感到难堪而引发冲突。

10、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转移,学业的挫败、师长中的危险分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以打架等暴力行为来压过别人的气势,已获得赢的优越感,证明自己不使用

11、以暴制暴,有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觉得难以忍受及不平衡,所以选择暴力解决,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责任,所以常喜欢替人抱不平,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和家庭因素与暴力行为问题有关的包括: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亲子互动关系等。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2、管教方式不当:如过于严格易导致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3、亲子关系疏离: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破碎、单亲家庭: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內外的调查均发现:暴力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的为高。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对子女态度形成影响比父母给子女的遗传因子影响更大。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是每一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5、贫困、失和家庭:国內外调查均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住居环境不良,住居环境不良会对成长其间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示范或诱发犯罪等负面影响。

6、言语暴力: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学习的失败,常与未来破坏行为的出现与成人后的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別差异、不适当、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的标签学生、不一致的行为管理、不实用的课程、不当的体罚、及缺乏有效的增强等,都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于成就:对于学业低成就的学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爱、师不理的一群,来自家庭、学校、同伴间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弃、或认同于不良的文化,而将成就感建立在拳头上。

3、同伴团体的压力: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打群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別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

4、学校辅导制度不够落实:老师无法有计划的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习惯、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

5、老师辅导能力及知识不够:老师本身欠缺辅导的技能,无法有效的辅导学生,而有的老师热衷于收入高的副业,却放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意的开怀学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师权威的低落: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准大幅提升,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准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加上电视及报纸等媒体的泛滥,并提供比老师所教的还更新奇刺激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而无法产生有效引导学生的力量。

7、师为尊,生为卑:师生双方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谁有权力谁贏,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暴力相向、便不法容忍,而导致双输的场面,因此,现代的老师应拋开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及接纳的态度。

(四)、环境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并可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

2、不理法律: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暴力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3、重智重利的价值观:对于其他的德育、美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训练,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时,师长常以责备、写悔过书的方式解決,有时青少年只为避免处罚而做妥协,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成长学习,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错误。

4、黑道势力的猖獗: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五)、被害学生的特质:

1、被嫉妒型:因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态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说话及行为夸大,易与同学产生纠纷冲突。

3、自卑型: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学欺侮。

4、孤独型: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成为受害者。

5、福贵型:常上福利社、常带贵重物品、常拿钱给同学,常请吃东西。

6、好欺侮型:凡事忍气吞声、不追究。

(六)、加害学生的特质:

1.怀恨报复型:与他人有冲突或受到欺侮、或觉得老师处罚不公不当,因此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

2.游戏作弄型: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与众不同,而产生欺侮同学或破坏公物的行为。

3.投机取利型: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若有不从者则暴力相向,使被害人心里产生恐惊。

4.防卫过渡型: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上述复杂的原因一旦作用到具体现实中,便发生了一幕幕令人扼腕的悲剧。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预防和减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认真对待校园暴力。为此,我们不能只埋怨家庭教育的偏差、只批评学校管理的纰漏、只希望学校周边少些网吧等,我们应该用更为系统的新措施、更为广阔的新视野,将宏观与微观、法制与道德、社会与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工作等全面结合起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主力预防校园暴力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虽然目前在有的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而且已开设该课的多数学校也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摆设。心理健康课的开设,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暴力现象的出现。全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2.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就目前来看,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且行为手段日益残忍,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用法去约束自己,加强法制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有关预防校园暴力及校园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其次,学校应增开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释法,达到教育、告诫、指导与约束学生,减少与避免暴力事件。再则,要将法制教育和文化学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去。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对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他们不仅用头脑记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3.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学校要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把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到重中之中的位置,一刻也不能放松。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注意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的激化或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实行“一岗双责”,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事件,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作为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抵御校园暴力的意识

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集体是个人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参加集体活动多的孩子,就能够养成一种关注他人的良好品行,就能够学会包容,忍受委屈,就可以增强抗挫折能力。各学校、各班级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养成谦恭有礼、关爱他人、敬重生命的品质。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 教育家长、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学生本身就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促进和有力的补充,学校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例如“青少年上网无节制”导致出现的逃课、骗钱、偷窃等现象,特别是寄宿学校出现的夜间爬墙外出上网、在外拉帮结派进行偷窃、诈取钱财等现象,如果学校能提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采用有效手段加以预防,相信会避免许多暴力现象。

(二)远离家庭暴力,铸就校园暴力预防第一线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并且设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的虐待、遗弃等条款,严格禁止亲权的滥用。一方面,夫妻双方应避免因家庭琐事引发家庭暴力,避免子女受到影响或伤害,从家庭的源头上阻断暴力的生成;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避免发生“棒子头上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现象。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三)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校园暴力

社会是大家庭、是大学校,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如果不好的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好也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现在老师都感叹5-2=0,什么意思?就是学校五天的教育,周末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就将它全部抵消了。要把杜绝校园暴力的工作是一项重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家庭、学校、教师是其中重要的角色,社区、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也应承担起其中的重任,给校园营造一个祥和、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特别的暴力事件)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校园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2.社会各方面要对学校周边环境尤其要加强管理,学校及所在地的社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协作,密切观察,互通信息,发现有校园暴力的苗头及时加以制止,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时不慎而失足的学生,各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要与学校、社区密切配合,从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对失足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为其改过自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其真正认识错误、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从根本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而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

3.净化各种传媒,减少污染源。有这么一种说法:台湾的前领导人蒋经国先生曾经问过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如何扭转世风日下的局面?方先生想了很长时间,然后很严肃地说:把所有的报纸、电视关闭。蒋先生听了摇摇头说:我做不到。方先生说:那我也没办法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说他,但影视、报纸对社会的影响之大我们可想而知。电影、电视、报纸、网络宣扬、渲染暴力对学生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必须监督网吧、歌厅、成人用品商店等禁止未成年人涉足的营业场所远离校园,坚决打击网吧、歌厅的非法营运;要限制或禁止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如暴力影片、暴力玩具、网络暴力游戏、口袋书等),以最大限度地净化文化市场,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校园暴力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当然,校园暴力现象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漠视它回避它,总是在惨剧酿成以后才去消极地善后处理简单总结,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关注与努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以预防为主,争取把校园暴力扼杀在萌芽之中,使之没有发展蔓延的空间。

第四篇: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姓名:陈熠君 学号:3100103019

专业:临床医学

【摘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2012年3.15晚会的第一炮就打向了我们熟悉的快餐企业:麦当劳,并且曝光了家乐福过期鲜肉返包现象,这又一次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关注的焦点,但至今都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改善。很明显,单靠对厂商并且道德上的束缚已经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加大食品监督力度,完善问责制,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新通道。【关键字】食品安全

监管

问责

体系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议程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人提心吊胆。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单单2011年就有多起重大事件。先是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添加瘦肉精喂出来的猪不仅颜色光亮,而且可以增加猪的瘦肉率,现在人们都关注身材,不吃油腻的肉,而添加瘦肉精的猪肉正好符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使得民众一度对猪肉敬而远之。另外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让4个家庭10口人中毒住进医院。中毒原因系在流动菜贩购买残余农药超标的韭菜。更有安徽神奇“牛肉膏”添加剂让腌过的猪肉迅速变身牛肉,以及染色馒头和蒙牛学生奶中毒事件。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大学生普遍受到污染的地沟油问题。在这些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何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其根源到底何在呢?我们的餐桌上,为什么这么危机四伏?

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原因。国家对双汇事件的处理其实一部分复制了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查出了基层养殖户饲料里掺瘦肉精,基层检疫人员受贿之后,先是企业站出来道歉,然后政府表示要做一个庄严的承诺,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如今各大超市中仍然可见各种各样的双汇肉类食品。三鹿奶粉事件让其企业破产了,资产重组了,该赔偿赔偿,三鹿企业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这次,双汇火腿肠里含瘦肉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这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应该要负法律责任,可是,双汇负什么责任了?事后,更有甚者,相关部门站出来声称这只是个别现象,称各地抽检猪肉里仅含瘦肉精0.04%。为什么双汇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事件之后仍然屹立不倒,其中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很明显,双汇如果倒闭了,漯河地方利税大户没有了,河南也会受到影响,相关部门必然会受到波及。可见,政府没有重罚双汇,双汇没有负法律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上劣弊驱逐良弊。一些地方政府无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认为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在这种思维笼罩下,食品安全怎么得到解决?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迟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罚力度不够。以《食品卫生法》为例,对违反该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当予以重罚。然而根据该法,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落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且不说罚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为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创造了迂回的空间,极有可能连区区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也不了了之。处罚力度不够易给其他企业建立一个负面典型,使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猖獗。

其次,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给不法厂商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为一些部门全力寻租制造了借口。

再者,我国的问责机制不对,也不彻底。在双汇瘦肉精问题上,1.该问责的人不问责。非典时期,前卫生部长张文康下课了;三鹿奶粉事件,前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下课了;而双汇主管是农业部门,但农委却无人问责。

2、该牵头的不牵头。瘦肉精事件曝光之后,没有卫生部站出来负责调解综合。

3、该授权不授权。食品安全委员会仅仅讨论问题,制定政策,没有具体的处罚权力,形同虚设。

最后,中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而且很多重要的标准至今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泱泱大国,竟然容不下一张平静的餐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引起群众的恐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的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忽视了最基本的问题。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对食品安全问题大抓特抓。从上述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的几点分析中,我也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更有深度的思考,并且从中总结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 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1.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这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了尴尬境地。其次,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将国内食品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又可节省大量财力。2.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度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 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三. 问责制的完善。我国问责制还不够完善,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易造成多头监督、无人问责的尴尬局面。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1968年日本颁布了一部法律,叫《消费者基本法》,任何一个公民吃了有害食品,不告企业,先告政府。因为公民缺乏一些鉴别能力,而政府一旦监督不力就容易让不法厂商钻空子,因此首先应该追究政府的责任,然后政府连带责任给企业。在日本,这部法律颁布以后,地方政府下很大力气惩治食品安全问题。这等于把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转化成了政府的问责,政府必须兢兢业业地处理好食品安全。这样,一来可以防止政府监督不利、玩忽职守,二来防止事出后政府把责任推给企业。政府作为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就必须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处理好这个事情。

四. 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

五. 有效地借助于媒体和维权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从侧面积极地帮助政府搞好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和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单靠道德的力量是无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如此之下,食品安全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今,各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措施,餐桌保卫战已经打响,至于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第五篇: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正因为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而不是显性的身体伤害,所以很多时候都被忽视。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的趋势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对策 中学生

一、前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现状

(一)核心概念

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有的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

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

根据司法部1998年的统计,在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从1992年至1996年,12岁、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164起减少到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下降类似于同期严重暴力犯罪的情况。[1]

2、日本校园暴力现状

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年,看到被欺侮者处于悲惨的境地,加害者不觉得其可怜,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旁观者也不觉得应该干涉,反映了青少年内心道德情感的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冷漠化。[2]

3、国内校园暴力现状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城乡中学校园内,以斗殴打架、欺侮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有蔓延发展的趋势[3],通过6000多份问卷调查发现,有41..2%的学生遭受过威胁和打骂,31..4%的学生被勒索钱财,33..3%以上的学生被偷盗过[4];另外,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三、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习惯。

许多学校缺失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些中学生因为校园暴力被学校开除甚至被判刑入狱,还不知道自己是违法违纪行为。从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偶发小摩擦积累成大冲突;高年级的同学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寻衅滋事,索要钱财;因为早恋引发纠纷;为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争夺校园“老大”,聚众斗殴;与外校学生发生冲突,引发不同高中学校同学之间的相互群殴;因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学校处罚违纪学生不当而引发的过激行为。

2、对情绪自我管制能力的欠缺。

在青春期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从儿提时期的伙伴关系过度到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孩子们会建立一些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不完全是社会规则,还有这个年龄阶段非常独有的特征,那就是模仿。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少年处于情绪易冲动的年龄阶段,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特别自尊,自己又不能够正确估计行为的后果,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生理力量虽然在成长,但心里依旧幼稚,现在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好了,身体发展比较快,会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但是没有地方去使用,有些中学生比较叛逆,厌烦校园的紧张学习生活,又没有更多的课余活动,那么很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能量,如暴力游戏,久而久之甚至就会转化为真实版的校园暴力事件。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1、“成绩唯一论”“唯分数论”主导学校的教学目标。

中国历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现在集中地体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由于人的性情、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各不相同,仅仅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个性,应试教育使得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歧视,但是他们不甘于寂寞,不臣服与人,面对家长、老师、成绩优异同学的压力,在情感的冲动之下,积蓄的不满情绪易通过校园暴力来发泄。

2、学校管理的缺失。

某些学校存在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某些中学采用的是寄宿式,封闭式管理模式,由于平时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纠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很可能就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同时,有些施暴的学生很有社会背景,学校出于某些部门领导的说情,外界的压力,同时又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声誉,出了事则能捂则捂,息事宁人,没有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使它们娇生惯养,缺乏对他们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许多中学生是非不分,自私、冷酷。难以经受挫折和打击,心理素质差,遇事好冲动,走极端;有些家长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自身素质差,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吃亏,向其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一些学生的家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从小稍微不服父母的要求,就会遭到一顿毒打,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其缺少父爱或母爱,性格变得孤僻、扭曲,人格分裂;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要么把其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要么独自一个放在家里,无暇顾及。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从小容易经常进入游戏室、网吧、歌厅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慢慢长大以后容易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追求刺激,张扬个性;也有一些学生的爷爷奶奶比较护短,认为孩子还小,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是没事的,以后会改好的,在其犯小错的时候,会出面干涉其父母对教育、管理,使其识认为自己有“靠山”而变得有恃无恐,当其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时候,其爷爷奶奶才知道后悔,但悔之已晚。

(四)从社会角度来看

据相关权威的教育专家说,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一推手,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到处都有暴力、色情的场面。网络和游戏迎合了广大中小学生渴望交流和猎奇的心理,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严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对缺乏辩认和识别能力的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如当年风靡一时的《流星花园》、《野蛮女友》等美化校园暴力事件的影视剧,大受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亲睐,广大中小学生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清醒认识和评判,加上模仿欲极强,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了校园暴力解决问题的快感,以后就更容易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学生既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同时又是防制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每位中学生应当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树立正气,养成自尊自爱,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的良好品格。同时,要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尊敬和模仿的对象,避免家庭暴力。

首先,坚决杜绝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将打架作为解决冲突或争吵的方法。不能虐待孩子,要信任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家庭教育的误导与校园暴力案件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校园暴力至关重要。其次,校园暴力的干预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和积极的配合。研究表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并积极开展活动,父母的参与水平能够促进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家长的广泛参与及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对校园暴力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建立和建全规章制度如建立护校队、夜间巡逻制度;门卫制度等减少或杜绝校外闲杂人员出入,防止暴力事件发生。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学校应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如网吧、麻将馆、录像厅、歌舞厅、夜市、娱乐场所等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取缔、清理和整顿和严格管理,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产生过激行为。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

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现象。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最后,提倡人性化管理,在学生管理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6、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密切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青春不是校园暴力的借口,更不是校园暴力的根源。所有的学校应当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增开心理健康课程,全方位的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经常性的开展集体娱乐活动,帮助同学之间建立友谊,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导学生,释放心中烦闷的情绪,愉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四)社会方面

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高中生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应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强化法制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聘请司法部门、高校法学院、社会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人员担任本校的法律顾问和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要借“模拟法庭进高中”“以案说法”“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使广大中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不因法律的无知而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深渊。首先,各级人民政府在加大打击黑恶势力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切断学生与黑恶势力的联系。其次新闻出版和文化部门应当调整审查标准,优化文化市场,坚决杜绝色情、暴力内容的图书、报刊、影视在社会蔓延。再次,要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依法打击黑网吧,治理网络环境。在高中校园附近坚决禁止开设网吧,游戏厅、歌舞厅、桑拿足疗等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志亮.美国的校园暴力及其应对.[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

[2]李万豫,舒丹丹.浅析日本校园暴力成因.[J].黑河学报.2011年6月.第6期

[3]王超,马迎华.校园暴力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79.[4]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2004,10:19.

下载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_起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_起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 要:腐败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

    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 权力异化被视为腐败的根本特征,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一种动态的完善过......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及其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工作日益显现它在经济中的重要性,社会公众对会计监督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经过我国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会......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精选5篇]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作者: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

    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对策 上师大HR优立取研究所张培德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往今来,多少王朝因为失去了人心而衰败走向覆灭。出自赵翼的《论诗五绝》“江......

    浅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基础教育学作业 浅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在对国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属三足鼎立。作为教育源头的家庭教......

    校园暴力[大全]

    引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

    校园暴力

    亲爱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本期校园新动态节目,我是主持人XX。在当今校园中,室友这个词代表的不仅仅是在一个房间里生活,更多的是代表友谊,兄弟姐妹和互相帮助。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