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7例胃肠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精)
97例胃肠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一)
【摘要】 目的 观察胃肠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97例胃肠癌患者实施PICC置管术的临床资料,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发生静脉炎7例,导管移位2例,导管脱出5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3例,局部过敏反应18例。结论 PICC置管术后严格按照PICC维护指南进行维护,临床护理中严密观察,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置管时间,保证静脉治疗的顺利完成。【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
胃肠癌患者因为手术创伤大、术后禁食时间长、静脉高营养及术后化疗,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和负担。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德国贝郎公司生产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单腔257、18G)为97例胃肠癌患者实施PICC,其中男70例,女27例,年龄27~76岁。经头静脉置入6例,经贵要静脉置入73例,经肘正中静脉置入18例。置管长度为40 cm,置管天数5~37天。
1.2 并发症的观察
置管后在置管登记本上详细记录置管患者的姓名、床号、病案号,及性别、年龄,置管日期、时间,置管肢体,静脉名称,置入长度,穿刺次数以及置管人员,置管天数,拔管时间,拔管原因。置管后为置管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嘱患者注意不要剧烈活动穿刺侧肢体,输液时抬高穿刺侧肢体,做握拳松拳动作以利静脉回流,夜间睡眠时可将穿刺侧肢体放于头旁。每日输液时观察PICC置管是否通畅,有无回血堵塞,询问患者输液时有无不适,如是否疼痛,察看肢体是否肿胀。每周一、四进行换药时观察穿刺点是否发红,有无脓性分泌物。观察穿刺部位周围血管有无变红,是否可触及索状物。观察穿刺侧肢体有无肿胀、皮肤青紫、皮温降低等静脉回流受阻情况。如果出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并详细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结果
经过统计,97例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为:静脉炎7例,穿次点感染0例,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0例,导管移位2例,导管脱出5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3例,局部过敏反应18例。
护理
3.1 静脉炎的处理
PICC置管后早期由于导管的刺激,可能出现机械性静脉炎,静脉化疗时由于化疗药物的高渗透压和pH值的高低也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依照美国静脉输液委员会制订的静脉炎的分级标准:1级,穿刺部位周围血管变红,无水肿,无可触索状物,可能出现疼痛,无外渗。2级,沿血管出现发红,有水肿,无可触状物,疼痛,无外渗。3级,沿血管变红,水肿,可触索状物,疼痛,无外渗。根据以上分级判断静脉炎,如为1、2级,这时应采取保守疗法,局部热敷或干/湿敷;稀释药物浓度,减慢输液速度;鼓励患者睡前做握拳松拳动作,休息时上抬手臂,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3.2 导管移位
导管移位的原因为:肢体过度活动,胸腔压力的改变,不正确的导管固定,更换敷料的方法不妥等导致导管移位。临床表现为静脉输液时流速减慢,无法抽到回血,输液时某个部位疼痛。本组2例患者均为头静脉置入导管移位到颈外静脉,症状不明显而未作特殊处理。
3.3 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的原因为:患者肢体过度活动,更换衣服时意外带出,敷贴松动导管脱出,更换敷贴时拖出导管。处理方法:检查外置导管长度,能否回抽回血,输液是否顺畅来决定是否拔管。本组中有2例患者为全胃切除术后因疼痛辗转反侧导致导管脱出,2例为脱衣服时不小心带出,1例为下床排尿时扯出。5例患者导管脱出程度不同,脱出长度最长为25 cm,导管置入长度最短为15 cm,但经妥善固定未再继续脱出而顺利完成静疗。
3.4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大部分是因为带管离院,长期不输液血液凝固而致,也有因输液毕肝素液封管方法错误而导致。本组2例均为血液凝固而致导管堵塞,处理方法为:应用三通管将肝素钠或肝素稀释液10 ml(50 u/ml)进入导管进行溶解并反复回抽,若不能清除堵塞,应更换溶栓剂反复抗凝,直到堵塞清除,再用肝素钠液20 ml采用脉冲方式正压封管。带管离院患者根据情况酌情加大肝素钠的浓度,可到625 u/ml来抗凝。
3.5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
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不急于拔管,先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3)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4)预防肺栓塞的形成。本组病例患者均采用肝素钠2 500~5 000 u皮下注射q12h,静脉输入血栓通0.45 g qd,复方丹参40 ml qd,7~10日后彩超显示血栓已溶解后拔除PICC置管。
3.6 局部过敏反应
PICC置管后有些患者皮肤会对敷贴黏胶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敷贴黏贴处红疹、瘙痒。处理方法为:为患者更换透明敷贴或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局部使用抗过敏软膏涂搽。
讨论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1〕,由于具有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感染发生率低,穿刺率高而应用越来越多,但临床中我们发现,PICC与CVC(中心静脉置管)相比较,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的几率要大一些,机械性、化学性静脉炎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6%~9.7%〔2〕,本组病例静脉炎的发生率是7.2%。本组7例中有3例为1级静脉炎经过如此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为2级静脉炎行保守治疗无效后改用喜辽妥局部涂搽后症状缓解,顺利完成静疗,2例2级静脉炎处理无效提前拔管。据文献报道,应用金黄散蜂蜜调和外敷治疗PICC置管所致的静脉炎效果好于50%硫酸镁湿敷。张爱琴等〔3〕研究结果证明,PICC置管后使用电热垫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患者血凝异常有关,我们在操作中发现血液凝结快的患者,通常会提醒医生在置管后静脉应用血栓通而预防血栓形成。而由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置管,定期进行置管处换药和静脉输液管理,穿刺点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发生率为零。对于无菌敷贴引起皮肤的局部过敏反应,发生例数较多但症状轻微,一般经更换纱布或透明敷帖后症状缓解。此外,为置管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置管的保护,可以减少导管脱出等并发症。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PICC穿刺步骤进行置管,置管后严格进行导管维护,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置管时间以保证静疗的顺利完成。【参考文献】 宋葵,戴雪松.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42-744.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张爱琴,曹凤,刘勤彩.PICC置管后使用电热垫热疗预防静脉炎的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59-60.
第二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20-02
中心静脉置管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的导管,适用于大量快速补液、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液净化治疗、化疗药物输注和静脉高营养疗法等。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能保证快速有效的输液途经,保护外周血管,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因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是一类与操作时误伤其邻近的重要器官、组织有关,其发生率与操作者的经验成反比例,无论选用哪一种途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都需要很好的了解该区域的局部解剖特点,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护理及操作过程中必须熟悉、了解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现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性并发症
1.1 肺与胸膜损伤 气胸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常见并发症之一,插管后可常规进行X线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气胸存在。如患者于插管后即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应警惕张力性气胸的可能。一旦明确,应立即协助医生行胸腔穿刺减压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1.2 空气栓塞 在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在移去导针上注射器时,极易导致空气的进入。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屏气,使胸腔内压力保持正常,使穿刺针顺利进入血管。
1.3 导管位置异常 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指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置管后应常规行X线检查,发现导管异位后,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如不能得到纠正,则应将导管拔除,再在对侧重新穿刺[1]。导管败血症
常表现为接受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出现败血症的征象而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感染源,导管尖端的培养及血培养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文献报道,导管败血症的发生率为10%~30%。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首先考虑导管败血症的可能,立即停止输入高渗性的液体,遵医嘱更换等渗葡萄糖溶液[2]。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3.1 穿刺点渗血 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差、穿刺部位剧烈活动、剧烈咳嗽有关。应给予无菌纱布压迫,绷带加压包扎,适当限制置管侧上肢活动,并用冰袋冷敷,经以上处理后,渗血均可在2 d内停止。咳嗽时以手指加压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升高而引起渗血[3]。
3.2 空气栓塞 除了中心静脉置管时可发生空气栓塞,在输液过程中液体滴空、输液接头脱落未及时发现也可造成空气栓塞。因此,一定要经常巡视输液管路的连接是否牢固,并避免液体滴空。如有条件,最好使用可来福正压接头及可自止输液器。此外,在治疗毕,需要拔管时,在拔除导管的同时,应按压穿刺点至少20分钟,然后严密包扎24小时,防止空气经皮肤静脉隧道进入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
4.1 预防感染的护理(1)病室通风最少2次/日,30min/次;(2)配药及接通输液器时严格无菌操作;(3)穿刺及缝合部位使用高潮气通透率、低致敏性、透明的静脉导管固定敷贴;(4)可来福接头用无菌纱布严密包裹固定;(5)注意穿刺及缝合部位不被污染,患者离开病室要用衣物遮挡穿刺部位,特别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更应特别注意;(6)穿刺成功后每24小时更换敷贴1次,出现潮湿、污染或局部红肿、渗出等异常及时更换,每次更换时均使用碘伏消毒,晾干。注意清除穿刺点、固定缝合处、缝合夹下及皮肤上的异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7)因为大多数感染是皮肤微生物迁移而致;患者皮肤和医务人员的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为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我们特别注意对操作者的手和患者的皮肤进行广泛而严格的消毒[4]。
4.2 导管脱出的护理 主要由于固定不妥、外力牵拉及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因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弧形或S形固定。使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更换敷料时注意自下而上揭开敷料,并观察导管的刻度,以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置管后加强指导,告知患者置管侧上肢避免提重物等,防止导管下滑。
4.3 预防堵管的护理 虽然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非常便捷[5],我们还是尽量避免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以免有微小的血凝块沉积或粘附于导管腔内。长时间输注脂肪乳、血浆等黏稠度较高的液体,或长时间缓慢输注维持液滴速小于30滴/min时,应每2~4 h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或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处脱开造成导管内回血凝固,导致堵管。输液毕用0.04%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小结
通过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提高了我们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认识,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精心的护理,能有效的延长置管的时间,过硬的穿刺技术,统一的护理常规,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减少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管向东.外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0):636-640.[3]沈建英,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85.[4]姜慧,朱惠芳,武军.52例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初步调查.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33-34.[5]饶庆华,刘林凡,姚丽等.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取血标本的可行性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36-37.
第三篇: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并发症与护理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并发症与护理
一、留置导管的护理 1.妥善固定和密切观察
⑴置管后应给予妥善固定,必要时用线将导管缝于皮肤上,穿刺处给予加压包扎24小时,定时巡视,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导管有无回血、滑脱,敷贴是否脱落等等,如出现相关问题应及时给预处理。如无特殊,常规第一个24小时更换敷料,以后每日更换敷料1次;揭去敷料时应顺着导管的方向往上撕,以免将导管拔出。
⑵嘱患者穿脱衣服时动作尽量轻柔,行PICC者要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的,要避免头部过度扭转,以免将留管导管拔出;每次洗澡或洗头时应避免弄湿敷贴,如不慎弄湿要报告护士及时给予更换。2.正确封管
每次用药后一般要用2%肝素钠稀释液5 ml正压封管,长期输脂肪乳类的要冲管,不输液时每天也都要封管,并夹管,以防堵塞。3.滴速的观察
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重力滴速可达80滴/min以上,如果发现重力滴速很慢应仔细检查导管固定是否恰当,有无打折或移动。如经导管不能顺利抽得回血,可能系导管自静脉内脱出,或导管有血凝块,此时应考虑在对侧重新置管。4.液体泄漏的观察 当导管老化,折断或自静脉内脱出时,都可造成液体自导管的破损处或进皮点外漏。如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更换导管。因导管一旦破裂,整个输液系统的严密性就遭到破坏,如不及时将导管拔除,容易造成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导管败血症。5.敷料及输液管的更换
病室要保持清洁,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2次,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穿刺部位的敷料应每天更换1~2次,更换敷料时要严格遵循超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有条件者应使用输液器终端滤器,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减少导管败血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肝素帽定时更换,最多不超过3天,预防感染发生。
二、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空气栓塞
这是最为严重也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输液时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以免药液滴尽后空气进入血管,引起空气栓塞。同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有关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合作。⒉ 感染
由于抗癌药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化疗药抑制骨髓,更容易发生感染。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处会出现红、肿、痛等局部感染,甚至出现全身感染。⒊出血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敷贴有无出血、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由于长期留置导管,肝素封管次数较多,加上有些病人的肝脏功能差,凝血功能低下,可能引起穿刺处出血或渗血,应定期检查出、凝血时间和血液黏稠度,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有无出血,避免摔伤。消毒穿刺处时切不可强行将结痂脱掉,以免引起出血。⒋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或封管液选择、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或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肿瘤患者的血液大多呈高凝状态。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化疗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输入不畅时应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注射过程中反复回抽,输液结束时,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10ml冲管并封管(保持导管内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2】。因为化疗药物多粘稠,有些为油性,可致沉积。脂肪乳,氨基酸等物质偏酸性,5%的碳酸氢钠溶液为碱性溶液,二者起中和作用。脂肪乳的主要成分大豆油,卵磷脂等脂类物质可溶解于碱性溶液中。⒌静脉炎
静脉炎多为机械性静脉炎,其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给予拔管后,局部用微波照射治疗5~7天后症状消失。⒍导管脱落
较为常见。因置管时间长,而化疗患者均能下床走动,加上患者出汗后所用的敷料和胶布粘得不稳,容易引起导管脱落。在常规消毒下重新穿刺置管并继续化疗。化疗结束或不需要留置导管后,给予拔管,拔管前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后拔出导管,用无菌敷贴覆盖导管入口处并压迫5~10 min左右,并交代病人穿刺处近两日暂时避免碰水,以免引起感染。次日可摘下敷贴,拔管后穿刺口愈合好。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4-31.2.郭清兰.碳酸氢钠溶液纠正深静脉营养输液不畅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36.
第四篇:外周不同静脉穿刺与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PICC)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外周不同静脉穿刺与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PICC)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01-01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为化疗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留置时间28~246天,平均135 天。本组病例中均为右上肢置管,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7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置管的难易程度、患者的舒适度、留置导管的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等情况。
2结果
2.1 患者留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置管难度略低于头静脉组,置观后经临床观察各个患者均有轻度不适感觉,经护理指导及处理后不适感均消失,除一例发生感染外无特殊临床表现。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基础护理:
输液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日常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1.2 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护理: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2小时内,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女性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病人。因为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管壁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幅度。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湿热敷、远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一般2~3 天症状消失。如症状仍未见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消失后另选静脉穿刺。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很少。当导管和静脉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就可诊断为感染性静脉炎[2]。发生感染性静脉炎后可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拔管。患有血栓性静脉炎时,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手、前臂、肩膀、锁骨上部、颈部等穿刺部位渗出、肩痛、耳痛等表现。建议血小板计数大于300xl09/L的病人避免行PICC,以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观察患者中2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为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无效,给予拔除静脉导管。
感染的护理:病人穿刺部位皮肤菌群污染导管装置: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导管装置;病人皮肤菌群迁移;来自病人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中以前两种途径最常见。在置管过程中最大化地使用无菌防护措施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每月做1次导管人口处皮肤创口棉拭子细菌、霉菌培养;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为避免敷料潮湿,出汗多的病人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2天更换一次注射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原性感染的发生率。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血制品及高渗性药物使用专用管道。对局部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庆大霉素80 000 U加生理盐水20 毫升湿敷。体温是PICC导管置管护理过程中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体征。当病人突然出现高热,临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应考虑导管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0.5~1.0 厘米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导管堵塞的护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液体经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分以上,滴速少于50滴/分,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 U肝素。当肝素盐水注入3 毫升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原因。再立即注入5~10毫升(125 U/m1)肝素钠稀释,夹管20 分钟进行溶栓。亦可用10 毫升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试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堵塞应在6小时内处理,复通机会较大。小结
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导管是PICC的最大优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三条静脉中,各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静脉炎发生率各组均发生一例,差异无显著性。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
[2] 吴红娟,陈雪峰.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第五篇:10 伍南芳 2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移位的护理
2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护理
外一科
伍南芳
杨玲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定位上腔静脉,目的是确保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临床穿刺或患者带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导管异位或移位现象。导管头端异位是指PICC穿刺成功后,胸部X线检查导管头端在上腔静脉以外的位置,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4.2%,如果不能纠正,则常常无法完成治疗而必须拔除导管,有时需要重新置管,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但在实际临床中,我们会权衡患者各种的情况不考虑拔管,给予相应的护理,继续做完治疗,下面是2例在出现导管异,移位的情况下经我们护理除了1例欠通畅经溶栓后通畅均顺利完成了治疗。病例介绍
1.1 患者 男 82岁 肺心病,因长期住院治疗需要留置一中心静脉导管,于2012年10月经右侧肘正中静脉行PICC插管术。置管一次成功,送管 约10cm时协助患者向右侧转头并低头,置管46厘米后撤出导丝,抽回血通畅,给予连接正压接头,冲管、封管,敷贴妥善固定,给予加压包扎。置管完毕后平车护送患者到门诊放射科行胸部正位片,结果显示:导管头端位于颈内静脉,遂协助患者仰卧,右上肢外展与身体呈90。,助手用手指压住颈内静脉,揭开贴膜,在穿刺点周围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建立无菌区,戴无菌手套,在数字化摄影机显示协助下将导管尖端缓缓往外退至腋静脉处,并将退出导管进行常规消毒,后用20ml注射器,20m1NS加压推注送管,因已撤去了支撑导丝,出现了送管困难的现象,患者因年龄及疾病的原因不能耐受,考虑患者为中期输液用,我们决定结束送管将导管留在腋静脉处,修剪体外多余导管,重新连接正压接头,冲管、封管,敷贴妥善固定,给予加压包扎。送患者回病房。22天后,患者出现滴数减慢,欠通畅现象,予5000u/ml尿激酶溶栓后通畅,继续使用至治疗结束后拔管。
1.2 患者 女 56岁 乳腺癌,留置一中心静脉导管已行化疗4周期,余2周期化疗未做,出现了导管脱出现象,脱出体外8厘米,我们即予妥善固定后送患者至放射科,在数字化摄影机显示下导管尖端在锁骨下静脉,我们协助患者仰卧,在穿刺点周围常规消后铺无菌洞巾,建立无菌区,戴无菌手套,并将脱出导管进行常规消毒,后用20ml注射器,20m1NS加压推注送管,出现送管困难,因考虑患者只有两个疗程的化疗,在患者的一再要求下,我们将风险告知患者,决定边观察边治疗,如果一旦出现并发症即予拔管,患者表示同意。在我们的护理下顺利完成余下的2个疗程化疗。未出现不适。2 PICC护理要点
2.1 指导患者抬高患肢,输液时可在置管侧垫一软枕,每天做握拳运动,输液前后做20次,临[2]
[3]
[1]睡前20次,或者采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上臂肿胀出现。
2.2 由于导管尖端经过异位处理后位于锁骨下静脉,输入刺激性化疗药后易出现肩部、背部或胸前区肿胀,因此应在每天输液前轻轻按压肩部、背部或胸或前区皮肤,或者密切观察有无红肿,还要随时听取患者主诉。
2.3 置管前测量臂围置管后每日定时、定位进行臂围测量,做好记录,并与穿刺前进行比较,臂围增大2cm上提示可能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并给予相应处理。
2.4 导管末端未到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的液体水流方向最好是向心方向,所以左侧置管应右侧卧位,右侧置管应左侧卧位。
2.5 由于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如固定不妥,导管自穿刺点经常轻微移动,除易感染外,换药时还易脱出,故应将体外导管S型固定,以便于伸屈。可以采用缝线固定法,导管末端可用可来福接头,用3M无菌透明敷料贴妥善加以保护。
2.6 置管后初始输液速度设为90一100滴/min;随着输液次数增加,输液速度会有所下降,因此。每次输液前测量滴速,应保持在80滴/分以上,同时观察局部症状。3 讨论
临床PICC置管,患者带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导管异位,移位的现象,导管异位,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如引起局部肿胀,疼痛,诱发局部血栓,导管不稳定和留置时间缩短,或在多次调整中易导致局部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在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通常会考虑拔管,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由于疾病,血管条件,经济等因素,考虑第二次置管特别不容易,此静脉通道显得尤其珍贵,我们主张在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也不要轻易将导管拔掉,根据患者治疗的情况,如上述患者只用于中期输液或者所剩化疗次数不多,药物毒副作用不强,我们可以采取上述的护理措施,尽量保留导管将治疗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郭丽娟,王立,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6。[2] Venkatesan T,Sen N,Koru]a PJ,et a1.Blind placement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antecubital central catheters:initial catheter tip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carina EJ].Br J Anaesth,2007.98(1):83~88.2007,10(8):124—125.
[3] Dechicco R,Seidner DI,Hrun C,et a1.Tip position of long term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used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7,3l(5):382.
[4]冯毕龙.周素军,覃慧敏,等.床旁置入HCC导管头稍位置观察.护理研究.2010.24(2):157-158. [5]郭梅,田明珠.汪丹。等.改良PICC置管技术在169例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1):56-57.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