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请共同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的函(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23: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商请共同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的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商请共同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的函》。

第一篇:关于商请共同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的函

关于商请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的函

XXXXX:

前期,在贵单位大力支持下,我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近期公交车冒黑烟投诉明显增多,共接到11起车辆冒黑烟投诉,其中9起为公交车。经查,被投诉公交车辆均为黄标车,且使用年代较早,行驶里程较多,车况较差,投诉反映情况属实。为此,特与贵单位协商采取以下措施,共同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

1.希望贵局责成公交公司、运输公司等营运单位对其全部保有车辆进行自我排查,对存在冒黑烟现象车辆及时进行整改维修,确保车辆上路行驶不冒黑烟。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定期检查车辆尾气排放,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2.督促公交公司加快老旧公交车淘汰,确保新上或转入公交车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2014年使用国IV标准汽油或国III标准柴油,2015年起使用国IV标准汽油和柴油)。

3.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公交车使用,增加气电清洁能源车的购买和使用率。

第二篇:公交车冒黑烟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一、公交车“冒黑烟”的成因

汽车排放污染,主要是指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2.5和pm10)四种有害成份。人们能看到的汽车排放污染就是颗粒物(即炭烟)污染,俗称“冒黑烟”,其它三种污染一般不为人们所察觉。目前公交车中“冒黑烟”的车辆主要是柴油车,这是柴油车的技术特性所引

起的。而排放颗柆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柴油机的生产技术水平、燃油、维护保养和驾驶操作四个方面。据有关方面检测统计,柴油车与汽油车排放对比,柴油车的颗粒物排放量是汽油车的50倍;汽油车的一氧化碳(co)排放量则是柴油车的20倍,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是柴油车的5倍;二种车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相当。因此,目前柴油车与汽油车相比到底是哪种更环保尚没有定论。随着柴油机技术的发展,柴油车有害排放有了较大的改善,国外生产的柴油车已经达到了欧ⅳ排放标准,加之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比汽油机好,动力大,所以我国一般带空调的公交车全部采用的是柴油车。

我市目前公交使用的柴油车有2900辆左右,约占全部公交车50%,绝大部分是2002年以后产品,其柴油机技术水平大部分达到了欧ⅱ排放标准。因此,若从当前我市汽车排放实行欧ⅱ控制标准来看,我市公交车总体上基本达到了环保要求。目前,公交车“冒黑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01年以前,我国柴油机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公交企业出于购车价格上考虑,选购的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产柴油机车,现在仍有少量在线上运营;二是长期以来,因对公交企业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车辆维修保养资金,应该更换的零部件得不到正常更换,导致车辆维修保养不到位,存在拼设备现象;三是部分驾驶员没有按照柴油车技术要求进行规范操作。

二、治理公交车“冒黑烟”主要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柴油机生产技术水平和我市公交车运行技术状况,特提出以下治理对策。

1、广泛宣传发动,增强环保意识。认真学习领会苗书记8月2日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上的重要指示和李宪生市长关于治理“冒黑烟”公交车上路行驶的要求,使广大公交职工深刻认识到当前治理“冒黑烟”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办实事的大事。各公交企业及所属各公交营运分公司、线路站点、保修分公司、车间班组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充分利用宣传栏、版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介绍汽车主要排放污染标准、生成机理及治理“冒黑烟”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制作防治柴油车“冒黑烟”知识常识卡片并下发到每个驾驶员、技工,以便于学习和迅速掌握。

2、淘汰落后车辆,提高技术水平。车辆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使用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车辆的有害排放程度。为了提高我市公交车辆的整体技术水平,彻底消除因车辆本身技术原因引起的“冒黑烟”问题,我们将加速淘汰更新技术落后的老旧车辆。

一是通恒公司投资3700余万元,更新2002年以前生产的,目前在806和807路运营的80辆技术落后柴油车。

二是公交集团在上半年更新400辆柴油空调车的基础上,下半年将争取市政府支持,克服资金困难,再更新改造部分清洁燃料车,确保8月底开始出车。

3、加强技术培训,严格维修保养。车辆维修保养和驾驶员操作是决定车辆排放好坏的重要因素,为了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冒黑烟”,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认真排查,严格检修。立即组织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下线上路对柴油车“冒黑烟”问题进行实地排查,分类统计哪些“冒黑烟”车辆属于发动机及系统的车辆技术问题,哪些是属于驾驶员操作不规范原因,对“冒黑烟”严重近期不能进保的车辆严禁出场上线营运,组织技术力量攻关解决。

二是培养驾驶员良好的驾驶习惯,杜绝由于不规范操作造成的“吐黑烟”现象。各公交企业在9月10日前,要有计划地组织驾驶员进行全员培训,并进行技术考核,对不能达标的驾驶员采取下岗培训,待考核合格后再上岗,以提高驾驶员规范操作水平。

三是加强维修保养,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在车辆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组织技术力量,有计划、有方案、分步实施发动机及系统的修理、更换、调校等技术措施,在9月下旬以前,解决因维修保养不当引起的车辆“冒黑烟”现象。公交集团拟筹措资金用于淘汰、更换老化超标发动机缸体、活塞、高压油泵、增压器等基础件,并购置部分柴油发动机,以提高对公交车辆技术保障能力。

四是加强对社会小公汽的管理。由市公交管理办公室督促各小公汽运营企业,严格车辆管理制度,实行车辆强制保养,确保车辆机件性能完好,尾气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

4、建立长效机制,责任落实到人。防止“冒黑烟”车辆上线运营。一是把解决车辆“冒黑烟”纳入故障维修范畴进行同等考核。“冒黑烟”车辆报修一辆,治理一辆,做到随报随修。

二是严把保养车辆质量关。对进保车

第三篇:质检办特函[2010]638号 关于开展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治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司(局)函

质检办特函〔2010〕638号

关于开展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治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近年来,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的规定,各地不断强化以气瓶产权改革为基础的气瓶安全监察工作,为查清全国在用气瓶数量、强化安全管理、有效遏制气瓶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气瓶使用量大面广,使用者法制意识不强,气瓶违法充装、超期不检、违规检验或修理改造报废气瓶等问题导致的气瓶事故仍居高不下。为了预防和减少因气瓶充装和检验问题造成的事故,确保气瓶安全使用,按照总局《2010年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年”和“质量提升”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现将开展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以下简称“两站”)集中治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两站”治理工作目标和要点

(一)治理工作的目标。

通过规范和强化气瓶“两站”的安全管理,巩固以气瓶充装站为气瓶安全责任主体的气瓶安全监管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充装站分类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气瓶“两站”许可率、充装和检验人员持证率、气瓶使用登记率和定期检验率,有效解决气瓶违法充装、超期不检、违规使用或修理改造报废气瓶等问题,遏止气瓶因充装和检验不当导致的事故。

(二)治理工作要点。

1.督促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进一步完善安全技术条件,规范“两站”许可工作和气瓶安全管理;

2.加强在用气瓶使用登记和检验治理工作,督促两站建立对超过使用寿命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气瓶及时进行破坏性处理的制度,消除事故隐患; 3.严厉打击违规改造、改装、翻新废旧气瓶行为和充装单位未经许可充装或不按安全技术规范充装行为;查处气瓶检验站不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及报废处理的行为;

4.进一步落实气瓶充装站的气瓶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以充装站和检验站为安全监察重点,气瓶“两站”定期将气瓶送检和检验信息报告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气瓶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探索气瓶充装站分类监管试点。

二、治理工作范围和重点

此次全国气瓶“两站”治理的范围包括各类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治理的重点是氢气瓶、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车用气瓶等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治理重点。治理的重点单位是气瓶安全管理水平低、举报投诉多的气瓶充装站和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站。

三、“两站”治理工作依据

(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三)《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四)《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气瓶充装许可规则》、《气瓶使用登记规则》、《车用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等相关气瓶安全技术规范;

(五)相关气瓶国家标准。

四、“两站”治理工作内容

(一)气瓶充装站治理。

气瓶充装站治理工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检查气瓶充装站及人员资格许可情况。(1)充装站是否持有有效的充装许可证;(2)充装站是否超范围充装;

(3)相关充装作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资格证件,充装站充装资源条件是否持续满足有关法规、规范要求。

2.检查充装站充装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情况。(1)是否建立健全气瓶充装质量保证体系;(2)充装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否实用并及时修订;

(3)是否有符合许可规则要求的气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4)现行气瓶安全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是否齐全。3.检查充装站气瓶管理情况。

(1)充装单位应拥有与其气体生产或储存能力相适应的自有产权气瓶,自有产权气瓶数量应满足充装许可发证机关规定的数量要求;

(2)自有产权气瓶是否标注充装站标志,气瓶漆色是否符合规定且维护良好;

(3)自有产权气瓶是否建档,并办理使用登记;(4)气瓶收发、存放管理是否符合要求。4.检查充装站气瓶充装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

(1)是否按规定充装自有产权气瓶和托管气瓶(车用气瓶等特殊气瓶除外);(2)是否按规定进行气瓶充装,是否违规充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气瓶;(3)是否按规定在充装的气瓶上逐只粘贴警示标签、充装标签;(4)是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按规定做好工作记录并妥善保管(特别是充装前的检查记录、充装操作记录、充装后复验和检查记录)。

5.检查充装站气瓶送检和报废气瓶处置情况。

(1)是否已落实气瓶检验责任,并按规定将气瓶及时送气瓶检验站进行定期检验;

(2)气瓶更换的瓶阀是否由持有制造许可证的单位生产;

(3)是否将超过使用年限的报废气瓶送检验站进行破坏性处理;(4)是否存在擅自改造、改装、翻新废旧气瓶的行为。

(二)气瓶检验站治理。

气瓶检验站治理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检查气瓶检验站和检验人员资格许可情况。(1)检验站是否按规定经过核准并在有效期内;(2)检验站是否超范围检验或涉嫌从事气瓶修理改造;(3)检验站相关检验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检验人员证件,人员数量、项目是否符合许可要求;

(4)检验站资源条件是否持续满足有关法规、规范要求。

2.检查检验站检验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情况。(1)是否建立健全气瓶检验安全质量保证体系;(2)检验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否实用并及时修订;(3)各项气瓶检验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建立;(4)现行气瓶安全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检验标准是否齐全。3.检查检验站气瓶检验安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

(1)是否按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气瓶的定期检验;(2)气瓶检验记录是否真实;

(3)气瓶检验更换的瓶阀是否由持证企业生产的合格瓶阀;

(4)经检验合格的气瓶是否有检验合格标志,对按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应判废的气瓶是否作报废处理。

4.检查经检验判废的气瓶处置情况。(1)是否按规定对报废气瓶进行破坏性处理;

(2)是否存在修理、改造、翻新报废气瓶的违法行为。

各级质监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要通过监督检查和现场监察,强化对辖区内气瓶“两站”的安全监察工作。对违规的不合格充装站或检验站,责令其暂停充装或检验进行整顿,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八十条、第八十二条及其他有关规定处理。对整顿仍不合格的充装站或检验站,应报请发证机关取消其充装或检验资格。

五、气瓶“两站”治理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措施,明确目标。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组建工作班子,建立责任制,提出分阶段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治理工作可分为宣传部署、企业自查、检查治理和总结验收等阶段进行,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工作步骤和进度要求,并定期督查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二)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此次气瓶“两站”治理工作的意义、目标、做法等向当地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政府的领导和重视。同时,对外要争取当地安监、建设、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的协作支持,对内要形成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牵头、执法等相关机构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内外联动。工作中,各地还要加强地区之间的工作联动,整体推进气瓶“两站”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要巩固完善气瓶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气瓶分类监管工作机制。各地在巩固完善以气瓶充装站为气瓶安全责任主体的气瓶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气瓶充装站开展探索分类监管机制试点,对不同种类、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水平的充装站,制定相应的监管方式,并积极探索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加强气瓶安全管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气瓶充装站规模化经营和联锁经营,对自有产权气瓶数量超过相当规模且已经办理气瓶使用登记的气瓶充装站,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可由充装单位设立气瓶检验站检验自有气瓶。各地要认真总结治理工作经验,研究气瓶检验工作的有效监管方式,探索气瓶充装、检验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并推进气瓶分类监管新模式的建立。

(四)要加强宣传,推动气瓶“两站”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向气瓶充装站、检验站和广大瓶装气体用户宣传气瓶“两站”治理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气瓶“两站”治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并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共同推动“两站”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各气瓶充装站应严格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得充装超过标准规定使用年限的报废气瓶。按照GB 8334-1999《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规定,对使用期限超过15年的钢瓶,应报废处理。各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站应针对按GB 5842-1986《液化石油气钢瓶》标准制造的带活动护罩的液化石油气瓶(俗称“螺丝瓶”),制订气瓶报废和更新计划,对超过标准规定使用年限的气瓶或制造标志模糊不清的超期未检螺丝瓶,不得进行检验,应进行报废处理;对制造标志模糊不清但仍在定期检验有效期内的螺丝瓶,可使用至下次检验日期(但不得超过2011年9月底)前进行报废处理。各充装站的气瓶报废更新计划应报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各地应确保2011年9月底前实现螺丝瓶全部报废。

各气瓶充装站应及时将报废气瓶送市(地)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指定的气瓶检验站进行破坏性报废处理。鼓励充装站与任一持证的气瓶制造单位订立协议,由气瓶制造单位用“以旧换新”方式将已破坏性处理的报废气瓶折价回收处理,确保其不再流回使用。不得将未作破坏性处理的报废气瓶直接转卖给其它单位和个人(包括废品收购站),避免重新流入使用。

(六)各气瓶检验站要配合此次气瓶“两站”治理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气瓶标准的规定周期和项目对气瓶进行定期检验。特别要对气瓶的制造标志和检验标志进行重点检查,对超过标准规定使用年限和制造标志模糊不清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气瓶必须作破坏性报废处理。对按照GB5842-1986《液化石油气钢瓶》标准制造的“螺丝瓶”,各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站不得再予检验出站或转卖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否则,要承担气瓶事故的相应责任。严禁对上述报废气瓶进行修理、改造和翻新,一经发现,应当以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查处,并吊销气瓶检验许可。

各市(地)质监部门应定期向省级质监部门报告工作进度。省级质监部门应对“两站”治理工作开展阶段性督查,并于每季度末将本地气瓶“两站”治理工作情况汇总表(见附件)报总局特种设备局。

附件:气瓶“两站”治理工作情况汇报表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三日

第四篇:关于继续开展好2009年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通知(深民管函〔2009〕25号)

【发布单位】深圳市

【发布文号】深民管函〔2009〕25号 【发布日期】2009-07-20 【生效日期】2009-07-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深圳市

关于继续开展好2009年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通知

(深民管函〔2009〕25号)

各市级行业协会:

近日,市治贿办对我局近年来开展社团组织行业协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和行业诚信自律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在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富有特色,对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团组织行业协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和加强诚信自律建设提出了要求:一是继续在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加大对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平台,进一步加大行业诚信自律的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坚决抵制商业贿赂的不法行为,净化市场经营环境,倡导守法经营;二是要继续引导、指导、协调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开展好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求务实创新,富有特色,具体抓好10个社团组织行业协会作为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扩大影响;三是贯彻全市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根据市治贿办的要求,对2009年继续做好社团组织行业协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制定如下具体措施。

2009年,市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系列文件通知要求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行业协会行业自律,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要在2008年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惩处商业贿赂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和强大舆论氛围,加大从源头上防止商业贿赂工作力度,继续从以下六项机制入手,进一步做好和巩固社团组织行业协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成果。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运作机制。社团组织行业协会要围绕章程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为行业自律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广东省行业协会条例》和《深圳市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指引》,参照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制度示范文本建立行业协会(商会)选举制度、会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印章、文件管理制度、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分支机构管理制度、法定代表人述职制度等十项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自律条款,明确对不正当交易行为以及发现商业贿赂案件线索的分类处理和政策指导办法等内容。结合本行业特点,协助政府制定和完善行业运作的制度规范,规范行业和会员的生产经营及服务行为。

二、建立健全诚信执业机制。积极建立信誉档案,对会员企业状况、纳税状况、守法状况、财务管理状况以及社会的信誉评价等进行严格的登记管理。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行业诚信服务和对商业贿赂危害性的认识,形成“以廉洁守法为荣,以贿赂违法为耻”的良好行业风尚。结合贯彻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积极参加行业协会评估试点工作,规范社会组织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公开和评价制度,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三、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规定会员生产经营的基本准则,实行价格自律,制止垄断行为,有条件的行业组织要探索制定行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贯彻标准,防止无序竞争和过渡竞争。配合政府重点打击官商勾结、行贿受贿、违规操作、坑蒙拐骗、造假售假等涉及商业贿赂的行为,加快市场诚信建设,严肃惩处危害公平竞争秩序的不法分子,代表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协调对外关系,维护行业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社团组织行业协会要按照自律与诚信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建立完善服务、反商业贿赂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社团组织行业自律、反对商业贿赂承诺书,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各社团组织还要通过各种形式或借助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提高信息公开的水平,对行业内的违规违法行为勇于公开曝光。

五、建立健全奖励惩戒机制。要按照章程要求,对会员自律情况经常组织检查考评,及时查处会员的不廉洁行为,对遵纪守法的会员进行表扬奖励。政府监管部门和业务主管(指导)单位要积极探索建立自律与诚信的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等三大体系。在社会公开监督电话和意见箱,发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广泛接受举报和投诉,认真排查、梳理商业贿赂案件线索。

六、建立健全自律保障机制。各行业协会要按照《深圳市社团组织行业协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深监〔2008〕39号)要求,规范运作机制,着力推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增强协会和会员企业的自律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筑牢防止商业贿赂的防线,杜绝自身违纪现象的发生;二是在会员单位开展反商业贿赂宣传教育,使会员企业自觉抵制商业贿赂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止商业贿赂的相关制度。

七、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各行业协会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结合起来,利用会议、会员活动和网络等平台,组织会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反商业贿赂工作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编写并发放宣传资料等。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会员自律和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自觉性,在行业内营造反商业贿赂的良好氛围。

附:10家治理商业贿赂重点联系单位名单

1、深圳市不动产评估协会

2、深圳市有害生物防治协会

3、深圳市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4、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

5、深圳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

6、深圳市监理工程师协会

7、深圳市汽车经销商商会

8、深圳市零售行业协会

9、深圳市食品行业协会

10、深圳市燃气行业协会

二○○九年七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商请共同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的函(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商请共同加强冒黑烟公交车治理工作的函(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