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原则的运用看执行创新--袁其才--投稿

时间:2019-05-14 23: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法律原则的运用看执行创新--袁其才--投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法律原则的运用看执行创新--袁其才--投稿》。

第一篇:从法律原则的运用看执行创新--袁其才--投稿

从法律原则的运用看执行创新

--以反规避执行为视角

袁其才

论文提要: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乃至政法工作的突出问题,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情况,规避执行已成为债权实现的瓶颈、执行工作的短板。为及时有效地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减少诉讼成本,提高执行效率,需要法院在具体执行中认真慎重对待,这就涉及对规避执行的行为进行反制。但如何反制,现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规定得不尽完善和具体,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做法存在差异。司法实践中,一人公司的股东可否直接追加为被执行人?家庭共同成员的财产能否执行问题,隐匿财产的查明,使用人与登记人不一致问题,穷庙富方丈问题,承包人与登记人的责任承担问题,挂靠人与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等。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均有不同理解和不同做法。有的人认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执行中不能解决;有的人认为,为达到个案平衡,实现公平正义,应用法律原则正确解决,于是,引出执行创新的思考。

实质正义是司法追求的最高目标,反规避执行任重道远。从法律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看出,只要勇于大胆探索实践,就能有效反制规避执行。执行创新是人民法院在新形势下实践司法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反规避执行的有效途径,是克服执行难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人类要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所以,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成文法具有局限性,当法律规定不明确时,就应该适用法律原则解决新问题,达到个案平衡,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全文9551字)

一、问题的提出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乃至政法工作的突出问题,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情况,规避执行已成为债权实现的瓶颈、执行工作的短板。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明明有履行能力,却想方设法规避执行,这一现象在部分地方甚至愈演愈烈。规避执行问题的存在,导致执行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债权难以充分实现,长此以往,势必损害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甚至会产生社会诚信危机。为及时有效地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减少诉讼成本,提高执行效率,需要法院在具体执行中认真慎重对待,这就涉及对规避执行的行为进行反制。但如何反制,现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规定得不尽完善和具体,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做法存在差异。

1、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例一:能否追加一人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

胡某某与某某公司建设合同纠纷一案,某某公司为一人公司,但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围绕执行中能否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合议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在执行中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由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另一种意见不同意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主张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告知胡某某另行提起诉讼。

二、执行中能否追加配偶为被执行人

石某某等申请执行余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查明余某的 ⑴铜梁县人民法院(2011)铜法民执字第288号 ⑵铜梁县人民法院(2011)铜法民执字第665号

银行账户上数万元存款已被转移,其妻肖某某在银行账户上有存款数万元。针对是否可以直接追加肖某某为被执行人的问题,合议庭形成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直接追加肖某某为被执行人,从而直接扣划其账户内的夫妻共同财产。第二种观点反对直接追加肖某某为被执行人,但赞成直接扣划其存款。第三种观点认为,既不能直接追加肖某为被执行人,也不能让肖某某对余某的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应先对其存款进行分割,然后依法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份额。还有人认为,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本案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执行措施。告知肖某某,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助的义务,劝说其帮助丈夫还款,与申请人达成和解协议。

三、家庭共同成员的财产能否执行

胡某某申请执行杨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执行中未查找到杨某的财产,但其同户人员的母亲名下有存款若干,就该存款能否执行的问题,合议庭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从《民事诉讼法》第220条该规定可以看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应当包括除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外的财产。即除必需品外,被执行人的财产和所扶养人的财产。所以,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被执行人所扶养人的家庭共有财产。由此可推出,家庭共同财产是可以执行的。反对意见认为,家庭共同成员的财产是各自独立的,不能执行。

四、能否追加有负担能力的孙辈为被执行人

对婚姻法第28条“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 ⑶

⑶铜梁县人民法院(2012)铜法民执字第168号

理解,有人认为是指“该”子女已经死亡或无赡养能力;也有人认为是指其子女“已经死完”或“全部无赡养能力”。于是,在审判中,有的法院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有的法院驳回;在执行中,有的法院支持申请人追加孙子女的请求,有的则予以驳回。

其他诸如“使用人与登记人不一致”问题,“穷庙富方丈”问题,“承包人与登记人的责任承担”问题,“挂靠人与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等。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法律对反规避执行没有明确规定,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均有不同理解和不同做法。有人认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执行中不能解决;有人认为,为达到个案平衡,实现公平正义,应用法律原则正确解决。最高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指出,解决规避执行问题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最高法院反规避执行意见》的内容还不够完善,但其是开放性的,鼓励各地法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于是,引出执行创新的思考。

人类要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所以,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法院执行工作的创新,则需从法律原则的运用方面着手,针对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类型案件,积极探索运用法律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反制规避执行,达到个案平衡,实现公平正义。因为,实质正义是司法追求的最高目标。司法解释的出台,是各地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化,而其背景,正是实践中大量的司法创新。最高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表示,最高法院将着力推动反规避工作机制的交流,本着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宗旨,把开展 ⑷⑸

⑸《人民法院报》2011-06-20第二版 广东高院院长郑鄂:《人民法院报》2010-10-20第五版

活动的有益经验上升为各项制度机制。

2、规避执行行为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执行工作中经常遇到公司股东为逃避公司债务而抽逃、转移公司财产,使公司偿债能力丧失,损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案件执行不能。

北京延庆法院的调研结果显示:规避执行中,查明难度加大。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规避执行的手段层出不穷,导致查明其财产的难度大大增加。其中被执行人将自己的银行存款存在或者将房产、汽车等不动产登记在无债务负担的夫妻一方、父母或孩子名下的占规避执行案件总数的68%。查明效果不理想,大量的执行案件即使穷尽查找措施,仍然无从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

据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介绍,规避执行的表现主要有: 一是隐匿、转移或低价处分财产,比如公款私存、将财产登记到案外人名下、低价转让或出租财产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二是外出躲债。一些被执行人与执行人员打“游击战”,导致法律文书难以送达,财产状况难以查明,执行行为难以实施。三是假离婚、假析产。在涉及夫妻或家庭共同债务的案件中,债务人往往通过假离婚、假析产,将财产分给夫妻另一方或其他家庭成员以规避执行。四是假诉讼、假破产。债务人与第三人串通,提起一个假诉讼进行保全查封,或者对执行标的另行提起确权诉讼,或者虚构假债权取得执行依据后申请参与分配,干扰阻碍正常执行。五是通过企业分立、改制或关联企业逃废债务。比如剥离企业优良资产另立新公司,或者采取“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等形 ⑹⑺

⑺⑻《人民法院报》2011-08-12第二版 徐小飞 高建国 康 峰:《人民法院报》2011-12-08第八版 ⑻《人民法院报》2011-01-27第四版

式,“金蝉脱壳”,悬空债务。六是利用执行和解规避执行。此外,实践中规避执行的花样还有很多,比如将存款冠以职工工资、专项资金、封闭运行资金等名义阻止执行;利用特殊身份或背景对抗执行;以执行将引发职工下岗、群众上访等不稳定事件向执行法院施加压力;还有的被执行人甚至组织、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暴力抗法,以达到规避执行的目的。

二、执行创新的价值追求及理论基础

1、执行创新的价值追求

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差异较大、当事人个体差别突出,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运用法律原则进行执行创新,解决个案平衡,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执行创新是法院的职责需要、任务要求,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归宿。通过执行创新,可以提高执行效果、减少诉累,节约司法成本、构建和谐诚信社会、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首先,执行创新是落实中央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必然要求。想方设法解决“执行难”问题,是各级法院所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实行执行创新,就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执行工作理念,改革和完善执行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执行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其次,执行创新是法院对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积极回应。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人民群众到法院来打官司,不只是讨个“说法”,还要求“说法”能够最终兑现。如果判决不能有效执行,在当事人手中仍只是一纸空文,案结事不了,法院的工作充其量也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实行执行创新,就是要把剩下的那一半工作,想方设法帮助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债权,把案结事了落到工作的实处。执行创新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是执行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再次,执行创新是新时期执行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在新时期,执行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按照“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总体要求,在及时高效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方面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执行创新,就是试图通过法院大胆尝试,主动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主动建立与社会各界的联动机制,迫使被执行人无法转移财产、逃避义务,无法从被动履行中获益,甚至付出更大代价,从而达到让他自动履行的目的,确保当事人的债权得到及时、全面的实现。

最后,执行创新是对规避执行的有力反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规避执行的行为将会层出不穷,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聪明的猎人。通过执行创新反规避执行,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让老赖无处藏身。

2、执行创新的理论基础

执行创新是能动司法理念在执行工作领域的有力诠释,能动司法理念是最高法院党组根据新时期法院工作发展的客观实际而提出来的司法理念,它回答了新时期法院负有什么使命、承载什么责任以及怎样履行职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创新性。执行创新的理念与能动司法理念一脉相承,为执行工作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宗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执行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

理论源泉。

法理学告诉我们,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法律原则为法律规则提供基础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

规则是法律的主体,规则应当符合原则,原则的效力高于规则,原则没有空白漏洞,但具有不确定、不僵硬、灵活性。即规则独有空白、漏洞、僵硬的局限,但法官不能拒绝裁判,原则用来填补空白、漏洞,克服僵硬。

从“法律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可知:法律应该是前在的、确定的、可预测的、稳定的、统一的、公开的,应该具备一般性、抽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缺少上述一个属性,就是恶法。但是,正是法治国家对上述8个属性的追求,使成文法产生以下局限性:

法律应该是前在的,但是立法者的预见能力是有限的,故法律可能有空白或漏洞;(2)法律应该是确定的,但大多数语言是多义的,故法律可能是不确定的;例如习惯法没有文字,不同法官对同一语言有不同理解,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3)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社会关系是频繁变化的,故法律可能是滞后的;(4)法律应该是一般的,但是案件是个别的,故法律可能是僵硬的,从而造成个案不正义。

法律的滞后性有两种情形:

(1)立法滞后:导致法律空白或者漏洞,即没有法律依据(2)内容滞后:导致合法而不合理,就是僵硬性。为了克服上述弊端,需要正确运用法律原则。当然,为了保 ⑼⑽

⑽中国政法大学杨帆:《2012法理学基础班讲义》第11页 中国政法大学杨帆:《2012法理学基础班讲义》第35页

障法律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必须对法律原则的适用设定严格的条件。具体来讲,法律原则的适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②“法律原则不得径行适用,除非旨在实现个案正义。”

③“若无更强理由,不适用法律原则。”

3、从法律适用中看执行创新

在法律适用的司法实践中,在法源的选取上遵循的原则是:“先正式渊源,后非正式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正式渊源)或者具有法律说服力(非正式渊源)并能够作为法律人法律决定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资料,如制定法、判例、习惯、法理等。

正式法源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的效力并且直接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具体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对于正式法源法律人有义务适用它们。

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则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它可以弥补正式渊源的局限性,法律人可以适用。

任何国家的法的正式渊源都不可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也就是说,它不可能为法律实践中的每个法律问题都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即总会有一些问题不可能从正式的法的渊源中寻找确定的大前提。这包括下列情况: ⑾⑿

⑿中国政法大学杨帆:《2012法理学基础班讲义》第38页

中国政法大学杨帆:《2012法理学基础班讲义》第38页

第一、正式的法源完全不能为法律决定提供大前提; 第二、使用某种正式的法的渊源会与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强制性要求和占支配地位的要求发生冲突;

第三、一项正式的法的渊源可能会产生两种解释的莫能两可性和不确定性。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法律人为了给法律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就要诉诸于法的非正式的渊源。

从法学理论和法学适用规则可以看出,当法律规定不明确或正式法源完全不能为法律决定提供大前提,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个案平衡,就需要用法律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执行创新的路径及法律基础

1、执行创新的路径(1)创新主体

执行创新的主体当然是各级人民法院,但法官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因为,裁决法官的行为具有司法审查性,从理论上因享有自由裁量权而可创新执行方式。法官作为司法裁判者,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对现行法律制度和规定进行限缩性解释或扩张解释创新执行方式,但不得违反法律原则与法律基本理念。执行创新的成果,应该由其法院以制度予以应用。

(2)方法上,一是要做到领导重视,有序统一。法院领导应当将执行创新作为解决执行难的大事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人员上精干专业,制度上科学可行,经费上保障有力。二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法学专业素养。要善于将法学理论应用于司法实践,学会用法律原则解决个案问题。三是借鉴中外先进经验。要放开眼界,将发达国家和开放地区的好经验、好方法积极拿来,为我所用。四是努力践行司法为民。要心中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将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3)途径上,一是大力进行反规避执行舆论宣传。对被执行人规避执行以及人民法院反规避执行的典型案例,进行系列报道,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反规避执行的复杂性、艰巨性,凝聚共识,形成声势,为反规避执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切实推动执行联动机制有序运行。积极加强与执行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细化工作职责,明确运行程序,完善管理机制,尽快实现信息共享,使执行联动机制切实发挥作用。三是继续完善规避执行的反制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实践。四是集中开展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

(4)方式上,可以由法院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后执行,或者,层报最高法院批复后获得授权再执行。

2、执行创新的法律基础(1)实体法规定

《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该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婚姻法》解释

(二):第十一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下列财产属于“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一)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二)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三)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臵补偿费。

第十二条“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

该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第二十六条规定:“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物权法》第102条 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

第103条 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继承法》第三条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

(2)程序法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220条规定,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第224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第231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3)司法解释规定

民事诉讼法意见第271-274条、执行工作规定第76-82条规定了追加、变更被执行人主体的情形。

《公司法解释

(二)》第十八条,有限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债权人主张其在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有限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帐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上述情形系实际控制人原因造成,债权人主张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4)领导指示

王胜俊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指出,要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有新作为,要着力解决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问题,适时开展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当前,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现象日益严重,债权实现受到很大影响。创新执行方法,研究反规避执行对策,健全规避执行反制机制,是执行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反规避专项活动中指出,要把反规避执行活动同创新执行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现实生活中,规避执行行为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在开展反规避执行工作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四、利用执行创新反规避执行

1、各地实践经验借鉴

山东东营中级法院探索运用查明相关人员财产的方法反规避执行,取得较好效果。他们强化执行财产查找,防止恶意转移财产。对自然人是被执行人的案件,除调查被执行人名下的存款、房地产、车辆以及各种权益外,东营中院还加大对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和需要赡养的父母等近亲属名下的财产调查,对明显不合理的财产流动经公开开庭听证后采取强制措施。对单位是被执行人的案件,在执行通知书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东营中院通过搜查或查封财务、审计固定资产等措施,查出将单位公款存在个人名下、公车私挂和公房登记在他人名下的逃避执行行为,有效遏制了恶意逃避执行的现象。

在财产处分方面,有的法院针对执行实践中问题比较突出的 ⒀⒁

⒂《人民法院报》2011-01-27第四版 《人民法院报》2011-01-27第四版 ⒂张 英 李贯英 曹修法:《人民法院报》20110106第四版

被执行人仅有一套住房而有财产难执行的现象,积极探索以大换小、以近换远、以产权换租赁等方法妥善执结了一批案件。有的法院通过周转房的形式,在保障被执行人基本居住的前提下,强制处分其产权房,迫使其履行法定义务。

在打击威慑方面,许多地方法院强化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防范和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威慑氛围;将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名册纳入当地相关征信系统,使其在经营、臵业、消费、就业等方面处处受限,从而促使其自觉履行义务;追加被执行人的原配偶为被执行人,反制假离婚;加强立审执配合,打击虚假诉讼;加大民事强制措施与刑事处罚的力度。

2、具体在执行实践中探索运用

从法律的滞后性可以看出,成文法制定在前,法律事实发生在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再将新的法律事实适用旧的法律条文,显然没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这就需要运用法律原则解决个案平衡问题。

前述例子中,虽然现行法律或司法解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可以追加一人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但参照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2条“其他组织在执行中不能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法院可以裁定执行对该其他组织依法承担义务的法人或者公民个人的财产”和执行规定第80条“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如果其开办单位对其开办时投入的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在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的规定,应该是可以追加的。因为民事诉讼法 ⒃

⒃《人民法院报》2011-01-27第四版

意见出台于1992年,执行规定出台于1998年,其精神在于解决对公司有实体义务的被执行人责任承担问题,而一人公司是此后出现的新事物。如果不追加一人公司股东而由债权人另行提起诉讼,最终,还是回到执行一人公司股东的原点,那样就会大大降低执行效率,增加诉累,加大司法成本,收不到应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当然,如果被追加人提出异议,可以听证解决。异议成立的,撤销追加裁定,由债权人依民事诉讼法204条提起诉讼,如果异议不成立,则继续执行即可。

对于“执行中能否追加配偶为被执行人”问题,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生产、经营取得的收益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法院可以直接对存款予以划拨。虽然有违“程序正义”之嫌,但这种方法便捷、高效,各地执行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做法。如果按照有的人的观点由申请人提出代位析产诉讼或先对其存款进行分割,然后依法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份额,则会产生以下弊端:第一,代位诉讼或析产诉讼势必会中止执行,必然要延长执行期限,降低执行效率。第二,案例中不排除被执行人已将财产转移的可能,此时进行析产诉讼会使得其财产不能被全额执行,势必会减少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减损法律威信。第三,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析产,显然有悖于常理,双方不会认可,社会不会认同,人为增加诉累,影响双方关系,降低社会效果。第四、夫妻共同财产还有房产、家电、投资等等,不仅限于存款。因此,按照物权法第102条共同所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的规定,为减少诉累,为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执行效果、维护司法权威,可以直接扣划共有人名下的存款。如果存款人提出异议,则进行听证,异议不成立,予以处分;成立,则由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

对于“家庭共同成员的财产能否执行”问题,家庭成员既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又有伦理道德上的亲情关系,家庭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是户籍登记证书即居民户口簿,以其为依据确定家庭成员较为恰当,它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状况及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律效力,以其为依据更有说服力和操作性。实践中,很多家庭共有的车辆和房子等亦多是登记在某一个人名下,甚至有的未成年人也有数量不菲的存款,而有职业、有劳动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被执行人却户头空空,这显然不能认为当然就属于其个人财产,而应当以共有财产论。由此可推出,家庭共同财产是可以执行的。

对于“能否追加有负担能力的孙辈为被执行人”的问题,通过从相关民法权利义务相一致的理论、婚姻法的立法本意、继承法的规定、民风习俗、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多层次的分析,对“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理解,应该是指“该”子女已经死亡或无赡养能力。在执行赡养费案件中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追加有负担能力的孙辈为被执行人,正确处理案件;以利于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老年人能做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

按照上述思路与方法,对于“使用人与登记人不一致”问题,“穷庙富方丈”问题,“承包人与登记人的责任承担”问题,“挂靠人与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等,就迎刃而解了。

五、结语 ⒄⒄李国波 :《家庭共同成员财产的执行问题》,中国法制新闻网,2012年4月13日访问

实质正义是司法追求的最高目标,反规避执行任重道远。执行创新是人民法院在新形势下实践司法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反规避执行的有效途径,是克服执行难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从法律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看出,只要勇于大胆探索实践,就能有效反制规避执行。人类要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所以,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成文法具有局限性,当法律规定不明确时,就应该适用法律原则解决新问题,达到个案平衡,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请编辑老师费心对拙文斧正指点。谢谢谢谢!)

联系方式:重庆铜梁法院 袁其才

移动电话-***--E-mail-dongshanlang4@sina.com

第二篇:从茂名PX事件看正当运用法律程序重要性

从茂名PX事件看正当运用法律程序重要性

威廉姆.道格拉斯曾说过:“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的基本区别。” 顾名思义,这里的程序是指法律程序,按照学者季卫东的解释即从事法律行为、做出法律决定的过程、方式和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关系”——人民遵循法定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建设中的法治国家,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法律程序包括审判、立法、调解、仲裁、行政、选举等活动的程序。法的制定到修改、现代政治和社会公共问题的决策、市场行为、普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都需要程序来规范。缺乏程序要件的法制是难以协调运作的,其结果,往往是“法制”存、“法治”亡。因此,程序应当成为中国法制建设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真正的焦点。

程序的实体意义主要表现在“正当过程”原则和“程序正义”原则,一种法律行为即使结果存在漏洞,但只要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那么这个结果就可以被人所接受。正如J·罗尔斯认为:公正的法治秩序是正义的基本要求,而法治取决于一定形式的正当过程,正当过程又主要通过程序来体现。

有社会即有纠纷。实在法起源于消弥纠纷的实践。最初是由审判者根据习惯、道德和理性来宣示法律的。但这样做具有极大的恣意性。因此,人们设想出两种基本方式来限制:一种是审级制度,在审判者之上

设立审判者,以资补救;另一种是分权制度,使制定法律的机构与适用法律的机构相互分离。而这些制度的操作都离不开程序。随着社会的进化,法律现象日益复杂,相应地,程序也越来越精致。很多学者强调,法的发展是通过程序体系的严密化而实现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程序在调解社会纠纷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茂名PX事件更说明了程序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4年3月30日上午,茂名市区一些群众为了表达对拟建芳烃项目的关切,在市委门前大草坪聚集,并在个别路段慢行,整体情况理性、平和。下午,有小部分人上路堵塞交通,后逐步散去。但晚上10点半之后,一群不法分子开始在市区拦车辆,实施打砸行为,事后开始冲击茂名市委北门和东门。晚11时许,违法分子将停在市委东门附近一辆正在执勤的警车烧毁,随后小部分闹事者开始乘摩托车继续在市区多个地方打砸沿街商铺、广告牌,纵火烧毁多辆执勤警车及无线电通讯车、拖车等。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果断处置,有效控制了局面,事件中没有人员死亡。

广东茂名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2012年10月,茂名芳烃(PX)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由茂名市政府与茂名石化公司采取合资方式共同建设。作为基础化工产品,PX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全球生产的3000多万吨PX,绝大部分都成为聚酯纤维的原料。大量的聚酯纤维被加工成服装,不仅满足全球60多亿人口的穿衣,还解决了自然

纤维与粮食争地的问题,为我国节约近2亿亩耕地。PX不仅与人们的衣着有关,它也是可以直接入口之物,比如药物胶囊,PX就是原料之一。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不算危险化学品。资料显示,无论是危险标记、健康危害性、毒理学资料,还是在职业灾害防护等标准下,PX都不属高危高毒产品。然而,在部分“环保人士”的反对中,中国PX项目停滞不前。在2013年5月,中国石油在昆明安宁的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遭到民众的反对。其中人们反应最强烈的,是这个炼油厂将生产PX。这不是PX项目第一次遭到抵制。2007年6月厦门PX项目、2011年8月大连PX项目,以及2012年10月宁波PX项目都在公众抗议声中停摆。

2014年4月3日,茂名市政府召开茂名市PX项目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当初提出茂名芳烃项目的设想,是立足于芳烃项目安全可靠这一科学认定以及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做法为前提的。第二,市政府没有制定开工建设芳烃项目的具体时间表。只是处于科普阶段,项目环评、立项等前期工作还没开展,远未具备国家有关部委同意施工建设的基本条件,离启动为时尚早。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看到,部分市民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共识,下来,我们将尊重民意、民情,在社会没有达成充分共识前我们决不会启动该项目。第三,在项目普及知识阶段,部分群众表达了对这个项目的关切。在这次事件中,绝大多数表达诉求的群众是理性平和的。广大人民群众对芳烃项目所表达的关切和意愿,充分体现了大家对茂名的无比热爱,对茂名未来发展的

深切关注,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和愿望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事件中,极少数不法分子编造谣言、借机闹事,采取打砸烧等暴力手段破坏市政设施,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既违反了国家法律,又严重背离了广大群众理性表达对芳烃项目关切的初衷。对这些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必将依法严厉打击。

从市民角度看,正如茂名市政府的公告所言,“茂名人关心茂名这座城市”。公众对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表达关注和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也应承认,很多这样的焦虑,更多是从个人主观的判断、先入为主的经验而来,并不一定正确。实际上,关于PX项目的重要性和安全问题,已多有讨论,PX并非危险化学品,相同浓度下,它对接触者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还不及醋酸和尿素。近年来,我国每年都要从日本、韩国等地进口大量PX产品,而在这些地方,很多PX工厂与居民区的距离相当接近。这样的事实,对于能不能、要不要建PX工厂,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了。

而且,就算是表达诉求,也需要坚守一个“法”字、也要经过合法的程序,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少数人浑水摸鱼,无端让冲突加剧、矛盾升级,已经触碰到法律的底线。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是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政府依法行事,市民依法维权,只有在法制的框架中、法治的轨道上,才能实现理性对话,那种偏见导致的杯弓蛇影、曲解带来的风声鹤唳,才能最终消除。从市政府角度看,茂名不忘厦门、宁波、彭州、昆明PX项目遭遇民

意阻击的前车之鉴,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目前项目仍处于科普宣传阶段,不仅当地媒体发表系列文章“揭开PX的神秘面纱”,还邀请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的相关专家解疑释惑,却仍未能阻挡负面情绪的滋生乃至“决堤”,这也说明,复杂现实远非一句“公开透明”就豁然开朗。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矛盾和误解,就是要一切按合理程序进行。和其他政府决策一样,茂名市政府决定建设PX项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如得到国家有关机关的审批、向市民公布征求意见、公布实施等,只有经过了必要的程序,才能得到市民的支持与配合。

程序的对立物是恣意,程序在当今社会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限制行政官吏的裁量权、维持法的稳定性和自我完结性。当然,程序不是要抑制决策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是要控制这种关系。各种宏观影响和微观反应要经过一定的过滤装置、通过适当的途径反映到决策中去 可以说,程序是一种角色分派的体系,程序参加者在角色就位之后,各司其职,互相之间既配合又牵制,恣意的余地自然就受到压缩。在一项政治决策中,人民和政府就是其中的两个角色,这也是宪法赋予人民知情权、参与决策权、游行示威和言论自由等权利的意义所在。人民通过听证会和行使以上权利等方式干预政府决策,让人民的意见得到关注和尊重,从而使政府决策更加民主性、科学性。正如在此次事件中市民和市政府形成了两大角色,彼此牵制,相互制约,一切未经合法程序的行为都会被否定。

程序的一个特点是它包括选择的两个方面:改善选择的条件和甄别最满意的选择机制。现代政府调整选择的主要方式就是公正而合理的程序。亦即,程序平衡了市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通过中立性的程序来重建社会共识、整顿竞争秩序,既是过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今后改革深化的重要前提。只要中国仍坚持国家主导型的变革模式,同时又希望避免剧烈的社会动荡,那么突出程序合理性和程序正义问题就具有特殊的和紧迫的意义。

【讨论题】法院怎么啦?

近日兰州数位公民向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对自来水苯污染超标事故进行民事赔偿并公开道歉。而法院拒绝受理此案。兰州中院拒绝立案的理由,是起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55条“对污染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公民个人不具备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 问题】: 你认为兰州中院的拒绝受理此案的理由是否成立? 法律意义上的公益诉讼,既可以由该事件的利害关系人提起,亦可以由非利害关系人提起。只有由非利害关系人提起的公益诉讼,才应该

受到民事诉讼法第55条的限制。如果是由利害关系人提起的诉讼,不能因其涉及公益而剥夺利害关系人的诉讼权利,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但是公益诉讼,亦是侵权诉讼。该案的五名原告均为该事件的利益关系人,具备诉讼原告主体资格。因此,兰州中院的拒绝受理此案的理由不能成立。

下载从法律原则的运用看执行创新--袁其才--投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法律原则的运用看执行创新--袁其才--投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